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孙元瞪大了眼睛:“和他相认,难道是娄四的亲戚?”
陈铁山点点头:“正是,娄四的家人都被建奴给杀了。与他相人的正是他族中的长者,听人说为首那个老头还是他的伯父。当下就摆起了老辈子的资格,让娄四将粮包卸下来。”
“然后呢?”
陈铁山:“然后……军法如山,娄四如何肯,就不住地说,这是军队的命令,他不能违抗,还请伯父不要与他为难。可娄四的伯父如何肯依,直接给了他一记耳光,骂他不孝是个畜生。”
“可娄四是个认死理的人,说伯父你今天就算将侄儿打死在这里,这粮食也不能给你。说着说着,娄四的伯父突然扑通一声跪在他面前大声号哭起来,说侄儿啊侄儿,我这一家老小已经三天水米未进,只怕活不了几天了。我死不要紧,反正是一把年纪了。可总不可能眼睁睁看着几个小孙孙也陪着一道死吧?”
“娄四的伯父这一跪一哭,娄家的其他人也跟着跪了下去,顿时,四下一片哭声。”
“娄四经受不住,也跪了下去,不住磕头,直将脑门磕得全是血。哭着说,伯父,你骂我也好,打我也好,可军队的规矩就是这样,任何人都不得违反。侄儿一家都死在建奴手上,这次我宁乡军就要上战场和鞑子厮杀。若是没有粮食,又如何打得过建奴,又如何能够报得侄儿身上的血海深仇。伯父,这粮食若是我的,你尽管拿去。可这是军队的,侄儿没这个权力。若伯父执意不肯,就先杀了侄儿吧?”
“听到这话,娄四的伯父终于爆发了,霍一声站起来,抢过一跟棍子,就不住朝娄四身上抽去。”
“又说,今日我做主了,先把粮食给卸了。”
“有娄四的伯父带头,其他人也要动手。”说到这里,陈铁山面上难得地动容了:“可怜娄四他们不过五他人,又如何栏得住一千人。眼见着就要被人抢劫一空,娄四突然提着刀子跃上粮包,将刀子低在自己心口上。说,规矩就是规矩,这是军粮,不能给你们。可是,眼睁睁看着伯父一家饿死,却是娄四的不孝。娄四不是个东西,今日就以死来洗刷我身上的罪恶吧!”
“说完话,就一刀捅进了自己的心脏。”
“然后……百姓见娄四如此刚烈,都被震慑住了,默默地让到了一边……”
说完话,陈铁山长长地叹息一声,将头低了下去。
孙元惊得寒毛都竖了起来,良久,才骂了一声:“狗日的建奴,狗日的粮食!”
“将军……”
“厚葬娄四吧,此人将规矩和军纪还得比天大,比自己的命更重要,需要大力表彰。”
“是,将军。”
孙元交代完,心中一阵难过。
粮食,粮食,京畿被建奴先后抢劫四次,如今已经彻底破败下去。这个冬天,当真难熬。
……
雪不住地飘着,群山一片皑皑洁白。
这本是难得的北国风光,可惜,长城脚下,到处都是黑糊糊的窝棚,到处都是缭乱的炊烟。
窝棚中,流离失所的百姓裹着仅仅有的衣物瑟瑟发抖。
孙元骑着战马与费洪一道在城外巡视,明日就是出发的日子。
刚开始的时候,身边的卫兵们还在四下看着热闹,一脸的兴致勃勃。可走了一段路,神色却黯淡下去,到最后,竟说不出话来。
流民中已经开始出现死人,天寒地冻,没办法挖坑埋葬。再说,中国人又有魂归故里的习惯,加上条件简陋。也就是用破席一裹,放在窝棚外的路边,等到建奴离去,这才扶灵还乡。
那些死人的光脚牙子已经冻得发青,如同柴和一样支出来,露在寒冷的空气中,看得人心惊肉跳。
有人在路边小声地哭着,也不知道是因为家里有人去世,还是冻饿所致。
孙元不忍心再看下去,对费洪道:“将城门打开,让百姓都进城去。再将城中的官邸、军营、房屋都腾出来安置百姓。”
“我早该安置百姓的,现在死了人,我也是有责任的。”孙元指了指自己的心口:“若是再放任不理,我这辈子也不会安心的。”
费洪这些年从山西到陕西再到河南,最后绕了一圈到北京,人世间的困苦看得多了,心中本已麻木,此心中却阵阵发酸:“是,将军,我这就着人安排。不过,百姓实在太多,只怕城中安置不完。”
孙元:“城中安置不下,那就让百姓住进长城的隘口、箭楼和烽火台上去,总比在野地里吹西北风的好。”
费洪:“让百姓住到长城上去,若是敌人来袭,却如何是好?”
