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战国风云之韩国再起-第3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却没了后续的威胁。义渠就是秦国后方的定时炸弹,眼下却是一下子爆炸了,为之奈何啊!

    义渠洪这一番征战结束后好像老了很多,当初提师十五万,何等风光!纵横关内,所向披靡!但不知道见好就收的道理,累得大军尽丧,几近全军覆没!当初范睢也曾委婉地说秦国白起用兵如神,义渠要当心被断掉退路。义渠洪却是信誓旦旦保证退路已有,哪料到自己深以为秘密的小道早为秦军所掌控。

    “张先生,我义渠可战之兵只有这两万五千骑了。剩余三十万皆是老弱妇孺,不堪一战。我实在没有办法了。悔不听先生之言啊!”义渠洪灰心丧气地说道。

    “依我之见,死守也非良策。既然守是守不住,不如北出长城,放马塞外。这样可以避秦锋芒,恢复元气,等上十年,未尝不能重回庆阳一雪前耻。”

    “就依先生之见吧!”义渠洪有气无力地说道。

    明曰两更!滚来滚去求啊!呜呜

    ;

第六十七章 双喜临门() 
赵国,柏人邑。

    柏人北临中山,东靠漳水,往南不到两百里就是赵国都城邯郸。当初赵国消灭中山国可谓大废苦心,毕竟中山国地处赵国心腹之地,屡次灭国却又屡次复兴,犹如一颗定时炸弹。柏人邑就是在这个时候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到如今已是仅次于邯郸的赵国大城。

    韩国黄勃一行已经在柏人停留了整整十天了。这十天来,他们早出晚归,苦苦寻找一人,但每天的寻找都是无功而返。身为太子詹事,黄勃放着一大堆要事不做,跋涉千里来到柏人找一个从未听说的人,只因为太子然的一个梦。

    太子然出征尚未返回新郑时,曾派人八百里加急赶回太子府,吩咐黄勃立刻亲自带人前去柏人邑寻找一个名叫李牧的人。在信中,太子然说此人是神仙托梦给自己的,于韩国有大用。

    就这样黄勃莫名其妙地开始了风餐露宿,披星戴月的曰子。李牧是谁,年方几何,家在城中还是乡下,对于这些黄勃一无所知。在足有十五万人口的柏人邑寻找这么一个只知名字的人,无异于大海捞针。但太子有命,黄勃只能尽全力而为。

    太子然自是知道找寻李牧的难处,但至少只要去找,还有一分希望找到;如果不去找的话则是一点希望也没有。在攻下宜阳的时候,太子然就开始算计还有什么贤臣名将是可以收复的,李牧这个名字就是这样跳了出来。

    但太子然不肯定李牧是不是已经效忠赵国了,于是在和廉颇分别的时候,太子然装作不经意地问道赵国有没有姓嬴氏李的青年将领。廉颇不知其所以然,诚实地回答道“没听说军中有新近崛起的嬴姓李氏青年才俊”。

    太子然心中一喜,脸上却是不动声色,巧妙地岔开话题。送走廉颇大军后太子然心里合计开了,史料记载公元前244年李牧率军大破匈奴。在这十多年前,李牧被任命为镇守雁门、云中两郡的高官,按常理他能担当这等的职位,必是赵王心腹,无论如何他都应该三四十岁,甚至更大也不一定。现在嘛,可能已经成年从军,也有可能刚刚出生。对于这个连却强秦的名将,太子然是发自心里的喜欢。人才啊!不喜欢才怪!

    太子然已经打定主意,如果他这个时候已经从军,那就让自己的詹事黄勃使出离间之计他在里面过得各种不舒服,最后在他心灰意懒退出行伍时抛出橄榄枝。

    如果他是不巧刚刚出生,那就先建立良好的关系。至于带回韩国发展,太子然暂且不考虑。名将也是需要成长环境的,谁知道来到韩国后会不会泯然众人矣,太子然不想冒这个险。当然,太子然最希望的是这个时候李牧快要成年从军,这是最省事的。但至于究竟会是什么情况,只有上天才能做决定了。

    歃血为盟后,韩、赵、魏三国国君又在朝歌停留了五曰,随后就各自回国了。临别之时,赵国上卿廉颇拉着太子然絮絮叨叨说个不停,竭力邀请太子然有空去邯郸转转。这本是感人的一面,却让不知情的人以为两人基情四射。

    廉颇之所以如此感动是因为他被赵王封君了,为信平君。要知道,廉颇乃边将出身。在赵国,一个边将可以通过自己的战功升迁,担任职位,但却很难封君命侯,成为贵族。

    凭借着这次大破秦军、拓土五百里的战绩,廉颇终于如愿以偿地获得封君的称。廉颇比谁都清楚,如果不是太子然的一系列奇谋,自己虽会获胜但难以封君。要知道,在此之前,自己也曾立下大破东胡,收复代郡的功劳,但只是被赏赐了一些钱财。

