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青春遗梦 作者:朱水源-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谈到杨子江,从五泉山谈到中山陵,二十五年的风风雨雨,二十五年的酸甜苦辣,家事国事天下事无所不谈,无话不说。
  大柳,名叫柳宽,毕业于一个很有名气的建筑工程学院,一九六八年我们同时被分到一所中学教书,并住在一间宿舍,他人高马大,说话大声大气,处事落落大方,是一个标准的关中汉子。他的这“三大”无人可比,给人的印像也好,室友们都称呼他“大柳。”在同室的几个人中我俩对时势的看法基本相同,思想和感情方面的交流也多,因而情深日笃。他比我年幼两岁,很有主见,善于独立思考,在那宗派林立,山头别起,急风暴雨式的年代里,从不随波逐流。但他直言快语,总是惹来不少麻烦。他说:“红卫兵是受害者。”“造反派是心怀怪胎。”“武斗是上当受骗。”“忠字化运动是封建帝王思潮。”“一分为二不是辩证法。”等等。这些都是文革禁语,说上一句就会引火烧身,他说的这些暗中被人记了下来,告给了军宣队,把他当做现行反革命抓了起来,关进了“牛棚”,每天和“牛鬼蛇神”一起早请示晚汇报:“毛主席,我有罪,我向老人家请罪。”后来在清队落实政策时,查了他的五代,没有发现什么其它问题,把他放到一个建筑单位,接受工人阶级的再教育。
  塞翁失马,因祸得富。他到建筑单位如鱼得水,很快搞出了一些成绩,并且认识了后来的妻子,二人相恋不久就结婚了,紧接着一张调令,他俩同时都调到了马鞍山的一个大型冶金建筑公司,成了当时被称作“空中飞人”的一大新闻。当时他没能告诉我原委,只到今天才知道了真相。
  他的岳父是在皖南打过游击的老革命,文革初期也被挂了起来,直到清队落实政策时又恢复了工作,调任为这个大型企业的党委书记兼经理,在系统内有不少熟人,他的调动就得益于岳父的一个电话。由于他学有所成,再加上他岳父的扶持,到这个公司可以说是直步青云,至今成为这个公司的副经理兼总工程师。这些年在官场混得多了,也知道了一些下海经商的门路和渠道,也让他的夫人承包了这个酒店,一只脚也伸进了“海”里。
  在畅谈中,我也向他简要地叙述了阔别二十年来的生活经历和工作情况。大柳叹息着说:“老哥混到这个份上,也是不易,按照你的胆识和能力,还是应该有所作为,可惜你太老实了。常言道‘生命在于运动,人情在于走动,当官在于活动。’这些年你能活动活动,不比现在更好些!”我说:“你我都到了知命之年,谈这些有什么用。人各有志,千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人各有命,众手可以推山,个人难以抗命。我光明磊落,坦白一生,无怨无悔,活得坦然自在。”大柳说“也是!也是。”
  谈到这里,我把话题转到他夫人承包的酒店上。大柳不以为然地说:“这算不了什么,还有搞得比这大的,我们也只是小鱼游海,说不定那天被大鱼吃了。人世沧桑,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三十年的好汉转着当。金钱是流水,权利是绳套,今天你套我,明天我套你。我混到今日,虽说钱权都有了,也难保不会有‘一江春水向东流’。”没有想到,大柳这般风光,却把话说得如此凄凉。内中也许有难言之隐吧!
