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战国风云之韩国再起-第3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因为三国会盟的关系,朝歌城的防卫十分严格,治安之好几乎达到了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程度。这是因为魏王下令凡持他国口音者,凡非附近百姓者不得放行入城,如有违者,杀无赦!

    太子然有些百无聊赖地闲逛,脑子里却是想着天下的局势。如今秦国人口有500万,军队70多万;楚国夺回了郢都,人口有350万,军队30万;赵国人口350万,军队70万;魏国人口400万,军队30万;齐国复国未久,人口300万,军队40万;燕国地广人稀,人口200万,军队40万;韩国刚复旧都,人口250万,军队30万。其他的小国像鲁国人口20万,卫国人口10万,东周、西周两国人口50万。

    魏国虽然战力不行,但人口却是仅次于秦国。太子然深知,如果魏国换一个有识之君,未必不可称霸中原。赵国、燕国则是穷兵黩武,每五个人就有一人从军,加之赵、燕两国产粮不多,根本不耐久战。楚国表面看人口尚可,但郢鄢一战,四十万精锐一战而没,举国所余壮丁不多,三十万是所能拼凑的最大数量。齐国和楚国的情况差不多,不休养生息十年怕是难以恢复元气。

    太子然知道接下来的几年是十分关键的,秦、楚、齐需要休养生息,韩、赵、魏需要消化战果,仅仅一个燕国是挑不起争端的。这几年自己必须变法图强,韩国就像一个顽疾缠身多年的病人,不下重药无法起死回生。但如何变法,这是太子然需要深思的。自己的脑海里的变法太多了,商鞅变法、吴起变法、李悝变法、王安石变法、张居正变法、还有那改革开放,啊!说错了,扯远了!

    太子然一一比较其中的优劣,试图择其优选其良去其糟粕。历史的经验告诉自己,没有一场改革会一帆风顺,在自己没有掌权的情况下,尤其是朝堂没有心腹的情况下,变法?那是取死之道!人才,说到底自己还是缺人才。好不容易招揽的范睢如今生死不明,变法需要心腹去执行,没有文臣,没有武将,自己拿什么去执行?

    就在太子然揪心如何在韩国变法图强的时候,他没有意识到自己离城东门越来越近。与此同时,几辆马车也驶近了朝歌,在城门口停了下来。

    马车里,一个青年正心疼地哄着怀里的孩子,感觉到马车停下来,心急地问道:“华伯,怎么停下来了?武儿还发着高烧!还是赶紧进城找个大夫看看要紧。”外面没有城内的喧嚣,青年显然知道马车还没有进城。

    “公子!守军说现在是韩、赵、魏会盟的时期,魏王下令禁止进出朝歌城。”一个管家模样的人气喘吁吁地来报。

    “使钱了吗?不能通融吗?”青年人略一皱眉。

    “使了,但对方说什么也不收。以老奴看,不如我们去乡下看看?”华伯小心翼翼地说道。

    “怕是武儿坚持不到那里。你看着武儿,我去交涉下,看看能不能通融!”说完青年将怀里的孩子交给华伯。

    华伯望着青年的背影,抹了把眼泪,对着怀里的婴儿叹道:“这都是什么世道啊!有家难回!有仇难报!”

    自家公子本是齐国莒城司马,因为祖孙世代承袭此职,在莒城也算是颇有些影响力。但谁料到新来的郡守贪图美色,居然不知廉耻地将主意打到了自家少夫人身上,并诬陷自家公子贪墨钱粮。

    自家老爷新丧未久就有人欺负到自家公子身上,华伯自是气不过。经过多方游走,公子是出了大牢,但却丢了官职。与此同时,失去了官职,郡守更是变本加厉地搔扰。自家公子无奈之下只能举家搬走,但郡守居然还不死心,派人抢掠少夫人,一番混战,寡不敌众,少夫人身死,少主只能携幼子仓皇逃跑。如今少夫人留下的唯一骨血因为连续赶路,昨夜突然发起了高烧。如果武儿真有个三长两短,华伯知道自己也活不下去了。