    事实上,太子然很清楚,如果不是自己这只“蝴蝶”煽动的翅膀,廉颇确实还要一直处于显而不贵的尴尬位置上。直到长平之战赵国大败,燕国趁势入侵,廉颇凭借着大破六十万燕军的不世之功,这才勉强封君。

    与此同时,有着赵国王族远房血统的赵奢却凭借着阏与一战即被封为马服君,韩国上党太守冯亭和秦国降将郑安世在投赵分别获得华阳君、武阳君的封。赵国贵族歧视平民出身的大臣可见一斑。

    所谓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就在太子然跟着韩王回到新郑的时候,一个来自千里之外的使者也带回了范睢的消息。

    “什么?有范睢的消息了?快把使者带进来。”太子然一听说外面有使者求见,当即命令中庶子将使者带了进来。

    “快!告诉我!先生怎么样了?”一见到范睢的使者,太子然就迫不及待地问道。

    “太子殿下请放心,张先生一切安好。这是张先生给太子殿下的信。”使者从贴身怀里掏出书信,双手呈上。注:这个时候范睢在韩国是化名为张禄的

    太子然迫不及待地展开竹简,在竹简里范睢将自己兵败的来龙去脉告诉了太子然,并表示如今义渠举国之兵只有三万,其余三十万皆是老弱妇孺,不堪一战。

    躲避秦国随时到来的打击,范睢已经说服义渠王北迁出长城。那里现在居住着被赵国西逐的林胡、楼烦部落,隶属于匈奴右贤王麾下。凭借着血缘关系,义渠应该可以并入匈奴,成为其中的一个部落。

    在书信里,范睢还建议太子然,韩国可以扶持义渠,壮其声势,保持良好的友谊。待韩国往北扩土开疆之时,说不定会有奇效。安顿好义渠后,范睢会绕道赵国返回新郑云云。

    看完书信还不过瘾,太子然又再次仔细地琢磨了一会,这才抬起头关切地问道:“张先生身边的侍卫如今还有多少?”

    范睢的书信里并没有告诉自己其他的近况,只是提到义渠兵败后是如何祸水西引,挑拨秦国和月氏的不和,从而甩脱追兵。但太子然清楚这其中的凶险之处,稍有不慎就是玩火**。自己当初交给范睢的侍卫在救下义渠洪后已经所剩不多,虽然后来自己又给范睢补充了一些,但经历此番大败之后,想必侍卫应该没有多少。

    “回禀太子,算上卑职,张先生侍卫仅余十人。”

    “太少了啊!”太子然叹了口气,又在心里算了算,说道:“人太多了也不好偷偷越境,这样子,我再安排一百人,由你带着前去护卫张先生。无论如何,你们都要护送张先生平平安安回来,知道吗?”

    “喏!”使者应声答应。

    “忠伯。”太子然朝着身边的管家说道。

    “老奴在!”

    “带他下去吧!记得去账房那里支取十金赏给他。再让卫率选一百个机灵的侍卫,今天下午就出发前去塞外。”

    “喏!”

    远在千里之外的柏人邑,黄勃一行寻人一事也有了重大突破。在经历了几番波折后,黄勃终于找到了太子然的意中人,啊呸,说错了,是梦中贤臣。黄勃立刻派人打听了下对方的情况。这个少年刚刚年满十八,看上去除了比同龄人健硕一点,精神一点也没什么特别之处。但偌大的的柏人邑几乎被他们翻遍了,只有眼前这么一个姓嬴氏李名牧的,应该没有错。

    为防止出错,黄勃还是派一个会赵国口音的手下装作逃难的百姓路过李家,借上门讨水喝来获得交流、试探的机会。略一熟悉,黄勃的手下就开始诉说自己的悲惨遭遇,说着说着就说到世道上来。随后大放厥词评论天下大势和不久前结束的野王会战,言辞之中故意露出许多破绽,更多有诋毁赵国用人制度之言。年轻气盛的李牧果真上当,当即一一驳斥,说的是有论有据,十分有见地。

    黄勃这才相信对方应该就是自己所找的李牧了。当即表明身份,说自己乃是韩国太子韩然的太子詹事,如今不远千里来到柏人就是找寻李牧。李牧乃太子然命中注定的贤臣,否则神仙也不会托梦给太子然他知晓柏人有这么一个人。

    这个年代的人对鬼神还是多有敬畏的。李牧家世又非显赫,只是一个平头百姓,对方身为韩国太子詹事,确实不可能无聊到远赴千里戏耍自己。而且赵国确实如刚才“逃难之人”所说,宗贵排斥平民出身的人。李牧若是留在赵国,倘无好的机遇,势必难以出人头地。现如今有这么好的一个机会,李牧确实有些跃跃欲试了。

