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余劳集-第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3、滤豆浆的纱布,豆浆流出来,留在里面的全是渣滓。4、采宝石的苦工,淘汰矿渣,只捡纯净的宝石。我以为:读书中人很可能四种情况兼而有之,即使要我做一个滤豆浆的纱布,也不可能将豆浆过滤得那么干净。海绵就更难了,倘若读书能够将书中所言尽收,岂不成了科幻小说中的怪物!凡爱读书之人,也绝非是沙漏,书中所言一点不存,也很难办到。只捡宝石,不存一丝矿渣,人非圣贤,哪能做到啊!

  清代文人张潮在他的《幽梦影》里,将读书与观月联系在一起,有点意思。他说:“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浅深,为所得之浅深耳。”这番话又我们带入自己老祖宗们对读书的理解了,乍读,感觉这段文字深邃而有哲理。再读,给人感觉不过太世故罢了。阅历丰厚,因人而异,老与少在接受知识、对事物理解的方面,今天与古代社会相比,也非同日而语了。
  作者题外话:写于2008年1月

网络随想
初涉网络世界,千奇百态。纷繁的大千世界所有的,这里应有尽有。大千世界难得一见的,这里比比皆是。不知深浅的我,也跌跌撞撞的玩起博客来。不怕诸位见笑,长时间很少活动脑细胞的我。自开博以来的百十来天里,一门心思的写呀写,几乎将自己半尺皮囊里的那点东西,倾囊而尽。不过自己也落得玩得开心,玩得尽兴。如同一个三尺顽童,不知疲倦的捣鼓刚到手的玩具。眼看着这个玩具新鲜感,对我来说在渐渐地消退,也足足地过了一把网隐。

  静下心来,当自己看到各路玩家写手,花样翻新,为了吸引看客的眼球,使出浑身解术,标新立异,天马行空,五花八门的圈子、论坛亦应运而生。整个网络世界五色纷飞,缤纷灿烂。可谓是花草并茂,竞相争艳。余忽然想到了金庸先生笔下的桃花岛来,放眼一望,充满了美丽的诱惑,神奇飘逸。若没有令狐冲、肖峰那斯的本事(哈哈,我将人物反串了),劝君切不可随心游荡。当心啊,脚下机关重叠,玄幻莫测。若不留神,鼠标点击了哪个随便跳出的窗口,呜呼哀哉,说不定那时一个被鲜花掩盖着的陷阱。

  昨晚浙江卫视《新闻超市》栏目一则报道,说的是有五个白领女性受骗于同一个破落生意人。此人经商无术,倒是一个“多情”的种子。他利用网络骗色掠财,掠取对象均为白领女性。骗术很简单,网上聊天,仅靠买来的一套航空服,自称是飞行员。那些在酸溜溜男人堆里的高智商的女性,在他的飞行服面前变成低智能了,轻而易取地与之相约相见,以致共度一夜欢情。骗子得手了,给她的小情人喝了带有安眠药饮料,然后扒光情人的衣服,拍摄*,实施勒索。如此雕虫小技,先后五位白领女士上当,真可谓陪了夫人又折兵。

  令人眼花目眩的网络世界竟有如此的玄机!浙江五女受辱一事,只是其中普通一例罢了。打开电脑浏览网页,卖春卖笑者兼而有之,传经布道者兼而有之,猎奇恶搞者兼而有之……网络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是传播知识和文化的使者,是我们汲取营养和释放情感的海洋。它充满神奇和刺激,烟霞朵朵,阳光灿烂。然而在这片绚丽的天空下,鲜花丛中不乏夹杂着害草,良莠相伴。我们怎样才能驾驭和利用好它呢,那就要看自己的造化了。
  作者题外话:写于2007年12月

失落的年代
又是五月七日,这是个很普通的日子。在我记忆的年代里,它可不同寻常,现在回想起来还觉得心里有点痛。

  1966年5月7日,毛泽东看了军委总后勤部《关于进一步搞好部队农副业生产的报告》后,给*写了一封信,在这封信中毛泽东要求全国各行各业都要办成“一个大学校”,“学政治、学军事、学文化、又能从事农副业生产。又能办一些中小工厂,生产自己需要的若干产品和与国家等价交换的产品”,“也要批判资产阶级”。毛泽东还指出:“学生也是这样,以学为主,兼学别样,即不但学文,也要学工、学农、学军,也要批判资产阶级。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统治我们学校的现象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这就是造成我们这一代人知识贫乏,以至后来成为贯穿整个“*”时期教育路线的指导方针,即所谓的“五七指示”。

  在那个特殊年代,“五七指示”,国人皆知,殃及了几代人。“*”初年无数的领导干部、文化、艺术界人士被关进“牛棚”学习改造,其名曰“五七”干校。六八年后千百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号称“五七”大军。那时,我还年少,没有赶得上“老三届”的“五七”大军。不过自己进入本市第十二中学的时候,校名十二也被拆开来,称为“五七”中学了。

  中学阶段没有留下任何有关课堂上学习的记忆,残存在脑海里的只是些背着被包长途拉练(将被褥捆扎成方块背在身上,长途行军),到农村、工厂劳动的“学军、学工、学农”生活场景。最难忘的画面是体育课,老师带着我们学习爬学校的围墙,其名曰“学军”。我们可高兴啦,自然也学有所成。记忆中的中学是一座旧时的孔庙改建,教室都是后来建的,唯一的大成殿换上了“图书馆”匾额,完整地保留着。大成殿边有一片桃树林,穿过树林就是学校的围墙了。围墙外面就是一个菜市,我和几个哥们经常从此处翻墙到校外菜市上,或买早点或游荡。记得有一次,又和几个同学在早读课时逾墙而出,在菜市上闲逛。看到一位卖菜的老农,身边带着一条大黄狗。当时是谁的主意,用什么方法带走了黄狗,现在记不清了。反正那天大家再也没到学校上课,几个人将那条黄狗带到一个同学家里用绳索将其吊在树上勒死。剥了狗皮,并用狗皮换来烟和酒。“学军”,真学出了“名堂”,学了屠宰,学了烟酒,并开始相交酒肉朋友。

  少年无知,无颜回眸。中学毕业后,胸无点墨的我们也被冠以“知识青年”,光荣地汇入了“五七”大军的洪流,奔赴“广阔天地”接受再教育。“五七”战士,“滚一身泥巴,干一辈子革命”是那个年代烙在我们心间的印记。当年的知青朋友在一起互称为“五七”战友,我所插队的那片北潦滩也被公社冠名为“五七”农场。当然,那年头以“五七”二字冠名的学校、农场数以万万千千。

  “四人帮”倒台,“*”结束,沉寂十年的高考制度恢复。准备在农村“干一辈子革命”的知青们也陆陆续续地返城。可是带有历史伤痕的“五七”标签,还远远没有结束。七八年、七九年,“上山下乡”的“五七”大军大多已回城安排工作。可新积压的几届紧随“*”教育路线一道成长起来的“初中”“高中”毕业的“待业”青年们,大多数又被父母单位“收编”为“五七”工厂的“五七”工。这一现象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后才逐渐消失,“五七”这个特殊词汇才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这是那个时代的悲剧。毛泽东功也罢,过也罢,俱成往事。毕竟,如今的中国已经完成了从一个贫穷落后向初步小康型社会的转变。看到80后、90后新生代们的学习环境、知识视野、物质生活诸方面的优越,对我们来说,多多少少也是一种心灵的抚慰吧!
  作者题外话:写于2008年5月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