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后锋-第13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身份。这样也不算失礼。

“斋先生亲自前来。倒是让晚辈等人受宠若惊。只是不知道您身后这位……”指了指钱益身后站着。正微笑看着几人的一名学子打扮的少年。三人中年纪最小。此时才刚刚二十五岁的王夫之开口问道。不过。话虽说的客气。他的语气之中却透露着一股冷淡。

“哦。这位是我东北大学诸多学子之中佼佼者。听闻太冲忠清(顾字)。还有而农(王夫之字)前来。特意随老夫前来迎接。顺便。他也想向你们三人讨教一下学业!”钱谦益淡淡的答道。

“讨教?”黄宗三人都是一怔看眼前个学生模样的小子也不过才十六七的模样居然就敢向他'|“讨教”?要知道。他们三人里面就算是最年青的王夫之也是在江南有着巨大声名的人物。而江南向来人文…萃。在文化方面胜北方。何况更北方的东北?那所谓的东北大学。在他们眼里虽然不算什么笑话。但也远远比不的关内的许多书院。这里面的佼佼者。又算什么?还讨教?难道这小子连这个词是什么意思都不懂么?这可是平等的身份来相互交流。与请教是完全不同的。

“辈此次前来。是想如牧斋先生所说。前来东北看上一看。顺便。希冀能够拜见一下楚钟南楚大人。这学业交流。我看还是罢了吧。有牧斋先生在侧。我等末学后进又岂敢越俎代?”还没有改名为顾炎武的顾暗暗摇了摇头。深为东北学子的“狂妄”而失望。不过。他们来毕竟是有着自己的事。对于这里的学生有什么样的表现也不以为意。

“三位先生。牧斋先生为我东北六省统战部长。事务繁忙。不能在此久候。而且东北六省初创。两年来。仅仅只是初具局面。公门中人个个繁忙。实在是没有什么闲人。所以。牧斋先生才会让在下出面来陪同三位。一来。可以有益于在下末学后进的学业。二来。也可以为三位先生这段时间担当一下向导。免了人生的疏的尴尬!”钱谦益身后。那名学子站了出来。

“原来如此。那黄某等人就多谢几位了。”虽然向导多了点儿。可没有钱谦益跟在身边。倒也勉强不算碍眼。黄宗想了想。也没有在争辩什么。虽然这个学生在他看来。是眼线和监视居多。可是。他们既然来到了东北。岂会在意这个?

“不知三位先生是打算先住下。还是……”那名学子又开口问道。

“听说旅顺原本为东江军镇所在。后为满清所破。之后。又被东北军夺回。本以为此的多经战事。会有些萧条。可刚刚未入港。顾某便看到此的船只进出颇这码头上……”顾指了指码头上那排的密密麻麻的船只:“码上更是杆林立。可见此的繁华。若是阁下不嫌烦劳。可愿引我等三人一观?”

“当然。”那学子笑了笑。又向在一旁受到冷落的钱谦益拱了拱手:“牧斋先生。如此。您事务忙。就将三位生交予晚辈吧。”

“呵呵。既然如此。那老夫便先告辞了。”钱谦微笑着看了看这名学生。点了点头。不在久留。跟黄宗羲三人打了个招呼。居然就那么离开了。

“三位先生。请!”

看着钱谦益坐上马车越去越远。那名学子又指了指剩下的三辆马车向黄宗羲三人说道。

“三人共坐一辆便可!”看到那样式古怪的西式四轮马车。黄宗又开口。

“呵呵。那车一辆坐四人。正好在下可与三位一起。只是。三位还有随从。总不能让他们步行吧?”|学子指了指三背后的书奴仆笑了笑。当先便走了出去。黄宗三人看着那明显分不出什么尊卑层次的三辆马车。略古怪的互视了一眼。也都跟了过去。

……

“刚刚失礼。还未请教公子姓名!”坐到明显比中原的两轮车舒适了许多的四轮马。王夫之好奇的打量完车内的装饰布局之后。又向那名学子问道。

“不敢当什么公子。在下路一辞。不过是东北大学一名小小的学生罢了。”那学子微笑着答道。

第二卷 东北三国志 第两百一十四章 自己去找

东学的小小学生?”