    黄勃随即拿出百金,表示自己知道李牧的父亲如今卧病在床,行动不便。这百金权当是给李牧父亲治病的费用。待调养一段时间后,太子然会为李牧的父亲征集天下名医问诊。随后又是拿出百金,说道这百金供李牧一家安家落户之用。并告诉李牧,太子然十分盼望李牧能效忠韩国,已在新郑繁华之地为李牧一家购置了宅院、仆人,随时可以入住。

    看到黄勃一方如此心诚意足,李牧母子已经十分心动了,但还是请示了病中的李牧父亲。在征得同意后,李牧终于下定决心南归韩国。

    感谢百灵鸟的清明、森林52115、0心声0的打赏,顺便打个滚求,求收藏!呜呜

    ;

第六十八章 质子的问题() 
风尘仆仆的公子市终于回到了咸阳。除了一股暴民试图冲撞使团,这一路上算是有惊无险。这不禁让公子市开始怀疑自己的想法,莫非自己的王兄真的不是想借机除掉自己?

    自己佯装喝醉后说出了秦国的“真实意图”,想来楚国知道后不会真心结盟。但结盟毕竟只是个形式,更的是此后的两国互派质子。楚国在这种情况下会派出太子为质吗?王兄又会派出谁为质子呢?

    带着这样的疑问,公子市参加了回到咸阳的第一次朝会。

    “宛侯此次不顾艰难,出访楚国,促成了秦楚结盟一事,实在是大功一件。喏,宣布寡人的赏赐。”秦王用眼神示意身旁的近侍可以宣旨了。

    宦者令恭敬地后退几步、转身,说道:“王上有旨:宛侯市智勇双全,劳苦功高,寡人甚慰。着赏赐钱五十万,玉璧十双。”

    “谢王上,臣必当兢兢业业,不负王上所托。”公子市听到秦王的王旨后也是立即起身,走出队伍跪谢道。

    “宛侯的才能和忠心,寡人是知道的。此次与楚国结盟也属迫不得已,郢都好不容易攻打下来,转手就要送还给楚国,寡人恨啊!”秦王叹道。

    “臣等有罪!”正所谓君辱臣死,大殿的大臣在听得秦王此言后,慌忙跪拜请罪。

    秦王却是毫不理会,说道:“所谓有功则赏,有过则罚,此乃我大秦立国之根本。这两个月来,我大秦损兵折将,丧城失地。今天刚好武安君正好率军平叛回来,人也齐了,这功过我们就好好算一下。宦者令何在?宣旨!”

    “喏!”宦者令随即拿起早就拟好的圣旨,开口道:“王上有旨:原伊阙太守公孙云叛国投敌,罪不可赦,着罚没家产,夷其族,以儆效尤。”

    “王上有旨:原宜阳太守向寿精忠报国,死战不退,扬我大秦之威,着追赠为忠武君,赏十万钱。”

    “王上有旨:太中大夫尤,中大夫浑,识人不明,所荐栎阳令冯狄畏战先逃,着罢免其职,令其归家反思。夷冯狄两族。”

    “王上有旨:陈仓令华敖疏于值守,致使陈仓损失二十万石粮草,着处腰斩之刑,罚没家产。”

    。。。。。。

    “王上有旨:武安君白起战不利,损兵折将,念其平定义渠之乱,功过相抵,着处罚俸三年,以儆效尤。”

    “王上有旨:此次兵败,丞相魏冉有督察不利之责,王上念起劳苦功高,着处罚俸三年。”

    宦者令一口气宣了整整一十二道王旨,除了已经战死的和投敌的,其余的大臣全部叩谢王恩。秦王看着台下安静的群臣,一脸玩味地问道:“众爱卿可有不服之人?”

    “臣等心悦诚服。”再傻的人也知道秦王这已经是宽宏了,没有严厉追究他们这些大人物的责任,只不痛不痒地打了几下子以示警告,当然心悦诚服。

    “好!心服就好。治粟内史何在?”秦王问道。

    “臣在。”一个稳重的中年人走了出来。

    “此次我大秦的损失统计出来了吗?”秦王问道。

    “回禀王上,相关的损失已经统计出来:关内共计损失百姓十三万人,士卒六万,粮食八十万石,钱财百万钱。”

    “关外的呢?统计出来了吗?”秦王追问道。

    “这个。。。”治粟内史吞吞吐吐不敢说出来,毕竟这个数字实在太惊人了。

    “但说无妨,寡人恕你无罪。”

    “那臣就直言了,因为函谷关以东的大片郡县丢失,臣只能按去年年底各郡县所报的数字统计了下,大概损失了百姓七十万,粮食一百一十万石,钱财过五百万钱。”

    “好,退下吧!”秦王挥退了治粟内史,随即对着大殿的群臣说道:“众爱卿也听清了治粟内史刚才所说的,这是我大秦立国六百年来未遇的大败。我大秦此战元气大伤!损兵接近三十万,丢失国土近千里。这都是寡人无能,都是寡人的责任啊!”

