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经方将和伊藤博文的会面内容一五一实地告诉李鸿章,李鸿章再次征询朝廷的意见。
与此同时,在北京,各国公使都活跃起来,纷纷对日本表示不满。日本见此,只得在条约内容上稍作让步,于1895年4月15日和李鸿章举行谈判。由于截获了清朝发给李鸿章的电报,日本得知,清朝的谈判底线是〃地只可割一处,赔款只可给一亿两〃。尽管李鸿章在会谈上努力辩驳,但底牌已经被对方看到了,无论李鸿章坚持什么,日本方面也只愿意在割地一事上稍作让步,将赔款减少到二亿两。日本再次提醒中国的谈判人员,日本已经在广岛屯好士兵,做好出征准备,日本舰队所在地和天津并不遥远。李鸿章只需要告诉日本,〃同意〃还是〃不同意〃。
李鸿章再神通广大,面对脆弱的大清政府也回天乏术。他已经竭尽全力为中国争取利益了。清政府也明白,谈判已经进展到山穷水尽的地步,清朝无力打消日本人劫掠中国土地的念头。事实上,清朝也无力和日本再度开战。
▲虹桥▲书吧▲。
第19节:四 发誓〃终生不履日地〃(5)
1895年4月17日,中日两方进行了最后一次谈判,中国违心地在《中日讲和条约》上签字。由于这份条约是在马关签署的,又被后人称做《马关条约》。和约签完后,李鸿章长叹一声,自己一生的事业,至此扫地。《马关条约》将台湾、澎湖列岛、辽东半岛割给了日本。
李鸿章一行在4月18日登上了返回中国的轮船,李鸿章幽愤交加,发誓此生再也不会踏足日本的土地。1896年当李鸿章完成访美任务,返回中国时,要在日本横滨换船。为了履行诺言,他无论如何都不肯踏上横滨的码头,人们只好在美国轮船和他要换乘的轮船间,搭起一块跳板。年迈的李鸿章就踩着这块跳板,冒着掉到海里的危险,摇摇晃晃地换了船。
日本通过《马关条约》,大占中国便宜,日本将条约的签署当作日本的又一次胜利,举国欢腾。中国人则难抑愤怒,有人甚至在北京的一个城门上贴上讥讽朝廷的对联:〃万寿无疆,普天同庆;三军败绩,割地求和〃。几个月后,日军出兵台湾,遭到台湾人奋力抗击,慈禧出于自保,发出了禁止任何人接济台湾抗日军民的旨意。未等人们从《马关条约》的签订之痛中恢复过来,慈禧就又忙活着在颐和园搭戏台子了。
←虹←桥书←吧←。
第20节:一 丢了工作的〃裱糊匠〃(1)
第二章 慈禧拒绝再战 逸仙起而革命
一 丢了工作的〃裱糊匠〃
《马关条约》给中国的震撼不亚于1864年的鸦片战争。在中国人眼里,日本一度是中国的〃小兄弟〃。在漫长的历史中,日本学习中国,仰慕中国,就算在弱肉强食的19世纪,起初,日本也和中国一样被列强打,被逼着签不平等条约。中国人原把日本当作同病相怜的对象,却没想在短短20多年后,日本竟加入了欺负中国的列强队伍。
1895年4月18日,紫禁城将《马关条约》的具体内容传给台湾巡抚唐竟菘。台湾知道自己将被割予日本,一片戚然。
早在1895年2月,日本方面就曾联系俄驻日公使,告诉俄国,日本有意吞掉辽东半岛和台湾。俄国反对日本入主中国大陆,但却对日本占领台湾,没什么意见。李鸿章在联络外国公使,为清朝争取和谈优势时,从某种程度讲台湾的命运已经注定了。清政府也想方设法收回台湾,两江总督刘坤一请法、俄、德攻击日本,但这些国家却对台湾兴趣缺缺。
李鸿章还没有回到京城,总理衙门就已经有一堆来自台湾的上书。台湾义勇军首领丘逢甲的上书字字血泪,他质问光绪,为什么那么忍心抛弃台湾。台湾举人则在联名上书中表示,宁可死为义民,也不愿生为降掳。
看着这些上书,光绪怆然泪下:〃台湾割了,天下人的心也丢了,我还有什么脸面做天下人的皇帝。〃听到光绪的感叹,翁同龢也流下眼泪。
1895年2月,日本同时攻打山东和台湾,朝中就有大臣要求向台湾增兵,力保南疆。清政府也向台湾拨了五十万两白银做抗日军费。李鸿章在赴日谈判时,坚持台湾是中国的一个省,不会割给日本。在接到清政府〃让地以一处为限〃的通知后,李鸿章在和日本交涉时,也只提到割让辽南的部分地区和澎湖,未提到割台湾。李鸿章还曾警告日本,割地会让中日两国纷争无休,两国子孙永远为敌。不过,《马关条约》后 ,还有大臣认为割走台湾并非绝对的坏事,理由是南北战场同时作战清朝顾不过来,台湾被割走后清朝就可以集中力量守卫北方了。主和派大臣孙毓汶在《马关条约》签了后还大松一口气,反问:〃不割地又能怎么办?〃
