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所以马延和曹操这一仗不可避免,这是刘澜的判断。
“主公,平阿急报!”徐庶迫不及待的进了刘澜的书房,穿着气,看起来非常着急,刘澜抬头,刚要说让他歇息下在说,可徐庶却根本就没有停下的意思,快速施礼之后,道:“主公,最新消息,平阿的冀州军动手了,主动进攻曹操,据斥候来报,曹操没有接战,退避三舍。”
“看来我还是低估了曹操的忍耐程度,没想到都这样了,面对不过几千人的马延,曹操连反抗都没有。”刘澜摇摇头,叹息一声,也不知是惋惜还是吃惊,但只有他心里才明白,在强大的敌人面前忍耐不丢人,哪怕这个强大的对手眼下只有区区五千人,可正因为只不过几千人还能忍耐,反而让刘澜真正佩服曹操,他的忍耐程度令人恐惧,让他毛骨悚然。
也说明了曹操多么的恐怖,不仅仅是因为他能够忍辱负重,更关键的是他还能够让帐下的将领们跟着他一起撤离,这可就太难了,想想自己,同样是退避三舍,情况几乎与曹操一模一样,但是在事后,却还是引来了众多将领们的不解。
可是他却明白,曹操没有选择,所以才会让他害怕,这样的对手必须要小心,必须要提防,一次冲动虽然能呈快,能解心头之恨,可是当时是痛苦了,杀爽了,之后呢,面对袁绍的怒火,该怎么应对?
所以这一刻刘澜非常理解曹操,当所有人都不理解他的时候,当他自己都火冒三丈,恨不得冲冠一怒的时候,却还是冷静了下来,没有冲动,这可不是什么人都能够做到的,比起冒失的去击败马延,没多人能做到曹操这般冷静。
“主公不觉得这件事有所蹊跷吗?”徐庶说道:“曹操不会给袁绍任何口舌,这一点我们在战前就有判断,所以他是绝对不会主动出击去挑起战事,可是马延主动出击,正常的情况下,在冀州先出击的情况之下,曹操完全还击再正常不过,就算真说起来,曹操也占着大义,让袁绍哑巴吃黄连,为何曹操却连手都不还?
“你的意思是?”曹操瞬间想到了什么,忙说道:“会不会是他知晓了袁绍要攻打兖州,所以才会退下来,不给曹操任何口实?”刘澜觉得这个可能性是非常大的,当然还有一个他没说,虽然有可能,但是并不大。
“卑职觉得最好还是调查一下袁术的情况,其实这一次他们争端的焦点还是袁术,如果能知晓他的情况,或许就能知道真相了。
“你也觉得曹操退去的原因是这个?”在刘澜心中,另一种可能就是曹操已经处死了袁术,所以当马延来进攻的时候,他便主动撤退,而他真正的目的却是要制造一场混乱,让袁术的死亡显得更为合理,比如他是死于乱军之中,而不是自己的手中,这样就算是袁绍要交代,他也能把自己撇的一干二净。
“可能性不是没有,反正卑职是对此深信不疑的,不然难以接受曹操主动后撤的原因。”徐庶顿了下,又请令,道:“卑职希望按照派人调查,搞清楚这件事,尤其是袁术,看看他到底是活着还是已死,如果死了,那么他的死因又是什么。”
徐庶不管不顾必须要去查清楚,如果不让他搞清楚真相,或许他连觉都睡不好,当然刘澜也很好奇袁术的命运,这么一代枭雄,如果真是以这样的方式结束一生,不得不说真的有些令他唏嘘了,可这就是现实,这就是争夺天下的结果,毕竟这世上就那么一个位置,看起来好像就十来个人在争,可真的统计一下,掺和进来的,大汉朝起码又一半人都在争,只是最后却只有一个人一个势力能笑到最后。
徐庶下去安排人手,而刘澜在书房却没有任何心思去整理什么文书了,心思都在曹操和马延这一仗上,袁绍需要一个开战的借口,几人要战斗,这个年代不宣而战的人有很多,这个年月,春秋战果时期派人去通报要进攻让对方准备的情况早就不会出现,如今不宣而战出其不意更是屡见不鲜,可以说如今的战斗方式,已经与几百年前大为不同,但唯一不变的却是占据大义,所谓的正义。
可如今每个人都会为自己的出兵找借口,让自己占据大义,往往就出现了敌我双方在出兵的时候都打着自己是正义的一方,都在吊民伐罪的情况更是屡见不鲜。
可现在曹操根本就不给袁绍机会,袁绍还能用什么方式来达到自己出兵的目的呢?
