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三十岁的心理学-第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霍克经常会陷入沉思之中,还经常会叹气。他会因为没人听他说话,没人理解他而感到孤独。他和彼得?潘一样,非常需要能够照顾自己和部下的一位妈妈。而且他出身名门,在贵族学校学过的行为准则和好习惯一直都铭刻在他的心里,所以,每次做坏事的时候他都会有一种负罪感。当“每天都要做好事”的儿时记忆与想占有“名誉和金钱”的成人欲望互相矛盾时,他就会变得十分痛苦。
  霍克的精神发育已经停止,所以他会不断地迷茫、矛盾和彷徨,他对自己的想法和做法也十分不确定。霍克被彼得?潘捉弄的场景让部下们看到了,受到了部下的轻蔑,这时霍克就立即失去了自信,因为他无法相信自己,因而只能通过别人来确信自己。
  对自己不可动摇的信任对我们所有人都非常重要。当对自己有所怀疑,或面临无数艰难的考验时,自我信任会帮助我们坚强地走下去。但是像霍克这样无法相信自己的人们,在面对其他人的评价时会不可避免地有所动摇。现代版“彼得?潘们”一直需要通过外部来确认自己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因此,他们会对他人的话语或评价做出非常敏感的反应。
  ∴
  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美国出现了无法融入到成人社会的“大孩子”群体,同时彼得?潘综合征也开始成为世界性的社会问题。可以说,激烈的生存竞争造成了无法互相信任的社会风气,不确定的未来带来了恐惧和无力感,这种现代社会特性全部掺杂到一起后,就形成了世界性的社会问题。
  彼得?潘综合征正在日益扩散。
  因为全世界的青年就业市场正在萎缩,招聘单位日益减少,大学毕业后无法找到工作的年轻人也在日益增多。为了摆脱绝望的境地,这些人便重新回到了父母的怀里。尽管已经成年,但是这些人不想承担作为社会成员的责任与义务,他们不想从父母的怀里走出来。就像阿瑟?米勒的《推销员之死》中威利?洛曼的孩子们一样。
  作为推销员,主人公威利?洛曼除了“博得好感”以外,对人生别无他求。对子女的过分期待与保护,使得他的子女无法适应这个社会,直到35岁还要依赖父母,他甚至会以自杀的方式让子女们得到保险金。
  现代版“彼得?潘们”也是在父母用汗水换来的物质丰饶中成长的一代。这类人所有的一切都需要依赖父母,父母当然也会为子女的事情奋不顾身,甚至会去子女的单位找那些曾经教训自己子女的领导理论一番。在这样的环境中,无法自食其力、无法承受失败、丧失人生目标的“彼得?潘们”的出现也算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彼得?潘综合征的扩散,也可以用英国的动物学博士布罗姆?海尔的“幼形成熟”假设来解释。按照他的主张,人类不是从猿人经历数百万年的进化后继续进化,而是正在向猿人的幼儿形态或胎儿形态进行逆进化,即进化成为彼得?潘。这是人类开始集体生活后,随着相互依赖程度的提高,给予他人好感就可以得到他人照顾的幼儿特性得到进化的一个科学性假设。
  根据这个假设,在非常困难的环境中长大的人,会比其他人成熟得更快。因此,被迫要自食其力的人群与幼儿化距离较远。相反,社会更加富裕的话,成员们的幼儿化程度也会更加严重。社会保障制度越健全,国家对公民生活的负责程度越高,该国家公民就越无法感受到变得更加成熟的必要性。像彼得?潘一样可爱,或像灰姑娘一样刺激他人的保护本能,以及在他人眼里变得更加可爱、更加幼小,博取他人好感将会成为这些人的生存战略。
  在现实中,彼得?潘的生存也离不开他人的牺牲与保护。随着年龄的增加,现代版“彼得?潘们”会患上忧郁症,这是因为他们将会失去青春,不再惹人喜爱,必须接受只能自食其力的冷酷现实。
   。 想看书来

9。害怕成为大人
我那还是高中生的女儿十分不情愿成为大人,她问我——
  “为什么一定要干活呢?”
  是啊,如果能够不长大那该有多好啊。那样,我们都可以不干活,可以永远生活在开心和充满趣味的世界之中;不用每天早起,不用在上班路上担心今天会不会迟到,不用在公司讨好上司,不用一直担心自己的孩子会不会出事,不用费心思去想今天要吃什么穿什么,不用每个月都那么辛苦地去还贷款;想离开时可以毫不犹豫地离开,想睡就睡,想吃就吃,想玩时可以尽情地玩……能够这样的话该有多好啊?