  马鞍山之行是我仲秋的又一快事,可谓又是一喜。次日,我们婉言谢绝了大柳的再三挽留,折回南京,游览了中山陵、莫愁湖、夫子庙、雨花台等几处金陵名胜,按锡苏杭沪常的旅游线路取道南行。在太湖边上,我给老伴和小女儿拍照时,过来四个广东游客和我们搭话,问我们的胶卷照完没有,我说“才照了几张。”看样子他们也想在这里留个影,我给老伴和小女儿拍照后,就对四个广东游客说:“来!给你们也照一张,你们留个地址,到时候给你们每人寄去一张就是了。”其中一个年龄和我相当的游客说:“那多不好意思!”我说:“都是天涯行路人,相识就是有缘分,不必计较这些。”他们见我如此的肯切,就过来每人照了一张,留了他们的通信地址,我也给他们写了姓名和工作单位,然后我们互相通报了下一个旅游点,恰巧都是苏州。下午四点钟,我们结伴赶乘去苏州的火车,车票都买在同一个仓位里。上了火车,哪个和我年龄相当的广东人坐在我的对面。这个人十分幽默,和我一搭话就开玩笑说:“我在太湖边给你的那张联络图,写的就是我的姓名和工作单位。”我打开那张纸条一看才知道,他叫杨建洲,在广州一个大型企业的武装部工作。紧接着他又开玩笑说,我们七个人组成一个旅游团,叫大家起个名字叫什么旅游团好。其中一个广东人说:“我看叫东西旅游团好。”他这么一说,引得大家笑了。其中另一个广东人说:“这个名称,按照方位名词来说,也还可取,如果按实物名词解释,我们是什么东西?不好!不好!”杨建洲说:“东西旅游团是难听了点,而且谁也说不清我们是什么东西。广州别称羊城,兰州别称金城,我看叫‘两城旅游团’吧!”杨建洲说完,第四个广东人说:“这个名称不错,还是你有点墨水,那就团长也是你当了。”大家又是哈哈大笑。
  我没有去过广州,耳闻广州的变化很大,就问他们广州的一些情况。杨建洲先开言河,说广州人的思想很解放,生活的节奏也很快,时间就是金钱,竟争意识很强。私营企业、合资企业、外资企业遍地开花,找工作不难,在那里打工的外地人很多,甘肃人在那里闯社会的也不少。其他三个人也说了许多广州人衣食住行方面的时尚和奇闻趣事。一路上大家说说笑笑不知不觉就到了苏州,当晚,我们观看了苏州的夜景。次日,“两城旅游团”在杨团长的带领下游览了姑苏城的主要景点,这个东方的威尼斯,确实给我们留下了“人家尽枕河”的印像。
  游完了苏州,“两城旅游团”在津杭大运河上整整漂泊了一夜,次日黎明到达了我们向望已久的“天堂”。下船后大家简单的吃了一点,就乘约定的中巴车进入杭州游览,游了西湖及苏堤周围的名胜,去了钱塘江、六合塔、灵隐寺,游完这些景点已是夜幕西垂了。这天正值中秋佳节,花灯齐放,浩月当空,杭州美不胜收,真给人一种“何日更重游”的感受。在杭州市中心观罢夜景后,杨建洲说今晚他请客,我说大家在一起吃饭也好,凑份子比较妥当。杨建洲说:“你这话就有点见外了。我们相处这么多日,相互关照,和睦友好,既是缘份,也有情份。交个朋友,吃吨饭算个啥!”另一个广东人接着说:“就是!就是!杨团长请大家吃饭最合适。”另两个广东人也参和进来说,非杨团长做东莫数。于是,我们又回到西子湖畔,找了一家饭馆,一面吃饭,一面聊天,一面观看西湖夜景。
