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一帘疏雨-第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鹄矗潜阍谝慌砸徊揭徊浇涛颐翘

  这热巴舞,说实话是难跳的。拉格姆说他们一直相信热巴舞是佛学家当巴桑杰传下来的,而“噶玛八清”便是当巴桑杰的师傅阿拉果觉看到魔王残害百姓时念的咒语,也就是噶玛派僧俗阿拉果觉看到或听到有人受苦受难时念的咒语。

  在神奇的这里,似乎一段舞蹈都是与传说和信仰是时刻关联着的。他们生活中,这些无处不在的影响着他们,他们也因此而世代传说着。

  听着这样的传说,眼前热巴舞的节奏仿佛把我们时而带到了深箐山溪,抑或是原野牧场,时而又像是站在礁石看急流奔涌。

  热巴舞依然没有结束,灶台的火光印在他们的脸上,那红彤彤的肤色,如同他们红彤彤的心。

  在香巴拉,一次普通的藏民家访是令人难忘的。他们身上的淳朴,那股原生态的感动,一直仿佛留在我的血液里,时刻想起,时刻翻腾着,也时刻热泪盈眶着。

谁怜憔悴更凋零
今夜,让我紧握你冰凉的手,但愿梦的余热温煮暖意,让你不再寂寞。

  ——题记

  庭院深深深几许?挑灯独行独坐。

  洞开的云窗雾扃外,一弯冰轮。寂寞。瓦冷霜华重,衾寒谁与共?

  朔骨砭风,泚笔成词。一怀愁绪始终无法抽绎。伫立伤神,无奈寒意着摸人。两行清泪,弄湿双鬓。剔尽寒灯梦不成,一杯清酒入肠,酒意诗情又与谁共?难消愁!

  一叶叶,一声声,空阶到天明。

  昏黄的烛灯,你憔悴的身影独瘦。回首往昔,多少事欲说还休。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少年的易安受书香袅袅的熏陶,“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的词句里有“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的豪放浪漫;“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的矜持和天真。

  中年的易安“红藕香残玉簟秋”里有“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缠绵多愁;“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里有“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惆怅哀婉;“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里有“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的无奈缱绻。

  晚年的易安“醉里插花花莫笑,可怜春似人将老”里有“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极度愁苦;“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里有“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的沉郁惘然。

  易安的辞句“自卓然成一家,词无一首不工,具炼处可夺梦窗之席,其丽处直参玉之斑”(雨村词话),然而有谁知道她手中的这支笔怎么也载不动心中的浓愁,纤细的一声何满子,斯人独憔悴。

  铜炉香冷,已无心添香。卧具似乎也因此浸透了厚厚的凉气。归来堂仍氤氲着茗的香手是多么冰凉,她的深夜又是多么的寂寞。归来堂的幸福仍历历在目。青州十余年的生活铭记了一生短暂的幸福。“不成部帙但平平,膝室灯昏百感生。安得归来堂上坐,放怀一笑沙瓯倾”(叶昌炽《藏书纪事诗》)。

  世事难自料,春愁暗暗独成眠。1127年宋室南渡,易安在建安住了一段时间。在梦中,我遥想:词人当年在雪花纷飞的冬日,戴竹斗笠披蓑衣,沿着金陵古城墙放目眺望,寻觅诗句,雅兴仍在。然而宋室南渡不久,夫婿赵明诚却因患有热无寒的疟疾而大服寒药病逝,词人听了,急急赶去,恻然。怎么也换不回他灵魂的归依。

  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愁,易安,拥有的是满心满目的愁苦。三杯两盏淡酒,但见泪痕湿双鬓。怎敌他晚来风急,玉容寂寞泪阑干。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她有过的愁是相思的寄托,而如今的愁诉,无法再让夫婿听到,这愁太浓,太浓。

  梁上双燕,终日软语呢喃,而易安此后流寓浙东,几经折转流徙,颠沛流离,事事堪哀。词人愁之浓,愁之重,词已传达不出未亡人的孤寂与家国沦丧的悲哀交织在心里的巨大沉痛。晚年的易安在极度愁苦中度过。

  丹青上如斯记载完这一切。今夜,借着一弯冰轮,易安第一次从书页滑落,落进我的梦里。我轻轻一握她冰凉的纤手,但愿梦的余热温煮暖意,易安,请不要再寂寞。

百花残吟
寒霜浓重,点亮一盏灯。岁月剥落了斑驳的痕迹。一盏愁绪,牵扬不止,纷至沓来。

  荒烟蔓草的年代,多情的百花演绎历史的一隅,就草草的凋残。拣拾一瓣瓣残片,奏成一曲不堪弹奏的哀音。

  (一)飘逝的残梦

  明眸皓齿今何在?飘逝的残梦,绰约风姿不曾入梦来。

  若是没有安史之乱,或许华清宫还在歌舞升平,或许唐明皇还在骄奢享乐。

  雨一阵阵,打梧桐叶落,一点点滴人心碎。伴着铜壶点点敲,雨更多,泪不少,雨湿寒梢,泪濡绣缎,肝肠寸断。

  贵妃还在做着怎样的梦?丽人艳媚的风姿曾留下多少感喟?!只知道厮磨得又何曾是泪痕!

