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曹操·阿瞒出道-第1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是啊,董卓是何等人?他的家庭出身可比何进光彩多了。

  董卓,陇西临洮(今甘肃省岷县)人,六郡良家子的出身,就因其出身而被政府重用为羽林郎,很快被提拔为州郡吏。后来在段颎的推荐下,得到当时的大司徒种嵩的辟召,成了大司徒府中的属吏,给了他一个辉煌前程。在东汉,能成为三公府的属吏,升迁的机会特别多,在短时间做到二千石的大官都有可能。

  但是,他仍没有摆脱军人的宿命,因为政府看重的是他六郡良家子的出身,让他做了羽林郎,目的就是把他培养成为战场上的指挥官。董卓膂力过人,可以上马骑射,还有谋略,做一名职业军人,倒也适合他。

  所谓六郡,还是沿用了西汉的政区概念,指的是陇西、天水、安定、北地、上郡、西河,大致相当于今天甘肃南部、宁夏、山西西部和内蒙古北部,六郡为汉帝国的西北边郡,《汉书·地理志》记其民俗称:“天水、陇西,山多林木,民以板为室屋。及安定、北地、上郡、西河,皆迫近戎狄,修习战备,高上气力,以射猎为先。”所谓良家,即非医、非巫、非商贾、非百工。

  事实上,董卓在军事上还真有些天分,别看他与黄巾军交锋屡战屡败、屡败屡战,但在西部的地面上,尤其是在凉州,他却是屡战屡胜。于是,董卓就成了安定西部边疆里举足轻重的人物。

  有一次张温作为总统西部军事的汉军CEO###凉州叛乱时,董卓随营效力,却不服调遣,孙坚就劝张温杀掉董卓,以肃军纪。CEO张温却无可奈何地说:“董卓在西部声名远震,今天杀了他,以后战事一起,就没有依靠了。”董卓戍边的军功可见一斑。

  中央政府对这位镇守边陲的军区司令的确难以放心,就提拔董卓出任少府。东汉的少府位列九卿,算是高干了,但所掌管的只不过是皇家的琐碎事务,董卓哪会稀罕这个中看不中吃的少府?离开了军界,他就成了弯腰拾起来看看,马上扔掉——啥也不是的东西。

  董卓没理睬这次“重用”,他上书说:“凉州现在还###不安,此时正是臣为朝廷效命的时候。而且臣的部属因为要报答臣对他们的旧恩,纷纷阻拦臣的车驾,使得臣实在无法上路。我还得为难的暂行前将军的职权!我一定会尽职尽责,杀敌立功。”

  对手握重兵的封疆大吏董卓,软弱的东汉朝廷竟然毫无办法,不是怕尾大不掉吗?现在尾巴已经大了,想掉已经不容易了。

  天高皇帝远,只能委曲求全,解除董卓的兵权不得,只能对于董卓的抗命睁只眼闭只眼了。

  

子金山侃史之曹操——阿瞒出道 (32)
古今英主对功臣悍将的处理不外乎以下几种:

  一、使用得当,唯才用之。

  二、削其兵权,礼遇养之。

  三、一劳永逸,狠心诛。

  四、亲疏有别,拉之削之。

  五、时刻警惕,用之防之?

  不过这些方法都是革命成功之后的事,现在天下纷乱,民心不稳,黄巾军余火不断复燃,那些经验当然借鉴不上。难道中央就真对董卓这个“西北王”无奈不成?

