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你还在看西医吗-第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事实上,许多人一听到发炎,马上就会联想到上面提到的毛病,对身体是不好的,需要立刻做处理,看医生、打消炎针、吃消炎药、抗生素、搽消炎药膏等等,而医生们亦乐于顺应患者要求,为其服务。但您可能不知道,“发炎”其实有好、坏之分,好比面临非打不可的战争时,采取顾全大局(全身健康)与速战速决(减少伤害)的措施,应是战略面的上策。因此,“好”的发炎大部分是为了应付急性状况,像前述的病例大家都认识;没有发炎,便无法知道身体出现危机,故急性发炎是必要的,“它”通常属于局部的、容易被发现,而且大多数都可痊愈,不留后遗症。“坏”的发炎则完全不同,往往代表“发炎机制”失控,炎症变化转为长期现象,属于全身性、系统性,不易察觉,犹如战争变为长期的地下游击战,烽火连天,但却看不见真正的战场,因此难以掌握、易被忽略。更重要的是,“慢性发炎”几乎是所有退化性、衰老性毛病,像糖尿病、心脏病、动脉硬化、老年痴呆症、帕金森氏症、慢性肝炎、自体免疫疾病、各类关节炎、某些癌症等的命运共同体,亦是致病的重要因素,贻害很大。因此,“慢性发炎”就像绵延不断的战事,弄得家园支离破碎、民不聊生,所有这些问题其实才是大部分人的“隐性梦魇”!
  。 最好的txt下载网

星星之火,可以焚身!
我们在前面提到“发炎”原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但为什么又会出现所谓“坏”的“慢性发炎”,演变成危害健康的“元凶”呢?在知道其中道理之前,须进一步了解急性和慢性发炎的不同之处。
  基本上,急性发炎是经过触发、活化、调度、清除及修补五个生理变化阶段①,才使感染被控制,伤口可愈合,新细胞再长出,然后恢复原有功能。“慢性发炎”则刚好相反,顾名思义,急性是马上(一定时间内)把工作(发炎)完成;但慢性则是“歹戏拖棚”,修复延误。
  ①发炎生理变化,包括五个阶段:
  1。触发:细菌入侵或组织受伤即启动发炎机制。
  2。活化:发炎物质被活化并释放至血液中。
  3。调度:发炎物质指挥白血球等细胞到伤患处进行战斗或清理工作。
  4。清除:白血球像军队一样歼灭细菌(吞噬作用)及清理废物。
  5。修补:最后由纤维细胞(好像人体工兵)作整理及维修现场。
  慢性发炎通常是诱使发炎的扳机不停地扣着,例如一直接触过敏源或暴露在化学毒素中而不知,感染的病毒挥之不去,像B、C型肝炎病毒带原。长期扣着扳机代表“活化”持续,各种与发炎有关的细胞不断被调派去患处,炎性物质持续释出,清理的工作越来越难以完成,附近的组织开始受到波及,修补工作负担加大,受伤处不易愈合或出现疤痕、瘢块情形(这些状况发生在血管内,就是形成粥状硬化、胆固醇积聚、管径变窄、血压上升、血管开始阻塞;出现在肝脏,就是大家常听到的肝纤维化、肝硬化的形成),到这个时候,功能失调变成常态。不过,更重要的是慢性发炎大部分会演变成全身性、系统性,而且无法真正痊愈或愈合。
  此外,发炎的组织会产生“放射式”效应,使得看起来毫不相关的远处器官受影响。例如近年来研究显示,慢性牙周病或牙龈炎会引起血管硬化,并且与冠状动脉病变(冠心病)及脑中风有关;长期大肠激躁症和“肠渗漏”现象(第十章)与关节炎关系密切等。显然,即使一开始看似无关痛痒的小发炎,假如让它变成长期慢性的话,许多出乎意料的毛病就会产生,出现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的景况。但为什么那么容易变成慢性呢?这就是前述的当代生活方式,尤其是饮食方式,使很多人身处“易炎”状态而不知。因此要避免“星星之火”焚身,去除慢性发炎“原因”与降低发炎“风险”确是首要任务(表9…1至表9…7),但在病态年代中,要真正做到这两点并不容易,因此设法平衡“发炎机制”,让发炎物质得到安定,不失为更切实际的做法。当然把“发炎—消炎—肠渗漏—发炎”的恶性循环打破,建立一个不易发炎的身体就是终极目标了。
   。 想看书来

