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汉昭烈帝-第27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微一笑,将心中酝酿了半天的话说了出来。

    “道理是这么个道理。”曹操被这番冠冕堂皇的废话噎得有些说不出话来,只能看着荀彧悠然的面色生闷气。

    他是汉臣不假,同样为了光复社稷而奋斗,但是,足足十年的奋战,最后落得一个“有你没你无所谓,反正别人很强,可以轻而易举地实现你无法完成的梦想”的结局,让曹操觉得自己特别可笑,这种感觉是他无法接受的。

    而且,凭什么是刘备?

    这是他曹操当年收下的小兄弟,跟在屁股后面蹭吃蹭喝的,就连黄巾之乱爆发,刘备率领残兵败将来到洛阳,也是他仗义出手,帮着对方面见天子,又跟随官军南征北战,才有了进军官途的机会。

    虽说之前两年,刘备就已经显示出强大的实力,反过头来接济曹操,让他心里产生了一丝落差感,但那时候曹操还觉得自己仍然有跟刘备平起平坐的机会。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曹操深陷与吕布交战的泥沼无法自拔,刘备却趁势抢占了广大的领土,如今甚至拿出了足以改变战争的武器。

    “难道我曹操真是生不逢时,注定要一生时运不济吗?”曹操心中郁闷,左顾右盼,想着找个什么便宜物件砍几下发泄心中的邪火,但他右手握上剑柄,却突然意识到,就连自己这把视若珍宝的倚天剑,也是刘备送的。

    “临别之时,刘使君曾经跟我说过一件往事。”荀彧低声说道:“曹公年少之时,在谯县以东五十里修筑过一间别舍,秋冬射猎,春夏读书,生平之夙愿,便是拥雄兵数万扫清河朔,乃至于故西域、北庭二都护府。”

    “这话是玄德说的?亏他还记得这许多年前的事情。”曹操听得往事,心中不由得又是一暖,“我当年还说过,此生只求拜将封侯,死后的墓碑上刻有‘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呢。”

    荀彧见曹操也直言不讳,便笑了笑,继续说道:“看来曹公与刘使君真是志趣相投的好友,据说在辽东最大的造船厂里还有一块石碑,上面刻有刘使君的题字。”

    “写的是什么?”曹操问道。

    “汉家艨艟,碧海之主,目所及处,皆为我土。”荀彧缓缓说出这十六个字。

    “好,有志气,就凭这十六个字,也当与他共饮三日。”曹操右手握拳,“大丈夫当如是也!”

第761章 天命所归() 
进入冬季,整个华夏大地都进入了一年之中最为平静的时期。

    各路诸侯偃旗息鼓,休养生息,民众们经历了一年的辛劳,却是无法歇息,被官府以各种理由征发服役。

    河北大地也是如此。

    在巍峨的太行山沿线,数万民夫扛着工具,赶着牛马,一丈一丈地前进,在崎岖不平的地面挖掘沟壑,再按照最新的标准铺设一层层路面结构,最终将宽广的道路延伸到了逾越天险的几条必经之处——太行八陉。

    其中,邺城西面的井陉方向人手最多,进度也最快,当路面大致铺设完毕之后,数十架军方的马车满载着木箱,抵达了道路的尽头,停留在狭窄的隘口附近。

    隘口附近两里被设置为禁区,民夫们纷纷被指挥着撤离,根本没有得到近距离接触马车的机会,只能互相交头接耳,跟同伴表达自己的好奇之情。

    “不该说的少说,不该问的少问,等过几天,你们就都知道了。”

    为了安抚这些工匠民夫,军方还是派出了一些人手前往各处营地告知,可是他们越这样说,民夫们的好奇心就越强了。

    然后,一些精通开山凿石的工匠被聚集起来,在隘口附近各处山体裂缝处和旧有的小洞穴开凿了不少深达丈许的孔洞,但是,这些孔洞有什么用,没人知道。

    从最靠外的孔洞开始,军士们抬着一个个木箱子,将其放入孔洞,用细长的竹管连接其中,又用凿出来的石块混合泥土,牢牢封住了洞口。

    为了确保安全,筷子粗细的药捻子长达数十丈,让负责点火的军士可以在很远的地方作业,即便如此,在点燃药捻之后,那位胆大的军士也立刻掉头就跑,直跑到百步之外的掩体后面才敢停下喘一口气。

    “嗵——”

    片刻之后,一声沉闷却蕴含着无限威势的轰鸣声骤然响起,在山体的反射之下,这声音显得尤为震撼人心,乃至于方圆数里的民夫营地都被惊动,所有人都屁滚尿流地冲出帐篷和土砖搭建的临时住房,惊恐万分地望向了远处那一股升腾而起的硕大黑烟。

    这一定是我们开山凿石,引得山神发怒,降下了什么可怕的惩罚!