或许机智的曹操以兵祸的方式除掉袁术,最后会被袁绍所利用,要真是这样,那曹操就真是聪明反被聪明误了。
第一千八百九十一章 寿春之战(172)()
袁术的死活,曹操和袁绍都不会在意,但是他手里的东西,却让他成为了别人眼中的眼中钉,没有人会放过他,就算是刘澜也是在反复挣扎后才放弃,更何况是曹操和袁绍,又怎么可能轻易放过他。
而关羽袁术会被害,刘澜的判断显然是非常正确的,东西都没了留着他干什么,告诉世人那东西在自己手中不成,怀璧其罪道理谁都明白,当然如果传国玉玺到了曹操手中,刘澜还真好奇他会怎么处置,如果留下,那就说明他包藏祸心,如果归还到献帝手中,那又说明他对汉室的忠心不二。
刘澜现在还真的有些好奇曹操作何选择了,不过就平阿来说,曹操这步棋走的当真漂亮,又占了大义,让外界说不出话来,反而还给世人一副受到了袁绍欺凌的形象,而关键是传国玉玺以及袁术携带的金银细软全都落入他的手中,着实让袁绍吃了哑巴亏。
当然马延终归是马延,不是田丰也不是沮授甚至连文丑都比不了,被曹操算计也就不奇怪了,以五千对数万,兵力悬殊,可马延还是硬着头皮杀了过去,这里面刘澜可不相信没有什么盘外招,不然马延就算有天大的胆子,也不可能朝曹操发起攻击啊,以卵击石。
但曹操是怎么让其就范,那就需要内卫去打探消息了,最少现在全天下的人都在好奇,马延主动进攻曹操奇怪,曹操战败撤退奇怪,袁术死于乱战更奇怪,摆手示意徐庶退了下去之后,刘澜回到了自己的房间,便对赵雨说道:“准备收拾下吧,我们该回秣陵了。”
“仗打完了?”赵雨有些奇怪,看向刘澜不明白他为什么突然说出这番话来。
“对,寿春之战结束了。”刘澜没有任何表情,如果不是赵雨这样的身边人还真难看出他此刻的心情到底如何,但赵雨终归是枕边人,瞬间就看出了他有些不对,感觉与以往有些不正常。
“夫君,既然寿春之战都结束了,还有什么不高兴的呢,还是说又发生了什么不快的事情,令夫君如此愁眉不展?”赵雨在他坐下后,站在他身后,为其按捏着肩膀,关心的问道。
刘澜摇摇头,我只是在考虑以后发展的事情,关乎未来的前途。他说着叹了口气,寿春之战结束的有点莫名其妙,原本他还想着能够看到一场大战,当然这场大战不是曹操和马延之间的交战,而是曹操与文丑,这才是刘澜最希望看到的结果。
突然的结束让刘澜有些措手不及,有些事情必须要提上议程,其实他之所以会有这么大的反应,关键还是因为这一仗结束的太快,打乱了他的计划,让他在九江之战的部署全部都打乱了。
情况的改变让刘澜必须要做出一些反应,除了筹备九江之战的速度要加快之外,还有就是要了解平阿曹操与马延交战的真相,当然还有就是要让张纮确认曹操的态度,偏偏刘澜又不能太过主动,最好让曹操主动来见他。
还有就是袁绍,会用半年时间准备,是在半年之后还是一年之后,如果他没有记错,官渡之战应该是在一年之后才会爆发,所以他才会说收拾行囊,官渡之战毕竟还有一年时间,而这一年时间,刘澜能做很多事情,比如说提前结束九江之战,又或者加快丹阳的发展。
留给他的时间不多,但能做的事情有很多,时不我待,而此时在他的安排下,许都内卫开启了调查。
如果说当年的凤来楼是洛阳城最为奢靡的酒肆,那如今的许都,满园春则是最豪华的酒肆,这里就奢靡程度一点都不比当年的凤来楼差,就算是在曹操颁布了禁酒令,也挡不住来在消费的客人,毕竟这里还是消息的集散地,再次能够打探到许都很多隐秘的秘辛,当然还有来自全国各地的消息,而在这样的地方,除了各诸侯的探子们之外,还有就是处处都在高谈阔论的士子。
谈论国事,在汉末来说一点都不奇怪,清议不仅仅是许都所独有,而是大汉朝几十年发展所形成的特有盛景,在这里每一名学子都变成了滔滔不绝的正可,发表着自己的观点,品评着施政者的功过,当然更多的还是对政令的不满,就好像这禁酒令,在孔融的支持下,虽然没有点燃整个许都,但在满园春,却无疑得到了所有人一致的支持,认为这道从司空府颁布出来的政令乃是暴政!