“发炎—消炎—肠渗漏—发炎”的梦魇旋涡(1)
现行的医疗观念,碰上任何发炎,不管是意外损伤、运动扭到,抑或喉咙疼痛、关节发炎,大部分人都会想尽办法用药物(找医生或买成药)来止痛消炎,于是服食各种消炎止痛剂、抗生素成了标准治疗惯例。事实上,在所有的药物中,消炎止痛剂是最多人花钱购买的药物,也是在畅销药品,特别是“成药”排行榜中名列前茅的,大众所熟悉的像百服灵、阿斯匹林及许多所谓“非类固醇消炎止痛剂”等,真是不胜枚举,而抗生素的滥用,更是到了几乎不可收拾的地步。但您可知道这些药物的作用,只是短暂地阻断发炎过程,或滥杀了无辜(好、坏细菌一起消灭),而完全没有根除发炎的原因、诱因。除了掩盖症状,非类固醇消炎止痛剂类更是高居药物不良反应的榜首(《美国内科学杂志》1997年的报告中,美国每年平均就有7000多人的死亡与76000多人的住院是与非类固醇消炎止痛剂有关)。
  事实上,这类药物最大的问题,就是出现所谓“两难局面”,因为止痛的同时,却不断刺激肠黏膜,破坏保护黏膜的因子,引起慢性肠道发炎,逐渐出现“肠渗漏”现象,长期依赖这些药物的人,等于让长达30尺的肠道,长期笼罩在“炎性风暴”之下,持续触动人体最大的免疫网(没错,肠子是最大的免疫网),造成“肾上腺压力”现象,引起“皮质醇”分泌增加,阻碍修复功能,干扰免疫力,也埋下日后发生“肾上腺疲乏症”(第八章)的祸根;而抗生素的过度使用,更是造成“肠道生态”失衡的一个主因(第十章),而且同时也会产生“肠渗漏”状况,出现“肠漏综合征”,使得原想消炎却反而使发炎的状况全身化,波及其他组织、器官,结果是前有狼后有虎,“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掉进了“发炎—消炎—肠渗漏—发炎”的恶性循环、梦魇漩涡!
  不做“易燃”人体,避免与“炎”共舞
  如果把“发炎”喻为“山火”,我们都知道太干燥的气候,烈日(发炎物质)当空最容易发生山火,一根小火柴(扳机)就可造成熊熊烈火(急性发炎),一发不可收拾,即使烧完了也到处留下残火(慢性发炎),但另一方面,假如雨水(消炎物质)充足的话,就会森林茂盛、绿草如茵,同样的一根火柴,可能只点燃一片树叶。显然“火柴”不是造成山林大火的原因,它只是诱因的“扳机”,阳光和雨水的平衡,才是决定森林是否容易大火延烧的“前因”,烈日促进“生火”,雨水则协助“防火”。当“发炎”与“消炎”因素失衡,亦即只有烈日而缺雨水,就容易导致各种炎症的发生。因此,所谓“坏”的发炎,主要是体内炎症状况失去平衡,所以针对“平衡因素”矫正就是关键!
  基本上,“平衡因素”主要在于发炎物质,而所有发炎物质会受到前述生活方式的影响,其中“饮食”一环尤其重要,特别是所食用的“油脂”,油脂对了,可以消炎;油脂错了,就容易发炎。许多人长久以来被误导,只要听到油就唯恐走避不及,滴油不沾,殊不知油分好、坏,现代人的问题不在于吃油,而是“吃错油”。所谓错的油,指的是那些被过度宣传的“不饱和脂肪”和“转化油”(“氢化油”或有人说“反式脂肪”),因为这些都是经过加工而来,实际上是“人造油”,亦即原来的油脂化学结构已被改变,会造成体内的细胞倾向增加制造“发炎物质”,因此长期食用之后,就会出现只有烈艳阳光而无甘露雨水的森林环境,使您成为“易燃”一族!所以要避免“与炎共舞”,首先就是要找出您的可能发炎原因及风险(表9…4与9…7),第二是应检视您常吃的食物,减少“易炎”食物,增加“消炎”食物(表9…2至9…6),最后则是改变您的饮食方式。 。。

