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早在狄仁杰做御史的时候,就曾被派遣出使岐州,安抚当时岐州的逃亡兵士。狄仁杰到了当地,先释放了被抓的几十个人,并给他们粮食,遣返回乡。然后贴出告示,允许自首,既往不咎。效果很好。高宗很高兴,将他的这个做法推行天下,结果当时类似的很多逃亡者都纷纷回来了。可以说,狄仁杰这个宽大处理的安抚模式得到推广,实际上是拯救了很多人。
垂拱四年(688),唐朝宗室、豫州刺史李贞起兵反武则天,叛乱很快被平定,之后狄仁杰被任命为豫州刺史,处理后事。当时,受株连被捕获的有六七百人关在监狱中,家产被没收的有五千人。司刑使一个劲地逼促行刑。狄仁杰认为李贞及骨干分子都已经战败死亡,而这些人不过是被胁迫无奈参与的,于是冒着危险,上疏武则天,给这些人请命,表章中提到,他反复几次写了后撕毁,撕毁又写,非常矛盾。这说明他也是经过了激烈的思想斗争。因为这个事件本身很敏感,这个时期也正是白色恐怖盛行的时候。狄仁杰这么做,实际上是冒了很大危险的。他完全可以按部就班地执行命令。可他终于还是勇敢上书了。所谓“仁者必有勇”,狄仁杰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武则天听从了他的建议,特赦了这批死囚,改为流放。
这个结果,可以再次证明,武则天实际上是很关注狄仁杰的。事实上,几乎每次狄仁杰的奏章,都被许可。这应该可以视为武则天对狄仁杰的大力支持和配合。
这六七百人最后被朝廷发配到丰州(今内蒙古五原一带)充军。当这些九死一生的流徒路过宁州时,宁州父老告诉他们:“是我狄使君救了你们的命呀!”于是双方一起到早先州民所立的“狄公德政碑”下痛哭。押解差役和宁州官吏也十分感动,允许宁州父老的请求,“设斋三日”,招待流徒。因此,后世将“狄公德政碑”又称为“梁公坠泪碑”,并在立碑处建“狄梁公庙”。后来,宋代的范仲淹在这里做官时,曾专门写了狄梁公的碑文,以记述狄仁杰的事迹。而多少年风吹雨打过去后,狄梁公庙至今还在。
流人被送走了,但前来平定叛乱的将士们却不容易被打发。将士们倚仗着有功,横行霸道,大肆勒索。此时率军的是宰相张光辅,他不加制止,反而予以纵容。豫州刚刚经历战争,府库空虚。狄仁杰没有理会,张光辅大怒,小小刺史竟敢藐视自己这个宰相兼元帅?狄仁杰针锋相对,毫不退让,说:“乱河南者,一越王贞耳。今一贞死而万贞生。”意思是河南叛乱的不过是一个李贞罢了,而你纵容将士勒索,与李贞一样。还怒斥张光辅杀戮降卒,以邀战功,甚至说出“如我有尚方宝剑,我就一剑砍了你,我虽死如归”这样激愤的话语。要知道张光辅身居宰相,位高权重,眼下又手握重兵,新立大功,而且也心狠手辣,实在是个不可得罪的人物。可狄仁杰深深痛恨张光辅乱杀平民,以冒军功,显示忠诚(拿平民的头冒充敌人首级,在古代一些混蛋将领手里是常见现象)的可耻行为。狄仁杰性格刚烈,不畏权贵,这一番话,真是痛快淋漓,掷地有声。在他的凛然正气面前,张光辅居然也就偃旗息鼓,无言以对。
不过他怀恨在心,还朝后奏狄仁杰出言不逊。武则天暂时将狄仁杰贬到复州(今湖北沔阳西南)。可笑的是,一年之后,张光辅以不忠的罪名被处死,而狄仁杰则被调任洛州司马,其实是调回中央(因为武则天是以东京洛阳为她的统治中心的)。
