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唐·如此江山-第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然,“神探”的形象,还是需要经过文学创作的,否则不会这么深入人心。狄仁杰其实并不总是板着脸的,相反,他挺爱开玩笑,喜欢嘲笑人。有次他和同事卢献斗嘴,说:“你配上马,就是驴。”马+卢=驴。卢献反唇相讥:“我一刀把你砍两半,就是两只犬。”狄仁杰笑说:“不对不对,狄字是犬旁一个火。不是两个犬。”卢献回答:“犬边有火,那就是一只煮熟的狗。”这跟小孩嬉闹没啥区别。这么可爱的性格,人们很难不喜欢。喜欢他,就爱把各种故事编在他身上。这大概也是他会成为“神探”的理由之一吧?
  清初的时候,已经有一本《武则天四大奇案》小说风行一时,其主人公就是狄仁杰。虽然也有一些历史事件和人物,但基本内容是编出来的一个个破案故事。后来有所谓四大公案小说,即《狄公案》(狄仁杰)、《包公案》(包拯)、《海公案》(海瑞)、《施公案》(施仕纶),都是侦探小说,影响很大。
  这里面,包公是中国人最熟悉的。不过走出国门,名满全球的,还是狄仁杰。这得归功于一个荷兰人,叫高罗佩。
  高罗佩也是一个传奇人物。他首先是职业外交官。同时还是一位杰出的汉学家,精通十五种文字,除了母语外,最好的是汉语。中国的棋琴书画,也是样样在行。甚至他的老婆水永芳也是个中国人。足见他对中国文化的衷心爱好。
  并且,他还想把中国文化传播到外国去,于是着手翻译《狄公案》——因为西方人特别喜欢侦探小说,这不失为一个良好的切入点。结果翻着翻着,他感觉故事性太差,于是干脆自己来编写,这下一发不可收,一口气写了十七部,英文名字是Judge Dee,直译为《狄法官》。小说在西方引起了轰动,狄仁杰也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被誉为中国的福尔摩斯。后来,高罗佩曾将其中一部翻译成了中文,全书前加了楔子一首:“运转鸿钧包万有,日星河岳胎鲜。人间万物本天然,恢恢天网密,报应总无偏;在位古称民父母,才华万口争传。古今多少圣和贤,稽天行大道,为世雪奇冤。”狄仁杰如果英魂有知,想来也当作哈哈一笑。
  有趣的是,高罗佩还为这部小说画了一套有中国绣像风格的线描插图。因为画这套插图,他开始研究中国的民间绘画,从此不断深入,后来又出版了两本学术著作——《中国房内考》(有关房中术的研究)和《秘戏图考》(即古代春宫画的研究)。这两部书被称为中国性学研究的开山之作,也代表着高罗佩的最高成就。是佳话,也是传奇啊。
  今天,高罗佩的狄仁杰也走上了电视屏幕,为更多中国人所熟悉和喜爱。这段缘分,可谓是古今中外大融合了。
  

一、渔阳鼙鼓动地来
大唐天宝十五年(756)十月,冬天到了。和往年一样,皇上照例早早地去了骊山华清宫——那是他的东宫。皇帝一向认为泡在温泉里面度过寒冷的冬天,是个非常美好的享受。而这个习惯,从开元二十五年(737)开始,已经持续了十九年,雷打不动,从来没有改变过。
  皇上泡在温泉里,突然觉得要谢谢李林甫,虽然他很早就喜欢上了这种休闲方式,但事情总是太多,而他也总是太忙。李林甫做上宰相后,自己轻松了很多。嗯,李林甫的继位者杨国忠也做得不错,没让自己操太多的心。想到这里,皇上搂紧了身边的杨贵妃。不过,安禄山这厮,似乎有点不对劲。不过转念一想,自己也上了年纪,犯不着这么操心了,就算他有什么想法,估计也不敢挑战朕的权威吧?现在也应该放心地花足够的时间来泡温泉。
  舒适地泡在温泉里面的大唐天子李隆基也许不知道,此时,在帝国东北角,范阳节度使的驻扎地幽州,一个巨大的阴谋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中。一幅秘密的军事地图正在紧张的绘制之中,在这张地图上,标明了从范阳至洛阳沿线的山川形势、关塞要冲。很明显,这是一张军事地图。
  十一月六日,安禄山手下的大将们被召集参加宴会。从八月份开始,幽州城内经常举行各种宴会,款待所有的将士,食物好得就和打仗时期一样。酒很美,肉很大块。不过今天这次宴会有所不同,在酒酣耳热的时候,安禄山让人给每个将领发了一张地图,一张从范阳到洛阳的地图。还有,很多的金帛。空气中弥漫着躁动不安的气氛。
  又过了一天,十一月八日,一匹快马闯进了幽州,奏事官胡逸从长安回来了。安禄山立刻再次召集所有将领,这次他给大家看的是一个诏书,他说:“皇帝有密旨,令禄山将兵入朝讨杨国忠,诸君立刻从军!”虽然对于诏书的真实性,大家都很怀疑,但谁也没有说什么。于是,十五万的大军,连夜发动起来了。一切都被搅动起来了,躁动不安已经变成了狂热,整个城市灯火如昼,人喊马嘶。
  十一月十日的凌晨,城南,大旗猎猎,安禄山站在旗下,“庄严”誓师。随着他一挥手,指向遥远的西南方向,大军如铁流一般,滚滚而去,烟尘千里,鼓噪震地。
  安禄山的庞大身躯,站在一辆车上,这是一辆铁车。虽然他的眼睛很坏了,坏得几乎快看不到什么了,但他依然努力地昂首向前。他知道,在遥远的前方,那是一个怎样的花团锦簇的大唐江山啊。他在心里喊着,这是我的,这都是我的!
