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农历养生法-第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对它也没有历法学的黄道位置确认。但这种气候属性与人体脾脏功能属性有类同,故而长夏在时令养生上是一个不该忽视的环节。
  五行在养生方面的应用
  五行学说在四季养生方面的应用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五行的归类。五行学将人体内脏与一年四季按五行的特性予以分类,用以说明五脏与四季的各自特征和联系。五行学说确定事物的属性基本上是采用取象类比法和推演络绎法。此种方法,始见于《尚书?洪范》。如木的特性:“木曰曲直”,凡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特性和作用的事物及现象均可归属为木。用于四季的五行配属,春季属木,因春季万物生发,与木的生长、升发相类似。用于方位的五行配属,因日出东方,与木的升发特性相类似,故东方属木。用于五脏的五行配属,则并非完全归于臆测,而是有一定的生理病理基础。如肝属木,是基于肝喜条达而主升发,与木的特性类似,故确定肝属木。用同样的方法,则可得出其他五脏的配属,如心属火,应于夏,主生长,味属苦,喜为心志;脾属土,应于长夏、主运化,味属甘,思为脾志;肺属金,应于秋,主收敛,味属辛,悲为肺志;肾属水,应于冬,主闭藏,味属咸,恐为肾志。
  二是五行的联系与传变。五行的配属与特性,决定了五脏、四季及各类事物间相生、相克的关系,并按次序传变。如相生,肝木生心火,说明肝藏血以济心;心火生脾土,说*阳温运脾土等。五脏有病相生传变,也按其次序,如肝病传心,心病传脾等,此称为母病犯子。相克,是沿五行相生次序逆向排列,如肝木克脾土,说明肝气条达可疏泄脾土的壅滞;脾土克肾水,说明脾的运化可防止肾水的泛滥。如五脏有病传变,也按其次序,如肝病传肾,肾病传肺等,称为子病犯母。
  三是五行的调摄。五行学说在四季养生中的应用,是利用五行相生相克关系和其自身属性,通过综合调摄,促进人体五脏与自然的协调,从而达到健康益寿的目的。
  四季养生中的五行配属是一门科学,不能仅按书本,机械模仿,而应因人、因地、因时制宜,辨证调摄,方能收益。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岁时节令与中华养生(1)
岁时节令,就是一年时间里的各种节庆日期和时令日子。岁时节令的制订,一方面同历法有关,如华人万民同庆的春节,就是农历的岁首。另一方面,是受民族文化的影响,比如清明,从历法的节气演化为传承民族感情的节日。农历五月初五,更是由于文化所赋予的特殊意义而成为一个重要的民族节日,不过这个节日的重视程度有地域性,主要是南方盛行,流传到北方的是美食粽子。岁时节令,可以说是一个民族的文化侧影,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岁时节令,如西方的圣诞节、感恩节,日本的筷子节,北欧的仲夏节,都有富于民族文化特色的节日活动。中华民族具有悠久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而有特色,岁时节令更富于民族风情。中华民族发源于古代自然经济,与生态环境休戚与共,推崇天人合一,节令文化中包含时令养生保健,成为中华养生的重要特色。
