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现代国际关系史教学大纲-第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管它们是怎样的政府”。由此可见,在1919底-1920列宁逐步提出了和平共处的对外政策,苏俄政府完成了从“唤起世界革命”到“和平共处”的外交政策的转变。其标志是1919。12党的第8次代表会议和苏维埃七大。2、政策转变的原因:那么,促成列宁提出和平共处对外政策,促成这一重大转变的因素是什么?
①欧洲革命运动的低落。十月革命后,欧洲一些国家的革命运动虽然一度高涨,但形势并没有象列宁和布党预料的那样发展,从1918夏开始欧洲革命运动开始走下坡路。这样,列宁不得不用审慎的目光,对世界革命的形势作重新估计。1919。7列说:“这个7月是最后一个艰苦的7月,我们将以国际苏维埃共和国的胜利,将以这个彻底的巩固的胜利来迎接明年的7月”。但从1919秋季起,列宁的提法就明显不同。列宁开始反复强调:“在全世界,在所有国家中,革命运动”,“进展得比我们希望的慢。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发展很缓慢、很艰难”。1919。12。5列宁在全俄苏维埃七大上说:“就革命发展的速度来说,我们经历了特别艰难的时期,我们体验到,革命的发展在较先进的国家要缓慢得多,困难得多,复杂得多”。1920。3。6列在莫斯科纪念共产国际建立一周年庆祝大会上发表演说时指出:“在革命初期,许多人都存着希望,以为帝国主义战争一结束,西欧就会开始社会主义革命”,然而“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革命并没有以这样快的速度进行,而是象我们过去一样走上了一条缓慢发展的道路”。“我们可以说,在工人更开展、工业更发达、工人人数更多的其他国家中,革命是走着更为缓慢地发展的道路”。可见,正是欧洲革命运动的低落促使列宁和布党重新估计世界革命的进程,进而调整了对外政策,确立了和平共处的对外政策。
②国内经济建设的需要: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之一,在于建立起比资本主义更优越的社会经济制度,并创立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这就要求无产阶级在夺取了政权,剥夺了剥夺者和镇压了他们的反抗之后,及时地把工作重点从政治、军事方面到经济建设上来。布党最初提出工作重点移转的问题是在1918春,由于随后爆发了大规模国内战争,这次工作重点转移未能实施。1919底,世界革命的形势延缓,第二次武装干涉被粉碎,布党再次开始把工作重心转向国内经济建设。但要进行经济建设,首先必须有一个和平国际环境,其次,由于俄经济落后,经济基础薄弱,必须获得先进国家援助。关于这一点,列宁和布党原来设想借助欧洲先进国家的无产阶级的帮助来建设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即欧洲革命取得胜利后,获得这些先进国家的无产阶级的援助。但当时革命高潮低落,再把希望寄托在欧洲胜利的无产阶级的及时援助上显然已不现实了。因此列和布党不得不重新考虑借助什么力量来恢复经济和建设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问题。面对资阶政府仍将在欧洲占统治地位的现实,很自然会考虑,是否可以通过发展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关系来取得苏俄恢复经济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基础所需要的资金,先进技术和设备呢?这种可能是存在的,因为从历史上看,十革前俄国与欧洲资本主义强国就有密切的经济联系;从现实看,欧洲资义国家要恢复被战争破坏了的经济,也需要苏俄的市场和原料。可见,存在着从资本主义国家取得资金、先进技术和设备的可能。当然,在双方存在着军事冲突的情况下,这种可能是不会成为现实的。因此需要有一种政策来消除双方的战争状态,来保持双方的和平关系。因此,列宁和布党提出了和平共处的对外政策。从列的许多论述也可看出,和平共处是为了发展经济关系的。这里还有两个问题需要解决。一是1918春,苏俄通过布列斯特和约,退出了战争,开始转入经济建设的轨道。为什么当时没有提出和平共处的对外政策呢?