“发炎—消炎—肠渗漏—发炎”的梦魇旋涡(2)
原则上,从饮食方式来平衡发炎因素,有下列几个要点:
  1。食用真正完整而非加工的食物(参见表4…4),例如选择…猪肉而非火腿,鲜鱼而不是鱼罐头,苹果而非瓶装苹果汁。
  2。食用大量蔬菜,特别是十字花科,像菜花,芥蓝菜,绿色叶菜类,荚豆类。
  3。尽量以低升糖指数食物为主(表9…4)。
  4。多吃高抗氧化食物(表9…6)。
  5。油脂以单元不饱和油脂如橄榄油为主,避开加工的多元不饱和油如玉米油、芥花子油、色拉油。高温烹调则以牛油、椰子油,或棕榈油优先(但不要超过热量的10%)。
  6。要避开个人过敏的食物。
  7。减少食用红肉类如牛、羊、猪等。
  8。适当补充协助消炎的营养物(表9…5)
  表9…1引起发炎的常见原因或诱因
  1。感染(病毒、细菌或霉菌:最易隐藏在牙龈、肠胃道及生殖器官)。
  2。过敏(食物与环境)。
  3。外伤或创伤(意外或运动)。
  4。氧化压力与自由基(参见第七章)。
  5。毒素(内毒素及外毒素如农药、化学物质、环境污染)。
  6。胰岛素阻抗现象:代谢综合征。
  7。过重或肥胖。
  表9…2常见“易炎”食物
  1。糖(淀粉)类:白面粉制品如白吐司、包子、馒头、面食等。
  2。有壳海产类:虾、蟹、蚝、螺、干贝等。
  3。红肉:牛、羊、猪。
  4。罐头、加工食品、罐头火腿(午餐肉)、香肠、腊味。
  5。乳类制品:牛奶、乳酪(芝士)、奶油、冰淇淋(雪糕)。
  6。油脂:油酥、人工植物油、转化油、沙拉酱(像千岛酱)。
  7。饮料类:汽水、酒精、咖啡、红茶、色素饮料。
  8。糖精类:糖浆、白糖、方糖、糖包、代糖。
  9。其他:鸡蛋、比萨、饼干、甜甜圈、爆米花、西点、蛋糕。
  表9…3常见“消炎”食物
  1。五谷类、大麦、糙米、小米。
  2。鱼类(鳕鱼、鳟鱼、比目鱼)及瘦肉如土鸡。
  3。豆类:青豆、豌豆、黑豆、黄豆、扁豆。
  4。坚果类:杏仁、腰果、核桃、夏威夷豆、芝麻、南瓜子。
  5。饮料:米浆、豆浆、杏仁奶。
  6。蔬菜类:特别是绿色叶菜类、十字花科如菜花、芥蓝菜。
  7。油脂:橄榄油、亚麻子油、南瓜子油。
  8。水果:甜分较少的水果如柑橘类、柠檬、草莓、蓝莓。
  9。香料:肉桂粉、姜黄粉、大蒜、姜、芹菜、麝香。
  表9…4低升糖指数食物
  荚豆类、大豆、黑豆、扁豆、青豆。
  蛋白质类(肉类、鱼类、蛋类、乳酪、奶制品)。
  水果(李子、苹果、桃子、柳橙、葡萄柚、水梨)。
  蔬菜类(绿叶蔬菜、番茄、低淀粉瓜果类)。
  脂肪类(橄榄油、牛油)。
  全谷类(糙米、黑麦、大麦)。
  坚果类。
  表9…5消炎的营养物
  姜黄素/辣椒素。
  乳香。
  凤梨素/迷迭香。
  鱼油/亚麻子油。
  姜/大蒜/洋葱。
  表9…6高抗氧化食物
  梅子(西梅)。
  葡萄干。
  蓝莓/草莓/木莓。
  甘蓝。
  菠菜。
  菜花。
  甜菜。
  苜蓿芽。
  球芽甘蓝。
  红椒。
  李子。
  樱桃。
  洋葱。
  红葡萄。
  柳橙。
  表9…7易炎一族的风险评估(回答“是”超过五项或以上的即属高风险)
  1。住在大城市/活动在通风不良的建筑物内。
  2。年龄超过四十岁。
  3。有吸烟习惯。
  4。每周运动少于三次,每次少于三十分钟。
  5。体重超过标准10%或以上。
  6。曾因重大伤害住院。
  7。每周食用深海鱼类少于两次。
  8。常感疲倦、易累。
  9。常感压力。
  10。常感情绪低落或忧郁。
  11。常暴露在有农药的地方。
  12。常有皮肤毛病或疹子。
  13。常失眠或睡眠不佳。
  14。易伤风感冒(一年超过四次)。
  15。有过敏性鼻炎、花粉热。
  16。常患牙周病。
  17。牙龈易出血。
  18。常感关节僵硬或肌肉酸痛。
  19。有高血压。
  20。有气喘毛病。
  21。血糖曾超过100mg/dl(或)。
  22。曾患各种慢性炎症如:支气管炎、肝炎、关节炎、大肠炎等。
   。 想看书来

“蝴蝶效应”
一直以来,大多数人都有一个错觉,以为只要能入口的东西就是食物,已经吃进肚子的就属于我们体内。其实肠道从“口腔”至“肛门”是与外界完全相通的,任何吃进的食物在未经吸收前都不属于身体。更重要的是,在每天的进食过程中,除了具营养价值的食物外,还包括众多的加工食品、垃圾及冒牌食物,且中间还夹带大量的“有害物质”,包括环境毒素、化学添加物、防腐剂、人工色素、过敏原、残余药物、氧化物、致癌物质、细菌、异物等,这些有害物质不但无法提供营养,甚至会破坏肠道黏膜,阻碍正常食物的消化、吸收,增加肝脏的解毒负担,并且会造成许多所谓的“食物不良反应”(例如食物过敏、肠胃炎等)。

