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逑蛏系拇问挥兄苯恿狄谎馐乱簿驼饷炊ㄏ吕戳恕
直到孙策遭遇不测,孙权上位了——这一年他才19岁。
一个19岁的孩子能不能控制得了偌大的江东?当初大家在怀疑孙策,今天也在怀疑孙权,毕竟之前的一点进步都是在哥哥的呵护下完成的,没有太多的实质意义。
一切还要看孙权自己表现的怎么样。
不知道是真的存在会看相的人还是后人的附会,总之,在孙策等人俱在的时候一个叫做刘琬的家伙(这厮是朝廷的钦差大臣,下来做调查报告的)说:虽然孙策兄弟几人都比较牛逼,不过寿命长不了,只是这个孙权,看上去是个福相,大富大贵啊。
这个是真是假不得而知,反正孙权刚出生的时候,孙坚就很看好他那个“方额大口”绝对不是普通人物,孙策觉得自己很多地方都是比不上他,在那里自愧不如,直到把宝座让给了弟弟。
但是,第1次真正的亮相却是孙权丢人了,事实上是能够理解的,这个时候的孙权才19啊,视为顶梁柱的哥哥突然去世,悲伤还来不及呢,手足无措实属正常。
好在旁边不少能人鼎力相助,张昭就是第1个,这个被罗贯中无限玷污的人物率先站了出来(有关如何玷污的,以后会提到),他用的是怒斥的方法,骂道:这个时候是哭鼻子的时候,你小子还有闲心忙这个,豺狼当道的岁月是不相信眼泪的!还是振作起来吧!
在张昭的“威逼”之下,孙权换上朝服亲自出来巡视自己的领地,算是安定人心的举措吧。
其实当时真正归属的也就是会稽、吴郡这几个地方,尤其是山越这样的艰险之地,还都持观望非态度,张昭的计划是很必须的,但是光是巡视还是不够的,因为让那些散落在州郡的豪杰就这么服从一个小孩子真的不可能,好在支持他的不仅仅是张昭,孙策之前的收买人心在这个时候显示出效果了,几个心腹,周帅哥还有诸葛瑾都明确的表示了坚决支持孙权的领导,顺便拉来了鲁肃,然后再出去安抚部众,*不老实的山越。
这样,孙权算是暂时站住了脚跟,不过,这还没有看出非他的真正实力来,“生子当如孙仲谋”,曹操这句话不能白夸啊,这些很大程度上都是占了孙策的光,之后可以走多久,新生的东吴政权大旗可以打多久,还要看孙权自己的本事,有些事不是张昭等人可以完成的。 。。
16—06:临危上位的孙权(2)
在孙权的早期执政生涯中,有一个人是不能忽视的,他就是鲁肃,仔细看来,无论是明确的提出后来被诸葛亮“剽窃”的三分天下,还是放低姿态,主动和刘备联盟,平分荆州,一直到后来的有些保守退让坐视刘备壮大,孙权的政策思路中都深刻的印下了鲁肃的印记。
前面已经说过了,鲁肃是一个很有想法的人,如果老大不合自己的胃口,那么就走人,毫不犹豫。
所以,如何吸取大哥的教训,把这个牛人弄到自己身边利用,孙权还是要费点脑筋的——这个家伙是周瑜竭力推荐的,如果不用就是不给周大帅哥面子啊,以后打天下还要仰仗这帮人呢。
孙权不能不给周瑜面子,鲁肃也想试试孙权和孙策的不同,于是就都同意了,而后就有了这个会面。
这次会面场面很壮观,像鲁肃一样慕名而来的有很多人,把这些新人在一个重要的场合隆重的介绍一下也是很正常的,所以,孙权要想掏出鲁肃一点真材实料来必须换一个场合。
而这个场合就是在大家酒会散场之后,孙权把鲁肃留下来,躺在床上秉烛夜谈——这是那些喜欢收买人心的君主们最喜欢的一种招式,尤其是刘备,屡试不爽,孙权作为一个有着管理天赋的人自然用起来很上手,虽然他才19岁,但是这方面的成熟是孙策真的比不上的,孙策只会和自己喜欢的女人或者男人上床,孙权则可以忍受。
和自己喜欢的人上床VS和自己需要的人上床,大概这就是英雄和帝王的区别吧,也是英雄干不过帝王的原因吧,英雄上床是付出,而帝王上床则是得到许多利益。
废话少说,白天忍了一天之后,孙权到了晚上就是单刀直入,挺霸王枪直入辕门(怎么有种古代*小说的感觉啊),问道:鲁肃先生,我想成就齐桓公那样的霸业,您看,行吗?有戏吗?
