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五代游龙-第1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接下来,轮流看过之后,众人已是大呼小叫的赞不绝口了。

    李翊禁不住偷偷的笑了,这就是跨时代的巨大差异呀!

    从望远镜里看到的东西,竟能细致入微到这般地步,他们就是想破脑袋也弄不清楚了。

    众人在震惊的同时,纷纷询问这是什么宝不贝,为什么能清楚的看到这么远的地方。

    李翊只好糊弄他们说,这是西洋千里镜,是一位不知道来历的奇人赠送给自己的,而且还教会了自己制作这种千里镜的方法,今后定会大量制造,装备给军队的高级指挥官们。

    这一说可就捅出篓子来了,大家虽然不敢张口索要李翊手里的这架,但是听说他还能亲手制作千里镜,都纷纷厚着脸皮,打着各种旗号,请求李翊无论如何也为他们配备一架。

    见他们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劲头,李翊也只好苦笑着答应了。

    其实,要想制作一架简易的望远镜并不是什么难事,只要有了品质优良的凹透镜和凸透镜,制作起来也相当简单。

    但是以目前的条件来说,想制作出一架性能较好、完全合乎要求的望远镜却并不容易。

    因为在这个时代,虽然在地中海地区已经有了相对原始的玻璃制品,并行销到世界各地。

    但这时候的玻璃只能称作琉璃,其屈光度和纯净度还远远达不到制作望远镜镜片的要求。

    所以李翊只能是先定下计划,一步步的向前推进。

    只要有了充足的时间,李翊的下一步工作就是先把高品质的玻璃生产出来,并不断提高玻璃的制作工艺和水平,最终制作出基本符合要求的望远镜。

    这对于自己这个生物工程毕业的人来说,应该不是什么难事,除了寻找合适的材料,以及生产工艺的改进之外,其他的都不是什么大问题了。

    第二天中午的时候,林庆良就风尘仆仆的赶到了宁州,同时还带来了一大车用于制作水泥的石灰石。

    李翊立即放下了手头的事务,把林庆良请到了宣抚使府的书房内,认真的和林庆良探讨起水泥的制作方法起来。

    其实,李翊在后世的时候,曾经通过一个水泥行业的朋友,对水泥的制作方法和流程也有了一些了解。

    但毕竟没有亲手实践过,也没有参与过这方面的工作,具体的研制细节却毫无头绪。

    所以李翊更想知道林庆良的制作方法与后世有何优劣之处,也好通过相互对照,以便取长补短。

    通过林庆良不厌其烦的详细介绍,李翊逐渐了解了他那所谓的水泥制作方法。

    林庆良的水泥制作方法其实非常简单,就是把石灰石粉碎后和粘土放在窑内煅烧,然后等水泥熟料冷却风干后就可作为水泥使用。

    这还是最原始的水泥制作方法,而且水泥的性能也不是很稳定,起码水泥的强度和均匀性就达不到。

    但是如果按照现代最简单的制作方法,还要在生料中加入适量的铁矿石和煤粉,风干后才可以放入窑中煅烧,出窑的熟料冷却后还要加入部分石膏粉进行搅拌均匀,才能成为最后的硅酸盐水泥成品。

    其实想要制作出完全合格的水泥还要具备相当多的条件和设备,如现代化的立窑或回转窑,磨机、风机等,各个环节都不可或缺,单在材料和设备所需的条件上就远远达不到。

    不过,既然目前已经拥有了优质的原材料,想要制作出基本合格的水泥还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虽然没有现成的机械设备,可以因陋就简的制作一些人工设备,只要确保制造流程的相对完善,由此制作出的水泥品质也差不了多少。

    虽然因此用人多了,但是这个年头就是不缺人力,多增加些人手也就搞定了。

    经过和林庆良的详细讨论,李翊制作水泥的思路也清晰了起来。

    当前首先要做的,就是先研究安装一座基本满足条件的立窑。

    虽然没有现成的图纸,但是根据林庆良以前制作的烧窑加以改进,燃烧室和通风方面都可以进行优化,虽然不一定完全符合现代立窑的标准,但是相信经过不断的摸索和改进,终究能拥有一座完全合用的立窑的。

    接下来就是生产工艺方面的问题了。

    经过李翊和林庆良的不断交流,终于暂时确定了标准生产方案。

    就是把石灰石、粘土、铁矿石、煤粉按照一定比例,分别粉碎烘干后,在窑内选择合适的温度煅烧,达到一定时间和火候后,产生的熟料进行冷却后和一定比例的石膏粉混合即可成为真正的水泥。