王夫之微微笑了一下。他和顾黄宗三人虽还没有日后那'|大的名头。可平时也没少跟那些达官显贵接触过。这个路一辞刚刚没说话的时候倒也罢了。现在子出头来。所表现的却已经不逊于他们所见到过的许多名士。甚至还更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气质。肯定不是一个简单的角色。不过。人家既然不说。他也没必要问这。反正。他们三个人这回来这里。就是想看一看这个东北到底是什么模样罢了。钱谦益在给他们的信中说了许多事情。有不少都引起了他们的兴趣。尤其是对东北推行的全民识运动最为好奇。他们实在是不明白。如何能让一群普普通通的老百姓识别那么多的汉字。要知道就算像钱谦益和他们这样的名士大儒。也不敢说能识所有的字。而普通的读书人。没有十年的功夫。也不敢说能熟练掌握常用的那汉字。

“这其实非常简单。只不过是执政大人发明了一种拼音之法。平常人只需半年或者一年左右。便可以掌握那些字母韵母。后通过这些字母的拼写。的出各个汉字的读音。虽然这只是基础。离着熟练运用汉字还有着巨大的差距。但有了这个。却也为大家开辟了一个方便之门。”

想到什么|什么。车开动没有一会儿。黄宗羲就提出了自己的疑问。而路一辞对的这一“辉煌壮举”当然也是极为自傲。当即便为三人解说起来。

“拼音之法?”顾问道。

“没错。”路一辞微着。“这是我们大人根据西方的字母读音所发明的。为的就是解决汉语读音的标注。并打算以此作为日后汉字的一种普通话音标。不过。虽然大人说拼音之法是他自己发明的可经过我们许多人的研究。发现他其实只不过是完善了这个方法罢了。早在多年以前。就有外国人准确的用拉丁拼音字母记录了汉字的读音。而更…的时候。利玛窦就曾用写过一本汉语注音的西书《西字奇迹》。只是大家都是心照不宣免大人尴罢了。”

“……你。你居然…”王微微一愣。不管这拼音之法到底是怎么出现的。可路辞的话似乎是楚钟南有些不为然啊。而且还这么公然当着他们的说出来。难道。他就不怕被人听到?

“嘿嘿。好奇?其实这没什么私底下骂我们大人的人多了。我们大人自己也说过你他没关系当着大庭广众跟他打架也没关系。只要别找他借钱!”看着王夫之三人表情。路一辞笑的有些坏。

“……”

一开始就被小小震了一下虽然微微觉楚钟南这人可能有点儿抠儿。可居然不禁止人骂自己。这种上位者倒是少见。王夫之黄宗还有顾的好奇'再次被调高了一些。这种不怕骂的上位者'奇+书+网'。不是大奸大恶。就是真的有大胸襟。可是。不管是奸恶之辈。还是真的胸怀宽广关内的大明似乎都没有。光从这一点就以看出为什么楚氏能在小北荒那种偏远之的崛起了。而由此。他们也彻底放弃了对眼前这个不过才十几岁的学生的那一丝轻视。只凭区几句随意之言就调动起了他们的兴趣这个小子也不简单。

“自古以来。就有“民可使由之。不可知之”之类的话。上位者巴不的老百姓什么都不懂。就只知逆来顺受。可们大人却要推行全民识字。三位可知缘由?”随着马车缓缓的移动。瞄了一眼外面繁忙的景象。路一辞又向正打量着路边情景的三人问道。

“愿闻其详!”顾转过头来。微微拱手道。

“推全民识字。实是为了长久安。”路一辞解说道:“因为只有大家都读书认字。才会尽可能的减小甚至消弥士人与农工商之间阶级差距。”

“这话何解?”黄宗羲立即问了出来。“自古。便是士农工商四民并立。士人为首脑。农为根本。工为用。商主流通。四民健全。方可天下安定。全民识字虽然好。可真若做到了。岂非消了士人的存在?如此。何人可为首?而若无首脑主持。天下必乱啊!”

“呵呵。三位先生。大明如今也是四民并立。可它乱的可够呛!”路一辞微微一笑。也不正面回答。只是说道。

“这不一样。”王夫之摇头答道

“有什么不一样?士人自古便自认高人一等。什么“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什么“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他们掌握了知识。掌握了政权。可是。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却对自己所需要做的工作却基本不了解。而士人所代表的绅们。在每个朝代。其实都是天下大乱的根源。”路一辞冷笑道。

“顾某知道。当今天下确实有许多为富不仁之辈。也知道确实是有着数之不尽的贪官污吏。是因为这些人。才会使的我大明陷入如今的境的。可是。路小先生所言。似乎有些过于偏激了吧'”顾皱眉说道。

“一都不偏激”路一辞笑了笑。又向顾说道:“听说顾先生并不是一个读死书的人。但是。不知道你有没有深入细致的研究过历朝历代的各种情况?不管是他们的发展。还是最终的灭亡!”

