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因为唐太宗需要这样一个人。想当明君是太宗的夙愿,他要用明君的名声来洗刷杀兄逼父的丑名,而明君身边都要有一个直臣,这才成全那句话“君明臣直”嘛,所以太宗需要魏徵,而魏徵也需要太宗,他需要用直臣的名声来洗刷贰臣的污名,两人可谓一拍即合。
第31页 :
说到这里您可能要说:于老师你心理太阴暗了,照你这样说贞观之治不是演戏吗?还是那句话,评价历史人物不能只看其心理动机,更要看其行为的客观效果。唐太宗和魏徵是出于什么心理并不重要,关键就在于他们的行为客观效果就是促进了贞观之治。这就是好的,说明唐太宗和魏徵是知耻的人,有过失就知道改进,这总比那些真正的昏君佞臣强吧,那些人没有廉耻还浑然不觉,甚至不以为耻反以为荣。
那么,有那么多臣下,唐太宗为啥就看中魏徵能成为一个“直臣”呢?可能是魏徵刚刚归顺他时的一件事触动了他。当时魏徵被派到河北去“安辑”,也就是说去安抚,为何要安抚河北呢?估计是因为当年在平定刘黑闼叛乱的时候,太子李建成很多部下战后留在这儿镇守,所以玄武门事变后要安抚他们。结果魏徵走在路上遇到两个太子的亲信被官府押解着送往长安,魏徵说事变后已经有命令,所有的太子党、齐王党都不追究,现在却把这两人押往长安,那咱们去河北安抚还有什么用?他说:“今若释遣思行,不问其罪,则信义所感,无远不臻。”(《旧唐书魏徵传》)现在要是释放了这两人,不要追究他们的罪过,那么河北地区就会被感动,再远的地方也会被收服。最后果然释放了此二人,在河北地区起到了良好的效应。这件事被太宗知道了,他觉得这个魏徵可以啊,刚刚投降到我这边就敢提意见,而且还很中肯,所以他就开始特别关注魏徵,魏徵也开始更加兢兢业业。史籍记载说:“徵雅有经国之才,性又抗直,无所屈挠,太宗与之言,未尝不欣然纳受。徵亦喜逢知己之主,思竭其用,知无不言。”(《旧唐书魏徵传》)要不怎么说两人是一拍即合呢?
从此以后,太宗和魏徵就一个奔着明君、一个奔着直臣而去,两人联袂塑造了中国古代史上君臣关系的典范。正如魏徵自己所说的:“陛下开臣使言,故臣得尽其愚;若陛下拒而不受,臣何敢数犯颜色乎!”(《资治通鉴》卷一九四)是您鼓励我说话,所以我忠直,假如您是个拒谏之人,我怎么敢呢?在史籍中魏徵的谏言非常多,其中绝大多数都被太宗所接受。综合一下,我觉得魏徵的谏言中透露了如下的思想特点。
第一,难。什么难?守成难。开国初期的君主一般都经历过血雨腥风的战争,总觉得这世界上还有比打仗更难的事情吗?陆贾告诉汉高祖有,马上得天下,不能马上治天下。魏徵告诉唐太宗有,那就是守成。太宗曾经问大家:“创业与守成孰难?”(《资治通鉴》卷一九五)房玄龄回答说国家草创的时候,群雄逐鹿,然后称霸天下,当然是创业难。魏徵则回答在艰难中得天下,在骄奢淫逸中失天下,所以守成难。太宗笑着说:“玄龄与吾共取天下,出百死,得一生,故知创业之难。徵与吾共安天下,常恐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所忽,故知守成之难。”(《资治通鉴》卷一九五)房玄龄是和我一起打天下的,知道创业难。魏徵是和我一起治天下的,害怕我骄傲自满,所以告诉我守成难。魏徵告诉太宗的这个难字,就是提醒他不能满足于现状,要谨慎治理国家,要知道治理国家的复杂性。他告诉太宗,“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贞观政要》)。要知道民意不可违,失去老百姓的支持是极度危险的事情。