  这是注定要深深刻在历史上的一个凌晨。安禄山造反了!
  太阳依然会升起,但照耀的将是另外一个世界了。
  

二、名字和家世
安禄山,这其实不是个汉名,而类似于今天的译名。据说“禄山”是从他的小名“扎荦山”转过来的。
  有人说,扎荦山的意思是突厥的战斗神。安禄山的母亲是个突厥女巫,因为多年不生育,便去祈祷“扎荦山神”,后来怀上了安禄山,于是给他取名为“扎荦山”。这个说法在历史上广为流传,但仔细分析起来,这是挺奇怪的事情——战神还管生孩子么?这似乎不太合理吧。当然,如果硬说突厥人就有这样的信仰,那就说不准了。不过,现代学者对此有更合理的解释:“禄山”是有宗教含义,但并不是战神的意思,而是光明的含义。
  首先在敦煌文书里面,人们发现有很多来自西方的粟特商人,他们的名字里面也有“禄山”,如史禄山、米禄山等等。据语源学的考察,这个“禄山”的意思,源出波斯语,是“光”、“明”之意。其次,禄山这个词并非突厥人所有,而是和粟特人信仰波斯的祆教(祆,音xiān,与另外一个字yāo不同)有关。祆教来自波斯,是一个崇拜光明之神的宗教。显然,“禄山”作为“光明”的含义,明显就是一个带有祆教的宗教教义内涵的词汇,确切含义应该是“保护光明”之类。这种取名方式,相当于今日西方人叫“保罗”、“玛丽亚”等名字。
  实际上,“安禄山”这个名字,后来在安禄山酝酿造反的时候,对于参与叛乱的胡人具有很大的号召力。安禄山利用自己的名字,进一步把“禄山”升格成了“光明之神”。他常常坐在高台上召见粟特商人等,还要弄些烟气缭绕,望之俨然,使得这些人生出些神秘崇拜来,于是敬仰膜拜。因此史料将“禄山”理解为“战斗之神”,应该是个误解,但这也反映出安禄山这个名字所带有的“宗教神化”色彩。
  这个名字,揭示了安禄山的种族和信仰的背景。安禄山是“杂胡”,有学者认为,这个“杂胡”是特别指位于中亚一带的粟特族,或者按中国传统,称“昭武九姓”——康、安、曹、石、米、何、史、穆、毕。安禄山的父亲很可能是来自西域的一个粟特商人,据说是姓康。实际上,粟特人是专业做国际贸易的商业民族,在东西方之间,万里奔波。而他们最东端的一站,则是靠近海边的辽东营州(今辽宁朝阳)。
  安禄山的父亲,一个粟特商人,在万里奔波后,在营州找到了他的国际爱情——一个突厥族的女巫。在长安三年(703)的正月初一日,他们的孩子诞生了。很可能是信奉祆教的父亲给孩子取了“禄山”这个名字。那么当时这个孩子应该叫康禄山。
  康禄山怎么变成安禄山的呢?原来,安禄山小时候父亲就死了,母亲改嫁,嫁给了一个叫安延偃的将军——有趣的是,后来安禄山官做大了,可以给父亲封官加爵的时候,荣耀都加在安延偃身上。这人算捡了个大便宜。
  不过一开始,他并没有改姓安,直到开元初年,当时,安氏部族破散,康禄山才十来岁,他和几个安氏兄弟一起逃出了突厥。患难之中,他们结为兄弟——按汉人的习惯,他们本来就该是名义上的兄弟。这个所谓结为兄弟,反而更像是患难定交。自此之后,康禄山正式变成了安禄山。
  这些安氏兄弟里面,除了安禄山外,最出名的是安思顺。因为后来安思顺和安禄山一样,成为大唐的边疆大将,官封节度使。但是不知道为什么,两人的关系似乎变坏了——可以共患难,不可同富贵的事情,再次上演。而且安思顺还曾经向玄宗密报说安禄山必反。开始的时候,唐玄宗没有听他的。而到了安禄山真的造反后,唐玄宗还是将安思顺砍了脑袋——因为他已经对蕃将彻底失去了信任感。安思顺这个兄弟,也算当得冤枉。
  也许还应该提到的是,在这个孩子出生前一天,也就是大年三十那天,同乡里有一个叫史窣(sū)干的孩子也呱呱坠地了。这个孩子后来改名为史思明。史思明这个名字很有点讲究,首先含义深刻,出自儒家经典《论语》:“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其实,这个名字是大唐皇帝李隆基赐给他的。天宝元年,史窣干被派去向李隆基报告工作,皇帝不仅赐座,还很亲切地跟他拉起了家常,问他多大了?回答说四十了。皇帝说,还很年轻啊,前程远大啊!大概觉得他这个名字不够文雅,于是赐名史思明。