  东汉朝廷对董卓还是使过绝招的,其方法就是:先掺沙子后升官。掺的可不是一般的沙子,把剿灭黄巾军的大功臣皇甫嵩调到了凉州,你董卓那点战功与皇甫嵩比比看?论资格比地位你只是小菜一碟。

  这一杆子打在了董卓的七寸上,他品到了哑巴吃黄连的滋味。幸喜祖宗有句老话:打生不如混熟。这皇甫嵩新来乍到,强龙一时还得依靠我老董这条地头蛇,凉州这一亩八分地上,暂时还是我老董说了算。

  很快第二纸诏书又到了,这次是任命董卓出任并州牧,把一州的军政大权交给他,并且并州亦属边地,董卓曾经做过并州刺史,看来朝廷的此次任命较之前次是动了脑筋的。

  面对诱惑,董卓有些心动了。但他依旧清醒地认识到凉州对他的重要。在凉州的土地上,他要将有将要兵有兵。一旦脱离了故土,董卓虽为州牧,想有作为,恐怕还要从头做起。显然,他又不希望失去这次机会,怎么办才会鱼和熊掌兼而得之呢?

  他对就任并州牧开出了自己的价码:就任并州牧可以,但我要带上我的亲兵。这对朝廷来说是闻所未闻之事,为臣子的竟然敢明目张胆地同皇帝谈起了交易。凭此举,就可以拿董卓问罪。可是,皇帝又能有什么办法呢?国家疲弱,实在无力对这样的强臣做出处置。只要他能交出兵权,他有什么要求,就尽量满足吧。

  董卓便得意洋洋地率领着三千亲兵前往并州赴任了。这三千亲兵可是他从十几万骄兵悍将中优中选优挑出来的特种部队。

  现在这支国军把枪口瞄准了朝廷政府,开到了渑池,朝廷政府害怕了,能不害怕吗?政府连这支王牌中有多少兵员都不知道,谁知道他董卓从凉州带出来了多少人马?

  况且,这次董卓是奉诏进京,名正言顺。

  现在种劭送来了天子明诏:停止前进。再往前走名又不顺了,怎么找个赖理由?

  董卓决非一些品三国的大师们所说的那样:是个只知蛮干的莽撞之“枭雄”,比曹操还曹操的“奸雄”,点子他也多得很。

  董卓在进军洛阳途中有两次上书,一次是在渑池,一次是在新安(今河南省渑池县东)。《资治通鉴》和清人严可均所辑《全后汉文》则把它们混为了一次。

  《三国志·董卓传》注引《典略》中就记载了董桌的第二次上书,即新安上书。上书中是这样写的:

  臣认为天下之所以会出现大逆不道的人,原因就在于黄门常待张让等人侮慢天常,篡夺王命,他们父子兄弟霸据州郡,凭借一纸文字就可以获得千金的利益,京师附近数百万的肥沃良田都被他们霸占去了。这一切使得怨气充塞,###不绝。我前一次奉诏###于扶罗——(董卓就任并州牧的使命之一就是###于扶罗。于扶罗,南匈奴单于,活动在河内、河东一带)——的时候,将士们又饥又乏,不愿意渡河作战,都要求先进京杀阉宦,为民除害,向朝廷讨要军饷。臣加以安抚,军队已经行进到新安。常言道:扬汤止沸,不如灭火去薪;溃痈虽痛,胜于养肉;及溺呼船,悔之无及。

  注意:董卓在这里虽然仍旧把阉宦作为###的对象,但他却只字未提朝廷诏令,而是把手下将士摆在最为显要的位置。也就是说,是因为将士的请求,我董卓才进京的。这其中不乏恐吓意味。

  董卓两次上书拒命,却对停止进兵洛阳的天子诏书置若罔闻,渑池上书,直至新安上书,再加上这之前的拒绝升迁及讨价还价,皇权、圣旨在董卓眼里不过是几则安全套的广告,听不听你的,那要看本前将军高不高兴了,朝廷?哪是干嘛事儿的?乱世英雄起四方,有枪便是草头王!您啊,一边凉快去吧!

  董卓现在需要的只是一个时机,要不,大军早就开到洛阳城下了。在中央也有董卓的无间道高手——董卓的亲弟弟董旻时任奉车都尉,在洛阳政变中也是一个活跃的人物,他伙同何进的家将,杀掉了何苗——无间道高手弟弟给哥哥发来了“鸡毛信”:何进已壮烈牺牲,小皇帝逃到了北芒,朝廷已群龙无首,洛阳城中大乱,现在已处于无政府状态!