“路小先生这话又什么意思?”黄宗羲的兴趣这时候已经彻底提了起来。他知道钱谦益为什么要把这个路一辞留下来了。这个少年人已经不仅仅是不简单的问题了。光从刚才的那句问话。他就发现。这个路一辞。或者说是那个|么东北大学所研究的问题似乎远比大明的那些书院所研究的要深入的多。大明的书院学习的是圣人的学问。可这个东北大学似乎已经研究到了历代王朝的兴衰的根本。而很显然。这中间的差距不可以道里计。

“是啊路小先生道你们那东北大'…究过这些?”王夫之也问道。研究历朝历代的发展灭亡。这

明的那些书院。又有谁敢去做?

“当然。”路一辞微有些傲然的道。

“那不知……你们研究出了什么结果?”黄宗羲紧接着问道。他在史学上的造诣非常深。'里对历朝;代的发展灭亡自然也有着自己的看法。但也正是如此他才想听一听路一辞能不能有|么新颖的见解。毕竟。从对方刚刚所说。推行全民识字居然是为了长治久安这一条上。他就发现。东北的执政方法与历朝历代有着很大的不同。

“知”

“?”

“正是。”路一辞点点头:“实。王朝的兴乱不过是利益的再分配。而这种再分配也正是因为知识的不能共享所导致的不平等所致!”

“愿闻其详!”

几乎一致的宗顾王夫之三人都伸长了脖子。三人说是学究天人。也都还较年轻。可是他们三人的学问却是不用说的。路一辞的话虽然有些模糊。却顿触动了三人的内心一直在研究并且渴望的东西。似乎为他们张开了一扇窗户。可是。窗户的开口太高。他们无法看到外面东西。只是看到了透过窗户的那一缕光线。所以。他们才会这样急不可耐的想要知道外面到底是什么情况。

“天下大乱接原因其实很简要么是外族侵。要么是的兼并要么是昏君当……但是。不管是哪一条。归根到底。其实都是因为老百姓不堪其苦。可是。老百姓为什么会苦呢'只要读过两年书的人。都知道“以农为本”这句话。也都知道。我华夏大的。有九成以上的百姓都是农民。可是。话虽如此。不管是谁。却几乎从来都瞧不起农民。并且将其当成了可欺之辈。甚至于农民本身也瞧不起自己。有的农家为了摆脱这个身份。几乎倾家荡产的去培养一个读书人。这都是为什么?因为农民没有知识!他们除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耕种。其他的什么都不能做。只要是农民。就几乎没有权利。有义务。他们要承担来自朝廷官府的主外寇……这个国家几乎所有的压力。却不能去享受自己所创造的成果。甚至连最起码的温饱都做不到。为什么?因为他们没有知识。学习知识权利。都在士人或者商人之辈中掌握着。而其中的绝大部分。都在士人手里。甚至于。士人还把手伸到了商人之中。使其成为己的附庸。就是所谓的官勾结。这样一来。士人几乎完全垄断知识。并且借用知识。定下各种规则。为自己谋利。而没有知识的农民。还有无数的老百姓。因不懂这些。就成为了这些规则管束的人。进而受到了各种压迫。”

“……”黄宗羲三人沉思。都没有说话。身为士人。路一辞的话自然不好听。但以他们功底当然知道这些话只是泛指。所以。他们也没有必要去拿一些例子来反驳。毕竟。殊不等于普遍。

“老百姓没有知识。只有按照有知的人所定下的规则去行事。如此。他们没有话语权。不能保障自己的利益。逐渐的被压迫下去。并最终到了无法忍受的境的。于是。他们了自己的生存。不的不爆发出来。这就有了历代王朝年的乱象。而。同样的。因为没有知识。这些动乱的最后。老百姓又被某些有知识的人所利用。变成了对方手里的工具。之后。这些有知识的人利用老百姓打败了另一些有知识的人。的了国家政权。然后。他们对老百姓稍稍好一些。又立下表面是新。其实依旧的规则。继续享用老百姓的劳动成果。压迫他们。再之后。老百姓忍受不住。再次爆发。如此循环往复。也就成了说书人口中所说的“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可惜。那些说书人并不知道。他们的这简简单单的一句话。不知道凝结了历朝历代亿兆百姓的多少痛苦与血汗。

”路一辞微微叹了一口气。转头望向窗外。

……

“所。楚大人才推行全民识字。为的就是让所有人都拥有知识?好一会儿。顾才又向路一辞问道。

“是的。不过。全民识字只是基础。老百姓能不借用知识参予制订规则。并且进而用之维护自己的利益。这将是一个极为漫长的过程。可能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说不定更久!我们大人的所作所为。只不过是一种试验罢了。”路辞答道。

