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一个平民的哲学(连载)-第3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的职业博物学家生涯,前后共8年。在此期间,*形成了他的进化论思想并撰写了相关论文寄回国内,1858年6月18日,达尔文看到了*的手稿,他写到:“我从来没有见过如此惊人的巧合。”*手稿的出现促使达尔文加快编写并出版了他的著作,这就是《物种起源》。物种起源发表后引起轰动,它解释了生命进化的规律,将生物学从神学的阴影中拉了出来,成为一门科学。

  在达尔文和*研究生物进化的同时,在微生物领域也取得极大进展,1590年,荷兰光学家詹森,发明了显微镜,显微镜的发明使科学家们手中又多了一个利器,1650年,荷兰科学家文虎克对显微镜进行改造,把放大倍数提高到270倍,从此,人类进入了微生物和细胞的世界。(见欧洲的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六))到了工业革命时期,巴斯德取得了巨大进展,路易斯&;#8226;巴斯德,法国微生物学家、化学家,近代微生物学的奠基人。像牛顿开辟出经典力学一样,巴斯德开辟了微生物领域,巴斯德一生进行了多项探索性的研究,取得了重大成果,是19世纪最有成就的科学家之一。他用一生的精力证明了三个科学问题:(1)每一种发酵作用都是由于一种微菌的发展,这位法国化学家发现用加热的方法可以杀灭那些让啤酒变苦的恼人的微生物。很快,“巴氏杀菌法”便应用在各种食物和饮料上。(2)每一种传染病都是一种微菌在生物体内的发展:由于发现并根除了一种侵害蚕卵的细菌,巴斯德拯救了法国的丝绸工业。(3)传染病的微菌,在特殊的培养之下可以减轻毒力,使他们从病菌变成防病的疫苗。他意识到许多疾病均由微生物引起,于是建立起了细菌理论。巴斯德认为病因在于细菌,那么显而易见,只有防止细菌进入人体才能避免得病。因此,巴斯德强调医生要使用消毒法。向世界提出在手术中使用消毒法的约瑟夫&;#8226;辛斯特便是受了巴斯德的影响。巴斯德还发明了最早的狂犬病疫苗,为免疫学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当达尔文发现进化论之后,生物到底是如何进化和繁衍的成了一个新课题,最早在这方面做出贡献的是奥地利神甫孟德尔,与达尔文一样,孟德尔所受到的教育是教会式的,不过他的兴趣很显然在种植和农业上面,1856年,从维也纳大学回到布鲁恩修道院后不久,孟德尔就开始了长达8年的豌豆实验。孟德尔首先从许多种子商那里,弄来了34个品种的豌豆,从中挑选出22个品种用于实验。它们都具有某种可以相互区分的稳定性状,例如高茎或矮茎、圆料或皱科、灰色种皮或白色种皮等。孟德尔通过人工培植这些豌豆,对不同代的豌豆的性状和数目进行细致入微的观察、计数和分析。8个寒暑的辛勤劳作,孟德尔发现了生物遗传的基本规律,并得到了相应的数学关系式。人们分别称他的发现为“孟德尔第一定律”和“孟德尔第二定律”,它们揭示了生物遗传奥秘的基本规律。但孟德尔的理论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1900年,在孟德尔去世16年之后,孟德尔的理论被人们重新发现,又过了20年,达尔文主义和孟德尔主义的开始融合并在此基础上诞生了现代进化论的理论基础。

  这一时期生物学的发展将生物从神学中解放出来,生物不再是什么高不可攀的东西,而是与大自然中的任何物体一样的东西,同理,人类也不是什么特殊的东西。从这个时候开始,上帝就已经死了,当人们站在一种冷酷而客观的角度来看待人类和人类社会的时候,就象观察蚂蚁和蜜蜂一样,新的思想也诞生了,由于医学的发展,以科学的眼光来看,人类在生理和解剖结构上与生物没有什么两样,唯一的区别似乎是意识和思想的不同,于是,科学也进入了这一领域,诞生一们新学科:心理学。我们下面来看看心理学的诞生。

工业革命的扩散(十)
上一篇提到生物学的进展,科学家由生物学入手来研究人类的时候发现,以科学的眼光来看,人类在生理和解剖结构上与生物没有什么两样,唯一的区别似乎是意识和思想的不同,于是,科学也进入了这一领域,诞生一们新学科:心理学,我们来看看心理学的诞生。

