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以上是在下对诸葛亮所谓的两大弊端的认识,还有一个佐证是诸葛亮死后的口碑。
40—18:功过,众说纷纭(6)
看一位政治家的口碑,从纵向来看,除了工作能力就是生活作风了,诸葛亮的工作能力那是没得说了,生活作风呢?也没有搞出什么绯闻来,至于是否弄了几个小妾,在当时的语境下,这根本就不是什么事情,一夫多妻制乃是合法行为。
至于是否贪污*呢?诸葛亮更是不易,很多人在这上面都会栽跟头,比如张居正,能力没得说,人也聪明的很,对皇帝和大明朝也都很忠心,但是,就是这方面不太检点,所以被后来一些个道学家以及当时的政敌“鄙视”和反击。
我是鄙视这种鄙视人的人,狗屁能力没有就会拿道德帽子和作风棒子打人,见谁打谁,打到最后就是有能力的全被打没了,上来的全是一群酒囊饭袋,并且更加*——一个个的都会做表面文章啊,以至于还给中华传统文化抹黑,好像是儒家学说造成的一样,这就好比看《圣斗士》一类的动画片,因为只喜欢打打杀杀和暴力行为而犯罪,没有注意到里面正义终将战胜邪恶的主旋律和大无畏的精神话题,难道这也是动画片的问题吗?国人有着几千年的检讨传统,一犯错,就说交学费(难怪教育产业化的脚步如此迅疾),就说是受了资产阶级或者什么的影响,从电影电视剧到动漫,再到**录像片以及网络游戏赖个遍,怎么不说接受了马列主义那么多年的教育呢?
什么都可以拿来作为犯错的借口,就只能说明什么都没有问题,有问题的是你自己。
有点说远了,回到诸葛亮这里来,他老人家既是做到了工作能力突出腰间盘不突出(即便是突出了也不是*出来的而是累出来的),也做到了生活作风的一丝不苟:
亮遗命葬汉中定军山,因山为坟,冢足容棺,敛以时服,不须器物。
遗产方面呢?
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馀饶。至於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於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馀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
无需多言。
看诸葛亮的口碑,除了所谓的政绩之外,还要看他在老百姓的心目中的地位如何,毕竟,在这个国度,一点也不缺唯领导是从的官僚,缺的是一心为民的好官——其实中国的老百姓要求真的是很低,不一定要带着自己脱贫致富,只要饿不死就行,而且你不要贪污受贿,贪污受贿的话我们也可以理解,潜规则嘛,只要是不太狠就行,给咱们老百姓留一口气,真要是碰上一个鞠躬尽瘁的好官,那更是几辈人也忘不了,比如焦裕禄,比如我们的周总理。
而且,这种敬爱是无国界的,当年周总理病逝的时候,联合国下半旗默哀,有人质疑不应该对于一个国家的总理给予这种待遇,而联合国的官方回复是:如果你可以像周恩来那样没有一分钱的存款,没有留下子女,而是一心为公的话等到那一天也可以为你下半旗——那个时候中国的*还没哟结束。
诸葛亮也是这样,在他死后,蜀汉帝国的老百姓一直是对他念念不忘——“亮初亡,所在各求为立庙,朝议以礼秩不听,百姓遂因时节私祭之於道陌上。”
这种民间自发的追悼诸葛亮的行为持续了很久很久,但是,官方不希望被一个死了很久的人抢去风头,这也是对刘禅的一种鄙视和无视,所以,政府方面一直以不符合礼法为由拒绝,以为时间一长就会慢慢淡忘。
但是,老百姓还是自发的组织祭拜,于是,一些人主张“听立庙於成都”,这样也好操控一些,可是,后主刘禅还是不听,死要个面子。
于是,步兵校尉习隆、中书郎向充等共上表曰:“臣闻周人怀召伯之德,甘棠为之不伐;越王思范蠡之功,铸金以存其像。自汉兴以来,小善小德而图形立庙者多矣。况亮德范遐迩,勋盖季世,王室之不坏,实斯人是赖,而蒸尝止於私门,庙像阙而莫立,使百姓巷祭,戎夷野祀,非所以存德念功,述追在昔者也。今若尽顺民心,则渎而无典,建之京师,又偪宗庙,此圣怀所以惟疑也。臣愚以为宜因近其墓,立之於沔阳,使所亲属以时赐祭,凡其臣故吏欲奉祠者,皆限至庙。断其私祀,以崇正礼。
这几位戳到了点子上,民意啊,何必较真呢?
