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剑桥中国史:中华民国史(下)-第7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系列猛增的新支出——在 1945 年 1 月与 8 月之间,流通的法币总额增至三
倍。增加开支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美国人在中国的存在日增。它在中国的兵
力,从 1942 年末的 1255 人增加到 1945 年 1 月的 32956 人,以及 1945 年 8
月的 60369 人。这些军队不得不主要由地方经济供应,并且是按大多数中国
人从未见过的消费水平。1944 年年中,孔祥熙抱怨:“在中国,你们的孩子
们每天需要 6 只鸡蛋,而现在减为 4 只。但是,你们每天吃 1 磅牛肉……为
了供应肉食,我们把耕牛拿来给你们吃……很快将没有任何牲畜留下来帮助
农夫们耕种他们的田地了。”①确实,在中国的一个美国士兵的费用,高达
500 个中国士兵的费用。此外,决定修建 4 个供远程 B29 轰炸机使用的大型
空军基地和 3 个战斗机的简易机场,全部于 1944 年 6 月完成,这导致更庞大
的开支。从 1944 年 11 月至 1945 年 5 月,美国人存在的月费用从 10 亿元增
加到 200 亿元。回想起来,很清楚,从美国增加在中国的作用中取得的军事
利益——特别是 B29 的行动,它在战争期间发动了不过 20 次空袭——与加在
中国虚弱经济的财政损失相比,远远得不偿失。①
中国用于美国军队的开支对通货膨胀的影响,由以下事实可以看出:在
战争的最后一年半里,这笔开支足足等于新发行货币的 53%。然而,国民政
府本身的开支也在急剧增长,这大部分是因美国人的建议而发起的改革的结
果。例如中国军队的 39 个师,为了现代化、训练、医疗和改善伙食被挑选了
出来。政府官员和教员的薪俸在 1944 年晚些时候提高了——虽然这只能稍稍
缓解他们的困难。同时新创办的战时生产局的开支和贷款,虽然只占政府总
支出的约 7%,但在 1945 年上半年也推动物价持续上升。到战争结束时,平
均零售物价指数高出 1937 年 7 月 2600 倍。
并非社会的各个部分都同等地受到通货膨胀的影响。一小撮囤积居奇
者、投机商和贪官污吏获得了大量财富。有些群体如地主和产业工人,在不
同程度上和不同时间内生活较好。但大多数民众逐步降低到勉强能维持生活
的水平,甚至低于这个水平。表 11 表明了国民党中国几个收入群体购买力的
变化,虽然这并不精确反映他们的相对生活水准。例如,由于歉收、增税和



① 杨格:《中国与援助者》,第 291、234—235 页。关于军队人数,见罗曼努斯 和森德兰:《史迪威赴华
使命》,第 267 页;《中缅印战区的时机消失》,第 258 页。
① 杨格:《中国的战时财政与通货膨胀》,第 272—273 页;杨格:《中国与援助 者》,第 290 页;罗曼
努斯和森德兰:《史迪威指挥问题》,第 115 页;《美国 对外关系:1944 年》,第 6 卷,第 906—907 页。



加租以及兵役和劳役的负担,大多数农民生活得比表上所表明的贫困得多。②
另一方面,士兵、官员和教授等政府雇员,并不完全像表中所表明的那样生
活得那么坏,因为他们受到廉价的食物和住房这类形式的补助。
通货膨胀对官员和士兵生活水平的损害,影响了政府的活力。早在 1940
年,官员工资的购买力已下降到战前水平的大约 1/5。到 1943 年,实际工资
跌落到 1937 年的 1/10。虽然他们的境况因
几个收入群体货币收入的购买力指数
表 11                 1937—1945 年
教授 a 士兵 b 公务员 c (重庆) 产业工人 d 农民 e 农村工人 c (四川)
1937
1938
1939
1940
1941
1942
1943
1944
1945
100
95
64
25
15
12
14
11
12
100
91
64
29
22
10



100
77
49
21
16
11
10


100
124
95
76
78
15
69
41 ( 4 月)

