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然依旧保留部队,不过却是由他的直属部队填充。
所以部队虽然缩减了,但只是把以前未被计入军册之中的士兵裁剪了,但部队的数量在军册之中却并没有减一人,所以张昭老头才会吹胡子瞪眼找刘澜,说实话这样的人还真有些让人头疼,但最少张昭敢说真话,也敢当面质问自己,刘澜有时候还真有点觉得唐朝的魏征是不是就是张昭这样的,如果是那这种人虽然感觉做什么事情都让他看不顺眼,但最少能够时刻让自己警惕,思考是不是考虑不周甚至是太过鲁莽了,他就像一面镜子,就算自己是穿越者,但有时候一些想法虽然比较好,但在这个时代也许会有些水土不服甚至是不合时宜,有他这样的人时刻提醒自己,也能避免少发生很多错误。
也正是在这样的前提之下,刘澜把他一早想好的内阁制度先运行了起来,以张昭为首开始负责内政事物,这个制度刘澜一早就想过了,后世的制度拿到现在显然不合时宜,但是仿效明朝却不会出现任何问题,正是在这样的前提之下,刘澜成了真正的甩手掌柜,除非重大事件,刘澜可以说给了内阁极大的权利。
而内阁的组成,除了张昭、还有关羽、糜竺、步鹭、孙邵五人,这五人是刘澜经过仔细思考,尤其是以地域为主,就好像带兵辽东系的关羽,而且他又是部队主要的负责人,军队的事情能说上话,不过因为他主要以带兵为主,所以最后经过关羽的推荐,改为了甄俨,他在部队待过,现在又兼着秣陵县令一职,由他出任,更为合适。
而且甄家和辽东系本来就关系较近,甄俨为辽东系的代表关羽那边点了头,别人那里也就不会有二话。
而糜竺自不用说,代表着徐州系,至于步鹭就更不用说了,代表着南方氏族,而孙邵则是刘澜经过深思熟虑的选择,最初刘澜在国渊和他之间出现过犹豫,但因为国渊兼着丹阳太守扬州刺史的职,而且从刘繇时期就主政秣陵,对周围的情况无比熟悉,而且他的能力也是极为突出的,甚至在刘澜眼中,他的能力甚至远远要超过陈群,就这一点,他是最合适的那个人。
现在内政,每日里会由这五人处理,每天早晨五人会在将军府内负责所有内政,然后各到各的衙门办公,毕竟除了内阁长史这样的虚职之外,他们各有自己的主责。
内阁的组建,彻底让刘澜可以把心思放在别处,最主要的一点,就好像之前徐州之战时,当站在结束回到徐州牧府之后,各种文书堆积成山,很多事情都无法及时处置,虽然一些事情当地的官员当机立断,可如果他们稍有犹豫,不就要酿成大祸了?
第一千五百二十三章 徐州之战(120)()
单子春沉默了,却是在军事方面他还有太多要学,不过刘澜可没指望他能在战略上有什么天赋,甚至刘澜都没报太大的希望他能在沛郡郡守任上做出什么成绩来,他不过三十出头,从给国渊当书吏主簿到县内的县长、县令再到长史如今成为沛郡郡守,刘澜这些年沛县的几名年轻人就输他最为关注,不说倾注心血,那也对他抱着很大的希望,所以他现在能不能在沛郡郡守的任上做出成绩来一点都不重要,刘澜把他调来,就是让他吸取养分,感受沛郡的商业发达,为日后给予他更重要的重任积累经验,可以说刘澜是在为日后储备人才,更是在培养下一阶段当张昭等人老去之后的接班人。
未雨绸缪,似这样的人才刘澜储备了很多,他们全都是从基层干起,当然现在他控制的范围少,就算是一名小吏,他也能有所了解,但如果随着日后地域越来越大,这样的了解也不用太过担忧,毕竟可以让内卫在收集民情的同时再收集地方官吏的情报。
这种事情,其实刘澜完全不必亲力亲为,毕竟了解民情有采风使,官吏好坏有督邮,但是对于他们,刘澜的定位更趋向于明面上的,在明面上,一些官吏比如会做到廉洁奉公爱民如子,可如果内卫府的情报一致,那么这官吏自然是没有问题,可一旦与内卫的消息有出入,那么这里面肯定是有人在撒谎,这样就能起到一个监督的作用,刘澜做任何事情都喜欢这样,不是不相信谁,而是要做好预防,不然的话,他的眼睛很容易被蒙蔽,到时候民间天怒人怨了,他这里还以为河清海晏天下太平,那怎么成。
