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其实在搞定刘勋之前,孙策就已经开拔征讨黄祖了,难得刘勋倾巢而出,就杀了个回马枪,而刘大人在危急时刻向黄祖发出求救信号,这也就使得我们的小霸王再次进攻黄祖名正言顺了。
而黄祖呢?在“支援”刘勋的战役中已经伤了元气,儿子黄射亲自带队的5000水军全部挂掉,这厮命大,跑了回来,刘表一看不好,赶快注资,由自己的侄儿刘虎率队,大约5000长矛兵赶赴现场。
这可惜,这5000长毛兵不是5000来福枪兵,没有神勇到那个地步,孙策的麾下集中了一切可以集中之精锐——周瑜、黄盖、韩当,就连孙权都上来练习升级来了,水陆并进,黄祖大败,全军覆没,只身逃了出来,前来增援的援军也是所剩无几,曾经不可一世的水军灰飞烟灭,只剩下几千艘战船,统统换上了孙家军的旗号。
为此,孙策还意气风发的给朝廷上了一份奏折——“(臣)身跨马才乐阵,手击急鼓,以齐战势。吏士奋激,踊跃百倍。心精意果,各竞用命。越渡重堑,迅疾若飞。火飞上风,兵激烟下,弓弩齐发,流矢雨集。”
算是完成任务了吧,毕竟攻击刘表也是奉了朝廷的旨意,胜的如此激爽当然要好好骄傲一番。
黄祖一败,本来就不思进取的刘表更是坚决防守反击——只防守不反击了,虽然占据着长江上游,但是就是不出窝,简直是给孙策进一步拓展空间的机会啊,不久,孙策就乘势拿下了刘繇的余党——华歆所部,吞并了豫章地区,豫章郡中分出一部分,设立庐陵郡,任孙贲为豫章太守,孙辅为庐陵太守,而留周瑜镇守巴丘。
在然后,就是扫平了一些虾兵蟹将,整个江东版图基本上落入了孙氏的手中,就像一个聪敏的考生,虽然有点瑕疵,不过孙策还是顺利的通过了考试——当然了,试题有点简单,不过作为跳级生答出了接近满分的卷子也实属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啊。
孙策的嚣张甚至引起了远在北方的曹操的注意,他也没有想到这个孩子居然闹出了这么大的风浪,没有办法,自己和袁绍的战争已经是迫在眉睫,为了保证后方的稳定,不被人抄家,只好拉拢孙策,赏金封侯倒是其次,套近乎才是最关键的,联姻自然是最为关键的,先是“以弟女配策小弟匡”,然后又是“为子章取贲女”,接着就是让扬州刺史严象举孙权为茂才——类似于在那个特殊的年月推荐上工农兵大学。
不过孙策不是这种容易满足的人,江东“沦入他的魔掌”之后,他的野心就再也不是这里所能够承受得了,和后来的孙权完全不同,占据这里的半壁江山远非他的理想,当年孙坚执着的进军洛阳就是认为自己的才华绝对配得上一统华夏,结束这个乱世,开辟新的纪元。
所以,刚刚在江东站稳脚跟之后,他立刻对刘表的地盘和曹操手中的汉献帝发生了莫大的兴趣,也许这份野心才是曹操担忧的,换作是刘表的话他才不会担心(不过刘表关键时刻不举也是有原因的,后文自会有分析)。
因此,当曹操把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在官渡,和袁绍决战的时候,孙策就有想法了,而且他的想法和一般的土匪流氓不同,不是简单的做掉曹操,而是把汉献帝给挟持出来!
这是孙策的一时冲动还是吴国后来的史官给他脸上贴金不得而知,如果是后者的话另当别论,如果是前者的话,不得不说孙策大胆,有想法。
但是,就当孙策为这个计划构思的时候,一场意外却让一切努力付之东流——孙策遇刺身亡!
