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武艺二书-第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至于说“聆听水声和风声”,是指把进攻之心,掩藏在平静的外表下。风本身并没有声音,只有在撞到了东西的时候,它才会发出声音。风无声无息地从上空掠过,当它受到了某些东西的阻挡时,比如树林、竹林,就会发出可怕的咆哮。
  水本身也同样是没有声音的,但当它飞泻而下,撞击岩石,就会轰然作响。
  我们用风和水的例子是为了说明,关键之点在于外表保持镇定平静,内心却取进攻之意。表面冷静沉着,内心却高度戒备。
  如果身体、手、脚都处于仓促忙乱之中,是不可取的。“攻”、“守”应成对出现,一在内,一在外,而不能只取一种模式,这正如阴阳之交替。动即阳,静即阴。内为动时,外则取阴;内为阴时,外则为动。
  兵法中也是如此。在内心中,要充分调动精神,保持注意力的高度集中,外表却依然镇定沉着。内阳外阴,内动外静,这是依照大自然的模式而定的。
  进一步来说,在激烈争斗的外部环境中,如果你在积极进攻的同时,保持内心的镇静沉着,你的内心世界就不会受外在行动的影响,这样,你的行动就不会过于狂乱,失去控制。而如果内心和外在都同时忙碌的话,你就会变得狂躁不安,举止失措。攻和守,动和静,内外必须分择其一。
  内心要保持警觉,就像鸭子浮在水中,表面不动,底下却在划水。一旦这种行为成为自觉,就能做到内外交融,合而为一,了然无碍。达到了这种境界,就是达到了极意的世界。
  


论“病”


  论“病”
  所谓“病”就是指困扰自我的各种纷乱之念。考虑该如何取胜、如何用兵法、如何用学过的剑招、如何进攻、如何防守的心思都是“病”,而考虑该如何克服自我,如何去除这种种迷乱之心的念头,本身也是一种“病”。总而言之,如果你把自己的心思滞止于任何事物上,就是“病”。既然这百病都为“心病”,我们要做的就是修炼自己的心灵,去除种种烦恼、忧虑,执著之念,忘却一切思想,达到心的绝对自由。
  论“去病”之初级及高级阶段
  以念去念,以执著去执著,这是“去病”的初级阶段。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刻意控制自己不去思考,去除种种纷乱之心的想法,本身就是一种“念”,想要克服种种“心病”,这也是思想之一。
  而且,尽管我们用了“病”这一字眼,它其实是指各种纷乱复杂的念头。想要“去病”的心思也是一种“念”。所以,这就是以念去念。当你去除了各种“念”,你就进入了“无念”的状态。当你用去念之想去除了心中的杂念之后,杂念和去念之想就都消失了。这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用一个楔子拔出另一个楔子。
  当你无法拔出一个楔子时,你可以钉入另二个楔子,这样,原来的楔子就会松动.就容易取出了。一旦第一个楔子被取出后,第二个楔子也随之而出。当“病”去除后,去病之念也就随之消失了。这就叫做“以念去念”。
  刻意“去病”的想法,本身也是一种执著,但是,如果你用这种执著来除去了“病”,执著也就消失了,这就叫“以执著去执著”。
  在去病的高级阶段,去病而无去病之念。想要“去病”本身就是一种“病”。即使有种种杂念,如果能对其不以为意,就是达到了“无念”的境界。
  存有“去病”之想,就意味心中还有“病”,所以,“病”根本就没有离开你的心。无论你想什么,做什么,如果带着执著之念,就很难达到一个更高的境界。
  该如何理解这一点呢?“去病”初级和高级两个阶段,就是为了这个目的而设立的。第一步,是要达到初级阶段,之后,当你逐渐把这种有意识的去病之念转换成一种无意识的行为时,你就进入了“去病”的高级阶段。此时,无需你再刻意地去除执著,执著自己就消失了。
  “病”就是执著。佛教认为执著是不可取的。没有执著之心的乞丐可以混迹于人世而不受外界的影响和干扰,所以,他们无论做什么都自由自在,无所拘束,止于所当止。
  一个高手,如果没有去除对技巧的执著之念,就不能称为大师。尘土会附着于未经琢磨的宝石,但是,经过精心打磨的宝石,即使是落在烂泥中,也无损它的光彩。养护心智,打磨你心灵的宝石,使它不受外物的沾染。对“病”不以为意,不必多虑,做你想做的事吧。
  


