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水浒大宋-第22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元武十五年,自新内阁班子成型,国会成立,朝廷实行政策多了一道手续。有人戏称为内外三权。

    即:立法、司法、行政三权鼎力。皇权、内阁、国会三权制衡。内阁还分为熊鹰二派,互相监督,彼此拆台。

    完成两派执政和国会,张林所设想的政治体制初步完善。老实说,花了接近二十年才把中华国发展到这一步,时间有点长。

    当初他以为把火车搞出来也就八年十年的事情,但只是一厢情愿,即便有他的指导和设计构思,工业发展也远不如想象的飞速。

    关键还是基础科学体系有待完善,很多学科都只有在从中学毕业进入专科学校后才有机会学习,换句话说,涉及到相对高一点的技术还没有普及到大众中。

    张林就像个敝帚自珍的吝啬老叟,一面绞尽脑汁地增涨财富,一边觊觎外人偷窃。很多科学知识的积累离着产品只是一个概念般的窗户纸,一捅就破。

    就好比蒸汽机的概念,只要有人见过这玩意运转,并且简单了解下机器的工作原理,不需要多久时间就能设计出来。

    另一个时空的历史上,蒸汽机早在十一世纪就有了雏形和概念,但真正被研发的时候是十七世纪。研发出来后,一二十年就进入了工业生产领域。

    到蒸汽机被搬上轮船的时候,也就相差个三五十年。

    这是没人指导下的结果,若是有人指导研发方向和利用雄厚的资金和人力投入研究,这个时间消耗将被缩小到一小半。

    什么技术,只要一个国家动用资源去钻研它,没有搞不定的可能。

    元武十五年,刚过立夏,舟山海军港中一艘冒着黑烟的战舰乘风破浪,驶出了军港。第一艘长87米,宽16。8米的由蒸汽机驱动明轮的海船正式进入下手实验环节。

第627章 经济增涨的速度() 
蒸汽机上船非同小可。

    这标志着中华国正式进入了蒸汽时代,因为运输效率的提高将有效刺激工农业发展,尤其是长江内河水域两岸和沿海工业带,将因此受益。

    这艘皇家开拓者号蒸汽轮船是全木制木壳船,排水量才不到一百吨,但速度飞快,无论是军用还是民用都是让人欣喜而震撼的。

    内阁三元老和元武陛下全程观摩了此次蒸汽轮船的试航,对其成功往返表示热烈的祝贺,同时,计划同期开工内河运输船队刺激工商业。

    另外,海军部的舰船也该更新换代了,水手、船员、锅炉工、蒸汽船保养维护、作战和训练得开始摸索和总结经验。

    蒸汽机上船成功,也就标志着铁甲战舰的研发可以正式启动了。因为,最大的驱动力问题已经不再是问题。

    其实早在元武四年的时候,小型铁壳船就已研制成功,只是当时没有蒸汽机投入使用无法锻造出大型船板和船骨。

    另一个时空,明朝就有了铁壳船,而第一艘铁壳蒸汽船的下水和蒸汽机的普及相差不到多少时间。

    中华国试制的皇家开拓者号蒸汽明轮船只是实验,而非是下工的产物,毕竟螺旋桨才是某人一力主导的研发方向。

    螺旋桨和明轮驱动是设计的概念区别,本身的制造难度没有想象中那么大,论船舶设计可比蒸汽机要简化多了。

    小型螺旋桨驱动铁船早在第二期五年工建计划时就成功试制了,但却由于蒸汽机技术的不完善而导致锻造机以及机械大马力驱动力的不足。

    如今随着蒸汽机小型化且热效提升的进步,铁甲战舰已成为必须上马的军事项目。当然,对付当今世界其他国家,用不着铁甲战舰这么高级的武器,所以只完善不普及。

    张林记得海军发展规划是战列舰、快速巡洋舰、潜艇、航母、驱逐舰的顺序,对这些耳熟能详的海军装备是内心膨胀的渴求。

    趁他还活着,自然是要打造出一个后世海军远洋舰队的模板,应该包括快速机动的巡洋舰、大炮至上的战列舰、补给舰等多功能齐全的综合舰队。

    不过在内燃机没有出世之前,这一切都是扯远的东西。

    内燃机原理和蒸汽机想通,都是通过热能转化为机械动能的过程,其中都涉及到气缸和往复式轮转的作用原理,造出来只是时间问题,但提高热效率却是跟机械动力学和材料学密切相关。

    进入工业时代后,最明显的便是能感觉道资源的利用率大大提高,市面上货物充斥,百姓们的生活水平显著改善。

    尤其蒸汽机的普及,大量的人力被淘汰下来去开荒,间接促进了移民和西北经济发展。这个时空,中华国的西北在某人的精心安排下已是发展成大农场经济,完全堵死小农经济死灰复燃的机会。