  后人编织的一曲长恨歌是在唱响什么呢?一滴清泪,却是无尽哀愁。

  今夜翻阅的只是时间无尽的遥想罢了。

  (二)暗淡的胭脂

  戴着璎珞,眼眸似一块晶莹剔透的琥珀,她涉水而来。

  纤纤细手,得处金莲步步娇,白玉生香花解语。徽宗的多情“金勒马嘶芳草地,玉楼人醉杏花天”让师师如此幸福,但这样的女子也曾有过愁眉泪眼,大词人周邦彦也未能理解,这样的女子需要的只是简单的幸福啊!唱过的歌里有谁听出他的抑郁无告呢?

  莺歌燕舞依旧。师师的归宿却是个无法破解的谜。缕金颤板今无色,一曲当年动帝王。师师垂老过湖湘了吗?还是在繁华是可伤?今夜遥想的也许是丽人的倩影为什么就这样消失在那样的年代里?

  一帧风景,几分净雅。胭脂暗淡如许。

  (三)啼血的魂灵

  秦淮旧日窗寮。水榭花开早,当年粉黛何处笙箫?在秦淮河畔,一位女子隔江犹唱后庭花。

  谁说商女不知亡国恨?谁说琴声悠悠的秦淮没有写尽心酸的沉淀?

  你不曾看到栖霞山前的枝丫有一只啼血的杜鹃,在夜夜悲鸣守望。那是香君不屈的魂灵。

  苟延残喘的弘光政权南明小朝荒淫无度,当香君,侯方域奔走告急,赴汤蹈火时,阉党残余阮大多却逼迫香君嫁于漕抚田仰为妾,向君怎能屈服。血溅桃花宫扇是一种亡国的心痛和恨。

  张遥星的一席话让栖霞山成了香君的归宿。于是长伴青刹古灯。

  今夜翻阅的这一页重如青铜。残阳血染红。飘忽不定的局势让一切都成空,那灵魂永远定格在###里。

  栖霞山上,魂灵啼血了几百年。

  (四)惊艳的菡萏

  昆明的莲花池里开着一朵惊艳的菡萏。摇曳的菡萏依旧出污泥而不染。

  追溯。“色艺颤一时”的她天生好嗓子又工于音律,深谙歌舞。身名响彻京城,然而一位不速之客闯进了她的生命。

  吴三桂的爱慕让她受宠若惊,然而吴三桂最终没有带她一起走,只留下她苦苦的等待。农民起义风起云涌,谁又敢断言圆圆的命运?

  冲冠一怒为红颜,吴三桂当时的愤懑,但圆圆幸的不死。

  然而当一切已经物是人非了,吴三桂的过错造致的结局却让圆圆一个人承担着。试想一个女子怎能挑动历史?她被钉在历史耻辱柱上,招致“红颜祸水”的骂名。

  花落水流红,无语怨东风,东风无力百花残。美丽不是错,为什么红颜注定要成为祸水的骂名?

  她们深深的幽怨和凄楚的泪水消融在历史的云烟里,困在历史的深处变成岁月的眼睛。深锁她们的是岁月的不平。

  菡萏,惊艳。

  罢了,远去的又何止于此?!百花残吟变成一曲不堪弹奏的哀音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深深处高歌休诉
——邂逅词人韦庄

  作者:荏苒

  午后,暖暖的阳光洒在阳台,慵懒的靠着藤椅,品着一茗香茗,手中徐徐阅着一卷唐五代诗词。细读了一首《菩萨蛮》,久违的感动遁入心底,读后喜欢的不得了,仿佛爱韦庄爱了千年。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

  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忽想起白居易的那首《忆江南》,韦庄之词似与异曲同工之妙,上片阙将江南美景悠然自醉于笔下,下篇阙由景及人,想见美貌的“垆边人”卓文君、肌肤洁白的“皓腕”江南女子。景人相映,这让人留恋的迷人江南风景,使韦庄发出不老不还乡,还乡会断肠的慨叹。

