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小沛的规模自刘澜入驻之后扩大了三四倍,人口也随着经济的繁荣不断增加,其户籍人口数量,别说是和沛郡各县相比了,就是整个豫州,都算得上数一数二的。
正准备在沛县大干一场的陈宫正在临时将军府邸谋划着对付曹操的计划,就在这时一名沛县县兵前来,将他招到了县令府。
来人其实一句话也没有说,但是他掏出了一块令箭之后,陈宫便火急火燎的赶往县令府,刚到府们前,就看到了膀大腰圆的许褚正站在门口,见他抵达,迎了上来:“陈军事,我再次等候多时了。”
“主公是什么时候到的,怎么一点消息都没有。”陈宫跟着许褚进入县令府,只听许褚说道:“这一次来的匆忙,别说是军师您了,就连沛县郡守单子春他们都是主公抵达之后才知情。”
陈宫嗯了一声,刘澜来的这么急,必然是有什么要事发生,难道是要对曹操用兵,他现在兵力部署还在准备阶段,虽然出兵没多大的问题,可是把握就不会太大了,所以他有些担心,如果这个时候主公让他出兵的话,他该如何婉拒呢。
不过沛县的情报来源显然比不上徐州,很多消息他这里都是靠刘澜中转,所以冀州那边的情况并不知晓,如果他知情的话,也就不会是这样一个念头了。
跟着许褚一路向议事厅赶来,因为来的匆忙,单子春不可能给刘澜准备官邸,所以刘澜要么去军营要么就只能在县令府住下,而且还是厢房,毕竟在汉代当官所居都乃是官邸,单子春的家眷都在后衙,虽然刘澜身份不一般,但他就算暂且让家眷搬离,刘澜也不大可能同意,所以他暂时就只能在厢房和近卫军住下,不过接见陈宫以及单子春和徐盛则还是在议事厅。
“仲康将军,主公这次来到底所谓何事,你方便的话给我透露些,我也好有个准备。”还是有些不放心的陈宫在前往议事厅的路上问道,其实他和许褚并没有多少交集,人家会不会告诉他没有把握,可这么紧要的关头,他也只能一试了。
头前带路的许褚放慢了脚步,低声说道:“袁绍到平原了。”
果不其然,虽然看起来只是简简单单的一句话,但却又太多消息需要他消化了,冀州大军早在数月之前就开始在平原集结,这事他是知道的,而袁绍突然从邺城抵达平原县,用意不言而喻,怪不得主公这么急着赶过来,看来给他的时间确实不多了。
可是他现在的情况。陈宫有些丧气,如果之前还是意气风发准备好好大干一场的话,现在则是浑身的压力,让他有些不知所措了,而他最害怕的是,一旦刘澜调兵,那他这几天的努力不就是一场泡影吗?
人算不如天算,陈宫是真有些泄气的感觉,但他很快又反应了过来,如果主公真要调兵前往琅琊的话,那么十有八九是要先招他回徐州,然后与他商议,而不会亲自前来与他商议,这其中虽然看起来差别没多大,但本质却大不一样。
陈宫好似看到了希望一般,加快了脚步前往议事厅。
袁绍抵达平原的消息很快传遍天下各郡,各路谍探几乎在一瞬间全都忙碌了起来,四下打听,有想要知晓袁绍是不是要领兵出征的也有打探冀州军什么时候南下的,一时间所有人的目光都放在了平原城,反倒是之前最为引人注目的沛县一瞬间大家好像都失去了兴致,比起刘澜与曹袁联军的对垒,袁绍大军南下无疑更有噱头。
很多人都想知道,消灭了公孙瓒的冀州军主力南下之后到底会有多么恐怖,虽然袁绍距离他们还很遥远,但是和刘澜这一战无疑是目今最惹人注目的一场交战,大家都想知道,这两家到底谁会笑道最后。
而随着各路谍探源源不断将消息从平原传达回去之后,关于这一次袁绍抵达平原出现了许多版本,虽然版本各个不同,但最后都指向了冀州军即将南下这一重要点,此时,不管是曹操袁术还是刘澜甚至是刘表刘璋,都在观察着冀州观察着袁绍每一个细小动作,一旦有什么风吹草动,就会立即将消息传回。
但无人知晓,这些消息却无一例外都是袁绍故意泄露出去的,他不仅仅要迷惑刘澜,更要迷惑天下所有人,因为这个时候高览已经兵分五路南下青州,他现在的目的就是让所有人的注意力都停留在平原,不然一旦被有心人发现,那么他之前所有的部署就都落空了,现在因为他的出现,可不就把所有人的目光都吸引到了平原,至于高览那边,就算被发现了,区区几千人的调动,也不会引起太大的注意,不会当回事,毕竟关注的重心现在已经在是他带兵出征和什么时候出兵上了。
其实这两个猜测已经引发了所有诸侯的猜测,好像有为数众多的人都有些期待袁绍时隔多年之后再一次披挂上阵,当然其实更多人还是在担忧刘澜是否能挡住袁绍,如果连刘澜都败了,那么他们不禁就想到了自己,为个人的远景而担忧,面对袁绍他们又拿什么抵挡?