但这次回去,狄仁杰遇到了一次生死劫难。
八、斗智斗勇
天授元年(690),武则天改朝换代,正式称帝。
天授二年(691)九月,狄仁杰被任命为地官(户部)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开始了他的第一次宰相生涯。两人经历,再次契合。
武则天起用狄仁杰,实在是因为朝中无人。就在天授元年、二年的这两年,被杀的宰相有七个,还有一个被流放。虽然还有武承嗣、武攸宁等做宰相,不过他们都是政治可靠,能力平庸。狄仁杰是拉来干活的。
但是这一时期气氛非常紧张,酷吏政治正是高潮阶段,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罗织罪名,株连成风,成片打击。以来俊臣为首的一批酷吏无恶不作、不择手段、胆大包天、凶残无比。他们要打击谁,几乎没有逻辑可言,因为他们只要杀人,就是立功。杀的越是高官,功劳就越大。所以,身为宰相却又刚正不阿的狄仁杰在劫难逃。
狄仁杰九月入相,来年三月,来俊臣就告发了一个大案——包括三个宰相(任知古、狄仁杰、裴行本)在内的七个高官谋反。眨眼间,这些高官统统被捕入狱。
这不是一般的监狱,叫“诏狱”,意思是为皇帝特诏办理的案件而设置的监狱。实际上,诏狱纯粹是酷吏用来折磨人的行刑场。当时号称,“入此狱者,非死不能出”。可以说,狄仁杰遭遇到了空前的危险。
被捕之后,来俊臣诱骗他们说,只要老实坦白,可以从宽免死。但大家都知道这是鬼话,然而狄仁杰出乎意料干干脆脆地承认自己谋反:“大周革命,万物唯新,唐朝旧臣,甘从诛戮。反是实!”来俊臣很高兴,于是放松了警惕,将他关在牢里,就等皇帝复核之后行刑。然而,他过高地估计了自己的智商,聪明如狄仁杰,会那么傻,自寻死路?在这个等待的过程中,狄仁杰要了纸砚,偷偷拆了被头的帛布,写好了一个诉冤书,然后放到棉衣里头封好。之后对看守人员说,天热了,让家里人来拿回棉衣。看守人员也不仔细查看。结果这份诉冤帛书,就顺利地被狄仁杰儿子狄光远送到了武则天面前。武则天立刻召见了他,问他为什么先前承认谋反?狄仁杰回答,如果不承认,早就死在酷刑之下了!于是武则天下令释放了他,同案的七人也都出狱了。
狄仁杰这次被诬陷,居然能够全身而退,实在是个奇迹,不能不说他的聪明灵活、见机行事,远在普通人之上。武则天时候还有一个宰相魏元忠,也曾受诬陷入狱,他一开始死硬,结果备受折磨,体无完肤,最后还是不得不承认谋反。当时人都说魏元忠和狄仁杰差距太大了。
当然,狄仁杰绝对不是一个贪生怕死的人。他在大是大非面前,是非常坚决的。就在这次关押的过程中,酷吏看狄仁杰这么快就认罪,自以为得计,就想利用狄仁杰来株连陷害别人,于是派了判官王德寿来劝说,希望他能牵连尚书杨执柔,作证他也参与了谋反。狄仁杰问,怎么作证呢?王德寿很高兴,就说:你在春官(礼部)任职的时候,杨执柔也刚好在同部门做员外郎,你就说在这个时候搭上线的。没想到狄仁杰大喊道:“皇天后土,遣仁杰行此事!”然后一头撞向柱子,血流满面。王德寿吓得跑了,不敢再胁迫。
这就是狄仁杰,善于保护自己,也勇于保护他人。
后来,武承嗣曾多次奏请诛杀狄仁杰,都被武则天断然拒绝。事实上,狄仁杰是很受武则天赏识的,即使这次狄仁杰没有自救,相信武则天也不会置他于死地,因为将来她还要大用他呢。