李鸿章回到京城,脸上的伤口清晰可见。可此时此刻,已经少有人记挂着他在日本遇刺的事情了。李鸿章成了头号卖国贼,对一些人来说,相比承认〃《马关条约》背后是弱国无外交〃,认为〃《马关条约》是李鸿章一手使然〃显然更容易些。清政府,尤其是慈禧与主和派,也非常需要一个人来背《马关条约》的黑锅。李鸿章在出使日本之前就料到了这些。
《马关条约》可以被看作是甲午战争惨败的恶果,李鸿章理应为丧失台湾负上责任。但是,中国的疲弱又并非李鸿章一人造就。正如梁启超在《李鸿章传》中所写:〃〃若以中国之失政而尽归于李鸿章一人,李鸿章一人不足惜,而彼执政误国之枢臣,反得有所诿以辞斧钺,而我四万万人放弃国民之责任者,亦且不复自知其罪也。〃 就算没有李鸿章,日本也不会放过辽东、台湾。内治不修,外交就办不起。
《马关条约》签订后,朝廷乱作一团,有人建议重新选派大使赴日交涉,有人建议撕毁条约开战日本。而对李鸿章,亦是有人同情,有人落井下石。以光绪为首的帝党斥李鸿章〃误国误民〃,以慈禧为首的后党也忙不迭地和李鸿章划清界限。李鸿章百口莫辩,羞愤难当。
李鸿章是慈禧的亲信,帝党中人很自然地将〃倒李〃作为和慈禧一派抗衡的途径之一。而慈禧也无法在全民激愤的情况下继续保护李鸿章。李鸿章回到北京后不久,就被光绪和慈免去了北洋大臣、直隶总督的职位。但无论是慈禧还是光绪,都不好将李鸿章一贬到底,大清的朝堂上,亦少有如李鸿章这样才华出众之人。因此,朝廷保留了李鸿章文化殿大学士的头衔,为以后再度启用李鸿章作好铺垫。
对李鸿章而言,被去职的日子可能是他人生中最灰暗的时光。从同治元年到光绪二十一年,他几乎没有一天不呆在京津等重要地区。而现在,他却成了一个投闲者,在贤良寺过着清冷的日子,从前巴结他的人也一下子消失了踪影。
。§虹§桥 虫 工 木 桥 书§吧§
第21节:一 丢了工作的〃裱糊匠〃(2)
〃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不揭破尤可敷衍一时。如一间破屋,由裱糊匠东补西贴,居然成一间净室,明知为纸片糊裱,然究竟不定里面是何等材料。即有小小风雨,打成几个窟窿,随时补葺,亦可支吾应付。乃必欲爽手扯破,又未预备何种修葺材料,何种改造方式,自然真相破露,不可收拾,但裱糊匠又何术能负其责?〃
李鸿章慨叹命运不济,普通的中国人则开始〃匹夫肩挑天下任〃。《马关条约》签订时恰逢各地举人赴京会考之际。这些知识分子都为甲午战争的惨败痛心不已。在《马关条约》签订的第二天,一些来自广东的举人在北京宣武门外米市胡同的南海会馆举行聚会,大家七嘴八舌地议论时局,忧愤之情溢于言表。
国难当头袖手旁观实为耻辱,一个叫康有为的广东人建议大家上书皇帝,捍卫台湾。
康有为是广东南海人氏,字广厦,号长素。1888年时曾以考生的身份来过北京,那时,康有为就已经上书当朝权贵,大谈国家危难,提醒当局注意俄国人蚕食中国,并以日本明治维新为例提出变法。但当时,京城的大人物多把康有为当成狂妄之徒。由于康有为考试落榜,很多官员以为康有为是在哗众取宠攀援富贵。就连翁同龢也拒绝康有为〃见上一面〃的请求。从1888年到1895年,中国的局势越来越坏,但康有为尚对朝廷抱有信心。他是一个接受了西方新思想的旧式文人,他对国家的忧是和对君主的忠结合在一起的。
1894年朝鲜战争期间,康有为就注意到日本,他写了一篇名为《攻日策》的文章。在文章的一开篇,他就提到:〃凡事制于人者弱,能制人者强。因此必须先战然后才能谈和,必须先进攻然后才能提到自保〃在文章的末尾,他又强调:〃不攻打敌人,绝对不是一个好办法。〃在康有为看来,清朝应该咬紧牙关对日作战,没有铁舰就用帆船,没有帆船就用渔船,什么都没有还可借外国的力量。将骨头扔在地上,狗会来抢,将利益摆出来,英法德俄就会群起攻日,中国大可趁这个机会自强。
