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最后的皇权-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开始亲政,并很有些自揽国家大事的意图,慈禧做惯了大清的主人,她还不想退居幕后。她需要借大办生日来挫光绪的锐气,让光绪知道,这大清朝里,究竟是谁说了算。在慈禧看来,光绪想将更多的银钱放在巩固军事而不是她的六十大寿上,即是在挑战她的权威。         

◇欢◇迎访◇问◇。◇  

第7节:一 不合时宜的寿宴(4)         

  光绪没有说服慈禧,只能悻悻地回到紫禁城。坏消息再度传来,日本拒不撤兵。   

  清廷重臣,并非个个主张对日宣战。作为慈禧六十大寿的筹备总办之一,庆亲王奕劻就打算趁管理庆典银两时大捞一笔,他坚决反对增兵朝鲜。大臣李鸿章也不想将事情闹大,他试图通过外交手段解决朝鲜问题,苦口婆心地请求俄国、英国给日本施压。李鸿章比很多大臣都清楚,清朝国库空虚,根本拿不出足够的银钱和日本交战。李鸿章的淮军尚有八百万两军饷,足够对付日本,可威胁中国安全的不只是日本一国,李鸿章还不想早早耗掉这点〃老本〃。   

  没有钱万事难行。此时的日本也并非多阔绰,可为了建立在亚洲的利益体系,其做好了军费动员,明治天皇把自己的私房钱掏出来兴建海军,日本上到富商官员,下至平头百姓也积极地为强大国家军事捐款。日本等入朝之战已经很久了,它要将朝鲜当作侵入中国的一个跳板,它要和其他那些侵略中国的西方列强坐在一起瓜分中国。   

  慈禧在期待六十大寿的同时,捎带着〃操心〃了下朝鲜问题,她以为,这次还能像当初对待入台日军那样,破财消灾。她给大臣们发出的指示是〃朝鲜事求速结〃。         

◇欢◇迎访◇问◇。◇  

第8节:二 旅顺失守与北京城的锣鼓喧天(1)         

  二 旅顺失守与北京城的锣鼓喧天   

  慈禧的〃朝鲜事求速结〃,不是指速战速决,而是指快点把日本人打发好,用直白点的话说就是赶紧搞定那些日本人。也许,在她看来,对付像日本那样的弹丸小国,没必要花那么多心思。可李鸿章等人很快明白,要想速结朝鲜之事,是不可能的。   

  李鸿章一面催促光绪准备军费,一面调兵遣将,制定作战方案。他打算从平壤进军,遏制日本的锐气,还采用海军提督丁汝昌的意见,在威海增设挡雷链、木桩等战争工事,防止日本的鱼雷偷袭。   

  可日本人的动作比预料的还要快。   

  日本人才不会理会慈禧的生日,没等清军完成应战准备,日本就在1894年7月25日早晨对清军进行了突然袭击,动用三艘军舰,攻打中国驻朝鲜牙山湾的军舰。中国的〃济远〃号和〃广乙〃舰,都遭受重创。日军还掳走了一艘装满弹药的中国运输舰,另一艘中国运输舰见情形不对,遂挂上了英国的米字旗,结果被日军识破,被火炮击沉,舰上数百名清军全部遇难。而在牙山待命的叶志超部队则遇到4000多日军的猛烈攻击,叶志超抗敌不成,领兵撤退,一路逃到了平壤。   

  日军凶狠顽强,势不可挡。清军退败的战况接连传到紫禁城,为喜庆的紫禁城蒙上了浓厚的阴影。而就在这样的紧急关头,紫禁城也没有放松对慈禧寿典的筹备工作。但令人欣慰的是,朝中主战的大臣多了起来。礼部右侍郎志锐催促光绪制定出作战计划,侍读学士文廷式要光绪御驾亲征。还有很多地方官员上书朝廷说已完成备战,愿意率军奔赴朝鲜战场。光绪见后大喜,遂向慈禧提出对日宣战。面对朝廷中日益高涨的主战之声,慈禧也只得顺应大家的意思,在1894年8月1日下旨宣布对日开战。   