  我颇怀疑“窣干”两字也与“光明”有关,与“禄山”类似。“史思明”既有原来名字的含义,又结合了中国文化传统,可谓神来之笔。从这点看,李隆基还是很有点才气的。也难怪他敢注解儒家经典《孝经》呢。
  虽然有的资料说史思明是突厥人,但从“史”这个姓氏看,他应该也是粟特人的后代,也是“杂胡”。而且估计很可能也是跨种族的爱情结晶。相似的出生背景和相同的乡里,安禄山和史思明就这样从小一起长大,是发小。后来又成了战友。实际上,史思明几乎是另外一个安禄山,他们的身份背景、人生经历,乃至死亡,都如出一辙。两人唯一不像的地方,是他们的身材。安禄山是个超级大胖子,体重三百多斤;而史思明则是“姿癯露”,意思是身材极瘦。一胖一瘦都是非常突出,倒是一对天生的丑角搭档,可以讲相声了。
  营州这个地方,注定是个风云汇聚之地。营州,今天的辽东朝阳,山海关外。营州的西北是奚,北边是契丹,稍远一点是突厥,东北是渤海,东边是高丽、新罗。这样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此地混杂着各色人等,是个实实在在的民族大熔炉。
  这里,不仅出了安禄山、史思明,还出了一大堆后来叱咤风云的著名人物。当然,大多是安、史部下。但是,他们的敌手中,也有不少是营州人,比如大名鼎鼎的李光弼,还有后来围邺城的九节度之一王思礼。
  安史之乱,夸张点说,几乎就是一次营州人的内战。
  

三、安禄山的第一份工作和营州
营州是安禄山的老家,也是他成长、发家的地方。可以说,营州见证了安禄山的前半生。
  安禄山的第一个职业,就和营州密切相关。开元初年,安禄山逃出部族,虽然才十多岁,但他不得不从此开始“闯荡江湖”了。那么,“闯荡江湖”的安禄山都干过些什么活儿呢?
  在从军之前,我们只知道他做过“互市牙郎”。
  所谓的互市,就是设在边境上的外贸市场。唐朝时候做生意都需要在市场中进行,当然这里是大宗的批发贸易,类似于今天的小商品市场。而“牙郎”,则是中间人的意思。这个中间人很必要,首先是充当语言翻译,既然是“外贸”,那就要和不同民族的人沟通,翻译就变得很要紧。据说安禄山会六蕃语,就是六种民族的语言。甚至有说通九种的。其次,每次贸易都要订合同,需要有个中间人作保,还要到政府部门“公证”,同时还要交税。安禄山就是这个中间人。拿今天的话来说,安禄山相当于是国营外贸公司的一个员工。
  安禄山很可能在十五岁的时候开始干“牙郎”。因为正是这一年,开元五年(717),他的老家营州,给他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舞台和机会。
  在开元五年的前一年,东北的形势出现了新变化。唐朝在东北的两个对手——契丹和奚(这两个部族,在唐代合称为“两蕃”),都投降了唐朝。而在此之前长期“沦陷”于契丹之手的营州,自然也就重新回归唐朝。
  当初营州的失陷,对武功辉煌的大唐皇朝来说,是颇为难堪的一件事情。从唐太宗开始,大唐就着力进攻东北;高宗时候灭高丽,建立了“安东都护府”,唐朝在东北势力达到了顶点。但是之后唐朝在东北势力就开始不断衰退,不仅鸭绿江以南被新罗占据,就连辽河流域也被新兴的契丹、奚这“两蕃”不断蚕食。武则天在位时,更是被打得落花流水,营州也丢了。契丹骑兵甚至一度威胁到了幽州,也就是今天的北京。这不由让人想起了明朝末年和清军的对抗情形。
  事实上,拿明、清对抗形势来对比当时情形,还真的颇多类似之处。尤其是唐朝的防线上,和明朝很类似。明朝当时的防线分两部分,山海关是前敌总部,大帅坐镇,而宁远则是前线尖刀,两者互相呼应。唐朝的防线中,幽州相当于山海关,是唐朝统管东北方向的总部,而与宁远地位相对应的则是营州。可以说,营州是唐朝控制辽河流域地区的一个枢纽,是辖控契丹、奚等部族的一颗钉子。其战略地位是显而易见的。