禁酒如何,对于许都来使是无奈之举,或者说对于缺粮的州郡来使,禁酒令可以说都在施行,就像许都之所以施行,完全是因为徐州先施行此政令,所以当孔融旗帜鲜明的反对时,连曹操都对他极为光火,同样一道政令,刘澜颁布你屁话没有,吾颁布,你各种刁难,甚至煽风点火,这不就是跟自己作对吗?
曹操对他生出了不满的情绪,但孔融却根本就没放在身上,这一日来到满园春,奢望着能得一坛美酒,毕竟是许都最大的酒楼,虽然有限令,但私藏还是有的,可是当他一身便服走进满园春的一刻,他却发现今日的高谈阔论没有了,取而代之则变成了低声的议论,这还是他头一次在许都所见到的情况。
随便找了一张矮几落座,刚想点几道菜,却突然从旁边听到了一些消息让他大吃一惊,毕竟在这个世上,没有什么是真正的秘密,尤其是在许都,任何消息看似是隐秘的,其实都是公开的。
而他听到的消息,无疑就是最近盛传的传国玉玺已经落在了曹操的手中,就算曹操还没有班师回朝,就算曹操现在还在返回许都的路上,可是消息早就像长了翅膀一样飞回到了许都。
“曹阿瞒这是要做什么?为什么要私藏传国玉玺!”其中一人的话让孔融大吃一惊,可是他在心里却摇了摇头,这话说的难免偏颇,完全就是对曹司空的污蔑,毕竟曹操还没有回到许都,所以所谓的藏匿传国玉玺这事其实还并没有发生,所以说现在这样的说法完全就是对曹操进行污蔑,如果是曹操返回了许都之后,依然没有交出传国玉玺,那再说这番话还差不多。
可是今天的情况,却让他大吃一惊,因为所有人都下意识的相信曹操会藏匿传国玉玺,因为所有人会从以往曹操的作为里找到他们相信的理由,曹操忘恩负义之辈,曹操欺世盗名之徒,曹操就是一个十足的小人!其人虽为大汉司空,实为大汉奸贼,他藏匿玉玺,就是为了有一天取而代之。
孔融大吃一惊,但又感到气愤,其实一直以来他最担心的一件事就是曹操代替汉室,比起董卓、李傕和郭汜们,曹操的情况与之大为不同,所以如果真的会有谁能取代汉室,那么只是一介莽夫的董卓和李傕等绝对没有这个能耐,但是曹操不同,他有这个手腕,也有这个能力。
如果今日满园春的风向是对曹操进行褒贬,那孔融或许也就不以为意了,可是风向却如此一致,那就说明肯定是有什么风声传出来了,所谓无风不起浪,更何况这满园春酒肆向来就不会出现空穴来风的情况。
所以在他把周围所谈论的话题多多少少都听了一遍后他可有确定自己的猜测,这事多半是真,最少传国玉玺现在就在曹操手中是真的,但是曹操会不会篡汉,就现在来说,孔融又不认为他会做出如此不明智的选择来。
站起来,孔融一个四方稽,道:“诸公,方才听到各位议论时政,在下虽然觉得各位所言可有其可能,然兖豫二州四面皆有强敌虎视眈眈,曹公又怎么可能做出冒天下之大不韪之事?”
“先生这话就错了,曹公是不敢,那寿春袁公路何尝就敢,可天下人都知道了,他的近况几与曹公相等,可最后还是没挡住他称帝的决心。”
“不错,当时我等都没有看错人,今日亦不会看错人的在巨大的诱惑之下,谁人能挡得住传国玉玺的诱惑?”另一面年轻文士站起来说道。
“曹操,看似大忠,实则大奸。看似大勇实则大恶,其人手段残忍,卑鄙无耻,就用奇得兖州来说,先用曹操压张邈,然后又把袁绍要除张邈之事暗中泄露给张邈,将其逼反,从而自己得了整个兖州,就是这份心机,试问放下天下谁人能比?”