  中日两方横兵朝鲜。1894年8月9 日,李鸿章的各路部队都集结到朝鲜平壤和叶志超的部队实现了汇合。这些清兵都接受过西方的军事训练,装备着当时的先进武器,他们同仇敌忾,誓死抗日。   

  一开始,李鸿章采取了〃守为上〃的策略,当他得知日军已经在朝鲜元山实现登陆后,便意识到一味地〃守〃并非是个好办法。他要叶志超速击日军,以挫日军锐气,但一向以善识人才著称的李鸿章这次却看走了眼。牙山的战败让叶志超患上了〃恐日症〃,对待日军,叶志超是能躲即躲,他贪生怕死,错失战机,在军中威望扫地,他没能挫日本的锐气,反倒挫了清军的士气。在叶志超的带领下,清军一败再败。   

  手握大清实权的慈禧对兵家之事一窍不通,手握日本大权的明治天皇却很有几番军事头脑。慈禧密切关注着她的六十大寿,明治天皇则时刻紧张着朝鲜局势。为了方便指挥,明治天皇将进攻朝鲜的两个师团整编成一路军队,要山县有朋亲自执掌。1894年9月12日,1万多日军使尽全力攻打平壤。清军抵挡不住,退入平壤城内,战斗进入相持阶段。   

  日本国小力弱,持久战对其大为不利,很快就陷入弹尽粮绝的境地。眼看形势渐渐向有利于清军的方向发展,叶志超却精神崩溃了,他不顾将士们的反对,亲笔写了封投降书交给日方,还在城门口高悬白旗。叶志超的这些举动无疑是在告诉日本,清军坚持不了多久了,这让日军咬紧牙关背水一战。对平壤城发动猛攻,叶志超见此,惊慌失措,他留下将士们死守平壤,自己则领一小队兵马趁夜逃跑,一路上,他丢盔弃甲,狼狈不堪。   

  一个懦弱愚蠢的将领足以葬送整个军队。叶志超败了,平壤被攻陷,清军直退到九连城,战战兢兢地观望战事。叶志超没勇气和日军正面交锋,更没胆量承担战败责任,他在给光绪的奏折里夸大日本兵力,说日本派出3、4万人攻打平壤,还将战败原因归结到敌众我寡上,暗示自己作战英勇。光绪不明就里,相信了叶志超,慈禧也为叶志超打动。直到后来有官员上书揭发了叶志超,光绪这才明白平壤战事的真实面貌。但叶志超的谎话也让远在朝鲜的清军小小受益了一下,慈禧在听信叶志超的谎言后,曾拨出三万两白银充作军饷。   

  失掉平壤对清军大为不利,平壤背后不远就是鸭绿江,北洋舰队就停在鸭绿江的江口。   

  日本陆军一拿下平壤,日本海军就向北洋舰队发动进攻。1894年9月17日中午,北洋舰队的将士们正准备吃午餐,〃定远〃号的船员远远地就看到十多艘日军军舰。负责统帅北洋舰队的丁汝昌闻讯大惊,忙要将士们准备迎战。         

◇欢◇迎访◇问◇BOOK。◇  

第9节:二 旅顺失守与北京城的锣鼓喧天(2)         

  中日黄海海战开始了。   

  北洋舰队十分英勇,其战舰排成犄角的队形,宛若一把尖刀直插日军,迅速破坏了日军的阵形。但是,此时此刻,北洋舰队装备不足,武器老化的弊端暴露无遗。日本军舰行动迅捷,很快便突破北洋舰队的包围圈。北洋舰队对日舰一通枪攻炮打,但它又发现,日舰的火力比自己强得多。每一艘日本战舰都配备着20门速射炮,这些大炮射程远,威力大,一举击沉了清军的〃超勇〃舰。老旧严重的〃经远〃舰则陷入了日舰的包围圈中,打不得打,逃不得逃,也葬身江底。〃致远〃舰被击成重伤,眼看就要步〃超勇〃、〃经远〃的后尘,〃致远〃管带邓世昌见此,便决意和日舰同归于尽,〃致远〃舰开足马力向敌舰撞去,拼死一搏,不料未等撞到敌舰,就被炮弹击沉。   

