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岁月中,人们一直相信冥冥之中是神在主宰这个世界的,人在做,天在看—在根本没有办法和能力与自然相抗的情况下,人们唯一能做的,只有希望以诚意感天动地,博取天地的怜悯。就这样,禹殚精竭虑,别妻离子,在清晨和傍晚,面对山川河流默默祈祷,乞求着它们不要涂炭生灵,而要给人类以生活。与此同时,禹将谷物的种子分发给灾区的人民,供给他们有限的食物,带领他们进行局部有限的治水……有人推测,禹实际上不完全是在治水,他只是以治水为名,传扬着自己的名声,也弘扬一种道德操守,让人民正确面对困难和挫折,也以此来感天动地。不管怎么样,禹毕竟在治水上做了一些工作,虽然这些不是决定性的,起决定作用的,还是天气的变化—天不再下雨了,洪水慢慢退了,土地重新显现了。人们走下了高坡,继续开始耕种。每一个人都把功劳看做是禹的,人们振臂欢呼,禹治水成功了!
《史记》中,司马迁记载的舜、禹、伯夷和皋陶之间的一场对话颇有意思:有一天,舜帝上朝,跟禹、伯夷、皋陶商谈有关事宜。皋陶建议说:如果能按照道德行事,谋划就会高明,辅佐的大臣就会和谐。以德服人就是要谨慎自身的修养,要有长久的打算,要使九族亲厚顺从,使许多贤人努力辅佐,政令由远及近,完全在于自身的德行。皋陶进一步阐述说:察验一个人的德性需要从他所做的事情开始,性格宽宏而能庄重,柔和而能独立行事,忠厚诚实而且恭敬,办事有条理而且认真,性情柔顺而且刚毅,正直而且温和,简约而不草率,坚强果决而作风踏实,任事勇敢而合乎义理,经常修明这九种品德,那就很好哩!
皋陶口若悬河地阐述“以德服人”的理论时,禹一直默默无语。舜对禹说“你也发表一下你高明的意见吧”,禹出人意料地低调,只是说:“我有什么可说的!我只想整天努力不懈地办事。”皋陶问禹说:“什么才叫努力不懈?”禹这时候不失时机地进行了一番“自我表扬”,说:“洪水浊浪滔天,浩浩荡荡包围了山冈淹上了丘陵,下面的民众都在从事治水的活动。我在陆地的时候乘着橇,山路上行进的时候穿着草鞋……同益一起送给民众稻粮和新鲜的肉食,也决导九条河流通到四海,疏浚田间大小沟渠流通到江河……”说到这里,禹又不失时机地把“三过家门而不敢入”的事情细细地说了一遍,然后又接着自我表扬:“生下儿子启我不能抚养他,所以能够完成平治水土的事功。辅佐形成甸、侯、绥、要、荒五服制度,国土的宽广达到了五千里,每州动用了十二个师的人力,一直开辟到了四方最为荒远的地方,建立了每五个诸侯国任命一个‘五长’的制度,各自的首领遵循职守建有事功。”
禹后来居上的演说感动了包括舜在内的所有人。舜帝说:“用我的德教去开导他们(蛮族),要靠你的工作来使他们归顺。”负责刑狱事务的皋陶也敬重禹的功德,下令让民众都效法禹,不按照命令中的话来做,就用刑法处置。一时间,禹的美德和名声传遍了九州,口口相传中,禹成为一个圣人,一个每个人都愿意顶礼膜拜的圣人。
明与暗 四
禹的名声就像天宇上的五彩祥云一样,闪烁着光芒。他的事迹被编成歌谣,在这个世界上传唱。不仅仅是中原了,那些偏僻地方的部落和诸侯也对禹表示出崇敬。禹已经变成一个神祇了。
