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说论语-第1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0。3(1。9)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译文】曾子说:“谨慎地对待父母的去世,追念久远的祖先,自然会导致老百姓日趋忠厚老实了。”

【解析】简言之,就是师古,这是孔子早期的思想。古人敬畏祖先敬畏鬼神,让人们内心有敬畏,行为就会有底线。

【现实解说】没有信仰,内心没有敬畏,因此道德无底线,什么都干得出来。

10。4(8。3)

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

【译文】曾子有病,把他的学生召集到身边来,说道:“看看我的脚!看看我的手(看看有没有损伤)!《诗经》上说:‘小心谨慎呀,好像站在深渊旁边,好像踩在薄冰上面。’从今以后,我知道我的身体是不再会受到损伤了,弟子们!”

【解析】曾子借用《诗经》里的三句,来说明自己一生谨慎小心,避免损伤身体,能够对父母尽孝。据《孝经》记载,孔子曾对曾参说过:“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就是说,一个孝子,应当极其爱护父母给予自己的身体,包括头发和皮肤都不能有所损伤,这就是孝的开始。曾子要他的学生们看看自己的手脚,以表白自己的身体完整无损,是一生遵守孝道的。

对于这段记载,似乎还是应该推究一下背景。孔子的孝道应该到不了这一步,为什么要这样对曾参说呢?根据孔子的方法,这应该是针对曾参的性格弱点说的。所以,曾参的性格大概不太爱惜自己的身体,总是让自己的身体处于伤损的状态。孔子为了让他改掉这一点,因此用孝道来说他。

其实,孔子对曾参的孝并非那么赞成。有一次,曾参锄地的时候把瓜的根锄断了,老爹曾皙大怒,一手杖打过去,正打在曾参的脑袋上,当场将曾参打昏在地。过了一阵子曾参醒过来,挣扎着站起来,对父亲说:“敬爱的爹,刚才儿子做了错事,您老人家用力教训我,没把您累坏吧?”之后,曾参又弹琴唱歌,以表示自己已经没事了。

这件事情传到了孔子那里,孔子非常生气,命令守门的保安:“曾参来了不要让他进来,我没有这样的学生。”曾参听说之后很纳闷,老师教导我们要孝敬父母,我这不是做得很模范吗?于是,曾参请了个师兄弟去帮自己问问到底怎么回事。

“这个不懂得道理的混账东西,其实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孝。”孔子的火还没有消,所以先骂了几句,然后解释。“当年舜是个孝子,他父亲瞽叟是个糊涂虫。在他父亲需要他帮忙的时候,他随时都在;可是当他父亲跟后娘要害他的时候,他跑得比兔子还快。所以,轻轻的打就忍受了,要命的打就一定逃跑。曾参在他父亲暴怒的时候还等着挨打,如果被打死了,不就是陷他父亲于不义?他这叫孝吗?再者说了,曾参是个公民啊,他父亲杀他就是犯罪,害己害父,这不是混账是什么?”

这件事,见于《说苑》。

【现实解说】爱自己就是爱父母,就是最大的孝了。

10。5(8。5)

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

【译文】曾子说:“自己有才能却向没有才能的人请教,自己知识多却向知识少的人请教,有学问却像没学问一样;知识很充实却好像很空虚;被人侵犯却也不计较——从前我的朋友就这样做过了。”

【解析】不耻下问的意思,依然是复述孔子的说法。曾参教导学生,自己创新的东西不多。所谓我的朋友,马融认为是指颜回。

【现实解说】明知别人不懂,还要去问。明知别人没钱,还要去借。在感觉上,这好像不是不耻下问,而是炫耀。

10。6(8。6)

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

【译文】曾子说:“可以把年幼的君主托付给他,可以把国家的政权托付给他,面临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而不动摇屈服。这样的人是君子吗?是君子啊!”

【解析】曾子讲的是国家大事,似乎是在讲历史。从鲁国的历史来看,曾子所讲的这个君子应该是季友,也就是季孙家的始祖。

不过,就算是季友这样的君子,不是也把鲁国整成了三桓的国家了吗?

【现实解说】过去是托孤,现在是托寡。总的来说,君子太少。

10。7(8。7)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译文】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大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责任重大,道路遥远。把实现仁作为自己的责任,难道还不重大吗?奋斗终生,死而后已,难道路程还不遥远吗?”