  邓世昌落入水中,拒绝被救,自沉于波涛。   

  丁汝昌看着这等惨烈情景,情难自抑,他瞄准了日军的旗舰〃松岛〃号,要〃定远〃号和〃镇远〃号一同向〃松岛〃号冲去。〃定远〃和〃镇远〃的吨位比〃松岛〃高出差不多一半,它们齐齐向〃松岛〃压来,〃松岛〃顿时大乱阵脚,忙不迭地向这两艘中国巨舰发射炮弹。〃定远〃和〃镇远〃在枪林弹雨下各中炮弹700多发,依旧没有退缩的意思,向〃松岛〃发射了3颗威力巨大的炮榴弹,直击〃松岛〃要害。〃松岛〃登时陷入瘫痪,〃定远〃和〃镇远〃又打瘫了两艘日本战舰。   

  不幸的是,北洋舰队的〃扬威〃、〃济远〃、〃广甲〃被八艘日本战舰包围起来。在这三艘战舰的清兵绝望地发现,他们至少有一半的炮弹是〃假冒伪劣〃产品,要么是打不出的哑炮,要不就是指哪里偏不打哪里的臭炮。而就算加上这些哑炮、臭炮,这三艘清舰的炮弹也严重不足。没过多久,这外表看来颇为慑人的清舰,就只剩下落荒而逃地份儿,可偏偏逃又逃不快。〃扬威〃在逃跑途中搁浅,舰上官兵悲愤交加。到了傍晚时分,偌大的北洋舰队只剩下4艘战舰还能勉强攻敌。丁汝昌本事再大也变不出来炮弹,北洋舰队的炮弹都打光了,只能硬挺着日本舰队的攻击。   

  黄海大战以日军的胜利告终,尽管为击溃北洋舰队,日军也付出惨重代价,其军舰的弹药同样打光了。战事结束时,已经丧失作战能力的〃松岛〃号在一班破败的军舰的护卫下,踉跄地返回日本。   

  海陆两地的胜利,让日本士气大振。在发兵朝鲜前,日本国内也不是没有反对之声,很多日本人还对1871年造访日本的北洋舰队记忆犹新,并不认为日本有实力击溃雄赳赳的北洋舰队。但这次日本人却眼睁睁地看到,那号称亚洲最强的中国海军如何在日本海军的大炮下,被动不堪。要知道1894年日本发生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国内形势并不很好。         

。←虹←桥书←吧←  

第10节:二 旅顺失守与北京城的锣鼓喧天(3)         

  清政府得知黄海战役失利一事自然不快,但这种不快还没有强大到影响慈禧举办六十大寿。   

  朝鲜战事还在继续,日军稍作休整就又开始向清兵进攻,其规模庞大的第一军跨过鸭绿江,一路所向披靡,在1894年10月31日拿下安东,即今天的辽宁丹东。日军司令山县有朋竟然激动得哭了。他向明治天皇请战,希望可以乘胜追击,直取直隶。   

  当时,北京城也在直隶的范围中。   

  明治天皇并不认为日本已经强大到可以一举拿下北京的地步,日本若开进北京,难免引起其他西方国家的警觉,让它们将日本当作自己在华利益的挑战者。况且,日本国力有限,贸然将战线拉长无异于拿身家性命做赌。于是,明治天皇叮嘱山县有朋,绝对不能攻打山海关,尽管议会方面已经同意增加军费,但日本尚没能力在中国本土拉开战事。明治天皇认为,目前最聪明的选择,就是赶紧和清政府订立和约,最大可能地敲清政府一笔银子。   

  日本早就摸透了此时的清政府已非刚入关那时的满清帝国,特别是那个慈禧老太,她怕打仗,而且厌打仗。山县有朋听从了明治天皇的命令,日本方面则将接下来的进攻要点定位中国的辽东半岛。它们要巩固胜利果实,要在中国站住脚,要给清政府造成心理压力。   