  眼下这种形势,正是董卓进军的最佳时机!走!众将官!随俺北芒救驾去!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子金山侃史之曹操——阿瞒出道 (33)
现在该说说小皇帝少帝和他的弟弟陈留王的去向了。

  小哥俩儿挺机灵,前边大兵一堵路,两个小孩就趴到了草丛里了,他们也明白,杀人最容易引起人激动的,尤其是手里拿着刀的人,杀红了眼的大兵哪会管你什么皇帝、亲王?说不准知道了有个皇帝、亲王之类的让他们试刀反而更加兴奋呢。

  终于躲到了天黑,救驾的部队收兵回营了,十四岁的少帝领着九岁的弟弟钻出了草丛,借着萤火虫的光亮找到一个农家的草堆,权当龙床凑合了一夜。第二天一大早急着来救驾的河南中部掾闵贡才算找到了哥俩儿,三人两匹马,经北芒阪回京归位。

  时任太尉的崔烈闻知真龙天子起驾回宫,立时意识到了自己领袖百官的责任,带领文武百官不辞劳苦、无限忠心地从洛阳赶到北芒迎接圣驾,未及举办盛大的欢迎仪式,只见西北方向人喊马嘶,尘埃蔽日,无数铁甲骑兵席卷而至。

  前将军、斄乡侯、并州牧董卓的西凉铁骑到了。

  太尉崔烈护主心切,迎头拦住一马当先的前将军,先给他展开了大辩论:

  “天子在此,闲杂人员回避!没接到圣旨吗?谁准你们凉州部队来的洛阳?”

  是啊,太尉者,大汉朝最高军事统帅也,还镇不住你个小小的前将军?

  董卓将眼一瞪,怒火盈胸:太尉?你还真拿自己当根葱啊?

  “老子一天一夜赶了三百里来救驾,你小子敢叫我回避?你觉得我砍不断你这当太尉的脑袋?”(卓骂烈曰:“昼夜三百里来,何云避,我不能断卿头邪?”——《三国志·英雄记》)

  汉典略中记载的董卓稍客气点:卓曰:“公诸人为国大臣,不能匡正王室,致使国家播荡,何却兵之有?”

  反正不管怎么说吧,官大不如刀快,太尉顿时蔫了,保持沉默吧,大官不与小官一般见识,惹不起还躲不起吗?

  少帝一见来了救国之忠臣,一时激动得心血沸滚,眼含热泪,无法言语;那陈留王人小鬼大,心智乖巧,眼见这位连太尉都敢骂的人,气势非凡,绝对英雄,便坐在董卓怀里,小嘴不亚于秦时甘罗,竟把这次宫廷政变描绘得有声有色,叙述得条理分明。董卓心中一动:让陈留王与皇帝换换岗位吧。

  “众将官!随俺保驾进京!”

  一路走,还不忘教训皇帝几句:

  “陛下令常待小黄门作乱乃尔,以取祸败,为负不小邪?”(《三国志·董卓传》)

  这皇帝要是换了可是大有好处:

  一、九岁的小孩兴许还尿床呢,还不是我说黑了他就乖得像猫似的闭眼呀。

  二、这刘协是董皇后一手带大的,咱老董也姓董,管他陇西董氏和河间董氏是否亲族,这皇戚咱是当定了。

  三、一旦有了外戚的身份,那现在残存的外戚势力不靠咱靠谁?

  四、关键是这少帝如果继续当皇帝,那个老不死的何太后就可以依法临朝听政,何家没死的家将、兵丁、旧部就没法子挖过来。光凭带来的三千人哪能在这大都市里长混下去?