这是因为第一,协约国集团正忙于对德战争,无暇顾及苏俄,苏俄事实上已经有了一个和平的外部环境(尽管这是不稳固的),所以并不存在着制定一种政策去争取和平的外部环境的问题;第二,当时各国反战运动正在高涨,欧洲存在着无产阶级革命的形势,一旦欧洲无产阶级革命胜利,各国资产阶级的统治也就不复存在了,帝国主义战争的危险也就消除了,对苏俄来讲也就不存着用一种外交政策去保持长久和平的问题;第三,如果欧洲无阶革成功了,苏俄就可以借助于欧洲各国掌握了国家政权的无阶的帮助,建成自己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因此,当时苏俄更多考虑的还是如何促成欧洲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而不是如何争取同资义国家的和平共处。二是既然1919底-1920初苏俄提出并确立了和平共处的外交政策,为何在1920夏还通过向华沙进军来唤起世界革命呢?这是因为,任何一个关系到某一领域的具有全局性的重大政策的变更,从变更开始到转变完成要经过一定的过渡阶段,在这样的过渡阶段上经常会出现处于更迭的两种政策交错发生影响的现象。特别是当时和平共处的政策还遇到来自资本主义国家的抵制,执行起来还困难重重。而红军又获大胜。胜利的形势往往易使人们产生乘胜前进的念头。红军的胜利,对世界革命的热望,使苏维埃政府萌发了利用军事上胜利继续前进,乘势燃起欧洲革命烈火的念头,做出了向华沙进军来唤起世界革命的尝试。尽管确定了和平共处的对外政策;但推进世界革命的心未死,还没有完全放弃世界革命的思想,一旦有机可乘还是要推进世界革命的列宁最讲原则的坚定性与策略的灵活性,十月革命就是这一思想的结果,当时列宁也知道俄国还没有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经济基础,但认为既然夺权条件成熟了,为什么不先夺取政权,再利用手中掌握的政权建设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总之,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苏俄在建国之初,执行的是唤起世界革命的对外政策,而并非苏联所说的苏维埃政府从成立的第一天起就执行了和平共处的政策;列宁和平共处的外交政策是在1919底——1920初提出并确立的,也并非西方一些学者所说20年代中期以后。但是,列宁尽管提出了和平共处的外交政策,并未完全放弃世界革命的思想,直到他临逝世前所写的最后几篇文章中,也还幻想着唤起东方革命,幻想着苏联要坚持到世界革命的那一天,把世界革命的希望寄托在东方被压迫民族身上。在列宁看来,社会主义国家和资义国家两种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不可能永久和平共处,双方的一系列最可怕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双方的最后决战是不可避免的。列宁之后,从斯大林到赫鲁晓夫,都把和平共处称为“阶级斗争的特殊形式”。他们既坚持和平共处的方针,又推行世界革命的战略。直到1987苏共27大上最终放弃世界革命的战略。但是从二战以后世界历史的发展趋势来看,世界革命的思想是不现实、不实际的,因为资本主义制度仍然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它完全可以通过对生产关系的自我调节,来容纳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一点是马、恩、列都没有预料到的。总之对和平共处政策到底何时提出的问题,还需进一步深入研究,既要全面研究苏俄政府全部对外关系政策文件和外交实践,也要全面研究列宁的有关论述,不可偏废,否则会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来。还有和平共处与世界革命的关系问题。
二、苏对外关系发展的三个阶段;1917-1939苏对外关系的发展大致经历三个阶段:
1、1917。11-1920粉碎帝国主义武装干涉推进世界革命时期。其特点是帝国主义各国对苏俄外交上拒不承认,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干涉;苏俄一方面力图推进世界革命,另一方面不得不对付和粉碎武装干涉,保卫新生的红色政权。在此期间,苏虽于1919年底提出和平共处的外交政策,但由于帝国主义坚持外交上拒不承认,军事上干涉的政策,双方无法“和平共处”,仍为战争关系。
2、1921-1933 打破国际孤立地位,实现对外关系正常化,力求和资本主义各国和平共处,进行国内经济建设时期。