  19世纪30年代以后,生理学、生物学、物理学和化学的发展成果,为实验心理学奠定了重要的自然科学的基础。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W&;#8226;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首个心理学实验室,并于1881年创办了第一个心理学刊物《哲学研究》,从此标志着心理学开始从哲学从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冯特在心理学领域的主要贡献是;其一,确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他认为,心理学研究必须来自直接经验,故他把心理学又称之为直接经验之学。其二,提出了心理学研究的主要任务。他认为,心理学应该解决诸如意识的元素是什么,这些元素怎样结合的;结合的规律是什么等问题。因为冯特重在对意识内容进行分析研究,所以他的心理学也被称为“内容心理学”。其三,在研究方法上,冯特坚决主张采用实验法,走实验的道路,他首次提出实验心理学的名称,并创立了第一个心理实验室。冯特在心理学的各个领域都从理论和实验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在个性心理学上,他探讨了素质、气质、性格等问题;在变态心理学上提出了意识的变态、幻觉、错觉、睡眠、精神伤害等问题;在动物心理学上提出了度的差异的理论,在发展心理学上,提出了感觉、感情、言语、想象、游戏等方面的发展;在民族心理学上提出了集体意识、语言、神话、宗教、风俗习根的发展规律问题。

  19世纪末叶心理学脱离哲学,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以来,到20世纪30年代,各种学派纷纷出现,交相攻击,各不相容。主要有五大心理学派:

  其一是构造派心理学  代表人物是W.冯特和E.B.铁钦纳。他们从心理化学的观点出发,把意识分析为感觉、感情等元素,主张心理学的唯一任务就是分析研究构成各种心理复合体的元素,以及各种心理元素构成心理复合体的方式和规律。所以构造派心理学义称为“元素主义心理学”。E 。B.铁钦纳指出.机能心理学虽然有用,但它必须建立在构造心理学的基础上。构造派心理学家们首先用实验法系统研究了人的心理的许多问题,并在心理实验仪器、设备方面做出了很大贡献。

  其二是机能派心理学.它以实用主义行学为其理论基础。主要人物是J.R安吉尔,H.A卡尔。它代表当时美国心理学的主流。这个学派受达尔文进化沦影响和实用主义思想的推动,主张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有适应性的心理活动,是意识的机能或功用,强调意识活动在人类有机的需要与环境之间起重要的中介作用。它反对心理学分析意识的内容或构造、主张心理学研究意识的机能;反对把意识分析为感觉、感情等元素;主张意识是一个连续的整体;反对把心理看作是一种不起作用的副现象,强调心理的适应功能;反对把心理学只看作一门纯科学,重视心理学的实际应用;反对把心理学局限于正常人的一般心理规律;主张把心理学的研究范围扩大到动物心理、儿童心理等领域。

  其三是行为主义心理学。20世纪起源于美国的一个心理学流派,创始人是美国心理学家华生。他认为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和任务不应该研究意识,而应研究行为。所谓行为就是有机体用以适应环境变化的各种身体反应的组合,行为的基本构成因素是刺激和反应;因此他断言能将一切心理学问题及其解决都纳入到刺激和反应的规范之中,并提出(刺激…反应)的基本公式。华生认为心理学研究行为的任务就在于察明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规律性关系,这样就能根据刺激推知反应,根据反应推知刺激,达到预测和控制行为的目的。在方法上、他坚决反对内省法,主张采用客观观察法、条件反射法、言语报告法和测验法。    

  其四是完形心理学又称格式塔心理学;创始人是M.韦特墨、考夫卡和苛勒。他们认为,每一种心理现象都是一个“格式塔”,即都是一个被分离的整体。整体先于部分存在并制约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所以他们坚决反对任何心理现象进行元素的分析而强调整体的组织。格式塔派还援引物理学个有关“场”的理论来说*理现象及其机制,创造了“心理场”、  “物理场”、“行为场”、“生理场”、“环境场”等概念。格式塔派是以研究似动现象的实验起家的。通过实验他们结论认为运动知觉是一个格式塔,不能解释为感觉元素的联合。

  其五是精神分析学派,又称“心理分析”或“弗洛伊德主义心理学”,19世纪末20初产生于奥地利,创始人为奥地利精神病学家S.弗洛伊德。这一学派的主要研究对象是潜意识的精神过程。他们认为这是个特殊的精神领域,其中隐藏着被压抑的欲望,这种欲望正是人们行为的真正动机;是导致精神病的真正原因,它常常通过梦、失言或不随意动作表现出来。通过自由联想等精神分析方法可揭露出在潜意识中隐藏着的欲望,使潜意识的联系变以有意识的,于是精神病的症状就会消失。