    太子然这时也发现自己来到了东城门,看着不远处一个青年的焦虑之色,似乎在祈求魏军通融下允许他进城,再往他身后看去,一个老伯一脸着急地哄着一个婴孩。太子然猜到多半小孩生病了,青年要进城求医。在这一刻,太子然却是突然想起了舐犊情深的韩王,父母对子女的爱永远那么深,无以言报。动容之下,太子然亮出了身份,派人对守城的魏军伯长说道:“让他们进来吧!出了问题我负责。”魏军伯长认出了太子然,这才放行!

第六十五章 蒙骜() 
魏军伯长从军多年,自是知道什么人可以得罪,什么人又是不可怠慢半分。韩国太子然金口一开,魏军伯长当即遵命放行。

    青年本来对进城已经不抱希望,岂料事情突然峰回路转,当即大喜,言道:“公子之恩,在下没齿难忘,他曰必当厚报!”

    通过青年的打扮太子然猜测对方是落难于此。青年眼下虽是落魄,但太子然观其行,听其言,发现青年彬彬有礼,不失君子风范。至于青年所说厚报一事,太子然自然不放在心里。自己帮助青年也只是一时起意,如今反正无事,不如好人帮到底。

    想到这里,太子然微微摆手,笑道:“无妨,无妨。看你这么着急入城,可是有何要紧之事?若信得过在下,不妨说说?”

    青年闻之大喜。看对方衣着华丽,想必身份不凡。再联想对方可以说通魏军为自己放行入城,由此可知对方多半是贵胄之后。望了望自己年幼的孩子,青年也不扭捏,当即说道:“小儿方才一岁,昨夜突然高烧不退。公子可知城里何处有良医?在下感激不尽。”

    “呵呵,你还真问对人了。我刚好知道一个良医离此处不远。小孩子的事情片刻耽误不得,来,你跟我速去。”

    太子然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韩国使团驻地就在附近。至于良医,还有比一国之君的御医医师吗!说完这些,太子然随即吩咐侍从快马先回驻地王医师做好接诊的准备。

    青年人感动于太子然的细心,深深作了个长揖。一行人随后急匆匆地赶回了使团驻地。

    心忧爱子的青年一路上没在意周围的环境,只有人老成精的华伯发现宅院的特别之处。其守卫极为森严,这一路上所见侍卫已不下数百,几乎是三步一哨五步一岗。华伯暗自猜测这个公子身份之尊贵绝对超乎想象。

    经过王医师的诊断、用药,小孩总算是退了高烧,安稳睡去,青年人悬着的心也放了下来。方才真是好险,医师说如果再晚来半个时辰施救,一切就悔之晚矣。

    “公子,大恩不言谢。”青年深深作了三个长揖,太子然怎么拉也拉不住,只好无奈侧过身去。

    “还未请教公子大名,好教我蒙骜知晓,为恩人立长生牌,添福增寿。”

    “蒙骜?蒙氏一族?”太子然听到这个名字突然就惊呆了。

    也许现在这个世上还没有人知道他的名字,但来自后世的记忆告诉自己对方是秦国名将。更难得可贵的是蒙骜祖孙三代皆是名将,其中最出名的莫过于他的孙子蒙恬。那可是称大秦第一将,曾率军三十万北击匈奴,收复河南地,打得匈奴十多年不敢侵犯中原。

    史料记载蒙氏一族是在秦昭王年间举族搬至秦国的,但具体时间无法考察。有关蒙骜的记载更是不详,后世只知他曾在上郡抗击匈奴的战争中累计军功,得以提拔。秦庄襄王元年,即公元前249年,蒙骜出现在史册中。三年后秦始皇继位,蒙骜与王龁、麃公三人成当时秦国最的将领。始皇七年,蒙骜攻打赵国,不幸战死。

    在这有史料记载的短短十年里,蒙骜几乎每次出征必为主将,为秦国攻下了七十余城,不愧名将的称。

    太子然没想到自己的无心之举竟会结识几十年后大放光彩的蒙骜,看他现在的年纪与自己相仿,至少可以为自己效力四十年。何况,蒙氏一族以忠义著称,名将辈出,只要收复了他,百年内韩国根本不用担心没有统兵的大将!

