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汉龙骑-第54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刘澜此次南下的目的,有太多太多了。

    抵达秣陵的刘澜并没有急着去见世家,但招贤令已经在起草,未来的而到三天就会颁布,为此刘澜还专程在秣陵设立了一座招贤馆,这件事处置完后,刘澜便去视察仓库等建设,在他南下的同一时刻,徐州储备的物资便依旧开始向南转移了,因为徐州物资数量太过庞大,刘澜必须要确保物资抵达后能够得到及时储存,尤其是粮食。

    当然还有就是愿意南下的百姓,耕地这些刘澜到不担心,地广人稀的丹阳郡足够容纳他们,可是房屋建设很显然已经来不及了,尤其是冬天,虽然江南的冬天比之北方并不算太冷,可在这个连棉花都没有的年代,刘澜必须要考虑该如何为他们御寒。

    “传讯徐州,百姓南迁事宜暂且先放一放,让他们暂且留在徐州,待明年开春再整体迁移,而在这个期间丹阳郡要抓紧建设,虽然刘澜已经派出半数徐州军,可算上房屋,建设的项目太多,压力太大了。

    可刘澜已经下了死命令,就算困难再大,甄俨也只有迎难而上了。

    整个冬日,长江上到处可见渡船往来,船队向南方缓缓前行,每一次都会有数百艘之多,先期船上都是满载着的粮食,期间还夹杂官兵所做的渡船,徐州军正陆续南迁,当然还有徐州家眷,他们的安全刘澜则交给了许褚负责。

    可是队伍的规模变得越来越大,尤其是当刘澜下令调半数徐州军南下秣陵之后,运输的压力一下就就变得格外大,整个驰道,排满了长长的队伍,延绵十余里,一眼望不到边,为此刘澜不得不再派出张飞去与许褚一同负责迁移事宜。

    两位多年的‘冤家’再次见面,客套那是不可能的,太熟悉了。而且这所谓的负责运输,其实就是一个协调渡河等工作,二人每天根本就没啥工作,安排好住宿工作,安排好渡船顺序,每次走八成粮食二成士兵,再由士兵护送到秣陵送入粮仓。

    “仲康,我家苞儿满月你可得来吃酒啊。”闲来无事的二人看着渡船离开后,张飞说道,转眼一年多,张苞已快一周岁了,这一天不仅要吃满月酒,更要给孩子抓周,张飞几乎把能叫的人都叫了一个遍,甚至连刘澜那里都舔着脸打了招呼,他也知道主公未必能有时间过来,这可不是他的虚荣心作祟,更不是因为刘澜抵达能挣到脸面,而是张飞觉得应该通知主公一声,更像是口无遮拦希望得到祝福。

    这些邀请之中,刘澜是未知数,但关羽和许褚那是他最希望到来的,至于赵云,估计不可能了,他现在镇守徐州,想到秣陵也没机会,更何况在这个时间点对他发出邀请,简直就是儿戏,太刺激他了,到时候看到他们夫妻二人呵护张苞,赵云快要忘记李鸿雁估计也会再次想起来。

    对于张飞的邀请,虽然一直拆他的台,和他唱反调,可在这样的实权上许褚自然一口答应,也没有拒绝的理由,莫说他将要下江东,就算还留在徐州也得专程赶往秣陵,这样的大喜事啊,他又怎么可能错过呢。

    在很多人看来,两人的关系其实并不好,可这毕竟是在不知情的外人看来,虽然两人吵吵闹闹,动不动就校场比武,而且为了一件事往往会挣得面红耳赤,你骂他莽夫他说你疯子,可这都是关系亲密的表现。

    不然也不会这么肆无忌惮,而同样是关羽,张飞就干不出这样的事情来,更多的是敬重,虽然两人同入刘澜帐下,可是关羽却始终是他的上司,对于关羽,张飞是绝对的服从,自然就不敢朝他开玩笑,当然这也有关羽性格上的原因,比较严肃,就像赵云,张飞也不是没和他玩笑过,可根本得不到回应,这样一来二去,他也就不会再与赵云玩笑了。

    所以在徐州,也就只有许褚能和他尿到一个壶里了,是以两人的胡闹是根本不分场合的,一见面就开打的情况更是今次发生,可在外人看来如同笑话的二个人,却乐在其中。

    这份乐趣,也只有二人才能理解了。(未完待续。)

第一千一百八十六章 招贤令() 
与以往不同,今日一早秣陵城内便涌出一群甲士,他们的衣甲与寻常郡国兵不同,更与徐州官军有异,每个人都戴着青铜獬盔穿,乌獬豸甲,甚至连白色的披风之上都有獬豸图纹,一行百人,当先是一名年轻人,骑着在南方很少见到的高头大马,直奔市集然后转到城门前。