100
87
85
96
115
101
100
81
87
100
111
122
63
82
75
58



资料来源:
a.1937—1942 年的指数引自汪荫元:《四川战时物价与各级人民之购买
力》,《四川经济季刊》第 1 卷第 3 期(1944 年 6 月 15 日),第 263
页;1943—1945 年的指数是 6 月份比率(工薪/生活费用),《经济史
实》第 22 卷第 177 期(1943 年 7 月),第 34 卷第 479 期(1944 年 7
月),第 46 卷第 701 期(1945 年 7 月)。
b.汪荫元:《四川战时物价与各级人民之购买力》,第 263 页。
c.张嘉璈:《恶性通货膨胀》,第 63 页。
d.张嘉璈:《恶性通货膨胀》,第 63—64 页。
e.周舜莘:《中国的通货膨胀》,第 243 页。

为每个月有米、食油等津贴而有所缓解,但官员们经常生活在——用张嘉璈
的话说——“赤贫”之中。①单身汉靠他们的薪俸几乎不能生活;有家眷的官
员困于个人处境,变得绝望起来。有些人从事第二职业;许多人贪污腐化。
贪污腐化非常明显。高级官员们携带衣着华丽的女士,坐在由司机驾驶
的汽车里,穿越燃料短缺的重庆的街道奔驰;他们购买了从国外走私来的香
水、香烟、柑桔、黄油及其他奢侈品;他们在奢华、丰盛的宴会上用餐。当
然,不是所有的官员都腐化。一些人勇敢地忍受了营养不良,并眼看家人健
康下降。不过,许多人经不起诱惑,因为当他们的上司大肆挥霍时,文过饰
非是容易的。
通货膨胀同样破坏了学生和知识分子们的安宁。书本很少,科学设备稀
缺。学生们住在光照不足,不供暖的宿舍里,他们的床就像船上的铺位那样


② 易劳逸:《失败的根源》,第 66-70 页。
① 张嘉璈:《恶性通货膨胀》,第 64 页。



挤在一起。教职员经常与他们同事的家庭挤在一起。肉类和油脂从他们的饮
食中消失了;有些人难得一天吃两餐。在学术团体里,营养不良几乎成为普
遍现象。在战争后期,据《大公报》报道,教员和学生双方都生活在“饿死
的边缘”,“处于可以想象到的最悲惨的境地”。①健康水平下降,疟疾和肺
结核是常见的。为了补充他们菲薄的收入,许多教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大
学任教,出卖珍藏的书籍和艺术品,或镌刻图章和挥毫作书以供出售。他们
的教学质量受损,而他们对政府的幻灭感上升了。②
政府确实力图缓解官员们和在公立大学授课的教授们的经济窘境,为他
们提供特殊的津贴、廉价的住房,和各种人为的低价供应的日用必需品。米
一度以每斤 0.10 元售给政府雇员,而在公开的市场上米价为 5.00 元。但是,
政府迟迟不同意很有意义的工资增长,因为那样将扩大预算。在 1943 年,如
果官员们的实际工资提高到战前水平,政府开支将增长约 300%。到 1944 年,
在官僚机构和军队内不满情绪高涨,工资才得以激增——太少也太晚了,因
为当时物价上涨正如脱缰之马。官僚机构和军队的道德败坏,一直延续到
1949 年。




































① 《大公报》(重庆),1945 年 3 月 19 日,第 2 版(社论);同上,1945 年 4 月 13 日,第 2 版(社论)。
② 董显光编:《抗战七年以后的中国》,第 112—113 页;杨格:《中国的战时财 政与通货膨胀》,第 323
页。关于结核病的发生率,一份共产党的资料报道说: 1945 年 X 光检查表明,重庆国立中央大学——一
所最受优待的大学——教职 员中足有 43%的人染上这种疾病。13%的男学生和 5。6%的女学生也染上这 种
疾病。《新华日报》,1945 年 2 月 20 日。这篇报道无疑需要核实。