  农历一年有多少个时令节日?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与民族生息同源同根。盘古开天地、夸父追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后羿射日,这些精彩故事反映了先祖以日月为邻的大气和智慧,充满浪漫主义的感人魅力。泱泱华夏不愧为文明古国,擅长以诗情画意来演绎生活,创制了很多内涵丰富、习俗活泼的节日,即使不包括五十多个民族的特色节日,在农历一年中与时令有关的节日就有二十来个,如春节、立春、上元节(元宵节)、中和节、春龙节(二月二日)、花朝节(二月十五日)、上巳节(三月三日)、寒食节、清明节、浴佛节(四月八日)、端午节、天贶节(六月六日)、夏至节、七夕节、中元节(七月十五日)、中秋节、重阳节、祭祖节(十月一日)、下元节(十月十五日)、冬至节、腊八节(十二月八日)、祭灶节(十二月二十三日)、除夕。
  这些时令节日的设立,也充分反映出古代中国文化的整体观念。首先,节日从新年第一天到最后一天,这两个日子都受到非同一般的重视,表现一种始终如一的生活激情。尤其是除夕夜的亲情文化,让天下所有的华人都心怀一个共同的愿望——回家。数以亿计的华人,这一天同时奔波在回家的归途,形成最为壮观的节日文化,这种以家族亲人团聚为核心的节日文化,以及由此构建的强大向心力,可以说是非常罕见的。另一个有始有终的节日就是“三元”,道家认为主管三元的分别为天官、地官和人官,天官喜欢娱乐,就有了上元节点灯笼的节日特色。上元节又叫元宵节,说起吃元宵,有个颇具来历的故事。相传汉朝有个智慧而善良的朝廷大臣叫东方朔,有年冬天大雪天他奉命去御花园为君王摘梅花,不料还没见到梅花先就遇到一位泪流满面的宫女要投井。东方朔赶忙出手相救并好言劝慰。宫女见来者善解人意,就倒出心中苦水。宫女名叫元宵,自从进宫再也没有机会见到父母,更别说侍奉双亲了。眼见又是一年梅花开,新春即将来临,寂寞深宫年华逝去,父母亲人生离如死别,元宵触景伤情了无生趣,意欲了断思亲之痛。东方朔一时感慨,承诺想办法让元宵见到父母,劝她好好活下去。想到元宵正值青春年华,来日方长,须得有个长久的法子才能绝了她轻生的念头。东方朔用他的智慧开始了周密的计划。他先是找机会到宫外摆了个占卦的摊子,很多人在他的摊位得到相同的卦签:“正月十六火焚身”。一时满城人心惶惶,求解的人络绎不绝。他向前来求解的人解释说:“火神君最近会派一位赤衣仙女下凡来查访,她是奉旨火烧都城的使者。你们大家想办法把我抄录的偈语传进宫去,只有天子的威仪才能解除这场灾难。”在他的“指引”下,天子终于见到了那份偈语:“长安在劫,火焚帝阙,十五天火,焰红宵夜”。古人对“天意”是非常敬畏的,这种“神灵旨意”也许是那个时代制约极权的一种法则。总之,天子果然拿这偈语来向东方朔讨教消灾的办法。东方朔乘机献计,叫天子降旨,在正月十五这一天晚上,全城开禁,城外人可以入城,大家点灯笼,放花炮,吃汤圆,欢乐通宵,让火神君以为人间车水马龙是已经起了大火,就不会再来生事了。天子很中意这万民同乐的消灾办法,欣然应允。宫女元宵的父母在这个特殊的夜晚得以进城与女儿相会。见民众一夜狂欢带来翌日平安,天子大悦,下令每年正月十五都办灯会。宫女元宵有了盼头,每年精心研制汤圆等待那个幸福的夜晚与父母相见,把亲情思念揉进那甜美的汤圆,由于她做的汤圆最出众,后来的汤圆就用她的名字命名,叫做元宵。 。。

岁时节令与中华养生(2)
上元节还被称为中国的第一个情人节。古代女性养在深闺,很少有机会到户外活动,元宵灯会才子云集,年轻男女借此佳期可以相遇见面,留下不少浪漫故事,有诗为证:“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诗意固然很美好,但细细思量,古代社会对女性的禁锢太多,以至于一次元宵灯会的户外活动机会,也被非常珍惜,上元节因此而有另外一种习俗,那就是妇女“走百病”。女性在这一天相邀,过拱桥,转墙角,专走那平日难得一去的地方,吐纳空气,舒活筋骨,丢掉一年的郁闷淤阻,换回一个神清气爽。过节保健,也是中国节文化的一种特色。
  学学古人过春节——桃符屠苏保安康