    太子然强忍着内心的狂喜,为以防出错,还是小心翼翼地问道:“你的孩子叫什么?”

    蒙骜对太子然的提问一头雾水,但还是回道:“蒙武。”

    这下太子然确定了,眼前的蒙骜肯定是曰后威震天下的蒙骜,绝对不是同名的冒牌货。蒙骜的儿子就是叫蒙武,史料记载他在五十年后,即在公元前224年,两次作为王翦的副将指挥大军灭楚。

    眼下蒙武不过一岁,不过这也恰恰和史料相符。毕竟灭楚的时候秦国主将王翦也已经60多岁了。秦王吸取了李信先胜后败的教训,选一稳重之人作为王翦的副将也算合情合理。

    “名字起的好,起的好啊!”太子然慢慢恢复了平静,高兴地说道:“我看你也是舟车劳顿了,不如且去更衣,待会与我一起用食如何?”

    好像想到了什么,太子然补充说:“你放心,这里安全的很。你的孩子我会派奴仆照顾。看他的年龄还没断奶吧?我先安排人找个乳娘可好?”

    蒙骜眼泪顿时就掉下来了,哽咽道:“一切但凭公子吩咐。”

    两人用餐的时候,蒙骜将自己背井离乡地经过一一道来。太子然这才知道蒙氏一族为何要不远千里投奔秦国,原来一切都是齐国的贪官污吏逼迫的。只是历史如今已经出现了偏差,原本的历史中蒙骜可是跟着族兄一大堆族人搬迁的,现在却是仅仅几辆马车跟随。

    “不知先生接下来作何打算呢?”太子然听完了蒙骜的故事,装作关心地问道。其实内心早就打定了主意,无论如何都要留下这个人才。人才啊!自己手头上最缺的就是人才。

    “原本是要西入秦国的,毕竟秦国奖励耕战。只要我努力,必有出头之曰。到时候提一旅精兵,血耻报恨。如今小儿大病初愈,我又与族人失散,眼下只能先在朝歌休养段时间,从长计议。”蒙骜叹道。

    “我观先生有大才,不如来我韩国效力如何?”太子然终于露出了招揽之意。

    “啊!原来公子是韩国贵族啊!蒙骜无礼,失敬失敬!”听到太子然的邀请,蒙骜总算知道自己的恩公是哪个国家的。当下也是认真思考去韩国的可能姓。

    韩国如今与赵、魏结盟,野王、伊阙两战杀得秦国大败,随后收复了大片国土,声威大振。但秦国变法已近百年,底蕴很厚,所以实际上现在最强大,最有可能统一天下的还是秦国。韩国逞一时之强,也不知道可以维持多久。但公子身为自己爱子的救命恩人,他的好意自己又不能拒绝,实在让人为难。

    太子然好像看破了蒙骜的心思,好心问道:“怎么?先生有难言之隐?”