于是,刘禅同意了——这就比那些倒霉的广电总局们强多了,他们今天和谐这个,明天*那个,从来都没有考虑过民意,因为在他们看来,民意都是狗屁的东西,还一位叫兽说的什么“99%的上访者都是精神病和偏执狂”一样,老百姓就是像个狗屁,随便放的东西。
几千年了,不光没有进步,反而退步了。
值得注意的是这个时间,刘禅批准这个计划的时间是景耀6年春。
景耀6年春是个什么概念?这年夏天,曹魏分兵3路,总计投入180000大军进犯,这年冬天,邓艾兵临城下,刘禅缴械,蜀汉灭亡了。
距离诸葛亮病逝已经过了30年,但是他也被他的子民铭记了30年,被这个民族铭记了3000年,因为他位居高位却是一心为公,如此坦荡的一位如何不被追思?
不光被自己的子民铭记,即便是在敌军的阵营中,也是得到了很高的赞誉:
吃了不少亏的司马懿对他的印象只有一个——天下奇才,这是在观察了诸葛亮行军布阵之后得出的结论,也算是为诸葛亮军事才华不俗的一个注脚吧;
30年后,也就是景耀6年春,诏为亮立庙於沔阳,同年秋,镇西将军钟会进攻蜀汉,攻至汉川,祭拜了诸葛亮的庙宇,然后颁发了一条军令——军士不得於亮墓所左右刍牧樵采。这里面固然有收买人心的因素,但是,不拿别的人作秀,而是拿诸葛亮说事不更能说明问题吗?诸葛亮的功绩,在嚣张如钟会这样的人心中也是有着很大的分量的;
10年后,晋武帝司马炎召见曾经跟随过诸葛亮的大臣樊建问他诸葛亮的治国之道,樊建的回答是“闻恶必改,而不矜过,赏罚之信,足感神明。”
司马炎怎么说的呢?“善哉!使我得此人以自辅,岂有今日之劳乎!”
虽然诸葛亮的连年和魏国发生恶战,但是,一旦诸葛亮死后,他并没有被敌人仇视,反而得到了尊重,50年来,从司马懿到钟会再到司马炎都没有改变过这种对他的敬意。
晋泰始起居注载诏曰:“诸葛亮在蜀,尽其心力,其子瞻临难而死义,天下之善一也。”其孙京,随才署吏,后为郿令。尚书仆射山涛启事曰:“郿令诸葛京,祖父亮,遇汉乱分隔,父子在蜀,虽不达天命,要为尽心所事。京治郿自复有称,臣以为宜以补东宫舍人,以明事人之理,副梁、益之论。”京位至江州刺史。
诸葛亮的这种信念即便是敌人也赞叹不已,“尽其心力”、“临难而死义”,并没有国界的限制,就像《亮剑》中慷慨赴死的骑兵连长一样,再残忍的敌人也会为之所动。
勇士,真的勇士都会享受到这种待遇,我们的诸葛丞相虽然不是战死沙场,但是,他做到了。
对于这样的勇士,我们有必要通过诋毁其为野心家、*者来显摆自己的聪明才智吗?偶虽然也无耻过,比如非议过他对李严的暗算,比如揣测过他在三顾茅庐上如何炒作自己,包装自己,但是,盖棺论定的时候却不会给诸葛亮扣上这种无聊的帽子,偶像泛滥的年代就是偶像缺失的年代,现在的偶像要么是已经被戳穿了,要么是即将被戳穿,经得起时间和生死考验的不多,诸葛亮算是一个,即便是我们把他请下神坛,但是,没有必要将其打入十八层地狱吧?
有个偶像是好事,只要不是神化就可以。
好了,不管多说少说,也是把诸葛武侯给说完了,下面,就该来看看司马懿——司马宣王的了。
41—01:上位,司马宣王(1)
诸葛亮死了。
也意味着司马懿在曹魏政府中,达到了一个个人的新的高峰。
的确,虽然在诸葛亮持续了7年的5次北伐(227—234)中,司马懿,作为最高指挥官,只不过是参与了其中最后的两次而已,而且,他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坚决采用龟壳神功策略,即便是迫于压力出击了,也大多以失败而告终,比如最大规模的两仗,一次丢了硕果仅存的革命*张郃(如果你坚持这是故意的,那么我也没有办法),一次折损了3000大兵,实在是说不出手。
但是,至少人家司马懿的战略目的已经达到了,输人但是没有输阵,不光没有丢掉什么战略要地,反而把诸葛亮给耗死了,所以,说人家是功勋卓著没有问题吧?过程好又能怎么样?再水银泻地般的进攻如果只是开花不结果又有什么用处?
