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明末汉之魂-第2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平台召对之时,崇祯觅得可以“五年平辽”的袁崇焕喜不自胜,少年皇帝几乎把心窝子都掏给了袁崇焕。

    赐袁崇焕尚方宝剑,委任他为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督师蓟、辽,兼督登、莱、天津军务,朝廷用度艰难,皇帝还是不遗余力给兵马给予钱粮。

    袁崇焕约等于是大明天下兵马大元帅,他上任后跟红歹是眉来眼去妄图私自媾和,没有跟后金军打过一仗更加没有袭杀一员后金军将领,但是用尚方宝剑杀了屡屡偷袭建奴大后方的大明左都督平辽总兵官毛文龙。

    后金主子红歹是获知毛文龙已死喜出望外,毛文龙开镇东江八年有余,多次破袭建奴城寨,曾经一直打到赫图阿拉这个野猪皮所谓的龙兴之地。

    不屈服的东江镇不时出击使得红歹是如芒在背,毛文龙乃是后金政权的心腹大患。

    如今毛文龙归西,没有了这位强势的猛将制衡麾下骄兵悍将,东江镇分崩离析内斗不已,再也无法给后金带来威胁。

    红歹是早在天启七年就派遣四大贝勒之一二贝勒阿敏和小贝勒岳托、济尔哈朗、杜度等率领后金铁骑把朝鲜王国的军队打得抱头鼠窜。

    阿敏挥师攻克安州、平壤,渡大同江直达平山城。朝鲜军队实在不堪一击,国王李宗逃往江华岛遣使求和。

    后金要求朝鲜国与明国断绝来往并且每年进贡大金国大批财物、粮食。

    力量悬殊,宗主国大明又自顾不暇,朝鲜仁祖李倧无计可施,与后金签订了城下之盟,向后金开市并缴纳岁币,如今属于后金的兄弟之国。

    历任辽东经略四方围困的“囚笼战略”部署已经被后金打破,接下来又得到了毛文龙归天的意外之喜,志得意满的红歹是认为是时候越过长城把战火燃烧到大明关内了。

    崇祯二年十月,红歹是御驾亲征,带领鞑子和建奴联军加上旗丁、包衣奴才有数万兵力号称十万人马入关烧杀抢掠。

    听说主子居然亲自带领大家去富庶的大明关内打草谷,强盗们有的忐忑不已有的士气高昂,他们行动迅速,绕道蒙古大草原出现在蓟州镇边墙外。

    蓟州镇如今早就失去了戚继光镇守时的固若金汤,再加上能够“五年平辽”的袁都督疏于防范,结果可想而知。

    现如今建奴已经在大明京畿腹地攻城略地三个月,告急、求援军、请粮饷的奏折如雪片般,就是没见着一封真正的捷报。

    年轻的皇帝心里有太多愤怒,他恨辽镇兵将不听调遣,恨袁崇焕的欺骗、恨那些只会夸夸其谈的士大夫、恨那些畏敌如虎的将领。

    崇祯太渴望得到一次捷报,而就在大明文官武将一个个做了缩头乌龟之时,崇祯力排众议破格提拔的刘之纶以一支所有人都不看好的杂牌军搏得夺取遵化的大功。

    天子此时当然情绪难平,他毕竟是个少年人,这些天都快憋屈死了,今日终于可以扬眉吐气。

    太监们已经在平台熏香燃起几个暖炉,里面春意融融,年轻的皇帝也是如春风拂面,气氛很融洽。

    一连许多天都是面沉似水的天子,今天听到刘之纶部不仅仅夺下遵化,还解救了被后金军裹挟的七八万老百姓,禁不住展颜笑了。

    此时崇祯是愉快的,因为刘之纶是他力排众议破格从一个庶吉士连跳七八级跃升为正三品兵部右侍郎。

    就在前些时候还有科道御史、给事中几十人弹劾刘之纶蒙蔽天子哗众取宠,他领兵刚刚出了京师麾下就跑了有一大半,现如今偎敌不前。

    现如今结果是什么呢?刘之纶不负天子所望,居然在诸多文官武将丧师失地的危急关头一枝独秀得到辽事以来第一大功,不仅仅可喜可贺,还给皇帝长了面子足有二斤。

第五十九章:投桃报李() 
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坏事,后金军入关兵部尚书王洽倒了血霉被拿下昭狱问罪,右佥都御史梁廷栋却在短短几个月里连升三级当上了正二品大员,成为大明兵部尚书。