    年轻人不是别人,正是斥候将军陈果,在抵达市集牌坊的一刻,高声下令身边一名内卫,道:“张挂起来,多贴几张,记得挂高一些。”

    瞬间从队伍之中走出了十多名内卫甲士,抱着上马凳,几名内卫士兵便站在上马凳上将手中的告示张挂起来,告示用帛纸书写,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文字,在左下方更是加盖了官印,却是征西将军之印。

    居然不是太守的告示而是出自征西将军,如今的秣陵百姓都听说了征西将军刘澜抵达秣陵,甚至有传闻说他要把将军府迁到秣陵城,虽然只是传闻,可从最近从秣陵城大规模修建道路、桥梁、仓库乃至渡口,百姓们差不多都知道传闻可能成真。

    每个人心头充满了担忧,这个时候张贴出来的告示,不是募兵就是招募壮丁。

    就在这个时候,就见士兵之中突然敲响了铜锣,将周围百姓目光吸引来之后,陈果在马上高声道:“江东的父老乡亲们,你们有谁识得字?出来给大伙念念征西将军最新的告示了。”说完陈果便调转马头对着周围的内卫道:“走,去城门口!”

    这群凶神恶煞的官兵一离开,市集坊门前立时便被宣化的百姓所围拢,一位穿着儒衫的老者立时便在熙攘的人群之中被推选出来:“李老先生,您老识得字,快给大家伙念念吧,这位新来的征西将军摆这么大的阵仗,到底是要干啥。”

    “别催,别催,待我仔细看看。“老者抬头看起了文告,却立时傻在了原地,他这一愣在那里半天不出声不要紧,原本就担忧的江东百姓立时一个个神情紧张,原本是极好的太晴天,可此刻就好似有一团乌云遮在头顶,笼罩在人们脸上。

    如果只是因为徭役人数不够,要再募民夫还好说,百姓们怕就怕征西将军要募兵,毕竟丹阳郡可是天下有名的兵源地,历来是募兵首先,而刘澜在徐州,刚和袁绍、袁术、曹操等诸侯大战过后,必然是兵员紧缺,募兵是在所难免,他们能不担忧么?

    现在还只是募兵,一旦募兵人数不够,就怕要发生强拉壮丁充军了。

    立时人群之中开始纷纷鼓噪了起来,甚至已经有人忍不住嚷道:“快念啊,怕啥?不就是个募兵么,咱们都不去投军,看他能把咱们怎样!”

    老者听后却不住摇头,口中连说着不是不是,周围的看客越发生气了,他们若是识得字,还用受此煎熬?嚷道:“你到底说不说啊,上面到底写了啥,你再不说,我们可走了啊!”

    “别,别。”老者拦下众人,将告示上的内容一一念了出来:“文吏幼则笔墨,手习而行,无篇章之诵,不闻仁义之语;长大成吏,舞文巧法,徇私为己,勉赴权利,考事则受赂,临民则采渔,处右则弄权,幸上则卖将;一旦在位,鲜冠利剑,一岁典职,田宅并兼,性非皆恶,所习为者,违圣教也……”

    “这写的都是啥啊?”百姓们发现,这告示,他们莫说是看不懂,就连听都听不懂,一脸疑问盯着老人,老人在众人的注视下,高声道:“这是征西将军颁布的求贤令,就是要搜寻贤才,不管是文吏还是儒生,不管是世家还是寒门,只要你有才华,就去招贤馆!”

    众人这才反应过来,怪不得看不懂听不懂了,原来是专门写给读书人听得,而老人,虽然也读过些儒典,可一开始告示之中所引用的论衡名句,不过这上面的内容,却是当初王充衡量儒生与文吏才能的高下,故篇名称之为“程材”。

    而刘澜引用此篇,大致可看法他需要大量江东人才出仕,不管你是研习五经的读书人,还是熟习政务的小吏,只要你有才能,不管你是以前的身份不管你现在的身份,都可以来招贤馆内自荐。

    这篇文告,颇有些曹操唯才是举的味道,甚至刘澜还在最后说出,若有荐举贤才者,也有重赏!

    刘澜清除,自荐的招贤令并不会收获多大的成效,可是一旦连一个人都不来的话,那可就太尴尬了,那样他会成为江东笑柄,如果处置不当,或不处置,那日后类似的事情只会频繁发生。

    “这征西将军要重用咱们江东人了?”刘澜治下,就没有启用任何一个丹阳人才,哪怕是江东人才,所以在丹阳百姓来看,刘澜更多的是外人,没有多大的向心力,可一旦当真有江东人才出仕左右,说明他开始重视江东,可这样的重视却是建立在他迁移治所的前提下,所以这样的表现并不能真正收获人心,最少秣陵百姓这样认为。

    可他们毕竟是百姓,读书人会如何想却是另一回事,而且收买百姓其实也简单,开阡陌,分田地,刘澜正在努力当中,所以现在丹阳对他的抵触,不会持续太久。

    “嘿嘿,这位征西将军终于重视咱们了,好哇。”人群之中突然传出一道声响,不过得到的回应却是不屑一顾,乃至嗤之以鼻:“这个时候想起咱们江东也有人才了?早干嘛去了,我看啊,还不是因为他来了秣陵,要收买人心,才用咱们江东的士人?”