  说到春节,人们总会想起宋代王安石的《元日》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春节可谓是中华第一节,这一天,岁月送旧,衣着换新,家家喜庆,人人欢乐。几千年来,人们延续了对新春到来的喜悦和欢愉,美酒佳肴,互相祝福新的一年里万事如意。从王安石的诗里可以看出,古人过春节一个非常重要的主题就是祈求平安和健康,诗里说到的桃符、屠苏,就是古人的保健措施。
  桃符,就是桃木制作的门符。在我们今天看来,它是一种装饰艺术品,但在古代,却是一种具有实用性的神灵异物。据东汉一本名为《风俗通义》古籍记载:“《黄帝书》称上古之时,兄弟二人,曰荼,曰郁,住度朔山上桃树下,简百鬼,鬼妄入,援以苇索,执以食虎。于是,县官以腊除夕,饰桃人垂苇索虎画于门,效前事也。”这段话里记载的是,上古时代有一对兄弟,名字分别叫做荼、郁,居住在海度朔山的桃树下,监视山洞里各种鬼怪。见到胡作非为的鬼怪,就用芒苇编成的绳索捆住,拿去喂老虎。后来县官就在腊月的除夕夜,将桃树下捉鬼的兄弟和吃鬼的老虎画在门外,借此驱除为害之妖孽。这以做法被传播开来,效仿的人多了,慢慢被简化为用桃木写上捉鬼兄弟的姓名挂在门上。再后来发明了造纸术,人们就改用红纸代替桃木,兄弟姓名也慢慢被吉祥的对仗句式取代,成了今天丰富多彩的新春门联。桃符驱鬼,在今天看来并没有实际意义。但我们不要忘记这个习俗是产生于远古,那时候别说无线电、互联网,就是纸喇叭都没有,甚至文字数量都远没有今天这么多,需要民众共同遵守的习俗,只能采取乡规民约的方式,贴门符是那个时代最能“发动群众”的方式。试想,家家户户都悬挂昭示正义的桃符,对那些想要假托鬼神为害乡邻的不轨之徒还是有很大震慑作用的。再说古人并非只用这种寄托理想的方式驱邪,还有能发生实际效应的保健屠苏酒呢。
  屠苏,是一种古代植物名,在有些地域,用茅草盖的屋子也叫做屠苏。传说唐朝时候,有一医术高明的异乡人,住在一间叫做屠苏的茅草屋子里,每到除夕之夜,他会将自己配的一包草药分送给周围的邻居,嘱咐他们用布包上草药投放到饮水井里,在新年的第一天汲取这泡成药液的井水,兑在新年的酒里一起喝下,可以在新的一年里免遭瘟疫。人们不知道这位高人的姓名,只说是屠苏屋子里传出来的药方兑酒喝可以防病,这药酒就被叫做屠苏酒。传说的真伪已经无法考证,但屠苏酒在多种古代文献里真有所记载。有说是汉代名医华佗创制的处方,有说是唐代名医孙思邈的配方,明代的《遵生八笺》也有关于屠苏方的记载。用这个方药酿制的酒就叫做屠苏酒。新年第一件事是喝药酒防瘟疫,足见古人对健康是何等重视。春天来临,万物复苏,病菌也会活跃起来,古人未雨绸缪防范在先,值得我们效法。有意思的是,古人新年喝屠苏酒不是一贯奉行的尊老,而是从年龄最小的开始。这也体现了古人看问题的阴阳观念,事物达到拐点的时候,性质就不一样了,如同夏至阳极生阴,冬至阴极生阳。古人认为,新年到来,对小孩来说值得庆贺,是年龄增长添寿,对老人来说则意味着减寿,生命的日子一年比一年少了,故此老人要晚喝新年屠苏酒,寓意新年来得晚些,寿命时日多点。唐朝有位叫裴夷直的,作诗《岁日先把屠苏酒戏唐仁烈》,诗中说:“自知年几偏应少,先把屠苏不让春。倘更数年逢此日,还应惆怅羡他人。”诗里记叙的是友人在新年第一天岁首之日一起喝屠苏酒,大家都争自己年少要抢先喝,没有争赢的解嘲说,今年的赢家,再过几年又遇到岁首之日,还是会要羡慕别人比自己先喝的。另一位唐朝诗人顾祝就已经甘于迟暮了,他在《岁日作》诗中说:“不觉老将春共至,更悲携手几人全。还将寂寞羞明镜,手把屠苏让少年。”宋代的苏轼在《除夜野宿常州城外》诗中说:“但把穷愁博长健,不辞最后饮屠苏。”他认为只要身体健康,不怕年纪老得轮到最后喝屠苏酒。屠苏酒如此风行,到底是什么灵丹妙药呢?关于屠苏的具体方药在不同的文献里略有出入,一般认为是七味中药,主要药物是大黄、白术、桂枝、附子等,方药的功效是预防瘟疫。从新年第一杯酒就开始预防疾病,古代的预防医学真是深入人心了。
  

“二月二龙抬头”是迷信吗?
