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历史在这里沉思-第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本科学幻想小说。我通过一位眼明耳灵、消息灵通的小记者——小灵通,到未来市进行一番漫游,报导种种未来的新科学、新技术。这样一来,抓住了一根贯串线,把那些一条条孤立的科学珍闻,像一粒粒珍珠用一根线串了起来。另外,在讲每条科学珍闻时,不是直接讲如何如何,而是通过形象化的幻想故事来写。1961年秋,我写出了《小灵通的奇遇》一书。
  出乎意料,《小灵通的奇遇》寄到少年儿童出版社,却遭到了退稿。在当时,我想不通,因为在我看来,这本书比《十万个为什么》写得更好。后来才渐渐明白,那时候正处于三年自然灾害之中,正处于“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之中,这样描画未来美好图景、西瓜有桌子那么大的“奇遇记”,不合“时宜”,遭到了退稿。
  由于“阶级斗争”的形势越来越紧张,这本书更加没有希望出版,我也就把它压在箱底,渐渐淡忘了。在“*”中,我作为“大毒草”《十万个为什么》的作者遭到抄家。在抄家时,《小灵通的奇遇》手稿正放在岳母床下的纸箱里,岳母说那箱子是她的,手稿免遭厄运,得以保存。 电子书 分享网站

《小灵通漫游未来》的曲折历程(2)
浩劫终于过去。1977年10月,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的几位编辑在出版社附近的长宁区第一中心小学里体验生活,约我给小学生们上一堂科学知识课。讲什么好呢?他们征求了小朋友们的意见,一致要我讲《展望2000年》。
  我冒昧地答应了下来,去讲了一课。想不到,第二天消息传开,有四个小学派代表来要我去讲;第三天、第四天,几十个中、小学要我去讲。后来,甚至连无线电厂、公安局消防队、图书馆都要我去讲,讲的题目都是一个——《展望2000年》。
  我忙于本职工作,不能一一去讲,只好请他们放录音。然而,我的脑海中久久地思索着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不论是孩子还是大人,都对“2000年”那么关心,那么富有兴趣呢?一位老师对我说:“这是因为大家都知道祖国的未来是美好的,但很想具体地知道未来是怎样美好。孩子们是未来的建设者,他们就更加强烈地响往未来,关心未来。”还有的老师建议我把讲课的内容写出来,写成一本书。
  没多久,我收到少年儿童出版社戴洋藩先生的一封来信。戴洋藩是《小朋友》杂志的编辑,与我相识多年。他的这封信,是受他的妻子、少年儿童出版社编辑沙孝惠之托写的,当时我并不认识沙孝惠。至今,我仍保存着这封来信: 
  叶永烈同志:
  您好!
  我社拟加强中年级科技读物,现由沙孝惠同志负责。她拟搞一本《在庆祝国庆五十周年的时候》,展望祖国在2000年时工农业、科技等方面的新成就。我们觉得,这个题目由您来做较适合,沙孝惠同志希望能和您当面谈谈,时间由您决定,因据说难以找到您,是否可请您打个电话给她。电话:525762。她与张晋华同志在同一编辑组。
  沙孝惠同志因初次搞科技读物,工作不熟悉,请多加指教。
  握手!
  戴洋藩
  1977,12,11
  正是由于戴洋藩的这封“介绍信”,促成了《小灵通漫游未来》的出版。
  沙孝惠约我写《在庆祝国庆五十周年的时候》,使我记起了十几年前写的《小灵通的奇遇》,那本书就是讲“未来是什么样?”的。
  感谢科学春天的到来,这颗被遗弃多年的种子终于萌发了。我把那发黄的书稿送到少年儿童出版社,立即得到领导和责任编辑沙孝惠的热情肯定。他们建议把书名改为《小灵通漫游未来》,压缩头、尾,并提出许多宝贵的修改意见。于是,我重新写了一稿。责任编辑沙孝惠认真编辑,画家杜建国画出了生动活泼的插图,画家简毅设计了精美的封面。在少年儿童出版社的大力帮助下,这本书只花了三个月的时间就印好,与广大小读者见面了,算是部分回答了小读者关于“未来什么样”的问题。
  《小灵通漫游未来》初版本是一本薄薄的小书,全书不过七万字。这本小书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完全出乎我的意料。

《小灵通漫游未来》的曲折历程(3)
《小灵通漫游未来》成了“*”后出版的第一部科幻小说,不光是上海的少年儿童出版社大量印制,多次重印,许多省的少年儿童出版社纷纷租型印刷(如四川人民出版社 1979年4月租型重印;辽宁人民出版社1979年5月租型重印;另外,少年儿童出版社1979年2月出版套色精装本),使这本书一下子印了一百五十万册,成了当时的畅销书。这本书还被改编成四种版本的《小灵通漫游未来》连环画,连环画的总印数也达到一百五十万册。所以,《小灵通漫游未来》的总印数,达到了三百万册。
  记得,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张叙生先生告诉我,1979年“六一”国际儿童节,他前往书店参加售书。在短短的半天之中,这家书店一下子卖出《小灵通漫游未来》五千册!
