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几天小平同志回到广州休息后心情很好,今天早饭后是个好机会,他要张荣作好准备。果然这天上午10点钟左右,*散步之后,来到会客厅,看了看张荣早就在这里摆好的笔墨和宣纸,亲切地同张荣打招呼。他老人家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早已胸有成竹,这时客厅里异常安静,在场所有人的视线都集中到铺在桌面的宣纸上,只见他提起手腕悬肘挥动手中那支蘸满墨汁的毫笔,写下”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这25个浓墨遒劲的大字跃然纸上,最后的落款,他特意把时间写为”1984年1月26日“,表明还在深圳时已经有这个评价。张荣机灵地及时用照相机拍下这一历史性的宝贵镜头。在场的人看到题词都向张荣表示祝贺,让他转达他们对深圳市领导和特区建设者们的敬意。
激动兴奋的张荣如释重负,立即跑去打电话给深圳报喜。接电话的市委秘书长邹尔康逐字记下张荣口述的题词。一直在盼望消息的市领导纷纷赶到会议室听邹尔康连续重复念了三遍题词内容,大家都喜出望外,欢欣鼓舞,深刻体会到*对深圳的评价,寄托着一份大海般深沉的厚爱。振奋人心的喜讯,就像乍春季节的一股巨大暖流,激荡着特区建设者的心。这天正逢春节大年三十,往年的除夕夜市区显得冷清平静,这时却洋溢着异常热闹欢腾的气氛,四面八方传来的爆竹声,经久不息;腾空升起的烟花,喷出五彩光芒,把夜空染得斑斓缤纷,人们欢庆双喜临门的激情,使这片热土释放着无穷的活力。
八*给深圳的题词,是他老人家此次南行考察特区究竟办得怎么样的答案,他澄清视听,力排众议,给深圳作了公正的评价,从而使围绕着要不要办特区、办特区是对是错这个长达4年的是非之争,有了旗帜鲜明的结论。深圳、珠海的巨变,使他决心更大,更坚毅果断,他敏锐地把握着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脉搏,思考着中国发展战略目标的设计部署。回京后不久,*以超凡的胆识和勇气作出进一步开放沿海14个城市的英明决策,大大推动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向前发展。
然而,对特区的争议远未结束。*对深圳所做的带结论性的题词,只是平息了第一场争论,接踵而来的是对市场经济和特区姓”资“姓”社“等问题展开的争论,一直从上世纪80年代中叶持续到90年代初,都在纠缠不休。这期间国内经历了1989年那场政治风波,继而是东欧动荡,苏联解体,面临着国际风云剧变的复杂形势,国内”左“的思潮又有抬头,这时从理论界里冒出了所谓”和平演变主要危险来自经济领域“的论调,严重干扰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方针和改革开放国策的贯彻实施。这就是*给深圳题词8年之后的猴年(1992年)春天再次视察深圳的重要背景。
在这个重要的历史关头,他老人家的长篇南方谈话,使长达12年之久的关于特区的争论得到平息,纠正了偏离基本方针的错误倾向。*的谈话明确指出,特区姓”社“不姓”资“,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告诫全党要警惕防”左“,要抓住机遇发展自己等等,批判了把经济领域的改革与和平演变混为一谈的错误观点,澄清理论是非。
*两次视察深圳,时间虽然相隔8年,然而他老人家的思路是连贯的,两次视察对于中国何去何从,对于实现中国发展战略目标,都有着无可估量的历史意义。如果没有1984年的深圳题词,没有1992年的南方谈话,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将被推迟,甚至历史要重写。
抚今追昔,时光飞逝,快速的时代步伐,容易使人淡忘历史。今天重温深圳这20多年被许多人陌生了的历史,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一个有文化底蕴的城市,必然是会珍惜过去,尊重历史,从前人那里吸取养料,总结经验;一个有文化教养的人同样也会懂得尊重历史,珍惜眼前的一切,在享受来之不易的改革开放成果的时候,深深缅怀一代伟人*和他的丰功伟绩;也会记住当年冒着风险顶着压力,艰苦奋斗,从尘土飞扬的工地里走过来的老一代特区建设者们,在深圳这块土地上洒下的汗水和付出的心血劳动。
原载《炎黄春秋》2004年第3期
近距离感受胡耀邦(1)
◎ 田纪云
*同志辞世已整整15年了,但至今他的音容笑貌、他的人格魅力、他的丰功伟绩、他的人民公仆的品质仍然深深铭刻在人们的记忆里。
一个彻底的唯物主义者1980年下半年,我有机会到中央党校学习。学校9月1日正式开学,副校长冯文彬讲话时传达了兼校长*对来党校学习的同志的几点希望:”好好地读点书;好好地开动机器,想点问题,过去的,现在的,将来的;好好地利用这个机会总结点经验;好好地准备重新走向工作岗位,为党的事业作出更多的贡献。“听,”四个好好地“多么实际呀!