     在这一阶段,苏俄首先以贸易为突破口,于1921。3和英国签订了贸易协定,争得了英国事实上的承认。在苏英贸易协定的影响下,德、挪、奥、意、丹、捷等国相继同苏俄签订了贸易协定,争得了一批国家事实上的承认。初步打破了外交上孤立的局面。1922年热那亚会议上,苏俄利用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和德签订拉巴洛条约,两国恢复了外交关系,和第一个帝国主义大国实现了关系正常化。1924年英国率先和苏联建交,之后资本主义国家掀起了与苏建交热,到1925年和苏建交的国家增加到22个。1933。11在资本主义大国中,美最后一个和苏建交。苏美建交又掀起一个冲击波,在它的影响下,又有一批国家和苏建交。故,以苏美建交为标志,苏对外关系实现正常化。
3、1933-1939 争取和西方民主国家以及其他国家建立反法西斯的集体安全体系时期。30年代初,在世界经危的打击下,在欧亚形成两个战争策源地。欧、亚两个战争策源地的形成,对苏联的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使苏联面临两面夹击的危险。同时对世界上一大批国家的安全和利益造成严重威胁。在这种情况下,苏作为当时世界上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也为了维持自身的安全,从1933-1939大战爆发前夕,为建立集体安全体系进行了艰巨的努力。但是都因种种原因遭到失败,迫使苏不得不转而和德签订互不侵犯条约。
三、三十年代苏联与西方国家为建立集体安全体系的斗争:在这一阶段,苏为建立欧洲集体安全体系,大的努力有两次。
1、第一次:1933-1935年;1933。12联共布中央作了一个关于开展争取集体安全斗争的决议,主张用集体安全的力量反对法西斯国家的侵略行动,防止战争的爆发。根据这一决议,苏外交部制定了一项建立集体安全体系的计划,要点是:a; 苏同意在一定条件下参加国际联盟;b; 苏不反对在国联范围内缔结反对德国侵略的地区性的共同防御协定;c、苏同意比、法、捷、波、立、拉、爱、芬或上述各国中的若干国家参加反对德国侵略的地区性的共同防御协定,但法国和波兰必须参加。12。19联共(布)政治局批准了该计划。这样,苏政府根据该计划展开活动。
①苏联当时采取的第一个重大步骤是加入国际联盟。国际联盟在1920。1。1成立后,苏联始终把国联看作是帝国主义凡尔赛体系的反动堡垒,是世界反革命势力的总司令部,是帝国主义的侵略工具。苏联把国联的操纵者英法看作是自己的主要敌人。但这时苏调整了自己的外交政策。1933。7。7外交人民委员李维诺夫发表声明,指出苏联在地球上任何一个地方,都和法国没有利害冲突,表示苏法“在政治上、经济上进一步接近,不存在任何障碍”。之后,苏法开始外交上的接触,接触中法国建议苏参加国联。苏表示同意加入国联,但拒绝按国联盟约规定的手续递交加入国联的申请书。这样,在法国的推动一下,1934。9。15,国联30个会员国联名向苏发出邀请书,9。18国联以38:3 的多数票赞成苏加入国联并担任理事会常任理事。苏联在加入国联时发表声明,对此前国联所作的决议及没有苏联参加所签订的协定概不负责,并宣布反对国联的委任统治制度和没有保证种族平等。苏加入国联后,利用国联讲台,多次号召采取具体步骤,反对侵略战争,用集体的努力和集体的物质保证建立和平。②苏采取的第二个重大步骤是缔结反法西斯侵略的多边或双边互助条约。当时,法国有一部分人也主张联合苏联和其他东欧国家,缔结互助条约,共同对付来自法西斯德国的威胁。国民议会外交委员会主席埃里欧认为,四千万人口的法国决不能单独和拥有6000万人口的工业发达的德国相抗衡,他认为,“只有一个国家是我们需要的平衡力量,它能够在战时建立第二战线,这就是苏联”。他明确表示“希特勒上台执政后,我比任何时候都更坚定地认为,法国必须与俄国结盟”。1934。2就任法国外长的巴都也持同样的看法。1934。5。29巴都向苏外交人民委员李维诺夫建议,订立包括苏联、捷、波和波罗的海沿岸国家的东方洛加诺公约(或称东方公约),作为1925洛加诺公约的补充,法国将对东方公约提供保证,而苏联则应以洛加诺公约提供保证。(洛加诺公约:1925。10。5-16英、法、德、比、意、波、捷七国在瑞士洛加诺举行会议,签订《洛迦诺会议最后议会书》和六份附件,总称《洛迦诺公约》。)过去,苏反对洛加诺公约,认为它是为新战争配置力量的计划,旨在进行反苏战争。但这时苏改变了态度,对巴都的建议表示支持。6。27法提出《东方公约》草案,建议签订两项互相联成一个体系的互助协定,即苏、德、波、捷、爱、芬、拉、立互助公约和法苏互相公约。