【解析】任重道远,死而后已,曾子贡献了两个成语。这是曾子在给学生们上课,要他们树立远大理想。

【现实解说】理想太远大,往往会落空。明天的日出虽然美好,可是今天的晚饭更加重要。

10。8(12。24)

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译文】曾子说:“君子以文章学问来结交朋友,依靠朋友提高自己的情商。”

【解析】还是孔子的思想,还是给学生们讲课。

【现实解说】君子以文会友,小人用钱买官。

10。9(14。26)

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

【译文】曾子说:“君子考虑问题,不超出自己的职位范围。”

【解析】还是孔子的思想,还是在给学生们讲课。这句话很多版本中与“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放在一起,意思也完全相同。

【现实解说】曾老师的课很闷呐。

10。10(19。17)

曾子曰:“吾闻诸夫子:人未有自致者也,必也亲丧乎!”

【译文】曾子说:“我听老师说过,人不可能自动地充分发挥感情,(如果有)一定是在父母死亡的时候。”

【解析】又是转述孔子老师说的话,强调人只有父母死的时候才有真性情流露出来。曾子强调孝,所以会说到这些。

【现实解说】有的人家里狗死了,哭得也挺伤心。

10。11(19。18)

曾子曰:“吾闻诸夫子:孟庄子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是难能也。”

【译文】曾子说:“我听老师说过,孟庄子的孝,其他人也可以做到,但他不更换父亲的旧臣及其政治措施,这是别人难以做到的。”

【解析】又是转述老师的话,《论语》中还有这样的话:“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就是在说孟庄子。问题是,难道改了就是不孝吗?未必吧。

按照周礼,父亲去世,儿子要守孝三年,这三年,国家的事情也好、家族的事情也好,都是交给管家去管的,这个管家,周礼里面叫做“冢宰”。这个冢宰不是管墓地的,周朝初期,冢宰就是宰相。在周朝初期,“三年无改于父之道”是一种普遍现象。后来礼崩乐坏,冢宰的地位也越来越低,三年守孝也成了名存实亡,所以“三年无改于父之道”也就成了扯淡。所以孟庄子“其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是难能也。”真是难能啊,要特别拿出来说一说。

【现实解说】春秋之后,“其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是难能也”就彻底成了浮云。比较流行的是一朝天子一朝臣,人人都在忙站队。如今没有世袭了,更不用讲什么“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了。新官上任,一定是换自己的人,行自己的政,恨不能把原先的痕迹抹得干干净净。所以,曾子的这段话,只能是个传说了。

10。12(19。19)★★

孟氏使阳肤为士师,问与曾子。曾子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则哀矜而勿喜!”

【译文】孟氏任命阳肤做士师,阳肤向曾子请教。曾子说:“在上位的人离开了正道,百姓早就离心离德了。你如果审讯罪犯得到了真相,应当怜悯他们,而不要自鸣得意。”

【解析】司寇是大法官,负责大夫以上的法律事务;士师是小法官,负责士一级的诉讼。所以“其情”指的是犯罪背后的真相,而不是“情况”之类的意思。曾子的意思,老百姓犯罪多是被迫的,因此对他们要有怜悯之心。

很明显,曾子与孔子不同,曾子比孔子要更纯粹,不如老师那么圆滑,老师要世故很多。同样是做官的弟子来请教,孔子的回答都是针对弟子的缺点的,而曾子的回答是针对职务的特点的。孔子的目的是教弟子如何保全自己获得提升,曾子则是教弟子如何服务百姓。

【现实解说】天生的恶棍有,但是不多。多数人犯罪是被环境所诱惑或者迫使的,在一个只有诱惑没有监督的环境里,人要想不犯罪实在是太难了。

10。13(8。4)

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笾豆之事,则有司存。”

【译文】曾子有病,孟敬子去看望他。曾子对他说:“鸟快死了,它的叫声是悲哀的;人快死了,他说的话是善意的。君子所应当重视的道有三个方面:使自己的容貌庄重严肃,这样可以避免粗暴、放肆;使自己的脸色一本正经,这样就接近于诚信;使自己说话的言辞和语气谨慎小心,这样就可以避免粗野和悖理。至于祭祀和礼节仪式,自有主管这些事务的官吏来负责。”