  记得,那时我出差北京,路过王府井大街的东安市场,见到许多人排队。我细细一看,原来是在买《小灵通漫游未来》!
  《小灵通漫游未来》获得了中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一等奖。记得,颁奖大会在北京举行的时候,大会便是由“小灵通”和白雪公主共同主持的。
  这本书出版以后,我收到数以百计的读者来信。在这里,我选录一封小学一年级学生的来信,这封信是模仿书中“小灵通”的口气写成的:  
  亲爱的编辑大朋友:
  您好!
  我看了叔叔阿姨们出版的《小灵通漫游未来》,我真想看看真的未来市,请您帮我找一找小灵通。如果小灵通又去采访了,就不必找了。我找他的事是,叫他到我们家来,带我到未来市走一趟。我们家的地址是辽宁省沈阳市东北设计院七栋三楼向左拐。要是小灵通没有去采访,那么就叫他来,来的时候是夏天早晨八点四十分。要是找不到,就找五经五校一年二班孙燕。您能不能给我编一些故事书,科学幻想故事书,未来的故事书。
  有事请回信。
  孙 燕
  1979年2月29日星期一  
  1978年11月7日,《光明日报》发表徐明寿写的评论《生动有趣的科学幻想小说——喜读〈小灵通漫游未来〉》。
  《小灵通漫游未来》在当时也引起香港读者的注意。1979年7月1日,香港《大公报》发表了唐琼的《谈叶永烈》一文,谈到了《小灵通漫游未来》,并对我的科幻小说创作提出了有益的建议:
  叶永烈,一个为青少年喜爱的科学普及读物作家,在成人中间的知名度差些,在国外恐怕就更差。然而,这是值得注意的人才,应该予以嘉勉。他曾荣获北京文化部和全国科技协会颁发的奖状。
  特别可喜的是,他今年才三十九岁。“科学幻想小说之父”法国儒勒。凡尔纳,开始写科学幻想小说也差不多是这个年龄。叶永烈是浙江温州人,北京大学化学系毕业生,十九岁开始写科普作品,近二十年来已写了四十多本小册子,报纸上发表了五百多篇科学小品、科学相声、科学诗。去年一年就写了八本书,包括《小灵通漫游未来》等科学幻想小说,拥有众多的小读者。他目前在上海。《小灵通漫游未来》,我猜想是受到意大利作品《洋葱头历险记》的启发。 。。

《小灵通漫游未来》的曲折历程(4)
我不认识这位勤劳的、相当有才华的中年作家,但是我愿向他提一个建议。
  要叶永烈集中精力专门写科学幻想小说。历史已经证明,这是一个具有特殊威力的普及手段。一百年前,凡尔纳作品在美国报纸上连载时,连大发明家爱迪生都为之入迷,甚至跃跃欲试,拉着一位青年作家(霍桑的女婿)合作,也想写一部科学幻想小说,小说《封神榜》与《西游记》有极妙的幻想,是神话,但不是科学。如何吸取凡尔纳以来外国科学幻想小说作家之长, 写出有民族风格的作品来,这是一个急待填补的空白。到现在为止,我还没有看到一部我们的第一流作品。这方面人才极其难得,因为科学幻想小说,不是数学上的科学“加”文学,而是要从化学上理解的科学与文学的“化合”。何况,这幻想还要经得起科学上的考验。
  凡尔纳留下巨大的作品宝藏,我们二十年来只翻译了八本,约占十分之一。为了直接从凡尔纳以及其他法国科学幻想小说家(近年又兴旺起来)直接吸收营养,我建议叶永烈掌握法文,假如他还没有学过的话,至少能读英译本。还有,他的科普作品不可满足于数量,要对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为了同当代第一流外国科学幻想小说家相抗衡,必须拿出自己的优秀作品 
  《诗刊》1979年第8期,发表了诗人王尔碑的就《小灵通漫游未来》而写的诗《画家——赠业余科普作家叶永烈》:
  像常青的树叶, 
  你默默地守护红花, 
  默默地献出自己。 
  不要冬天的温暖, 
  不要夏夜的凉风, 
  不要生活里的蜂蜜。 
  你只要:你的时间, 
  你的小屋,一个科学幻想的原野。 
  大海上,有一只鹰, 
  在烟波里,飞去飞回…… 
  那是你,在采撷知识的宝贝。 
  你谛听:海潮的声音, 
  你迷恋:奔腾的色彩, 
  你追寻:浪花的脚迹。 
  小窗前,你画得如此忘神, 
  画出一朵朵会说话的花, 
  夜夜,它和你谈心,谈到月落鸡啼。 
  呵,你的花儿飞走了, 
  带着你的梦, 
  飞到一个遥远的世界里去了。 
  那里,无土庄稼,一片新绿; 
  彩色棉花,和云霞比美; 
  飘行汽车,像轻风吹过大地。…… 
  你的花儿呵,智慧的天使! 