  这词写的缠绵柔长,情致意境出,堪称咏“江南春色”的诸多诗作中罕见之佳作。于是索性研读了一翻他的履历。

  韦庄,字端已,长安杜陵(今属陕西长安县)人,昭宗乾宁元年进士,年轻时放荡不羁,后入蜀为王建掌书记,王建为前蜀皇帝,任命他为宰相。

  韦庄擅长诗词。他的诗以七绝见长,含蓄婉约,多为伤时感旧、怀乡吊古之作,其中反映战乱中妇女的不幸拟遇的长诗《秦妇吟》与《孔雀东南飞》、《木兰诗》并称为“乐府三绝”;当然,他的词也写的非常出色,与温庭筠齐名,在“花间词派”中独树一帜,词的语言清丽,多用描手法写闺情离愁、游乐生活,将情凝结于词中,读之始化,那离愁殇弥漫全词。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弦上黄莺语’,端己语也,其词品亦似之。”称其词“骨秀”,评价他说“端己词情深语秀,虽规模不及后主、正中,要在飞卿之上。观昔人颜、谢优劣论可知矣。”

  先读了几首他的诗,《忆昔》、《金陵图》、《台城》,依然最喜那首凭吊六朝古迹的《台城》:

  江雨霏霏江草齐, 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作者触景生情,写的空灵蕴藉。江南的春雨霏霏,四望迷蒙如烟雾。暮春三月江南草长之间隐藏着一座已荒凉破败的台城,从东吴到陈,三百多年,转瞬即逝,六朝如梦。遥想当年十里长堤,杨柳堆烟,台城“繁华如一梦”;如今,台城已是“万户千门成野草”,台城柳色却“依旧烟笼十里堤”。

  诗人此首诗借凭吊伤今。终古如斯,那些朝代兴衰的更替伤亡的感伤怅惘萦绕在诗人心头,而作为身处末世、怀着亡国之忧的诗人想到此,不仅唏嘘不已。

  因为喜欢,索性一口气读了十几首韦庄的词儿,每首都带给我不同的感动。一首绝美的情诗《应天长》让我久久滞留不舍离去。

  别来半岁音书绝,一寸离肠千万结。

  难相见,易相别,又是玉楼花似雪。

  暗相思,无处说,惆怅夜来烟月。

  想得此时情切,泪沾红袖黦。

  那些年过半岁的物是人非,那些世事无常的变迁,那些种种纠结的无可奈何,那些扯不断的情思离肠的思念,最终却只能泪湿青衫,更何处无人能说?!

  那些暗自思量的惆怅,夜来重复,深深处,高歌休诉!韦庄的词一直让我读到现在的深夜仍不肯离去。纠缠的曲线在柔指间绕,玉楼花似雪,情切千万结,锦书云中谁来托,泪沾红袖!

  韦庄,你可知,千年的午后我与你的灵魂邂逅。 。 想看书来

纵有笙歌亦断肠
——读词人冯延巳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读着韦庄端已的词儿,我又忍不住继续往下翻阅另一卷,精美书签意外停留在手中翻到的这一枚页,一首冯延巳的《鹊踏枝》,让我欣然遇见。

  谁道闲情抛却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

  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

  河畔青芜堤上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

  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

  小径独徘徊,手挼红杏蕊。不禁感叹,这真是个作词读词的季节。词人在一个春意盎然又万物萌生的春季,不辞日日花前饮酒,镜里看瘦,朝暮独立小桥看河畔的堤上柳,换了新芽,柳絮满袖,原来这掷不去的闲情是让人惆怅的,每年添一段新愁,无止无休。

  你看,写的直白如话,却不怕你轻易看透他深处的心思,臆想那难以排遣的愁肠情结,恼人撩人,欲舍难抛。那不是无病呻吟的哀叹,而是触景生情的内心交接,一句叫破。

  冯延巳,南唐人,名延嗣,字正中。广陵(今扬州)人。他“学问渊博,文章颖发,辩说纵横”。词多描写男女离别相思之情,但词风不像花间词派那样故意雕琢浓艳,而是以清丽的辞藻来委婉含蓄的表诉情深。偶而感伤气息较浓,形成一种哀伤美,有著名词集《阳春集》。王国维曾这样评价他:“五代喜李后主、冯正中而不喜花间”、“冯正中词虽不失五代风格而堂庑特大,开北宋一代风气。与中、后二主词皆在《花间》范围之外,宜《花间集》中不登其只字也”、“正中词除《鹊踏枝》、《菩萨蛮》十数阕最煊赫外,如《醉花间》之‘高树鹊衔巢,斜月明寒草’,余谓韦苏州之‘流萤渡高阁’,孟襄阳之‘疏雨滴梧桐’不能过也。”吴梅则云:“‘忠厚缠绵惟有延已’,其句思新词丽、韵逸调新,极沉郁之致、穷顿挫之妙,后来者师从甚多。”

  词人冯延巳喜作《鹊蹋枝》,除了上首之外,笔者尤其喜欢那首收集在《阳春集》里的《鹊蹋枝》: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

