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二1984年的深圳,迎来了特区大规模建设的第五个春天。特区建设者们早就盼望着倡导创办特区的*,能亲自看看这片改革开放热土的一切。而今他们的心愿实现了,他老人家到来的喜讯,宛如温暖的春风吹拂着人们的心田。中午已经见到*的市领导们,个个脸上的表情都在希冀着,能聆听到他老人家的指导,更渴望他老人家能来澄清特区创办4年来的是是非非。
带领着深圳特区建设这支千军万马队伍的市领导班子成员,都是一批步入中老年的优秀干部,他们离开了原先的优越工作岗位,肩负着历史使命,来到左祸深重、人心动荡、田园荒芜、百业待兴的边陲之地,面对的是繁重的建设任务,他们不但要克服缺资金、缺人才、缺技术、缺物资、缺水、缺电、缺粮等重重困难,还要承受着巨大的政治压力和舆论压力。那时国内外媒体和某些政经界人士,对深圳的各种非议指责沸沸扬扬,吓人的大帽子像紧箍咒,让人神经紧绷。1983年夏天,一家有影响的大报突然登出一篇文章题为《历史租界的由来》,与此相呼应又连续发表文章批判中国历史上的洋务运动及其失败教训,矛头直指深圳,影射深圳特区是新的”租界“;有的文章作者甚至危言耸听地告诫人们,要警惕中国出现新买办和李鸿章式的人物。一批批已经退居二线的内地来深圳参观的老干部,其中一些人往往带着有色眼光而来,有的人视特区为异端,留下指责和骂名拂袖而去。甚至有的人回到内地说,深圳除了五星红旗还在,社会主义已经看不见了,特区姓”资“不姓”社“了。深圳经济特区这个刚刚在南中国大地降生不久的初生婴儿,被这些在闭关锁国自我封闭环境下生活惯了的人,看成是不祥的怪婴。 电子书 分享网站
1984年邓小平视察深圳前后(2)
围绕着要不要办特区和办特区是对是错的争论,犹如来势汹汹的强台风向着深圳湾席卷而来。特区究竟办得怎么样?*脑子里一直装着的这个大问号,促使他南下广东来看个究竟。1984年元旦过后不久,*在王震、*等陪同下,于1月24日上午到达广州火车站。在这里迎候中央领导的广东省几位领导,要把客人接去珠岛宾馆休息,*不顾旅途疲劳坚持要先去深圳,他说:办特区是我倡议的,要去看一看特区究竟办得怎么样!他那坚定的口气和话语中蕴涵着对特区这个初生儿寄予深切关爱的急切之情,感染着所有在场的人。深受感动的广东省省长梁灵光,广东省原省长、中顾委委员刘田夫等,随即和*一行返回车厢陪同着他们一齐来到深圳。
三1984年1月24日下午3时,深圳市领导班子成员和一些部门负责人,齐集到迎宾馆二楼会议室等候着。初春柔和的阳光透过白色的纱帘照进室内,使会场充满着温暖而静蕴的气氛。人们时不时看看表,时间终于到了下午3点30分,*、王震、*等来到了会议室。一阵热烈的掌声过后,梁湘把坐在前排的市委常委们逐一介绍给*认识,手里拿着名单的*一个个对号,亲切地询问他们是什么地方的人,原来在哪个单位工作。随后他请梁湘讲一讲深圳的情况。
梁湘指着挂在墙上的深圳地图,介绍特区开发建设规模和办特区前的历史状况,汇报了办特区4年来的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以及干部职工的收入生活现状。他说,1983年工农业总产值比上一年翻了一番,比办特区前的1979年增长了10倍。*听了后频频点头,这时他点上一支香烟,神态自若地靠着沙发慢慢地吸着烟,继续细心地听着汇报。接着,梁湘谈到特区建设遇到的阻力和困难,以及一些急待解决的问题。他对*说:”办特区是您老人家倡议的,是党中央的决策,深圳人民早就盼望您来看看,好让您放心,希望得到您的指示和支持。“梁湘请求*给大家讲话。这时*灭掉了手里的烟头微笑着说:”这个地方正在发展中,你讲的这些情况我都装在脑子里,不过不发表意见。“他的亲切诙谐的话语,使会场顿时轻松活跃起来,与会人员恍然大悟,不约而同地发出会意的笑声。这幽默和笑声,把高层领导者与身处特区建设第一线的组织指挥者的心连在一起,融汇着相互理解的深厚情谊。这时,*插话说:小平同志很关心特区,这次主要是来广东休息,有关问题我们回京后吹个风,让国务院有关部门研究解决。随即他提议出去走一走。