11月23日,我以中央党校中青年培训班支部负责人的身份列席全国宣传工作会议,听取*在会议上的讲话。这是我第一次直接聆听*同志的讲话。他讲话的题目是《要做一个彻底的唯物主义者》。这个讲话精彩而深刻,充分展示了他是一位无畏无私的彻底的唯物主义者。他一开头就说(注:以下引文系作者当时的记录):”多少年来,许多同志劝我少讲话。这些同志都是好心,我很感谢他们。但多讲、大讲也有好处,因为我们党正处在一个转折关头,拨乱反正,必须讲。现在的形势好讲话,把话讲透,对党对国家有好处。大家都敢讲话,我们党的事情就好办一些。站在人民的利益上讲话,会使我们党提前完成拨乱反正的任务。讲话无非是三种话,拍板的话,打通思想的话,再就是乱放炮的话。1977年3月中央工作会议,王震同志就放过炮,要让小平同志出来工作呀,等等,这种炮就放得好。“他说:”今天我只讲一个问题,即怎样做一个彻底的唯物主义者,这是一个老问题,也是一个大问题,是*主义宣传工作的一个根本性的问题。毛主席经常讲这个问题,在庐山会议上还在讲这个问题。当然他老人家也违反了唯物主义的原则。“下面他从五个方面阐述了如何做一个彻底的唯物主义者:
第一,是如何用彻底的唯物主义精神对待上级的指示。他说:”什么是上级?我们往往把个人的东西都当做上级的东西。在某些情况下个人的意见是非常精辟的,但是一般情况下,集体的智慧,经过集体讨论的东西总是超过个人的东西。因此,任何时候把上级某一个人的意见当做上级指示,都是不对的。“”上级可不可能犯错误,中央的决定在特定条件下也可能犯错误。说‘我们党犯了错误’,这个说法不对,是某些领导人犯了错误。搞个人迷信,危害之深,给党的事业带来损失之大是无法估量的。今后再也不能搞了。资产阶级搞个*威,不搞个人迷信。什么洞察一切呀,了如指掌呀,传达上级指示一个字都不能少,错了一个字都是罪状。这样创造性积极性也就没有了。这是封建思想的残余。“第二,如何用唯物主义精神对待自己。他说:”这个也不容易。毛主席说‘三个正确对待’(正确对待党,正确对待群众,正确对待自己),他自己就没有正确对待‘*’。“”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是推进的作用还是阻挡的作用?主导历史的是人民群众,还是个人?个人不能随心所欲地推动历史前进。毛主席粉碎刘、邓司令部为什么这么多年粉碎不了呢,为什么后来把‘四人帮’一下子就粉碎了呢?因为他们早就成了孤家寡人了,腐朽透顶了,因之粉碎他们是人民群众的力量,而不是哪一个人。当然,中央一些同志顺应了历史潮流,减少了损失,是有功的,但与人民的力量不能颠倒……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今后不要说某某人到我们这里来,对我们是极大鼓舞、极大鞭策这类话,这些话听起来酸溜溜的,连说这话的人自己也不相信。“第三,如何用彻底唯物主义的精神对待国家大事。他强调”要宣传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也要宣传资本主义的科学技术,宣传它的先进企业管理经验“。 。 想看书来
近距离感受胡耀邦(2)
第四,如何用彻底唯物主义精神对待群众。他说:”我们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绝大多数是很好的,任何时候都不要模糊这个认识。“”我们一定不要同群众隔离,要更有成效地向群众做工作。“第五,要用彻底唯物主义精神对待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的中流砥柱,这一点不能动摇。“”党执政以后危险性在哪里?在于搞不好会蜕化变质。社会主义可能蜕变为社会帝国主义。“”解决这个问题,防止党蜕化变质,重要的一条就是必须认真地改善党的领导。要坚持*集中制,坚持集体领导的原则,坚决废除终身制,这是防止蜕变的重要措施。“*的讲话,多么精彩,多么深刻啊!至今也不过时。
1981年1月24日,在党校为一部分学员举行的毕业典礼上,*又亲自到会讲话。讲话通篇闪烁着他无畏无私、光明磊落的思想光辉。