  “如果有不用干活也能过得开开心心的地方的话,我一定会第一个跑过去。”我对女儿说。回答了女儿的问题后,我跟她一起好好想了一下到底有没有这样的地方。当然,如果一直保持纯洁、天真烂漫的童心的话,这种不用干活也能够过得开开心心的地方的确存在。
  第一个方法就是自己独自前往荒岛。河里流的是牛奶,所有的树上都长满了好吃的果子,不用担心温饱问题,也不用担心冷暖,更不会有危险,那是像乐园一样的荒岛。
  “如果有那种地方的话,不能和朋友或家人一起去吗?”女儿反问我。
  我告诉女儿说,如果人多的话我们就得制定谁去摘水果,谁去挤牛奶,谁收拾垃圾等一系列秩序与规则。定完秩序后,我们还要挑选准备食物的人。这一切都需要我们操心。所以,最后的结论就是,想不干活的话就要一个人去荒岛。
  第二个方法就是去寻找阿拉丁神灯。只要我们用手一搓,神灯就会帮我们实现所有的愿望,不用动一根手指头我们就能得到所有的东西。但是,如果所有的东西都非常充足,我们的欲望也会随即消失,没有欲望也就没有追求,那么生活就会失去趣味。最后,我们不就成了被他人饲养的会做梦的机器了吗?更不可行的是,我们可能需要投入一辈子的时间来寻找这个阿拉丁神灯。
  另外一种方法就是像彼得?潘一样飞往梦幻岛。那里充满了趣味和冒险,那些寻找食物和盖房子的苦力活,可以让其他迷路的孩子去做。但是,为了这一切,彼得?潘还需要教会孩子们寻找食物的方法,还要保护他们不受印第安人和霍克船长的侵袭。虽然可以为所欲为,但也需要担负起沉重的责任和义务。
  ∴
  是不是你也害怕成为大人,所以像彼得?潘一样向往着梦幻岛?
  非常可惜,我们所处的现实生活中没有梦幻岛。这种幻想根本不可能实现,因为现实世界与梦幻岛不同,它有着非常冷酷、严格的生存法则。在现实生活中,时间会一直流逝,所有的东西都会改变,为了生存,我们需要经历无数次竞争,得到任何东西都必须付出相应的代价。生活中,我们会失去大大小小的很多东西,随着年龄的增长还需要肩负起更加沉重的责任。并且,在生活的尽头,我们还需要面对死亡。如果在这种冷酷的现实中真的有永远纯真而又充满青春的梦幻岛的话,那我们像浮士德一样宁愿出卖灵魂也要去,就是一种理所当然的心理了。
  但是出卖灵魂意味着将会失去所有的感情、思考能力和记忆。失去记忆意味着失去过去和未来,随之也会失去对这个世界的期待和希望。以这样的状态去梦幻岛的话,我们将不再快乐。失去记忆和希望也就意味着失去了自我。所以,这可能是比死亡更加痛苦的事。
  而且梦幻岛只有一个彼得?潘就足够了,因为彼得?潘一直希望能够成为唯一。万一有两个以上的彼得?潘,那就不会再有天真烂漫的欢快的冒险,大家很可能会为谁成为唯一的彼得?潘而展开殊死搏斗。
  但这也不代表我们无法再向往梦幻岛或梦想成为彼得?潘。我们可以把这个想象之岛留在心中。因为我们可以从过去的美好记忆和充满希望的梦幻岛中获得可以在现实生活中生存下去的力量。
  

10。做大人的难处
三十岁是一个重要的过渡期,此阶段的人们即将成为大人,而大人则必须真正担负起社会责任,必须真正地去面对社会、家庭与个人三重角色交锋的复杂局面。
  威廉?格尔登的小说《蝇王》中非常生动地描写了,当一个社会失去值得信赖和树立威信的大人时,这个社会是如何后退、如何回到噩梦般的原始社会的过程。
  ∴
  因飞机失事,一群孩子被困在了一座荒岛上。起初,孩子们还制定了有模有样的规则,试图建立一个文明社会。但现实与他们的想象实在相差太大,他们逐渐沦落到野蛮社会。
  少年莱夫只知道点燃烽火等待求助和互相需要遵守规则,而不知道为此需要具体做些什么。
  自我中心意识强、追求瞬间满足的杰克的改变,让我们知道,我们心里存在的残忍和恶魔般的属性到底有多么可怕。他逐渐暴露出自己的野蛮,最终变成了一个到处*的怪物。
  孩子们中唯一能保持理性的少年就是一个绰号为小猪的胖胖的孩子。每当遇到困难的时候,小猪就会想:“如果是我的阿姨,在这样的时候她究竟会怎么做呢?”