  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有人说这是欧阳修的词儿,也有人说这是收集在冯延巳的《阳春集》,笔者翻阅的这卷就是把它归到冯延巳名下,我喜爱这首至极。

  写的多风雅自如!妙在景深,情深,意境也深,以至于庭院深几许也不知,这是叠字的妙用。杨柳堆如烟雾,一句“无重数”更显庭院深幽,此句与秦观《踏莎行》中“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亦有异曲同工之妙。

  三月暮春,雨横风狂,催送残春,而词中女子欲留住春,寓意留住自己的芳华。无奈风雨总是无情,春也留不住。于是泪眼问同病相怜的红花,谁知花儿含悲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这无限伤春的情绪立刻涌上心头抹不去。

  年华似水的逝去,奈何谁能挽留得住?!只是可怜瘦了伤春人!

  词人的每首词字字入纹理如珠玑。细看多首,发现词人很多设问自答的词句,“ 何处笛?终夜梦魂情脉脉”、 “忍更思量?绿树青苔半夕阳”、“几日行云何处区?忘却归来,不道春将暮”、“ 流水!流水!中有伤心双泪”……

  他总是不担心你不会动容,你看句句追问,纯粹的简单,也深藏的轻易。许多的哀伤衷肠、酸楚之处,你总是能不经意的读懂,直到读到你伤心泪流。

  泪眼倚楼频独语,双燕来时,陌上相逢否?撩乱春愁如柳絮,悠悠梦里无寻处。徐步回到房中,卷帘研墨,那丝思绪不想就此放掉,快笔写下上面那段文字。

  正中,你的词,我不经意的遇上,一发不可收拾的喜欢。

窗外雨潺潺
——叹南唐后主李煜

  “窗外雨潺潺,春意阑珊”。夜深,昏黄的灯下,我在倾听那一曲曲遥远的绝响。

  你从遥远的南唐走来,带着沉郁和感伤。是的,我听到了,那是像淙淙山泉的琴声。你精擅填词、作画、抚琴,你有绝代的才情。我听到偏安江南小国奢华纵欲的皇宫里传来乐伎演奏的小曲。

  你梦想的不是坐拥江山,而是怀抱你的曲子词、丹青墨、玉律钟。这注定了你是性情中人,可是你如水的性格又怎能实现你一统江山的雄心?

  宋太祖开宝八年,宋兵终于向金陵攻来,南唐金陵王气已注定在此时黯淡全收。大宋吞噬了你的国与家。

  你屈服了。你被宋太祖称为“违命候”而送往小汴京。从此你离开了那片赤诚的热土,望尘莫却。

  囚徒生活中,你依旧怀着一腔悲愤,心系故国,一片赤诚之心脱尽书卷脂粉气,不事雕琢。

  故国重梦归,往事已成空,多少恨在昨夜湿梦中。望江南“近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入宋后的你无时无刻不在想念故园,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你伤心垂泪,是的,我听到了你的抽泣声。

  可是,一个亡国之君念念不忘他的故国,自然会招来杀身之祸。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你命乐妓在七月七日之夕演奏《虞美人》。而此事被徐弦告发,宋太宗极为愤怒,赐御酒将你毒死。从此,你便酣眠在深宫禁苑里,睡在了历史的某个角落……

  你化作那西楼的一轮明月,照在历史的古道上;你化作那寂寞的梧桐落叶,飘落在了历史的某一页,写尽了沧桑。

  倾听一首遥远的绝响,窗外雨潺潺,自是人生长恨水长流……

山水落痕
山水渗透白色的宣纸,韫留一点余墨,便有了一道落痕。

  山的沉稳是山的性格;水的灵动的是水的性情。春秋战国的老子说过:“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天下莫柔于水”。一片山水寓寄了一个文人的精神净地,一个文人也鸣响一片山水。

  在一片明山秀水中寻觅一位文人的真性情,寻觅身陷囹圄的心灵……

  (一)西湖苏子

  走在西湖苏堤易让人想起苏子。

  想起苏子亦想起他的诗词。爱读他“大江东去浪淘尽”的豪放不羁;爱读他“老夫聊发少年狂”的激昂壮志;爱读他“十年生死两茫茫”的哀婉妻戚;也爱读他“拣尽寒枝不肯栖”的独立不移;更爱读他寄情于江上清风明月的超然旷达。

  然而,我们不曾看到宋神宗时期他无奈的卷入官场的朋党之争;不曾看到他吟诗谤讪朝廷案拘押据御史台;不曾看到他贬谪黄州时的穷困潦倒;不曾看到“华灯飞盖寓京华”的宠遇之隆;不曾看到他又一次无可奈何的卷入官场倾轧的漩涡之中……

  当我们的诗人苏子带着绝望走进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