公约规定,任何缔约国不得给予任何侵略以任何支持。还规定,苏联接受《洛加诺公约》,充当公约保证国,与英、意处于同等地位,而法则作为东方公约的保证国。想把德也纳入公约组织内,目的是想用条约来束缚其手脚。但英国表示反对,它怕法国取得苏的支持而称霸欧洲。从15世纪的都铎王朝以来,英在欧洲大陆始终实际均衡政策,即反对任何国家在欧洲大陆上取得优势地位,从而危及英在欧洲的利益和政治影响。因此,英总是力求使大陆上的强国通过互相争夺而处于分裂状态,在它们之间保证均势,从而使英国取得对大陆的最大发言权。一战后,英一直采取扶德抑法的方针,让法德互相牵制,以便由自己来左右形势。1934。7英外交大臣西蒙说,英国决不参与任何包围德国的企图。意大利在巴尔干半岛同法国有矛盾,也反对签订《东方公约》。德国则借口公约对德国形成了包围而加以拒绝。这一计划由于英、德、意的反对,终成泡影。1934。10。9巴都在马赛迎接南斯拉夫国王亚历山大时,两人同遭马其顿革命者暗杀,《东方公约》失去了一个积极鼓动者。。1935。3苏邀请英掌玺大臣艾登访苏,在3。31发表的英苏会谈公报中,苏方重申,东欧安全组织及拟议中的互助公约,目的不在孤立或包围任何一个国家,欢迎德、波参加。但德波仍拒不参加。加之英、意的反对,缔结“东方公约”终成泡影。在缔结地区性多边互助条约的计划无法实现的情况下,苏决定争取与法缔结双边互助条约。1935。3。29苏政府向法提出建议。5。2苏副外交委员鲍爵姆金和法外长赖伐尔在巴黎缔结互助条约。条约规定,“当苏联和法国成为任何一个欧洲国家无端侵略的对象时”,两国保证“立即相互进行支援和协助”。其中“欧洲国家”一词是法国要求加上的,旨在表明法国不承担援助苏联抗击日本侵略的义务。5。16苏、捷签订了互助条约,内容和苏法条约相同。但有一个附带条件:只有在法国对被侵略国提供援助时,苏、捷双方才有义务互相援助。这一条是应捷方要求加上的。贝奈斯总统说,这样做是为了表明捷“不愿把自己的政策的方向从西方转到东方”。“考虑到我们是属于西欧的,我们不愿单方与俄国联系”。法苏和捷苏条约是苏推行欧洲集体安全政策的积极成果。法、苏是当时欧洲大陆两个实力最强的国家,如果两国能真正联合起来,再加上东欧和巴尔干的一些中小国家,对于稳定局势、保卫和平、防止战争爆发具有决定性意义,也将使集体安全政策大大向前迈进。德如发动侵略,将遭到东西两面夹击,而苏法的实力总和又超过了德国。在这种情况下,德就不敢轻举妄动了。同时,法、苏如坚定地站在一起,英的绥靖政策也就发挥不了多大作用。但由于法政府后来积极追随英国,推行绥靖政策,使该条约变成一纸空文,没有发挥应有作用。苏这一时期建立集体安全体系的努力付之东流。2、第二次:1939。3-8;从1935-1939初,苏始终未放弃建立集体安全体系的政策。1938。3德吞并奥地利后,苏政府建议对法西斯侵略行动采取集体反击,并说只要现在采取集体行动维护和平,仍来得及,但遭英拒绝。1939。3幕尼黑协定墨迹未干,德就占领整个捷克。此事对英法震动很大,英在野党和保守党内的反绥靖派强烈谴责张伯伦的绥靖政策,力主建立包括苏联在内的反德联盟。丘吉尔指出:“没有一条强大的东战线,就无法令人满意地保障我们在西欧的利益;而没有俄国,也就不能有一条强大的东战线”,“如我们不能建立反对侵略的伟大联合,将陷于致命的危险。如……我们拒绝同苏俄的自然合作,则将是最大的愚蠢”。艾登也说:“任何时候要想把欧洲爱好和平的国家团结起来,俄国的地位总是头等重要的”。“如果英法俄能够达成谅解,就是和平的一大收获,协定越快,越全面,影响越大,就越好”。劳合·乔治认为:“如果我们没有俄国的援助而参加战争的话,我们就是自投罗网”。在这种情况下,英法开始转变政策,同苏开始接触谈判。从1939。38三国断断续续进行了5个月的接触谈判。1939。3-8三国的接触谈判具有决定性意义,无论成功与否都对世界局势将产生决定性影响。成功了,则有可能阻止希特勒发动世界大战,世界历史将会重写;失败了,则将加速世界大战的爆发。但这场历时5个多月的接触谈判最终还是失败了,给人类历史造成了无法弥补的损失。   
谈判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最根本的,是英法没有或缺乏诚意。谈判三阶段:①3-5月为接触准备阶段,5月开始谈判;②5。27…7。9政治谈判;③7。9-8。23军事谈判。以军事谈判为例:(4。15英驻苏大使西兹奉外交大臣哈里法克斯之命,要求苏政府发表声明,表示当苏联的欧洲邻国遭到侵略而实行抵抗时,只要它愿意,都可得到苏的援助。英的建议要求苏对它的邻国提供援助,却不规定苏在遭到侵略时是否可以得到英国的援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