后来,李鸿章也坦陈自己不如康有为。
康有为写了《上皇帝书》,尽管康有为也知道,身为一介草民向皇上议论国家大事实乃冒险之举。中国自古就有让小民〃莫议国事〃的传统。
康有为提出上书皇帝,大家惊得目瞪口呆,略略迟疑后,又纷纷表示支持。国家危亡,就算是蝼蚁小民,也不该只图自保。考虑到康有为一个人力小势弱,大家便决定和康有为一起联名上书。而后来,广东举人的上书计划不知怎么被湖南举人知道了,湖南举人对此大为钦佩,也加入到上书队伍中来。
→虹→桥→书→吧→BOOK。
第22节:一 丢了工作的〃裱糊匠〃(3)
1895年4月22日,湖南和广东的举人便到都察院上书,事情传开,其他10多个省的举人也行动起来。1895年5月1日,上千名举人跑到北京宣武门外的松筠庵开会,讨论上书的具体办法,最后大家要康有为起草奏书。康有为写了一天两夜,才将奏书写好,提出〃拒绝和约、迁都抗战、变法图强〃三项强国之策。康有为的徒弟梁启超则率人将奏书抄写好,分发下去。
举人们纷纷在奏书上签字,不多时,上面的签名就已经有1300多个。上书开始了,都察院门口聚满了人,上书的队伍一眼忘不到头,都察院从来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由于旧时举人进京都有公车接送,人们又将1895年的举人上书称作〃公车上书〃。然而,由于事态重大,都察院并没有将举人上书上告朝廷,举人们的意见被这些〃现管〃的官儿押了下来。康有为的那篇《上皇帝书》也没有被光绪看到。
正处投闲期的李鸿章,也知道了举人们的上书,在震惊之余,也由衷佩服。
虹桥书吧BOOK。
第23节:二 无权皇帝的无奈(1)
二 无权皇帝的无奈
康有为等人的第一次上书并没有取得预期效果,深居宫中的光绪对上书一事并不知情。不过在康有为上书陈事的同时,紫禁城里也掀起了上书热。
其实,在《马关条约》签署后,驻日公使王之春就上书光绪,说日本人为了打仗,钱花得差不多了,财竭国疲,希望清朝能加强守固。换句话说,就算清朝撕毁和约和日再战,也不失为捍卫国利的好方法。光绪听到这里,也萌生了毁约之念。不过,光绪的这个想法要想实施却并不容易。主和派的势力太强大了,他们唠叨着:〃战无把握,而和确有把握〃;主战派催促光绪迁都西安,苦战到底,主和派则认为〃大清没有弃宗庙社稷〃的道理。5月1日,光绪没有办法,只好去请教慈禧。慈禧不想过多地介入战和之争,又让大臣们自作主意。
光绪已经被《马关条约》折腾得心力交瘁了。兵部尚书孙毓汶不断在光绪耳边嚷嚷着批准条约。孙毓汶说在〃割地赔款〃这件事情上发起议论来铿锵有力,底气十足,一般的大臣也争不过他。
根据国际惯例,《马关条约》在签署后,中日双方还要约定时间交换条约,然后条约方可生效。中日两方将换约地点定在烟台,在日本的催促下,沮丧的光绪在1895年5月3日,在条约上盖上国玺,表示大清政府对条约的批准。之后,大臣伍廷芳、联芳受命登上去往烟台的轮船,和日本进行换约仪式。
在往条约上加盖国玺前,有人看到,光绪面色凝重地绕着大殿的柱子转了一圈又一圈,一边跺脚一边流泪。
守在都察院门口的举人们,很快就得知皇帝已批准条约,他们见事情已定,再争无益,便纷纷散去。与此同时,主和派的探子们也活跃起来,在北京城里到处贴告示,警告举人们不要为了逞一时英雄搭上自己的功名富贵。于是,到5月4日的时候,原本熙熙攘攘的松筠庵安静了不少,有些举人对朝廷失去了信心,放弃了备考的努力,有些举人感到迷茫,不知接下来要如何是好。原定于5月4日举行的上书活动被迫取消。
后来,人们得知孙毓汶在逼迫皇帝批准条约上发挥了重大作用,都义愤填膺,有人还威胁要杀孙毓汶而后快。孙毓汶是后党的重要人物,一向不把光绪看在眼里。他听到这些消息后,遂抱病告假,不再上朝。兵部主事和礼部主事开始一道对孙毓汶进行弹劾,光绪顺水推舟,开了孙毓汶的缺。