话题很快便从单子春的插嘴又转了回来,自然而然又回到了袁绍的身上,陈宫眼见刘澜也主意到了问题的重要性,虽然他没有以肯定的口吻说,但是得到刘澜这般回应,就用最坏的可能继续推敲,对刘澜说道:“如果真入主公所料一般,那么袁绍这一次真既然在当吸引人注目的目标,那么他十有八九便不会亲自带兵南下了,反而可以肯定是文丑和高览无疑,这文丑对其有些了解,很厉害也知兵法,在冀州与颜良齐名不容小觑,但主公同意不能小瞧另一人高览,他的能耐看起来好像不如文丑和颜良,可是就带兵上面,颜良文丑却是拍马也不急,而且这人善打奇袭战,千里奔袭更是他的长项,虽然之前他在青州吃了臧霸的大亏,可越这样,这人就越要小心,那么一次惨痛的失利之后,他一定会吸取教训与经验,甚至一定憋着一口气,这一次如果南下,势必不会再犯任何错误,也不会给我们留太多的机会,所以主公最好要提醒下关将军他们,让他们无比小心此人,。”
“公台也对高览此人如此推崇?”轻笑道,其实此人我一早就把他视为大敌,对云长他们都有所交代。刘澜这番话是让陈宫放心,其实这种事连他自己都没把握,战场上面的一些事情,根本就不是他叮嘱几句就能够有所改变的,关键还要靠前线的将领们,他们对高览的重视程度,如果他们不把此人放在眼里,刘澜就算是天天飞书一道也没用。
陈宫心中轻声赞叹了一句刘澜真的很有眼光,不过瞧瞧他身边的这些将领,那一个不是这时间最为优秀之人,能被他集中在一起,确实太难得,但也能从侧面看得出刘澜是有着一双发现人才的眼睛和重用人才的气魄,不然也不会有今日这样的局面,这充分说明了刘澜此人是有着真正大格局之人,他的眼光远非他们可比,甚至更远,远到他们根本无法企及,这番话他可以直接说出来,但他并没有,虽然发自内心,但说出来却有些恭维和恶心了。
“如果有可能这人如果能为我所用就太好了。”刘澜突然说道。
陈宫点点头,高览确实很优秀,就算是放在刘澜周围来看,也能有独当一面的实力,不过要生擒他并让他为我所用,这希望能有多大,他不知道,毕竟对此人没有太深的了解,如果是高顺,那么他肯定能给出一个肯定的答案了,不过这是放在半年以前,放在当下,可就要打一个问号了。
高顺已经有所动摇,这真的出乎他的意料,但同样也看得出刘澜的一些努力还是很有用的,当然如果只是单纯的感动可不会把这心如铁石的并州汉子转了念,但可惜刘澜到底用了什么样的手段,他就不得而知了,只是从张辽口中听到一些消息。
至于高顺什么时候会彻底答应刘澜效力虽然无法得知,但从张辽的口气来看,这个时间应该不会太远了,瞧得出刘澜对高顺的喜爱,在高顺数次求死甚至是绝食自杀的情况之下刘澜却能让他放弃了轻声的念头,不得不说刘澜的手腕是真的强,要换了别人,早就把高顺处决了,留下来也是个祸害。
可刘澜没有,只此一点就说明他是真的爱才和惜才,所以此刻通露出对高览的喜爱也就不难理解了,就这一点来说,如果高览被俘的话,不知他是会像他和张辽呢还是高顺那样,其实他之所以投降,完全是被刘澜说服了,从一开始他的敌人就不是刘澜,而是曹操,兖州的官吏,又是张邈的故友,和曹操也是多年老朋友,这样的前提之下,他们理应不可能反目成仇的。
可是这一切因为袁绍,如果不是他数次指使曹操杀掉数次对袁绍侮辱的张邈,张邈也不会做出从布叛逃的事情来,这完全就是袁绍逼出来的,可是曹操他要是聪明的回冀州,那么他们还是好友,可是他在兖州就将落在他们手中的一刻,却来与他们争夺兖州,这一回他和曹操也就彻底成为了敌人。
但这只是立场不同罢了,真正结成死仇的关键则在于北四友张超、臧洪、田畴和陈容之死,这份仇怨彻底不可能解开,陈宫也不可能原谅曹操,彻底结下了血海深仇,如果在当时的情况下就那样死去,那么就如刘澜说的一样,死能瞑目否?