  可这皇帝也不是说换就能换的,得先比比哪家的拳头硬气。

  己方:就这三千敢死队。

  敌方:袁绍:五千号全国之精锐的西园部队,据密报他还私招了两千黑兵;

  袁术:两千虎贲军,据说也不是善茬;

  曹操的一千羽林军更小视不得,那可是刀头子舔过血的王牌军;

  还有原属大将军何进和车骑将军何苗的家兵有接近一万人,都是个顶个上阵敢拼命的愣种;

  执金吾丁原所部并州军:两千人,战力强悍,领军大将吕布吕奉先素闻天下无敌;

  鲍信、张辽募集的兵卒虽战斗力不强,但人数不少,有近一万士卒……

  别再算了,就这三万多也够我董卓喝一壶的,敌我力量对比,十比一略强。

  董卓押着皇帝、陈留王、文武百官进了京城,先吓唬着皇帝封了自己一个大司空。

  是武将董卓干够了,想换换口味做文官了?非也,董卓心里明白着呢,若想长期在朝执政非依靠那些穷酸的士大夫不可,扒不下这身军装啥时候也别想当国务卿,那些文人最瞧不起炮筒子里钻出来的丘八,先从职务上和他们拉近乎再说。枪杆子真攥在谁手里都清楚着呢,就看谁会玩政治了。

  第一步,先唬住他们再说。

  董卓成天把他那三千西凉兵拉到大街上搞检阅,白天折腾一天,晚上悄悄地拉出城去,隔个三五天再威风凛凛地大白天开进城来,再搞阅兵式,晚上再调出去,两天后再调进来,没事,权当行军演练呗,反正都骑在马上,又累不着士兵。

  就这一手,把洛阳城里诸位领兵大员给吓懵了,更不用说那些文官朝臣了,这家伙从凉州带来多少人马呀?咱别拿鸡蛋往石头上撞了,自古枪打出头鸟,能缩头就缩头吧,当乌龟也不能当傻鸟!

  就没有一个人看出来点蹊跷吗?有,此人就是原并州将领骑都尉鲍信。

  有一天他找到了现在手中兵力最强的袁绍,商议灭董:

  “这个董卓现在拥有强兵,看样子不怀好心哪,现在趁着行军没缓过劲来,不如趁早灭了他。”

  但是,袁绍没有采纳。凡是记录了此事的史书都采用了一个共同的口吻,说:“绍畏卓,不敢发。”

  也怪不得袁绍,大家都给董卓吓唬住了,一个个全想着保存手中那点实力,谁愿意替他人火中取栗,当这个冤大头?没奈何,看透了形势的鲍信干脆辞官回了老家。

  曹操这时候也见风稳住了舵,手下就千多人,还轮不到咱出头打擂。

  人们被凉州军的“强大”折服了。群龙无首的何进、何苗家兵归顺了董卓;吕布杀了丁原,率并州军投入到凉州军营中;在此带动下,张辽也没了选择,所部近万人步了同乡的后尘……

  董卓心里得意了,对自己简直佩服得五体投地!天下精锐尽在自己掌控之中,还有谁会在董卓面前说个不字?换皇帝的客观条件已经成熟,老董要甩开膀子大干了。

  皇帝司空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

   txt小说上传分享

子金山侃史之曹操——阿瞒出道 (34)
幼时读过这么一个童话:一只嘴馋的狮子想吃一头牛解馋,可是对付一群牛它又不是对手,于是聪明的狮子采取了分化瓦解的战略战术,把笨牛们分别一头头地骗出去,结果,大家一定都知道了,狮子解决了很长一段时间的食物供应问题,一群力大无比的牛成了给狮子储存的牛肉罐头。

  现在洛阳的董卓就是那只聪明的狮子,大部分肥牛已成了他的口中美味,换皇帝的议题也就自然地排上了议事日程。

  对于换皇帝这种大事,其重要性不亚于对伊朗动武,那是需要召开联合国大会的,自古弱国无外交,已经成为饿狮口中餐的士大夫集团又能怎么办?谁敢不投赞成票?朝中的文武大员们又没有哪一个具有常任理事国的身份和能力,你就是投了反对票又没有否决权,安理会就不作决议了吗?