而且,司马懿也不是一根筋到底,他所忌惮的还是诸葛亮,所以,当确定诸葛亮死后,不仅做出了追击的态势,更是向曹睿请求向蜀国发动全面进攻。
——一如30年后的邓艾、钟会、诸葛绪全面出击的态势一样,只不过,在这里,司马懿要求由自己单独出马就可以了。
不过曹睿,一向对司马懿言听计从的曹睿,居然拒绝了这个提案。
倒不是他怕司马懿打败了,在国际上的影响不好,而是功高震主啊(这可是帝王们最忌惮的一个主旋律),如果司马懿借着这个统兵在外的机会进一步掌控军权,做出什么不利于自己的事情怎么办?
所以,司马懿打输了或者无功而返到是好的,万一真的把蜀汉给灭了呢?会不会再出来一个曹操?
曹睿嘴巴上不会说什么,但是,这不代表他不会猜想到这一层关系,所以,就以不太成熟给推脱掉了。
——虽然诸葛亮刚死,重量级的统帅魏延又丧命于内部倾轧,此时乃是荡平蜀汉的最佳时机,但是,如果荡平之后的奖金并没有划到自己的账户上,而是肥了司马懿的小金库的话还不如不打。
不过,曹睿的努力也不过是限制一下司马懿的更迅猛的增长而已,对于他眼下取得的成绩必须褒奖一下,再说了,曹真死了,曹休死了,张郃不在了(就算是活着也退休了,都70了嘛),新一代人还没有彻底的顶上来,只有司马懿,乃是中生代的绝对权威人物,要想对抗东吴和蜀汉,必须把他扶持起来。
所以,曹睿所能做的,就是尽量的限制而已,一旦人家有功了,不封赏一下还说不过去。
所以,在诸葛亮死后的第2年,也就是235年,司马懿被拜为太尉。
这是掌管中央军权的最高官职,大致等于中央军委第一副主席(主席是曹睿)+国防部长,可以说是炙手可热,下一步,在不放手军权的前提下,司马懿将要对权力的制高点,皇权,发动进攻了,至少,短期目标锁定在了国务院总理一职上。
41—02:上位,司马宣王(2)
这也意味着,司马懿可以打造一个以自己为权力核心的小圈子了。
——我从来没有否认过司马懿是一个很有野心的人,但是,由此推论他从出生那天起就一直是野心勃勃的话就是我接受不了的了,更不能就此认定他和诸葛亮作战时候采用的策略是养兵自重,曹睿的担忧表明,他最惧怕的不是司马懿和敌人僵持,而是惧怕他建立更大的功勋,到时候反而难以控制了。
所以,司马懿是不存在和诸葛亮眉来眼去,并且借机除掉张郃这种比较猥琐的阴谋事件的。
但是,现在司马懿是太尉了,做到这个位置上,不管是依旧保持心态忠心护主,找一些自己信任的人,把他们扶植起来更好的工作还是另有所图,培植自己的利益集团,都是正常现象,可以理解,而不管他是有心,还是无意,最后促成的结果都是曹魏权力机构被转移到司马氏手中,一如当年曹操在汉廷玩弄的明修栈道暗渡陈仓那一套。
做到了太尉的位置上再来这一套也是来得及的,动的太早的话会打草惊蛇,曹丕和曹睿都不是傻子,而现在在动手的话,就算有点扎眼也是尾大不掉了,何况,司马懿即便是在这个时候也没有把尾巴翘到天上去。
弄明白司马懿的上位过程和洗牌手法,首先来看看眼下阶段的曹魏势力格局。
曹操的第一代权力层构成和刘备带有地域性质的三大帮派联合构筑统治阶层不同(这主要是由于刘备的长期流窜,根据地打一块丢一块造成的),虽然也是三大帮派,但是,构成比较和谐,分工也比较精确。
——第一大帮派就是亲族帮,主要是曹姓将领和夏侯氏集团,由于这帮人疏于政务,而强在军事方面,所以,他们大多是成为中央军权的实际操控者,比如三足鼎立之后,边境地带的三大军事板块中有两个是被这伙人控制的,荆州军区的曹仁和汉中地区的夏侯渊,只有张辽的合肥才是外姓将领完全控制,不过,影响力、兵力部署等方面都是最薄弱的,还比如象征着骑兵巅峰的虎豹骑始终被把持在曹姓将领手中,后来曹操索性亲自接手了。
——《龙狼传》中把司马懿忽悠成破凰之相可以理解,但是忽悠成虎豹骑的首领则是异想天开了;
第二大帮派就是在曹操的征伐过程中吸收过来的军事将领,比如魏国五虎将中有三位是被招降的将领,曹操对他们十分信任,所以,这三位是在曹操的手下达到了个人的巅峰时刻,以他们为首,再加上文聘等人构筑的武人集团成了地方军政的掌权者,由于出身不太好,所以,尤其对曹操的信任感激涕零,自然会拼死效命;
第三大帮派不同于前两位的武官色彩,而是以世家大族为构成特色。
他们的主要任务就是帮着曹操处理政务,制定国策,铲除异己,后来曹丕构建九品中正制也是以这个为基础的,事实上他想不这么干也不行啊,就像曹操,除掉了不听话的荀彧,可是,对于已经声名鹊起的荀氏家族只能继续恩宠,这个以颍川人士为核心的文官集团将成为司马懿“阴谋篡权”的最大障碍,因为他们谙熟政务,玩弄权柄一个个都是游刃有余,司马懿在他们面前就没有什么优势了。
估计这也是司马懿在初期没有对曹操政权有什么热心的原因之一,来了又能怎么样?还不是泯然众人?
