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喷神-第5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姜思思在法学院队里的水平,和南筱袅差不多弱鸡。不过南筱袅因为常年做法援,应变能力更胜一筹,而姜思思则胜在说话的谈吐仪态、肢体语言这些可以靠刻苦训练补足的技能环节上。

    此前几场比赛,除了遇到田海茉带队的商学院时,稍微废了一点手脚,其他几场都是轻松躺过的,所以法学院队这边的短板也没什么暴露的机会。如今到了总决赛,却是不得不尽可能把一切有利因素都慎重地利用起来包括利用正方先立论的机会,让姜思思来一辩打打酱油。

    只听姜思思用略微娘炮、但肢体语言着实丰富感染的声音和仪态侃侃而谈:

    “……众所周知,现代社会不仅是一个人类分工越来越细化的社会,也是一个科学和技术更新迭代越来越快的社会。

    虽然我们毫无疑问会需要无数的专才,来从事各种专业而具体的工作。但我们不得不明确指出:这些人才的重要性,或者说不可替代性,是显然不如可以作为社会协作粘合剂的通才的。

    在座的同学可以想一下,在目前的科技和社会发展趋势下,根据米国劳工部门的官方统计数据,一个米国人一辈子可能平均要换七八次工作,其中三到四次甚至是转行的。而且这个数据只计算了跳槽,还没有考虑一个职员在同一家公司内部的转岗

    或许一个昨天还是工程师的人,今天就因为更能协调其他资源而变成了管理者。也有可能一个应用层面的基层技术员,因为对市场需求掌握的经验比较丰富,而向产业链的上游设计转移这都是司空见惯的。

    在我们华夏,如今我们的科技创新步伐或许暂时还跟不上米国,我们也没有劳工和失业数据可以查,但根据社会经验的分析,我们的社会流动性肯定是高于发达国家的。在这样剧烈变化的社会下,通才显然比专才更吃得开……”

    姜思思的立论有三分钟,因为是他先说,所以也没什么可以攻击的。无非就是高屋建瓴提纲挈领,把如今的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大局趋势彻底梳理了一遍,着重强调人才在当代的技能转型、兼收并蓄的重要性。

    当然,上述内容只是针对“个人发展”这个微观的角度。在立论的末尾,姜思思也不忘力求涵盖全面,又花了短短两三百字,把“通才的协调、沟通优势对社会分工粘合的重要性”提了一下。如此一来,就算是从个人到社会,从微观到宏观全面覆盖了。

    他说完后,虚怀若谷地鞠了一躬,才坦然地坐下。

    场内大多数大三、大四,面临找工作问题的同学,大多都陷入了短暂的深思,好歹是真听进去了。

    “我现在学的专业,将来到底可以在工作上用几年才被淘汰?”这个问题,只怕大多数人都有意无意地在脑中拷问自己。

    田海茉知道这个辩题非常切合听众们的关切,也破例点评吹捧了两句,然后顺势让反方一辩、一个名叫马莉兰的地科院大二女生立论。

    那是一个扎着单马尾、脸型有点猪腰子一样往里凹的妹子。看长相应该很喜欢穿西装因为西装总是很容易让身材好的女生和身材烂的女生被拉回同一条起跑线,从而“众生平等”。

    马莉兰一甩头发,大大方方地站起来驳论:“尊敬的主持人,各位老师同学,大家好,非常荣幸能有这么多人听我发言刚才对方辩友口口声声告诉我们说,现代社会的分工细化需要无数专才来服务,但转眼又说因为专才的技能一旦过时后,个人价值就会被淘汰,这简直太可笑了。

    难道在对方辩友眼里,专才就等于狭隘吗?就等同于除了自己工作专业的直接技能之外,别的什么都不懂吗?如果真是这样想的,我不禁要问对方辩友是怎么熬出他现在这个高等教育学历的了。

    难道一个自动化专业的学生,可以不用学高数微积分、不用学线性代数、不用学复变函数,不用学拉普拉斯积分变换……然后就直接学会闭环自动控制的原理吗?他的所有专业课知识和直接可以用于工作的专业技能,难道是空中楼阁,可以像打rts战略游戏开作弊器一样,跳过‘科技树上的一切前置条件直接点亮’的吗?