不久,舜老了,舜同样以“禅让”的方式,将帝位传给了禹。禹的接替,在所有人看来,是很顺理成章的一件事。这时候禹的威信,甚至超过了舜。禹为帝之后,天下得到了进一步的治理,道德在弘扬,榜样在树立。禹以道德的武器,让四方八荒臣服—东南方的东夷集团归顺了,南方的苗鸾集团归顺了,西北方的羌戎集团归顺了……他们都倾慕禹的名声,对于这样一个道德完人,一个天生神力、连洪水都听命于他的神祇,有什么理由不顺从他呢?在这样的情况下,禹顺水推舟,俨然以天子的身份到南方各地巡视,并和各方诸侯约定时间到涂山相会。
那几日,来自各地的大大小小的国君,也可以说是酋长,包括他们的随从,一同来到了淮河边的涂山。他们穿着华美的礼服,脸上画着饰纹,头上插着鲜艳的羽毛,带着珍宝玉器,前来朝见大禹。禹站在高高的涂山之上,面带微笑,像一个神祇一样低垂着眼睑,平静地俯视着大家。这些来自九州各地的人,能见到神话当中的禹,一个个激动得泪流满面。他们心悦诚服地伏在涂山脚下,聆听着禹音乐一般的言语。禹会诸侯的那些天里,涂山脚下人山人海,欢声雷动。人们载歌载舞,尽情地欢呼歌唱,有牧人的胡笳、猎夫的号角、高地的芦笙、船夫的号子、南方婉转的民歌、西部高亢的花儿……完全可以说,这是一场“以德服人”的聚会,禹以他巨大的道德力量促使了各部落之间的融合。各路酋长纷纷到来,人们愿意接受道德的教化,就像接受阳光雨露一样。
可以说,禹当时竭力弘扬自己的道德和名声,肯定是有超出常人的考虑的。很明显,他是想用这样的道德教化和弘扬来凝聚人心,也达到统一的目的。那个时代的人是淳朴而单纯的,人们的审美观念和理解力还停留在非白即黑的框框里,思维方式倾向于感性,也倾向于简单化。在这种情况下,在涂山之上,禹高高举起了这面旗帜,自然会引得淮河两岸一片沸腾。
一个以德服人的新纪元开始了,道德,就这样成为风中猎猎飘扬的旗帜,无数人沉醉于那样的传说中,也感动于那样的传说中。她呈现出金黄色的光芒,照耀着芸芸众生。禹第一次认识到道德的巨大力量,也感受到道德号召力的甜头。他开始专心致志于道德的教育与典范的树立了。禹很快下令收缴了各部落所有的铜器,用这些铜铸成了九个大鼎,象征九州。九鼎的铸成,不仅使禹将权力神圣化,同时,也借机收缴了各部落的武器。禹让人在每个鼎上镌刻了各州的地理出产、珍禽异兽等,然后将九鼎运至宫中,号称是镇国之宝。各部落首领定期向禹王进贡时,都要向九鼎致礼。这九个鼎成了华夏的图腾和象征,禹自然也“一言九鼎”—一个带有明显专制意味的朝代,就这样具有雏形了。
也就从那时起,可以说,中国文化不可避免地坠入了一个误区,由于过于相信道德的感召力,人们重视和弘扬道德的同时,必定会忽略法律、自由、平等。道德的利用一直是有前提的,这个前提,就是“性善说”,相信一个人能对自我进行完全的约束。后来的儒家思想,正是建立在“性善”的前提下—对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言,“修身”是前提,也是基础。如果一个人忽略这样的前提,不是一个真正的君子,只是把道德的剑刃对准别人的话,那么,道德的旗帜极有可能会变成狼牙大棒,成为打击敌人排除异己的利器。
。 最好的txt下载网
明与暗 五
不过有关禹的传说却如化石一样沉淀下来,先是口口相传,然后镌刻于甲骨之上,青铜之上,竹简之上,后来,等毛笔和纸出现,它们又呈现在纸上。一种思维方式也涌透在空气之中,让这一片土地上的人们呼吸吐纳。