第二,静。有时静不代表不作为,静是力量,静是静观其变,静是一种自信。太宗刚刚即位时的唐朝,国力相当地弱,远没有隋朝强盛,人民生活水平也好,经济发展也好,人民负担也好,人口状况也好,都不容乐观,整个国家一言以蔽之还是比较凋敝的。在这种情况下魏徵提出治理国家重在一个静字,正如老子所说,“治大国若烹小鲜”(《道德经》第六十章),此时的静意味着不胡闹,不乱折腾,敬惜民力,表面上看这个国家的外貌也许改进很慢,可是老百姓人心安定,这比什么都重要。魏徵曾经在唐太宗面前直言不讳地指出,您别做梦了,您的国力和隋朝没法比,他列举了军队数量、国库资产、人口数字,然后说:“度长计大,曾何等级?”(《旧唐书魏徵传》)咱们跟隋朝比,不成比例啊,但是紧跟着他又指出:“然隋氏以富强而丧败,动之也;我以贫寡而安宁,静之也。《旧唐书魏徵传》)他们强,于是他们瞎胡闹,大兴土木,伐高丽,生活骄奢淫逸,所以很快就崩溃;我们弱,可是我们不折腾,不胡闹,所以我们很安定,因此静比动好。
有时候,静甚至比动有更大的力量。魏徵就这样给唐太宗展示过“静”的力量。比如当时岭南地区有个大酋长叫冯盎,此人曾在唐初主动归降唐朝。但是在太宗时期传来了一个说法,说是冯盎叛乱了,理由是他和岭南另一个酋长谈殿互相攻打,而且长期不入朝拜见,因此大家建议太宗派遣大军去讨伐。唐太宗正准备这么做,魏徵站出来了,干吗劳师动众?这事儿用平静手段就能做好。他给太宗分析,冯盎要是叛乱,理应发兵把守岭南各处交通要道,侵犯州县,可是这都好几年了,也没见他这样做,你越告发他叛乱,他越不敢来朝见,他越不来朝见,就越有人告发他叛乱,这不是恶性循环吗?因此他给太宗的建议是派遣一个使者安抚冯盎,就能平定岭南。果然,冯盎见了使者那叫一个高兴啊,可找到组织了,很快就派遣自己的儿子进京拜见太宗请罪,岭南就此安定。太宗高兴啊,他说:“魏徵令我发一介之使,而岭表遂安,胜十万之师。”(《资治通鉴》卷一九二)魏徵给我的主意多好,派一个使者,比派去十万大军都管用。
第三,诚。在太宗即位不久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事,当时要征召百姓入伍,本来只征召十八岁以上的男子,但是有大臣建议,如果中男中有身材高大的,也要征召。中男指的是十六岁到十八岁的男子,太宗允许。魏徵则坚决反对,辩论了一阵后太宗恼了,说出实情了,我为啥要征召中男里那些身材壮硕的?因为我怀疑他们是“奸民诈妄以避征役”(《资治通鉴》卷一九二),意思是他们是在年龄上造假,早都超过十八岁了,还说自己不到十八岁,不就为了逃避兵役、徭役吗?