四如果说梁湘短短40多分钟汇报的许多有说服力的数字,开始使*脑子里的大问号变小的话,而当他走出宾馆游览市容,以及此后两天他所到之处耳闻目睹的大量具体事实,更使这位智力超凡、判断精辟的伟大改革家,从中洞察到特区这个时代骄子富有的强大生命力,预见到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使命中,她将担当的重要角色。他老人家满怀厚爱,热切地期望她健康成长。 心情轻松愉快的宾主一行齐齐走出会议室,乘上旅行车离开宾馆去游览市容。下午4时50分,*一行登上建成开业不久的罗湖国际商业大厦,来到顶楼天台,从东南西北不同方向,眺望初具规模的罗湖新城区,呈现眼前的是纵横交错的宽阔马路,车流如梭,人流如织,远处的深圳河从新城南面蜿蜒流向深圳湾,望过河那边可以看清香港新界落马洲的村落;回望近处,只见许多正在施工的工地,高耸的机械塔吊伸着长臂不停地转动着。梁湘介绍说,罗湖新城区计划兴建100多幢高层楼房,是目前全国高楼群最集中的地方,已成为市区最繁华的金融商业中心宝地。*指着西北角马路对面一幢被脚手架和安全网裹罩着的工地问梁湘,那幢楼要建多少层?梁湘回答说,那幢楼叫国际贸易中心大厦,设计要求建53层,顶部设有旋转观光圆形大厅,是目前国内最高的建筑物,而且是施工难度最大的建筑工程。*听后满意地点着头。
1984年邓小平视察深圳前后(3)
转眼间已是时近黄昏,渐渐变得灰暗的天空现出一片橙黄色的彩霞。天台上北风劲吹,气温只有9摄氏度,袭人的寒风把旁边工作人员身穿的呢子大衣掀起了衣襟,身上只穿着深灰色普通便服的*,两次挥手推开陪同人员要他穿上的大衣,站在天台上久久凝望着,展现在他眼前的新城区,在夕阳和彩霞映照下,景色绚丽灿烂;特区建设者用双手和汗水建造起来的一座座高楼,犹如在南国大地上矗起了一个个巨大的令世人瞩目赞扬的”惊叹号“。*目睹这些鼓舞人心的建筑艺术符号,脑子里原有的”大问号“一下被抹掉了。深圳短短4年间奇迹般的变化,激起他老人家的思绪,他对梁湘说,都看清楚了。深沉的眼神里闪亮着兴奋喜悦的表情。
*一行离开天台下楼来到马路边,早在半个小时之前,已有许多市民意外地发现了他们,喜出望外的群众,一直在大楼外面等候着,消息传开后,人群越聚越多,当*一行乘车离开时,满怀崇敬爱戴之情的群众用热烈的掌声夹道欢送。旅行车穿过商店林立的街道,坐在车上的*掀开窗帘凝望窗外,暮色中的罗湖新城,人流熙熙攘攘,一片繁荣兴旺,彻底告别了昔日荒凉萧条衰败的景象。
五25日上午10时,休息一夜后精神奕奕的*,在市领导和随行人员陪同下,来到深圳河畔富甲一方的渔民村。一排排两层高的小洋楼在阳光之下耀眼生辉,使贵宾们眼前一亮。村党支书吴柏森特意穿上新买的拷花呢大衣,脚踏擦得乌黑发亮的皮鞋,早早就站在村口迎接贵客。*一下车,他便快步走上前去,紧紧握着*的手久久不放,突如其来的惊喜使他兴奋激动得不知道说什么好,想了好一阵子才说出”欢迎您,欢迎您“!梁湘提醒他说:你请小平同志到家里坐下来慢慢谈谈吧。吴柏森连声说好好好,兴冲冲地把贵客们领进自己的家里参观。入口大门挂着红灯笼,宽敞的客厅里鲜花怒放,大瓷花瓶插着浓绿的富贵竹,一套高级组合音响安置在客厅一角,长短皮沙发摆在主墙一边,春节前夕迎来贵宾光临,更加增添了浓厚的喜庆气氛。
吴柏森领着客人走遍楼上楼下,两个客厅各有一台大彩电和其他家用电器,卧室里的家具被褥全是新的,10多平方米的厨房里,冰箱、洗衣机、煤气炉、电饭煲、热水器一应俱全。*参观完之后来到客厅坐下,他询问了吴柏森的家庭经济收入情况。吴柏森兴奋地说:”我现在生活上什么都不缺了,家里什么都有了,真是连做梦都没有想到我们这些穷苦的渔民,能过上今天的幸福生活。现在村民都说:翻身不忘共产党,致富不忘*,感谢邓伯伯的好政策。“*纠正说:应当感谢党中央。
吴柏森接着汇报了渔民村的变化。他说:60年代以前我们靠出海捕鱼为生,村民住的是茅棚,吃不饱穿不暖,生活十分贫困,公社化后渔民村也没有什么变化,那时没有资金买不起机械渔船,近海的鱼越来越少,收入越来越差。办特区以后,改革开放的富民政策使渔民村最先得益,我们利用与香港新界只有一河之隔的优越条件,同港商合作搞来料加工,兴办工厂,开办餐厅、商店和其他服务业,还购买了10多辆泥头车搞土石方运输。几年来渔民村集体经济发展很快,1981年全村户户收入过万元,成为全省第一批万元村;1982年全村由集体统筹建房,每户建一幢2层6房2厅小洋楼,资金由集体负担1/3,2/3由集体先垫付,村民分期还款,不到两年家家都还清了;1983年全村人均收入达到2300元,吴柏森还向客人亮了家底,1983年他一家平均每人月收入达500多元。坐在*旁边的女儿邓榕怕听力不好的父亲听不清,便大声说:老爷子,比你的工资还高哪。