如同他平定江东的进展神速出乎所有人意料一样,他的死也是充满了不可预定性,除了那个偶怀疑和上帝保持密切联系的郭嘉——再次补充一遍,如此准确的诅咒了孙策的死亡方式,真不是人干出来的!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16—02:死不瞑目的孙策(2)
孙策为什么会遇刺呢?先来看看大神郭嘉是怎么预测的吧——孙策的确是个威胁,但是刚刚占据江东,人心未附,孙策本人又采取白色恐怖策略*,如果他盲动的话后方未必会一片和谐,到时候一定会发生*,另一方面,这个人倚仗自己的武勇经常单枪匹马或者带领一支小股部队出去得瑟,长此以往,必然会遇刺身亡,所以,不足为虑。
郭嘉的心理分析在很大程度上稳定了曹操的心绪,但是,真要靠这些的话偶然性太大,在江东,孙策的确犯了不少激进的错误,但是说是白色恐怖则是有点夸大其词,老百姓还是比较拥护他的,至于完全希望孙策死于刺客之手更是等同于机选买彩票去搏杀五百万大奖。
但是,郭嘉就是搏杀中了。
满足孙策遇刺身亡的关键人物是一个叫做许贡的家伙。
这厮贵为吴郡太守,按理来说应该是跟着孙策混的,但是,思想上却是和中央走得更近一些,坚决鄙视孙策的分裂行为,认为自己作为忠臣义士的楷模,应该坚决和这种另立中央的行为作斗争,于是,就经常和朝廷人员眉来眼去,还写信出谋划策。
最馊的一个主意就是奉劝中央不要再给孙策各种物质奖励了,应该许以高官,调到中央去,弄个职称高但是没有兵权的职位,说白了就是为了控制住他,一辈子碰不到兵权,老蒋跑到台湾以后,对孙立人这样的喜欢带兵的人就是这样处理的。
孙策不是傻子,即使朝廷有这个意思也会推辞不就的,但是,许贡是傻子,或者说把孙策当成了傻子,自作聪明的出这种主意,出就出吧,你倒是注点意啊,那是个没有手机和互联网的年代,一旦抓住就是死证啊!
你说,按照孙策的脾气,看见这种吃里扒外的家伙可能放他一马吗?自然是杀掉以儆效尤:都给我老实点!
按理来说,杀完也就了事了,树倒猢狲散嘛,许贡都死了,手下还不离他远点啊。
但是,偏偏这位老兄人缘很好,尤其是对自己的门客,更是有着春秋战国时代豢养死士的风范,结果,有三个死心眼留了下来找机会为他报仇。
这样,郭嘉期盼的第二个条件就为孙策之死制造条件了。
孙策什么毛病?仗着自己的武力到处得瑟,陈寿已经给他还有孙坚定性了“*果躁,殒身致败”,之前单挑太史慈就是最明显的例子,虽然是因此名扬天下,并且也给太史慈留下了好印象,但是,作为三军统帅,带着整个军事指挥所干着斥候的勾当,万一出了漏子怎么办?万一碰到的是刘繇的主力部队怎么办?哭都来不及,真当自己是项羽啊?
所以,这次还是出在这个问题上了,和以往一样,孙策还是出去到处得瑟,但是,和贪生怕死的现代各国总统不一样,仗着自己的马好把保镖们甩开的远远的,光顾自己痛快了。
就在这个时候,复仇的三个火枪手出现了。
面对这三个手持弓箭,面色紧张的和自己对峙的家伙,孙策感觉不对,问他们是谁。
“我们是韩当将军的部下,现如今在这里狩猎。”其中一个比较有胆色的故作镇定的回答。
“胡说!”孙策怒喝“韩当的部下我都熟悉,怎么没有见过你们?!而且这里不是韩当将军的辖地,他的士兵怎么会跑到这里狩猎?!分明是奸细!”
“上!”一看纸里保不住火了,三个家伙立刻亮起武器张牙舞爪的扑了上来,只好硬拼了。
和不惧群殴的太史慈单挑不落下风的孙策本来收拾他们是不在话下的,毕竟对方不是郭解这样的大侠。
但是,天灭孙策啊,他第一时间射杀了其中一个虽然不错,但是好狼架不住赖狗多,另外两外箭在弦上,孙策中招了,被射中面颊——这还是反应快,没有击中要害。后面的保镖们这个时候气喘吁吁的跑了上来,一看情况不妙,立刻发动群殴战术,将二人击杀。
孙策此次保住了性命,但是是暂时的,那面颊上的一击为日后的暴亡埋下了伏笔。
对于这起事件的具体细节,有不少人提出了怀疑,尤其是擅长鸡蛋里面挑骨头,吹毛求疵的孙盛大爷更是指出这件事是虚构的,因为三剑客说自己是韩当的部下,韩当的部下有那么多人,孙策怎么会认得过来?就算是老部下认识,新近投靠过来有万人之多,更是无从谈起了。
其实孙盛分析了很多,唯独忘记了一点,大概是读书人的缘故吧,他忽略了孙策的身份——军人。
如果这点警觉性都没有的话,孙策也就称不上是优秀的军人了,三剑客的说辞也没有什么不妥,孙策怀疑是必须的,质疑之词只是一种试探,三剑客素质还是不过硬,稍微一试就乱了阵脚,自报家门和孙策硬拼,以他们的身手如何比得了小霸王?更何况小霸王的后面还有一只保镖军团?