    南方地区山水多,散田相对较多,就单纯发展手工业比较不错。毕竟,强行把散田合拢到一起,机器能发挥的作用很低,还不如转换下地区的经济模式。

    种田不是唯一出路,由于海外市场和人口暴涨的刺激,国内对各种物资都是急缺。尤其是烧制水泥和转头进行的城镇化建设,建筑用材订单一直是赚钱的大项目之一。

    虽说造船工业的铁甲战舰还处于摸索阶段,但木壳战舰还是得造,不但要造,还得大批量地造。周边各国都急需向马来岛扩张,没有武装船队是不行的。

    以优势国力和武器装备入侵别的国家土地,永远是蕴含巨大的经济利益,相比之下,战争带来的损耗简直是九牛一毛。

    战争胜利者不光是肉眼可见的红利,更是打出名气,这种声誉在邦交中是有巨大推进作用的。

    不管中华国对技术封锁有多严密,但火器的普及已是势不可挡,中亚、西亚、欧洲大多数国家都已开始换装火枪火炮。只是由于国力和制造工艺的差距,武器和作战人员不成规模。

    截止到目前,这十几年发展下来,中华国的钢铁产量已是突破八百万吨,这比前朝宋国的年产130万吨钢铁翻了六倍有余。

    不但如此,国民人均收入也达到了360元每年,此时米价才一分二厘钱。做个横向对比的话,按照后世平均米价两元五角一斤算,人均收入相当于后世中国每年七万五千人民币。

    伴随海路开通,周边各国和远洋商人来中华国贸易,虽然他们被限制在港口城市附近活动。但港口城市的建设样貌是他们难以想象的繁荣瑰丽,遍地黄金,人间天堂。

    莫说皇宫了,就算是港口城市的地标建筑商贸大夏,都要比欧洲皇室的城堡更壮观气势。在码头上,商船遮天蔽日,每天流通在码头港口的财富非是脑袋可以想得出来的数字。

    望之生畏!