  所以,营州在开元五年回到唐朝手里后,唐玄宗排除众议,立刻展开了一系列部署——重新修建了营州城;将以前逃亡的人口都召回来,同时开辟屯田;另外,还大力招商开店,努力发展经济。不久,再次恢复了营州都督的建制,并兼平卢军使,管内州县镇戍皆如其旧。这些部署,涉及军事、经济、行政,多管齐下,促进了营州的全面恢复。李隆基这是要把营州这颗钉子永远钉在辽河流域。大唐新皇帝的勃勃进取之心由此可见一斑。
  很快,营州就展示出一个国际边贸城市的繁荣景象——“仓廪充实,市邑浸繁”。这就是安禄山和史思明做“互市牙郎”的大背景。
  安禄山做互市牙郎的时间,可能并不是很长。不过这段经历对他性格的养成,却有着巨大的作用。后来安禄山被评价为“奸贼残忍,多智计,善揣人情”,心狠手辣,诡计多端,善于揣摩人情,这应该是他“闯荡江湖”历练的结果。这种在江湖上摸爬滚打上来的经验,可是混迹政坛所必备的基本素质啊。
  后来安禄山进入高层,面对的那些将相王侯,虽然一个个也都不是省油的灯,但他们毕竟还是“文明人”,和这个从底层摸爬滚打上来的无赖相比,总是差了一点点。就因为这一点点,让安禄山一路顺风顺水地向上爬升,最终成就了他的大阴谋。就像韦小宝从丽春院到了皇宫,一路混得滋润无比。
  。 最好的txt下载网

四、投身军戎
互市牙郎,是无论如何也做不得枭雄的。安禄山传奇的真正开端,当然还得从他投身军营开始。
  那么,安禄山是怎么从军的呢?有个有趣的传说:安禄山还是个混混的时候,有次去偷羊,结果被捕,幽州节度使张守珪下令乱棒打死。安禄山急了,大喊:“大人你不想灭掉两蕃吗?为何要打杀禄山!”张守珪一听,口出狂言啊;再一看,好家伙,又肥又白的一条大汉,很是壮观啊。安禄山的这番话,着实是“善揣人情”,说到他的心坎上了。于是张守珪就释放了他,并让他跟着自己干。
  但这个故事肯定是编造的,不能当真。首先,这个桥段太古老,被重复过太多了;其次,此事不合情理。偷只羊就被杀?还要节度使亲自监督执行?不可思议。《资治通鉴》就完全没采纳这个段子。另外一个明显的漏洞是,张守珪到幽州当节度使乃是开元二十一年(733),而张守珪刚来幽州不久,宰相张九龄就在一份下达给他的圣旨中提到了安禄山的名字,并提到“禄山义勇,武艺绝人,谋帅得贤,裨将复尔”。意思是安禄山勇猛过人,作为节帅的张守珪则很有谋略,将帅相得益彰。可见,此时安禄山已经是个将领了,而且有了一定地位。
  我们可以很合理地推想,安禄山从军,当是开元二十一年之前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根据各种资料推断,这个时间当是在开元八年(720)。
  不过之所以产生上面这个故事,倒也不是空穴来风。安禄山在造反之后,有个很坚决抵抗他的硬骨头,叫颜杲卿,这人在被捕之后,曾大骂安禄山说:“你本来不过是营州的一个牧羊羯奴耳!”安禄山一听,暴跳如雷,将颜杲卿捆在中桥街头从西第二根柱上,用刀将他的身体一节一节地割掉。安禄山如此恼怒,也许正是因为颜杲卿揭了他的老底。可能他小时候真的牧过羊。既然会牧羊,自然也会偷羊。安禄山敢于窃国,偷羊简直就是太小菜了。这样的推理也算合理合情。
  开元之初,虽然唐玄宗非常希望营州成为唐朝往东北进一步进取的前站,但事情的结果并未能如愿。实际上,辽河流域的契丹、奚,在这块土地上,最大努力地在扮演着主人的角色。就在开元八年,契丹再次造反,进攻唐朝,并再次占取了营州。对此,唐玄宗非常生气,他亲自从长安调派了两万军队,不远千里,奔赴前线,要将契丹打个粉碎。但非常诡异的事情发生了:这支两万多威武之师在行军途中遇到了灭顶之灾——他们在渑池县安营扎寨的时候,突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