九、定策国老
终于,在神功元年(697)十月,狄仁杰被召回朝中,拜鸾台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加银青光禄大夫,兼纳言。第二次成为宰相,成为辅佐武则天治理天下的左右手。此时,他六十七岁。
在狄仁杰为相的几年中,武则天对他的宠信是群臣莫及的,她常称狄仁杰为“国老”,而不直呼其名。狄仁杰曾多次以年老告退,武则天不许,入见的时候,常不让他跪拜。考虑到狄仁杰已年老体衰,武则天曾告诫朝中官吏:“自非军国大事,勿以烦公。”狄仁杰病故,朝野凄恸,武则天格外伤心,她哭泣着说“朝堂空也”。这是因为朝堂中再也没有这样的顶梁柱了啊。
武则天对狄仁杰的信任,还体现在对狄仁杰格外宽容上。狄仁杰的性格是张扬激烈的,他经常会面折廷争,公开直接反对武则天的做法,而武则天则“每屈意从之”。
比如武则天是佞佛之人,狄仁杰就屡次劝谏。久视元年(700)夏天,有胡僧邀请她观看安葬舍利(佛骨),武则天答应了。狄仁杰跪于马前拦奏道:“佛,是夷狄之神,不足以屈天下之主。”武则天为此中道而还。秋天,武则天又想造大佛像,预计费用多达数百万。狄仁杰再次力谏,武则天也接受了,罢其役。
武则天晚年,最宠爱的是二张,甚至太子、公主这些人都靠边了。但狄仁杰居然敢公开羞辱张昌宗。有一次,南海献“集翠裘”——大概是用很多绿色的羽毛织缀而成的,非常华贵而美丽,武则天就赐给了张昌宗。刚好狄仁杰入宫奏事。武则天让他们两个一起玩双陆的游戏。狄仁杰就说,要赌一把,而且提出,所赌之物就是两人身穿的衣服。武则天笑说,“你不知道,此裘价超千金。你的紫袍价格不能比啊。”狄仁杰站起来说:“我这个是大臣朝见奏对时穿的衣服;而张昌宗的那件,不过是嬖幸宠遇之人所穿的衣服,用它来换我的紫袍,我还觉得亏了呢。”张昌宗一下子情绪沮丧,心神不定,连输数局。狄仁杰二话不说,上前就扒下裘服,拜恩而出。出了朝门,狄仁杰立刻把衣服丢给家奴,让他穿上,然后打马,扬长而去。
以当时武则天对张昌宗的宠爱,狄仁杰竟敢如此行为,可真是异事啊。如果此事真实,那么可以说明,武则天对狄仁杰的宠信,那是到顶了。
基于这样的特殊地位,狄仁杰在尽心竭力治理天下之外,还倾力做了一件顶要紧的事——促成李显继任太子。
武则天临近晚年了,继承人问题已经无可回避。这可能是武则天面对的最大困境。她的选择只有两个——儿子或侄子。从武周这个朝代的角度来说,她应该让武姓人继位;而从个人角度来说,儿子总是比侄子要亲得多。
武则天的困境就是,虽然她个人战胜了时代,成为皇帝,但她战胜不了历史和传统,她不可能把父系改为母系。虽然李显、李旦曾经改姓武,但终究改变不了整个世界到底是男性世界这个事实。这是武则天的深刻悲哀,她,无力回天,她可以改变女人不能做皇帝的规则,却不可能将整个文化都倒转过来。
狄仁杰是主张立李显的,在推动李显继任的过程中,他不仅跟武则天讲道理,而且常打心理战。狄仁杰曾经给武则天指出:“立子,则千秋万岁后配食太庙,承继无穷;立侄,则未闻侄为天子而附姑于庙者也。”让儿子继位,起码以后祭祀中是少不了武则天这份的。而从来没听说过姑姑会被放到宗庙里面祭祀。又据笔记记载,有次武则天说:“我昨夜几次梦见跟人玩双陆,都不能取胜,这是什么意思?”狄仁杰一语双关地答道:“双陆不胜,必定是宫中无子。”他展开了“梦的解析”:“这是上天垂意,暗示陛下,久虚储位必定生变啊。”又有一次,武则天说:我梦到一只羽毛丰丽但两翅俱折的鹦鹉,这又说明什么呢?狄仁杰继续客串解梦大师:“武是陛下的姓,这只鹦鹉就是陛下。摧折的两翼就是陛下的两位爱子。如果陛下起用两位皇子,那就会双翼复振了。”
