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地缓解一下。历史不能假如,假如胡亥施政温和一点儿,他的所谓矫诏篡位根本不是问题,但他上台有些心虚,心虚又导致强硬,从自己的兄弟起,逐一迫害,以至更加损害了他执政的合法性。
维护自己的利益,赵高是一个狠人,但不是一个智者,斗狠他赢了,但他不知道自己的利益和秦帝国紧密相连,和二世的统治地位密切相关。他不停地在自己乘坐的底舱上钻孔,直到这艘船彻底沉没。
明代著名的历史学家王夫之在《读通鉴论》里,看到了皇权二代的瓶颈问题。他说:
“商始兴而太甲放,周始兴而成王危,秦并天下而扶苏自杀,汉有天下而惠帝弗嗣,唐则建成死于刃,宋则德昭不令其终,汔乎建文之变而憯尤烈。天下初定,人心未靖,则天命以之不康,汤、武且不能弭,后代勿论已。然而胡亥杀兄,旋以死亡;太甲、成王,终安其位;则伊尹、周公之与赵高,相去不但若霄壤也。
秦二世胡亥说“我有一个梦想”(2)
“秦始皇之宜短祚也不一,而莫甚于不知人。非其不察也,惟其好谀也。托国于赵高之手,虽中主不足以存,况胡亥哉!汉高之知周勃也,宋太祖之任赵普也,未能已乱而足以不亡。建文立而无托孤之旧臣,则兵连祸结而尤为人伦之大变。徐达、刘基有一存焉,奚至此哉?虽然,国祚之所以不倾者,无谀臣也。”
王夫之认为,第二代接班容易出事,主要是“天下初定,人心未靖”,而解决的方法很简单也很难办,即要集体接班,要有忠诚的重臣可以托付。
在古代的政治经验里,王夫之的观点可谓一语中的。什么制度化、法制化,在这儿都是瞎扯。
柏杨在其《中国人史纲》里,也有一段文字专门论及此事。民间也有俗语云:老子不死儿不大。反过来看,正因为第一代君主太强了,才造成了这么多的衰神二代。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陈胜扇动了一下翅膀
秋,七月,阳城人陈胜、阳夏人吴广起兵于蕲。是时,发闾左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因天下之愁怨,乃杀将尉,召令徒属曰:“公等皆失期当斩;假令毋斩,而戍死者固什六七。且壮士不死则已,死则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众皆从之。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坛而盟,称大楚;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
——秦二世皇帝元年(公元前209年);《资治通鉴》中华书局版第254页
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元年),爆发了陈胜吴广起义。秦二世希望快乐到永远的美好理想,在他坐上皇帝宝座的第一年,就开始被现实击破。
统一的秦帝国其兴也勃也,其亡也忽也,像焰火一样,在历史的天空,迸发出耀眼的光芒,继而灰飞烟灭。人们对他的强大第一反应是目瞪口呆,然而还没回过神来,他已经垮台了,于是第二次目瞪口呆接踵而来。历史像傻瓜一样,张着嘴发呆。
秦亡的导火索,就是区区九百人的揭竿而起,这种力量的反差,让我们感受到历史的进程是那么不可捉摸,历史充满了各种可能性,她的魅力也缘于此。
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匹夫发难而天下影从,用现在时髦的话讲,就是陈胜这只蝴蝶的小翅膀一扇乎,于是引爆了摧枯拉朽的飓风,帝国雄伟的大厦就此崩塌。
“蝴蝶”的逻辑非常简单、清晰:横竖是死,与其窝囊地死,不如轰轰烈烈地死。每朝每代,在我们的身边,总有若干位赌性巨强的英雄,在灭亡和富贵之间用生命下注。
“蝴蝶”的策略也基本到位:“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他们起义的地点大泽乡是在楚国的地界上,项燕是楚国的将军,和扶苏风马牛不相及,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并列在一起,陈胜他们也是饥不择食,反正不过是为了结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向秦二世发出愤怒的吼声。