他讲了四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如何看形势。关于国际形势,他说,人们最担心的是里根上台后中美关系会怎样?我认为,好也好不到哪里去,坏也坏不到哪里去。因为它是资本主义要搞霸权嘛!但它又需要我们,在反霸问题上可以搞点统一战线。苏联打进来也不可能。160多年来,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能把我们灭亡,包括日本鬼子,它想把我们的东北三省拿去变成它的殖民地,它也没有把握把全中国并吞掉。因为中国太大了,几年、几十年把中国吞并,不可能。苏联连个阿富汗都对付不了,还能对付中国!当然也不能放松警惕。
关于国内形势,他说,经济形势一年比一年好,政治形势一年比一年稳定。有的同志说:”你们中央安定不安定呢?“我说,中央现在比过去安定。现在搞*,搞群言堂,不是一言堂,不打棍子了。相互之间有意见,这是难免的,过去有,今后还会有。两种办法,一是*集中制,群言堂;一是一言堂,法西斯,乱上纲。两种办法,哪种办法能安定?第二种办法不行,连毛主席那么大本事都安定不了嘛!现在不可能有哪个人能强加于人。大家都承认小平同志经验比我们多一些,比我们高明一些,但我们都是60多岁的人了,他能强加于我们吗?有人给我们划派,说*是*的门徒。完全是胡说八道。我1930年参加革命,1944年才认识小平同志。现在中央所以稳定,就是真正实行集体领导,实行*集中制。党的事业是靠集体,而不是靠哪一个人。
他讲的第二个问题是如何正确对待重大历史问题。他说,我们积累的问题很多,成堆成山,难以一下子解决,不能丢下当前工作。但,第一要解决,第二要采取慎重的方针。他举例说到如何对待毛主席的功过和毛泽东思想的问题,对”*“中犯了错误的同志怎么办,我们党内生活究竟怎么搞等。在讲到如何对待犯错误的同志时,他主张宜粗不宜细,从宽处理。关于党内生活,他说,几十年来党内生活不正常,动不动就是党内斗争,路线斗争,你死我活。他主张:l。以后少用”党内斗争“这个词,用批评、自我批评;2。工作搞得不好,可以辞职,用辞职的办法;3。犯了严重错误可以调开,不要逼着人家写检讨,检讨了,3年以后还得闹翻案;4。不要轻易讲”路线斗争“,没有准确的含义;5。一概不要上挂下联,包括秘书、司机、老婆、孩子;6。经过考验,确实改了的,可以重新上台。
近距离感受胡耀邦(3)
他讲的第三个问题是如何抓好当前经济工作。
第四个问题是如何正确对待自己。他说,党校的同志都是我们党的骨干,他鼓励大家不要满足于当”万金油“干部,要钻研业务,要学经济,要自己写东西,不要完全靠秘书,要克服和防止不正之风,要”振作精神抓工作,咬紧牙关当模范“。
*同志的精彩讲话,学员们听得入神,报以热烈掌声。
第一次与*握手我与*同志相识是1981年春。当时我已被任命为国务院副秘书长,协助总理、副总理处理一些经济方面的事务,中央指定我列席中央书记处的会议。1981年3月,我第一次列席书记处会议时,国务院领导向*同志介绍说,这就是从四川调来的田纪云同志。我走到*的座位前与他握了手。这是我与*的第一次握手。在其后的会议中,*经常要我宣读文件,有时也问我一些经济方面的数字或情况,我总是尽力作准确回答。在我任国务院副总理、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之后,与*同志的接触就更多了,经常参加由他主持的政治局会议和书记处会议。另外,我还是由*同志主持的人事安排小组成员之一,也经常参与人事安排问题的研究。在多年的接触中,我对*不仅有着较深刻的了解,而且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给我留下的四点深刻印象*同志不仅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家、政治家,伟大的*主义者,而且是中国人民的忠诚儿子和公仆。对于*的功过评价,在*去世后中央所作的悼词中作了最全面、最准确的概括。我认为这些评价是实事求是的,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在这里我想着重指出的是,在我与*同志的接触中,感受最深的是以下四点:一是*同志的*作风,二是*同志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三是*同志对年轻干部的热情关怀培养,四是*同志对*思想路线的忠诚。