    他见天子高兴当场把刘侍郎报上的立功人员名单念了一遍。

    夺取遵化的将领都是名不见经传的边角料,兵部官员对这些人没有印象,皇帝也没听说过这些名字。

    但是有一个人的名字吸引了崇祯,因为就在前几天朝廷里流传的段子里有这个名字。

    那是郑国昌带着几十级斩获来到京师请罪,他让家丁们把自己跟黄汉交往的那段佳话广为传播。

    本来这些空口白话没有说服力,但是配上含建奴白甲兵两级的几十后金军首级就有了底气。

    一方大员体恤民情不辞劳苦去荒僻山村与民同乐,跟乡野匹夫一起辞旧迎新无可指责,只不过这个时间点颇耐人寻味,郑按察怎么就会有如此好运躲过了后金军围攻永平府城?

    没有人能够说得清其中奥妙,况且那位总旗官真的感激郑按察的知遇之恩,大过年的都没有休息,带着家丁奋勇杀敌砍了远超过承诺的斩首数。

    到此为止,那段佳话可谓完美收官,虽然透露出诡异,但是现如今一颗颗龇牙咧嘴的后金军人头就在兵部,如假包换的战果所有人有目共睹,这件事还有什么可以指责呢?

    最后郑国昌没有被衮衮诸公揪住不放,皇帝也法外开恩没有追究他丢失永平府城的责任,郑国昌依旧是大明正三品按察使。

    皇帝好言宽慰郑国昌,鼓励他伺机带领王师夺回永平府。

    郑国昌保举的黄沂州父子有实打实的斩首功,朝廷当然会论功行赏,三天内就有了下文。

    高官厚禄的郑按察毕竟是封疆大吏,门生故吏何其多也!在京城的人脉毋庸置疑。

    他有意提携黄家,知道黄沂州父子局限于人马太少只能够小打小闹,想着在京师附近收留一些营伍被打散的明军骑兵。

    很快郑国昌得知有一部人马就是专门收容失去建制的溃兵,他们被兵部派员收拢在良乡附近驻扎,待遇基本上没有,连一天吃三顿干的都勉强。

    不是朝廷刻薄,而是力有不逮,成建制的营伍都拿不到粮饷,这些没有了组织的大头兵还能如何?

    之所以兵部给粮食养着这些兵丁是因为前车之鉴,山西溃散的勤王军一路劫掠逃回原籍,造成了恶劣影响,后果很严重,直接导致许多官老爷锒铛下狱。

    如果这些被打散营伍的兵丁无人问津势必引发这些人铤而走险,再闹出溃兵劫掠事件麻烦就大了。

    虽然驻扎在良乡的人马成分复杂,但是大多数人都是边军精锐,曾经跟着满桂作战的骑兵也有十几位,里面甚至有些是家主战死后无枝可依的家丁战士。

    郑国昌知道边军的战斗力,他亲自出城去安抚将士们,并且堂而皇之放出风声要收些弓马娴熟的好汉做家丁。

    文官大老爷要来军中选家丁的消息让苦哈哈的边军看到了出头的希望,让失去家主的家丁等来了机会,许多自认为骑射有两下子的边军争先恐后来接受选拔,曾经的家丁当然更加踊跃。