鲁肃一笑:这个只不过是理想而已,齐桓公的霸业模式在今天是不可能复制的,或者说早就行不通了,当年高祖刘邦想尊奉义帝(就是那个项羽扶持的倒霉傀儡皇帝)而没有成功,被项羽直接屠杀,今天面对的依旧是这个局面,曹操就相当于项羽了(当然了,智商比项羽高多了,至少他不会杀掉汉献帝),而且势力极其庞大,主公想成就齐桓公的霸业是不可能的了,而曹操也不是咱们可以消灭得了的,所以,为今之计,只有一个办法,就是划出江东这块地盘来护住了,不被他人侵犯,发展壮大自己,找到一定的时机之后,再称帝建国,成就自己的一番霸业!
鲁肃的这番话其实就是公然的分裂祖国言论了,在他之前,不管是不是有人这么想的,都是喊着大一统的口号,袁术另立中央了吧?但是也只是程序上出了纰漏,干了别人想干不敢干的事情,他还是想打着自己的旗号一统中原,没有泾渭分明的提出两国论或者三国论来,就好比蒋介石和*的区别,蒋介石的*有点痴人说梦,但是人家也是一民族主义者,倡导一个大中华,大家都是中国人,而*,虽然不*了,同时也是不想回归祖国怀抱,只是另起炉灶过自己的日子而已。
孙权当然明白鲁肃是什么意思了,虽然给出的回复是:今尽力一方,冀以辅汉耳,此言非所及也。
这句俩人被窝里的话怎么堂而皇之的进了史册没有必要深究,依照中国人的八卦精神和挖坑精神迟早会曝光的,孙权的回答很保守,也很正常,毕竟鲁肃可以这么出主意,作为老大,一言一行还是慎重点好,嘴巴太大的话不是什么好事,也不要质疑鲁肃和孙权的对话有什么水分,因为事实胜于雄辩,之后的孙权的执政理念基本上就是按照鲁肃的意思来办的。
所以,千万不要以为鲁肃就是一个老实人,属于萧规曹随的那种人,其实人家主意大着呢,而且这番话也正中孙权的下怀,之后,就把鲁肃当个宝了,乃至于张昭等人讨厌鲁肃,拼命诋毁他也不好使,依旧得到重用,而周瑜——鲁肃——吕蒙——陆逊这条中轴线上,最受孙权欣赏的就是鲁肃了,吕蒙是比较倒霉的,英年早逝,其他俩位都是才华出众才被孙权利用,没有太多的亲近,甚至陆逊晚年还被整了一把。
鲁肃在孙策和孙权这里得到的完全相反的待遇皆因此兄弟二人建国思路完全不同,孙策雄心壮志一统中原,江东还未坐定便惦念荆州和北方,鲁肃不喜欢这种过于高调的老大,而孙权呢,由于种种原因,采取的是比较务实的态度,给人的感觉很踏实,于是二人怎么看对方怎么顺眼。
很难说是鲁肃影响了孙权还是孙权培养了鲁肃,估计前者的可能更大一些,毕竟孙权年少,思想尚在成长期,鲁肃的灌输很成功,别看当了老大很多年,但是孙权最大的野心就是荆州而已,主要目的也是怕长江上游被人控制,江东危险,所以不惜和同盟撕破脸,除此之外,就没有什么念头了,只不过同样是防守,比起刘表,积极了很多。
但是,这不代表礼贤下士的孙权对所有的人才一视同仁,周瑜一干老臣子重用是因为要靠着他们打天下呢,鲁肃上位很快是因为二人志同道合,而和自己不是一路人的呢?那就不好意思了,别看年纪不大,处理起来毫不留情,可以称得上是铁血政策了——有点遗传,但是,更具有他自己的特色,你很难看出这是一个孩子,或者说是少年干得出来的。
倒霉的代表有以下三位,首先就是一个叫做沈友的才华横溢的人,被率先送上了断头台。
16—07:临危上位的孙权(3)
沈友属于本土精英产物,吴郡人,应该是饱读诗书类型的,因为看他后来出口成章的表现没有小时候就开始的沉淀那是不可能的。
出名要趁早,沈友的第一次为观众熟知是在自己11岁的的时候,也算是机缘巧合吧,有一天,华歆这位社会名流出去溜达,无意中看到了在大街上做沉思状的思想者沈友。
11岁的孩子能够做出这样的动作,华歆感觉很奇怪,进而认为也许又是一个不世出的天才吧,于是,爱才心切,就喊道:孩子!上车来,咱爷俩好好聊聊,怎么样啊?!