  在吃饭当儿,一个广东人又开玩笑说:“听说苏杭二州出美女,看和我们广东人长的差不多。”另一个面对我和老伴说:“我看也是,还是你们的女儿长的漂亮。”我说:“你们过誉了。其实,野山出俊鸟,美女到处有,你们广州也不例外。美女之所以出名,不管是有貌,她们还必须有才,就说那褒姒、西施、卓文君、王昭君、貂禅、杨贵妃,他们都是历史有名的美女,也是有名的才女,他们以才托貌,才留名千古的。”杨建洲说:“苏杭二州美女还是有,可能没有想像中的那么多,我想与他们的婚配同地化有关,世世代代如此,势必会造成近亲衍繁,产生了人生种退化现像,所以美女不是那么多了。”他这么一说,这苏杭美女的玩笑也就罢了。
  另一个广东人又接着向我“开炮”:“听说你们甘肃那地方,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风吹石头跑,有一棵树就是一个风景点。”我说:“那是人们的夸张。甘肃有些地方是荒凉,但在地貌和风土人情方面也有自己的特色。甘肃地形狭长,东西长有两千多公里,有浩瀚无垠的大沙漠,有茫茫无际的戈壁滩,有富饶万顷的良田,有广袤千里的沃野,更有山看水秀、鸟语花香的南国风光。有高山、有河流、有冰川、有绿洲。首府兰州被称为黄河上的明珠,也是繁华似锦,滔滔黄河润泽兰州,也是一派北国江南风光。”听我把甘肃说得天花乱坠,四个广东人都笑了。我接着说:“百闻不如一见,你们亲自去看看就知道了。河西走廊有举世闻名的敦煌文化艺术宝库,很值得一游。你们若到甘肃来,我陪你们到敦煌去,我的家乡也在河西,顺便也到我的家乡看看,那里也是一块有名的地方。”杨建洲插话道:“你先说说你的家乡怎么个有名。”我说:“我的家乡,虽不能和你们物宝天华,人杰地灵的广东相比,但也是中国的一个历史文化名城。她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张迁出使西域,唐玄奖西天取经,都途径这里,是古丝绸之路的重镇,汉武帝的骠骑大将军在这里建立过赫赫战功。咱们国家的旅游标志马踏飞燕就是在这里出土的。”杨建洲插话道:“你说的是武威吧!”我戏笑着说:“你的历史知识不错么!我的家就是武威。”杨建洲说:“我知道武威,古称凉州,是历史上四个小凉国建过都的地方,也叫姑藏,唐朝诗人王翰的《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笆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写的就是你们武威。曾任清朝两广总督的李栖风就是你们武威人。”我真没想到杨建洲对武威的历史有这么多的了解。我说:“我只知道历史上武威人牛鉴,在清朝任过两江总督,而李栖风任两广总督还是第一次听说。可见他的知名度比洪秀全,孙中山差多了,稍有历史知识的人都知道民国之父孙中山,太平天国的领袖洪秀全都是你们广东人。”杨建洲说:“史海无天涯么,知道多少就算多少。”
  说到这里,饭菜也吃得差不多了,时间也到了午夜。杨建洲说他们明天从这里返程广州,而我们还打算明天去上海。大家又说了许多惜别的话。我邀请他们到甘肃来,杨建洲说:“一定去。”他也邀请我到广州去,我说:“一定去。”大家恋恋不舍的离开了西子湖。
          说牛签再话故里  叙家世生母早逝
  山有脉,水有源,树有根,人有宗。
  从扬子江到西子湖,邂逅了老朋友,又交了新朋友,这段旅途真是愉快。次日凌晨我们告别了杨建洲等四人,高高兴兴地登上了去上海的火车。上车后小女儿谈起昨晚在西子湖畔的话题,问我牛鉴是武威什么地方人。我开玩笑说:“怎么!你想和他攀个老乡?”小女儿也开玩笑说:“武威曾经出过这么个大官,攀个老乡也光荣光荣么!”我对小女儿讲:
  说到牛鉴还真和我是同乡。武威市高坝乡的路南村有个牛家花园,就是牛鉴的故居,我的家在高坝乡的新关村,两村相隔也就几公里。小时侯听老人们讲,牛鉴自幼勤奋好学,写一手非常漂亮的毛笔字。清朝嘉庆十九年,牛鉴中举不久,就赶上了京城的春试,图有抱负的牛鉴一心想进京应试,谋取更大的功名,但家境不及,无力远行。牛鉴的舅舅是个殷实人家,母亲鼓励他到舅舅家借些银两,了结这个心愿。牛鉴到舅舅家借钱,舅舅冷言冷语地说:“中了举人,学个朗中,谋个教书匠,能养家糊口也行了,上什么京!赶什么考!”。牛鉴听了心头凉了半截,万万没有想到舅舅会对他这样,就转身走了。路过城里已到了吃午饭的时候,在一家饭馆买了一碗面条,边吃边心思,一碗饭吃了大半个时辰,引起了店主人的注意。店主人看牛鉴相貌不凡,就坐在他的旁边搭起话来:“这位相公,一碗饭吃了这么长时间,是我的饭不好吃,还是有什么难事,如此闷闷不乐、垂头丧气?”牛鉴抬头一看,是一位抄河南口音的老者,面情温厚和善,便向老者说了自己的苦哀。老者听了思忖了片刻说:“这是一件大好事,这样吧!再过三日,你到俺这里来一趟,看看俺能不能帮你”。
  牛鉴听了,谢过老者,半信半疑地走了。
  过了三日,还是那个时辰,牛鉴又来到了这个饭馆。老者已准备好酒菜等候多时了。在席间,老者打开了一个红布包袱,一堆白花花的银子摆在了牛鉴的面前,深有感触地说:“我也曾是读书人,就是缺钱成了落地秀才,俺深知你的难处。俺出来闯荡了这大半辈子也积攒了些银两,但也派不上大的用场,这五百两银子你拿去作些盘缠,你能考中,也算是我后半辈子积的德。
  ”牛鉴听了感激涕零,急忙给老者跪下磕头,并说:“我若考中,今生今世你就是我的再生父母,牛鉴绝不忘你的大恩大德……。”
  牛鉴得了河南老者的资助,高高兴兴的回家准备了三天,雇了一个陪伴,买了一头毛驴,驮着书籍和行装赴京了,昼夜兼程,到了河南郑州住在一个小店里,夜里毛驴被贼偷了,便清理了一下行装,仅留了一些书籍和随身急用的物品,由陪伴背着前行了。这陪伴原是一个好吃懒做之人,过了黄河行装背不动了,便起了歹心,半夜里把牛鉴的银元偷了个精光,牛鉴身无分文,眼看快到了京城,横下心来自己背着行装前行,一路上写字卖画度日,终还是饥寒交迫,又染上了疾病,快到京城时,已是心力交瘁,倒在了一个寺庙门口。说来牛鉴也是命不该绝,就在他倒地不久,从寺庙中走出一个老和尚来,一见此状,把牛鉴抬进庙里,先灌了一碗姜汤,牛鉴慢慢地苏醒了过来,便向老和尚等众僧诉说了来京之意和旅途的坎坷,老和尚听了便把牛鉴留在庙里调养。
  牛鉴有个习惯,无论多忙,每日都要抽出时间写毛笔字。一日牛鉴在写毛笔字时,被老和尚发现,对其书法十分赞赏,也正在愁皇太后交给他的一宗经卷找不到合适的人抄写,于是安排牛鉴一面调养,一面抄写经卷。牛鉴也正愁怎样图报老和尚救命之恩,便按老和尚的吩咐精心抄写经卷,临近春试时,经卷也抄写完了。说来也巧,就在他向老和尚交卷的第二天,皇太后来到庙里敬香,老和尚把抄写好的经卷捧在了太后面前,太后打开抄写的经卷一看,顿时被那漂亮的毛笔字吸引住了,随说:“刹内也有如此才子!”老和尚见太后十分欢心,便如实把牛鉴的事禀告了太后。太后听了想见见这个牛鉴,于是,牛鉴幸运的见到了皇太后。太后看到牛鉴身材魁伟,眉目端庄,温文尔雅,微带笑容地对牛鉴说了些鼓励的话,并应许在科考中给他助力,春试揭榜时牛鉴中了进士。