所幸,有一支利箭射中了他的面颊,不至于让郭嘉煞费苦心的诅咒成为镜中花水中月,也挽救了曹操的命运,把袁绍推上了不归路。
16—03:死不瞑目的孙策(3)
孙策要当老大,要当江东的,乃至以后的全中国的——孙策直到死的时候才二十六岁,绝对有希望,年龄是他的最大优势。
但是,一个无名小辈的一箭击穿了孙策的百年大计。
其实,这次受伤并没有马上让孙策致命,由于发现的比较及时,医生马上做了止血和包扎,稳定之后安慰孙策说:主公,不碍事了。
真的不碍事了?孙策有些怀疑,动了动,感觉有点不舒服。
别乱动!大夫慌忙阻止:还差一点点,毕竟伤口有点深,所以必须休养一段时间才可痊愈。
多久?孙策有点不耐烦了。
一百天。
什么?!孙策有点毛了,伤筋动骨才100天啊!不过没有办法,忍了。
但是按照孙策的毛躁性格能够熬得住这100天吗?大夫的要求是这些天里要放轻松,不要动气,不要过于操劳,按时睡觉,按时吃饭。
这些年孙策过的就是一个不错过任何球赛的上班族生活,生物钟一塌糊涂,现在突然正规起来如何受得了?简直是让一个四十年烟龄的人突然戒烟啊,生不如死的感觉。
这还不是最主要的,孙策还有一个最大的毛病——臭美。
作为三国历史上有名的大帅哥,对自己的容貌要求很高那是必须的,圣斗士里面有一位臭美的一塌糊涂的白银圣斗士,孙策和他很类似,但是,虽说伤痕是男子汉的勋章,只是这勋章挂在了脸上就不太好了。
所以,孙策死因的第一种说法就出来了,这一天,估计是伤口愈合中,新的肉长出来了,感觉有点痒,想挠,又怕挠破了伤风感染,于是就想拿着镜子看看怎么样了。
这一看就看出事来,那叫一个丑啊,一条鲜红的斜斜的伤痕贯穿了自己的美白肌肤,从来不长痘痘的大帅哥哪里受得了这份打击,当场摔碎了镜子,高声叫骂道:妈的!破相破到这种程度了,就算是以后得到天下又能怎样呢?!还可以上镜头令小女生惊呼吗?!(哈哈,最后一句是我自己编的)
一气之下,伤口迸裂,当晚送进了急诊室,终于医治无效,于凌晨不幸逝世,估计那个伤口外伤不是致命的,毒火攻心啊,如果不理解孙策,想想那些被毁容的美女轻生的例子就会释然了,这些清高自傲的牛人字典里面根本就没有好死不如赖活着的字眼,只有一句话——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一代英杰,江东小霸王居然为了这个原因丧命令人扼腕,其实想想,当初以帅哥自居,和另一位大美男子周瑜瓜分了美女的美女二乔,如今破相了如何在英姿焕发的在哥们面前得瑟啊。
不过中国人的八卦精神是绝对不允许一个大名人的死亡方式是如此的简单缺乏谈资,所以就硬是编排了一个理由——一如张国荣的自杀非要和拍摄《异度空间》见鬼而心理崩溃一样,这次充当宗教和神学杀手的是一个叫做于吉的家伙,一个无冕之王,民间威望很高涨的家伙。
也许这样的死亡方式才男人一些,有噱头一些吧,具有职业精神的狗仔队和无聊的小市民是不会反对这种新闻充斥各大媒体的头版头条的。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16—04:死不瞑目的孙策(4)
于吉不是一般的人物,往正了说那是大仙,往歪了说呢,人气和*有的一拼。
看看他的人气牛到了什么程度吧,第一种说法是东汉末年的方术士,不一定叫做于吉,也传说叫做干吉或者干室什么的,琅琊人(我靠,又是一个山东的,怎么那个年代就喜欢到处溜达啊),不是一般的道士,《太平经》的作者就是他,《后汉书》中提到《太平青领书》的版权署名所有者,还是一位学者咧,第二种说法就是省掉了在学术界的地位,直接被装扮成了神棍的角色,《江表传》中提到:“时有道士琅邪于吉,先寓居东方,往来吴会,立精舍,烧香读道书,制作符水以治病,吴会人多事之。”。
其实这么干没有太大的毛病,比如张鲁的五斗米教,声望值也很高,但是人家有慈善家的味道,于吉呢?怎么看都有点宣扬迷信,敛财的意思了。
这个问题也不大,天下大乱嘛,能有个强项立足社会就不错了。
但是,于吉比较点背,跑到江东来立腕了,其实是人家先来的,不过,孙策的到来宣告了于吉好日子到头了。
因为我们的小霸王是位无神论者。
他更加无法容忍的是有人抢了他的风头。
经常是孙策在市中心的黄金地段的豪华酒楼大宴宾客,而离他不远的外面,大广场上,就看见于吉的信徒们对他三叩九拜,一个个的神色十分激动。
如果只是一些文化水平不高的善男信女那倒也是不至于吃醋的,问题是经常出现这种场面,这边孙策正在歌舞升平呢,那边老于同志一旦出动,这些前一秒还塞下一大口龙虾的客人就立刻请假出去上厕所,然后就是如同大便干燥一般一去不复返。
孙策很奇怪:难道都是食物中毒了吗?不对啊,我就没有事情啊,于是就出去看个究竟。
那个年代的酒楼是没有很多的包厢的,因为妓院是合法的,没有必要藏着掖着,于是,出来之后的孙策还没有到厕所呢,就看到了赶自己饭局的人对于吉顶礼膜拜的壮观场面。
这就让孙策很没有面子,风头被人抢走了,自然会生气,尤其是这种特别好面子的人。
老大很生气,后果就很严重了,在孙策看来,于吉必须杀死——“此子妖妄,能幻惑众心,远使诸将不复相顾君臣之礼,尽委策下楼拜之,不可不除也。”
总之,在孙策看来,威望值很高的于吉是自己一统江东人心的最大障碍,即使是他已经是一个行将就木的老头了——按照史书的记载,活到这个时候的于吉应该是百十来岁的老家伙。
而孙策宣布要处死于吉的时候,很多人都跳出来劝阻,包括他的母亲大人——要杀偶像了,能不着急吗?