举人们听说孙毓汶下台了,感到一些振奋。康有为则在筹划着再度上书光绪。
清朝建立200多年,在康有为等人之前,从未发生过举人大规模上书事件,按照封建礼法,举人身份低微根本没资格和皇帝议论政事。组织、甚至参加上书,都需要很大勇气。那些赶到京城参加考试的举人也不是不知道,万一上书之举触怒了哪位朝廷要员,自己轻则考试不第,重则脑袋搬家。不管他们是否将上书坚持到底,在上书上签上自己名字的一瞬间,他们就将个人功名抛掷脑后了。另一方面,旧式读书人向来讲究恪守祖宗礼法,畏做没有先例之事,突破旧法和拿功名冒险同样需要勇气。举人们不理常规,大声向朝廷诉说自己的政见,也是一种因困求变的表现。
康有为因组织上书名声大噪,曾有人质疑康有为上书的目的,认为康有为是在进行〃自我炒作〃,是在为日后的富贵显达做准备。而在清朝的用人体制下,一个心怀天下的读书人要想兴国强民,实现政治抱负,就必须想办法扬名四海,尽可能广地将自己的治国理念宣扬开来。知名度和政治影响力在很多时候都成正比。
已经不年轻的康有为在1895年的考试中中第,被任命为工部主事,他大可在这一职位上安稳度日,可他还是想方设法地上书光绪。
当时,康有为已经是京城名人,梁启超等人将他的《上今皇帝书》分印下去,传播开来。就连美国驻京公使田贝看罢该文,也是啧啧称奇,大呼:〃煌煌之文,惊天地泣鬼神〃,还将该文传回美国。
光绪亲手在《马关条约》上加盖国玺,割地赔款的屈辱感让他侵食难安,他渴望看到中国的富强,他又不知要如何让中国富强。祖宗留下来的那些经典之中,并没有什么〃应对西洋列强〃之策。
光绪心情抑郁,终日闷闷不乐,而就在他往《马关条约》上盖印后不久,俄国公使放话出来,说俄国正在和法国、德国阻止日本割占辽东。俄国已经和德、法两国公使向日本外务省送去备忘录,要日本放弃辽东半岛。光绪得知此事,便要伍廷芳、联芳暂缓换约,还发出朱谕,大称批准《马关条约》的苦楚,希望能得到国人的原谅。
◇。◇欢◇迎访◇问◇
第24节:二 无权皇帝的无奈(2)
日本被吓到了,因为俄国不只是说说而已,还将军舰开到烟台,虎视眈眈地对着日本。日本看到占据辽东半岛对北京城无可替代的威慑力,其他国家也一样看到了。最后,在西方各国的压力下,日本同意有偿地交还辽东。陆奥宗光写信给俄、法、德三国,宣布放弃对辽东半岛的永久侵占权。日本在西方大国的监视下完成了和中方的换约,换约之后,西方各国还不住催促日本归还辽东,日本好不气闷。
辽东半岛失而复得,让光绪稍觉宽慰,也让他再次升腾起强国的信心。他发朱谕,要求大清君臣上下一心,共除积弊。要大家在练兵、筹饷上研究对策,仔细探求改革之道。他鼓励臣民不要懈怠,鼓足志气,自强为要。
光绪本能地意识到中国已到了不改不可的地步,而康有为则从光绪的这份朱谕中看到了变法图存的契机。他写了一篇名为《为安危大计,乞及时编发,富国、养民、教士、治兵,求人才而慎左右,同下情而图兹强,以雪国耻而疆圉呈》的折子。然后以进士的身份,将折子递给都察院,要都察院交给光绪。
进士的身份果然让康有为得以更方便地接近光绪。都察院将康有为的这份折子送到军机处,刚好碰上军机大臣翁同龢代呈折子。翁同龢将康有为的折子交给光绪,光绪看后竟有〃知己〃之感。他记下了康有为的名字,要军机处将折子抄三份,一份保存在军机处,一份放到勤政殿,一份放到乾清宫……光绪经常在勤政殿、乾清宫考虑政事。
光绪对康有为的折子很感兴趣,但他真要照康有为的意见行事的话,还必须征求慈禧的同意。于是,他又派人将康有为折子的原本递交给慈禧。
康有为的这篇上书在朝廷中掀起不小的波澜,它好像一把钥匙,打开了〃变法〃大门。朝中大臣见光绪如此重视这份上书,也纷纷献计献策,大谈变法。广西臬司胡爝芬写了《条陈变法自强事宜折》,南书房翰林张百熙又递上《急图自强敬陈管见折》。大臣们希望光绪能振作起来,革旧立新,报甲午之耻。光绪很受震动,他认真地读了大臣们的上书,还去请教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