  它知道:环幕立体电影的秘密; 
  它知道,机器人一生一世的故事。 
  它悄悄地飞到孩子们身边, 
  用图画般的语言 
  讲述着现代科学的神奇。 
  呵,多少知识之花, 
  开遍新长征的雪山草地! 
  花瓣上的露珠,是你晶莹的汗滴。 
  未来世界的先知者呵, 
  未来世界的画家, 
  请接受我的敬礼! 
  记得,1979年,当我出差北京的那些日子里,老资格的影人王云缦带着一位青年编剧来见我,商议改编我的科幻小说《小灵通漫游未来》。这位编剧,当时刚进北京电影制片厂不久,尚是新手。后来,他成为名作家。他就是梁晓声。
  由梁晓声执笔,我与王云缦参与,我们一起写出了《小灵通漫游未来市》(比《小灵通漫游未来》多了一个“市”字)电影文学剧本,并在1979年第六期《电影创作》杂志上发表。
  《小灵通漫游未来市》电影剧本,交到导演谢添手里,谢添极有兴趣,因为谢添拍过儿童幻想片《小铃铛》。但是,看了剧本之后,他为“飘行车”发愁,因为按照那时中国电影的特技水平是拍不出“飘行车”的。未来世界的种种奇迹也使谢添感到棘手,担心拍摄成本太大,承受不了。这样,拍摄《小灵通漫游未来》的计划只好搁浅。
  小灵通在未来世界乘坐的“飘行车”,不仅能在地面行驶,而且能够在空中“飘行”。这种“飘行车”,也许会在二十一世纪出现。不过,1996年我看美国电影《第五元素》,却吃惊地发现,这种“飘行车”已经在银幕上“飘”来“飘”去——当然,电影中是用三维电脑动画拍摄出“飘行车”特技镜头,不过这使我十分激动——我二十多年前的科学幻想,起码已经被美国电影导演在银幕上变为现实。
  尽管《小灵通漫游未来》未能拍成电影,应中央电视台之邀,由我编剧,拍摄了四十二集儿童电视系列片《小灵通》,在全国播放。
  由于《小灵通漫游未来》产生巨大的影响,小读者们纷纷要求“小灵通”带他们再到未来世界漫游一番。责任编辑沙孝惠也几度敦促我写续篇。
  在1984年,我写出“二游”——《小灵通再游未来》;
  在2000年,写出“三游”——《小灵通三游未来》。
  2000年,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了《小灵通漫游未来》全本,即包含小灵通“一游”、“二游”、“三游”未来。
  2006年,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又把《小灵通漫游未来》按照“典藏版”和“最新版”出版。
  从1961年写出“一游”,到2006年补充、修改并出版《小灵通漫游未来》典藏版和最新版,前后经历了四十多年的时间。
  

“小灵通”手机拥有一亿用户(1)
“小灵通”手机在中国拥有一亿用户,平均每十三个中国人手中,就有一部小灵通手机。这“小灵通”之名取之于我的科学幻想小说《小灵通漫游未来》。
  北京的《科学时报》把我评为2003年度“十大科普新闻人物”之一,记者于佳所写的报道的标题便是《叶永烈:科幻人物成为通讯品牌》:
  时下正遍地开花的通信产品“小灵通”与叶永烈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三个字正源于《小灵通漫游未来》的主人公。25年前,他的这本书创下300万册的“天量”,25年后“小灵通”成为一个以常人无法想像的速度一夜蹿红的通讯品牌。
  这是迄今为止国内惟一一个科幻人物与市场嫁接的成功案例。虽然叶永烈当初是“无心插柳”。
  也就在2003年3月28日,《成都商报》“财经时评”专栏发表记者田宝峰的评论。
  25年前,一本《小灵通漫游未来》科幻小说红遍大江南北,创下300万册“纪录”;25年后,一个“小灵通”的话机击中财富盲点,拥有数千万的用户;
  一边是著名作家叶永烈,一边是目下正遍地开花的通信产品“小灵通”,看起来似乎“风马牛不相及”,但目下愈演愈烈的“小灵通”商标大战,却把“叶永烈”和“小灵通”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因为正是他写出科幻小说《小灵通漫游未来》,而“小灵通”三个字正是取自这部科幻小说……
  面对众多的媒体,我已经数不清有多少次被问及“小灵通”怎么会成为手机的品牌?