这一句话,彻底触动了他,所以他投降了,就这么简单,但却是因为刘澜对其的一些了解,当然如果是后世的那些了解,可不会有这样的成效,完全是内卫收集来的情报,这才能让他对症下药,说服他投降。
而张辽,虽然在丰县的时候军中一直有谣传说张辽与关羽眉来眼去,早晚投奔刘澜,虽然最后确实张辽是第一个投诚的那个,但是在当时来看,张辽却并没有过这样的想法,虽然他确实与关羽和刘澜走得近,这也间接促成了张辽在当时的情况之直接投降的原因,但是这一切也都是因为吕布最后大失人心,如果不是吕布自毁长城,那么张辽最后也不会离他而去。
未雨绸缪,似这样的人才刘澜储备了很多,他们全都是从基层干起,当然现在他控制的范围少,就算是一名小吏,他也能有所了解,但如果随着日后地域越来越大,这样的了解也不用太过担忧,毕竟可以让内卫在收集民情的同时再收集地方官吏的情报。
这种事情,其实刘澜完全不必亲力亲为,毕竟了解民情有采风使,官吏好坏有督邮,但是对于他们,刘澜的定位更趋向于明面上的,在明面上,一些官吏比如会做到廉洁奉公爱民如子,可如果内卫府的情报一致,那么这官吏自然是没有问题,可一旦与内卫的消息有出入,那么这里面肯定是有人在撒谎,这样就能起到一个监督的作用,刘澜做任何事情都喜欢这样,不是不相信谁,而是要做好预防,不然的话,他的眼睛很容易被蒙蔽,到时候民间天怒人怨了,他这里还以为河清海晏天下太平,那怎么成。
话题很快便从单子春的插嘴又转了回来,自然而然又回到了袁绍的身上,陈宫眼见刘澜也主意到了问题的重要性,虽然他没有以肯定的口吻说,但是得到刘澜这般回应,就用最坏的可能继续推敲,对刘澜说道:“如果真入主公所料一般,那么袁绍这一次真既然在当吸引人注目的目标,那么他十有八九便不会亲自带兵南下了,反而可以肯定是文丑和高览无疑,这文丑对其有些了解,很厉害也知兵法,在冀州与颜良齐名不容小觑,但主公同意不能小瞧另一人高览,他的能耐看起来好像不如文丑和颜良,可是就带兵上面,颜良文丑却是拍马也不急,而且这人善打奇袭战,千里奔袭更是他的长项,虽然之前他在青州吃了臧霸的大亏,可越这样,这人就越要小心,那么一次惨痛的失利之后,他一定会吸取教训与经验,甚至一定憋着一口气,这一次如果南下,势必不会再犯任何错误,也不会给我们留太多的机会,所以主公最好要提醒下关将军他们,让他们无比小心此人,。”
“公台也对高览此人如此推崇?”轻笑道,其实此人我一早就把他视为大敌,对云长他们都有所交代。刘澜这番话是让陈宫放心,其实这种事连他自己都没把握,战场上面的一些事情,根本就不是他叮嘱几句就能够有所改变的,关键还要靠前线的将领们,他们对高览的重视程度,如果他们不把此人放在眼里,刘澜就算是天天飞书一道也没用。
陈宫心中轻声赞叹了一句刘澜真的很有眼光,不过瞧瞧他身边的这些将领,那一个不是这时间最为优秀之人,能被他集中在一起,确实太难得,但也能从侧面看得出刘澜是有着一双发现人才的眼睛和重用人才的气魄,不然也不会有今日这样的局面,这充分说明了刘澜此人是有着真正大格局之人,他的眼光远非他们可比,甚至更远,远到他们根本无法企及,这番话他可以直接说出来,但他并没有,虽然发自内心,但说出来却有些恭维和恶心了。
“如果有可能这人如果能为我所用就太好了。”刘澜突然说道。
陈宫点点头,高览确实很优秀,就算是放在刘澜周围来看,也能有独当一面的实力,不过要生擒他并让他为我所用,这希望能有多大,他不知道,毕竟对此人没有太深的了解,如果是高顺,那么他肯定能给出一个肯定的答案了,不过这是放在半年以前,放在当下,可就要打一个问号了。
高顺已经有所动摇,这真的出乎他的意料,但同样也看得出刘澜的一些努力还是很有用的,当然如果只是单纯的感动可不会把这心如铁石的并州汉子转了念,但可惜刘澜到底用了什么样的手段,他就不得而知了,只是从张辽口中听到一些消息。
至于高顺什么时候会彻底答应刘澜效力虽然无法得知,但从张辽的口气来看,这个时间应该不会太远了,瞧得出刘澜对高顺的喜爱,在高顺数次求死甚至是绝食自杀的情况之下刘澜却能让他放弃了轻声的念头,不得不说刘澜的手腕是真的强,要换了别人,早就把高顺处决了,留下来也是个祸害。