就在这样的氛围下,刘澜带着近卫军飞奔一日抵达了沛县,故地重游,但一切彷如隔世,当初他到沛县的时候,整个沛县不过是沛郡最不起眼的一座小县,城池小人口少,所以配件的百姓更习惯将沛县称之为小沛,但现在虽然这个称呼依然被保留了下来,但沛郡的百姓却都明白,沛郡现在最大的一座县城,却正是当年的小沛。
小沛的规模自刘澜入驻之后扩大了三四倍,人口也随着经济的繁荣不断增加,其户籍人口数量,别说是和沛郡各县相比了,就是整个豫州,都算得上数一数二的。
正准备在沛县大干一场的陈宫正在临时将军府邸谋划着对付曹操的计划,就在这时一名沛县县兵前来,将他招到了县令府。
来人其实一句话也没有说,但是他掏出了一块令箭之后,陈宫便火急火燎的赶往县令府,刚到府们前,就看到了膀大腰圆的许褚正站在门口,见他抵达,迎了上来:“陈军事,我再次等候多时了。”
“主公是什么时候到的,怎么一点消息都没有。”陈宫跟着许褚进入县令府,只听许褚说道:“这一次来的匆忙,别说是军师您了,就连沛县郡守单子春他们都是主公抵达之后才知情。”
陈宫嗯了一声,刘澜来的这么急,必然是有什么要事发生,难道是要对曹操用兵,他现在兵力部署还在准备阶段,虽然出兵没多大的问题,可是把握就不会太大了,所以他有些担心,如果这个时候主公让他出兵的话,他该如何婉拒呢。
不过沛县的情报来源显然比不上徐州,很多消息他这里都是靠刘澜中转,所以冀州那边的情况并不知晓,如果他知情的话,也就不会是这样一个念头了。
跟着许褚一路向议事厅赶来,因为来的匆忙,单子春不可能给刘澜准备官邸,所以刘澜要么去军营要么就只能在县令府住下,而且还是厢房,毕竟在汉代当官所居都乃是官邸,单子春的家眷都在后衙,虽然刘澜身份不一般,但他就算暂且让家眷搬离,刘澜也不大可能同意,所以他暂时就只能在厢房和近卫军住下,不过接见陈宫以及单子春和徐盛则还是在议事厅。
“仲康将军,主公这次来到底所谓何事,你方便的话给我透露些,我也好有个准备。”还是有些不放心的陈宫在前往议事厅的路上问道,其实他和许褚并没有多少交集,人家会不会告诉他没有把握,可这么紧要的关头,他也只能一试了。
头前带路的许褚放慢了脚步,低声说道:“袁绍到平原了。”
果不其然,虽然看起来只是简简单单的一句话,但却又太多消息需要他消化了,冀州大军早在数月之前就开始在平原集结,这事他是知道的,而袁绍突然从邺城抵达平原县,用意不言而喻,怪不得主公这么急着赶过来,看来给他的时间确实不多了。
可是他现在的情况。陈宫有些丧气,如果之前还是意气风发准备好好大干一场的话,现在则是浑身的压力,让他有些不知所措了,而他最害怕的是,一旦刘澜调兵,那他这几天的努力不就是一场泡影吗?