1984年邓小平视察深圳前后(4)
走出客厅,*等来到村里的花坛假山前面,高兴地同吴柏森等村干部一起合影留念。告别渔民村时,*沉思着说:全国农村要达到渔民村这个水平恐怕要100年。有陪同人员表示异议认为用不了那么长时间,*却坚持说:我们国家大,情况复杂,至少要到本世纪末,还要再努力奋斗50年时间。后来,*又提出让一部分有条件的地区先发展起来,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并一针见血地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80年代初的中国恐资病流行,还是留恋平均主义,以美化穷光荣、穷革命为时髦的年代。*这些深刻而又富有远见的重要思想,正是医治这种时代病的一剂良方。今天重温改革开放发展的历史,可以启迪激励人们更加奋发努力。20年后的渔民村,与时俱进,乘上建设国际化城市的快车,面貌焕然一新,当年令人羡慕不已的小洋房,而今不见了,原先的城中村被改造后成为闹市中的一个花园式居民社区,重建的设施现代化的11幢小高层楼房,错落有序地矗立在深圳河畔。渔民村这个名字只是记录着昔日辛酸历史的象征,原先的村民现在的生活水平,所从事的经济活动内容,都已经升级换代。这里的巨变再一次提醒人们,要牢记*当年提出要再努力奋斗50年的预言,特区之外远在穷乡僻壤的内地农村,这20年里变化了多少?重温这里的历史,人们将更有紧迫的历史使命感。
六一个新兴城市如果没有新兴产业,即使高楼林立,商店再多,灯火再辉煌,也只是一种表面繁荣。深圳从特区创办开始,就注意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把发展电子工业列为重点发展的新产业。不到4年的时间深圳办起60多家电子企业,1983年产值已达到2亿多元,占当时全市工业总产值的1/3,使几年前只能生产铁钉、酱料的深圳,一跃成为广东省电子工业发展速度最快的新基地。
*对深圳的电子工业十分关注。25日下午,他参观了中国航空技术进出口服务公司最早在深圳办的电子厂,几年间这家工厂集中力量开发电脑软件,产品已经打进了港澳市场。*听后高兴地称赞他们的做法,他说,有一位美籍华人学者告诉我,美国搞电脑软件的人许多都是学生娃娃,中国有那么多学生娃娃,学校重视起来,完全有条件搞电脑软件。今天重温*这些话,对于*门考虑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对于考虑电子行业发展方向的思路,仍然有着深刻的指导意义。
26日清晨,桂园别墅花香四溢,清风*,初春和熙的阳光洒满庭院,格外显得暖和温馨。神清气爽的*步履轻松稳健地同家人在院子里散步,然后又同家人一起用早餐。工作人员发现,两天来他和家人有说有笑,尤其和孙子们在一起时,兴致特别高。按接待计划,这天的行程将前往蛇口工业区参观一个上午,然后从蛇口前往珠海。
9时30分,*一行驱车来到深圳湾滨海的蛇口工业区。主持创办开拓工业区的闯将袁庚,把贵宾们领到办公大楼七楼会议室。这里居高临下,背山面海,视野开阔,*看过工业区全景的模型之后走到窗前,他指着蛇口港码头问袁庚,这个码头什么时候建成的?能停靠多少吨位的船?袁庚回答说:1979年春天创办工业区的第一项工程就是移山填海兴建码头。我们花了近一年时间建成了600米的码头泊位,现在已使用快4年了,可停靠5000吨以下的货船,与香港互通的航班客轮,也已营运2年了。*听后称赞说,你们搞了个港口,很好。 txt小说上传分享
1984年邓小平视察深圳前后(5)