从后来的情况看,秦长子扶苏的旗帜并不好使,号召力不够,粉丝也不够多。这就使这次暴动既不是“只反贪官、不反皇帝”的“清君侧”式的叛乱,也不是“只换皇帝、不换法统”的暴力政变,而是改朝换代的大革命,秦帝国定然是国祚不享。当时的陈胜以及后来的项、刘,他们刚开始发起和响应暴动的时候,并没有改朝换代的想法,而是自然而然地想到了复辟,所以他们推举楚国的贵族作为起义的领袖。而最令人吃惊的是,项羽在灭秦之后,以毋庸置疑的领袖地位,居然把自己和下属不加区别地统统分封为王,最多是希望自己能像齐桓公一样做个天下诸侯的共主,而没想过自己做皇帝,他在政治上的幼稚同样也让历史目瞪口呆。后来,刘邦做了皇帝,完成了从造反到改朝换代的全部流程,从此,除了像刘秀这样的贵族会打“复辟”的旗号以外,其他人造反就都直接打造自己的品牌了,因为走刘邦的路子已经是标准答案。
陈胜揭竿而起,罕见地获得了历代主流历史学家的认可。在儒家系统,他是实践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伟大学说的代表。孟子也是个愤青,主张“造反有理”,但前提是君主已经异化为“独夫民贼”。司马迁卓有远见地把陈胜列入“世家”,明代思想家李贽的《藏书》甚至把他列入了帝王排行榜,称陈胜为“匹夫首倡”。毛泽东当然更不客气,词云:“盗跖庄流誉后,更陈王奋起挥黄钺。歌未竟,东方白。”在“文化大革命”中,中国历史已经变成了农民起义史,由陈胜、吴广到李自成、洪秀全,农民起义也形成了自己的道统,陈胜当之无愧地成了农民起义的“始皇帝”。
儒家系统小心翼翼地精挑细选,把陈胜确定为唯一合法的人民反抗代表,作为一种象征,用以约束和威胁后世不听话的皇帝主子。秦始皇、陈胜都是这样作为榜样或典型存在于历史上的。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王侯将相还是有种
初,大梁人张耳、陈馀相与为刎颈交。秦灭魏,闻二人魏之名士,重赏购求之。张耳、陈馀乃变名姓,俱之陈,为里监门以自食。里吏尝以过笞陈馀,陈馀欲起,张耳蹑之,使受笞。吏去,张耳乃引陈馀之桑下,数之曰:“始吾与公言何如?今见小辱而欲死一吏乎!”陈馀谢之。陈涉既入陈,张耳、陈馀诣门上谒。陈涉素闻其贤,大喜。陈中豪杰父老请立涉为楚王,涉以问张耳、陈馀。耳、馀对曰:“秦为无道,灭人社稷,暴虐百姓;将军出万死之计,为天下除残也。今始至陈而王之,示天下私。愿将军毋王,急引兵而西;遣人立六国后,自为树党,为秦益敌;敌多则力分,与众则兵强。如此,则野无交兵,县无守城,诛暴秦,据咸阳,以令诸侯;诸侯亡而得立,以德服之,如此则帝业成矣!今独王陈,恐天下懈也。”陈涉不听,遂自立为王,号“张楚”。
——秦二世皇帝元年(公元前209年),《资治通鉴》中华书局版第255~256页
农民起义有两种结果,一种是被贵族篡夺成果,一种是自己蜕化为贵族。陈胜是前一种,朱元璋是后一种。无产阶级夺取了政权,一旦有了政权就有了一切,想再继续保持“无产阶级”的字号和品牌,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掌权以后,还要做无产阶级,还要让全社会都是无产阶级,全部都是穷人。难之乎?难矣哉。
陈胜起义之后,得到天下的响应,原因忒简单:“天下苦秦久矣。”中国人是最能忍受的民族;有些人只要赏口饭吃,哪怕骑在脖子上拉屎问题都不大。秦始皇国力太强,军力更强,性格更更强,所以只懂得用大棒,繁刑苛法,滥使民力。而二世又不知调整为何物,致使全盘崩溃。陈胜讲:“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还讲“燕雀安知鸿鹄之志”,还讲“苟富贵,勿相忘”,说明这家伙是个民间精英。这种人什么时候都有,有发展空间,就是建设力量;没有,就是不稳定因素。陈胜造反,全国响应,陈胜很意外,六国遗老遗少也很意外,当然意外之余也很惭愧。但是,这帮家伙政治经验还是有的,张耳、陈馀之流,用“文化大革命”的语言讲,就是迅速地“混进革命队伍当中,妄图复辟资本主义”的残余势力。他们给陈胜的建议和朱升给朱元璋的一样,都叫“缓称王”,从常情判断,这个策略对陈胜是有利的,找一个六国的后裔,做个傀儡,可能要比自己冲在前面好一点儿。
