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剑桥中国史:中华民国史(上)-第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代工业,甚至在 1912 年,它也只是一棵嫩芽。表 7 概括了刘-叶关于 1933
年手工业在各种工业的总产值中所占份额的估计。考虑到与工厂产品比较,
在可以得到的资料中对手工业生产的概括不完全,这样,对所有的工业来说,
64.5%的平均数确实是太低了。①刘和叶根据就业和每个手工业工人的增值作
出的补充估计,实际上表明 1933 年手工业在总增值中所占份额接近 75%。
到这里,比较确实的数据资料就结束了。经常有人断言,在鸦片战争之
后的一个世纪中,由于进口外国货和国内华资及外资现代工业的产品的竞



① 约翰?K。张:《共产党统治前中国的工业发展:计量分析》,第 70—74 页。
① 巫宝三:《中国国民所得一九三三修正》,第 137—142 页,表明手工业的净增值为所有的工业的 72%,
但根据的“工厂”是这样定义的:雇用 30 名以上工人的企业,并使用机械动力。



争,传统的手工制造业一直在下降。②在满洲,如前面指出的,可能是这种情
况,即工厂工业的增长以牺牲“小型的”(即手工业的)工业为代价。但就
整个中国来说也是这样吗?有关这个问题的片断资料更适合这样的结论:在
绝对数字上,手工业产量总体上不变,比起刚提到的悲观看法来甚至还有增
长。
在 14 类产品中手工业生产
表 7     占总增值的百分数,1933

产品
木材和木制品
机器,不包括电机
金属制品
电器
运输设备
石头、粘土和玻璃制品
化学制品
纺织品
衣被和编织品
皮革和类似制品
食品
烟草、果酒和酒
纸和印刷品
杂品


95.5
31.3
12.1
0.5
69.4
67.8
22.5
46.1
66.5
56.2
90.1
30.2
55.9
63.7



资料来源:刘大中和叶孔嘉:《中国大陆经济》,第 142—143 页,表
38—;和第 512—513 页,表 G-1。

问题变得复杂,在于用什么样的定义去界说“手工业”和各种手工业之
间实质上不同的经历,以及大多数解说者据以谈他们的看法的几次实地调查
的时间选择。与家庭单位无关的城市或半城市手工业作坊或手工业工场,至
少从唐代起就出现在中国的经济中了。不过,用就业和产量来衡量的它们的
重要性,至少在 1912 年以前,并在较小但未确知的程度上,在随后的 40 年
中被农村和城市的单个家庭的手工业生产所掩盖了。①例如,这是可以想象
的,曾经基本上是一种农家手工业的手工纺纱的绝对产量在 20 世纪下降了,
而全部或部分与此对应的,是在许多手工业作坊中有了新的就业机会,这些
手工业作坊是在日益增长的对外贸易和工厂生产的刺激下出现的。这些小型
工厂,特点是雇用很少的工人,没有机械动力,为出口的农产品加工(如轧
棉和缫丝),或作为分包者向现代工厂供应零配件,或冒险仿制比较粗糙和




② 这个意思包含在彭泽益对资料的编排中,见他编的《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1840—1949 年》,有价值
的文献尚未被充分挖掘出来。
① 见费惟恺:《经济趋向,1870—1911 年》,《剑桥中国史》,第 11 卷,第 1 章。



便宜的工厂制品(如纺织品、卷烟、火柴和面粉)。①所以,中国初期工业化
的一个重要部分,跟日本一样,采取的形式不是完全照搬外国的模式,而是
适应中国具备的生产要素,其特点是高劳资比。
有些手工业没有经受住竞争。进口的煤油几乎代替了点灯用的植物油。
在 20 世纪头 25 年中曾经是繁荣的丝织业,从 20 年代末开始衰落,原因很多:
日本人的竞争,1931 年后失去像满洲这样的市场,人造丝的出现,以及国际
市场普遍不景气。②20 世纪 20 年代和 30 年代茶叶出口下降,也许说明茶叶
工业遇到了困难,尽管我们不大知道国内需求的变化。不过,无论是丝或是
茶的情况,都不是说从 19 世纪起有一个简单的直线下降,原因是手工业产品
被工厂产品所取代。
至于棉纺手工业,我们可以谈得更具体些。布鲁斯?雷诺兹发现,手工
纱的绝对产量及其在纱的总供应量中所占份额,在 1875—1905 年间急剧下
降,然后下降放慢,直到 1919 年,随后又急剧下降,直到 1931 年(表 8)。
③对照之下,手工编织在 1875—1931 年间所占的相应份额虽然下降,但在这
半个世纪中,以平方码计算的总产量实际上增加了。在需求方面,这种坚挺
的现象是由于存在手工织的布和机器织的质量更优良的布的部分地分立的市
场;典型的手工织的布是用进口的和国内机器纺的
表 8    棉布供应的来源,1875—1931 年(百万平方码)