按理来说,这算是一份荣幸,类似于今天你在大街上走,一位高干,XX省文化厅厅长忽然要把你叫上车,你难道会拒绝吗?当然不会!因为你知道前面等你的是机会,是好事,肯定不会被人拐卖的。
不过,沈友拒绝了,你大可把这个举动理解为以退为进的策略,属于自我包装炒作的行为。毕竟,那个时代的风气就是这个样子,即使是*倜傥的曹操,不羁的刘备都无法免俗,但是,你非要把一个11岁的小孩子的心理想象的如此阴暗,我也没有办法啊。
沈友是怎么回答的呢?偶感觉这小兔崽子和华歆的角色已经对调了,华歆有点童趣,反倒是沈友过于严肃了,他语重心长的对华歆说:你也是老同志了,一定要自重啊!知道你的职责是什么吗?整齐风俗啊!但是看看你刚才和我说话的样子,简直是为老不尊!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吗?就好比是扛着木材去救火!你还嫌不乱套啊!
被一个屁大的小孩子一阵数落,饶是久经沙场的老将华歆也是有点发蒙,好像自己真是犯了嫖娼这类有伤风化的大错,连忙道歉,回过味来不禁哑然失笑:差点被忽悠了。
不过谁会和一个小孩子一般见识呢?何况人家也是一身正气啊,于是,华歆就很高兴的夸了他几句:我活了这么大,灵帝、桓帝以来见识了不少的天才少年,没有超过你的啊!
估计孔融听到这句话,会拉着祢衡一起过来和他拼命,但是,不管怎么样,沈友的名号算是闯出来了,以后大家一提到沈友二字,都是树起大拇指,夸个不停,似乎长大以后不当个省长什么的就是对不起群众的一番口水。
只是,华歆的这番表扬是成就了沈友还是害了沈友,之后的沈天才就是按照这个路数发展下去了,毕竟再聪明的也是小孩子,得到大人的表扬心里不高兴那是假的(即使你我不也是这样?即使长大了不也是这样?人类就是这种动物),于是,更加认定自己的行为是极端正确的,所以,就变本加厉的走了下去,随着年龄的增大,不仅是“善著文辞”,还舞刀弄枪起来,仗着自己文采很好,饱读诗书,顺便给孙子兵法做注——其实就是今天的读书笔记,不过一个孩子,也真是不容易啊,当然了,主要是娱乐设施太少,没有网吧和台球厅,只好在家里看书,结果就看出成就来了。
大抵上天才都是恃才傲物的,所以,很有成就的沈友就开始到处交友,展示自己的天分,类似于现在的韩寒同学在网上拍砖,无数“大师”纷纷倒毙,区别在于,韩寒也是中枪无数,而沈友同学可以说是常胜将军——不管老幼,没有人可以辩论的过他,俨然又一个小赵括出世了。
随着名气的增大,也让孙权知道了,本着礼贤下士的原则,孙权马上派人拿着聘书让沈友来国企上班,来了面试的时候,沈友侃侃而谈,不光是文学和兵法还有武林秘籍什么的,连国策都说,甚至还具体阐述了如何拿下荆州的计划书,孙权呢?正襟危坐的听着,所有计划都是“纳之”。
按理来说,沈友应该走出一条鲁肃发展模式了,只是可惜,时不与我啊,没有多久,才华横溢的沈友就被处以极刑了。
原因有很多,一个是这人太正,不会拍肩膀,人家鲁肃可是轻易不得罪人啊,张昭那么损他,他也不还手,相安无事的共处一室,沈友不然,年轻气盛,心高气傲,别人敬自己一尺,坚决还回去一丈,时间一长,难免树敌太多。
第二个就是,既没有学习到鲁肃的生存之道,整日里还干着张昭的得罪人差事,只要看到一点不顺眼的事情就一定说出来,把什么官场的潜规则都抛在了一边,要知道,君主治国,不仅要用君子,还要用小人,很多时候,小人比君子管用,因为君子只会挑毛病,比如清代的和图拖埃笳卟呕蟠蟮挠胁患伲且仓皇且桓龆潦槿撕挖沙迹瞳|王八蛋不假,但是能干事,不光是帮着乾隆敛财,人家还是出色的外交家,和西藏这些边地的外交基本上是他干的——谁让人家会八国语言呢?