陈胜显然缺乏统筹大局的能力,也没有时间学习和培养这种能力,更要命的是,他缺少一种天生的素质,这一点刘邦比他厉害,就是善于听从别人的意见,从谏如流。时势造英雄,有时候时势来得太快,造出来的英雄只是粗糙的毛坯,就像今天的超女一样,人气很旺,影响力也挺大,如果这时能接受专业的指导,背后悄悄补课,最后做到名至而实归,也就成就大事了;倘若自以为天纵英才,谁都不看在眼里,后果基本上是死得很难看。
由秦帝国的崩溃我想到了清帝国的崩溃。辛亥革命从形态上看,与陈胜起义颇有类似之处。都是一不小心,就用竹竿捅塌了巍峨的大厦,武昌首义也是急就章,即兴表演,谁也想不到大清国就此呼啦啦大厦颓倾。第二个相似点是,一处火起,顿时燎原,体制外的造反力量和体制内的异己力量相互呼应,先以推翻旧王朝为共同目标,然后随即从革命演变成权力斗争。第三个相似之处是,陈胜是反秦革命第一浪,最后死在沙滩上,虽然他没有主动放弃主导权,但主导权还是被旧贵族夺走了;而武昌起义的下层士官,则从一开始就放弃了主导权,从桌子下拉出了旧官僚黎元洪。由此看来,帝王将相,还是有种的。最后还有一个相似的地方,就是都发端于楚。唯楚有才,多是造反之才。
革命的革命割据的割据
张耳、陈馀至邯郸,闻周章却,又闻诸将为陈王徇地还者多以谗毁得罪诛,乃说武信君令自王。八月,武信君自立为赵王,以陈馀为大将军,张耳为右丞相,邵骚为左丞相;使人报陈王。陈王大怒,欲尽族武信君等家而发兵击赵。柱国房君谏曰:“秦未亡而诛武信君等家,此生一秦也;不如因而贺之,使急引兵西击秦。”陈王然之,从其计,徙系武信君等家宫中,封张耳子敖为成都君,使使者贺赵,令趣发兵西入关。张耳、陈馀说赵王曰:“王王赵,非楚意,特以计贺王。楚已灭秦,必加兵于赵。愿王毋西兵,北徇燕、代,南收河内以自广。赵南据大河,北有燕、代,楚虽胜秦,必不敢制赵;不胜秦,必重赵。赵乘秦、楚之敝,可以得志于天下。”赵王以为然,因不西兵,而使韩广略燕,李良略常山,张黡略上党。
——秦二世皇帝元年(公元前209年),《资治通鉴》中华书局版第258~259页
先把陈胜起义后的局势简单介绍一下,再做评述。
陈胜起义后,人民争着杀掉地方长官来响应,在楚地,几千人一队的武装比比皆是。
陈胜当时的战略是西向攻秦,但张耳、陈馀等提出了北向进入原来赵国的战略。路线斗争开始了。陈胜缺乏政治经验,没有坚持西向的战略,反而分兵给武臣、张耳、陈馀等。当时,陈胜集团内部凝聚力严重不足,英雄草创,也是势在必然,分兵的结果就是割据。
陈胜令周文直接进攻秦的心脏咸阳,在危急的时候,秦二世听从了章邯的建议,组织了一支由犯人、奴隶、造墓的民工组成的军队,阻击周文。秦国的军事素养还是过硬的,这支乌合之众,击败了周文。
与西线的恶战相比,北线比较幸运,在范阳人蒯彻的建议下,做到了“不攻而降城,不战而略地,传檄而千里定”。这时,原来“张楚”阵营的武臣,自己提拔自己,从武信君升格为赵王,从革命派迅速地转变为割据派,成了秦、楚之外的第三方力量。
武臣等在赵国称王,陈胜不得不追认。韩信后来也学这一套,逼刘邦就范一次。
秦末混乱之际,各路造反派都趋向于复辟“封建”制度,没有人喊出“新朝当立”的口号。短时间内,楚、赵、燕、齐等旧的诸侯国,都在名义上恢复了。只不过原来的正版后裔已被秦国杀得七零八落,找不到几个了,于是,大家找一些近支贵族拥立起来,如项梁拥立的义帝,据说是楚怀王的孙子。这些遗老遗少,自己没有实力,搞不好就被从来没有臣服过自己的大臣砍掉了。
还有一类就是革命党人,他们也要冒充是旧贵族,以迎合当时的民众心理,武臣就是这样的人,他是陈胜的朋友,也不是原赵国人,自封了赵王,辅佐他的是魏国的张耳、陈馀,他们怎么让赵国人归附,是个问题。一方面要打六国的名号,一方面又是一帮不相干的人称王,真是乱世英雄起四方,有枪便是草头王。
从这些情况来看,当时人们并没有认可秦国创立的郡县制度,而是把恢复诸侯国当成了历史的常态,可见六国的势力和影响还是有的,起码当时造反的人,都多多少少或真或假地想借助一下他们的余威。
在中国的历史上,这样的情况经常出现,推翻暴政的革命力量在前面作出巨大的牺牲,投机家和野心家则低调潜伏,等待时机,然后出来摘取胜利果实。这一策略屡试不爽。
。 想看书来
泗上出了个刘高祖
九月,沛人刘邦起兵于沛,下相人项梁起兵于吴,狄人田儋起兵于齐。