工厂产品
进口货

1875



457


(%)

21.8

1905


27
509


(%)
1.1
20.2

1919


158
787


(%)
5.8
28.7

1931


831
300


(%)
28.2
10.2
手工业品 1637

78.2

1981

78.7

1798

65.5

1815

61.6

总计


工厂产品
进口货
2094
1875

12.4
100.0



1.9
2517
1905
90.2
304.3
100.0


11.5
38.6
2743
1919
297.6
178.5
100.0


36.8
22.0
2946
1931
966.9
-76.0
100.0


90.9
-7.1
手工业品 632.3

98.1

393.2

49.9

333.6

41.2

173.3

16.3

总计 644.7
100.0
787.7
100.0
809.7
100.0
1064.2 100.0



资料来源:布鲁斯?劳埃德?雷诺兹:《贸易和外资对工业化的影响:
中国的纺织品,1875—1931 年》,第 31 页,表 2.4。



① 见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1840—1949 年》,2,第 331—449 页。
② 见李莉莲:《江南与丝出口贸易,1842—1937 年》(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学位论文,1975 年),第 234—273
页。
③ 雷诺兹通过很不相同的路子得出的 1875 和 1905 年的结果,与我的估计很接近,见我的《中国的手工和
机器棉纺织品,1871—1910 年》,《经济史杂志》,30。2(1970 年 6 月),第 338—378 页。我在这里用
了他的数字而不是我自己的,因为它们是对 1875—1931 年整个时期的一个从方法论上说是一致的估计的一
部分。





经线和手工纺的纬线,直到 20 年代国内纱厂大大发展起来才不用手工纺的纬
线。在供应方面,手工织布的幸存和增长,可归因于它在 1949 年以前的中国
家庭农场生产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作用。关键是有可用的“剩余”劳动力。特
别是家庭劳动力,他们要在任何情况下生存下去;跟工厂劳动力不同,即使
他们的边际产品在生存费用以下,也照样从事手工业活动。就是说,家庭手
工业几乎能在任何价格上与工厂工业竞争,只要现代公司必须付给它的工人
仅够维持生活的最低工资,而手工业工人在挣得收入上没有选择的余地。农
村家庭争取最大限度的收入,根据他们对各种各样农村副业的相对利益的估
计而决定进入或离开某一副业,这也部分地说明了个别手工业变化无常的命
运。在 20 世纪,随着经过改进的木织机、铁齿轮织机和提花机的传播,手工
织布技术有了很大的改进,与手工纺纱相比,劳动生产率可能高出许多。廉
价的进口纱和国产的精纺纱使得手工纺纱与其他有关副业相比,愈来愈无利
可图。机器精纺纱的近便和廉价、机器产品的榜样、织布比纺纱有利,这些
因素加起来导致农村家庭转入织布。在一些手工织布中心如河北的定县、宝
坻和高阳,山东的潍县,在 20 年代和 30 年代的不同时期都曾经“繁荣”过,
天津、青岛和上海的纱厂向数量很大的农民家庭供应棉纱,有时候,纺织商
人向他们提供织布机,并承购他们的产品,将它们分销到整个华北和满洲。①
许多始于 30 年代,即始于战前学术成就短暂全盛时期的质量比较好的中
国农村现场调查,对于我们得知手工业在 20 世纪的命运的情况是很重要的。
在将近 20 年的政治分裂之后,这被看成是一个有希望的时期,当时的中国终
于开始走上曾给西方和日本带来财富和力量的现代经济发展的征途。中国的
经济学家和农村社会学家,甚至大多数持非马克思主义观点的人,以给人深
刻印象的一致程度,像分析经济制度的相互关系、衡量它的成就一样,关心
它运行中的福利含义。农业生产基本上跟上人口增长,抑或是手工业的绝对
产量至少保持不变,这些都决不能补偿显而易见的事实:中国的经济是“落
后的”,中国人大多数是穷人,只有很少数富人,穷人连起码的生活水平也
难以维持。此外,由于“示范效应”是强有力的,繁荣看来似乎只有通过大
规模工业化才能达到。关于这一点,既出现了对很小的现代部门不相称的注
意,又出现了一种倾向——尽管老老实实提出来的以经验为基础的数据常常
同它矛盾——想从手工业的周期性波动的下降阶段得出结论,而忽略上升阶
段。①差不多好像是把传统部门说得愈是破产,国家的现代化和工业化就愈有
可能早日开始。30 年代初对手工纺织工业来说,十之八九同样是一个相对不
景气的时期,但这主要不是由于现代纱厂的竞争,而是由于 1931 年后失去了
满洲和热河的市场。要提醒的是,把手工纺织业到 1936—1937 年没有恢复作
为可供选择的市场发展的结果,超出了我们目前所知,并与中国经济作为一
个整体在 1937 年战争爆发前的两年中的上升趋势相矛盾。同时在 1937—1949
年之间漫长的战争和内战的艰苦年代,难道可以相信现代城市消费品工厂与
众多而分散的手工业部门相比,所受的破坏更小、产量的削减更少吗?
在进口货和国内工厂的产量都增长的情况下,从绝对数字上说,手工业