可刘澜没有,只此一点就说明他是真的爱才和惜才,所以此刻通露出对高览的喜爱也就不难理解了,就这一点来说,如果高览被俘的话,不知他是会像他和张辽呢还是高顺那样,其实他之所以投降,完全是被刘澜说服了,从一开始他的敌人就不是刘澜,而是曹操,兖州的官吏,又是张邈的故友,和曹操也是多年老朋友,这样的前提之下,他们理应不可能反目成仇的。
可是这一切因为袁绍,如果不是他数次指使曹操杀掉数次对袁绍侮辱的张邈,张邈也不会做出从布叛逃的事情来,这完全就是袁绍逼出来的,可是曹操他要是聪明的回冀州,那么他们还是好友,可是他在兖州就将落在他们手中的一刻,却来与他们争夺兖州,这一回他和曹操也就彻底成为了敌人。
第一千五百二十四章 徐州之战(121)()
一首先刘澜并不清楚高览秘密带了多少冀州军南下渡过黄河人,但有一点刘澜敢保证,肯定不是谍探传回来的数字。
五千人,袁绍费尽心机就为了五千人秘密渡过黄河这绝无可能,所以刘澜怀疑他极有可能在之前那一个阶段不断让冀州军进入到押运粮草的民夫队伍中进入青州,而具体有多少冀州士兵混入其中才是关键,当然也不能排除高览瞒天过海,谍探没能察觉。
所以不管结果是哪一个,刘澜都可以肯定一点,那就是袁绍肯定已经在暗中把冀州军都部署妥当,而现在他和文丑留在平原不过就是在吸引注意,完全就是疑兵罢了。
如果这一切猜测都能够成立的话,那么他所猜测的一切可能就真要发生了,他现在只能期望着高览并没有带多少人过来,那么情况也许会好些,发现的比较及时,能反应过来,就会有应对办法,不会显得太过被动,这就能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进行调整。
而如果是主力全都南下了,那可就无能为力了,就算他现在调摄山营赶往琅琊,只怕去了也来不及了,琅琊虽然留下了不少部队,而且还派去了关羽和张飞,可兵力太过悬殊,到时候高览夺下开城不在话下,甚至可以乘胜席卷整个徐州,虽然刘澜现在把江东视为未来的根基所在,但是徐州才是他现在能够维持现状的根本,主力部队全靠着徐州生产的粮食在供应着,一旦徐州出事,他们就只能撤往江东,而在江东现在这点部队可就养不起了,只能裁军,同时也就意味着再也没有了北上夺取中原的机会。
不一会儿,离开的许褚和徐盛相继返回,摄山营已经在准备,第一时间就会离开,而飞鸽已经发出,会在抵达徐州城之后再由徐州内卫们放出从徐州到开城的飞鸽,当然为了以防万一,飞鸽出现意外,许褚还派出了快马赶往开城,以防万一,所以此事可以放心了。
不过这个时候的刘澜又怎么可能放得下心来,其实就现在刘澜自己来说,他心中其实闪过了好多念头,甚至连直接撤往广陵都成为选项之一,只是因为各种因素,刘澜还想再最后一搏。
至于结果如何,只能交给老天了,他是看不出来了,他自然希望会是好结果,可很多事又怎么可能称心如意呢?可他却不知道,此刻的陈宫已经对刘澜彻底折服了,当机立断临危不惧,跟这样的人,就算败,也心甘情愿。
摄山营在周仓的率领下连夜开赴琅琊,一切来的太突然,原以为他们的重心是对付曹操,可谁能想到局势变化的会如此之快,早知如此,半个月前反倒不如和关羽一道前往琅琊了。
当然这可不是在质疑刘澜的决策,只是对局势变化太快没有一个准备,一路急行军,因为马上就要秋收了,道路两边都是金色麦田,一眼望不到尽头。
而随着袁绍的南下,今年秋收的日子提前了不少,在各郡县的县令带头下,各亭里百姓开始提前抢收,麦田里随处可见正在收割之中的官员与百姓,甚至连郡国兵也都放下了手头上的事情,可以说整个徐州现在第一头等大事就是抢收。
“咱徐州可真是多灾多难啊。”行军之中,陈凤对身边的周仓说道,后者叹了口气,看着眼前抢收麦田的一幕,他心中有许多感慨,往常几年的秋收,都是在刘澜带领徐州百官祭三牲感谢老天恩赐过后开始收割粮食,这本来就是几百年来的传统,春耕秋收都要举行盛大的祭祀,可现在因为战争,这几年主公在春耕的时候还有机会带领百官祭天,可在秋收的时候却连续好几年没有进行过祭祀了。
这种情况反正就是不会让人心中舒服,总觉得再这么下去迟早要出事,受到老天的迁怒。不过对于政事并没有多少了解的周仓并不清楚,其实每天刘澜带头祭祀,只是做个样子,显得足够重视,其实这些事情大多都归各郡五官掾负责,如果郡守没时间或者受其他事情牵连,则由县令来负责。
所以说这几年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