“来袭,来袭什么?”孙元气恼地叫道:“如今,敌人正在京南,我大明朝的腹地都已经被建奴祸害得满目创痍了,他们南侵为的是抢钱抢粮,怎么可能来渤海所。”
“却是这个道理。”费洪深以为然后。
孙元一咬牙:“还有,拿出一半军粮,叫人设置粥棚,放粮赈济百姓。”
378。第378章 启程
听到孙元说要拿出一半的军粮给赈济百姓,即便是老好人费洪也是大惊失色。满面忧虑地说道:“将军,这一仗还不知道要打多久,虽然督师答应给咱们补些军资,可以朝廷的禀性,估计也拿不出多少来。即便有,也是杯水车薪。我们手头这点粮食,也不知道还能支撑多久,又要分给灾民……三思啊!”
孙元:“难道就眼睁睁看着百姓饿死在你我面前不管吗?”
费洪叹息一声:“那又能有什么办法?将军仁义,自然是百姓的福气。可是你想过没有,眼前的形势已经乱成这样,整个京畿可谓四处都是流民。没有百万,也有好几十万。若都赈济,仅凭咱们宁乡军,又如何救得过来?当年末将在太原当边军的时候,随军路过河南,那地方的灾情比起北京不知道要严重多少,流民不知道多多少?可以说,在路上走上一天看到的灾民,也比咱们这里多得多,可我们又能如何?”
“还不是只能装着看不到,将眼睛一闭朝前走。”
“若都一一救了,也救不过来,反将自己给饿死了。咱们当兵的,尽力厮杀,在战场上为国效力就是了,震级灾民,不是咱们的责任。”
孙元苦恼地摇了摇头,说句实在话,眼前的情形让他震撼了。自己穿越到明朝,刚开始的时候乃是一心求活,要想保全自己于家人的性命于乱世之中。后来,随着环境的进一步改善,又做到了参家的高位,手头掌握一定的权柄。在解决了生存问题之后,他又欲有所作为,甚至想过要在历史上留下自己的名字,进而改变明朝末年这一段令人屈辱的历史。
心肠,在一次次生死循环中,逐渐变冷变硬。
可眼前的一幕却让他突然一阵难过,这几万人,说难听点,只要给他们一口饭吃,就能让他们活下去。可若是不管,谁也不知道他们能在这大冷天里挺多少日子。
可是,如果将军粮放一半出去,接下来军队该怎么办?
但,见死不救这事,他做不到,也无法安心。
孙元一咬牙,道:“不管了,先放粮。上天有好生之德,这些人可是我大明的子民,是我们的同族。费洪,别忘了你我都是军人,军人的职责是什么,是守护。守护我们的国家,守护我们的家园,守护我们的民族。如果仅仅看着我们的同胞死在饥荒里,我们还谈何守护,我们还能称之为军人吗?没有钱粮又如何,大不了向敌人抢去。此事无庸再议,我自己决断了,放粮!”
这句放粮的话一说出口,孙元只感觉身上一阵松快。
当然,接下来军中的将士都感觉很不理解。这个时代的军队中的士兵,一般来说只效忠于自己的将军,心里却没有多少所谓的民族、国家概念。听到孙元有将一半的粮食分给百姓,都说,百姓死活关我们什么事,只要咱们有饭吃就成了。
对此,孙元并不做太多的解释。
处于对孙元的崇拜和绝对的服从,军粮还是有条不紊地分下去。
长城内外,渤海所城中,到处都是支起的粥棚。米饭的香气随风飘扬,看到了活命的百姓面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崇祯十一年十月初四,渤海所宁乡军终于全军整备完毕出发了。
清晨,孙元起了个大早。
余祥小心地服侍孙元用过早饭,又将铠甲仔细地穿在孙将军的身上。吃过上次半路被建奴斥候追击的亏之后,几个小侍卫下来之后被陈铁山骂得狗血淋头。下来之后,做起事来越发地小心。
孙将军这人是个自在惯了的人,平日间对于穿着也没有什么讲究,日常只着一件棉袍,看起来异常简朴。又说铠甲沉重冰凉,不打仗时,一般都是束之高阁。
这让大家都非常担心,如果没穿铠甲,遇到刺客可如何是好?