① 见赵冈:《现代棉纺工业的发展及其与手工业的竞争》,载珀金斯编:《中国现代经济》,第 167—201
页。
① 赵冈,同上,第 173—175 页,举出了例证。



生产的命运决定于两个因素:进口货和工厂产品的结构,总需求的大小和构
成。例如(见表 28),在 1925 年,进口货至多有 50.5%是同手工业竞争的
(棉织品、棉纱、面粉、糖、烟草、纸、化学制品、染料和颜料)。除了我
们已经注意其影响的棉织品和煤油外,在剩下的品种中最大宗的是糖(它的
进口量在 1925 年格外高,其中包括不与手工业竞争的未加工的糖)、化学药
品、染料和颜料(其中只有一小部分代替了土染料)以及烟草(其国内加工
在 20 年代增长了,因此明显地未被进口货压倒)。其他具有潜在竞争性的进
口货在数量上微不足道,不可能对国内手工业造成严重影响。
关于工厂产品的影响,情况与进口货相似,这里再次排除了棉纱的情况,
其中手工业产品急剧削减。1933 年最重要的手工业产品是手工碾的米和磨的
粉,两者加起来占整个手工业验明总产值的 67%。碾米和磨面的总产量加上
进口面粉,其总数的 95%来自手工业部门。如果自进入 20 世纪以来,由于
现代食品生产工厂或进口货的竞争曾引起任何下降的话,那也不会很大。①
由于我们对手工业的国内市场所知甚少,很难直截了当地说民国时期的
总需求是个什么模式。不过,三个间接指标可能有用。从 1912 到 1949 年,
中国人口几乎以 1%的年平均率增长,同时城市人口的增长率可能达到 2%。
单是人口增加,特别是沿海商业和制造业中心的人口增加,足以解释进口的
或国内工厂制造的商品的消费量的一大部分。现代工业产品的很大一部分由
城市消费品构成,它们在中国农村没有什么用处。甚至普遍使用的东西如棉
织品,以质量和成本为根据的产品的差异也是重要的;就传统需求来说,工
厂产品可能是“劣等”货。即使事实不是这样,农村人口也仍然继续使用手
工业产品,在低工资率和高价资本的情况下,这些产品仍以低于现代工业的
单位成本生产出来。
第二个指标是持续到 30 年代的外部需求。有一种研究说,用 1913 年的
物价计算,手工业的出口价值从 1875 到 1928 年每年增长约 2.6%。另外一
种估计提出,种类稍微广泛些的手工业产品,从 1912 到 1931 年每年增长 1.1
%。②由于对国内消费缺乏更多的了解,报导出口增长的数字当然不是结论性
的。不过,以 20 年代中国最大的单项出口货物的丝来说,强有力的迹象显示,
在绝对数量上,国内市场与出口一起增长到 1930 年,同时它们的相对份额基
本上不变。①
最后,农产品特别是需要加工的许多商品作物,在 1912 至 1949 年间的
增长率与人口增长率——每年略低于 1%——大致相同。珀金斯估计 1914—
1918 年每年的农产品总值为 160.1—170.3 亿元,1931—1937 年每年为 191.4
—197.9 亿元,20 多年中约共增加 16—19%。②他还证明,“在 30 年代,能
够在现代工厂加工的农产品不超过 5%或 6%,或者说,不到 20 世纪 10 年代
和 30 年代之间农产品增长的百分数的一半。”③换句话说,在最坏的情况下,
农产品的手工加工保持不变。