    这是海外商人来到中华国后发自肺腑的感叹,干净整齐的街道,平坦的石子路或者城市中的水泥马路,令人惊讶的财富在这个国度里显得那么不起眼。

    只可惜商人们若无特殊文书绝不可能离开得了港口城市,否则一旦被巡逻队查到,一律处于间谍罪被抓进矿山里劳教,能不能活着出来还很难说。

    商人们知道中华国在掩藏创造财富的秘密,不但何以解释那么多的货物在短时间里就能完成订单,而且还如此的无有瑕疵?那根本不是靠双手可以制作出来的。

    开国这些年来,至少有三百三十多个海外商人因为触犯港口律法而被充以间谍罪逮捕,永远只在活在劳役中。

    张林这一辈子,是坚定不移要把闭关锁国的政策给坚持到死的,等他死后,科技差距也就彻底拉开了。

    届时,中华国将是地球上第一个完成工业革命的超级大国,他国拍马难追。

    他发展了四大特务组织,一部分用意是监视朝廷方便自己掌控皇权背后的权利,另一原因就是维护自己锁国的政策。

    这也是大皇子张念反对他的理由,他这当爹的说是释放皇权,却是暗地里操控朝政,一言九鼎。但是后世皇室子孙却无法再履皇权,一代而终。

    倒不是张某人非得操控皇权,只是,他信不过别人。

第628章 精简军队() 
根据这些年海路开通后的商贸数据册来看,对外贸易中丝绸、瓷器并未如想象中那般畅销,原因无他,西亚欧洲那边能消费得起的人很少。

    也就在中华国主导的商贸船队把这瓷器和丝绸价格降低后,销量才增涨起来。相对来说,茶叶却是贸易额的大宗项目。

    为此,中华国茶商管理协会特意找人翻译了多国语言,制成烹煮熬蒸泡等玩茶手艺,推行茶文化概念,而不单单只是这个产品本身。

    薄利多销,瓷器运输不宜,商贸总署考虑再三后,把瓷器的规格提升一个档次,主走上流社会的路子,主打“中华”品牌。

    当然,中华国也有许多禁止出口贸易的货物,尤其是铜金属,华夏大地缺铜,每年都需要从远洋各国进口大量的铜制品回来提纯。哪怕一时用不了,也得库存起来。

    另一个时空为什么中国要改用钢制子弹,不是钢制子弹好,而是这玩意便宜。

    铜的质地较软,延展性好,在击发时高温高压的状态下,可以有稍许扩张变形,气密性好。

    所以,民间的铜钱和周边各国的铜钱一直是中华国大力回收的贵金属项目之一,只要确定了东亚金融中心的位置,铜资源是不会缺的。

    这时代除了张某人,还没有谁会意识到国家战略资源的重要性。

    自从大皇子下定决心去北美,并且在北美移民办公署中大力扩建势力,张林就很少过问他的事情,转而认真而耐心地培养五皇子张海。

    作为皇室,一个即将放弃皇权的皇室,既要亲民,也要保持神秘感。

    张林带着皇子皇女们经常出宫游玩,和平民百姓厮混在一处,有时候会故意制造一些噱头从而曝光身份,让得群众产生一种“惊喜”感。

    张林开始有意识地减少在大朝会上出现的频率,朝会的召开地址从皇武殿转而向国会大夏过渡,内阁关于新政策的讨论与颁布也必须经由国会批准。

    三权分鼎后,说不定内阁的权利到底是弱了还是强化了,反正皇权是显然被削弱了许多。至少,元武陛下制定一些关乎国运的政策都必须交由国会讨论。

    但国会是没有行政权利的,所有批准的政策还是得拿到内阁的点头认可才行,

    皇室、内阁、国会,三角制衡的关系让得众多熟谙官场门道的大臣们看出了陛下深不可测的智慧。比之历代皇帝,元武陛下是最难让人捉摸的一位存在。

    即便是极度不服父皇稀释皇权的大皇子张念也不得不感慨到父皇的深谋远虑,这番权利架构成立后,内患的可能性的确是被降到了最低限度。

    军政分家,内阁无军权,军部无行政权。皇室无一言九鼎,内阁与国会斗争,内阁的在位和在野两派还在互相攻歼。光是内部的条条框框,就够野心家玩一辈子了。

    接触移民工作多了,张念自然而然能感觉到新生代读书人的不同之处,他们更乐于抨击政策。即便内阁取得的政绩再完美,他们总能找到可以喷口水的不足之处。

    尤其是报纸上的言论愈发大胆,甚至敢于指名道姓地谴责某位内阁大臣的失职,敢于报导一些隐藏在社会角落里的丑陋现象。

    新生代媒体人也发觉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只要他们不发表反国反民族的言论和文章,朝廷……尤其是皇室对此是乐见其成的。

    如果说雄图霸业是一场游戏,那国家就是张林用来玩游戏的玩具,现在这件玩具已被他打造的华丽而精美,蕴含着无限成长空间。

    争霸游戏,还可以升级换代。

    大皇子张念既然选择了另起炉灶,那就彻底不再过问朝堂中的是是非非,利用父皇默许下的特权大肆挑纳移民家庭。

    仅元武十五年和十六年,总移民人口超过一百二十万,有效地支援了北美基建工作。尤其是北美实现了武器自产后,但凡男人都武装起来,对那片土地上的印第安人实行清剿。

    倒不是他们不想融合,而是印第安人不服管教,不想劳动,即便不招惹对方,对方也会来去无踪地杀人烧庄砸机器。

    印第安土著们骨子里是野蛮的,比非洲奴隶要难驯化的多。

    北美大地上,约莫有五万之数的正规军在毫无人道地清除土著,这一行动已是持续了将近七年,死在枪口下的印第安人不知有多少。

    元武十七年,二十一岁的大皇子张念举办大婚,妻子是来自中学读书时的一个女子中学的同学,是个普通的商人家庭。

    这门亲事,张林全程未有参与,全凭儿子喜欢什么女子就选哪个。婚姻这种一辈子的事,还是交给子女们自己决定。

    包括对其他子女的对象问题,他都保持不插手不干预的态度。当然,身为皇室子孙,一般人不敢欺负上门,子女们也没有那么差的眼光。

    四十有二的张林为国家和民族劳心劳力了半辈子,眼光华夏如日中天,国内的在连续三期五年经济发展计划的刺激下,经济腾飞如同巨龙。

    相应的,军队却是愈发精简,从开国之处的160万常规军一削再削,减到目前的陆军八十万、海军十六万。

    或许是由于热武器太早引入了西亚和欧洲,当那边远洋国家组建起了全职火器军后,对于资源的争抢已是进入白热化。

    这时代的欧洲,论富裕远不如中亚西亚这片接近东亚的阿拉伯国家。

    尤其是当中华国介入其中浑水摸鱼,挑拨各国之间的宗教和民族矛盾,欧洲各国的王国和领主老爷们又一次组织了东征十字军。

    但此次,他们的目的只是针对跟他们矛盾积累颇深的阿拉伯国家,对于中华上国,他们发自肺腑地感到惶恐。

    因为,他们的武器,他们的军舰,大部分都是中华国商人高价走私来的。即便他们想发展本土的军工业,也不是一时半会能满足战士们的需求。

    相当一部分战士,还拿着工建和铁枪、披挂重甲进行战斗。

    对于张林来说,利用历史上十字军东征数次积累下的民族仇恨来发动一次世界大战是很有必要的。

    一方面可以趁机掠取人口和财富,一方面可以刺激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以战争名义确定东亚金融中心和世界警察的角色。

第629章 阅舰() 
犹太夏国!