您还别说,隋唐时期还真的有这种现象,叫作“诈老诈小”,年龄五十多的谎称自己六十岁了,二十多岁谎称自己不到十八岁,目的都是逃避征役,太宗想整一整这些人。结果魏徵说兵不在多而在于精,现有的兵源已经足够,更何况您这样做表面看来是惩戒百姓中不诚信的人,实际上你自己就在做不诚信的事情。太宗很惊讶,你这话是怎么说的?魏徵给他列举了几件事:你即位时下诏说天下欠国库财物的可以免除债务,结果呢,您的手下追缴老百姓欠秦王府的债,理由是“国库”不包括秦王府库,这不是玩文字游戏嘛?您以前是秦王,现在是天子,您家的库不是国库是什么?您还下令说关中免租调两年,关外免赋税徭役一年,可是又说已经征收的财物、已经服的徭役就算了,从来年开始计算,可是现在又要点兵,而且还怀疑人家不诚信,老百姓不诚信,难道您就诚信了?太宗听了这番话恍然大悟,是呀,官府不诚信,怎么指望老百姓诚信呢?于是他和颜悦色地说:“夫号令不信,则民不知所从,天下何由而治乎!朕过深矣!”(《资治通鉴》卷一九二)号令前后不一,失去诚信。老百姓就不知所从,天下也就无法治理,我的过错太深了!于是他赏赐给魏徵一个金瓮以示奖赏。您翻看魏徵的众多奏言,里面始终贯彻一个思想就是诚信,国无信不立啊。
第32页 :
魏徵的谏言非常非常多,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总之一句话,他高度强调治国的审慎、君王的节俭、民心之可贵、诚信之必要。唐太宗时期敢于直谏的大臣很多,但在所有大臣里魏徵的谏言最多,态度最激昂,太宗稍微有点过错魏徵就言辞激烈地指出来,有时太宗很生气,他也丝毫不让步,有的人都觉得魏徵有点过了,但是唐太宗说:“人言魏徵举止疏慢,我视之更觉娬媚。”(《资治通鉴》卷一九四)人都说魏徵对我很不懂规矩,但是我看他觉得很妩媚嘛,这里妩媚指的是姿态美好的意思。曾经有人告魏徵谋反,结果给自己招来大祸,太宗说:“魏徵,昔吾之仇,只以忠于所事,吾遂拔而用之,何乃妄生谗构?”(《贞观政要》)魏徵的确是我昔日的敌人,但他只是忠于职守罢了,我现在提拔他就不会怀疑他。于是连问都不问就将告密者斩首。
而且唐太宗特别害怕魏徵,害怕是好事啊,害怕了他就不敢乱做事。有一次魏徵进宫奏事。说完事问,人都说陛下今天要巡幸南山,我看到外面车队人马都准备好了,怎么不走啊?唐太宗回答说:“初实有此心,畏卿嗔,故中辍耳。”(《资治通鉴》卷一九三)没错,有这个打算,但是怕你说我出游劳师动众,所以不去了。还有一次,唐太宗得到了一只鹞,古代鹞是用来打猎的,太宗很喜欢这只鹞,把它放在手臂上把玩,结果魏徵来奏事,太宗一听魏徵来了,哎呀妈呀,这鹞让他看见可不得了,老汉肯定说我玩物丧志、说我打猎劳民伤财什么的,我可受不了,可是已经看到魏徵远远地走过来了,咋办?唐太宗情急之下把鹞塞到自己怀里了。魏徵过来奏事,磨磨唧唧说了一大堆话,太宗只好陪着笑脸,嗯,好,不错,就这么办好不容易魏徵走了,太宗把鹞掏出来一看,憋死了。
皇权自古以来缺乏制衡约束的力量,所以有魏徵这样的人就是好,是个约束。当然,也得说唐太宗这人好,要换了别人,比如换成商纣王、隋炀帝什么的,魏徵刚一开口就被掐死了,还等你之乎者也?