  孩子们聚集在岛上后,第一件要做的事情就是去寻找能够照顾和保护自己的大人。当得知岛上并没有大人,他们需要自己照顾自己时,孩子们全都感到茫然失措。恐惧让这些孩子们产生了攻击性。一个孩子在深夜里隐约看到像怪物一样的东西,这让大家全部陷入恐惧之中。小猪向变得越来越野蛮的孩子们喊道——
  “我们到底是什么?是人,是野蛮人,还是动物?大人看到我们的话会怎么想?整天晃来晃去,只会抓些野猪,火也全灭掉了……为什么会变成这样?”
  小猪开始回忆大人们的思考方式和行动方式,同时呼吁伙伴们也好好用心想一想。
  “大人看到我们的话会怎么说?”
  “大人非常明事理。大人不会害怕黑暗。我们聚起来,边喝茶边讨论吧,这样的话,万事都会回到正轨的。”
  孩子们在漆黑的夜里讨论着关于成人世界的话题。
  莱夫绝望地喊道——
  “要是大人们能够告诉我们该怎么做的话……要是他们能给我们发个信号的话……”
  对于畏惧黑暗的孩子们而言,他们最需要的就是有个大人能告诉他们,黑暗里什么都不存在,不用害怕,太阳很快就会升起,早晨很快就会来。但是岛上没有大人,孩子们最终被恐惧逼疯,开始自相残杀。直到和杰克一伙的孩子们追杀莱夫时,才见到前来援救他们的大人——海军长官。当大人问道,“你们在干什么”时,他们才重新变回小孩的身份,开始号啕大哭。
  ∴
  成为大人,意味着要学会适当地调节和控制善与恶等多种相互矛盾的力量;学会在重重危险中保护自己,成为能够把世界变成更加有趣、更加幸福的空间的人。
  大人能够成为让孩子们尽情玩耍的保护墙。大人会在小孩子彷徨的时候给予忠告,对无法克制自己感情的小孩子给予适当的控制,对犯错的小孩进行批评。小孩子所希望的大人就是这样的。孩子们并不希望大人对自己百依百顺,明知自己犯了错也不给予大人应给的批评,因为那就意味着已经没有人再关心自己了。这时,孩子们就会无法抑制自己内心的破坏性的冲动。如果这种冲动在某一瞬间爆发出来,那外部世界和他人就都会受到威胁,无法受控的冲动与攻击性会让世界陷入混乱之中。而孩子们为了在危险的世界和人群中保护自己,也会相应地变得更具攻击性和防守性。最终,世界会分为善与恶两个极端,小说《蝇王》就非常生动地描写了这么一个过程。
  ∴
  我们常常把散漫的、没有凝聚力的家庭称为“豆面家庭”。通常,在一个家庭里面,大人会成为一个核心,让家人更加团结,加强家族之间的友谊,成为家族历史中连接过去和未来的纽带。大人是家人可以信赖、依靠的港湾,大人要在家人遇到困难时出面,凭自己在生活中积累的智慧与经验给予家人力量。
  但大人也不是绝对完美和刚强的人。就像前文所说,大人也会有烦恼,也会感到疲惫辛苦,并且大人也会有失误和犯错的时候。看着大人这样的一面,小孩子会渐渐摆脱一种对人的过分的理想化。当父亲某一天也犯了一个十分可笑的错误时,孩子心里会想,“原来爸爸和我们一样,也是一个普通人”,并会渐渐拉近与父亲的距离。
  家里发生争吵时,大人会进行适当的调节,并确立一种规则来调节矛盾。他们有时会通过运动和游戏,让家人们享受童年时的快乐;同时也给家人提供了一种可以发泄自己内心压抑情绪的机会,通过适当的调剂给予家人具有肯定意义的力量。
  如果没有这样的大人,家庭就会像失去了船长或航海师的船一样左右彷徨,失去方向。如果没有能够通过对话来协调意见、得出结论的大人,船就很容易会被风浪或暴风雨打翻或倾覆。
  最近,社会上经常有一些认为当今世界已经没有大人的声音。21世纪是无法预测未来的时代,每天都会有大量的新知识诞生。谁能够更快地掌握新知识成了左右成功的因素。在这样的情况下,大人过去所积累的知识和经验往往会遭到淘汰,甚至会有一种需要马上忘记过去、学习新知识的压力。于是,普通的大人纷纷为了不遭淘汰而挣扎,更不用说那些坐在领导位子上的人了。在这样的现实中,大人的智慧与生活经验往往会受到轻视。
  在这样的社会中,大人的忠告往往得不偿失,只会换来别人的讥讽。所以,大人们甚至会努力去迎合年轻人的取向和节拍。当然,这样的努力在与年轻人分享思想与感受、消弭代沟上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但问题是,就像某些电视节目里所表现的一样,“年龄大”本身就已经成为了一种笑柄。比如,有几个高中生在胡同里抽烟,大人不仅不去制止他们,而且会为了不伤感情,自己选择绕道而行。像这样,大人正在失去大人的意义,而如果没有能够把握核心的大人的话,社会将会逐渐失去平衡与和谐。