人算不如天算,陈宫是真有些泄气的感觉,但他很快又反应了过来,如果主公真要调兵前往琅琊的话,那么十有八九是要先招他回徐州,然后与他商议,而不会亲自前来与他商议,这其中虽然看起来差别没多大,但本质却大不一样。
陈宫好似看到了希望一般,加快了脚步前往议事厅。
不过沛县的情报来源显然比不上徐州,很多消息他这里都是靠刘澜中转,所以冀州那边的情况并不知晓,如果他知情的话,也就不会是这样一个念头了。
跟着许褚一路向议事厅赶来,因为来的匆忙,单子春不可能给刘澜准备官邸,所以刘澜要么去军营要么就只能在县令府住下,而且还是厢房,毕竟在汉代当官所居都乃是官邸,单子春的家眷都在后衙,虽然刘澜身份不一般,但他就算暂且让家眷搬离,刘澜也不大可能同意,所以他暂时就只能在厢房和近卫军住下,不过接见陈宫以及单子春和徐盛则还是在议事厅。
第一千五百二十二章 徐州之战(119)()
后刘澜现在面临的困境其实和曹操差不多,当然这样的困难刘澜深信以后会得以解决,他现在要做的只要大力发展江南就行,毕竟这个时代南方还普遍落后,不像北方得到充分发展,就拿袁绍不过就靠着一个冀州就能够维持他现有的实力,也许听起来有些不可思议,但这就是现实,毕竟在东汉朝,幽州不仅需要冀州运输大量粮食以解决郡内粮食不足,甚至包括京师雒阳,同样靠着冀州援助着。
就说群雄讨董,所有诸侯都在前线奋战,但却又一位诸侯在做着粮草官,一直未到前线,而他就是韩馥,可以说群雄讨董,盟友的粮食供给完全是靠着韩馥支撑着,如果没有了韩馥,联军别说把动作赶去长安了,就是出兵都是一件难题。
所以有了冀州的袁绍在加上家族百年来的积累,能够得以一飞冲天,这一点曹操比不了,就算是刘澜,曹操也要望尘莫及,毕竟一个没被黄巾破坏过的徐州,再加上陶谦多年的积累,刘澜能够快速壮大,正是得益于此,但刘澜可没有坐吃山空,就好像他一早就规划好的那样,江南是他未来重要的粮食基地,当然有地没人可不行,所以他更多还是瞄向了山越,虽然剿灭山越无比困难,但一旦他能效仿孙坚收服山越部众,那必然是如虎添翼,不仅多了兵源,连粮食的问题也能够彻底解决了。
当然更重要的是,江南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冀州的麦子一年一收,可是他在南方,大力发展水稻,一年两收甚至三收,到那个时候,就这一点,刘澜就不怕任何人,而最重要的一点,现在的南方生产还比较落后,可随着兵械厂大力生产的农具问世,与北方的差距,刘澜希望能够在短时间内拉近,甚至接近以及超越。
别看现在部队多粮食吃紧,可他未来的潜力是无限的,最少刘澜是这样认为,现在只是一段困难时期,毕竟以前部队只有六七万人的时候,他控制的人口土地面积足够养活这些士兵,可现在就比原来多出了一个秣陵丹阳军,但部队的数量却要比原先多了一番,这样规模的扩军,压力也就都出现了。
所以在南方还无法短时间内得到发展之前,他只能在节流上动脑筋,不然部队消耗实在太可怕了,所以他尽量的把原先的杂牌部队裁剪,虽然依旧保留部队,不过却是由他的直属部队填充。
所以部队虽然缩减了,但只是把以前未被计入军册之中的士兵裁剪了,但部队的数量在军册之中却并没有减一人,所以张昭老头才会吹胡子瞪眼找刘澜,说实话这样的人还真有些让人头疼,但最少张昭敢说真话,也敢当面质问自己,刘澜有时候还真有点觉得唐朝的魏征是不是就是张昭这样的,如果是那这种人虽然感觉做什么事情都让他看不顺眼,但最少能够时刻让自己警惕,思考是不是考虑不周甚至是太过鲁莽了,他就像一面镜子,就算自己是穿越者,但有时候一些想法虽然比较好,但在这个时代也许会有些水土不服甚至是不合时宜,有他这样的人时刻提醒自己,也能避免少发生很多错误。
也正是在这样的前提之下,刘澜把他一早想好的内阁制度先运行了起来,以张昭为首开始负责内政事物,这个制度刘澜一早就想过了,后世的制度拿到现在显然不合时宜,但是仿效明朝却不会出现任何问题,正是在这样的前提之下,刘澜成了真正的甩手掌柜,除非重大事件,刘澜可以说给了内阁极大的权利。
而内阁的组成,除了张昭、还有关羽、糜竺、步鹭、孙邵五人,这五人是刘澜经过仔细思考,尤其是以地域为主,就好像带兵辽东系的关羽,而且他又是部队主要的负责人,军队的事情能说上话,不过因为他主要以带兵为主,所以最后经过关羽的推荐,改为了甄俨,他在部队待过,现在又兼着秣陵县令一职,由他出任,更为合适。
而且甄家和辽东系本来就关系较近,甄俨为辽东系的代表关羽那边点了头,别人那里也就不会有二话。
而糜竺自不用说,代表着徐州系,至于步鹭就更不用说了,代表着南方氏族,而孙邵则是刘澜经过深思熟虑的选择,最初刘澜在国渊和他之间出现过犹豫,但因为国渊兼着丹阳太守扬州刺史的职,而且从刘繇时期就主政秣陵,对周围的情况无比熟悉,而且他的能力也是极为突出的,甚至在刘澜眼中,他的能力甚至远远要超过陈群,就这一点,他是最合适的那个人。
现在内政,每日里会由这五人处理,每天早晨五人会在将军府内负责所有内政,然后各到各的衙门办公,毕竟除了内阁长史这样的虚职之外,他们各有自己的主责。
内阁的组建,彻底让刘澜可以把心思放在别处,最主要的一点,就好像之前徐州之战时,当站在结束回到徐州牧府之后,各种文书堆积成山,很多事情都无法及时处置,虽然一些事情当地的官员当机立断,可如果他们稍有犹豫,不就要酿成大祸了?