平常心


  平常心
  有僧问南泉:“什么是道?”南泉回答:“平常心是道。”
  这则禅门公案包含的道理,不仅适用于剑道,也适用于其他一切艺。“什么是道?”“平常心是道”,这两句平平淡淡的问答,却体现了悟道的最高境界。达到了“平常心是道”的境界,心中一切造作、是非、取舍、欲求等种种杂念也就一扫而空了。
  世间之事莫不如此,惟以平常心待之,才能达到人生的胜境。假设你正在搭弓射箭,如果你想着你是在射箭,你的箭就会变得不稳。同样,当你挥剑时,如果你是在有意识地挥刀,你的进攻就会不稳。当你写字时,如果你是在有意识地写字,你的笔就会不稳。即使是在弹琴时,如果你意识到自己是在弹奏,琴声就会走调。如果弓箭手在射箭时,能达到“忘射”的境界,以“平常心”射箭,就像什么都没有发生,只是自然而为,弓就会变得平稳了。用刀和骑马也是如此。你不是在“用刀”或“骑马”,你也不是在“写字”,不是在“演奏音乐”。若能以“平常心”对待一切,那么,一切都变得容易掌握了。
  不管你选择了什么为“道”,如果将其视为惟一重要之事而执著于此,就不是真正的“道”。惟有达到心中空无一物的境界,才是“悟道”。无论做什么,如果能以空明之心为之,一切都能轻而易举了。
  这和镜子照物的道理是一样的。由于镜子的反射是透明无形的,所以才能纤毫无差地反映出万物的影像。悟道之人,其心正如明镜,空明纯净,无思无想却能胜任一切。
  这就是“平常心”。能以平常心对待一切的人就称为名手。
  无论你要做什么,如果事先存有做此之想,而刻意为之,就不能达到心灵的和谐。也许有某一次你能做得很好,然后,当你为刚才的成功感到得意时,你就又会做不好了。或者是成功了两次,失败了一次。如果你为成功了两次而只失败了一次而沾沾自喜,你就会再次失败。正是因为存了追求成功之念,就不能一直成功。
  时时积功修习,勿存速成之心,无心而做,自然而为,渐入化境。到此时,你甚至不知自己为谁,身体、手、足虽动,心却丝毫不动。达到了这一境界,就再无失手之时,做十次则十次均能成功。
  即使做到了这一步,一旦心中略有挂碍,仍会失手。惟有无心,才能次次成功。无心并非一切无心,只是怀平常心而已。
  


恰似木人见花鸟


  恰似木人见花鸟
  庞居士诗颂中,有“恰似木人见花鸟”一句,说的是木人虽然看见了花鸟,心神却不会为花鸟所诱。
  木人本无心,所以自然能不受外界的诱惑,这是必然之理。但是,一个有心有情之人,怎样才能做到和木人一样呢?
  在这里,“木人”只是一种比喻,是一种说明事理的方法。一个有血有肉、有识有想的人,当然不可能和木人完全一样,毕竟,人是不能变成竹子和木头的。但是,如果你能见花而无见花之念,你就达到了“木人”的境界。
  做到这一点,关键是要以“平常心”体认清净本心。当你在射箭时,不要有意识地去想你是在射箭,换句话说,你是在以“平常心”射箭。
  平常心就是见万物而不起意。若弃平常心而代之以各种有意识之心,则形随境移,心逐境转,万物皆非本来面目,见山非山,见水非水。
  即使是像说话这样简单的事情,只要你以斩钉截铁的口吻来说,就会得到人们的首肯。在佛学中,把“无住之心”看作是佛法的极至。