    “一只蝴蝶在巴西拍动翅膀,两周后可能在美国德州引发龙卷风……”

  20世纪60年代,麻省理工学院天文学家Lorenz教授针对气象变化,发表了名震一时的“蝴蝶效应”现象,原意是描述在任何系统中,只要开始设定的条件有一点点不同,都会产生不可预测的后果,这个“假说”所阐述的,其实就是环环相扣的“整体”概念,后世把这种现象引申至无论任何事件、系统、领域、市场或社会,原始的一小步差错或分歧,往往都可能带来无法想象的深远影响。对身体健康来说,何尝不是如此?正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而当中最能反映这个观念的就是“消化系统”了。事实上,本书的一个很重要目的,就是希望读者能够对“健康”重新建立一个“整体观念”,而不要局限在狭窄的某某“解剖”部分,造成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顾此失彼,甚至掉入见树不见林的境地。

  在行医20余年中,有颇长的一段日子,作者专注于肝胆肠胃的诊疗及研究工作,也是台湾最早发表有关“脂肪肝”与“酒精性肝病”论文的研究者,与其他的消化系专科医生一样,每天接触的都是大众耳熟能详的毛病,像胃食道逆流、消化性溃疡、胃炎、大肠激躁症、肝炎、脂肪肝、酒精性肝病、胆结石、肝癌等。

  可惜主流的“消化科”专家,大多只关注“局部构造”方面的病变,专精于各种高科技“影像诊断”,从胃肠X光摄影、内视镜、超音波、核子扫描到血管摄影、电脑断层、核磁共振等。尽管通过这些检查技术确能发现细小病灶,找出小至半公分的肿瘤、毫无症状的结石……,但过度把焦点放在结构上,忽略“肠胃功能失调”带来的全身性影响(主流肠胃科对“功能性胃肠病”多数只以“心身症”视之,而仰赖镇静剂等药物治疗),除了难以解决众多“功能性毛病”的困扰外,更错失真正“预防”的机会,陷入只有药物治疗的方式。

  另一个原因是,未能正视其他可引起消化系统变化的因素,例如“心智——肠胃层面”、肠道菌丛生态、肠道相关免疫组织状态、肝脏解毒能力、食物过敏与“肠渗漏”等带来的冲击,往往让许多人在出现所谓的“蝴蝶效应”毛病时,无法了解及因应。基本上,之所以导致这种情况,就在于主流医学普遍缺乏前述所强调的“整体观念”及过度依赖“药物”的治疗模式。

肠胃功能只是消化食物吗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人体以细胞为本,细胞靠营养为生”。没有良好的人民,难有健全的国家;没有正常的细胞,也不可能有健康的身体。正常细胞是建立在正确的营养及有效代谢的基础上,营养来自“食物”,“食物”是动力的源泉、传送生命信息的使者,犹如汽车在路上奔驰全凭“适当”的汽油,但燃烧汽油所带来的废气亦须有效排放,才不致阻碍引擎的功能及寿命;同样地,食物分解后也会产生废物甚至毒素,当然也需要细胞有效地处理,才能持续维护正常功能。
  基本上,食物的“本质”固然会影响细胞的营养状况及信息互动,但消化、吸收、同化(利用)及代谢(排泄)等肠胃功能更为关键。此外,肠黏膜的完整性、肠道的菌丛状况(下述),也是决定食物能否发挥健康效用的因素。不过大多数人(包括许多医护人员)对肠胃系统的认识,只停留在“消化”及“排泄”方面,但实际上,肠胃功能之多样性,在人体健康上所扮演的角色可真是多姿多彩!
  肠胃道的功能
  营养功能:食物的消化、吸收、同化、代谢、排泄作用。
  屏障功能:肠黏膜具有保护作用、防止异物入侵。
  排毒功能:配合“肠肝循环”及“拒载”效应,对环境毒素、内毒素、残余药物等进行排除及清理。
  免疫功能:肠道相关免疫组织是人体最大免疫系统,产生免疫球蛋白(slgA),进行过敏原处理。
  生态功能:菌丛分布,共生作用。
  大脑功能:“肠内神经系统”又称第二大脑,具神经传递作用,发出肠…脑反应,与情绪、感官、压力互动等。
  资讯功能:制造神经传导物质(例如与忧郁有关的血清素),利用食物作为信息物质以便细胞之间得以沟通。
  

能入口的就是食物吗
相信大家从小就听过“病从口入”这句话,西方的谚语也有一句“Youarewhatyoueat”。虽然两者文义不同,但却有“所见略同”之妙,所表达的信息就是食物直接影响我们的健康。西方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的名言:“让食物成为您的良药;良药就是您的食物。”而中国数千年来的“食疗”亦盛行至今,显示东西方对食物的重要性看法一致,不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