    郑国昌也没敢多要,从三百余来应征的强壮骑兵中挑选了模样忠厚,骑射成绩突出的三十个大头兵收做家丁。

    但是他强调不是自己需要这么多骑兵做家丁,而是为了那段佳话投桃报李,替黄家收下这三十个骑士。

    原来不是给文官大老爷当差,只不过是给一个千总去当家丁,有些人难免感到失望。

    郑国昌当然看到了这些武夫的心里变化,他没有作过多解释,让家丁给每人发二十两银子作为安家费,并且告诉大家这都是他们的家主黄沂州父子出的银子。

    愿意拿上安家费的以后就是黄大人的家丁,不想跟着去永平府的人现在就可以走了,他们留下的名额马上会有其他边军骑兵取代。

    好不容易从几百人中胜出得到了成为家丁的机会,外面虎视眈眈这个好机会的边军有上百人,被选上的骑兵舍不得放弃,都拿了银子委托同乡带给家中父母或者妻儿,他们毅然决定去永平府跟着家主卖命。

    郑国昌不仅仅用了心思还下了本钱,又拉下老脸去吏部、兵部托关系,为儿子运作了一个不入流的小官。

    他知道次子郑孝文不是一个读书的料,现在只弄了个监生功名。

    在大明最高学府国子监读书的监生有贡生和荫生之分,前者是府、州、县生员也就是秀才中成绩或资格优异者入选,后者就是拼爹的结果。

    连秀才都考不上靠祖荫入监的儿子,要凭借读书考中举人,基本上是痴人说梦。

    大明科考还是相对公平的,考秀才说不定还可以通过家世给县尊施加压力得到另眼相看,考举人那可不是一般的难,托关系找门路基本上没用,唯有靠自己熟读四书五经的实力。

    秀才是士子得中举人才算鲤鱼跃龙门成为了士大夫。科举制度也是封建王朝给予老百姓出人头地的希望所在,朝廷查处科考舞弊也相当严格。

    况且参加乡试考举人功名的秀才、监生何其多也,录取率有时达到百中取一二,如此吸引眼球的公开招考,不知被多少人盯着,想要舞弊谈何容易。

    郑国昌自认为没有这个能力让次子走科举正道成为士大夫,为了郑家后继有人,他决定另辟蹊径,谋划着让儿子靠军功上位。

    现在机会来了,后金军入寇,朝廷正是用人之时,一文不名的低级文官连升七八级已经不是神话,由一介布衣摇身一变成为将军也有了先例。

    老谋深算的郑国昌决定为儿子运作,给郑孝文谋求了一个从九品随军见习主簿的差事,就职营伍是黄沂州的把总,具体工作就是核算军功、领发钱粮、起草文书往来等等。

    他给儿子写了书信,把自己的期望跃然纸上,嘱咐郑孝文听从黄汉的命令。

    ————

    新书盼支持,弱弱的问一句书友们,要一些推荐票可否?