    “你这话可就不对了,不管早晚,最少说明征西将军以及重视咱们秣陵了不是?说明他已经意识到咱秣陵也是有大才的!”

    “大才,我看你这个样子像大才,这么替他们说好话,莫不是想做大官,要不我去荐举你做官?顺便我也得些赏金!”

    一直向着刘澜说话的百姓涨红了脸,他要是真有才能,还用得着他举荐,早自己去招贤馆了,不说当官,就是做个吏那也是光宗耀祖啊,但可惜,斗大的字不认识一个,去招贤馆那是自讨没趣,丢人去了。”

    可以说,刘澜颁布招贤令的消息从秣陵百姓口中如长了翅膀一样传遍了整个丹阳郡,甚至向着更南的吴郡与会稽郡传去,不仅在百姓中传递更在世家寒门传开。

    刘澜起家,靠的是在幽州的旧部,刘澜成气候,用的是徐州的士人与氏族,这是刘澜跻身关东四大诸侯之一的资本,而徐州更取代辽东成为了刘澜的根基,可是刘澜却像当年抛弃辽东一样抛弃了徐州,在这个时间点选择迁移郡治到秣陵,而到了秣陵的第二天,就发布了招贤令。

    这代表着什么,在秣陵百姓看来这是刘澜重视江东的表现,是因为他迁郡治到秣陵需要收买人心。

    百姓们的想法不是空穴来风,有自己的看法,可在世家们看来,这是刘澜的一个表态,向江东世家的一个透底,用江东来取代徐州,就好比用徐州取代辽东,这是刘澜招贤令真正的含义。

    世家们对刘澜的示好如何反应,刘澜知道,不会有太大的反应,最不济也要观望观望,反之一些寒门子弟与文吏却看到了希望甚至是曙光,当招贤令的消息传来之后,这一令人振奋的喜讯让他们几乎连夜来到招贤馆。

    其实这个时候,刘澜更多的是千金买马骨,只要来,就一定会启用,当然按能力分配,其实,所谓的士子学子就能力还说比之小吏在能力方面差了太多,在这个时代,就像刘澜引用的‘程材’内容,读儒典的士子为官,能力太差,只懂得些道德文章,治下全靠文吏。

    这不奇怪,王充说了,儒生所学,道也,文吏所学,事也,儒生治本,文吏理末,可在刘澜看来,这完全是儒生自己的高贵心理,因为儒生根本就治不了国,更治不了民,说文吏理事毫无节操,可比之干不了事还总干错事的儒生来说,更有实干的小吏则更让刘澜所看重。

    当然小吏又太坏了,如文中所言:“长大成吏,舞文巧法,徇私为己,勉赴权利。考事则受赂,临民则采渔,处右则弄权,幸上则卖将。一旦在位,鲜冠利剑;一岁典职,田宅并兼。”

    这些话将小吏大骂特骂,把他们称之为奸猾可恶的恶棍,可是水至清则无鱼,儒生难道就当真是道德至尊了?未必见得,多半还是伪君子,那么伪君子和真小人,一个是尸位素餐一个是人品操守有问题却是有能力的干吏,换成你会用谁?

    刘澜会用干吏,就如同曹操会用郭嘉。

    这就是事实,因为所有打天下的人为了夺取政权都会批孔,不然君臣父子,你不批孔,怎么能有理由去打天下,可一旦坐了天下,所有帝王又都会去尊孔。

    这是就是因为孔子思想里实用主义与机会主义。

    经世致用。

    以学问入世奋争,以才能建功立业。

    这就是儒家学子们的学而优,则仕的意思,士子最终就应当去做官!

    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多么伟大的精神追求,要为天下做一番事情。

    可是谁用你为天下做一番事情了?

    还是说你要为帝王去做一番事情?

    很简单的例子,历史人唯一的一位,彻头彻尾的儒家皇帝。

    二百年前的王莽,用不折不扣的儒家经典做人治国,他的皇位也是依儒家所谓的禅让名正言顺而来。

    可是当王莽依儒教把国家治理得哀鸿遍野后,儒家却将这一切都推在王莽的个人品行上,打死也不承认儒教治国失败的事实。

    正是因为这样的圣人太多了。

    圣人不死,大盗不止。

    正是因为这些自命为英雄的人太多了,口口声声要为天下做一番事,自以为大公无私,可却忽略了人性善恶。

    以德教化,让人人都成为圣人,变成圣人,可这样的人还是正常人?

