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国士-第11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于是,几十人,十多辆大车一声喊,打了火把就要出院门。

    正在这个时候,突然间,汤问行的房间里有人喊了一声:“喂,喂,汤公子,你可不能出去……这么冷的天,好不容易退了烧,你若是受了凉,可如何是好?”

    说话这人正是服侍汤问行的那个黑壮妇人。

    听到这一声喊,孙元吃了一惊,禁不住停下脚步回头看去,却看到汤问行房间里已经点了灯。

    汤问行的声音虽然依旧低微,却有掩饰不住的急噪:“住口,住口,快扶我出去……扶我出去,贱人,我要杀了你!”

    一刹那,整个院子安静下来。

    孙元忙叫到:“汤兄弟,你怎么醒了?”

    汤问行粗重的喘息声在屋中响起:“孙将军,我已经大好了,想出来送送你们。”

    然后又对服侍他的那个妇人喝道:“快,抬我出去。”

    孙元正要再劝,门却开了。

    那个妇人扶着汤问行走了出来,小心地让他坐在屋檐下的那把椅子上。

    在昏黄的灯光下,汤问行依旧是一脸惨白的样子,瘦得锁骨高高耸立。

    孙元走上前去,摸了摸他的额头,好象没那么烫手了,心中略感安慰,低声道:“汤兄可是舍不得弟兄们?”

    汤问行用力一笑:“这么多个日日夜夜,生生死死,汤某与袍泽弟兄们都一道走过来了。如今,却要分手天涯,这心中却是如刀斧在斤砍,如何如何也割舍不下。”笑着笑着,眼泪就落下来了。

    从他的目光中,孙元看到了深重的依依不舍和一丝慌乱。

    再看他紧紧地裹着棉袍坐在椅子上,却如同一个可怜的婴儿。

    孙元心中一疼,强笑道:“什么分手天涯,你别乱想,过得两月,我自派人去信国公府寻你。好好养伤,我希望到时候看到一个健康的汤问行。”

    汤问行微微点了点头,泪水还在不住地流。

    孙元:“保重,就转身上了战马?”

    又有一个宁乡军士兵走上前来,伸出手拍了拍汤问行的肩膀:“汤兄真好汉也,保重!”

    然后是另外一个。

    三十多人次序上前同汤问行告别。

    等到孙元等人骑着马,刚出院门。

    突然间,坐在屋檐下的汤问行用尽全身力气喊道:“我宁乡军!”

    众人人同时回过头,低声咆哮:“乌拉!”

    “我宁乡军!”

    孙元的眼泪终于落下来,将头一扭:“走!”

    ……

    等到队伍开到城门口,恰好卯时,天已朦胧亮开。两个守门老卒见是孙元到了,慌忙拉开了城门。

    孙元卷了泗州府库两万两库银,生怕被杨威给逮住,哪里还敢耽搁,忙带着手下呼啸一声冲了出去。

    等出城走了好几里路,确定后面没有人追来,孙元心中才安稳了些。

    他苦笑着摇了摇头,自从穿越到明朝一年多时间以后,自己可谓是在生死中打过几个来回,心志早已经修炼得如铁石一般坚强。即便在血肉横飞的战场上,依旧能够保持冷静。可今天这心却怎么扑通跳个不停呢?

    “这个杨知州,实在太难缠了,竟将孙元你这么一个沙场悍将吓成这样?”看到孙元面带畏惧,朱玄水忍不住开起他的玩笑来。

    孙元摸了摸额头:“是啊,我如今一看到老夫子,就有种心惊肉跳的感觉。还好终于出城了,我和他是后会无期了。”

    朱玄水若有所思:“孙元,你以后若去了京畿,又身为卢建斗的得力臂膀,将来少不了要同公卿大夫们打交道,你得尽快习惯。战场和朝堂,完全是两回事情。”

    孙元一笑:“你这是要让我尽快进入角色啊!”

    这次来泗州之出,孙元只带了三十余骑,这次回去不但满载而归,还得了生擒高迎祥的大功,心中也是异常满意。

    按照他的推测,卢象升的滁州和泗州两场大捷的捷报起码要等得半个月才能送到京城,等到朝廷的封赏下来,估计还得等上一个多月。而卢象升要想彻底剿灭农民军各方势力,至少也需一年。

    如此看来,自己就算要带着宁乡军去宣府就任做卢督师的首席副手,未来的接班人,还有很长一段时间。

    这一年时间内孙元并不是无事可做,首先他需要安置清流关一战俘虏的一万流民。说句实在话,这一万多人以宁乡千户所的实力,要想安置得妥当,却力所不能及。宁乡所地狭民稠,根本没有那么多荒地可供他们耕作。