【解析】曾子与孟敬子在政治立场上是对立的。曾子在临死以前,他还在试图改变孟敬子的态度,所以他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这一方面表白他自己对孟敬子没有恶意,同时也告诉孟敬子,作为君子应当重视的三个方面。

曾子与老师孔子的境界确实有不小的差距,这样的临终忠告也都是面子上的东西。

不得不承认的是,鲁国权贵们对知识分子倒是很尊重。

【现实解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很多人不是到将死的时候,是不说真话的。

【附】曾参与《论语》

《论语》是谁修的?基本上的公论是由曾参的学生所编定的,理由有两点。

第一,《论语》对曾参无一处不称“子”,而且记载他的言行和孔子其他弟子比较起来为最多。除开和孔子问答之词以外,单独记载曾参言行的,总共十三章。

第二,在孔子弟子中不但曾参最年轻,而且有一章还记载着曾参将死之前对孟敬子的一段话。这一段记载为曾子弟子所记,毫无可疑。曾参这一辈的学生中,只有曾参的晚年有所介绍,其他人都没有,证明修编者是曾参身边的人。

除开这两条,其实还有更有趣的证据。

《论语》整个记载看似杂乱无章,但是在某些篇里还是颇有学问。其中,第一篇就暗藏玄机。

我们不妨来研究第一篇的人物出场顺序,从中看到一些玄妙之处。

第一个出场的人物自然是孔老夫子,这一点合情合理;第二个出场的就有些掉眼镜了,竟然是有若,而且有若在整篇《论语》中都被称为有子,受尊重程度仅次于孔子,甚至高于第三个出场的曾参,奇怪吗?第四个出场的是子夏,第五个出场的是子贡。出场顺序说明了什么?

更有甚者,第一篇里的出场人物除了孔子,竟然只有这四个人,而老资格学员一个也没有,孔子最信任的子路、最喜欢的颜回竟然也没有。这说明,在编修者眼中,这四个人的地位非常特殊。

怎么回事?这需要一个合理的解释。

在孔子去世之后,孔子私校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营,最终形成这样的结构:校长有若,教导主任曾参。有若作为校长,社会地位很高,所以鲁哀公才会向他请教。曾参主要负责教学,学生们听他的。学校的主赞助商是子贡,子贡有的是钱,向学校提供赞助和助学金奖学金之类,同时解决一部分学生的就业问题。那么,子夏与孔子学校有什么关系呢?

子夏去了魏国的西河办学,成为魏文侯的老师。当时魏国为天下第一强国,子夏的国际地位可想而知。这个时候,子夏需要彰显自己的孔门正统,而恰好曾参也需要一个强大势力作虎皮,因此师兄弟很容易就把两所学校结成了兄弟学校,之间的往来频繁,互为声援。而曾参的弟子们也很为拥有这样一个师伯而感到骄傲,言必及子夏师伯。

不知道是谁建议了修《论语》,于是《论语》编写小组成立,组长有若,总编辑曾参,总顾问子夏,总赞助子贡,这就是组织架构了。资料搜集工作也主要由他们来做,当然也会找在世的师兄弟们提供。

到曾参去世,终于《论语》修编完成。出场顺序自然要有所讲究,有若老师是前校长兼组长,排在最前面;曾参老师是总编辑,排在第二位;子夏师伯是总顾问,排在第三位;子贡师伯是总赞助,排在第四位。

当然,作为曾参的学生,除了把老师排在第二位出场之外,第一篇里讲孝的东西还特别多。

可以这样说,《论语》是由曾参主导的,于这本著作来说,居功至伟。有人也许会说《论语》可能完完全全就是曾参的弟子在曾参去世之后编写的,与曾参无关。如果是那样的话,那么《论语》就是主要讲曾参而不是讲孔子了。所以,孔子及他的学生们的事迹,一定是曾参在世的时候整理的,他的弟子们不具备这样的能力和条件。

第十一部分 游张

言偃,字子游,小孔子四十六岁,是孔子的第三批学生。鲁国人,也有说是吴国人。子游应当是武城人,此处在鲁吴边境,有时属鲁有时属吴。子游与子夏齐名,是孔子第三批学生中学业最出色的学生之一。为人非常聪明,机警善变,深得孔子喜爱。但是,与子夏互相瞧不起。后曾开设私校讲授儒学,称为子游之儒,可惜成就不大,日久湮没。