① 刘大中和叶孔嘉:《中国大陆的经济:国民收入与经济发展,1939—1959 年》,第 142—143、512—513
页;萧亮林(音):《中国的对外贸易统计 1864—1949 年》,第 32—33 页。
② 侯继明:《1840—1937 年中国的外国投资和经济发展》,第 169—170 页。
① 李莉莲:《江南与丝出口贸易,1842—1937 年》,第 266—273 页。
② 珀金斯:《中国的农业发展》,第 20—30 页。
③ 珀金斯:《中国 20 世纪经济的增长和结构变化》,第 122—123 页。



关于工厂工业,除了它在数量上的重要性相对地小之外,还有几个总的
特点值得注意:
1.如已经指出的,现代制造工业集中于沿海省份,特别是条约口岸城市
以及 1931 年以后的满洲。(以最重要的棉纺工业来说,在 1924 年,中国 87.0%
的纱锭和 91.1%的织机设置在河北、辽宁、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和广东;
上海、天津、青岛三个城市占纱锭的 67.7%和织机的 71.9%。)虽则有某种
程度的地理分散,例如 30 年代的纱锭(1918 年,纱锭总数的 61.8%设置在上
海;1932 年是 55.4%;1935 年是 51.1%),但在抗日战争爆发之前,中国内
地省份几乎依旧不知道现代工厂工业为何物。
2.地理上集中的一个原因,是外资工厂在制造业部门占有很大的份额。
外国工厂被限制在条约口岸。从 1931 至 1945 年间,满洲的经济与其他部分
的中国经济没有联系,但恰恰是在满洲而不是别的地方,现代中国经历了一
定程度的“经济发展”,包括建立一个真正的重工业基地。虽然外资工厂在
战前中国制造业中的突出地位是一切资料都承认的,但根据它们在总产量中
所占的份额来估计它们究竟有多么重要时,差异却很大。刘大中和叶孔嘉把
刘大钧的调查数据和别的资料结合起来,提出了 1933 年在中国本土和满洲的
华资和外资工厂的总产值和工人数目(表 9)。
表 9  华资工厂和外资工厂的产量和工人数,1933 年




中国本土
中国人拥有
外国人拥有
满洲

总计



资料来源:表 4

总产值
(百万元)


1771.4
497.4
376.7

2645.5





66.9
18.8
14.3

100.0

工人数
(千人)


783.2
163.1
129.5

1075.8





72.8
15.2
12.0

100.0

在中国本土,华资公司占工厂工业产量的 78%。比起中国制造工业资本
构成中的华资份额来,这是一个实际上较高的比例,根据一种相当粗略的估
计,在 30 年代,外资资本份额仅占总数的 37%。①问题出在中国的工业外资
的重要性是用产量份额来衡量好呢,还是用与华资相比较的外资的相对份量
来衡量好。过分注意资本构成容易导致夸大外资工业的重要性。定资本额之
难是出了名的,而且它轻视这样一个事实,即中国人拥有的工业主要是轻工
业,资本的不可分性问题极小而劳动力可以代替资本
表 10    中国和外国+公司在几种工业的总产量中所占百分数







① 谷春帆:《中国工业化通论》,第 170 页。




煤*




棉纱




棉布




烟卷




电力




火柴
中国 外国 中国 外国 中国 外国 中国 外国 中国 外国 中国 外国
1913 7.0 93.0
1919 2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