当然,太宗也有被魏徵惹毛了的时候,说实话太宗实际上是个脾气很暴躁的人,能忍这么久已经很难得了,魏徵这人有时说话也的确过头,太宗也被惹恼了。有一次太宗退朝回到后宫就鼻子不是鼻子眼不是眼,气得抓狂,长孙皇后奇怪,就问您怎么了?太宗说:“会须杀此田舍翁。”(《资治通鉴》卷一九四)非杀了这个老农民不可!魏徵这个人据说长得很不怎么样,土气,所以太宗这么说。长孙皇后一听,立即退下去,换了一身朝服出来拜贺,唐太宗看了奇怪,你这是干吗?长孙皇后回答说:“妾闻主明臣直;今魏徵直,由陛下之明故也,妾敢不贺?”(《资治通鉴》卷一九四)君明臣才直啊,有如此的直臣,说明您是个明君,我怎么敢不祝贺您呢?你看什么叫贤内助?这就叫贤内助,贤内助的特点是丈夫有了麻烦生了气,人家帮助平息,帮着灭火。
虽然也有生气的时候,但是总的来说太宗与魏徵的关系是良性互动关系,他们这一对君臣为唐朝政坛带来了正气,整个贞观朝都是这样一个良性氛围,贞观之治的魅力就在于此。所以说凌烟阁二十四臣中对贞观之治贡献最大的就是魏徵。
但是魏徵这个人也不是没有缺点的,比如他的政治主张一切都是从正统的儒家角度出发的,虽然很中肯,但是有时却显得迂腐不合时宜,比如贞观十五年,草原游牧民族薛延陀曾经进犯内地,攻打依附于唐朝的突厥部落,被李世勣击败,唐太宗想继续发兵解决薛延陀,当时遭到了魏徵的反对,理由可想而知,一定是反对穷兵黩武,所以唐太宗就罢手了。后来薛延陀元气恢复,又再次进犯内地,当时魏徵已经去世,李世勣说假如当时不听魏徵的就好了,不听他的也就没有今天这麻烦。太宗回答:“然。此诚徵之失;朕寻悔之而不欲言,恐塞良谋故也。”(《资治通鉴》卷一九七)他也认为这是魏徵的过错。我当时就后悔了,可是为啥当时不继续发兵呢?我那是不愿为此堵塞言路。
这种政见方面的过失还倒罢了,哪个政治家都有失误的时候,不过有几件事反映出魏徵的缺点,也让太宗心生不快,并最终导致太宗对他的态度发生了扭转。什么缺点呢?还是刚才提到的,魏徵太过看重名声,有这么两件事。
第33页 :
一、联姻山东旧贵族。
当时中国有这样一批人,他们出身旧贵族家庭,仰仗着家族名声心高气傲,虽然自身没什么官职也没什么本事,但是不影响人家的矜持。这些人就是所谓山东士族。这个山东指的是崤山以东,换句话说包括中原、华北等地。大家都知道魏晋南北朝是个门阀时代,贵族很强大,这些人就是他们的后人,在唐代这些人名望很高,虽然没什么杰出人物,但是大家都认人家,谁让人家是贵族呢,门风礼法都很讲究,大家都觉得和他们攀上关系很荣耀,有面子。太宗就很瞧不惯这个现象,他说我就纳闷了,天下人究竟看重什么?是看重我李唐的官位,还是看重这些所谓贵族的名声啊,他们要什么没什么,就靠着一把“冢中枯骨”耀武扬威,意思是他们也就靠家族那点旧名声罢了。可是你架不住大家趋之若鹜,很多大臣都想和山东贵族家联姻,房玄龄、李世勣都这么干,而且魏徵也这么干,所以可以想见太宗是不会高兴的。这反映出魏徵的虚荣心。
二、史馆炫书。
魏徵很看重自己的名誉,他就是想青史留名,按理说他的功绩才干已经足以让他留名了,但是他还是干了多此一举的事,当时他私下把自己写的一些谏言给史官看,那意思就是想收录到国史中嘛,太宗知道了之后非常不高兴。“徵又自录前后谏诤言辞往复,以示史官起居郎褚遂良,太宗知之,愈不悦。”(《旧唐书魏徵传》)为何不高兴呢?因为这有点借着皇帝给自己博取名誉的嫌疑。