禹死后,禹的儿子启当上了帝。启死后,又将帝位传给了儿子太康帝。太康帝死后,将帝位传给了弟弟仲康帝……中国古代的部落制彻底地消失了,禅让制也变成了世袭制。最初由“禅让”而形成的“共和制”,就这样在禹手上变成了“家天下”,变成了专制的政权。这样的变化,不知道是不是禹深思竭虑所想推动的。
从这个意义上说,禹所做的一切,包括高举道德的旗帜,就像一个处心积虑的阴谋。
名与实 一(1)
关于管仲的故事,已是耳熟能详了。
管仲出生在淮河的一条支流—颍水畔,也就是现在的安徽颍上县境内。这一点,《史记》上有明确的记载。颍水发源于中岳嵩山,迤逦东下,流经河南登封、禹州、许昌、临颍、周口,流经安徽颍上、阜阳汇入淮河,为淮河第一大支流。管仲出生时的颍水河畔,应该更像现在的江南吧,春天里草长莺飞、鸟语花香。这个地方在管仲之前,也曾出过很多人物,他们在少年时努力求学,稍大一点之后,便去了附近的晋国、蔡国、曹国、燕国、齐国等地,读书、做官、做生意。
管仲的祖先姓姬,曾跟随周武王打江山。后来周朝分封诸侯,被封为管国国君,因此改姓管了。到了管仲父亲管庄这一代,家道中衰,管仲家也从山东一带移至颍水畔。不过管仲少年时曾接受过良好的教育,通诗书、懂礼仪、会驾车、善骑射。成年之后,管仲开始外出做点小买卖,到过很多地方,也接触过各式各样的人,对社会的现状以及大众心理很了解。这一段经历,对于管仲思想和性格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这使得管仲在行为习惯上,讲究实际,不迂腐,有民间智慧和草根经验。
说管仲,就不能不提他的好朋友鲍叔牙。鲍叔牙也是在颍水畔长大的,少年时与管仲是很好的朋友,后来又一同外出做生意。鲍叔牙对管仲很了解,也很包容。每次两人做生意赚了钱,鲍叔牙总是让管仲多拿一点,自己少拿一点。一些外人看不惯,说管仲贪图钱财,不讲义气,鲍叔牙总是一笑了之,解释说管子家境相对较穷,需要钱。管仲还当过兵,先后好几次参加战斗,但每次都从战场上逃跑。人们说管子贪生怕死,鲍叔牙却为管仲辩护:管仲不是怕死,而是家中有老母要赡养,不得不这样做。管子也曾好几次当过一些小官,但每次都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被解职。人们都议论管仲没有贤德,鲍叔牙却铮铮辩白说,管子不是没有贤能,是没有遇到好机遇。
大约是做生意没赚到什么钱,当兵也没获得什么利,管仲和鲍叔牙一同来到了齐国。一番辗转之后,二人由于学问高深,很快受到重用,分别担任当时齐僖公两个儿子纠与小白的老师。不久,齐国政局陷入动荡之中—齐僖公死后,太子诸儿即位,是为齐襄公。齐襄公欲杀两个弟弟公子纠和小白。公子纠和管仲避难逃往鲁国;公子小白和鲍叔牙逃往莒国。齐襄公执政后荒淫无道,一直跟同父异母的妹妹文姜通奸,文姜嫁给鲁桓公之后也不中断。齐襄公与鲁桓公因此发生了角斗,鲁桓公被齐襄公杀死。接着,齐襄公也被杀。群龙无首的局面下,管仲带着公子纠,鲍叔牙带着公子小白日夜兼程赶往齐国,谁先赶到齐国,谁就会成为国君。聪明的管仲想阻止小白回齐国,便带着一小队人马阻截小白。当小白路过时,埋伏在那的管仲开弓射中小白的腰带玉钩,小白大叫一声,倒在车中装死。管仲见小白倒在车中,以为威胁解除,便和公子纠不紧不慢地回齐国。谁吃小白风雨兼程,先到了齐国,当上了国王。