实际上,当时的很多大臣都或多或少地向武则天建议,重立李显为太子。李显的支持率明显要高,在这种情形下,武则天终于顺从了历史传统,于圣历元年(698)把李显从庐陵接回来,九月,重新立为太子。同时,让太子做河北道大元帅,率军攻打突厥。有意思的是,他的副手、行军元帅,就是狄仁杰。而就在前一年,狄仁杰被重任为宰相。这个事实,说明了在李显重当太子这个事件上,狄仁杰有着关键性的作用。后来李显做了皇帝后,特别追封狄仁杰为司空。可见他是很感恩狄仁杰的帮忙。另外,唐人还写过一本《狄梁公传》,又叫《狄梁公立庐陵王传》。可见唐人把李显重立太子的功劳基本算在了狄仁杰头上。
这个事情往往被解读为狄仁杰忠于李氏唐室,忠于李显。但还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去理解:
李显能胜出,深层因素是民心支持。武家人对天下基本没什么贡献,而李家毕竟淹有天下多年,特别还有唐太宗这样的超级英主,深入民心。可以想见,即使真的让武承嗣继位,一旦武则天去世,他肯定镇不住。往好了说,也难免血溅宫廷,往坏了说,那就是天下大乱。相比较而言,李显继位,名正言顺,不会有什么大矛盾存在。
中国古代,政治的稳定,是最大的稳定。而皇位的顺利继承,又是最大的政治稳定。狄仁杰是正直而又成熟的政治家,正是看到了这个事情的至关重要,所以利用特别被宠信的有利条件,促成了武则天任命李显做太子的最终选择。他选择了支持李显,其实是选择了和平过渡。与其说狄仁杰忠于李唐王朝,不如说狄仁杰忠于天下百姓的安宁。
这是狄仁杰对唐朝,对百姓所做的最大贡献。狄仁杰是武则天的定策国老,也称得上是中宗李显的定策国老。
十、知人善任
狄仁杰在任宰相期间的另一个重要贡献,就是推荐和提拔了大量人才。
狄仁杰选拔人才是不拘一格的。有一次,武则天让宰相各举荐一个人来做尚书郎。就是尚书省六部二十四司的郎中、员外郎这些官职,相当于今天国务院内各司司长,地位很重要。狄仁杰推荐的,是自己的儿子狄光嗣。后来狄光嗣果然当上了地官员外郎(户部司的副长官),非常称职。武则天很高兴:“你就像古代祁奚一样,能举自己儿子为官。”这件事情说明狄仁杰是个典型的务实主义者,不玩虚的,同时也不畏惧别人的说三道四,襟怀坦荡。其实这也是武则天的重要特点。他俩在这点上是很合拍的,可谓君臣相得。
狄仁杰也能冒着风险举荐人才。契丹猛将李楷固曾经屡次率兵打败武周军队,后来兵败来降,有关部门主张处斩。狄仁杰却别具慧眼,认为李楷固是骁将之才,若恕其死罪,一定能感恩效节。这个提议也被武则天接受了,授以官爵,委派他专征契丹。果然,李楷固大败契丹余众,得胜而归。武则天为此设宴庆功,宴会上,武则天举杯对狄仁杰说:“公之功也。”
因为狄仁杰知人善任,而武则天也充分信任他,所以在短短几年之内,他推荐的人遍布朝野。因为他为国举贤,并无私心,而且所推荐的确实都是人才,所以很多人后来一直任职到玄宗朝,都位登台阁,成为朝廷精英。