  事情要从美国的公司———“UTStar.com”说起。
  “UTStar.com”,现在的正式的中译名叫“UT斯达康”。其实,“UTStar.com”是由“UT”(“Unitech Telecom”的简称)和“Star.com”两家公司合并而成。这两家公司的创办人有来自台湾的留美学生,有日本留美学生,还有一大批来自中国大陆的留美学生。
  1995年,日本开始推行“PHS”系统手机。“PHS”是“Personal Handyphone System”的缩写,即“个人手持电话系统”。这种手机能够在日本全国漫游,当时在日本很流行,但是价格相当高。
  如果把“PHS”系统引入中国,虽然技术先进,但是昂贵的价格显然不适宜于中国市场。聪明的UT斯达康公司的中国留美学生把“PHS”系统加以改造,变成只在一个城市里使用的移动电话,成本就大大下降。
  这种只在一个城市里使用的移动电话,叫做“无线市话”,即“PAS” (Personal Access System)系统。1996年10月,UT斯达康开始在浙江余杭进行小范围的推广。
  这时候,使他们犯难的是如何向用户说明这种新手机。不论是“PHS”还是“PAS”,普通用户哪里听得懂?就连“无线市话”,也显得十分拗口。于是,UT斯达康要给这个新生儿取一个通俗、生动、叫得响的名字。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小灵通”手机拥有一亿用户(2)
最初,取名“空中之星”。这名字虽说通俗,却容易使人误以为人造卫星。
  后来叫“无线社区本地电话”、“PHS手持无线市话”,显然太啰嗦。
  又有人提议叫“掌中宝”,这名字有所进步,但是还不能体现这种新手机的特色。
  终于有人从《小灵通漫游未来》中得到启示,建议叫“小灵通”———又“小”、又“灵”、又“通”,立即获得一致赞同!
  于是,UT斯达康要用“小灵通”注册商标。有人提醒,应该征得《小灵通漫游未来》作者叶永烈的同意。
  我接到UT斯达康的电话,说了声“OK”。当时,我根本没有意识到,这一声“OK”,后来演变成一亿“小灵通”用户!
  后来,我为UT斯达康公司签署了正式的授权书。
  其实,《小灵通漫游未来》跟手机也真有缘:
  当今,各种各样的手机公司,都带那么个“通”字,诸如“中国联通”、“中国网通”、“中国铁通”、“全球通”等等,而“小灵通”恰恰有个“通”字;
  再说,手机的特点就是“漫游”,而《小灵通漫游未来》恰恰又有“漫游”两字!
  当然,更加神奇的是,早在世界上还没有手机之前,写于1961年的《小灵通漫游未来》中,已经多处写及手机:
  “小虎子,你们该下来吃早饭啦。”这时,忽然响起了爷爷的声音。
  我前后左右找了一通,却没看见爷爷。
  “找爷爷吗?他在我的口袋里喊呢!”小虎子一边笑着说,一边从裤子袋里掏出一个小盒子似的东西。
  “快点下来!”从小盒子里,又传出来爷爷的喊声。
  这是一个塑料做的盒子,盒子上有一块火柴盒那么大小的荧光屏。我从荧光屏上看到爷爷一边在看报,一边在讲话呢。
  原来,这是一个微型的半导体电视电话机,使人既能听到对方的讲话,还能看到讲话人的动态、表情。
  “我这里也有一个。”小燕指了指自己的衣袋说。
  “快下去!要不,爷爷等急了。”小虎子说着,就往下跑。
  他俩赶紧把香烟盒似的半导体电视电话机拿出来,收听广播。
  房间里静悄悄的,时间不声不响地从我们身旁溜走了。我们三个人都各自看自己的书,简直看得入迷了。
  “喂,喂,你是小虎子吗?你是小虎子吗?你在哪里?你在哪里?快回家,快回家,我们等着你吃中饭……”突然,从小虎子的口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