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公司的秘密。
但是,为什么每次面对赵银峰的时候,就有一种心虚的感觉,偏偏其中还带着几分先知般的优越感?
周琴已经迷恋上这种感觉了!
对于林栋,周琴的这种“请教”并没有引起他的困惑和麻烦。能够拉一个“迷途知返”的精英回头,还是件好事。而且这件事情,也得到了姬瑶的双手赞同,甚至每一次和周琴的辩论内容,姬瑶都要分享一下——她更多的是去体会林栋所讲的那些内容。
这些东西虽然以前姬瑶也有过类似的探索,但并没有像林栋说的这么清晰。
对于周琴的这件事情,林栋和姬瑶并没有当成正事来做,只是两个人探讨平台设置完善工作闲暇时打发时光的。但逐渐的,随着周琴每天都发来消息问情况,这件事反倒成了每天必做的事情之一。
今天,周琴发来的,就是关于那天中断没有说完的,关于中医西的争论。
这种争论,在网上曾经起起落落过很多回,周琴也不是第一次听到。
凭心而论,周琴对于这个并不怎么关注,毕竟平时她吃西药,偶尔回到家里,母亲看她憔悴的样子,也会买些中药熬了给她补身体。
对于中西医,她本身是没有什么偏见的,但是从海外回来的赵银峰,却是对中医深恶痛绝,说那些神神叨叨,用什么根本没道理的东西当药引子,简直就是胡闹!现在看病都讲究科学,虽然很多西药中的物质也是从动植里提取的,但那至少是科学的,而这些树皮草根混杂在一起,能治什么病?
赵银峰还用了很多海外所谓的中医利用神秘主义骗人钱治人死伤的事情来佐证自己的观点,倒是引起不少公司里职员的赞同。
周琴本是无可无不可的,但那天听林栋所说的关于中医与科学相容不相容的事情,周琴的兴趣又来了。
“先不说中医该不该存在,先说这个科学,这是西方建立起来的吧?”林栋正好有时间,便准备给周琴好好的说一说,用西方的话来说,就是“科普”一下。
“当然。”这个没什么疑问。
“那么,科学大规模传到华夏,是什么时间?”林栋循循善诱。
“大约……应该是上个世纪初?或者上上个世纪中期?”周琴有些不确定,历史并不是她的强项。
林栋“科普”:“其实可以往更早的时间去追寻,明清早期的传教士传过来的那些知识,也可以算在科学里面。但是,再往前,没有科学往华夏传播的时候,从古到科学占据了主导地位中间这两千年,在华夏人传统里的学问是什么?是什么让华夏人渡过了配方的黑死病、大瘟疫?”
周琴原本就不反感中医,此时下意识便从嘴里蹦出一个词来:“当然是中医药了。”
“那么,第一个问题解决了,中医的确是有用的,对吧。”
“当然有用,只是中医的那些神神叨叨的药引子、什么无根水、猫眼泪之类的,感觉上很是无稽……”
林栋说道:“你见过?还是你明白?你觉得是无稽之谈,是从科学的角度来说的吧?那么,中医出现的时候,科学还根本没有体系,为什么非要用科学的道理去解释中医?而不是让中医自己解释自己?况且中医也在发展,现在有多少中医看病的需要那些神秘的药引子?你用几百年前的中医治病理论,去和现在的西医比较,公平吗?”
周琴愣了一下。
是啊,这样比,公平吗?
现在去老中医或中医院那里看病,人家通常是直接写方子,除了坊间传播的那些所谓偏方外,几乎没有多少中医药方里还存在那些不知所谓的药引子了。想了想,莫名其妙的药引子,也是在很久以前存在的。
那么,用很久以前的中医“不合理”现象,和现在的西医比,是不是一开始,就被人带进了沟里,有失偏颇?(未完待续。)
第六百零七章 是谁在误导谁?
“如果放在同一起跑线上,当中医已经能够大规模治疗传染病的时候,西医还在把理发师当医生。而中医的发展已经有了一整套的理论过后几百年,西医才从放血治疗等慢慢发展到了现在的医学。现在主导世界的是科学,所以西医是主体性的,是占绝对优势的,是有着充分的话语权的,所以中医才会被视为迷信、落后……但这真的合适吗?”
“又不是你死我活的斗争,为什么非要把中医打倒再踏一万只脚,然后才甘心?”