  2万多名日本大兵开始向辽东半岛进发。听到这个消息,光绪皇帝愁眉不展,他要李鸿章、丁汝昌在海上阻截日军。但北洋舰队却已无力投身战斗,出于保存实力的考虑,在此后的十余天里,北洋舰队都躲在旅顺港内没有动静。日军大摇大摆地地抵达盛京,不费吹灰之力拿下金州,又意气风发地占领了大连湾。   

  日军夺取大连湾的那天刚好是农历十月初十,慈禧太后的60岁生日。北京城根本没工夫为大连湾的陷落而难过,紫禁城里看不到一点悲戚之气,而慈禧的心情也格外地好。这一天一大早,慈禧就起床了,她精心梳妆了一番,然后便在大殿上接受群臣朝贺。她要光绪、大臣陪她一起高兴,她为大家准备了丰盛的宴席,还下令赏戏三天。光绪等人即便心挂着前方战事,也只能硬挤着笑脸,讨慈禧的欢心。   

  为了不破坏慈禧的心情,光绪已经和大臣说好,在慈禧六十寿典这几天,千万别把辽东半岛的战况告诉慈禧。大臣们也明白光绪的无奈,将前方送来的加急电文悉数扣下,还要装出一幅〃不知辽东有战〃的样子。   

  慈禧喜滋滋地查点着各路官员奉上的礼品,虽说此前慈禧曾放话说寿宴即可从简,用不着铺张浪费。但几乎所有大臣都明白,慈禧的话只是个〃政治姿态〃罢了。就连光绪在劝慈禧精简寿筵时都遭到呵斥。北洋舰队急需银两恢复战斗力时,慈禧正提醒大臣按时上贡。慈禧这六十大寿足耗费掉上千万两的白银,光绪本人也硬着头皮准备了价值数十万两银子的寿礼。         

◇欢◇迎◇访◇问◇BOOK。◇  

第11节:二 旅顺失守与北京城的锣鼓喧天(4)         

  紫禁城为给慈禧祝寿,调集能工巧匠修建了60段点景,其中包括龙棚18座,经棚18座,彩棚、灯棚、松棚各15座,戏台22座,经坛16座,经楼4座,灯楼2座,点景罩子门2座,点景46座,音乐楼67对,灯游廊120段,灯彩影壁17座,牌楼110座。每段景点还挂有五彩斑斓的灯,设置若干服务人员,包括官员、茶役、士兵、僧侣、乐师。在当时的中国,没有任何一个人的生日庆典有慈禧这样气派。   

  国难当头之际,大清在理国事和享乐事之间,选择了后者。那为慈禧祝寿的各位官员,陪慈禧吃饭看戏的诸多大臣,也不是不明白清朝正处在一种怎样可怕的境地,但他们都只能身不由己地和慈禧一起大吃大笑。这样的大清已无振兴的希望,丁汝昌邓世昌救不了大清,光绪李鸿章同样救不了大清。   

  慈禧的万寿庆典豪华瑰丽,单是彩排,就彩排了多次。为了讨慈禧高兴,大太监李莲英早早就带着化装成五百罗汉的小太监守在宫门口。这五百个小太监个个都剃光了头,穿着簇新的绸缎袍子,精神抖擞。其每个人面前,还都放着一盏精巧的灯笼,而灯笼排成的长龙,直通到寿膳房。   

  寿筵一开始,这些扮成罗汉的小太监鱼贯入殿向慈禧祝寿。与此同时,宫外又有人放起祝寿爆竹,图个热闹,爆竹声在慈禧进膳时都没有间断。慈禧和光绪、隆裕皇后一起端坐在膳桌旁。桌上的美食于普通人家无法想象,且各类菜肴都冠着吉利名字,什么江山一统、寿比南山,似乎吃了它们,大清的江山就真的坚不可摧。   

  吃罢晚宴,慈禧又在大小官员的簇拥下去观戏了,戏的名字叫《普天同庆》,慈禧看得津津有味。光绪心里惦记着辽东战场的局势,陪慈禧看了一会儿就告退了。   

  日本在拿下大连湾后,收缴了不少军火,靠着这些军火,日军的战斗力和自信心都极大地膨胀。北洋舰队还在发愁要从哪儿募集军费时,日军已经做好了对清朝发动新一轮进攻的准备,这次,它盯上了旅顺。   