    这些封建社会人民迅速以朴实的思维方式“还原”出了事情的“真相”,纷纷跪在地上磕头祷告,祈求山神息怒,不消片刻,几乎所有的民夫就都跪在了地上,黑压压的颇为壮观。

    与民夫们不同,那些直属于邺城卫戍部队的军士们却是欣喜若狂,他们看着远处那面沿着原有裂缝崩塌而下的悬崖,激动地大喊大叫,互相拥抱在一起,浑然不顾天上还有细小的石粒飞溅而下,把人打得生疼。

    这火药果然跟使君说的一样,不但能发射炮弹杀人毁城,还能用固定点燃的方式,摧毁一切顽固的事物。

    若是攻城的时候挖掘一条地道到城墙下,装上几箱子火药再点燃,“轰”的一声过后,再坚固的城墙都会化为一堆残垣断壁。

    他们再也不需要面对旷日持久的围城战了。

    “你们都在干什么,赶快起来,去收拾崩塌下来的山石。”

    看到跪在地下不住磕头,口中还念念有词的民夫们,前来招呼他们开工的军士们大声呼喊起来。

    “山神都发怒了,我们求饶都来不及呢,还去收拾山石?”几个带头的民夫队长不知是哪里来的勇气,同样扯着嗓子吼了回去,“你们不怕死,我们还怕死呢!”

    额?

    那些军士们本来要发火,转念一想,却是捧腹大笑起来。

    “哪有什么山神,刚才的黑烟和轰鸣是我们弄出来的,赶快开工,不然扣今天的工钱。”

    民夫们哪信那个,好说歹说,才在责罚和扣工钱的威胁下前往隘口,壮着胆子搬运起大大小小的山石,腾出继续前进的空间。

    半天时间后,在千余名民夫的众目睽睽之下,伴随着升腾而起的黑烟,第二声轰鸣骤然响起。

    这一次,已经没有人感到恐惧,取而代之的,正是之前军士们表达出来的狂喜。

    刘使君居然能够拥有这种超越人类想象的力量!

    刘使君具有沟通天地,借取鬼神之力的本领!

    刘使君是上天指定的天下之主,这种力量就是证据!

    各种各样、甚至荒诞不经的言语从不同的嘴里喷涌而出,所有人都以最夸张的言语,最夸张的肢体语言表达着自己内心深处的激动。

    他们自从遇见了刘使君这个明主,人生就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吃得饱了,穿得暖了,娃儿们有书读,连服徭役都有补贴,比起以往不知道强了多少倍。

    如今得知刘使君居然还是天命所归之人,不管是谁说的,不管是真是假,他们都坚决选择相信。

    “天命!天命!”

    不知不觉间,所有的言语汇聚成两个字,齐整地回响在太行山麓。

    北起井陉,南至太行陉、白陉,这三处险要隘口同时开工,火药的轰鸣声络绎不绝,不光民夫和军士们振奋不已,就连各地官员在亲眼目睹了这种威势之后都瞠目结舌,加入到了“刘使君天命所归”的拥护者行列。

    有了黑火药的帮助,以往需要火烧水浇,刀砍斧凿的山石变得脆弱了许多,山口被扩大了,巨石被炸得粉身碎骨,工程进境不断加快。

    唯一美中不足的就是,那些牛马牲畜被巨大的声响和硝烟味惊得屎尿不断,四腿酥软,根本无法用于驮运土石,民夫们只能肩挑手抬,不住向前挺进。

    转眼之间,腊月就到了,凛冽的寒风吹皴了面庞,吹裂了手背,令人无法坚持,本年度的徭役也结束了,遍布于河北各地的民夫们纷纷离开工地,返回自己的家中。

    老婆孩子热炕头,本是男人温柔乡,然而,几乎所有的人在回到家中之后,第一件事不是美美地喝上几碗热粥,听儿子背上几段诗文,而是聚集家人,神神秘秘地讲起了自己这两个月来的所见所闻。

第762章 瑞雪丰年() 
华北平原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每年冬季都要被来自北方的冷空气侵袭,天气寒冷干燥,时常伴随着大风降温。

    北风呼啸着掠过华北、辽东,跨过渤海,进到朝鲜半岛,将这里变得一样寒冷,还没到新年,汉城附近就有多场大雪降下,将天地变为一片洁白。

    “瑞雪兆丰年,瑞雪兆丰年”

    不用官府出面,韩州治下各地的民众们便纷纷走出了温暖的家,扛着大大小小的扫帚清扫起了路面,将厚厚的积雪装上大车,拉到附近的田野里堆积起来,这些雪可是好东西,不但可以冻死土壤中的虫卵,还能在春暖之时提供水分,为春耕助一份力。