    这个国家自从建国后就得到中华国的大力援助,不但站稳了脚跟,而且还充当东亚和西亚、欧洲的贸易中转站,大赚特赚。

    因为苏伊士运河还未开通,现在只是建了一条横贯地中海和大食海的有轨马车铁道加强运输力度,商人在这个国家云集,财富在这里流通。

    夏国,也是西亚第一个把中华国钱币当做本国货币的国家,并且所有的贸易结款方式都由华币清账。

    在这里,中华国设置了多家银行,帮助商人们减少运送钱币带来的负担和风险。

    说到西欧和西亚进行的长达数百年的战争,便是有名的十字军东征了。起因便是被犹太教、基督教、***教奉为圣地的耶路撒冷。

    战争,名义上就是围绕圣地的争夺而展开,实则是宗教、文化、经济和国内矛盾转移的一个突口而已。

    此时的欧洲社会还处于封建时代,甚至是远不如东亚中原的封建制度,领主横行霸道,苛捐杂税,国土分裂成一块块属地。

    圣战的起因,就是十一世纪时的来自西亚的征服者塞尔柱土耳其人入侵巴格达,随后阿拉伯世界解体,战乱把基督教会、修道院等破坏掉,逼迫许多富人逃去东欧。

    而罗马教廷借机山东欧亚宗教仇恨,妄图把所有***强迫改信基地叫,掀起宗教狂热而发动的东征战争。

    从另一方面说,是因为中亚西亚靠近东亚,商人转手买卖东亚精美而上等的葡萄酒、丝绸、瓷器、香料等等,大发横财,引起了别人的贪婪心而已。

    毕竟,这时代还没有哪个欧洲国家可以船队规模大到绕过非洲前来中亚东亚贸易。

    所以,当犹太人立国夏国后,这便是东亚和欧洲贸易的中转站,可以直接避开西亚阿拉伯人的盘剥,对于除了***商人的其他商人来说是天大的喜讯。

    巨大的财富让人眼红,阿拉伯世界最初被中华国强大的武力说震慑不敢轻举妄动,但随着财富的流失,民间和朝廷都产生了要把夏国这个贸易国给灭掉后取而代之的心思。

    而此时的夏国,满打满算才四十余万人,军队才四万余人。其中的纯种犹太人,不过区区两三千人,大部分都是挂羊头卖狗肉。

    张林原先是想计划纯教犹太人立国,但后来发现犹太人口实在是稀少,只能是连骗带哄地弄一批地区人口填充进去。好歹是把犹太夏国的招牌立了起来。

    这些年在中华本土的贸易扶持下,犹太夏国的发育还不错,军队虽然人数少,但全部是职业兵,且大部分都上过战场,熟悉火器使用。

    犹太夏国以优良的中西贸易之地的税权抵充订金,采购了三十余艘中华国千吨级别的战舰,是地中海的小霸王存在。

    其国虽小,但其军事实力足以让它可以在阿拉伯世界里立足,绿衣和黑衣大食不敢轻举妄动。

    老实说,张林为了培养这个亚欧宗教的矛盾搅屎棍也算花了不少心思,给钱给人给武器地帮忙训练,还缔结盟约国邦交政策。

    东盟现在有五个成员国,犹太夏国就是第六个安插在***世界的搅屎棍。张林继续扩大盟约国的势力,必须要在欧洲扶持一个代理人。

    从世界版图来看,唯有后世的英国和葡萄牙……西班牙半岛比较合适,因为方便建设商贸港口,地理位置较为靠外。

    只是欧洲国家向来关系错综复杂,各国皇室之间不是表亲就是七姑八姨,反正都带着些血缘关系。想插手进去,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后世美国以英国后裔身份介入,也还是被欧洲排斥在外,可见这片土地上对外来势力的阻抗有多根深蒂固。

    归根结底,乃是其归属同一宗教下的多民族特性,就算政策再是开明,一个国家里的不同民族之间也会冒出矛盾,产生隔阂。

    这也是张林为什么要背负骂名将中原大地上的众多民族给统一起来,甚至是强制性信奉道教的原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