不过此举完全是火上浇油,你想想,能够和孙策直接对话的都什么角色啊,张昭之流都蹦了出来,孙策更是坚定了处死于吉的决心——怎么早没有发现于吉的魅力呢?一如*闹到了天安门才被提到日程上来。
于是,孙策就以妖言惑众的理由把于吉枭首了,不过他又见识了一把于吉的人格魅力,他明明是被枭首之后扔到大街上示众了,那帮教徒们还是认为于吉没有死,只是尸解成仙而去了。
按理来说孙策之死应该是和于吉没有什么瓜葛的,但是没有办法,这件事和孙策遇刺挨的很近,于是,当孙策郁郁而终之后,各种流言蜚语就传了出来,什么孙策在镜子里面看到的其实是于吉啊,于吉尸解之后还在大街上溜达啊,许多信徒更是声称自己经常看到于吉。
总之,一句话,孙策是遭报应了,死了活该,于吉是神仙,他连神仙都敢斩杀自然遭到天谴了。
这事传得很玄,可惜了一代无神论者孙策了,如果说他是个愣头青也行,如果说于吉真是一个神仙也行,但是这厮也就是一个卖卖假药的神棍而已,玷污了小霸王的一世英名,惜哉!
孙策的死是一个突发性事件,曹操高兴,但是江东将会因此陷入大的动荡当中,所幸,他不是暴亡,还有机会嘱托后事,找出一个合适的接班人来,不至于内耗掐架。
所幸,弟兄们很给他名字,没有干着袁尚们的勾当。
所幸,孙策脑子没有烧坏,选择了孙权做自己的接班人——由此,年少孙权就要挑起重担了,一如当年哥哥挑起父亲的重担一样。
16—05:临危上位的孙权(1)
也许是一个宿命吧,孙策弱冠之年就要接替孙坚打天下,而孙权也要在懵懂之时管理孙策打下的江山。
都比较早熟,还有一个宿命就是江东英杰流行英年早逝,孙坚开了一个坏头,孙策步其后尘,然后是周瑜——鲁肃——吕蒙——陆逊,这条主线也踏上了同一条火车。
唯有孙权,活的长一些,还不是一般的长。
那么就让我们看看这位三国帝王中具有王八寿命的君主在早年都干了一些什么让自己长寿,让东吴长寿的事情吧。
比起孙坚的白手起家(虽说是自称为孙武的后人,但是鬼才相信,话说回来,就算是又能怎么样?),孙策临危受命,孙权幸运不少,因为路子已经被铺的差不多了,孙策早就看好孙权当自己的接班人,所以在他十四五岁的时候就出来历练,无论是玩文的,举个孝廉茂才什么的,玩武的就是呆在自己身边一起出征,学习自己怎么打仗——很可惜,在这个方面,孙权并没有什么天赋,画虎不成反类犬,越到后来打得越是糟糕,甚至比刘备还滥,不过在从政方面倒是表现出不少的才华,虽然到了晚年就变成整人为乐了。
但是,在青年时代的孙权,还是没有表现出这一点的,就像民国时代朝气蓬勃的少年毛泽东,你无论如何也看不到那个*十年的老人身影。
闲话少说,总之,孙策对大部分时间里的孙权表现还是很满意的,也许武功方面差点,没有军事才华,但是,就像高考不考察体育成绩,上不上名牌大学和引体向上的次数没有直接联系一样,这事也就这么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