  牛鉴中了进士仍不忘练字习功,五月端阳那天,及第士子们都到京城郊外踏青赏花去了,唯独牛鉴留在书房习字,正巧嘉庆皇帝来到翰林院散步,发现牛鉴一人在书房写字,好奇地走到牛鉴身后,悄悄地看牛鉴写字,已有许久,牛鉴才发现身后有人,便起身让座,但不知是皇帝驾临。皇帝连口说了声:“好字!好字!”便走了。第二天圣旨传来,皇帝召见牛鉴。牛鉴心喜不己,匆匆来到殿前,一见皇帝大吃一惊,急忙跪下求饶:“臣有罪,臣罪该万死!”皇帝见牛鉴惊慌失措的样子欲笑未笑地说:“牛鉴不必惊慌,昨日你不知朕是皇上,不知者无罪。”接着皇帝又说了声“宣旨!”牛鉴有惊有喜地听到皇帝封他为太师,专侍后来的道光皇帝。
  道光皇帝登基后,为了报答师恩让牛鉴出仕为官,提出了几个空缺征求牛鉴的意见,牛鉴不忘河南老者的恩德,提出到河南为皇上效力,皇上恩准封牛鉴为河南巡抚。牛鉴到河南从治理黄河入手,给河南父老办了不少实事好事,受到河南百姓的爱戴和敬仰,对牛鉴的政绩和功德有口皆碑,家家都供奉着牛鉴的画像。后来牛鉴调任为两江总督,正遇上了鸦片战争,牛鉴书生出身,不谙军务,在守防中失利。侵略军兵临南京城下,他奏请皇上向英军乞和,并参与签定了中英《南京条约》,后被革职拿问。释放后又得到咸丰皇帝的重用,参与了镇压念军起义,之后告老还乡了。
  讲到这里小女儿插话道:“爸爸!我想起来了,那年你领我们到武威的文庙参观,我还见过牛鉴写的书法碑文。”我说:“算你有点记性。”
  那是一九八九年的春节,我和老伴带着女儿来到武威,期间,参观了文庙。当我们走进文庙时,一眼看到的是那匹足踏飞燕,造型优美、神态生动的大型复制铜奔马,也许是它给了我灵感,酿成了“武威奔马马奔武威,西河红柳柳红河西”两句回文诗。在文庙的名书名碑陈列馆里,我们见到了牛鉴为同里张兆衡撰写的“张公墓”碑,此碑高约两米,宽约一米,红枣大的楷书字迹,形态端庄厚重,气势雄宏老健,似有苏体之灵,颜体之魂,被武威书家引为自豪。受名书名碑之启迪,我又琢磨出了四句小诗,读给老伴和两个女儿听:
  人杰地灵山川秀,百代翰墨洒凉洲。
  书山有路变为通,不拘一格最风流。
  小女儿听了这段牛鉴的故事,觉得有点传奇色彩,问我这故事的真实性有多少?我说:“做为故事,当然会有不少虚构的成分,但牛鉴做为在嘉庆年间中进士,后来做了河南巡抚,两江总督都是历史事实。”接着我们把话题转到了人的运气上。小女儿说:“从这段故事看,牛鉴的运气还是不错,如果遇不上那个河南老者,遇不到那个老和尚,遇不到皇太后,恐怕也不会有他当时的荣耀。”我说:“这就是机遇。一个人不管他有多大能耐,如果没有机遇,就会像金子埋在土里永远不会闪光那样,他也就一辈子默默无闻。“
  所谓机遇就是时运和个人的巧遇。时运是一个人一生最基本的运相,牛鉴之所以能成为武威历史上的名人,首先是他的时运不错,当然,他的那些巧遇也是他成才、成名的关键因素。清朝二百多年间,非常重视以科举取士的制度,特别是康乾两代大力提倡“崇儒重道”形成了“右文之盛,前古罕见”的盛况。自顺治壬辰起至光绪癸未止的二百余年间,武威人中进士的共有三十一人,文武举人、贡生更多。时势造英雄,牛鉴就是那个时代在武威挖出的一块金子。
  盛世多昌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