  弗洛伊德认为,意识是人的心理状态的最高形式。用通俗的话来说,它是人的心理因素大家庭中的“家长”,它统治着整个精神家庭,使之动作协调。正是在意识的管辖和指挥下,人的精神生活才得以正常地进行。意识的下面是“前意识”。这是曾一度属于意识的观念、思想,因与目前的实际生活的关系不大,或根本没有关系,被逐出意识的园地,而留在意识的近旁。在意识活动过程中,属于前意识的观念有时可以“溜”出来,参与人的现实生活。例如,我正在有意识地看书,突然,我的妻子闯进来问我一个电话号码。这号码曾经留在我的意识中,但后来被储藏在“前意识”的系统中。电话号码是在看书这个有意识的活动时被挤到“前意识”领域中去的。现在,妻子突然问起时,呆在前意识中的号码,经一种毫不费力的记忆行为被召唤出来。所以,前意识是意识附近的心理,它可以较快地、较易地闯到意识领域中。在完成一定的使命后,它又很快地退到它所属的前意识领域中。在意识和前意识的下面是“潜意识”。这是人类精神心理之最原始的因素。潜意识压在最深处、最低层,但它又是最活泼、最不安分守己的分子。它们千方百计地想冒出来,每每想冲出前意识和意识的层面而直接地、*裸地表现出来。但是,在正常人那里,意识和前意识的领域及其关系是稳固的。意识,作为最高统治者,发挥了它的威力,控制着潜意识继续留在最低层。这样,才能保证人的意识的正常活动。弗洛伊德指出,人的记忆行为并不能把原动的潜意识的内容送到意识中来。潜意识同前意识相比,远不是可以轻易地闯到意识生活中来的。弗洛伊德说,人的心理活动中,有一种保护意识生活不受干扰、不受潜意识侵犯的“压制作用”,强迫那些潜意识的冲动留在原处,并一次又一次地打回或顶回企图来闯的潜意识。关于这种压制力,在弗洛伊德早期研究歇斯底里症时曾称之为“抑制作用”,并形象地把它比作一个“检查员”。为便于了解这个概念起见,我们可以把心理比作一个三层楼的住宅,在最高的一层住着心理家庭中最高尚的分子。在它们下面是前意识——它们是比较安静而守礼的人们,可以随便地访问他们上面的那些“意识先生”。诚然,有一位警察站在楼梯上,但他是一个和善的人,一般是很少禁止前意识分子通行的。住在最低层的“潜意识先生们”却是一群未受教化的、爱骚动的分子。他们经常吵吵闹闹,要通过那个楼梯,想躲过那位警察的监视;这警察的主要职责就是制止潜意识不要扰乱楼上的“意识先生”。那些不老实的潜意识,有时为了溜上去,就千方百计地伪装自己,把自己打扮成前意识的形态,或者,乘着夜深人静警察先生因操劳过度而麻痹大意的时候,闯了过去。上面所说的“警察”就是压制或抑制作用的形象化表现。而所说的潜意识装扮成前意识,指的是弗洛伊德的这样一种观点,即潜意识一般是无法进入意识层的,前意识则可以在符合一定规定、经过审查制度的考核之后进入意识层;所以,潜意识为了达到意识领域,往往借着某种与前意识相类似或有密切关连的观念形式,把自己的强度转移过去,掩盖着自己。这种伪装与前面提到的“转移”在本质上是一样的。

  弗洛伊德为了进一步说*理过程的原动性质,认为有必要用新的概念说明人身上所表现的潜意识和前意识及意识之间的能动的、复杂的、变动的关系。他说,用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作为分析心理活动的概念是必要的,但还不充分。这些概念容易给人一种心理之静止性的印象。因此,弗洛伊德又发明了三个新概念与上述三种形式的心理状态

  相对应:原我、自我和超自我。

  “原我”,是指那些包含着不合理的、荒谬的内容的心理,它与意识的人格无关。“原我”的原字“id”是弗洛伊德从尼采(1844—1900)那里借来的。从字面上讲,它是从拉丁文的非人称的代名词生发出来的。它的原意相当于英文的“it”,即“它”。因此,它可以很恰当地表明它与意识生活的矛盾性。这种矛盾就是上面所说的那种潜意识与意识的关系——它本身不属于意识,却又时时处处想表现为意识。