  旅顺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清朝的〃海防之本〃,清朝也在此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旅顺港就是渤海的门户,对清军来说,旅顺的最大优势就是易守难攻,它有坚固的炮台,它据险要的地势,有英猛的战士。日本知道拿下旅顺要冒很大风险,还特为旅顺之战组建了一支由1500人组成的敢死队。   

  李鸿章一面要忙着庆贺慈禧的寿辰,一面要忙着应对旅顺战事,早有人给李鸿章送来情报,说日军已准备好对旅顺发动攻击。李鸿章让丁汝昌率舰于海上严阵以待,可丁汝昌要求率先出战打击日军时,又被李鸿章严辞斥责:〃如出海,即令战殁,亦不请恤。〃就算丁汝昌出海战死,他李鸿章也不会感到同情。这就让北洋舰队无法真正承担起保卫海港的作用,只能困于一地受制于敌。驻扎在旅顺的清军足有14000多人,于数量上并不输于日本。但统领旅顺兵力的将领平日里已习惯了各行其是,大敌当头之际,也缺少合力抗敌之心。   

  日军自信而来,清军无奈地扼守要地,仗还没打,清军就先在士气上输了下来。不少清将此时思考的不是如何御住外敌,而是如何能在外敌来袭时全身而退。   

  攻旅顺对日军来说,比想象中的还要容易,他们意气风发打得清军狼狈溃散,只用了一天的时间,就控制住了旅顺。   

  黄海战役的失败没能给紫禁城太多影响,旅顺的失守倒是让紫禁城紧张起来。一些大臣指责李鸿章领军不力,翁同龢也怒骂李鸿章〃事事落后〃,光绪皇帝为平抚朝中情绪,查办了数名抗日不力的官员。   

  日本在侵入旅顺后,对旅顺进行了大屠杀,中国民间听闻旅顺失守,都是一片悲戚。紫禁城在慈禧六十大寿渲染出的那些喜气,已经荡然无存。         

→虹→桥→书→吧→。  

第12节:三 以和为贵,以和为贵(1)         

  三 以和为贵,以和为贵   

  李鸿章试图借欧美等西方大国的力量,来遏制日本的进攻势头。其实,当时美国、英国、俄国都对日本的攻华之举感到担心,它们通过外交手段向日本施压。   

  外国势力的态度让慈禧看到一丝和日本讲和的希望。而日本在收到俄国大使、英国大使反对战争的呈告后,也表示愿意在美国的调停下和中国谈谈讲和事宜。   

  慈禧终于松了口气,她让恭亲王奕?和李鸿章去打探美国驻华大使田贝的态度。慈禧表示,她愿意赔偿日军的战争耗费,甚至愿意放弃对朝鲜的宗主国地位。   

  慈禧要议和的消息在紫禁城里悄悄传开,素来主战的翁同龢赶忙找光绪商量对策,他试图说服光绪对日本发动反击。当时清朝的海军实力排在世界第八,日本的海军实力却只排在第十六。清军并非没有打败日本的希望。   

  翁同龢对光绪道:〃黄海战败,但大清海军仍有实力和敌一战,以臣之见,皇上不如向智利、阿根廷等国购买快船,再从南阳调舰队来助。稍事休整,大清舰队即可在海上扼住日军。而在辽东,有宋庆、聂士成等大将坐镇,清军的反攻大有希望。相反,清军退则日军必进,清军越让日军的气焰就越张狂,到时,日军事事占先,清军则面面受敌。〃   

  光绪为翁同龢的这番说辞激得一身冷汗。翁同龢并不是夸大其词,清政府从一开始就想通过欧洲列强〃饮鸩止渴〃似的中止战争。日本外相陆奥宗光用〃哀求〃一词形容国际外交舞台上的李鸿章,并曾张狂地说:〃中国政府不顾自辱国体,一味对强国乞怜,是自开门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