    虽然还有一些如燃烧温度和时间、掺配比例和混合方法等技术问题没有最终解决,但是李翊相信,以林庆良的聪明才智,再加上自己这半个专家的悉心指点,经过一段时间的试验后,合格的水泥就一定能试验成功。

    经过一番点拨后,林庆良也深感受益匪浅,而且李翊的疑似权威意见也带给林庆良不小的震惊。

    他怎么也不敢相信,这个大汉的所谓状元,竟然对制作水泥这么在行,而且李翊所提供的意见都是这么合情合理,不由他不万分佩服。

    议定了技术问题,下面就是设立组织机构了。

    这所关隘李翊也早就想好了名字,对面是大义宁国的嵩阳县,这座关隘就叫它平阳关,谁叫大义宁国的国王姓杨呢!

    而且李翊决定立即设立一个负责工程建造的工务局,局正就由熟悉土木工程的司士参军李会暂时兼任,全面负责平阳关的设计、建造工作。

    但是目前只能是处于设计阶段,所有消息都不能公开。

    而现在最重要的是水泥工坊的设计建造,等到水泥质量稳定并大规模生产后,再寻找合适的时机兴建这座平阳关。

    之所以不让林庆良担任这个局正,是因为李翊还是有点私心的。

    这样的人才,李翊可不想让他和官府牵扯太多,以后自己还计划建造一座大型酒楼,交给他私下管理也最合适不过,若是有官职在身反而不方便了。

    建造关隘的部分工匠由林庆良自带,其他的技术人员由官府招聘后交由林庆良管理使用,全部费用都由官府负责。

    而且李翊还把关押在牢中的孙德成牙兵抽出三百名交由林庆良做杂役,由他安排使用。

    另外,为了防止这些劳役犯人趁机作乱或逃走,李翊又安排了一名认真负责的校尉,率领一百名士兵,负责平阳关和水泥作坊建造生产的安全保卫和囚犯监管工作。

第36章 基层抓起() 
安排好了建造平阳关隘和制造水泥的事情,李翊又把林易叫到了书房之中。

    有一些隐秘敏感的事情,在目前情况下还不能对其他人明言。

    自己独身一人来到云南,依靠林家堡和郭家寨平定了叛乱。

    其实说到底,亲信手下一个也没有,算来算去,也只有林易、连骏等人才是目前最可信赖的人了。

    想到后世孙中山创立的黄埔军校,李翊的脑海中已经有了相当清晰的思路。

    自己势单力薄,即便身为云南的最高长官,却还没有自己嫡系的班底,干什么都如履薄冰。

    若想早日树立起自己的威望,那就一定要先把军队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依靠某一方势力或者某一个人,都是极不可靠的。

    想要达到这种目的,取法后世还是比较靠谱的。

    着手之处就是建立一座类似于黄埔军校那样的军官学堂,大力培养基层军官为我所用。

    慢慢的蚕食掉军中的派系势力和异见者,掌握住左右局势的嫡系力量,从而使军队如臂使指。

    当然了,这种比较敏感和隐秘的事情,只有面对最可信赖的几个人时,才可语以心腹之言。

    因此,李翊屏退了众人,意味深长的对林易道:

    “云南叛乱已经平定,首恶伏诛、群小就擒。虽然景象看似一片太平,但是现在的云南仍然骄兵悍将甚众,目无军纪、官长,心存乖戾之心,虐民、害民之事时有发生。”

    “我是初来乍到,更是难以驾驭领导,不知林兄有何妙计,能迅速改变目前这种状况呢?”

    林易闻言微微一笑,低声道:“大帅无虑,下官其实早已想到这个问题,也思谋了应对之计,只是目前云南初定,不易大张旗鼓的施行罢了。”

    “哦!既有妙计,那林兄还不快快道来。”李翊实在是有点迫不及待了。

    林易微微一笑:“其实,每有新官上任,必然有所改变,这是历来不争的事实。所谓新官上任三把火,只是改革的力度大小不同罢了。依云南目前的现状,官还是那些官,兵还是那些兵,实际上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他们的想法还是固守以前的思路,认为大帅所依仗的还是他们这伙人,即使他们在行为上有所逾越大帅也会予以迁就,否则大帅孤掌难鸣,就难以在云南扎根立足。”

    “云南宣抚使官职虽高,但没有了他们的支持和拥护,这个位子也是坐不稳的。”

    李翊频频点头。

    “因此下官以为,若是没有相当充分的准备,目前还不宜轻言改变现状,只可循序渐进的从基层抓起,先以厚币丰禄稳定人心,再以目前空缺的职位为导引,逐渐提拔重用年轻有为、能力突出的低级军官和士兵,使他们为我所用,动摇散漫无状者赖以存身的基础。”

    “在这种情况下,此消彼长,必然使涌身跟进者日众。到时一旦条件成熟,什么事情还不都由大帅一个人说了算吗?”