接下来的故事,更体现了管鲍之间的友谊—公子小白在成为齐桓公之后,想杀管仲报仇。鲍叔牙挺身而出,力劝齐桓公不仅不能杀管仲,而且还要重用他。鲍叔牙说,管仲有经天纬地之才,不可多得,只有他,才能使齐国变得强大起来。在鲍叔牙的力荐之下,齐桓公没杀管仲,还任命管仲为齐国的相国。
名与实 一(2)
管仲当上相国之后,整肃秩序,力促经济,三年就使这个边陲国家民富国强,初见成效。此后,齐国变得越来越强大,齐桓公也顺理成章成为春秋第一霸主,“九合诸侯、一匡天下”。齐国不仅成为春秋军事上最强大的国家,还成为经济最繁荣、文化最先进、思想最开放的国家。这个国家呈现出思想自由和学术自由的氛围,齐国专门设立一个“稷下学宫”,以极高的礼遇招揽各地人才,让他们自由发展学派,平等参与争鸣,形成了当时学术思想的一片繁荣景象。稷下学宫不仅成为齐国的智力和人才仓库,甚至成为当时最大规模的中华精神汇聚地,也成为最高等级的文化哲学交流地。
执政数十年后,管仲卧病垂危,齐桓公来到管仲病榻前,询问管仲对诸大臣的评价,看谁更适合当相国。桓公问:“鲍叔牙如何?”管仲答:鲍子是个正人君子,善恶过于分明,如果仅仅是好善尚可,但他记人一恶,终身不忘,没有人能容忍得了。管仲虽然跟鲍叔牙私交深厚,但仍实事求是向齐桓公阐述了鲍叔牙思维直观的缺点。齐桓公又问:“隰朋如何?”管仲答:隰朋不耻下问,过家门而不忘国事,是很好的人选。只可惜他与我形同喉舌,我一死,他恐怕也活不了多久。
这时候日益昏庸的齐桓公最宠幸的有三个人:一个是把自己儿子杀了让齐桓公尝人肉滋味的易牙;一个是背弃自己祖国和父亲的卫公子开方;再一个就是为了亲近讨好齐桓公阉割自己的竖貂。齐桓公很想三选一接替管仲的相位,他试探管仲对这件事的态度,管仲明确表示反对。
齐桓公问:你看易牙这个人怎么样?
管仲答:杀子以适君,非人情,不可。
齐桓公又问:你看开方这个人如何?
管仲答:背亲以适君,非人情,难近。
齐桓公再问:那你看竖貂这个人行不行?
管仲说:自宫以适君,非人情,难亲。
管仲不同意的理由都是“非人情”—在管仲眼中,这三个人的行为,违背了人之常情常理。一个人,连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都会背叛,肯定心术不正,图谋不轨。这样的行为,当然得让人警惕才是。
由于管仲的强烈反对,齐桓公只得拜隰朋为相。隰朋当了一年相国后去世,齐桓公又任用鲍叔牙为相。鲍叔牙在当上相国的两年,眼见得齐桓公日益昏聩,天天与易牙等人厮混在一起,不由愤愤不平。鲍叔牙死后,易牙等三人更是各树其党,争权夺利,根本不把年老体弱的齐桓公放在眼里。最后,一代霸主齐桓公孤零零地饿死在深宫,十数日无人收尸,齐国也陷入了动荡和战乱之中,国力一天天变得衰弱,由管仲创造的辉煌也走到了尽头。
纵观齐国的盛衰历史,可以说,管仲是一个成功者。这一点,管仲与老子、孔子、庄子、孟子都不一样,他能将自己的思想付诸实践,并且获得了成功。一个人,能亲眼看到自己的思想如种子一样,生根、开花,并且结出累累硕果,应该是一件殊为欣慰的事情。
名与实 二(1)
那么,智慧的管仲在齐国到底做了些什么,从而使得这个地处海滨、偏僻又狭小的齐国,在短时间内一跃成为大国的呢?