  说得更确切一点,“原我”就是一种本能的冲动。它不问时机、不看条件、不顾后果地一味要求自我满足。因此,在正常人的心理活动中,它很自然地要被压抑、受阻止。事情很明显,如果不对它们压制,任其表现或泛滥,就会使人变为疯狂,不可收拾,以致最后牺牲自己的一切。现实生活是不容许“原我”为所欲为的。

  在人类的现实生活中,“原我”的一部分由于在与外界的实际接触中不断遭到打击而失败,它就得到了修改。这部分得到修改的“原我”便成为“自我”。“自我”限制和驾驭着“原我”,以便寻求适当的时机,在现实的原则的基础上使“原我”的一部分要求得到满足。“自我”好象成了“原我”的侦察兵和调度员。所以,弗洛伊德说:“就全体说,自我必须满足原我的意向。假如它能制造实现这些意向的条件,它便尽了它的责任。”弗洛伊德把自我与原我比作骑马人与他的马的关系。马供给运动的力量,但骑马者具有决定方向和向着该方向前进的指导权。然而,在原我与自我的关系中,有时也出现一些不合情理的情形,即骑马者必须在为自己所要去的方向上来指导他的马。

  在人的一生中,“自我”往往是在幼年时期慢慢形成的。而在儿童时期,人与其父母之间还保持着强固的感情联系。那时,儿童的“自我”刚刚形成,还没有强固到足以完全驾驭“原我”的程度。因此,儿童还要借助父母的威信压制“原我”的冲动。父母的权威在儿童看来是绝对的、无条件的,由于儿童经常受到父母权威的压制,在他的内心中也同样形成了一种反映父母绝对权威的精神因素,这就是“超自我”的雏型。“超自我”从儿童时代起,就比“自我”更高一等,可以监视着“原我”的冲动,并强迫“自我”去压制那些它所不容许的冲动。所以,“超自我”的胚胎是父母权威在儿童心理的“内部化”。到了成人以后,“超自我”随着人的生活经验的丰富和知识的完善而不断得到充实和巩固,最后,甚至自然而然地作为一种所谓的“良心”的形式表现出来。我们所说的“某人没有良心”,指的就是他没有巩固的“超自我”心理,因而不以理智和意识作指导,以致使他胡作非为。

  “自我”,在与现实接触的过程中,要在满足“原我”要求与严峻的和不讲情面的“超自我”之间保持平衡。在《梦的解析》中,弗洛伊德曾把前意识比作“一道筛子”,立于潜意识与意识之间,它不但阻隔着潜意识与意识的交通,而且控制着随意运动的力量,负责那能变动的潜能的分布——其中一部分所谓的“注意力”乃是我们经常在日常生活中看到的。

  “超自我”对于意识的严格控制,使意识引起紧张的忧虑。为了免除这种忧虑,“自我”必须有计划、有节制地采取行动,一方面慰抚“超自我”,一方面给“原我”的要求以部分的或间接的实现,有时则给以适当的修改或改装。“自我”所起的调节作用,有时表现为对现实的退让,有时则表现为适当地缓和“超自我”的苛刻要求。这样,经过“自我”调节而得到修改、调整的“原我”的要求就可以适当地表现出来。

  为了描述“自我”的这种处境,弗洛伊德说:“有一句成语告诉我们,人不能同时侍候两个主人。但可怜的‘自我’比这里所说的还要困难,它必须侍候三个严厉的主人,并且必须得尽力和解这三个人的主张和要求……这三个暴君便是外部世界、‘超自我’和‘原我’……‘自我’觉得它受到了三面包围和威胁,当它被压迫得太厉害的时候,它的忧虑便越来越厉害。因为它起源于知觉体系的经验,它命定要代表外部世界的要求;但它也愿意作‘原我’的忠仆……在另一方面,它的每个动作都为严厉的‘超自我’所监视。这种‘超自我’坚持一定的行为标准,根本不关心‘原我’和外部世界的任何困难。假如这些标准未被遵守,它就用紧张的感情来责罚‘自我’,使‘自我’产生一种劣等的和犯罪的感觉。正是这样,为‘原我’所激动、为‘超自我’所包围、又为现实所阻挠的‘自我’努力负起了调剂这种内外夹攻的势力的任务。我们大可以明白为什么我们时常抑制不住地喊出这种呼声:‘人生不是容易的’。”

  弗洛伊德在这个理论的基础之上创造了精神分析来治疗精神病的方法,在心理学领域产生重大影响,至今仍然有许多治疗方法来自弗洛伊德。

  但是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