所以,小人因为现实才可以干很多实际事情,但是小人之所是小人,还是因为睚眦必报,心术不正,所以,对于沈友的那一套很看不惯,抓住一切机会诋毁他,毕竟你不是神童的年代了,这就是大学和社会的区别,大学在混乱不堪还是学校,你呆在里面还是个学生,进了社会就是畜生了。
这些还不是最重要的,真正导致沈友死于孙权的屠刀之下还是因为他站错了队——基本上和孔融们是一个死法。
16—08:临危上位的孙权(4)
俗话说的好啊,三岁看到老,这话不假,当年和华歆的一番话已经为沈友日后的思维发展模式和路线给定性了——较真,死板,固执,认准死理就不松口,像王八一样,除非把我脑袋剁下来(最后还真的是剁下来了)。
通常来说,这种性格的人在政治立场上都不会转向的,不管中央政府多么衰弱,都会奉之为正统和唯一的信仰,为了保护它,或者说是为了捍卫自己的信仰不惜牺牲生命,所以,沈友的政治理念和孔融一样,就是大汉万岁,没有大魏国,大蜀国什么鸟事,因此,最后,下场一样也就没有什么好奇怪的了。
一开始在江东混得时候,对沈友的的影响不是很大,但是,当鲁肃的政治理念渗透给了孙权,而且孙权的独立意识和帝王私欲膨胀起来起来之后,自然就会和沈友对立起来——虽然,当初也是言听计从,礼敬有加,但是那是在没有根本利害冲突的情况下。
现在则不然了,沈友的大汉一统理念越来越明显的暴露出来了,虽然当初和鲁肃的那一番话多半是客气,但是沈友就是想让孙权言出必行,真正的成为守土一方的封疆大吏,是汉献帝额度忠实走狗,就像荀彧对曹操的心理定位一样,这自然是孙权无法忍受的了。
沈友虽然倔强,但是不是傻子,智商高的很,自然体会到了孙权对自己的厌恶,也知道为什么厌恶自己,而自己是不会改变立场的。
大家都不会改变,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其中一方识趣的离开,否则发展到以后就不好办了,而沈友的主动离开就是惟一的选择。
但是,孙权不会放过这个潜在的敌人的,毕竟沈友是个人才,放出去岂不是壮大了敌人?既然不会为己所用,那么还是尽早除去吧!我用不了也不会让别人占便宜的!
那是在一次孙权大会群臣的时候,死神向沈友发出了邀请函:喝酒喝到正爽的时候,孙权突然当众挑刺,指斥沈友说道:大家都说你有谋反我的意思,有这回事吗?半分调侃半分认真的态度让会场霎时紧张起来。
沈友知道,末日来到了,今天不论怎么回答都不会逃过一劫的,于是,大义凛然的说道:我的君主不在这里,在许都,怎么可以说我谋反呢?!
言下之意,自己才是大汉王室的忠臣,反倒是孙权,一肚子坏水。
话已经说到这个份上,大家也都不需要掩饰什么了,孙权大手一挥,对“谋反”的沈友处以极刑。
不论是孙权的找茬还是沈友的倔强回答,都是因为知道谁都无法容忍对方了,矛盾已经无法调和,索性来个了解吧!沈友死的痛快,没有违背自己的意志,孙权也是找到了台阶,有借口除掉沈友。
这一年,沈友才29岁,三十这道坎终于没有迈过,再次验证了天才都是短命的,不过不孤单,孔融和祢衡都在陪着他呢。
不过,相比之下,沈友死就是死了,痛快,也没有什么牵挂,还有一干人,就没有那么幸运了,孙权这个主子不是那么好伺候的,求生不得求死不能,没有痛快只有痛苦——下一个倒霉的就是虞翻了。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16—09:临危上位的孙权(5)
和沈友的年轻气盛,没有后台,并且心思不在江东不同,虞翻无论是资历还是忠诚度,抑或能力,都是应该属于孙权倚重的人才,不过,最后还是落魄半生,处处受到排挤,最后老死边地,也算是一个政治悲剧了。
首先,虞翻资格老,前面说了,王朗倒霉之后,孙策把他放在自己身边,鞍前马后的,出谋划策不少,算是尽心竭力了。
要知道,可以被孙策看重的话,水平肯定是有的,出任富春长期间,孙策不幸遇刺身亡,地方上不少人都想前去赴丧,以表示自己对老大的沉痛悼念,顺便表现一下自己多么忠心。
不过虞翻拒绝了,在他看来,这里的老百姓比较刁蛮,还没有征服他们的心,一旦忙着伺候孙策的身后事,甚至不远万里的跑回去,那么这里发生民变是太有可能了,于是,在他的带动下“因留制服行丧”,而属下诸县纷纷效仿,地方才得以保证安宁,没有因为领导人的暴亡出现什么*现象。
由此可见,虞翻是一个理智大于情感的人,而且很够忠心,后来曹操借着大汉王室的名义征他为侍御史,甚至“为司空辟”,都是不好使,人家虞翻就是不去,铁了心为孙氏效命。
但是虞翻这个人有点太直了,好几次直言犯上,弄得孙权感觉很没有面子,,老大感觉不满意,属下们看在眼里,记在心中,再加上虞翻和自己有过节(连老大都敢顶嘴何况是这般小人了?不过宁可得罪君子也不可以得罪小人啊),于是纷纷跑到孙权那里去诽谤虞翻,终于,被孙权找个借口贬低到外面,“坐徙丹阳泾县”。
不过,虞翻并没有因为这个原因就对孙权产生什么不满,还是尽心竭力的帮助孙权,出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