所以,下来之后,余祥得会苦苦哀求孙元贴身穿着一件软甲之后再出门。如此,自然引得孙元经常发怒。人家是大将军,余祥是个侍卫,如何敢忤将军的意思,只得罢了。然后,自然又会被陈阎王一通痛骂,委屈得余祥私底下偷偷哭了几场。
今日,孙元却任由小侍卫替自己着甲,很配合,这让余祥偷偷地松了口气。
不过,孙元的铠甲实在太复杂,里面要穿一件软甲。外头还要套一件从巴牙喇兵身上缴获的铁甲,在最外面还得罩一袭大氅。忙户了半天,余祥被那些皮带、麻绳什么的弄得满头是汗。
孙元倒不生气,反安慰起他来:“小余,别急,慢慢弄,误不了事的。”
可越是这样,小余越是局促,竟不知道该如何是好。
孙元苦笑一声:“还是我来吧!”就自己动起手来。这个时候,他突然想起,当年从宁乡出发,奔赴滁州战场时,却是虞人亲自为自己着甲。
已经快两年没有见到她了,也不知道她此刻可好。
这两年,虽说孙元和她书信往来不断,彼此好像更了解对方。可是,两年时间却是如此的漫长,也不知道那个女人如今又变成什么模样了?
或许更加成熟,更加美貌了吧?
母亲在宁乡,过得可好?她老了吗,面上的皱纹更多了吗?
一念至此,孙元的思念之情却是难以遏制。
他一边麻利地穿着铠甲,一边在心中暗暗发誓:不管这片时空的历史是否发生改变,我都要在这场战争中获取功劳,寻一个远离战场的军镇开牙建府,将她们接到身边团聚,再也不离开。
如今后金势大,这次入寇,按照真实的历史记载,明朝输得一塌糊涂,可说是连最后的底裤都被皇太极扯掉了。只要我结结实实地打几场胜仗,想不引起崇祯皇帝的关注都难。
更何况,上头还有卢象升这个恩主……
好,这次一定要将命运牢牢把握,扼住命运的咽喉。
***********************************************************
一袭“孙”字大旗出城,烈风中,无数面黑色旗帜高高飘扬,如同一片黑色的潮流。
训练了一年半的宁乡军出动了,终于再次上了战场。
逃难到渤海所的三万多百姓几乎都出了城,站在路边看希奇。
先是一百多斥候骑兵在骑兵队长渤海所操守汤问行的率领下,狂风一样飞卷而出,肆无忌惮的马蹄张扬地腾起大团积雪。轰隆的蹄音在山谷中激起阵阵回音。
这些骑兵们满面都是骄横,这些人平日里自在惯了。见今日来了这么多百姓,有心卖弄,在路上你追我赶,大声呼啸。有人做出镫里藏身的高难度动作,有人则在鞍上不住地变换身形,有人甚至在上面翻了个跟斗,显示出精良的马术。
流民们如今每日都有两碗稀饭可领,总算是安定下去。又对宁乡军心怀感激,见到斥候骑兵如此剽悍,都大声喝彩,兴奋地拍起了巴掌,这让斥候骑兵们更是得意。
“好,好,不愧是无敌虎贲啊!~”
“宁乡军,威武!”
“威武,威武!”
……
但等到长枪手和火枪队排着整齐的步伐走过来之后,连天的喝彩声和鼓掌声却猛然消失不见。
却见,长长的长矛如森林般挺立,一丛丛,一排排,如同平坦的麦浪,一眼也看不到边。雪花中,那些闪亮的枪尖甚至比山顶的冰雪更加耀眼,更加让人心头发寒。
没有一个士兵说话,满世界都是沙沙沙沙的脚步。大地微微颤抖,积雪在这片震荡中逐渐凝结在一起,凝成无数颗黄豆大小的颗粒,在地上滚来滚去。
这个时候,百姓们才发现,这样的部队已经不能用威武二字来形容了。
如果真有,那就是“震撼”,没错,几乎在一瞬间,所有人都被这道洪流给吞没了,震撼了。
火枪长矛兵之后,则是火炮队。
经过一年半的休养生息,如今的宁乡军已经铸出四门四磅铜泡,和两门八磅炮。这六门大炮由驮马拉拽着,在路上飞快地行驶。
车后则跟着几是个没有着甲,跑得浑身热汗的炮兵。
炮兵队伍中有三个奇形怪状之人,定睛看去,这三人都是高高的鼻梁,深陷的眼窝。其中一人,更是金黄色的头发,碧绿的眼睛。
不用问,这三人正是加西亚、沃尔夫和巴勃罗。
加西亚是个神甫,他如今正是以随军军医的身份出征的。不过,加老头却觉得,自己真正的身份应该是随军牧师。他是神职人物,看起来倒也严肃。至于二胡老爷,普鲁士人本就不苟言笑,出城之后,一直都绷着张脸。本来,孙元的意思是他又不是军事人员,没必要上战场的。不过,沃尔夫却愤怒地说,如今宁乡军的每一门炮,每一把燧发枪都是出自他的兵工厂。兵工厂产品的优劣,需要经过实战才能检验出来。他这次得随军上前线,直接看看大炮和火枪在战场上的表现,以便在将来做出改进。
倒是巴勃罗一看到这么多百姓来送,立即来了精神,圆瞪着色眼到处寻美丽的姑娘看。他如此不正经,倒将先前长矛手的肃杀之气彻底弄砸了。
379。第379章 祖先的血
看到这个葡萄牙小伙子对着妇女不住挤眉弄眼,未婚的小姑娘羞得满面通红,不住地朝父母身后躲藏。已经结婚的大媳妇,却没有那么害羞,都是面满怒容地回瞪过去。
至于女人们的父兄弟丈夫,见这个狗日的洋鬼子如此可恼,有胆子大的人已经开始破口骂娘。
一时间,欢送宁乡大军出征的百姓有些骚动起来。
已经有人卷起袖子,要上前去揍那个没羞没臊的洋鬼子。突然间,有人叫了一声:“孙将军来了!”