    身手矫健的年轻人们还纷纷爬上房顶清扫积雪,或是团几个雪团将下面的顽童砸得抱头鼠窜,本是劳作,却被他们弄得像是一场欢娱。

    由于天气寒冷,城外的汉江也结起了冰壳,雪花落在上面,使得江面看上去也像是一片平坦的原野,由于担心有人失足跌入河中,韩州都督张焕还特意让沿河各村庄组织人手巡逻,用足迹在河岸上画出一道警戒线。

    此时正值中午,十几名身穿皮毛大氅的男子纵马来到城外最大的一处渡口,视察起了河中的工作,在他们下方数十步的河面上,一座高大的浮桥正静静地躺在那里,数十名工匠架起高大的滑轮,不住地牵动绳索,将沉重且带有许多棱刺的巨木拉起再放下,奋力砸碎每一艘船附近的冰壳。

    “孔明,仲达,我们下去看看?”为首的中年男子招呼一声便翻身下马,沿着主道旁边的台阶走下河堤,身后众人也都纷纷下马,紧跟上他的步伐。

    此人正是韩州最高执政官,大都督张焕张子元。

    在他身后紧跟着的两个年轻人,则是前来韩州游历的刘备门徒,诸葛亮和司马懿这二人。

    “拜见都督——”这些工匠们久在张焕手下做事,彼此熟悉得很了,见到张焕过来,许多坐在一旁歇息的工匠们起身行礼,而那些正在忙着做事的则是打个招呼就算,手上的活计根本不停。

    “诸位辛苦了,怎么样,今年的冰层厚吗?”张焕随意点点头就算是回礼,然后来到桥边,扒着栏杆向下张望起来。

    “回禀都督,今年的结冰期比去年提早了两日,冰层也厚了一些。”一名工匠头领大声答道。

    张焕轻轻拍着栏杆,心情有些沉重。

    这几年的天气跟刘玄德说得一模一样,是一年冷过一年,一天冷过一天,汉江的结冰期比五年前提早了七日,解冻期则是拖后了将近一旬时间。

    还没算明年开春的呢。

    在这样下去,日子就越来越难熬了。

    “敢问都督,我们为何要除去浮桥附近的河冰呢?”诸葛亮有些不解地问道。

    “我们一开始也不懂这个,后来才明白了。”张焕回过神来,见诸葛亮和司马懿都是一脸疑惑,便缓缓讲述起来。

    汉江水量充沛,每年夏季又有大量降水导致的水流湍急,两岸民众往来十分不便,为解决这个问题,张焕便从船厂订做了一批高大宽阔、造型却十分简单的大船作为浮箱,在其上搭建木板,架起一座浮桥,论起长度和规模都是冠绝当世。

    然而,仅仅过了一年,就有往来行人发现许多船只发生了漏水的情况,质疑船厂用劣质的产品来蒙哄官府,张焕勃然大怒,下令彻查此事,同时对破损船只进行检查。

    蹊跷的是,这些船只破损的情况都差不多,工匠们分析来分析去,最终得出的结论是受到巨大外力挤压导致船身变形漏水。

    这下张焕就纳闷了。

    当初造船的时候他也去巡查过,用的木料绝对没问题,船体厚度也没问题,说句不好听的,就是来个张飞那样的壮汉提着大锤去砸,也未必能砸成啥样。

    难道汉江里面有什么体长数丈的河神水怪,把这些船挨个给拍了一顿?

    什么河神水怪这么闲,吃饱了撑的来搞一些木船?

    船厂说他们造的没问题,负责守卫浮桥的说他们日常保养的没问题,一群人吵来吵去,始终无法得出令所有人信服的结论。

    最后又过了一个冬天,张焕发现了蹊跷,而且这蹊跷还不是从河里发现的,而是在家里。

    他家儿子在玩耍的时候把一个细口铜瓶里装了满满当当的水,想要弄些冰出来在屋里玩耍,不料冻了几天,薄薄的铜瓶居然被冰给撑得变形了,孩子一害怕,就主动跑去找张焕承认错误,还带着他去看了那个已经被撑歪了脖子的铜瓶。

    “我一开始也不信,只是把水冻成冰,怎么就能有如此巨大的力量,然而又组织人手试了几次之后,我们就明白了。”张焕说道:“一斤水冻成冰后重量还是一斤,但比起原有的体积,已经增长了一成左右。”

    重量体积这些单位都是幽州书院的发明,如今在学术圈里已经被广泛运用,张焕一说出来,诸葛亮和司马懿这两个优秀学生自然就听懂了。

    “同等重量,体积越大,密度越小,怪不得我们见到的都是冰浮在水上!”诸葛亮恍然大悟,一语道破了其中玄机。

    “这些船只相互之间的距离是固定的,河水结冰之后没有足够的地方,便挤压船身,导致船身受损。”司马懿紧接着说道。

    张焕笑着点了点头,“正是如此。”