第六十章:出色又出众() 
朝廷给黄沂州父子的封赏下达的当天,郑国昌就派出四个家丁陪同兵部派去九里台村宣布委任状的吏员离开京师。

    郑按察满怀希望,认为儿子跟着黄汉应该很容易分润到军功得到升职的机会,最起码能够先把见习二字去掉成为正经八百的正九品主簿。

    郑家的四个家丁是陪着家主住在避难所五天的熟人,他们会跟随郑孝文在军中服役。

    郑国昌用心招募的三十骑兵当然会跟着去黄家报到拜见家主。

    又是升官又是扩军,让黄沂州喜不自胜,他邀请兵部来送委任状的几个吏员在避难所盘桓几日被拒绝了,吏员们知道永平府是敌占区朝不保夕,根本不敢在此险地耽误时间。

    黄沂州见无法留客,只好给了喜钱打发他们回去。

    郑孝文得到委任状收到了父亲的亲笔信当然高兴,他是家中次子,本来就比较尴尬,如果不能博取一官半职,以后的日子恐怕不会太好。

    现在父亲给了他一个起点,他当然希望走得远走得稳健。当天就主动找黄沂州要求履行职责。

    人吃马嚼太多耗用需要记账,现在是黄勇和黄义做这些杂事,多个读书人帮着管理当然好,黄沂州安排郑孝文作为随军主簿正式上岗。

    郑国昌的夫人听儿子告知老爷已经安全到达京师,朝廷没有追究丢失永平府城的罪责,这些天一直提着的心终于放下了。

    黄汉带着骑兵送郑国昌去京师,本来有个五六天就能够回家。

    可是他半道上去了遵化,家里人左等右等就是不见消息当然人人牵肠挂肚。

    由于有了郑孝文认黄沂州当干爹的这层关系,郑夫人和黄汉的娘黄张氏已经相处熟了,郑秀娥经常带着几个小丫鬟跟黄家的两个女儿、两个婢女小薇、小月一起做女工聊聊家长里短。

    她们无一例外喜都爱听小薇、小月这两个小萝莉讲那段遭遇后金军劫掠的亲身经历,所有人都听得悠然神往。

    因为从小薇、小月口中讲述的故事跟现实有天壤之别,她们说得明明白白,十八个明军家丁骑兵被五个建奴打死一半人后溃逃了,而黄汉一个人打死五个建奴救下了她俩。

    谁不爱英雄?出色又出众!黄汉勇猛无敌的光辉形象已经在美少女心里扎了根。

    郑秀娥出生在书香门第,她家祖上就有进士及第的士大夫,父亲又是学霸级的人物,不仅仅金榜题名还顺风顺水加官进爵已经成为了大明封疆大吏。

    世家的女子断然不是暴发户可比,端庄贤淑那是必须的,气质也跟寻常人家大不相同。

    郑秀娥自从跟黄家两个女儿相熟,举手投足就成为了她们模仿的对象,黄馨和黄娉也被黄汉严令读书,并且写下了许多必须掌握的生字,有时候两个姑娘忘记了生字怎么读,都会去请教秀娥姐姐。

    郑家老爹属于虎生犬子,嫡长子磕磕绊绊才中了秀才,次子还要靠祖荫才得了个监生功名,但是这个嫡女却是聪明过人,四书五经琴棋书画一点就透。

    郑国昌经常叹息恨爱女不是须眉,否则郑家又会有子弟金榜题名进士及第。

    在避难所住了一两个月,郑秀娥已经代入了黄家,她同样为黄汉的安危牵肠挂肚。

    过了几天就有大喜讯传来,黄汉安全把郑按察送达京师,郑家老爷不仅没有被问责还得到皇帝褒奖,朝廷论功行赏又给黄家父子加官进级了。

    虽然没有见到回家的黄汉和骑兵战士,但是大家都见到了朝廷的封赏文书,郑秀娥更是一字不漏读给所有的女眷听了。

    现在避难所的女人们再也没有一人悲悲切切,她们都在叽叽喳喳议论黄汉究竟带着人马去哪儿了?会不会又斩杀了许多后金军得了斩获突然出现?

    谁知众人的想象力还不够丰富,再次回家的黄汉人马居然翻了倍,带回来了几百人口和一百车、几百驮马的物资。

    这是如何办到的?不仅仅郑秀娥好奇,黄沂州和郑孝文等等都觉得不可思议。

    避难所里军民都在议论纷纷,后来大家才从送伤员上山的宋鹏飞几个口中得知,兵部侍郎刘之纶部一万明军在黄汉的主导下成功奇袭遵化,并且一举夺城,缴获了无数物资,救下了几万老百姓。