颛孙师,字子张,小孔子四十九岁,是孔子的第三批学生。陈国人,是孔子周游列国在陈国收的学生。子张学习努力,但是有些古板,爱钻牛角尖,性格有些乖僻,较难相处。孔子曾经非常欣赏子张,但到晚年,对子张较为失望。子张也曾开设私校讲授儒学,被称为子张之儒,成就不大,日久湮没。

11。1(4。26)★★★

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译文】子游说:“侍奉君主太过烦琐,就会受到侮辱;对待朋友太烦琐,就会被疏远了。”

【解析】数,列举的意思,如数家珍的数。此处就是说太啰唆的意思,话太多,所以言多必失。孔子说“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就是这个意思。

子游这个人,聪明而且灵活,口才也好,在孔子第三代弟子中情商最高,最懂得如何处世。这两句话,实际上就是他的处事原则。从这两句话,也能看出子游这个人也是相当的清高自傲,怪不得与子夏合不来。

尽管话是子游说的,思想还是孔子的。7。8(12。23)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无自辱焉。”这段话,是同样的意思。

历史上,许多人就是没有听从子游的建议而遭殃的。譬如岳飞,整天说“直捣黄龙,迎二圣还朝”,也不管人家宋高宗愿不愿意,说得多了,宋高宗不高兴了,派秦桧把他给杀了,冤不冤?

【现实解说】无论对谁,点到为止,所谓心有灵犀一点通。点了没点到,也要止,没有灵犀,再点也没用。

11。2(17。4)★★★

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译文】孔子到武城,听见弹琴唱歌的声音。孔子微笑着说:“杀鸡何必用宰牛的刀呢?”子游回答说:“以前我听先生说过,‘君子学习了礼乐就能爱人,小人学习了礼乐就容易管理。’”孔子说:“同学们,言偃的话是对的。我刚才说的话,只是开个玩笑而已。”

【解析】杀鸡焉用宰牛刀,这个成语来自这里。孔子的意思,礼乐这么高尚的东西,在这里给草根们表演是不是太浪费了?

子游的口才确实好,孔子说了错话,结果被子游“以子之矛击子之盾”,孔子只得说自己是开玩笑,找个台阶下。

能够让老师当场下不了台阶,并且不得不给自己找台阶的,也就是子游了。

这个“戏之耳”后来被广泛应用,都是用来找台阶的。譬如汉末曹操捉了张辽,本来要杀张辽,刘备为张辽求情,曹操不准也不好,准了吧,人情被刘备得了,灵机一动,说道:“我亦知文远忠义,故戏之耳。”一句话,刘备的面子也给了,好人自己做了,张辽后来成了曹操的心腹大将。

唐朝白居易成名之前,求见当时的成名诗人顾况,顾况瞧不起他,说:“长安物贵,居大不易。”等到读到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时,不由对白居易刮目相看,改口说:“有句如此,居亦何难?老夫前言戏之耳!”

哈哈,前言戏之耳。

【现实解说】如果没有认错的雅量,至少要有“前言戏之耳”的智慧。

11。3(19。14)

子游曰:“丧致乎哀而止。”

【译文】子游说:“丧事做到尽哀也就可以了。”

【解析】这句话,也是孔子曾经表达过相同意思的。子游是个思维灵活的人,对于孔子的学说,他往往把符合自己想法的话拿来用。从子游强调这一点来说,他比孔子的思想要更开放一些,对于丧事没有看得那么重。

【现实解说】什么事情都要适可而止,否则就假了。老板的妈死了,你哭得比领导还要带劲,那不是假哭是什么?

11。4(19。15)★★★★★

子游曰:“吾友张也为难能也,然而未仁。”

【译文】子游说:“我的朋友子张可以说是很努力很刻苦了,然而还不够灵活不懂得变通。”(旧译:“我的朋友子张可以说是难得的了,然而还没有做到仁。”)

【解析】历来的解释,都是说到“难得”和“做到仁”,至于什么是难得,什么是仁,一概不说,所以都是蒙混过关,骗人钱财。以子游和子张两人的个性来说,子游说子张的短处,一定是用自己长处。所以这个难能,就是刻苦努力的意思,算是子游承认子张的长处,之后就说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