    正在诸葛亮和司马懿在感慨天下之大无奇不有,称赞张焕心细如发,在日常生活中发现了解决困难的方法之时,一名跟随张焕多年的亲卫忍不住噗哧一声笑了出来。

    “哎哎,注意你的言行。”张焕正色说道,同时飞快地挤了下眼睛,那些跟随他前来的亲卫随从和带头的工匠便会意了,憋着脸上的笑意各自忙各自的去了。

    诸葛亮和司马懿互相看看,都觉得有些莫名其妙,但有不好意思继续追问,便老老实实地跟张焕一起沿着浮桥走了个来回,将桥身状况仔细检查了一遍。

    他们不知道的是,刚才张焕所讲的故事,压根就是骗他们玩的,什么船身被冰层挤压损坏,什么铜壶结冰变形,都是当年襄平时候的事了。

    早在十年前,辽东那边就已经发现了冬天河面结冰会对停泊其上的船只造成损毁,故而每逢冬天就要破冰,防止浮桥被破坏。

    而且不是每年一次,是时常检查,发现结冰就要及时清除。

    跟刘备喜欢剽窃诗词一样,一本正经地编个故事来哄骗子侄辈,正是张焕的恶趣味。

第763章 捕鲸() 
隆冬时节,天寒地冻。

    韩州的绝大多数民众都躲在温暖的屋子里面,用煤炭和木柴烧热土炕,一家人暖暖和和地凑在一起,再熬上一锅由杂粮、夏秋季节采摘晒干的各种菜、鱼干混合而成的杂菜粥,就是顶好的日子了。

    张焕这个最高领导同样无所事事,每天蹲在家里,跟自家婆娘和儿子大眼瞪小眼,实在是无聊得很,索性将州府的事务委托给副手,自己带着诸葛亮和司马懿这两个侄儿辈的小子去南边玩耍了。

    朝鲜半岛跨越几个纬度,南北气候颇有差异,甚至连位处半岛中部的汉城,跟南方地区都有较大的气温差距,如今汉江结上了厚厚的冰层,南部沿海地区的人们却还是过着较为正常的生活。

    诸葛亮和司马懿二人虽然已经见识过港口城市的热闹,但是对于以渔业为主地区的民生民俗,他们还是第一次见到,海滩上遍布的架子,挂得密密麻麻的鱼干,体长超过四五尺、需要被剖成薄片处理的大鱼,都让这对年轻的师兄弟大开眼界。

    正月初七,民众们还沉浸在新年的喜悦之中,又一条好消息从海上传来——出海捕鱼的船队抓到了一头巨鲸并成功将其带回。

    “他们这是在做什么?”

    看着提着大大小小的筐子、盆子和厨具灶具奔赴海边,满脸兴高采烈的民众们,司马懿不禁有些疑惑,拉着陪同人员询问起来。

    分肉?

    得到回答之后,司马懿更加疑惑了。

    他是没有见过鲸鱼的,也无法想象那传说中的深海巨物究竟有多大,实在无法理解这遍布海滩,迅速搭起上百口大锅的数百民众的行为。

    “公子不知道,天下生灵之中就数这鲸类体型最大,我们这些年来捕获了七八头,都是好几万斤重,每一头鲸都有百余头猪的肉量。”这名随从小吏得意洋洋地答道。

    “这么大?”司马懿被惊到了。

    “据说在千里之外的海中,巨鲸的身长能超过十丈,喷出的水柱高达百尺,隔着好几里都能看见呢。”夸大其词是所有人的通病,这名小吏也不例外,手舞足蹈地一番比划,就把司马懿给听得一愣一愣的。

    没过多久,几艘大船便劈波斩浪,朝着港口高速行进而来,看着那些熟悉的身影和高耸入云的巨帆,海滩上的所有人都振臂欢呼起来。

    “一,二六,七,都回来了!”司马懿等人所站的是一块巨大的礁石,看得比其他人稍远一些,那名小吏眼尖,迅速数清了返航的舰船数量,然后才一脸欣喜地欢呼起来。

    “有那么高兴吗?”司马懿有些不解,出门,回家,很正常啊。

    “公子不知道,海中凶险万分,稍有风浪便能导致船毁人亡,远海更是如此,每年都有不少好汉子折在海里,尸骨无存呢。”这名小吏再次解释道。

    司马懿沉默片刻,再次将视线投向远方,“既然危险,为何不就在近处捕捞鱼虾?”

    “近海都是些小鱼小虾,稍微捞得狠一些就少得可怜了,都督说了,兔子尚且不吃窝边草,人就更不能做绝户事了。更何况远海才是好男儿的去处,官府明文告知过,只要弟兄们出海发现了新的岛屿,插上旗,就能自己给岛起个名字,甚至用人名都行。”这名小吏滔滔不绝地说道:“人生在世几十年,若是能把自己的名字留在史书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