刘邦,字季,为人隆准、龙颜,左股有七十二黑子。爱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初为泗上亭长,单父人吕公,好相人,见季状貌,奇之,以女妻之。
——秦二世皇帝元年(公元前209年),《资治通鉴》中华书局版第259~260页
刘邦出场了,项梁和项羽也出场了。从揭竿而起到楚汉战争,从革命到分赃,如是而已。
历史是由成功者写的,即使不是成功者写的,成功者也会在历史上占据较大的篇幅。
刘邦是最后的成功者,因此对他的介绍也就格外详细,连屁股或者大腿根上有七十二个黑子都记录在案,这肯定有说法: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乖乖,挑了个多的。
对刘邦的包装,非常成功,《史记》给我们提供了“可信”的文本。让我们梳理一下,看看古代的政治明星是怎么炼成的。
第一,最搞笑、最有娱乐精神的是刘邦的出生。“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皇帝的血统不能太平凡,尤其是精子,要越高级越好,像开国皇帝,一般都耻于承认亲爹提供了精子。还好,皇帝的半神性,不排除他是从娘胎里出来的,大禹是他妈踩了熊的脚印怀上的,这个有点儿离谱,离常识远了些,所以到刘邦这里,变成了蛟龙和他妈发生性关系,而且让他爹亲眼得见。儿子的血统高级了,自己的绿帽子也随之高级了,刘太公牛啊!我不知道司马迁是从哪里查到的档案,我有点儿怀疑他是用今天娱记的手法埋汰皇室,公报私仇。
第二,刘邦哥哥喝高了,醉卧之时身上有条龙。这个说法,在多人身上用过,如曹操,还有袁世凯,这也是一个老俗套子。
第三,“吕后与两子居田中耨,有一老父过请饮,吕后因之。老父相吕后曰:‘夫人天下贵人。’令相两子,见孝惠,曰:‘夫人所以贵者,乃此男也。’相鲁元,亦皆贵。老父已去,高祖适从旁舍来,吕后具言客有过,相我子母皆大贵。高祖问,曰:‘未远。’乃追及,问老父。老父曰:‘乡者夫人婴儿皆似君,君相贵不可言。’高祖乃谢曰:‘诚如父言,不敢忘德。’及高祖贵,遂不知老父处。”相面的先说老婆是贵人,然后顺藤摸瓜说儿子也是贵人,最后才把大富贵的根源找到,那就是刘邦哥哥,这里故意虚晃一枪,因为母以子贵也是常事。说蛟龙强奸了老妈,虽荒诞不经,但也没哪个胆大的敢追问详细;说醉后身上有龙,也不敢要求在电视上直播。刘邦觉得(或者说帮忙文人觉得)有必要找件可以查证的事说明天命所归,于是就创作了这个神秘老头为全家相面的故事。刘邦这么说,吕后也这么说,一个皇帝,一个皇后,再加上证人是太子和公主,相当于保险公司再保险公司一齐投保,那就绝对是确有其事了。
第四,刘高祖醉斩白蛇之后,还要创造出一个老太太,说这条蛇是白帝之子,被赤帝之子斩了。斩蛇应该是所有包装里最有现实主义精神的一次,只是解释太离谱了。这种策划在历史上也是屡见不鲜,至于斩后有没有炖一锅蛇羹则没有记录了。
第五,有一种说法,说秦始皇曾说过“东南有天子气”,而吕后马上言之凿凿,说刘邦有一段时间脑袋上老有一股气,云蒸霞蔚,不过肯定是除了她谁也没看见过。
看来,刘邦对自己的出身低微而遂得大位,心下还是有些惴惴不安,所以摇尾系统或者是在授意之下,或者出于揣摩上意,搞了这么多无聊的东西。
英雄是英雄的镜像
项梁者,楚将项燕子也,尝杀人,与兄子籍避仇吴中。吴中贤士大夫皆出其下。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器过人。
——秦二世皇帝元年(公元前209年),《资治通鉴》中华书局版第261页
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人可谓不是冤家不聚头,他们的人生好像就是为了对手而存在,他们相互为对方性格和命运的镜像,比如刘邦和项羽,比如毛泽东和蒋介石……人们常说人生得一知己足矣,而我看人生得一劲敌亦足矣。在今天,我就发现有许多朋友就是生活在和竞争对手角逐的乐趣之中。人心最底层的东西,不是平和,而是竞争。“天下以智力相雄长”,这是自然规律,看《动物世界》,不论是猴子还是狮子,都是如此。所谓淡泊宁静,与世无争,心平气和,物我两忘,都是后来强加于人性的,都是覆盖在人心最底层之上的堆砌物。
正因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