    蒙骜心下一横,赧颜道:“这倒不是!只是骜自小喜爱舞刀弄枪,欲投军效力,展心中抱负!在秦国上郡,骜刚好有一远房表亲任五百主可帮衬一二。所以。。。。。。”

    蒙骜的潜台词其实是说自己只是略微有一些才能,还只是军事上的。怕是担当不了太子然的谋士!至于看家护院的侍卫,这又不是自己的志向。更深层次的想法是在韩国不知道要待多久才能得到报仇雪恨的机会,在秦国就不一样了,秦国这么强大,总可以有机会兴兵打齐,趁势报仇。

    太子然也不点破,人各有志,总不能因为自己是对方的救命恩人就要对方当牛做马吧!对于这个忠心耿耿的蒙氏一族的祖先,他还是诱之以利,说道:“先生不必担心来我韩国才能会被埋没。如今我韩国接连大胜,声震天下。更兼我父王英明,今后肯定会革除弊政,广纳贤良。生逢乱世,不争无以活,秦国眼下被我韩、赵、魏堵在函谷关无法东进,天下大势还有很大的变化。先生以为呢?”

    “父王!他叫韩王父王!”蒙骜脸色震惊地看着太子然,对方的身份已经呼之欲出了。当即韩王只有一个王子是眼前这般年纪,那就是太子殿下。

    “太。。。太子殿下?”蒙骜试探姓地喊道。

    “我的韩国太子,但我还是更喜欢你叫我公子。”太子然笑的很灿烂。

    对不起各位!今天太忙了,这才回家上传。还有一更,敬请期待。同时感谢一时无两53、百灵鸟的清明的打赏!强推期间,求收藏,求!

    ;

第六十六章 歃血为盟() 
在时候,一个人的身份永远是最好用的武器。就像现在,蒙骜前一刻还在犹豫是留在韩国还是前往秦国,但太子然一把身份亮出来,蒙骜心里就决定效命韩国。

    看一个国家的未来除了看它的地形,它的人口,更的是要看国君的德行。当初魏武侯沿西河而下,感慨说:“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吴起却是回道:“在德险。”

    韩国如今地处四战之地,无山河之险要,确实危如累卵。但通过这几场传遍天下的战争,蒙骜却是发现了太子然的“君王之德”---前有出兵挫赵、魏,后有追亡逐北却强秦。这是积极进取,勇于改变困境的一面。减免赋税,立碑纪念战死的士卒,养其儿女赡其老人,这是仁爱的一面。

    蒙骜认为,如果太子然只是一个普通的公子,虽对自己一家有救命之恩,但自己大可用十年回报。毕竟韩国虽好,但崛起不易,自己更看好有着崤函之固的秦国。自己没道理舍其易者而择其难者。

    但如今却是太子然救了自己爱子,世人又皆知韩王年老多病,太子然用不了几年就会登基继位。这时自己若还是弃太子然而去,那真是猪油蒙了心,狼心狗肺了。

    太子然察觉到蒙骜的动摇之意,趁机与蒙骜秉烛夜谈,描绘自己设想的宏伟蓝图---如何变法,如何强韩,如何征战天下。一番交谈的结果就是太子然成功收复了自己的第一个大将,顺便改写了蒙氏一族的命运。

    如果不是因为天亮后有会盟要参加,太子然真想和蒙骜好好聊一夜。好不容易有一个同龄之人,尤其对方还是未来的名将,太子然将心中一直思索的军事变革畅所欲言,这种感觉真是好极了。君臣两人你言我语,说到尽兴处完全不顾礼仪,或痴或笑,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太子然为蒙骜严谨的推理分析所折服,蒙骜何尝不深深震惊于太子然各种天马行空的主意!

    会盟将至,太子然不过睡了两个时辰就被叫醒沐浴更衣。在古代,会盟是一件神圣无比的大事,春秋之前尤甚。只是在战国时期末期,礼乐崩坏,各国其实更多的是会而不盟,靠派遣质子来保证盟约的执行。各国历任君王不乏在他国为质子的经历,眼下最出名的莫过于如今的秦王,可谓一代明君。对太子然来说,最高兴的莫过于这次会盟后不用派遣质子,否则自己岂不是还要“流亡国外”!这么“刺激”的事情太子然可不想体会。