工业部门

自由中国的战时工业,是在很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战争爆发时,将
成为中国非沦陷区的地域——约占国土的 3/4——能够自夸的仅有大约全国
工厂的 6%,产业工人的 7%,工业总投资的 4%,电力的 4%。①但是,在战争的
前几年,国民党地区的工业发展迅速。消费需求,尤其是政府和军队的消费
需求,已经增长的内地居民的消费需求,为工业产品开辟了一个几乎不能满
足的市场。直到 1940 年,食品价格远远落在工业品后面,使工资保持低廉而
利润幅度高。在 1942 年 3 月滇缅公路被封闭前,购买急需的机器、备件和进
口原料,尽管困难和奇贵,但仍是可能的。②这些有利因素导致 1943 年以前
新的工厂与日俱增(见表 12),而工业生产量在 1938 年至 1945 年之间几乎
增长到四倍。
尽管有这样的增长,工业生产远不能满足消费需求。虽然战时国民党中
国的人口大致是战前的一半,但主要工业品产量从未超出战前水平的 12%。
1944 年棉纱、棉布和面粉仅分别为战前数字的 5.3%、8.8%和 5.3%。①更有甚
者,1943—1944 年工业部门陷入深刻的危机,1944 年生产显著下降。表 13
显示了战争后半期工业的疲软状况。1939 年新工厂的投资达到了最高峰。其
后,尽管新厂数量增加,但投资总值陡然下降。大约在 1940 年,工业繁荣事
实上已经终结,但牟取薄利的经营者们,以有限的经验和少量的财源继续开
办新厂,徒劳地期待着经济复苏。②这些小规模的薄利经营多数迅即倒闭。1944
年,在国民党中国实际上仅有 928 家工厂开工。倒闭率达 82%。
虽然 1943 年前产量一直增长,但 1940 年工业部门已经开始遇到障碍,
首次引起增长率下降,然后产生了 1943 年 9 月以后的工业危机。③通货膨胀
的结果并不全是消极的。例如,在战争八年间,工人们的实际工资仅在 1938
年提高;其后,他们的实际工资下降,这使雇主获利。④不过,通货膨胀使商
业投资,特别是投机事业投资比工业投资赚的钱多得多(见表 14)。囤积稻
米和其他农产品的现象广为流行。不论来自占领区,还是来自国外的“走私”
货都能大赚其钱,从而使资本从生产性投资转回。有时光是
表 12            中 国 非 沦 陷 区 的 工 厂









① 李紫翔:《抗战以来四川之工业》,第 23 页;吴相湘,《第二次中日战争史》, 下册,第 659 页;又
见张圣轩:《三十二年四川工业之回顾与前瞻》,《四川经 济季刊》第 1 卷第 2 期(1944 年 3 月 15 日),
第 258 页;《中华志,1937 年— 1943 年》,第 437 页。
① 程玉桂:《中国的对外贸易与工业发展》,第 109 页;周舜莘:《中国的通货膨 胀》,第 94 页。
② 秦国平:《战时通货膨胀下的中国棉纺工业》,第 39 页。
③ 刘吉丙:《三十三年四川之商业》,《四川经济季刊》第 2 卷第 2 期(1945 年 4 月 1 日),第 79 页;
李紫翔:《我国战时工业生产的回顾与前瞻》,《四川经济 季刊》第 2 卷第 3 期(1945 年 7 月 1 日),
第 32 页。
④ 周舜莘:《中国的通货膨胀》,第 239—240 页。




1936 年
及以前




1937 1938 1939 1940 1941 1942 1943 1944




开办日期
不确定




合计
设厂数 a
300 63 209 419 571 866 1138 1049 549 102
5266
按 1937 年货币
计算的新工厂投117950 22166 86583 120914 59031 45719 9896 14486 3419 7317 487481
资 a (千元)
实际开工的工厂—
— — —
1354b —
2123c — 928d —


*按照官方的定义,此处指使用动力机器并至少雇用 30 名工人的工厂。
资料来源:
a.李紫翔:《四川战时工业统计》,《四川经济季刊》第 3 卷第 1
期(1946 年 1 月 1 日),第 206 页。
b.毕范宇:《西方人士所见的战时中国》,第 47 页。据信,这个数
字包括公营和私营工厂两个方面。
c.《中华志,1937—1945》,第 433、411 页。这个数字是大约数,
系 1942 年 5 月现存的私营工厂、1936 年以来由国家资源委员会设立
的工厂(98)和到 1942 年 5 月由地方政府建立的工厂(110)的总和。
d.《中华志,1937—1945 年》,第 363 页。这个数字包括公营工厂
两类。