    所以当刘澜见多了汉儒,看到了他们的虚伪,可却又不得不与他们同流合污,如果是宋儒,还真不知道该如何面对。

    还好郑玄的出现,让刘澜看到了儒家的另一面,或者说这位集儒家大成的儒士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儒家另辟了一条蹊径。

    这是希望,但一家独大的儒家却不足以撑起整个国家来,刘澜未来用人,就是要从这些被儒生们所瞧不上看不起的小吏来选材,而儒生,也别自认为精通经义就能坐高官,从基层做起,从小吏做起。

    至于他们本性如何,刘澜不管,刘澜看重的是他们的才能,能为百姓带来什么,谋什么福祉,就好似刘邦用陈平、曹操用郭嘉,人品如何,那是个人问题,与你所做的并没多大干系,不能因为你的人品就否认你的能力。

    其次就是监管,以律法来防患未然,杜绝小吏以文乱法,

    未来,只有在吏一层做出成绩才能为官,至于儒生读写道德文章,就想去建功立业,去出将入相,去名满天下,去光宗耀祖,绝无可能!

    日后刘澜所选的官吏,通通都将是循吏,能吏!

    至于这些道德至尊们,就如同孔子、孟子一样,求官不成无奈治学去吧。

    不过现在,对刘澜来说,想要改变还不是时候,也没这个能力,但这将是一个方向,未来,儒与法兼施是必然,百家争鸣是必然,百姓议政是必然,至于是不是会加重清谈,并不重要。

    开启明智才重要。

    秣陵求贤令迅速传遍整个江东,所有人的目光几乎在这一刻投向了秣陵。

    而在接下来数日,寒门士子纷纷到来,而在众人之中,有一人引起了刘澜的注意,他叫唐固,丹阳郡人,怀才不遇,在丹阳授学,被称为儒者。

    此人颇有智慧,从刘澜和他的交流中发现,此人并非传统意义上的今文儒生也非古文儒生,与郑玄有些相似,如果刘澜知晓,此人在另一个时空中曾教出过陆逊、张温、骆统等人的话,只怕立时就会任命他为丹阳郡的文学从事。(未完待续。)

第一千一百八十七章 郑玄到秣陵() 
招贤令的发布一时间让得秣陵城热闹非凡,寒门学子纷纷涌入秣陵城的盛况是秣陵百姓所未见到过的景象,在很多人看来,刘澜应该没有多大的号召力,可这次在江东面向天下招募有才之士却吸引了秣陵周边所有士子。

    这情景,这规模远超去年曹操所颁布的招贤令,究其原因反而却是刘澜占了曹操的便宜,去年曹操搞招贤,唯才是举的噱头一出现不管是世家还是寒门都处于观望的态度,结果名声大噪之后,士子们再想北上却因为两次徐州之战影响而无法成行,如今刘澜在扬州也搞了一次唯才是举,只不过这一回却是更加放低了姿态,不仅是豪门寒门能来参加,甚至连小吏都可以来报名,只要求一点,那就是你确实有才。

    这样的机会,对于世家子弟甚至是江东老牌的贵族家庭来说并不算什么,甚至对这样的招募不屑一顾,因为知道这是刘澜在向江东父老示好,以此来收获江东人心,世家自然不会因此就让刘澜得逞,但对于寒门子弟来说,这是他们在这个时代为数不多可以入仕的机会。

    可以说这机会是极为宝贵的,虽然各郡太守、世家从中作祟,严禁士子北上,可还是无法控制前往秣陵的人潮,短短一天时间就涌来数千人,而还有更多的士子或骑马坐车或徒步赶牛正向着秣陵而来,期待着一可以改变人生的机会。

    而秣陵对此明显有些准备不足,包括刘澜自己,不会想到第一日就涌来大批士子,甚至根本就没指望江东会有多少士子来,连忙开放驿馆,向士子提供食宿,当然也有些富裕的士子不愿意住进驿馆而自掏腰包住进客栈,不过很快一些士子就后悔了,因为人数太多,每天能够得到召见的士子并不多,必须做好长期居住的准备,如此一来每日吃住所耗费的五铢钱就会变成一个天文数字。

    不过刘澜还真有些多虑了,既然住进客栈就绝不会考虑这些,而且随着众多士子抵达,渐渐的居然变成了一次规模庞大的士子聚会,大家坐在一起,喝酒交流,畅论天下大事。

    这样的情景在徐州随处可见,尤其是在驿馆,这里距离招贤馆最近,而且免食宿,士子若想喝酒,只需众筹,是以每日都会有大量士子到此,人流穿梭,不得已,甄俨专程调派了郡国兵前来协助驿卒。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