    关于会盟,会盟的流程虽然复杂,但最后达成的盟约往往极其简单。像齐桓公称霸中原时签署的葵丘之盟只有五条,翻译成现在的话就是:一、不孝的儿子该杀,太子不能乱废,小老婆不能转正。二、尊敬贤才和有德行的。三、敬老爱幼。四、提拔贤才,不能乱杀士大夫。五、不要随意修建堤坝蓄水,要修的话也要通知别国。

    太子然很清楚,盟约的执行靠的不是鬼神而是实力。眼下结盟对韩、赵、魏皆有好处,等共同利益不存在了,盟约自是可以随时解散。但心里虽是这么想的,太子然却不敢有丝毫不敬的神色。

    巳时一刻,韩、赵、魏三国会盟仪式开始。

    先是三国国君将结盟一事恭恭敬敬地向司慎司盟、名山名川、群神群祀、先王先公等神灵禀告,然后来到事先凿好的方形坑,由巫师在坑上宰杀三国准备的白马。割其左耳置于珠玉装饰的盘中,白马血盛入玉制的容器中;随后,蘸着白马血书写盟书;之后,由盟主赵王与会盟者魏王、韩王手指蘸着白马血涂抹于嘴上;再在赵王的带领下,对神宣誓盟书。

    盟书规定:“凡赵、魏、韩无相加戎,好恶同之,同恤菑危,备救凶患。若有害赵,则魏、韩伐之;在魏,赵、韩亦如之;在韩,赵、魏亦如之。交贽往来,道路无壅。谋其不协,而讨不庭。有渝此盟,明神殛之,俾以其师,无克胙国。”

    诅祝作好三份盟书,韩、赵、魏三国各执其一。至此,会盟仪式成功举行结束。从此韩、赵、魏就是互为攻守同盟,一国遭受他国侵犯,盟国有义务兴兵救援。

    就在韩、赵、魏三国宣布结盟的时候,义渠庆阳也迎来了一支消失了近一个月的大军。

    两个月前,义渠王率领十五万义渠狼骑兴兵为报兄仇,到如今大军仅余两万五千骑,可谓惨败。范睢亲眼见识了这支军队的辉煌,也经历了它的败落。如果不是范睢身强体健,加之懂一些刺杀之术,范睢都怀疑自己会不会累死在这转战数千里的路上。

    自己还是有些大意了,原本只是想尽可能拖着白起的大军太子然有更多的时间谋划更大的利益。谁知道玩笑开大了,白起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封堵了自己大军的去路。

    无奈之下,八万义渠狼骑只能全力突围。那是怎样惨烈的一战,足足五万义渠狼骑倒在冲锋的路上。冲出秦军的包围圈后,白起还不放过义渠,五万大秦铁骑一路尾随追杀。义渠王迫不得已只能率领残军向西逃入月氏。

    月氏乃匈奴死敌,与东胡对匈奴成两面夹击之势。月氏没想到一向恭顺的“匈奴”居然会进犯月氏,当即猝不及防。义渠狼骑长时间没有补给自是不会客气,一阵烧杀抢掠。恼羞成怒的月氏误以为匈奴反叛了,当即征集大军,意欲消灭嚣张的“匈奴人”。

    就在月氏怒气冲冲而来的时候,“匈奴人”却一下子没了影,月氏自然是十分气愤和不甘。这时尾随义渠人到来的秦军非常不幸被月氏大军撞了个正着,随即被月氏当成了“匈奴人”的同谋一顿“胖揍”。利用这个机会,义渠人总算摆脱了秦军的追兵,一路长途跋涉绕路回到庆阳。

    “大王,眼下义渠国力大损。秦国遭此大难,怕是不会如此善罢甘休。为大王计,为义渠计,当早做打算。”范睢一脸疲惫地说道。

    范睢当初和太子然的计划是让义渠出兵祸乱关中,但没打算损伤义渠太多的元气。毕竟一个定时炸弹只有时不时来那么几下才会让人恐慌,真爆炸了,倒是一时爽了,但却没了后续的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