农历二月初二,是古代春龙节。古人认为这个时节负责掌管布云施雨的龙苏醒抬头,以后雨水就逐渐多起来,要准备春耕生产了,故而叫做春龙节。这个节日今天只在老人怀旧的话题里偶尔出现,生活中已经不过这个节日了。但是,春龙节在古代是很受重视的,有诸多的时令习俗,因为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深得民众敬畏。清代《燕京岁时记》里说:“二月二日……今人呼为龙抬头。是日食饼者谓之龙鳞饼,食面者谓之龙须面。闺中停止针线,恐伤龙目也。”这个古老的节日,延续到今天的是一道美食——龙须面。那么,古人是如何过春龙节的呢?虽然各地的做法稍有差异,但目的是一致的,那就是辟邪除害保安康。有些地方是用点燃的蜡烛照房梁和墙角,认为“二月二,照房梁,蝎子、蜈蚣无处藏。”有些地方则使唤小孩用筷子敲打瓢勺,边敲边念咒语:“二月二,敲瓢叉,十个老鼠九个瞎。”有些地方是敲打酒盅,念的咒语自然就与酒盅有关:“二月二,敲酒盅,十窝老鼠九窝空。”这些大同小异的做法,目的只有一个——驱害虫。二月二正是惊蛰前后,送雨水的龙醒来了,害人的动物昆虫也蠢蠢欲动,人们一边吃美味的龙鳞春饼庆贺春耕开始,有了新一轮的丰收期待,一边屋里屋外地忙着扫除害虫。让人哭笑不得的是,几千年过去了,这些该诅咒的害虫一个不差地继续与人类为伍。我们不便嘲笑老祖宗,这些敲打瓢盅的招数在对付害虫方面几乎是白忙活,我们也无法去责问造物主,为什么硬要为人类拉郎配捎带上老鼠、蜈蚣共一个地球。现代人可以告慰先祖的是,蝎子成了餐桌美味,蜈蚣进了中药柜,老鼠成了医学试验的好帮手。难怪这个节日会淡出人们的生活,因为节日舞台的场景已经换代了,现代人无需用“照房梁”的方法来灭害虫,但古人根据害虫的生活习性早期防范的意识,还是值得我们传承下来的。
  说了这么多,还没解答这个节日是不是与迷信有关。人们都知道龙是假想的,谁也没见过真正的龙。二月二的龙抬头又是怎么来的呢?原来这条抬头的“龙”是天上四象里的东方青龙,因此这个节日还有一个名称叫青龙节。古代天文学家在周天黄道确定28个星座,称为28宿,又将28宿按东西南北分为4宫,每宫7宿。东宫7宿由30颗恒星组成,其连线宛如一条南北伸展的龙。当地球公转的位置使青龙星座与太阳处在同一方向时,人们就会看不到这龙形的星系。过一段时间以后,地球的位置转移了,青龙星座又会重新出现。当被称为“龙角”的东宫7宿的第一宿出现于地平线上的时候,正好春天来临。这个初现的“龙角”被看做是龙抬头苏醒,成为春天到来的标志。青龙星系重新出现于人们的视野而形成的“龙抬头”是不是迷信,已经不需要解释了吧,这不过是古人对一种客观天文现象的表达。
  二月二还有一个被淡忘的节日名——中和节。这个节日倒还真是人为的,不像“龙抬头”是自然天象,中和节与春龙节撞车,似乎是历史的误会。《唐书?李泌传》上说,李泌认为当时春季的时令节日设立有缺陷,正月有两个节日,分别是正月初九的天公节、正月三十的晦日节和三月三日的上巳节,中间的农历二月没有一个节日。他向皇帝进言建议减少一个正月的节日,取消晦日节,增加二月一日为中和节,倡导民众务实求本,发展生产。晦日节本来没有太多的气候意义,主要是正月为一年之首,一切希望的开始,这个月份要过去了,人们以过节方式来表示留念,再加上这一天是传说中的穷神颛顼死亡的日子,人们以过节的方式来“送穷”,也算是最古老的“消除贫困日”吧。李泌认为抓紧春时发展生产才是正道,应该把正月最后一天送往的节日移给二月,让大家振奋精神去创造未来。他的建议得到朝廷的认可,由天子颁诏二月一日为中和节。中和之名,出自《礼记?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段话换成现代的语言就是:喜怒哀乐没有失控表现出来,叫做中;表现出来的时候都恰到好处,叫做和。中,是天下最大的根本,和,是天下能通达的法则。能达到中和完美的程度,天地都会赋予他应有的位置,万物都会养育他。由此可见,中和节的用意是希望民众以自身的努力去获取大自然所赋予的应有收获。由于二月一日和春龙节的二日紧密相连,又同为激励春耕,难免被混为一谈,故而被后人误解为相同日期的同一个节日了。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端午节是文化节还是保健节?
农历五月五日,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日子。这时进入夏季,气候温暖而湿润,蛇蝎都比较活跃,先秦时期认为五月属于邪佞当道,被看作毒月。五月五日,双五重叠,更需要加大制邪的力度。有些地区又将此节日冠名为沐兰节、地腊节、娃娃节、女儿节等,这又是什么意思呢?
  冬至以后,地热上升,万物生长,各种病菌和蠹虫也开始从大地中的各个角落处冒出,所以,到夏至前,是土地中各种生物的生长接近高峰的时期。这就是说,在中国民间习俗中,端午节,主要是指土地中的各种生物对人的作用最大的时期,当然,其中也包括那些对人有危害作用的病菌和蠹虫一类的生物存在。所以,端午节期间,既是人们忙于栽种农作物的时期,即“芒种”时期,同时也是对付各种病菌蠹虫从大地中冒出来肆虐人们的时期。由此可见,在上古时期,中国的端午节,其实又主要是一个个人和集体进行卫生和养生的重要节日。
  人们在门户上悬挂菖蒲、艾叶,炮制雄黄酒涂抹门窗缝隙,还点燃苍术、白芷或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