“这其中,是不是有些其他的因素存在呢?”
林栋的一连串话,让周琴无言以对。
“那咱们先转回来,接上一次的话题,当中医等华夏的原有的医学体系作为主流的时候,并没有去排斥科学的存在,也不排斥西医的存在。尽管当时的西医是蛮荒的表现。但是,为什么西医一上来,就非要把中医赶尽杀绝?”
周琴犹豫了一下:“难道是怕中医再起来,断了西医的后路?”
这不是她理智的想法,也不属于她自己,只是凭着刚才的几句话的推测。
“有可能。”林栋并没有给出一个确切的答案,而是继续说道:“让人费解的是,现在西方已经慢慢开始从中医里汲取他们需要的知识了,至少非,典后,欧洲一个国家就开始从中医的方子里,研究出从八角里提取某种元素来治病的。而这一次的诺贝尔奖,也开始颁给华夏的一个医学家——从事中医药里提取某种元素物质的。”
“但是,网上对于中医的诋毁和诬蔑从来就没断过,为什么?而且做这些事情的,偏偏还都是华夏人,为什么?”
“既便是得奖的这位学者,也被起底,加上了很多荣誉后,开始在网上传播她在华夏所受到的不公正待遇——这又是为什么?但凡和中医有关的,总有那些人在为了反对而反对,难道他们没脑子吗?只要是对方承认的自己就反对,把这场中西医之急搞成了生死之战,为什么?”
一连串的为什么,虽然答案显而易见,呼之欲出,但周琴却并没有回答。
是啊这些人的别有用心是显而易见的,但这是为什么呢?
“那是为什么?”
“利益,带路党,被洗了脑子的人,又或者其他原因。”林栋并没有细细解释,网上那些事儿,无非就是钱,“信念”等原因。
钱就好说了,无论是老美还是日本等国,早在本世纪初就花大笔的资金“圈养”了一批亲日、亲美又或者亲钱的华人为他们的舆论观点服务,这些人是华夏最早接触的网络的一批人之一,混了这么多年,怎么也都混成了大v、资深评论员、业界专家之类,有钱自然好办事,主子叫怎么宣传就怎么宣传了!
而“信念”,则就是那些彻底认为西方要先进于东方,华夏如果不全盘西化就没有希望的人所拥有的。
在他们看来,华夏只有按照西方那些大师们的著作里所写的那样,倡导自、由、民、主,才会变得真正的文明起来,而不是像现在这样,贪官多、豆腐渣工程多、法律不健全、社会不民、主等等。
他们是严格按照西方的那些人教导的“按我说的做,而不是按我做的做”,他们无视了伊拉克按照西方所说的做,如今仍然战乱不断,叙利亚同样如此。
而那些严格按照西方所说的,并且没有经历战争洗礼就接受了西式的“文明”的中亚、东欧“颜色革、命”的国家,如今却比原来更穷,那些国家甚至更怀念苏联时期的情况……
这些都被无视了,他们只看到西方描述的所谓文明、自、由的社会是什么样子的,而整天出现的恐怖袭击、枪击案、谋杀、性丑闻已经被他们忽视了,他们自动的将西方脑补成了天堂一样的地方,而他们现在所做的,在他们眼里,就是在把华夏这个落后的大国,挽救到“天堂”的一方……
有些人是无意识的,有些人,则是有目的的……
某些层面上的无知和白痴,真的很可怕——这种精神上的洗脑和,几乎毁了一代人。
然而,这种情况,还在继续……
说到这个问题后,林栋长时间的沉默,周琴同样也在思考。
是啊,难道这些人真的就看不到华夏的发展,只觉得西方好吗?
不尽然吧?
目的各有不同。
只是错位的拿着现在的华夏,同现在的西方去比,原本就不公平,但在他们看来,是理所当然的——反正我们生活的就是在现在,管他以前是什么样子呢?
西方从工业革命到现在三四百年的发展他们看不到,西方在大航海时期掠夺了全世界的金银作为自己发展的底蕴他们同样看不到,上上个世纪西方组团到华夏打劫,他们同样会视而不见,华夏从正式发展到现在不足百年,他们仍然看不到!
他们只看到,华夏人均收入没有他们高,各种问题层出不穷,这些在西方都没有……或者看不到!