对于*的*作风,凡与*同志接触过的人无不交口称赞。他让人说话,敢让人说话,动员人说话,”不戴帽子,不打棍子,不抓辫子,不装袋子“是*同志身体力行的名言。凡是他主持的会议,与会的人都比较轻松,发言热烈,有时甚至争论得面红耳赤,*同志全不在乎。记得1985年6月,劳动人事部副部长严忠勤在向书记处汇报工资改革方案时,因与*理解不一致争论起来,但事后耀邦同志对我说:严忠勤这人不错,敢于直言。所以,在中央工作的人,包括一些老同志,都认为*同志主持中央工作期间,是中国共产党最*,政治生活最正常、最活跃的时期之一。
*同志作为党的最高领导人,时时刻刻铭记着人民群众的疾苦,在他任总书记期间,一有空就深入基层,访贫问苦,调查研究。那些有名的穷山恶水、荒漠边陲、严寒高原、世界屋脊他都到了。1986年5月,我陪他去甘肃考察工作,他告诉我:全国2000多个县他已去过1500多个,地市一级还有两个未到,即甘肃平凉地区和甘南回族自治州,这一次就是来补这一课的。*同志本来心脏就有点毛病,有高原反应。甘肃平凉海拔比较高,到后刚住下我就发现他嘴唇发紫,上楼有些吃力,我劝他少活动,晚上就不要开会了,但他说没关系,适应一下就好了,晚上照常开座谈会,听汇报,还在那里住了两个晚上。作为总书记他身上的担子有多重,是可以想象的,但他还抽空挤时间阅批大量人民来信。在他任职总书记期间批处的人民来信不下数千封,是任何其他领导人无法与之相比的。而且凡经他批处的人民来信,他都指定专人,跟踪了解处理结果,充分表现了他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 。 想看书来
近距离感受胡耀邦(4)
顺便说一下,耀邦同志生活非常简朴,衣着很随便,粗茶淡饭,不挑食,不嗜酒,吃饭很快,比如4个菜刚上了2个,他就吃完饭了。他身边的工作人员,都知道他的特点,也抓紧时间吃饱,生怕跟不上总书记的节奏。
*同志以极大的政治热情培养、选拔年轻干部、革命事业的接班人。在1984年7月30日的书记处会议上,*同志说:”前天(即7月28日)我向小平同志汇报了三中全会的问题,我讲三中全会的一个议题是明年(即1985年)召开党的代表会议的问题。党代会的议题是:一、‘六五’计划与‘七五’计划问题;二、人事安排问题。中委要退一些人,进一些人。现在的中委60岁以下的不到100人。补充中委的条件是:一是对经济工作真正懂行的人,二是作出了突出贡献的人,三是优秀的55岁以下的年轻干部。“在*同志的主持下,于1985年9月18日至23日在北京召开的党的代表会议,在实现中央领导机构新老交替方面迈出了一大步,一批老干部不再担任中央委员,增补一批年轻干部进入中委。在十二届五中全会上胡启立、乔石、*和我同时进入了中央政治局和中央书记处。同年12月25日,*同志主持召开了调整后的书记处会议。在这次会议上,*同志说:”在培养干部方面,我们6年走了3步:选拔、锻炼、进领导核心,下一步如何培养?一要老同志支持,二要个人努力。要给他们压担子,老同志要少管一点事。“他告诫新进领导核心的同志:第一,要努力学会驾驭全局的能力,要多拿点时间想点全局的问题,读点书,马列主义、中外历史、政治经济学、文学等都要读一点,要熟悉全局情况,学会支配时间。第二,要发扬处理问题、解决矛盾的好风格:一是光明正大,旗帜鲜明,坚持真理;二是身体力行,模范带头。一位领导插话说:”小平同志说过,在位谋行,担子压上了,就干得了。“就是在这次会议上,确定今后书记处会议由胡启立主持,由我协助万里处理国务院的日常工作。可以毫不夸张地说,80年代中国领导层的年轻化,一大批年轻人走上领导岗位,正是在*同志的大力推动下实现的。
使我感受特别深的是*同志对*及十一届三中全会思想路线的忠诚。我记得最清楚的是1986年7月在北戴河办公期间,*同志主持拟定十二届六中全会《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的文件,几经修改之后,他首先让送呈小平同志审阅,听取小平同志的意见。在小平同志审阅期间,他非常焦急地期待小平同志的指示,几乎每天都打听小平同志看过了没有,有什么表示没有。在小平同志一看完文件通过王瑞林将意见转达之后,他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