中国文化向来是喜欢贴标签的,比如把谁看做儒家,又把谁划为法家;或者把什么归结这个主义,又把什么纳入那个思想……好像标签一贴,万事皆成似的。然后,就按标签所贴,用一种僵死的概念来诠释,根本不愿意尝试顺着事物的纹理和规律去探索。这样的方式,使得人们在遭遇管仲时碰到了难题—这个来自淮河岸边的人,他的思想和手段到底归于哪门哪派呢?他的主张似乎兼有各家的影子,又似乎不专属哪家—他尊重人性,道法自然,像道家;提倡道德,讲究秩序,像儒家;重视法治,刑律严酷,像法家;同时,他在用兵上神出鬼没,法无定法,又像极了阴阳家……也正因如此,任何一派都不好意思将管仲奉为他们的祖师爷或者纳入他们的范畴。
管仲治理齐国的方式和手段,同样给人们带来诸多疑惑。管仲所做的一切,根本就是“无门无派”—相比孔子,以及后来的孟子,管子的思想一点也不具有浪漫的成分,也没有理想化的成分,他很少提一些纲领,不像儒家那样热衷说教;他似乎从不按规矩办事,而是如商人般唯利是图。管仲的目的很简单也很明确,国家的稳定与秩序,人们的道德观念和伦理,都必须建立在民富国强的基础上。要想实现这些,就要发展经济,发展工商业,赚取钱财,积累资金……这些,在当时,乃至后来的中国文化的主流看来,都是“匪夷所思”的事。
让人们无法把握和首肯的还有管仲的私德,以及他做事的方略和手段。在人们看来,不仅仅管仲弃公子纠而投公子小白,算是道德上的一个污点,而且,管仲为了齐国的强大,可谓心机用尽手段用尽,很多手段,都不是那么光明正大的。比如:管仲为了鼓励商业,竟在淄博设立了七百处“女闾”,也就是妓院。这样的方式,又让道德保守的儒家“瞠目结舌”了……如此情境之下,也难怪管仲找不到自己的归宿了。
管仲就这样成为一个让人费解的人。其实哪有什么费解的呢?很多时候,认识上的隔阂与框框纯属“庸人自扰”。现在看起来,管仲的执政思想,是从实际出发,尊重天地,尊重人心,尊重人们的需求,也遵循人们的欲望。这当中有道家的成分,也有浓郁的民本主义的思想。管子的出发点是“与俗同好恶”,其实就是按照市场的规律来办事—既然人性当中皆有“求利远害”的自利之心,为什么不因势利导以人心的走向来制定国家政策呢—这样的方式,似乎又有点*社会以及现代经济的影子。不过,管仲所做的显然又不是放任不管的市场经济和自由社会,相反,他的政治经济措施不仅具体,而且严酷,比如强制推行“四民分业定居”政策,使士、农、工、商各归其所,聚居一处,世代相传;不准百姓随便迁徙等。这一方式,又具有强硬的国家管理模式—从这一概念上说,管仲又像法家。至于提倡道德,对农民推行减税政策,有效地保障农民利益;在军事上不主张滥用兵力,奉行不战而屈人之兵等,又跟后来孟子大力提倡的“王道”有几分相似。显然,这又具有儒家的成分……现在看起来,当年的管仲就像是武术中的“自然门”,他是无门无派的,他的一招一式,都是从具体情况出发。他不是儒,不是道,不是法,不是墨……他什么都不是,但管仲所做的,似乎又带有这些门派的影子,他只是根据对手的情况,每招每式,都能击中要害。这样的方式,实际上就是最切合实际的方式。
名与实 二(2)
后来,孟子把儒家学说的核心归结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