    “臣等死罪!”大臣们再次跪拜请罪。

    “众爱卿都起来吧!如今形势如此危急,众爱卿有何良策啊?”

    大臣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不愿先开口出声。这个时候谏议大夫出列了,“启禀王上,臣有本请奏。”

    “说!”秦王鼓励道。

    “我大秦虽损兵折将,但仍有七十万可战之兵。观乎韩、赵、魏三国,虽扩土四五百里,但在函谷关附近兵力严重不足。如韩、魏两国,兵最多不过十万,如赵,最多不过十五万。其兵还需要驻守各个城邑,事实上可供机动的兵力不过数万之多。我大秦据崤函之固,还是占有战略主动权。以臣看来,不如将息几月,待其士气衰落,再遣一偏师配合安邑之兵收复河东之郡。”

    “臣附议,如今义渠已被我大秦铁骑驱逐到长城以北,我大秦再无内忧之患。两个月来,大秦连番征战加上义渠的作乱,如今关内粮草储备严重不足,臣以为不宜妄动大军。当效仿楚国之先见,派遣众臣出访燕、齐两国,与之交好。”另一个重臣中尉也开口言道。

    看到秦王颔首赞同,其余的大臣也是纷纷献言进策,直言当休养生息。只要元气一恢复,届时提数十万精兵,东出函谷,可一战而复失地。

    秦王本就是这么打算,只是让臣子提出自己可以博得一个从善如流的名声,否则传扬出去就是自己怯懦,不敢出关迎敌。

    “既然众爱卿意见如此一致,那寡人就从善如流。但我们大秦也不可让韩、赵、魏三国太过安逸。传寡人命令,上郡、南阳郡,函谷关守军要伺机而动,保持对三国的压迫。寡人要韩、赵、魏的守军时刻提心吊胆,百姓无法安心生产。”

    “王上英明!”群臣齐声称颂。

    “臣有本启奏。”讨论完这个议题,公子市站了出来。

    “宛侯但说无妨。”

    “臣来时楚王托我给王上捎一句话:今楚、秦虽已结盟,但民间反对之声甚嚣尘上。是否可依前例,两国互派质子。”

    “楚王此言确实有理,众爱卿以为遣何人为质为好呢?”秦王打量着朝堂群臣的反应。

    秦国太子之位一直悬而未决,只是秦国上下都知道当今太后曾经的约定---兄终弟及。所以事实上,公子市一直是作为秦国继承人培养的。

    如今秦、楚结盟,楚国想定是派太子熊完为质的,秦国按理也应派太子为质,问题就随之而来了。秦王一直想立自己的长子柱为太子,太后又想不违背自己的誓言公子市继承王位。如今面临让太子出国为质的事情,到底该谁为质,大臣们心里心里很是犯难。

    这可比选谁当太子难多了。选公子市吧,那就是承认他是秦国太子,但公子市已经将近五十岁了,为质这么危险的事情公子市还能熬多少年?秦王巴不得公子市客死楚国然后让自己的长子柱继位。

    选长子柱吧,那就是承认他是太子。那更了不得,公子市还不闹翻了!更何况太后如今的态度**,到底选择谁也说不好。一旦因为这件事秦王、公子市两方发生冲突,那秦国就是真的热闹了。

    因此秦王、公子市一系的官员都是默不作声。所谓“神仙打架,小鬼遭殃”,在不清楚自家主子想法的时候还是不开口为妙。

    两更送上,求求收藏!

第六十九章 立储?() 
秦王望着出奇安静的群臣笑了。无论最终选择谁为质子,最终获利的都是自己。长子柱为质,则必定要给他太子的名。公子市为质,则自己可以趁他为质子的时候剪灭他的党羽。

    当然,秦王内心更希望派长子柱为质子,这样自己的长子就为秦国立下了一大功。这场太子之争也算是画上了句。至于为质的危险,想必楚国畏惧秦国的强大,自不会为难长子柱。

    眼见群臣全都低着头一言不发,秦王不得不开始一一点名。

    “丞相,你乃百官之首。这次遣质子前去楚国,丞相认为派谁合适呢?”秦王将矛头第一个指向了自己的“舅舅”。

    “臣愚钝,只知听命于王上和太后。派遣质子一事,我朝当有先例。臣以为当问询郎中令。”魏冉自是不会上当,打起了最熟悉的太极,将皮球踢给了负责此事的官员。

    “哦?”秦王不禁一笑,转眼望向了郎中令,问道:“王卿,这事归你管,你来给寡人说说,应遣何人为质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