    只能在河滩地、和山坡上挤一挤,看能不能挤些地出来。

    可种田在任何时代都不是一个好大营生,可以想象,未来一年时间内,孙元还得自掏一部分腰包将他们给养活。一年之后,等到自己去了北方。据说,河北一代荒地甚多,到时候将他们搬去宣府屯垦,应该问题不大。

    除了安置流民,部队还需补充新兵。滁州大战,部队伤亡不小,有好几百伤员以后也没办法当兵上战场了,得招募新兵将空缺补足。

    补充新兵之后,还得进行为期半年的训练,才上得了战场。

    实际上,如今的宁乡军也只能组建一支两千人规模的部队。连续两场血战,当初在宁乡训练的老兵只剩几百,其余都是新丁,可以说,如今的宁乡军正是最虚弱的时候。

    即便将来这支军队很有可能被卢象升抽调骨干补充进天雄军的其他部队中去,但孙元还是考虑保留宁乡军的编制,由自己亲自率领。毕竟,天雄军的规模是宁乡所的十倍,军中还有许多老人,若没有自己的部队震住堂面,将来还有什么资格做卢象升的接班人?

    新兵训练至少需要半年时间,另外,给部队配备火炮也该提上议事日程了。可合格的炮兵指挥官,合格的炮兵,合格的铸炮人员又从哪里去寻呢?

    见孙元突然闭上嘴巴再不说一句话,又心事重重模样,朱玄水忍不住问:“孙元,你怎么了?”

    孙元:“我在考虑炮兵的事情,对了,朱副千户,你以前是不是跑多辽东,可接触过大炮?”他心中一动,突然想起这个朱玄水以前可是在建州干过细作的。明朝军队中,火炮最多,最熟悉火炮战术的,大概也只有关宁军吧。

    朱玄水:“早年某在北衙当差的时候,确实跑过辽东做细作。对于关宁军和建奴的情形,也是非常熟悉。不过,自从天启年山东登莱之乱以后,孔有德将火器营的大炮和炮兵带去建州之后,关宁军的火漆营就衰败下去了。”

    孙元:“我只是想问问关宁军的火器使用情况,对了,红夷大炮是不是很厉害。据说,连奴尔哈赤都是被这种大炮给炸死的。”

    所谓红夷大炮,就是是明朝天启年间从葡萄牙人购得的英制加农炮,最远射程达惊人的二十里之远。

    后人将这种大炮的威力吹得天花乱坠,什么“一炮发出,糜烂十里”,对此,孙元表示怀疑。

    “被大炮给炸死的?”朱玄水淡淡一笑:“以讹传讹罢了。”

    “怎么说?”

    朱玄水:“当年的奴尔哈赤已经六十就岁,已至古稀之年。这么大年纪的人了,还上战场厮杀,一个风寒感冒就有可能死去。估计是辽东军的人见老奴死了,冒功的吧?如此惊世功勋送到你手头,换你,会放过吗?就算不是自己杀了,也得抢过来。当然,如果换成别的死法,得有人证物证,朝廷前来查验的时候,那一关也不好过。索性就说是被大炮炸死的,如此,也没办法验证。”

    孙元一笑:“却也是,对了,红夷大炮的威力如何,听说能射二十里远。”

    “吹牛的,怎么肯可能打那么远,能射出去十里地就算是不错的了。”朱玄水:“大炮要想及远,得多装药,问题是装多了,又怕炸膛,索性就不冒那个险了。至于威力,也是一般,依我看来,却不比其他个式火炮强多了,只一个耐用耐操罢了。而且,这玩意儿因为实在太重,根本没办法带上战场,大多用来做守城之用。”

    “其实,关宁军的自从被孔有德等人将火器营带走之后,火器的使用已然不成,甚至还比不上建奴。你若是想去那边招募人才,怕是不成的。”

    孙元点点头:“多谢朱千户替我解惑,看来,组建炮兵还得靠我自己了。”

    朱玄水心中又是奇怪:“孙元,如今宁乡军已经足够强大了。再说,火炮也没什么意思,耗费巨大,你又何必在这东西上费那么多心思?”

    确实,这个年代火炮在战争中的作用很多人都还没直观的认识。在他们看来,大炮实在太沉重,也只有在守城或者攻坚的时候派上用场。在野战中,这东西运输不便,实在是个鸡肋。

263。第263章 一个突然想起的名字

    而且,铸一门炮,需要耗费大量的熟铜。

    有这么多铜,直接用来铸钱不好吗?