不过这两件事还没有影响到唐太宗对魏徵的基本态度。贞观十六年开始魏徵病重,唐太宗不断派遣医生看望他,魏徵一生勤俭,住宅很简陋,太宗屡次提出官府为他家修房子,魏徵都不答应,此番病重,太宗决心要让他能亲眼看着自家装饰一新,“洎征寝疾,太宗将营小殿,遂辍其材为造正堂,五日而就”(《封氏闻见记》卷五)。把宫中正准备盖的一间小殿工程停了,把建材移到魏家,用了五天把魏家修葺一新。贞观十七年魏徵去世,太宗十分悲痛,说出了那句著名的话:“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镜矣!《旧唐书魏徵传》)魏徵就是我的一面镜子,现在这个镜子永远失去了!魏徵陪葬昭陵,碑文由太宗亲自撰写。就在魏徵去世几个月以后,唐太宗下令建立凌烟阁表彰功臣制度,可以说魏徵之死是促成凌烟阁制度的因素之一。
但也就在此后不多久,太宗对魏徵的态度发生了巨变。怎么回事呢?此时发生了太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争位之乱,最后这两人双双被废黜。而魏徵生前曾是太子的老师,太子身边两个人,一个杜正伦,一个侯君集,两个人都因为此事而获罪,而这两人都是魏徵生前极力推荐的,尤其是侯君集,魏徵极力推荐他当宰相,而侯君集罪过也最大,他甚至暗示李承乾可以借助自己在军中的威望搞政变,所以唐太宗把他杀了,这件事出来,唐太宗就怀疑魏徵是不是和他们是同党啊?当时太宗正准备将公主嫁给魏徵儿子,至此下令停婚,并且下令将魏徵墓前自己所撰写的墓碑扑倒。(《资治通鉴》卷一九七)
此事令人扼腕叹息。很多人觉得太宗过分了。毕竟是捕风捉影啊。又过了两年,太宗伐辽东遭遇了失败,劳民伤财一无所得,太宗很后悔,他说:“魏徵若在,不使我有是行也!”(《资治通鉴》卷一九八)要是魏徵在,肯定会劝阻我,那样多好呀。于是他派人去魏徵墓前祭祀,并且重新立碑。所以说,魏徵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不因为他的缺点而有任何损伤。
魏徵是凡人,凡人就会有缺点,有污点,但是魏徵能把污点变为动力,释放出巨大的正能量,从这一点来说,魏徵也是个堂堂君子,一个大写的人。咱们刚才提到了侯君集,此人非常能干,也是凌烟阁功臣之一,但也就是他,让太宗伤透了心,太宗甚至因为他再也不登凌烟阁了。这究竟是怎么回事,我们留待下一讲。谢谢大家!
第34页 :第二十三讲 海上明月张九龄
ω米ω花ω书ω库ω ;www。7mihua。com
第二十三讲海上明月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这两句诗在中国可谓尽人皆知,是咱们中国人思念亲友、思念爱人时常常吟诵的两句诗,那种清凉、温馨、又带有一丝哀怨的情感让多少人唏嘘不已。这两句诗的作者就是今天咱们讲座的主人公张九龄。
张九龄,一个让人在千年以后仍然频生感触的人物,他的宰相生涯是唐朝最为鼎盛的时期,他是那个时代的象征。他的黯然谢幕是那个时代走向衰落的象征,他虽然能洞察凶恶,但是却无力阻止唐朝这条航船滑向漩涡。阅读他的历史,就是阅读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所以说,张九龄是那个时代最鲜明的符号。
张九龄,字子寿,一名博物,今广东韶关人。韶关地处粤北,是连接岭南与内地的枢纽,一方面接受中原先进文化,一方面又能通过南海感受异域文化,这样一个文化氛围促生了张九龄这样一个伟大人物。
在张九龄之前,岭南不是没有出过英才,有,但很少。岭南总体来说在文化上属于极不发达地区。经济上也没有得到充分开发,很落后。以至于长时间是官员流放之地,那时候唐朝官员都不愿意去岭南,去岭南等于被贬官或者被流放了,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