    所以,对方辩友在立论的时候,就犯了一个最大的错误:他把‘专才’的概念定义狭隘化了,把专才牵强地解释为‘除了工作直接要用到的技能之外,别的什么都不懂’,可惜,现实世界中的专才,并不是这样空中楼阁的存在。

    而我们对专才的定义,又是什么呢?一个程序员会打篮球,他还是不是专才?是!一个管理人员听得懂下属一线研发人员的思路,他还是不是专才?是!但是我们必须提醒大家注意,这些人之所以能够为社会创造最大的价值,或者说他们对于社会最大的贡献,正是由于他们的‘专’带来的。专才一样可以有基本的眼界,有一切通向专精途中的前置知识和技能,一样可以参加到纷繁复杂的社会协作和资源协调中去,这两者是不矛盾的……”

    “……但与此同时,我们都知道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要想变成通才,有更多的见识广度,需要投注的个人精力非同小可。现代社会专业技能的分化越来越细,本来就是因为人类穷毕生的精力都不足以覆盖某一个大领域工作所需的全部技能了,所以我们才分工的。所以泛滥化的通才倾向,只会让人精力分散、注意力碎片化,最终学啥啥不精,或许什么都知道一点,却没法产生社会经济体系所需要的价值……”

    马莉兰的三分钟,铿锵有力,犀利飒爽,如果不是长得太抱歉,这一幕只怕是非常赏心悦目的。

    而场下的观众,也不吝叫好起来,报以热切的掌声。

    “一辩反应都这么快,应该不是提前准备的稿子从前三句话就开始正面反击,直接打脸,果然是有两把刷子。”

    冯见雄微微侧过脸去,和虞美琴交头接耳了一句。

    当地科院队拿出全部实力的时候,他们果然是金陵师大这一亩三分地上,唯一值得冯见雄认真拿出全力的敌人。

第9章 反派也配有傲气

    马莉兰的立论,让场内很多法学院队一方的粉丝,着实感受到了空前的压力。

    或许只有去年新生杯上,半决赛里虞美琴担当反方一辩时的那次发言,可以勉强胜出今天马莉兰的立论一筹。

    尤其是那些粉丝当中,那一小撮只看法学院比赛、此前没有了解过地科院实力的人,更是被比赛突然加快的节奏,搞得瞠目结舌。

    毕竟,在大学内部的辩论赛上,因为高手人数不多,大多数队伍没有充分的人才可以挥霍,往往放到一辩位置上的人,都只有台风、肢体语言和音色上的优势,快速应变多半是短板。

    而马莉兰刚才的话,从第二段开始就言之凿凿地直刺正方理论中的狭隘化问题,揪住痛打,在此前法学院遇到的对手中,着实是没有出现过。

    地科院的队伍,果然是一个庸手都不存在。

    双方稍微休息了几十秒,立刻进入了紧张的交叉提问。

    法学院这边虞美琴和南筱袅高低搭配,一主守一主攻,与对方唇枪舌剑起来。

    地科院队那边,二辩米苏丽和三辩牛泽茜两个女生的状态也不遑多让。

    南筱袅:“请问对方辩友,刚才你们在立论时说‘专才并不是除了工作直接要用到的技能之外,别的什么都不懂’,甚至还拿‘篮球打得好的程序员也是专才’来举例。那么,我现在很懂法律,但我跳舞也很好看,可以给职业歌手伴舞的那种程度。你觉得我是专才还是通才呢?”

    米苏丽:“这得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你跳得比蔡依琳b**还好吗?如果是那样,我承认你是通才。”

    南筱袅顿时一阵气结,心说这家伙莫非是来找茬儿的?不过幸好她心理素质还算过硬,立刻面不改色地换了另一个话题:“原来在对方辩友眼里,兼通跳舞的业余舞者,一定要比蔡依琳还好才叫通才!看来对方辩友眼中的世界,是不需要普罗大众来作出建设和贡献的呢,每个最细分领域只需要几个最顶级的天才就够了吧?”

    米苏丽立刻点到即止地圈定战场:“我没说不需要普通人的贡献,只是我相信,南学姐您将来对社会最大的贡献和价值,就应该是靠您法律方面的素养,来为社会服务就够了。至于跳舞,反正蔡依琳的mv被复制一万次也是复制,被复制一亿次也是复制,我们有蔡依琳的可以看,不就够了么?”

    法学院这边,虞美琴等南筱袅问完,立刻无缝衔接地跟上:“那我们换一个例子好了相信对方辩友都知道,我和这位冯同学都是辩论队的,为大家带来了这么多思想的碰撞。我们也是校台的主播,为广大同学带来了无数的谈资和娱乐。

    冯同学还是一名资深的法律援助工作者,和博客普法、提供知识服务的大v想来按照对方辩友的意思,他的价值只要专注于一方面就够了?”