    李翊默默的思索了一会,点点头说:“循序渐进也好,在补齐空缺官职之外,本帅倒想到一个好主意,不知林兄以为如何?”

    “大帅请讲!”林易郑重的道。

    “本帅觉得,虽然说上梁不正下梁歪,主官的好恶决定着下属的取向,但是对广大官兵影响最大、最广泛的应该是最基层的低级军官们。如果我们在这方面多下点功夫,效果会更加明显。”

    “所以本帅想建一个军官培训学堂,通过政令、军令、德操和军事技战术的训练和学习,不但能对军队走上军事化、规范化的道路施加影响,而且还能锻炼出一批忠于职守、战术过硬的基层军官,并潜移默化的影响带动一大批基层官兵,这不是一举两得的好事吗!你觉得怎样?”

    林易闻言一愣,稍后才缓过神来,兴奋的低声道:“大帅所思所想实在是高人一等,这种想法很是新奇啊!您说的很多用语在下虽然大致能够理解,但在以前却是闻所未闻的,像‘技战术’、‘军事化’、‘规范化’等,想必应该都是大帅所独创的吧!”

    李翊微微一笑,不置可否,心说‘以后让你吃惊的还多着呢’!

    不过李翊也没有和他详加解释,而是含混道:“不过都是我随便想出来的罢了,也不知道合不合适。只是若要建立这个军官学堂,不能没有合适的教材,还要设立学习的书籍科目。”

    “既然咱们没有现成的教学书籍,那就集思广益,大家各展所长,每人编写一本应该不是难事。”

    “本帅对术数方面还算比较熟悉,我就编写术数和后勤保障科目的教材,其他的比如操典、军纪、政令、弓马、战略战术等,你和其他人商量着分工。”

    “大帅,下官虽然所学甚杂,但却都不甚精通,也就在排兵布阵、机谋运用上从古人那里学了一点,不如就由我教授战略战术吧。”

    “好!你教战术,那就让钱大人教授政令,简将军教授操典,何将军教授军纪,至于弓马吗?我看连骏就不错,他武艺高强,身手不凡,这个科目就交给他和庄潜、岳昶吧!”

    “另外,军人既然是打仗,就不会遇不到修路架桥这些事情,所以土木工程这一块也要设立一个科目,暂时就由李会负责教授吧。”

    说到这里,李翊忽然笑道:“还有啊,今天晚上我要在内宅设宴宴请二叔,诸位都要过来作陪,到时我把这个任务分派下去,不由他们不答应,呵呵!呵呵!”

    林易会心一笑道:“呵呵!真是‘宴无好宴’啊!大帅原来早就设计好了,往酒桌上一坐,大帅再一宣布,就由不得他们推三阻四了。”

    “只是此番军官培训,基层军官人数众多,一次恐怕培训不过来,不如分期分批培训,而且时间上也不要太长,反正这几个科目也花费不了多长时间。”

    “嗯!林主簿想的很周到,我看,每期培训就暂定六个月吧!但第一期学员一定要挑选军中的精英分子,比如品行优良、作战勇猛、识字较多的优秀士兵和粗通文墨、有一定指挥才能的基层军官。”

    “人数上吗,暂定每期四十人,年龄最好不要超过二十五岁。每个辖区的推荐人数今天晚上就由你和简将军、何将军拟定。”

    “林主簿多辛苦一下,时间不等人啊!我看明天一早就将命令传达到各关守,七日内后就要将推荐的人员给我送上来。”

    “而且还要明确说明,若有荐人不符合要求的,当事主官降薪罚俸,严重者降级撤职,不由他们不上心。”

    “另外我要指出的是,这期军官培训活动一定要隆重的、大张旗鼓的进行,所有学成人员都将获得官府核发的正式学业证书,并记入个人稽考档案。”

    “要让广大官兵知道,能够进入军官学堂进行培训学习,是一件无比荣耀、无上光荣的事情,鼓励他们努力进取,争取早日有所成就。”

    “还有,我们宣抚使府起码要给我三个名额,刘晃、凌风都是文武兼备的人才,让他们参加第一期培训,也好谋个出身,还有那个叫潘崇彻的亲兵,我看他平常酷读兵书战策,心思机巧灵敏,也是一个非常有前途的好苗子。这三个人我就定下来了。”

    “另外,学堂也不能没有名字,我看就叫‘云南讲武堂’吧!”