自由心


  自由心
  中峰明本大师曾说要“收放心”。这句话包含了初级和高级两个阶段。
  当你让心离开时,它就会停留在它所去的地方。所以,第一个阶段是练习收心,如果每次都能把心收回来,它就不会滞留在任何地方。当你攻出一剑时,你的心就会牵挂着你刚攻出的一击,而这里所要教你的就是如何把它收回来。
  到了高级阶段,你可以放你的心任意游走,却不会驻留和牵碍在任何地方。
  具备自由解脱心是指:如果你用放心之心再来捆绑心,不断地把它拉回来,你就不能真正解脱和自由。即使在心神自由流动的时候,它也不胶着凝滞在任何地方,这才是自由解脱心。
  当你具备这种自由解脱心,你的行动就能独立无碍了。如果你不能放掉缰绳,你就不能真正自由地行动。即使是狗和猫,也需放养。如果整天把它们拴在那儿,肯定养不好。
  研究儒学的人往往视“敬”为第一要法,将“敬”贯穿他们的整个生活,结果导致他们的心神就像被拴着的猫。
  在佛学中,事实上也是存在着“敬”。经文中所说的“一心”和“不乱”所对应的就是“敬”。它是指把心神摄于某件事物,而不要四处弥散。
  当然,经文中还说,“我们虔诚地宣扬佛法……”,当我们跪在佛像面前,顶礼膜拜,一心一意地虔诚祈祷,这些举动都是和“敬”的精神相一致的。
  但是,所有这些都只不过是消除心中纷乱之念的方便法门。真正的清净的自心是不需要靠这些权宜之计来平静的。
  当我们端坐合十,专心观想一佛,虔心称念佛的名号,即可心见如来之像。此时,我们的身、言、心三业合一,就可以修得清净不乱心。这叫做“一行三昧”。换句话说,这和“敬”同样重要。
  “敬”能使我们的心神清净,但是,这种心境只能维持在“持敬”之时。当我们离开打坐状态,不再颂念佛的名号,佛的影像也不见了。我们又回到了先前有种种妄心的状态。这不是彻底的静心。
  真正拥有清净心的人,并不会刻意地去净化他们的身、言和思想活动,他们即使是混在俗世的尘埃中,也照样不会被污染。即使他们的思想整天都很活跃,心也不会有任何动摇,正如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就算有成千上万个浪头打过,它也不会有丝毫移动。这才是到达了佛学的至境的人。我受了一位法师的教诲,把它记录在此。
  


察 情


  察情
  “即使可能有百种姿势和剑位,但借以取胜的永远只有一种。”要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明察敌情。
  即使有成百上千种的剑术,包括各种各样身姿和剑位的选择,你所要考虑的只是对手的心态和动静。
  纵然敌人有百种姿态,而你亦有百种姿态,都必须要明察敌情,这一点是惟一的。
  因为这是一种秘传,所以不能在此明言,只能用隐语来说明。
  “有”和“无”的韵律及
  “有”和“无”的并存
  在谈到“察情”时,一般会涉及两个术语:“有”和“无”。当事物显而易见时,称之为“有”;当事物隐而不见时,称之为“无”。这种隐、现的“有”和“无”就是“察情”,它们都包含在“手握利剑”之说中。
  佛学中也常常会探讨“有”、“无”的含义。这儿,我们只是借用这些术语进行类似的分析。一般人通常只看见“有”,而看不到“无”。在“察情”中,我们则既看见了“有”,也看见了“无”。
  “有”和“无”是并存的。有时就“有”而击,无时随“无”而打。不待“有”而击“无”,不待“无”而击“有”。所以说,“有”和“无”是并存的。
  在老子的论述中,有“常有,常无”之说。“有”是永远存在的,“无”也是永远存在的。当“有”被“隐藏”时,就变成了“无”;当“无”被“显示”时,就成为了“有”。
  例如,当一只鸭子浮在水面上时,它就“在”那儿,而当它潜到水下时,它就“不在”了。所以,即使我们认为有某件事物存在,一旦它被隐藏了起来,就变成了“无”。同样,虽然我们认为某件事物不存在,一旦它被揭示了出来,也就变成了“有”。因此,“有”和“无”只是表现为“显”、“隐”的不同,它们的本质是一样的。所以说,“有”和“无”都是永远存在的。
  在佛学中,有“本无,本有”之说。当一个人死去时,“有”就变成了“无”;当一个人出生时,“无”又变成了“有”。
  “手握利剑”同样也有“有”“无”之说,这是一种秘传,称之为“察情”。当你把手藏起来时,则“有”随之隐;当你将手掌朝天时,则“无”随之现。
  道理虽然如此,如果没有老师专门的传授讲解,上面的表述仍是很费解的。
  如果存在的是“有”,就应见此“有”而打“有”;如果存在的是“无”,则应见此“无”而击“无”。这就是为什么说“有”是“有”,“无”也是“有”的原因。
  “有”即为“无”,“无”即为“有”。“有”和“无”并不是两样东西。
  如果不能明察战斗中的“有”和“无”,纵使你把百种剑技都用得完美无缺,还是不能取胜。不管是哪一流派的兵法,要想达到至上的境界,关键就在这一步。