    虞美琴这个例子非常贴近生活,具有活生生的说服力,听得场内观众忍不住就笑了起来,倍感亲切,又颇觉说服。

    地科院三辩牛泽茜闻言立刻继续反唇相讥……

    总的来说,双方交叉提问环节就是咬死了专才和通才之间,那股鉴别的分野,细细抠字眼,试图把定义变得对自己一方有利、让己方的话术能够涵盖更多的“统一战线”。

    这是一种更侧重辩论技巧,而非阅历、见识的比拼。

    在外行人看来,场面不是很好看,但短兵相接地交错递进层次感很丰富。至少可以说明这两支队伍的二三辩都是心态和风格非常专业的。

    双方都用掉了大约三分之二数量的提问机会之后,定义层面的篱笆才算是扎牢了,然后大家各自用最后两个提问机会谈了点有现实意义的事儿,算是把谈判框架彻底圈定明晰。

    短短几分钟交锋,暂且还处在旁观状态的冯见雄和苏勤,就大约感受到了对方队友的水平

    米苏丽和牛泽茜的水平,或许都比虞美琴略逊一筹,但个个都能压住南筱袅。

    站在主席台上把控比赛节奏的田海茉,一边聆听双方的发言,一边也在内心暗暗打分评判:

    “能够用交叉提问环节各4个问题的时间,就把交锋范围彻底圈死,这个效率已经很高了很明显双方都有一定的点到即止,应该是看过去年港科大和湾湾世新大学的比赛了,所以对定义和范围层面的问题玩不出太多花样。

    当初港灿跟台巴子比赛的时候,那个定义的范畴尺度,可是整整扯了大半场,太不大气了……”

    田海茉如是想着,内心则在期待冯见雄和苏勤拿出一份和当初白执中明显岔路的自由交锋来。毕竟,双方扯的问题,已经又向前多推进了两步。

    ……

    自由辩论的时间到了。

    苏勤这个曾经的金陵师大第一喷子,终于等到了发威的时刻。

    专业,内敛,点到即止,他已经玩腻了。

    即使是今天的赛场上,那些在围观群众看来相对不够精彩、却能在评委那里得分的外围交锋,他也已经让自己的三个队友完成了。

    此时此刻,他只想堂堂正正用所有人都看得明白的方式,击败冯见雄。

    他站了起来。

    “快看,苏学长要发言了!”场下所有支持地科院的,或者高年级的同学,还没等他开口,就纷纷传言,然后鼓起掌来。

    传言是很轻声的,鼓掌是很热烈的,所以那些没营养的话辩论席上的双方和主持人都耳不闻心不烦。

    田海茉花了15秒钟维持秩序,并且掐表停止计时,然后才示意:“苏勤同学,请你可以开始了。”

    “谢谢主持人。”苏勤雍容气度地微笑着对田海茉微微点头,然后清了清嗓子,

    “冯见雄,刚才你我双方其他队友谈了很多,关于通才和专才定义上的分歧。我觉得,大家都是专业的,把时间继续浪费在这上面没有意义。

    因为每个人的禀赋和天分不同,有些人瞥一眼新学问新见闻就能马上吸收,有些人却要慢工细活,拿天才和蠢货比通、专之争是很可笑的。所以,我希望后面的辩题,大家站在‘一个人的总体精力恒定的理想模型’下,讨论专才和通才价值的问题你敢不敢?”

    苏勤这番话说得不快不慢,而且和肢体语言配合得很好,让人有一种莫名就融入到话术环境中去的倾向。句子虽然挺长,定语也比较繁复,但九成以上听众居然都觉得毫无阅读障碍。

    苏勤的喷技,果然是已经润物无声,到了火候。

    冯见雄的回答更加简要、利落““当然可以,就总结为‘精力守恒,总知识量守恒’好了。”

    苏勤立刻展开了攻势:“那好,请问现在有一个助理工程师,假设智商很平均,刚好只有100,可以代表普罗大众。这时他把自己剩余的30%精力用于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更容易得到升职加薪、为社会创造更大价值;还是把时间花在琴棋书画,陶冶情操、增广见闻上更容易为社会创造价值?”

    冯见雄斟酌着自己的语句,谨慎地回答这个问题:“陶冶情操不一定能直接产生效益,但通才也不一定就要把时间花在陶冶情操上啊。我觉得,如果这个助理工程师可以花一点时间在管理学或者别的方法论上,成就超过提升专业技能也未可知。

    其次,每个人的精力专注度是受到客观生理因素限制的,一个人每天有15个小时可支配时间时,拿出全部15个小时学习,效果肯定达不到只学10个小时时的1点5倍。因为才能的提升效果和成本的投入之间,并不是线性正比的。

    一个人花500个学时,把一门课学到了90分,或许他还需要再花500个学时,才能提高到95分,越靠近满分,提高就越慢,或许有些人的天分就是受限,让他学一辈子一门课,都学不到100满分。

    而他如果在达到90分之后,把多出来的500个学时用在一门新的课程上时,可能他又可以学出一门80~90分的技能。这时,凭什么说多两门90分的技能,对社会的价值量就不如一门95分的呢?”