    朱玄水:“此番大战,我算是看明白了,孙元你也是个兵法大家,难道连这个道理也看不明白?某深为不解。”

    “孙小贼算什么兵法大家,一看到他贼眉鼠眼的样子,就叫人来气。”旁边的朱汀忍不住挖苦了孙元一句。

    她虽然脚上有伤,可身体却是不错,不但能够行走,还骑得了快马。

    说来也怪,自从出发到现在,朱汀却一句话也没说过。

    孙元也搞不清楚她怎么就突然翻脸了,讷讷几声:“是是是,朱小姐说得是,孙元算不得什么兵法大家,只不过是懂得如何练兵罢了。”

    朱汀哼了一声,也不再理睬孙元,给了战马一鞭子,抛开他,径直跑到前头去了。

    朱玄水警惕地看了孙元一眼:“汀儿这是怎么了?”

    孙元苦笑:“我也弄不清楚,估计是朱小姐好动厌静,身上的伤口老不见好,心中烦躁吧?”

    朱玄水叹息一声:“我生了这么个女孩儿,自是朱某命苦……对了,孙元,你继续说下去,说说你怎么起了心思要鼓捣炮兵?”

    孙元一边和朱玄水并马而行,一边将自己这阵子的所思所想一一合盘托出:“上次滁州大战朱千户看到了,不客气的说我宁乡军的军纪也算是当世一流。可一遇到贼人大队骑兵冲击,阵脚还是有些乱,死伤也是惨重。”

    “实际上,当初我也想过,单凭火枪齐射击,是能在阵前组织一道绵密的火幕,可这样还是不足以阻挡住敌人的进攻。因此,在清流关战后,我就临阵磨枪地招募了一千名长矛手,这才勉强战胜了贼军骑兵。”

    “是啊。”朱玄水道:“就战场上的表现看来,你弄的那个长矛方阵效果不错,用来克制骑兵很是不错啊!而且,你部有一大半是新兵,能将仗打成这样,却叫人又惊又怖,又敬又畏了。横行天下,当不在话下。”

    孙元摇头:“贼军战斗力低下,每战靠得不错是人多。而我大明朝的军队,不客气地说,也实在是不成样子。可即便如此,我军遇到贼骑,依旧损失不小。这还是贼军,如果将来碰到建奴主力和蒙古人的大队骑兵呢?只怕,到时候我军承受不了那么大的伤亡。”

    “哈哈,你多虑了。”朱玄水哈哈一笑:“你的兵再经过半年到一年的训练,怎么可能还如上一场那么狼狈。”

    孙元淡淡道:“如果能够少一点伤亡也是好的,我的考虑是在长矛火枪方阵中放置几门大炮,敌骑刚一冲锋,就用大炮轰击,先削减他的士气。待到敌人靠近,迎接他的就是火枪齐射,即便他们靠近,我还有长矛兵压住阵脚。”

    朱玄水想了想,道:“这话倒是说得有理。不过,红夷大炮实在太重,显然是不适合野战的。你若要弄炮兵,得重新铸炮。你的意思我也明白,不外是想问我哪里又合格的炮匠和炮兵可以招募。不过可惜了,辽东那边可没什么好炮兵,说难听点,他们就是个摆设。一遇到打仗,只胡乱地将炮弹射出去了事。至于能不能打中敌人,天晓得。”

    孙元苦笑,这样的炮兵确实拿来没什么用。

    大炮根据弹道不同,分为直射的加农炮、对地面目标进行曲射的榴弹炮、对遮蔽目标进行曲射的迫击炮。但无论哪种大炮,都要运用基本的几何原理进行计算,如此才能准确射中目标。

    说句实在话,如辽东兵那种纯粹靠经验****的炮兵,孙元根本就瞧不上。

    那么,合格的铸炮师和炮兵军官到哪里去寻呢?

    这个问题在孙元脑子里已经盘旋有一阵日子,都快成为魔障了。

    普通操炮手是可以训练出来,不懂抛物线、射角计算,可以学,可你总得给他们找个合适的教官啊?

    如今的大明朝的知识分子都是文科生,几何、数学,可没几人懂。

    孙元一边想,一边抓着脑袋:几何,几何原理……有了……徐光启……我怎么将这人忘记了?

    这可是明朝末年有名的科学家,对了,他和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好象还合作过一本《几何原本》……不对,应该是翻译过吧……记忆不太清楚了。

    不管这么说,这个徐光启应该是中国第一个睁开眼睛看世界的人,他肯定精通数学,肯定接触过不少西洋人。何不通过他,招募些知道如何铸炮,又知道如何使炮的老外充实进宁乡军中?

    徐光启

    想到这里,孙元兴奋起来,他猛一拍脑袋,忍不住问朱玄水:“朱千户,你这些年回过北京没有?”

    “怎么可能不回北京,朱某老家北京,每年都会回去一趟祭祀祖宗。”朱玄水不高兴地回答,又问:“怎么了?”

    “我倒想起一人,这人乃是数理大家,又经常同西洋人接触,通过他,或许可以找到得用的操炮人才。”孙元一脸期待的问:“朱千户你在北京的时候可听说过一个叫徐光启的人,他好象还做过什么尚书吧?”