“华夏人素质低……”周琴想到了一个赵银峰多次提起时那沉痛表情的问题,下意识发给了林栋,“特别是在国外……”
“国外人素质并不见得高多少……你拿老外的精英去和华夏的普通民众比素质,这有可比性吗?”林栋一句话堵回去了,“你怎么不拿那些西方随地大小便的民众去和华夏的普通民众比素质?况且,算起来,这素质低还是西方造成的——假如我们派一百万部队去美国本土,没有纪律的呆上七八年,然后你让美国发展上一百年,再和华夏比一比素质试一试?”
周琴不说话了,她明显能够感觉得到,林栋此时语气里的火气。
重复看看自己问的那些问题,如想真的较真起来,这些问题,还真是可笑——在没有全面衡量背景的情况下就随意的对东西方的一些东西进行对比,就如同去比较一个文学大师和一个正在考高中的初中生的作品一样,硬要说两个人水平高低不一样,这有可比性吗?
中西医的发展如此,华夏和西方的科技发展、法律发展同样如同,甚至于人文社会的进程也是这样在比……
真正想起这样比并大规模在网上进行讨论的人,还真是脑残啊……
自己怎么就信了呢?
这还真是被误导了……
周琴的心思,慢慢的淡定了。(未完待续。)
第六百零八章 这才是共赢合作
两个人的辩论,或者说是“交流”告一段落,林栋和姬瑶要去忙了。而周琴也需要为微软在大华夏区的落子奔波了。
虚拟平台的内容大致上已经敲定,医疗、教学、培训方面的合作伙伴已经谈的差不多了。上一次林栋去参加科技展并给大家讲解的时候,就已经有不少的单位过来联络,后来这些单位听说长缨集团要搞网络虚拟平台,便纷纷要求加入进来。
虽然相比较娱乐、影视、游戏来说,这些单位都算是小众的,但是实际上的潜在市场并不少。
比如今年早些时候,某位网上比较著名的小学老师的网上公开课,一节四十分钟,九块钱。只一天的时间,这节课的点击量,便好几千次——看起来多,但放在全国而言,这并不算什么。
华夏的父母,特别是年轻的父母,对于子女的教育投入,一向是韩信用兵,多多益善的。
虽然教育部、人大代表多次提议要为学生,特别是小学生减负,但实际上一直减不下来的原因,并不只是因为学校追求高的升学率、教育质量。
学生的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的也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
有需求才会有市场嘛。
至于父母这样做,是真的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还是为了把自己没有完成的理想转嫁到孩子身上,又或是为了攀比而强加给孩子一些除了教育之外的辅导课、实习课,那就真的不得而之了。
这种争论永远没有结论,父母有父母的理由,社会学家有他们的道理,孩子,只能无辜的旁观。
扯远了,拉回来继续说,网络上的公开课、收费课的热销,同样也预示着这样个潜在市场的庞大。毕竟不是哪儿都有很好的补习老师的。有些地方,老师上完课就不管了,学生回去后听不懂,而父母又不会讲,在网上购买相关的公开课,给孩子启迪一下无可厚非。
这是一方面,而那些远程的教育机构,也希望能够通过虚拟现实这样的教育手段,实时在网上与求学者交流,这样教育就会更加的直观,效果也更好。而无论教育者还是求学者都不用来回奔波。
虽然网上虚拟平台也会收费,但相比较而言,付出的代价就要低廉的多了。
这些都是双赢的内容,自然也就很容易谈得拢了。
类似这样的合作协议,这一段时间以来,长缨集团谈妥的不少。
然而,更大的内容里,关于影视方面的,还需要林栋他们继续努力。
因为对方,对于他们这个虚拟平台并不是十分感冒。
华夏历史上的,影视从解放开始,最初便是和那些战争、生产、英雄分不开的。
当然一开始,那些影视片子里少不了从老大哥那里译制过来的片子,虽然当时那些看着白皮肤、蓝眼珠、黄头发的老大哥一嘴的东北味普通话,还会让很多人有些疑惑,后来知道那是翻译带过来的口音。
但总的来说,华夏人,特别是一些基层的民众,看电影的第一次接触,大都是关于战争,关于生产,关于怎么从一个旧华夏建设成为一个新的华夏,这其中的很多影片,现在的年轻人根本没有看过。
比如《江姐》,比如《狼牙山五壮士》,比如《闪闪的红星》、《地道战》、《地雷战》、《洪湖赤卫队》、《鸡毛信》……
这些大都是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拍的片子,有些甚至还只是黑白片。
当时质朴的表演,在现在看来,可能会很幼稚、很土,但至少那时拍的片子是真实的,并不怎么夸大。
那时的日本鬼子是真实的强大,影片不会像现在渲染出鬼子很弱,随便一个娇小姐或一个小孩就很容易杀倒一片,那时的抗日战争很艰苦,并不像现在所表现的那样很潇洒、很好玩、很喜剧化……
抗日战争真的很艰苦,八年时间,三千五百万的人员伤亡,大半个华夏的沦陷,无数的珍宝、资源被抢被毁,无数的古迹被烧、被占,等真正的打到日本投降,华夏已经是一片苍夷……
抗日战争真的很苦,真的很苦,真的很苦!