“不错,曹孟德如今大权独揽,虽置朝官,而朝官手中无兵无权,全力都在司空府中,堂堂大汉朝的三公九卿,居然连司空府的属官都不如,这等为人为官,说他一句包藏祸心都是轻的。
孔融嗅到了一丝苗头,别人的情况他不清楚,但是这波人明显在为朝官出头,十有八九是朝官某位重臣派来的,甚至可能是朝官刻意派这几人过来诬陷曹操的,他们这不仅是要杀入,还要诛心,把以为对曹操不利的事情都要掀一遍,让世人知晓被拔下伪善面具下的曹操到底是个什么样子。
沽名钓誉,欺世盗名,他们口中对曹操表达着非常大的不满,甚至把他比作大汉第一权臣,连董卓都比不了,简直就是第二个梁冀,甚至还有可能用梁冀的方式通过毒药毒死质帝,当然现在是献帝。
质帝聪明绝艳,最终却死在一碗毒酒,而献帝也展现出了中兴之主的样子,可惜他身边没有霍光,只有欺世盗名的曹操。没来许都之时,只觉得曹操在这里的名声应该很高,可是现在才发现,曹操内部迟早要出大乱子,这么多的反对声,甚至把曹操抹黑成了一名大奸大恶卑鄙无耻之徒。这样的人,对于这些大多都是许都太学的年轻子弟来说,根本就没有任何忌讳,用他们的话说,清议就是要点评时政,就是要见识权臣,让他们无迹可寻,让他们永不翻身。
酒馆里没有酒,哪怕是私藏也已经在曹操离开这段时间内彻底销毁,这让很多人都非常惋惜,尤其是孔融,从此以后如果在想引进就不知道是何年何月了,最少短期内因为粮食的紧张,是不会有太多的改变了,最多就是防御,有备无患。
“唉。“孔融将足额的五铢钱留下来,告诉了一声小二之后便起身选择了离开,实在是不愿在这样鱼龙混杂的地方躲待片刻,因为他知道这里面真正有自己见解的没几个人,他们背后都有智囊,都有人替他们事先拟好了本子,他们只需要被熟悉了,到时候就和身边这些人用各种方式来搞臭曹操。
这个时代终于汉室的人很多,尤其是民间的这些土财主们,更是如此,但是这对孔融却没有任何意义,因为他迫切的想要知晓真相,出了屋之后,连想都没想,就朝着张纮所居住的驿馆而来,这个时候真要要得到什么真相,并没有看起来那么容易,就拿刘澜也很难用手中的资料去换许都的安全。
这毕竟是他计划了一年才施行并且成功的一次决断,可是他的到来,并不是为了其他的事情,就是要探探刘澜的口风,当然还有就是了解下平阿的真相,以及曹操到底有没有得到传国玉玺。
这是他最为关心的事情,曹操到底是被陷害还是他包藏祸心,用不了多久他就能得到答案了。
在很多人看来,张纮已经远离刘澜许久,未必就能得到什么最新的消息,这是大错特错的,在刘澜身边待过几年时间的孔融对于秣陵的情况太了解了,所以刘澜那里如果掌握了确凿的证据,那么张纮这里肯定是知晓一切真相的,甚至可能早就知晓了,他现在可能也在等待着。
没有选择,更没有什么太好的办法,这个时候孔融只相信张纮,也只相信他所掌握的情报。
第一千八百九十二章 寿春之战(173)()
孔融心不在焉的吃着点了的几位菜肴,好在今日没有找三五知己,只自己一人,所以能够耐心去听满园春内不同立场下的各类言论,这些言论是非常有倾向性的,虽然不确定他们背后与之是否有关联,毕竟士子清议的现象延续了几十年,就算查也不可能查出结果,可是当他们在说起传国玉玺时,却出乎意外保持了一致。
这是非常奇怪的事情,因为士子不管发表任何言论,首先都会有立场,只要有立场就会有争论,但出奇的是在传国玉玺上,居然没有一人替曹操说话,别忘了现在曹操还没有返回许都,如此盖棺定论的颜良明显偏颇,毕竟曹操藏匿传国玉玺并非既成事实,可是所有人好像都忽略了这一点,明显是在污蔑甚至是栽赃。
他觉得这些人中肯定有人带着任务,而其他人就很难说了,可是这样的造谣对曹操有用吗?他完全可以通过上缴传国玉玺化解这些负面影响,孔融默默思忖,猛然之间他想到了一种可能,这会不会是朝廷里的那些人在得知曹操获得传国玉玺之后用这种办法逼曹操就范,比起等着曹操主动上缴甚至是百官么前往所要,好像都没有借助舆论让曹操主动交上来成功性更大吧?
想明白了这件事,他决议今夜先去见一位故人,去他那里确定下,当然更多的还是商量,至于现在听到的这些风言风语,他相信明天就会被控制,这就是荀彧的能耐,当然他明天还会再来听听,看看风向与没有转变,如果这件事情依然在流传,那就只能证明一件事,这件事并不是天子那边的人在暗中推动,反而是那个人。
此人正是颍川荀彧,他与其并没有多少交情,但此人在他这里可以说是如雷贯耳了,因为在这个世上能够被刘澜反复提及的人,除了曹操身边的那位军师祭酒外,就要属荀彧了,在刘澜口中可是得到了最高的评价,正是因为刘澜对他的重视,所以孔融对他的事情多少都是有些了解的,也非常清楚他对汉室的忠诚,但是对他借助曹操之手去匡扶汉室这一点虽然刘澜没有什么评价,但孔融无疑是嗤之以鼻的,并不认为这是正确的选择。
当然他们两人所处的环境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