    “至于这学正吗?就有我来亲自担当。关于学堂选址等其他的问题,你们一起商量好了再给我汇报。”

第37章 高朋满座() 
(求收藏!求推荐!)

    听着李翊思路清晰、滔滔不绝的长篇大论,旁边的林易早已是满脸钦敬之色,不断的点头应承,看来他已经被李翊彻底折服了。

    也难怪,光李翊嘴里的这些新鲜名词就够他学上几年的,没抖搂出来的还不够他学一辈子的。

    就这个‘云南讲武堂’的名字来说,虽然有剽窃后世的嫌疑,但是既符合现在的地理环境,又高端大气上档次,不能不说是一个最佳的选择。

    接着,李翊又交代了今天晚上宴请的人员名单,除了林庆良外,钱士塘、简铮、何守杰、林易、李会、连骏、庄潜、岳昶都要参加,算上自己正好十个人。

    安排完了这些事务,李翊看了看手表,时间已经下午四点多了,再不准备酒宴,时间可就来不及了。

    李翊赶紧让林环到内宅去通知宛如,让她马上准备一桌酒席,而且特别说明,本大帅要亲自下厨做几个菜,让她们准备一些鸡、羊、猪、牛等物和做菜的材料,过一会儿自己就回去动手。

    其实说到做菜,李翊可是标准的行家里手,小时候父母做生意非常忙,根本顾不上照顾自己。

    一开始还对付着吃,后来个人要求高了,渐渐的也就自己学会了炒菜做饭,长大后更是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虽然达不到那些什么特级厨师的水准,但川、鲁、粤、沪的菜系,也能整上几十道不重样的。

    至于味道吗!更是广受众人的好评啊!

    这些天来,李翊的嘴里都快淡出个鸟来了,这时代的饭菜平淡无奇,对于自己这个嗜辣椒如命的人,也一直在坚强的忍着。

    唉!想想辣椒从南美传到中国还要等上三四百年的时间!李翊也只好死了这份心了。

    不过,今天晚上,李翊可要郑重其事的做上几道菜,虽然名义上是招待别人,其实也算是犒劳犒劳自己吧!

    把剩下的公务梳理好安排妥当,李翊匆匆的来到了内宅。

    刚到厨房门口,就见宛如正在和两个丫鬟彩凤、彩蝶在那里忙的团团转。

    虽然看似闲不住的样子,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的,但其实根本就没鼓捣出什么名堂来。

    见到李翊如约出现在厨房门口,宛如长舒了一口气,笑嘻嘻的迎上前来揶揄着道:“妾身刚才听人传话,说我们的宣抚使大人今天晚上要亲自下厨,是不是有这么回事啊?”

    “妾身可从来都没有听说过官人有这个本事啊!”

    “既然官人这么有兴致,妾身就勉为其难的给你打个下手,还有什么需要准备的请大帅吩咐下来,今天晚上可要好好的让妾身也饱饱口福呀!”

    好吗!说话连讽带刺的,这是典型的拒绝信任啊!

    活了二十三岁,什么时候被人这么轻视过,嘿嘿!过一会儿,我就让你们知道马王爷还有三只眼。

    李翊故意叹了一口气,苦笑着道:“谁让我兴致一来,不留神夸下了海口呢!这回恐怕要丢人现眼了。”

    “呵呵!不过,本帅既然已经夸下了海口,也不能食言而肥,那就让我试上一试,说不定会带给你们意想不到的惊喜呢!”

    李翊探进头去问正在掌勺的李贵道:“我让你准备的东西都准备好了吗?”

    那李贵连忙道:“三爷你就放心吧,除了家里有的,小的又出去多买了一些食材,不管是天上飞的,地上跑的,还是水里游的,最起码做上三十道菜也没有问题。”

    “不过,嘿嘿!这菜吗?还是小的来做好了。”

    李翊连忙笑着摆摆手,说道:“不用你忙乎了,你给我把肉菜都给我拾掇干净,这掌勺的工作就交给我了。时间有限,我先做上几道,其他的你再忙活吧。”

    一进到厨房李翊才知道,虽然说水陆毕陈、河湖无缺,鸡鸭鱼肉、鱼鳖虾蟹的什么都有。

    但是这个时代的调味品要啥没啥,看着厨房里的做菜佐料李翊直摇头。

    唉!在中国古代,特别是唐代以前,听说根本就没有什么炒菜一说,据说食用油、调料等物都是宋代以后才逐渐齐备起来的。既然这样,也只有就地取材、量身定做了。

    现在有了鸡肉,胡萝卜,虽然没有花生米,做个简约版的宫保鸡丁也不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