资料来源:
a.李紫翔:《我国战时工业生产的回顾与前瞻》,《四川经济季刊》第
2 卷第 3 期(1945 年 1 月 1 日),第 30 页。
b.程玉桂:《中国的对外贸易和工业发展》,第 110 页。
c.侯继明:《中国的经济发展与政府财政,1937—1945 年》,载薛光前
编:《中日战争期间的国民党中国, 1937—1945 年》,第 214 页。
注:这些资料中有差异,虽然全都是以中国经济部的资料为基础的。最明显
的是,资料 c 并未描绘出生产资料生产中的绝对下降,但是资料 a 和 b 两者
确实表明有这种下降。这种不一致的原因可能是在计算生产资料指数时包括
了不同的商品。

囤积商品就比花钱加工商品更有利。例如 1940 年和 1941 年间,原棉价格平
均每月升高 13%,投资者仅囤积棉花就比冒险长期投资于加工棉花的纺织厂
有利得多。于是大部分流动资本——1944 年占同类资本的 86%——已流入商
业和投机行业,而不是生产。新型的或旧式的私人银行越来越多地撤回工业
投资,它们宁愿发放短期商业贷款,或直接参与囤积及其他形式的投机。政
府继续向私营工业提供低息贷款,但是,按不变通货计算,这些贷款的价值


① 按照官方的定义,此处指使用动力机器并至少雇用 30 名工人的工厂。资料来源: a。李紫翔:《四川战时
工业统计》,《四川经济季刊》第 3 卷第 1 期(1946 年 1 月 1 日),第 206 页。 b。毕范宇:《西方人士所
见的战时中国》,第 47 页。据信,这个数字包括公营和私营工厂两个方面。 c。《中华志,1937—1945 年》,
第 433、441 页。这个数字是大约数,系 1942 年 5 月现存的私营工厂、1936 年以来由 国家资源委员会设
立的工厂(98)和到 1942 年 5 月由地方政府建立的工厂(110)的总和。 d。《中华志,1937—1945 年》,
第 363 页。这个数字包括公营私营工厂两类。



只是 1938—1939 年所提供贷款的一小部分。结果工业因缺乏周转资金而挨
饿,这是工业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实业家痛苦地抱怨贷款太少,而且所需
手续太烦。但得到政府贷款的实业家们,则通常用这些钱去投机。①
各种类型活动中个人实际收益的变动(重庆)
表 14              (1938 年=100)
年代
1937
1938
1939
1940
1941
1942
1943
农业

100
61
92
109
132
124
制造业
59
100
106
85
71
76
69
零售商业
105
100
111
112
119
120
124
投机事业
29
100
297
808
550
720
269
美国债券事业

100
180
512
1373
3951
10260

资料来源:张嘉璈:《恶性通货膨胀》,第 60 页。

另有通货膨胀以外的因素加重了实业家们的困难。例如,日本收紧封锁
的绳索,切断了中国工厂严重仰赖的机器、配件、原料和燃料的输入。内地
的许多工业设备已经陈旧——例如纺织工业中的机器造于 20 年代以前——
没有备品和配件,因此损坏迅速。许多材料——如高合金钢——在中国国内
是得不到的,而一些工业部门要继续生产,这些材料又是至关紧要的。
熟练工人的缺乏也阻碍了中国的战时工业。当地招收的工人新离开农
村,往往对机器或者劳动纪律缺乏最起码的了解,因此,熟练的产业工人不
得不从沿海城市招募。但是,到 1940 年,只有大约 42000 名熟练工人随国
民党政府进入内地。工厂的经理们为搜罗熟练的雇工,开始挖其他工厂的墙
脚。这种竞争抬高了工资。它也助长了有破坏性的高速率的劳动力流动——
1940 年每月大约有 10%的熟练工人,18%的非熟练工人流动。1943 年 5 月,
全部工人的月流动量为 23%。这种惊人的不稳定与普遍缺乏技术和设备窳劣
合到一起,导致工人效率迅速下降。例如,在纺织厂,效率被评定为战前水
平的大约 60—85%。一位电工估计,他的工厂的效率仅仅是在上海时的 1/3。

荒谬的是有些工业陷入了缺乏消费需求的状况。人民不断贫困限制他们
只在最紧迫的必需品上花钱,尽管人民极其需要新的衣服,纺织品市场也变
得呆滞,因为他们的购买力已经衰竭。需求的减弱也打击了生产资料制造商。
例如在  1942 年以前,由于铁路和防空洞的修建,炼铁业曾经繁荣过。当政
府放弃这些项目时,炼铁业就陷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