但是在九江之战前内阁成立,刘澜再也不用为这些事情担忧了,内阁五人完全可以处理,而且对这五人刘澜也极为放心,他们的忠诚毋庸置疑,其实最担心的还是圈子文化,而这也是为了刘澜会如此选择这五人,因为他们不急具有域性,更有各自背后的势力,也许他们会出现圈子,但是也只会是两拨人,就好像现在徐州的糜竺和秣陵的步鹭甚至是甄俨,就绝不可能走到一起。
至于做这些,刘澜倒不是不放心他们,只是一个预防,也许他们不会出现对自己的不忠,但是他们若要为自己谋取私利,却又极为容易,而现在,刘澜就可以放一百二十个心了。
其实灵帝朝之前他不太清楚,但是灵帝在这方面绝对算得上是他的前辈,他在自己治下搞了三哥派系,而东汉朝因为历史原因,却也可以分为三大派系,世人、宦官与外戚,而灵帝甚至是东汉朝的众多天子则将这三系耍的团团转。
外戚势力庞大时,借助宦官消灭外戚,宦官势力庞大时,借助外戚与氏族,可以说正是这三方势力保证了东汉朝两百年的天下,假如不是董卓杀奔雒阳,一举捣毁了宦官和外戚这两大势力的话,东汉朝亡不了。
而现在刘澜有了开源的想法,就等着逐步实现了,而节流的事情刘澜则彻底交给了内阁,所以才有了后来的裁军,但就是这样,还不让内阁满意,不过刘澜但世界内只能拖着内阁了。
而他现在更多的还是关注着这一次袁绍的平原之行,虽然和陈宫以及达成了默契,但是就陈宫而言,其实局势应该还有危急,因为他在做出留守沛县的决定之后,并对袁绍此行的目的进行了分析。
刘澜现在面临的困境其实和曹操差不多,当然这样的困难刘澜深信以后会得以解决,他现在要做的只要大力发展江南就行,毕竟这个时代南方还普遍落后,不像北方得到充分发展,就拿袁绍不过就靠着一个冀州就能够维持他现有的实力,也许听起来有些不可思议,但这就是现实,毕竟在东汉朝,幽州不仅需要冀州运输大量粮食以解决郡内粮食不足,甚至包括京师雒阳,同样靠着冀州援助着。
就说群雄讨董,所有诸侯都在前线奋战,但却又一位诸侯在做着粮草官,一直未到前线,而他就是韩馥,可以说群雄讨董,盟友的粮食供给完全是靠着韩馥支撑着,如果没有了韩馥,联军别说把动作赶去长安了,就是出兵都是一件难题。
所以有了冀州的袁绍在加上家族百年来的积累,能够得以一飞冲天,这一点曹操比不了,就算是刘澜,曹操也要望尘莫及,毕竟一个没被黄巾破坏过的徐州,再加上陶谦多年的积累,刘澜能够快速壮大,正是得益于此,但刘澜可没有坐吃山空,就好像他一早就规划好的那样,江南是他未来重要的粮食基地,当然有地没人可不行,所以他更多还是瞄向了山越,虽然剿灭山越无比困难,但一旦他能效仿孙坚收服山越部众,那必然是如虎添翼,不仅多了兵源,连粮食的问题也能够彻底解决了。
当然更重要的是,江南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冀州的麦子一年一收,可是他在南方,大力发展水稻,一年两收甚至三收,到那个时候,就这一点,刘澜就不怕任何人,而最重要的一点,现在的南方生产还比较落后,可随着兵械厂大力生产的农具问世,与北方的差距,刘澜希望能够在短时间内拉近,甚至接近以及超越。
别看现在部队多粮食吃紧,可他未来的潜力是无限的,最少刘澜是这样认为,现在只是一段困难时期,毕竟以前部队只有六七万人的时候,他控制的人口土地面积足够养活这些士兵,可现在就比原来多出了一个秣陵丹阳军,但部队的数量却要比原先多了一番,这样规模的扩军,压力也就都出现了。
所以在南方还无法短时间内得到发展之前,他只能在节流上动脑筋,不然部队消耗实在太可怕了,所以他尽量的把原先的杂牌部队裁剪,虽然依旧保留部队,不过却是由他的直属部队填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