  其实介入了洛阳血腥政变的士大夫们心里还有个小九九:宦官的剪除,外戚的消亡,对于士大夫来说,理应击节相庆,但洛阳政变的遗留问题,又使得他们难作欢颜。因为少帝、太后幸免于难,还朝执政指日可待,到那时政变的罪责是不是要由士大夫承担?有谁不怕秋后算账?

  天子是上天之子,皇权神圣不可侵犯,重新选举一个对自己有利的皇帝这件事,你就是真给这些士大夫头上安两只角也没有用,打死他们也没有人敢动这个念头,就是像农家耕牛头上长了两只角也变不成西班牙公牛一样。这种拿皇帝不当干部的事儿也只有董卓这头野狮子才能干出来,现在有人要干自己内心最深处想干的事情,那就打着呼噜装睡着吧。

  所以在表决皇帝下台议案的联合国大会上,绝大部分文武大员都投了弃权票,默认了。

  投赞成票的也有:袁绍的叔叔太傅袁隗亲自“解帝玺绶”,尚书丁宫套用《春秋》大义来印证废少立献的合理性。其实就是俺前边说过的原因,这两位士大夫的头头以实际行动印证了俺的推断。

  投反对票的也有,尚书卢植就表示反对,董卓当场就想拿卢植开刀,杀鸡吓唬群猴,被侍中蔡邕给劝住了,卢植才算保住了一命。

  第二个就是袁绍,这袁绍一反董卓刚进洛阳时的懦弱常态,表现得强硬起来。

  当董卓就废旧立新的事情来咨询袁绍意见的时候,袁绍表示不可行,董卓大怒,手按佩剑,大声呵斥袁绍说:“小子!天下事在我不在你,我想做的事情,谁敢说个不字?你以为我的剑还不够锋利吗?”袁绍这时表现的也像一头公狮子,同样强硬相向:“你以为天下有利剑的就你一个?”随即把佩剑一横,拱手而出。

  袁绍为什么突然由弱牛变成了雄狮?他经过这段时间,看准了董卓这个超级大国的软肋:

  董卓进京之后,凭借武力的威慑,将皇权视为股掌上的玩物,前辈武人梦寐以求的听政朝堂,在他那里被大大地向前跨越了一步。

  然而要自行其政,要让身边的凉州将士、羌胡兵脱下甲衣,穿上朝服,去整治朝纲,怕是他们没有这个本事,在公文案卷面前要败下阵来的。给猪八戒戴上副眼镜他也当不了大学教授,做点整容手术也炒不成“超女”。

  袁绍明白董卓现在还不敢把自己怎么样,所以才斗胆学了一回海湾战争前的萨达姆,向董卓亮了亮“飞毛腿”,董卓一时没借来小布什的霸气,虽嘴狠却没敢立时动用“巡航导弹”。

  袁绍也是个聪明人,知道长留在洛阳没有好下场,在人家的势力范围内早晚免不了被宰杀,于是当天挂印于东门,溜之大吉了。

  

子金山侃史之曹操——阿瞒出道 (35)
对东汉皇朝实施斩首行动,董卓的理由极勉强:小皇帝长得不帅,且有生活作风问题,何太后教导无方,理应给予就地免职处分。

  他抛出了一纸文字——《策废少帝》:

  “少帝天姿轻佻,没有帝王应具有的威仪,在服丧期间,怠慢懒惰,德性恶劣已经昭然于世,淫秽之举已为人所知,他的行为已经侮辱了神器和宗庙。太后教导无方,没有母仪之德,使得政治荒乱。永乐太后暴崩,至今仍令人困惑不解。天地所设立的三纲之道,已经有了缺陷,这可是莫大的罪过……废皇帝为弘农王,皇太后还政。”

  看来这十四岁的小皇帝性成熟的不晚,大有其老爸汉灵帝遗风。

  小皇帝刘辩下台了,更小的皇帝刘协上台了,史称汉献帝。这个帝号也谥得够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