袁庚汇报说,中央的改革开放政策在蛇口工业区2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发挥了巨大的威力,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办工业区之前,这里是海上偷渡香港的口子,经常有外逃人员被淹死后的浮尸漂上沙滩,这些荒野陈尸大多数是农村的年轻劳动力。自从办特区以后,我们不但制止了外逃风,而且吸引了大量的人才、资金回流。4年多来,蛇口工业区投资兴办的工厂已有46家,产品包括集装箱、铝材、油漆、食品、家用电器、服装等。接着,袁庚重点介绍了工业区实行的体制改革。袁庚说,这几年我们冒了点风险,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劳动人事制度实行招聘和合同制,工资实行职务工资加效益挂钩的浮动工资,住房商品化,职工不吃大锅饭,不端铁饭碗,各类干部和管理人员、技术人员,一律通过考核培训后才上岗,工业区的领导干部不坐铁交椅,从去年开始实行由职工无记名投票,直接选举产生领导班子,实行任期责任制,上任满一年还要进行群众信任投票,不超过一半信任票的班子成员要及时更换。
袁庚说,我们还提出”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作为整个工业区的口号。这时袁庚在犹豫着……他知道*在市里听完汇报后不讲话,也不表态,参观时也很沉默,不露声色;蛇口工业区一开始就实行官商分开,政企分开,这个做法虽然曾经得到国务院领导的肯定,蛇口经验、蛇口模式,被媒体广为宣传,扬名全国。然而反对的声音也不少,有人就贬责蛇口是个”要钱要命“的地方,想到这些是非争论,他脑子里闪着顾虑,用自问自答的语气说:”不知道这个口号犯不犯忌?我们冒的风险也不知道是否正确?我们不要求小平同志当场表态,只要求允许我们继续实践试验。“袁庚这个不给客人出难题的聪明高招,使*和在场的人都笑了起来。
汇报结束后,*等参观了港商独资的华益铝材厂,登上工业区引进国外设备兴建的微波通讯楼,从高处浏览了工业区全景。中午11时30分,主人把贵宾们领到”海上世界“做客就餐。这是一艘由退役的万吨豪华旅游船明华轮改装成的旅游景点。船上设有酒店、宾馆和娱乐服务设施,*兴致很高地参观了船上各项设施,还到总统套房里看了看,然后走上甲板观赏深圳湾海景。
中午12时30分,袁庚陪同贵宾们在顶层中餐厅就餐。餐桌上宾主热烈交谈,话题轻松,王震、*等不时发出了笑声。应袁庚的盛情敬酒,*高兴地干了一杯茅台酒,宾主举杯相碰的瞬间,融汇着这位改革开放总设计师与改革开放闯将之间的深厚情谊。
上完最后一道菜,餐厅女经理领着几名服务员也走上前来给*敬酒,祝他老人家健康长寿。*脸上露着慈祥的笑容端起杯子答谢了她们。袁庚趁机风趣地说:她们都是不大懂事的年轻人,如有不合适的要求,请您不要责怪她们。袁庚的话音未落,几个年轻人拿来了事前准备好的笔墨和宣纸摆上桌面,女经理鼓着勇气走上前去请求*题字。在一片融洽的气氛中,*高兴地欣然挥毫写下”海上世界“四个苍劲的大字。全场热烈的掌声,像春潮般回荡在平静的深圳湾畔。
七下午2点多钟,*一行登上一艘海军炮艇离开深圳前往珠海。从26日下午到29日上午,*在珠海逗留期间,听取了珠海市领导的汇报,参观了工厂,会见了一批港澳人士。珠海这座空气清新、环境幽静、有山有海、繁花似锦的旅游城市,给*留下了良好的印象。在离开珠海之际,*应主人的请求写下”珠海经济特区好“的题词,使珠海特区的建设者深受鼓舞。
1984年邓小平视察深圳前后(6)
珠海题词的消息立即传到了深圳,梁湘等市领导深深感到了压力,他们焦急得坐立不安,都在猜测着、自责着:深圳工作究竟出了什么问题?哪怕挨批评也好,到底他老人家怎样想?怎样评价深圳?难道一句话都没有?一连串的疑团像兔子钻进了心窝捣鼓得让人难受。梁湘焦急之中打电话向省里求助,询问到的消息说,*29日下午离开珠海回广州,将在广州过春节。深圳市委紧急召开常委会议,决定派人到广州请求*给深圳题词。任务落在接待办主任张荣身上。梁湘对他说,你同省委接待办关系熟,人头也很熟,方便见机行事,我把市领导和全市人民的重担都交给你了,一定要完成这个重任啊。
张荣心里掂量着此行任务的重要性,深知它的难度很大,却二话不说承担了下来。他急匆匆地赶到省委珠岛宾馆,先找到*说明来意,拜托他安排。*要他住下来等候消息,表示会尽快找机会转达深圳市的要求。一天过去了,张荣没有得到回音,第二天仍然没有消息。深圳方面不断来电话催问,张荣的心情十分沉重焦急,两天都睡不好觉,吃不好饭。第三天一大早他再也耐不住又去找*,得到的回答仍不十分肯定。*说,这几天小平同志回到广州休息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