但是,现在不一样了,都说了,那是第一代权力核心构成,属于曹操时代的,司马懿真正要面对的则是第二代以及尚未真正形成的第三代了。
下回接着讲。
41—03:上位,司马宣王(3)
按照正常的新陈代谢规律以及枪林弹雨的高风险,长期立足于第一线的两大军事帮派已经呈现了瓦解之势,以曹睿227年即位为年限来看,亲族帮的代表人物夏侯惇、夏侯渊、曹仁、曹洪、曹纯、曹休基本上报废掉了:
1——夏侯渊,战死于汉中;
2——夏侯惇,在曹丕称帝不过几个月后也病死了;
3——曹仁,在黄初4年,也就是曹睿即位的3年前病逝;
4——曹纯,死的更早,建安15年的时候就去上帝那里占位置去了;
5——曹洪,倒是活的久一些,一直死撑到了太和6年,也就是233年,但是也没有什么耀眼的光芒了,更重要的是,曹丕即位之后,算小账,因为这位叔叔当年不借自己钱,所以找了个借口把他一撸到底(还差点把他给杀了,幸亏母亲和诸位大臣说情),远离权力核心4年之久,如果不是曹睿给他翻案,恐怕连一些最起码的待遇都没有了;
6——曹休,前面已经说过了,经历了太和2年的一次惨败,羞愤交加,医治无效死亡。
所以,第1代全都死光了。
那么第2代呢?自然是由第1代的后人构成的,下面进行一个对号入座:
1——夏侯惇的后人政绩比较“猥琐”,比他们的父亲差的太远了,夏侯惇死后,儿子夏侯充继承爵位,但是没有取得什么成就就挂掉了,然后是其子夏侯廙、夏侯邵继承,传到了泰始2年高安乡侯夏侯佐的时候都没有逃脱早亡的命运,最后导致了绝嗣,而且,这一脉一直都是享受着恩宠,却没有真正的进入过权力核心过。
好在还有一个夏侯楙,娶了曹操的女儿清河公主,仕途发展的倒是不错,历任侍中尚书、安西镇东将军等职,一度督关中,驻守长安,可见颇受重用。
但是,他的被重用并不是因为他的武略超强,只不过是因为和曹丕从小一起玩,关系好的很,所以才一直青云直上,但是,这厮一方面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功绩,一方面没有什么潜力可挖,还喜欢泡妞,养了不少情妇、二奶、三奶之类的——放在寻常大款那里,这都是正常现象,可是,你不要忘记,他是驸马啊,所以,夫妻关系不好,顺带着性生活也不和谐(肥水流到外人田,他倒是想家里红旗不倒,家外彩旗飘飘,可惜,他不是司马迁笔下的大阴人),所以,挺有危机的,当最大的靠山曹丕,呜呼哀哉之后他看似保险的前途既有点岌岌可危了:
——夏侯楙的弟弟们平日里不遵礼度,比大哥做的还要过分,于是夏侯楙多次斥责他们(他还真是好意思啊),他的弟弟们就诬陷夏侯楙诽谤。
动静闹大了之后,魏明帝曹睿欲杀夏侯楙,幸得问长水校尉段默提醒,才意识到这是诬陷,下诏推问写表之人,果然是夏侯楙的弟弟夏侯子臧、夏侯子江所作。
侥幸逃过一劫的夏侯楙最后做到了镇东将军,可惜,一直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成绩,姑且算他是一个吧,不然的话,夏侯惇这里就断线了;
2——夏侯渊的后人成色比较足一些,他走的也是夏侯惇的与曹操联姻路线,本人娶得是曹操的内妹,长子夏侯衡娶得是曹操的弟弟海阳哀侯的女儿,也是没有干过什么太出色的成绩,死后其子夏侯绩,其孙夏侯褒分别继承,最大的也不过是虎贲中郎将而已,类似于蜀汉帝国对关羽的儿子关兴那一个待遇级别的。
好在还有一个夏侯霸,他比他的哥哥有骨气,一直憋着一口气要为父亲大人报仇,所以,一直要求冲杀在第一线上,黄初年间以偏将军的身份出现在与蜀军作战的第一线上,打起仗来不要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