    徐光启,明朝大科学家,松江府上海县人士,他的祖屋就位于后世上海徐家汇。

    “徐阁老我怎么会没听说过,他做过礼部尚书,内阁次辅,松江人士。”

    “对对对,就是徐阁老,他现在何处?”孙元连声道:“如果不出意外,一年后我就要去宣府,到时候可登门拜见。”

    “只怕你见不着徐尚书了。”

    “怎么?”孙元一惊,忙问。

    朱玄水:“徐阁老崇祯五年时身患重病,已于次年撒手人寰,距今已三年了。”

    “啊,死了!”孙元张大嘴,半天才不甘心地问:“那么,你听说过一个叫利玛窦的洋和尚吗?”

    “知道,不过,这人也死了。”

    “啊,怎么也死了?”

    “比徐阁老死得还早,好象是万历年就去世了的。”

    “可恶!”孙元气恼地捏紧了鞭子,心中的郁闷难以言表。

    “不就是找几个懂得西洋术数洋和尚罢了,又有何难?”朱玄水突然说了这么一句。

264。第264章 汤若望

    孙元心中一动,问:“朱千户你还认识其他洋和尚?”

    朱玄水一笑:“什么洋和尚,你这么说其实不贴切,那些洋人又不剃光头,真要说,算是洋道士吧。”

    “对对对,洋道士,随你怎么说。”

    朱玄水:“这些洋道士所属的教门,据说叫什么耶稣教,当年利玛窦利教长来我天朝传教时,倒也兴旺。不但朝中几个阁老都在修炼他们的法门,就连天启皇帝也曾经诏他入大内觐见谈玄。”

    “此次诏对,天启皇帝龙颜大悦,还赐下宫观,命他在北京传播教义。有利教长在前面开路,后来陆续又有几个洋道人进京,也都驻在这些宫观中清修。崇祯天子继位之后,也不信这个教门,日常也颇多限制。我等身为锦衣卫,对他们也多有监视。”

    说到这里,朱玄水道:“今上的性子你大约是不知道的,乃是个奋发有为之君,最恨这种神鬼之说。因为,利道长的法门就逐渐式微。民间一说起这个耶稣教,也是心中厌烦,称之为野猪叫。”

    “野猪叫?”孙元扑哧一声笑起来。

    朱玄水:“到现在,耶稣教的宫观已是门可罗雀,平日间也见不到什么香火,也就几个洋道人在里面混日子。此间事了,我等必然要受朝廷封赏,朱玄水说不准要调回北京去任职,到时候我替你在洋道观里访访,看能不能替你找几个懂炮的道人。”

    孙元心中欢喜:“那感情好,多谢朱千户。”

    心中一高兴,一口流利的京片子就脱口而出。

    朱玄水:“你的官话说得不错。”

    “孙元以前在南京厮混过一段日子,倒也学过几天。”

    两人一边骑马一边攀谈,又走了几里地,朱玄水突然一拍脑袋:“某倒是忘了一个洋道人,此人好象铸炮的本事不小。”

    “谁?”孙元紧起来,急问。

    “哎,这人你也别想了,请不过来的。”朱玄水突然摇了摇头,否定了这个提议。

    孙元:“这人又什么了不起的地方,怎么就请不过来?”

    朱玄水冷笑一声:“正五品钦天监监正,堂堂朝廷命官,却不是你一个小小的千户使得起的。”

    “啊,你的意思是……这人是谁?”孙元心中突然又起了一个念头,却朦朦胧胧地无从琢磨。

    朱玄:“汤若望汤监正。”

    孙元一拍大腿:“就是他了!”脑中的记忆一下子鲜活起来。

    据真实历史记载,汤若望经徐光启推荐,于崇祯三年进京供职于钦天监,任监正。译著历书,推步天文,制作仪器。

    同时,利用向太监讲解天文的机会,在宫中传播天主教,受洗入教的有御马监太监庞天寿等。汤若望在历局期间,还同中国学者合作翻译了德国矿冶学家阿格里科拉所著的欧洲开采、冶金技术的巨著《矿冶全书》,中译本定名为《坤舆格致》。

    崇祯七年,他又协助李天经编成《崇祯历书》一百三十七卷。又受明廷之命以西法督造战炮,并口述有关大炮冶铸、制造、保管、运输、演放以及火药配制、炮弹制造等原理和技术,由焦勗整理成《火攻挈要》二卷和《火攻秘要》一卷,为当时介绍西洋火枪技术的权威著作。

    可以说,这老教士乃是当时中国第一流的科学家和火器专家。

    孙元最早听到这个人的名字,乃是后世一本叫《鹿鼎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