“孙将军,孙将军!”
百姓飞快地朝前涌去,然后不约而同地跪在地上,大力地磕着头。
孙元看到这一幕,吃了一惊,猛地跳下马来,去扶百姓:“各位乡亲父老,这是在做什么,快起来,快起来!”
“将军,若非有你的赈济,我等都已经饿死了。”
“将军,我全家老小,可谓都因你一人而活。”
“将军,此战一定要得胜归来啊!我等已经在供了将军的长生牌位,祈祷上苍,让将军一世平安!”
喊声中,一个头发花白的老头端着一碗热气腾腾的热汤,跪行着来到孙元面前,大声唱道:“国有难,良将出。英雄出征,当有酒壮行。小老儿全家尽毁于兵火,急切之中也寻不到好酒。只能烧了一碗热汤,以水代酒,为将军壮行。”
“此热汤,正如将军的一腔热诚,一腔忠义。将军,请满饮此酒!”唱到这里,那老头突然仰这细长的脖子,一声长啸:“我宁乡军!”
“威武!”
“我宁乡军!”
“威武!”
“我宁乡军!”
“威武!”
满天满地都是百姓的呐喊。
孙元眼睛一热,接过热汤,一口饮尽:这就是民心啊!
在今日之前,这些流民或者来自通州,或许来自房山,有的人乃是密云人氏。可此刻,却已经将他们当成了宁乡军的人,喊出“我宁乡”军的口号。
没有人实现组织,眼前的一幕都是百姓们发自真心的。
突然间,孙元好象明白自己穿越到这个世界的意义。正如他教道费洪所说的,军人的职责就是守护。
眼前这些百姓,就是自己所要守护的。
他们是我孙元的先辈,祖先。我和他们,血管里都流淌着同样的血液。这血脉来自己黄炎,来自赳赳老秦,来自斩白蛇的刘邦,来自纵横漠北的霍去病,来自李靖李药师,来自那天上闪耀的群星。
我,大汉!
威武!
……
冷兵器战争中,携带了大量辎重之后,因为缺乏车辆,军队的机动性极差。尤其是宁乡军,因为配备了大量火器,行军速度也快不起来。
因为没有卫星、侦察飞机,须防备敌人不知道从什么地方突然钻出来。所以,一般来说,军队每日也走不了多长路。到下午三四点钟,就要安营扎寨,布置防御工事。
栅栏是必须立的,壕沟也需要挖掘,大营四个方向还得修四座望楼。讲究一点的,营中还得挖茅坑和排水渠。
至于营外的空地上,还得撒上许多铁蒺藜,防备敌人骑兵偷袭。
这种铁蒺藜乃是崔师傅的产品,三面有钉,制造起来也很简单。一旦敌人战马的马蹄踏上去,就会被刺穿,这匹马就算是彻底费了,以后只能做挽马使用。
等到第二天早晨,又得起个大早,将防御工事拆卸装车。
如此,需要耗费许多时间。
孙元手头有六门大炮,每门都需要两匹驮马拖拽,还得有八个炮兵牵引,这一路走起来却是甚慢,每日也不过三五十里。
这个速度让孙元大为不满,不过,这在明朝也算是相当了得的了。
要知道,如今京城普降大雪,道路泥泞难行。
即便是好天气,这个时代的明军一日也不过二十来里。上次孙元随王允成进京,那厮更过分,一日也不过走十来里路。从南京到北京,足足走了三月,将孙元磨得彻底没有脾气。
孙元等待这一场空前大决战已经许久了,他也知道说不好这已经是自己最后的机会了?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