    冯见雄这番平易近人的说辞,顿时让无数考前突击的学渣,觉得很有亲切感。

    “也对哦!已经考了90分的,想提高到95多难啊!挂科的人稍微突击几天考个60几,相对就容易很多呢!”

    场上的苏勤,自然也能感受到来自观众的摇摆。

    “看来,试图从‘努力量守恒’这个角度进攻的尝试,有点低估了冯见雄。”苏勤脑中如是飞速暗忖,决定微调一下。

    他心念一动,转而继续往下说:“请对方辩友注意,今天我们的辩题,是一个趋势展望型的辩题,讲的是‘在目前的社会发展形势下’,通才和专才谁更吃得开。所以,如果脱离了技术环境背景来谈,就没有意义了。

    我们用传媒业举例,如今互联网飞速发展,而且每一年都有增速更加迅猛的趋势。七八年前,任贤齐红遍宝岛的时候,香江那边依然在听刘德华张学友王菲。我们大陆经受的各方文化产品输入影响也比较平均,观众的头部内容喜好也没那么集中。

    可是现在呢?我们可以看到,香江乐坛已经彻底没落了,男性歌手里最多有个陈奕迅勉强还在抵挡,但是有谁能跟如日中天、横扫亚洲华语乐坛的周洁伦相提并论么?很可惜,并没有。

    所以,你是否承认,互联网乃至新时代传媒和其他科技的发展,正在愈来愈放大‘赢者通杀、强者愈强,第二喝汤,第三就死’的马太效应?”

    “放大马太效应?这点我当然承认,可是这和今天的辩题有关系吗?”冯见雄非常敏锐而坦荡地认下了这个人畜无害的观点。

    “当然有关系!”苏勤自以为得计,连忙往下说,“那你是否承认,在赢者通杀、每个细分领域只需要第一名才有活下去价值的大环境下,哪怕用1000个学时,把一门课提升到95分,也远比用同样多的时间,把两门课提高到90分更有价值?

    因为一旦一个人在某一细分方面尤其是那些成果可以被无边际成本复制的方面无法做到第一,那么他的所学就是几乎没有意义的。正如一个模仿周洁伦唱歌的人,哪怕你可以学到周洁伦九成五的唱功,有价值吗?没有,这个世界只要听一个周洁伦就够了,高仿和死尸有什么区别?”

第10章 我站在上帝这边

    苏勤的话,让场内的氛围为之一窒。

    那是一种愤懑地无声叹息所有人的理性,在一瞬间都被苏勤描绘的可能性攫取了过去,觉得他说的有道理。

    但潜意识里,大家又不免排斥抗拒,因为“马太效应和互联网的结合”这个话题太沉重了每一个无法再某个最细分领域做到第一名的人,似乎都会变成毫无价值的人渣。但第一又能有多少?哪怕把评判领域分得再细,只怕这世界上都会有90%的人,在未来变成人渣吧?

    所有人认同苏勤的同时,又不免比原先更加期待冯见雄的反驳。

    冯见雄恰到好处地开口了:“在每个具体细分领域的头部内容提供者,会被马太效应放大其优势,而第二名哪怕只比第一名差5%,都会变得毫无价值这个判断,总体上来说,是没有问题的。”

    他先概括了一下对方的描述,把要辨析的重点突出来,然后话锋一转,重点解剖,

    “但是,请对方辩友注意,你的这个假设只是存在于理想状态。事实上现实生活中可以依靠单一评价指标达到某一细分领域第一名的人我们可以假设他们都是‘专才’只是极少数;他们为社会创造的价值和贡献,与人类社会所创造的总价值相比,所占的比例也是微不足道的。

    哪怕将来传播和复制的技术再发达,以至于传播和复制的物理成本降为零。那时候的人类自然有充分的个性化、差异化需求被发掘出来,变得越来越挑剔这时候,为社会创造主流价值的,就依然是个性化、综合化的通才……”

    冯见雄说到这儿,终于把这段话的总结概括了出来。

    一直隐忍等待的苏勤,也终于逮住机会,果断发动了反击:“你这套理论只是空口无凭。你一方面承认了两类价值创造体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