  没有大人的社会,始终都会让人感到不安。
  

11。过于在意别人的看法
刚刚回到家的在勋疲惫不堪,但他一直都在床上翻来覆去,无法入睡。他想起了白天公司里发生的事情。他开玩笑地说出来的几句话,让同事立即脸色大变。尽管同事立即控制住了自己的表情,像平时一样重新和自己聊了起来,但在勋还是感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冰冷。明天到公司碰到那位同事的话,应不应该向他道歉呢?在勋为此感到非常困惑。
  内向、小心眼儿的在勋过分在乎周围人对自己的看法,也很容易因他人的言语和行为受到伤害。同事们偶尔对他冷淡,他就会感到非常苦恼。他老是在想,我到底做错了什么呢?为什么对任何事情都无法专心呢?在勋是一个非常细心、追求完美的人,所以他无法容忍自己的任何失误,一旦受到他人指责,他更会把此当做是一种侮辱。
  如果是认可自己能力的上司或同事给他下达任务的话,在勋就会感到十分安心,会特别卖力地去做。特别是当上司认可他的能力时,他可以发挥出120%的能力。但如果上司让他做一个决定的话,他就会十分彷徨,生怕自己会犯错误,需要别人替他拿主意。而且他也没办法去命令自己的下属这样或那样。由于这些问题,他也无法在一个公司待很长时间,努力两三个月后马上就会感到筋疲力尽,对公司同僚们也深感失望,过不了多久就会辞职。
  谈恋爱时,只要女朋友说话做事稍微有点不合他的心意,在勋就会生气。只要女朋友不回短信或电话打不通,他就要反复确认女朋友到底在哪里,女朋友是不是还爱着他。
  在勋十分希望能有一个非常理解他、接受他的人。只要别人对他亲切,他就会绝对信任、喜欢对方。但只要对方稍微对他有点厌烦或无法理解他,他就会马上变得失望,和对方切断所有联系。所以,他始终都是孤独的。事实上,在勋的困境是他一直受困于“过于在意别人的看法”,好像没有别人的关注和爱就活不下去,他过度执著于“别人如何看我”,总是想通过别人的看法来确认自己存在的价值。
  在勋的父母总是吵得很厉害,每次吵架后妈妈都会跟他说:“我是因为你才活着,你是我唯一的希望。”在勋觉得父母经常吵架都是因为自己,由此,他认为自己是一个无法得到爱的孩子。他总是感到不安,生怕母亲哪天会抛下他离开这个家。所以,他每次回到家后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确认妈妈还在不在家。他唯一能让父母开心的事就是好好学习。到了高中时期,在勋越来越惧怕考试,最后也没能够考进自己所期望的大学。他觉得自己的人生好像就是一种不幸的延续。
  在勋十分畏惧承担责任。因为他认为自己有很多不足,害怕最终会把事情搞砸。他的心里有一种强迫观念,使他凡事力求完美,逼着自己把所有的事情都做到最好。因为只有这样,自己才可以得到爱,得到周围人的肯定。他生怕别人看到自己不足的一面后会对他感到失望,并离开他。像在勋这样,为了获得别人的认可和喜欢而活着的人,肯定会被空虚所折磨,情绪完全受别人控制。当别人的视线一时离开,无人仰视或者关注他的时候,他就会深陷于失去爱、被抛弃的情绪中,觉得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
  你是不是也和在勋一样,对周围人的反应过分敏感,认为所有的人都应该喜欢你?可能是童年时生怕无法得到爱的经历,让你认为无法得到爱是人类的一大灾难。但我们需要重新想一想,怎么可能所有人都喜欢自己,接受自己呢?这是不可能的事情。在你认识的人群中,如果有20%的人喜欢你,有50%的人认为你很普通,有30%的人讨厌你的话,你已经非常成功了。而且,有人讨厌你并不意味着你很坏或有很多不足,而是你们之间存在性格和价值观上的差异。你也无法去喜欢所有的人,这两者是一样的道理。
  过于在乎别人的看法就会畏惧承担责任。担负责任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件非常有压力的事情。但如果因为害怕而选择逃避,那么人生将会失去主导。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