“天下百姓何止亿。所有人都读书。又如何科举?如何选拔官员治理?”王夫之问道。

“不知楚大人想过没有。天下刁顽之人甚多。若是这些也读了书。懂了法。找出其中漏洞。进而借此做恶。又该如何?”黄宗羲也问道。

“全民识字。固然是非凡之举。可是。如此一来。士人岂非就要真的消弥于世间?天下因守旧之人不知凡几。楚大人若要入关。难道不怕这些人生乱吗?……有。楚大人如此作为。似乎对君王之位不以为然。莫非他无意问鼎中原?若是这样。他何不起兵入关。助朝廷伐灭各的叛军?然后。以再造乾坤之功的巨大威望。将各项政策推行下去?”顾又接着问道。

“呵呵。三位的这些问题我们有的想过。有的没想过。不过。这就要靠三位自己找答案了”路一辞笑道。

“自己找答案?”

“没我们大人说了。三位在北期间。可以多走走。多看看。除了极个别的军事要的。我东北六省对三位不设防。所以。路某觉。三位可以自己去寻|自己所需要的东西。”路辞微笑着说道。

“楚大人如此大方'”黄宗羲问道。

“当然。三位不是普通人。我们大人自然|相待!”路一辞笑道。略略的扫了一眼顾。居然直接就问楚钟南是否有意问鼎中原。胆气果然不小。

第二卷 东北三国志 第两百一十五章 绝不出兵

宗羲、顾绛,还有王夫之三人在东北呆了没有多久,了不过才一个多月,正当三人愈加兴致勃勃的时候,消息传来,李自成即将兵临北京城下,而此时,可怜的樂祯皇帝却再也找不到什么兵马来北京保驾,只能凭着京营的那些花架子兵去守卫高大的城墙。可是明显人都看得出来,京营根本无法抵挡势头正盛的李自成大军,如果没有援军的到来,北京城被攻指日可待。在这个时候,向导路一辞带三人找到了钱谦益,继而,又逼着钱谦益带他们前来拜见一直没有踪影的楚钟南。

“大人当知,不管您到底是想夺取天下,还是打算继续效忠大明,京畿重地都不能任由闯军夺走。否则,必然被天下有识之士所轻视,对大人日后的大业大为不利。”

顾绛的话有些直白,楚钟南记得曾经听过一句话,那就是野心与雄心的唯一区别只在于后者更加容易说出口来。可很显然,顾绛并没有在意他的心里跳动着的到底是野心还是雄心。这家伙只管事实,这让他有些高兴,同时也有些不悦。不管怎么说,大明虽然失去了民心、民望,却还是人们所认定的正朔,也是他先前一直“服从”的政府,这样直白地指出自己表里不一,虽然楚钟南自认脸皮很厚,也微微有些不舒服。

“三位先生都是这个意思?”楚钟南又向站立的另两人问道。

“请大人发兵入关。”黄宗羲和王夫之两人躬身说道。在东北地一个月让三人颇为震撼。

他们想不到,这不过是才刚刚平定了不足两年地广大土地,在短短的时间内居然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治安稳定,百姓积极,最重要的是,楚钟南居然得到了几乎所有人的支持。而路一辞带他们前往参观的那些仓库、兵营之类,更是让他们对楚钟南的实力有了一个初步地认识。在他们看来,只要楚钟南决定出兵,那么,关内将没有任何一支势力能够抵挡,即便是李自成号称大军百万,恐怕也抵挡不住。毕竟,打仗不只是人数的问题。李自成先前也曾经数次拉起过几十万人马的大军,不照样被几万官军打得大败?

“凭什么?”楚钟南微笑着反问道。

“大人,李闯大军所到之处,尽成废墟!您总不希望京城也变成那个模样吧?须知,自天下大乱以来,北方各省除京畿一带,无不屡遭兵乱。而且,北京乃为天下中枢之所在,其重要性自然也不言而喻,不管出于什么目的,您都不能任由它失陷于李闯地手里,否则,您恐怕少不得一个骂名。”顾绛又道。

“骂名?呵呵,这个理由可不好。顾先生,我总得为我的士兵们负责。谁不想活得好好地?我不能就这样拿他们去对敌李自成的百万乘胜之师。何况,我有什么资格出兵北京?李自成已经打到北京城下了,可那位皇帝陛下明明知道有我的存在,却连一份儿叫我出兵的旨意都没有,想来,他对自己的城防力量还是有着极大的信心地,我如果擅自出兵,岂不是坐实了谋反的名头?”楚钟南摇头道。虽然只是第一次见面,他跟顾绛三人却并没有表现地太过生疏,或许这是由于顾绛一开始就没有那么客气,也可能是由于大家都是聪明人的缘故。

“大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