林栋很少看现在的抗日战争片——因为把抗日战争描写的太过于简单了,其中大量充斥的不是当时的真实情况,反倒是********的篇幅占据了很大的空间,很少的一些精品,林栋已经联系着去往自己的虚拟平台里拉了。
比如《亮剑》,比如《我的团长我的团》,比如《生死线》,比如《永不磨灭的番号》……
而更多原汁原味的影片,便只能从这个地方来找了。
这是一家名为山河在的影视传播文化有限公司。
原本的那些战争影片,大多是八一电影制片厂、长春电影制片厂、天山电影制片厂等拍摄,影视的转播权自然也在他们手里。
但是在前几年,为了这些影片的推广和数字发行,这些几十年前的经典影片,便转交给了这家山河在影视发行公司做数字发行。
但是,说实话,这些年来,这些经典的老片子,在网上推广的力度并没有多大进步。
这倒也不是山河在不努力,究其主要原因,一来是华夏网上盗版实在是太猖獗了,几乎人们所能想起、所看过的影片、小说、电视剧,在网上都能找到盗版,而那些上传盗版的人还美其名曰帮助传播,我呸!
把别人辛苦劳动的东西无偿发布出去,就为了博得几个点击、一些回复,还能说出这么“义正辞严”的话来,也真是无耻到家了。
再一个,便是这些影片实在是太古老了,咱们的宣传机构对他们的宣传并不上心,两相一比较,这些片子传播的速度和影响力,也就可想而知了。
曾经也有过不少公司来找过山河在公司,想要谈一谈合作,但是说实话,这些公司的诚意并不是很足,有些是想占个名头,毕竟国家对于这样的影视传播还是很支持的,一旦沾上边,肯定会有一些政策方面的支持。
而还有些则就别有用心了,甚至有想着买断这些影视的播放权的,后来山河在公司一调查,这些公司无不有境外的背景,至于买来版权是不是用来播放,那就不得而知了。
正因为如此,所以山河在公司,才会更加的谨慎。
所以要谈的话,林栋就必须亲自出马了。(未完待续。)
第六百零九章 我们有足够的耐心!
山河在公司的会客室里,林栋和姬瑶已经等在这里大约有半个小时了。
姬瑶正翻看着会客室里的杂志,而林栋只有苦笑。
前段时间,他们为了为难微软和狗哥公司的谈判代表,故意拖了很长时间才去和他们见面,这一次倒好,直接反转过来了。
“既然名叫山河在,”林栋突然说道:“那么这一家公司,应该至少是和抗战类影视节目有着很大关系,毕竟‘国破山河在’的很大程度上,是说抗日战争时期的事情的。”
“你的意思是说,既然能够取这个名字,那么这家公司,恐怕搜集了这么多的抗日战争时期的影片,创立这家公司的人,应该有着强烈的忧患意识?”姬瑶听出了林栋的话外音。
“恐怕还不止这些。”林栋猜测,“如果我猜的没错的话,说不定这家公司,还有着军方的背景……”
“早知道,应该找我哥或姜大哥问一问。”姬瑶伸手撩起一丝乱发,理在耳后,“这样可能会更容易一些……现在这样,不知道对方会不会对我们不信任,又或者有其他想法?”
林栋拍了拍手边的箱子,笑着说道:“既然来了,那就看对方的态度了。有了咱们的这个,我想对方应该能够看得出来咱们的诚意,和合作的前景。”
姬瑶点点头,林栋有这个信心,她自然也不会去泼冷水。
况且,自从认识林栋以来,他所说的哪一件事情,不是匪夷所思,却又一件件最后都办成了?
和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