关于“静止”的解释


  水月附其影
  如果你和敌人保持一定的距离,你就不会被敌人的剑击中。你可以在这个距离之外来考虑运用各种兵法策略。
  大踏步迈进或悄悄地滑进这个距离,以接近敌人,被称做“水中之月”,这就好像是月亮把自己的影子倒映在水中一样。
  在对决前,你应事先在心中考虑好这个“水中之月”的区域,然后才能和敌人交手。
  静止之剑
  “静止之剑”的理解是非常重要的。当你佩剑时,你应该把它作为静止的剑来佩戴,此时,对于你而言,这个“静止之剑”中的“剑”的特征应该被写为和理解为“剑”,只要它还没有脱离静止状态,无论置于左边还是右边,它的特征就还是“剑”。
  然而,对于敌人来说,“静止之剑”中的“剑”的特征就应该被理解为“看”。只有明察静止之剑的位置,你才能更好地攻击或防御,所以,“看”是非常重要的。所以说,此时“剑”的特征就是“看”。
  关于“静止”的解释
  “静止之剑”中的“静止”一词,从字面上来看,包含两个意思,即“精神”和“异象”。“精神”是内在的特征,“异象”则是外在的表现;这被称作难解之奇迹。例如,正因为树有树的精神,它才能郁郁葱葱生长,开出芬芳的花朵,抽出繁茂的枝叶,这就叫做“奇迹”。
  当然,即使你把树砍倒了,你也无法找到被你称为树之“精神”的东西。可是如果没有“精神”的存在,叶子就不会发芽,花儿也不会开放。同样,人的精神也是真实存在的。虽然你不能打开人们的身体,来寻找所谓的“精神”,但是,你的各种行为都是因为“精神”的存在才能进行。
  在剑静止之处,你能将精神安顿下来,举手投足之间,种种奇迹就会自然发生,在战斗中开花结果。
  精神是思想的主人。内在的神支配外在的思,而外在的思,又支配着精力。如果思羁留在某地,它的作用就没有发挥完全。因此,确保不让思固定于一点是十分必要的。
  就像主人在家,吩咐他的仆人出去做某一项事情,如果仆人就留在办事的地方不再回来,那他就会错过主人另外的命令。同样的道理,如果你的思总是羁留在外物上,不能回归本位,你战斗的能力就会消失。
  所以,不能让神固定在一点上。这个道理不只适用于兵法,也适用于世上的一切事物。
  对于“静止”,可以有两种理解,即“神”和“思”。


双方的一足之隔


  步子
  步子不能太快也不能太慢。必须以一种平和的、随意的方式迈步。
  因此,“过”和“不足”都是不可取的。走得太快,是吃惊慌乱的表现;走得太慢,是胆怯害怕的表现。
  对一般人来说,如果有人在你眼前挥舞一样东西,都会情不自禁地眨眼。这是正常反应。这时的“眨眼”并不表示“乱”。同样,如果一样东西在你的眼前不断挥舞,借以吓唬你,如果你根本就不眨眼睛,那可能意味着你事实上是“乱”了。
  故意地抑制自然的眨眼表明你的心神比眨眼更受扰乱。
  不受动摇,不受干扰的心才是平常心。如果有东西在眼前晃动,你眨眼,这才是不被干扰的状态。关键的一点是不要丢掉平常心。努力克制保持不动,实际已经是动了。移动才是不被动摇的原则。
  以平常心、平常的方式行事是最好的选择。这样你的外表和心神都不会乱。
  第一原则——遭遇敌手时的心态,
  手无兵器时面对攻来的长矛时的反应
  “第一原则”是兵法中的隐语。一般在兵法中,它指的是尽可能不受干扰,保持自己的独立。
  面临强大的压力,如何作出恰当的反应是最关键的事。按照这第一原则,你内心应清醒意识到险恶的形势,全神贯注,避免自己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受到敌人的打击。
  比如敌人的兵器几乎就要及身,或者,已经进入到你的安全范围之内,在这样面对面的格斗中,集中自己全部的注意力,这就是我们说的第一原则。
  面临种种险恶之境,注意力也会完全集中。例如,被攻击时,你背靠墙壁无处躲闪。这应当被理解为最紧要、最危险的情况。
  当你手中无刀时,如果你把眼睛固定在一点上,让你的心停留在一个地方,不能保持警觉性,你就不能维持一腕的安全余地。
  在心中保持这一切叫做第一原则,它是秘而不宣的。
  双方的一足之隔
  双方使用同样尺寸的兵器时,应当像双方都无刀时那样去凝神注意。
  兵器距离身体两边都是一足之隔。有这样的间隔,你可以退让、躲闪;而进入这一空间,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