    避难所里的乡亲们轰动了,一个正三品大员郑按察已经让他们与有荣焉,现在又来了一个正三品兵部侍郎甘愿接受黄汉献计。

    难道黄家大郎是三国演义里诸葛亮般的人物,不对、不对,诸葛亮一介书生而已,又上不了阵,黄汉应该是赵云、马超、孙策那样能文能武的好汉儿。

    所有人都兴高采烈,哪些刚刚加入不久的明军也有了归属感,认为有如此智勇双全的主将,兄弟们以后的日子应该不会太差。

    小姑娘们都盼着再次见到英雄归来,郑秀娥不知怎的,经常梦见一位骑士踏着五彩祥云朝她的方向奔驰而来,可是每一次的梦里那骑士都到不了她的面前……

    黄汉回家立刻得到了一个好消息,父亲和自己都升官了,而且是实授官职和虚衘都升了一两级,黄沂州已经是从四品衘的实授把总,这就意味着麾下有三个百总一共三百三十六个战士。

    黄汉是正五品东胜左卫千户虚职,实授百总,憨子、黄勇都是正六品百户衘的总旗官,宋鹏飞、杨汉威、杨大年、黄四方、刘奋勇、袁思明等等得到了正七品总旗虚衔,实职由黄沂州委任。

    一直在山上帮着管人管物,这段时间热情接待了郑国昌的黄勇忽然得到了官职而且职位仅仅次与黄沂州和黄汉,让所有人都觉得意外。

    这其实容易想通,估计是郑国昌瞧着黄勇为人实在有意提携他,反正有斩首功在手,提拔谁都有根有据,给黄勇官身更加有利于黄家这一支小小队伍,也有肥水不流外人田的意思。

    武官升职大多数都是越往上越难,到手一个总旗、百户有七八级真奴斩获就差不多了,但是再往上需要的军功就大不相同。

    这一次凭借真奴二十二级,控弦鞑子八级,旗丁十一级的斩获让这么多人得到了官职肯定是因为朝中有人的缘故。

第六十一章:直达天听() 
至于军中多了一位文官——见习主簿郑孝文,所有人都能够理解。

    本来营兵和卫所军中都会有文职,只不过大多数是充当吏员的秀才公,有品级哪怕才从九品也比较少见而已。

    但是看看郑孝文的老子是谁,就不会有人少见多怪。

    其实黄汉根本不在意其他,他尤其满意郑国昌送来的三十位弓马娴熟的骑兵,当天就跟这些人喝接风酒。

    一群粗犷的汉子一起喝了顿大酒,再听宋鹏飞和憨子几个讲奇袭遵化的故事,讲所有人都到手了最少四十两银子。

    这些骑兵一个个两眼放光,他们很快就转变了态度,都准备既来之则安之,也争取砍几个建奴脑袋升官发财。

    永平府城被攻破,九里台村离府城只有十几里路,正月初五这一天又有几十明军逃到这里,这些人选择往这里奔逃,究其原因当然是那段佳话。

    明军认为九里台村有郑按察在,跑到这里就算找到组织了。

    黄沂州是大明军官,当然会收拢残兵,但是他很谨慎,逃来的明军中有说不出来历或没有人认识的一概先绑起来再说。

    其实这一天根本没有奸细混在明军败兵里,建奴刚刚夺下永平府城,他们忙着抢劫、睡美女呢,哪里顾得上算计一个荒僻山头。

    逃来九里台的明军大多数是骑兵,其实遭遇后金军攻击之时也只有骑兵才能够得到逃脱的机会,步兵要靠两条腿跑赢战马谈何容易。

    这些永平骑兵有许多人伤势不轻还需要时间修养,现在已经有足二十没有负伤或者是已经养好伤的骑兵被黄沂州收留做了家丁。

    这些人能够冲出来并且不溃散主动来寻找组织应该是好兵,骑术也不会差,否则根本逃不出来。

    第一批三十人的明军骑兵自从跟随黄汉后就开始脱胎换骨,幸存者都是猛士,黄汉更加认识到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的道理,收下永平败逃的骑兵打散到几个小旗,假以时日他们也会被这一支部队的军魂感染。

    在努力扩充人马的黄汉此时不知道他这个小人物已经简在帝心。

    紫禁城平台召对春意融融,当梁廷栋念出夺取遵化第一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