狄仁杰推荐人才的时候,总是不遗余力。一次,武则天让他举荐一名将相之才,他推举了荆州长史张柬之。武则天将张柬之提升为洛州司马。过了几天,又让狄仁杰举荐将相之才,狄仁杰曰:“前荐张柬之,尚未用也。”武则天答已经将他提升了。狄仁杰曰:“臣所荐者可为宰相,非司马也。”于是张柬之再被提拔为秋官侍郎(刑部副长官),很快就当上了宰相。
也就是这个张柬之,在后来武则天病重的时候,联合了桓彦范、崔玄、袁恕己、敬晖等人,发动了宫廷政变,将李显推上皇位,完成了所谓的“唐室中兴”。但是,后人一般都将这份“匡复唐室”的功劳算在狄仁杰头上。
根据之一是所谓的狄仁杰“临终遗言”,据说狄仁杰在临死之前,曾召集了这五个人,给他们下达了一个政治遗嘱,让他们先下手为强。
根据之二,是这五人据说都是被狄仁杰精心挑选提拔起来的。联系到狄仁杰极力推动李显重当太子的事实,这个说法似乎很合理。事实上,狄仁杰在唐代和后代得到很高的评价和地位,就是因为这所谓的“匡复唐室”,这是政治功劳,在皇帝和史官眼里,比那种关心百姓的功劳大得多了。
但这是一个误解。如果以这种解释看,那么狄仁杰必定是个政治高手,甚至可以说是个极高明的阴谋家。而且,他显然视武则天为敌人,而对唐室无比忠心,不惜冒险设下一个大局,最终推翻了武则天。可是仔细推敲起来,这并不能令人信服。
先看那政变的五人,并没有证据表明都是狄仁杰提拔的。事实上,就以崔玄为例,他是武则天亲手提拔的,和狄仁杰没关系。在政变那一刻,这些人跑到武则天的榻前逼宫,武则天曾特别生气,对崔玄说,别人都罢了,你可是我一手提拔上来的,怎么也反叛我?这点就可以说明,狄仁杰精心布局的说法靠不住。至于那个所谓的政治遗言,司马光在《通鉴考异》有辨证,认为完全是编造的。我认为司马光所言是实。
再来看看狄仁杰这人。从能力上说,他一生基本上是做地方官,行政方面很有经验,判案更是高手,但是政治方面未必就精通。事实上,在武则天这样的政治天才面前,他似乎没什么机会玩手腕,更别说是牵涉这么大的一个布局了。
从性格上说,狄仁杰这人虽然聪明,但他刚烈外露,胸怀坦荡。有人就说他“倜傥不羁”。这种性格绝对不适合阴谋诡谲之道。
再从情感上来说,武则天对狄仁杰起码有知遇之恩,待之以国士,狄仁杰也没有理由内心仇视武则天。
总之,狄仁杰虽然推动了李显复位太子,但把最后的政变算在他头上,不仅是个错误,实际上也是个侮辱。
玄宗朝名臣姚崇,其实也是武则天一手提拔的。当最后政变成功的时刻,大家都在庆祝,只有姚崇哭了起来,别人很惊讶,他却回答说:“事奉则天皇帝这么久了,突然离开她,内心难过,实在控制不住啊!”
如果狄仁杰还在,他可能也会一样痛哭吧?
电子书 分享网站
十一、东方神探
今天很多人得知狄仁杰这个名字的时候,都把他当做“神探”。这有一定的基础。一、他确实断案如神,在地方,在中央各部门长期做法律工作;二、他爱民如子,也得到老百姓极大的爱戴,是人们心中的青天大老爷;三、他性格刚强,不畏权贵,甚至也不畏鬼神;四、他既有智慧,又善于灵活应变。另外,狄仁杰的民间传说也很多。这些,都是“神探”出现的理由。
当然,“神探”的形象,还是需要经过文学创作的,否则不会这么深入人心。狄仁杰其实并不总是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