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爱的觉醒-第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手机访问 m。
……… 
¤╭⌒╮ ╭⌒╮欢迎光临       
 ╱◥██◣ ╭╭ ⌒         
︱田︱田田| ╰……  
     ╬╬╬╬╬╬╬╬╬╬╬╬╬╬╬版 权 归 原 作 者
                   

【漪箩】整理

附:【】内容版权归作者所有!

《爱的觉醒(出书版)》作者:'印度'克里希那穆提/译者:胡因梦

内容简介:
“我们为什么要把‘性’弄得那么醒目?人类为什么赋予这项生活中的事实如此巨大的重要性?为什么权力和暴力有时还不及性来得重要?”
“自由、爱与行动是息息相关的,你不能把它们分开,也不能把它们区分为政治或社会的活动。自由的心才能行动,这样的行动便是爱。”
“正确的教育是找出截然不同的生活之道,使我们的心从局限中解放。只有如此,爱才会出现,从爱出发的行动一定能带来真诚的人际关系。”
能够爱就是最实际的事。 克里希那穆提以素有的亲切态度及循序渐进的启发方式,为人们深入探索自由的真义,人与思想的关系、何谓爱、恐惧的根源、意识与潜意识、生与死、暴力的本质、人类根本的改变等问题。

作者简介:

克里希那穆提一八九五年生于印度,十三岁时由“通神学会”领养。“通神学会”一直宣扬“世界导师”(world teacher)的再度降临,并且认为他就是这个“世界导师”。他很快就成为坚强无畏、难以归类的导师。他的言论和著作无法归属于哪一种宗教,既非东方也非西方,而是属于全世界。

一九二九年的八月三日,克氏宣布解散专为他设立的“世界明星社”,退还所有信徒的捐款,他发誓即使一无所有也不成立任何组织。因为真理不在任何人为组织中,而纯属个人了悟,一旦落入组织,人心就开始僵化、定形、软弱、残缺。他的另一项惊人宣布是,他否定了所有过去的通灵经验,认为一切心灵现象都是人类接受传统暗示和过去习性的策动而投射的念相。从此,这位被选为“世界导师”的克里希那穆提,才真正开始光华四射。 

 一九三九年二次大战爆发,面对世界的动乱、人类的自相残杀,克氏感到刺骨的哀伤以及更为超然冷静的深思,他开始探索真正的教诲,要用最简单而直接的语言带领人们进入那种不可思议的境界。

这位慈悲与智慧化身的人类导师,穷其一生企图带领人们进入他所达到的境界,直到九十岁去世前都还在不停奔波。一九八六年二月十六日晚九点整,克里希那穆提不可思议的一生结束了。他留下来的六十册以上的著作,全是从空性流露的演讲集和讲话集,目前已经译成了47种语言出版。在欧美、印度及澳洲也都有推动他志业的基金会和学校。他们一直强调克氏教诲的重点:人人皆有能力靠自己进入自由的了悟领域,而所谓的真相、真理或道,都指向同一境界。 

克里希那穆提,这位被誉为历史上旅行次数最多,晤面人数最多的世界导师,不喜欢被人们称为“大师”。他虽然备受近代欧美知识分子的尊崇,然而真正体悟他教诲的人,至今寥寥无几。

爱的觉醒

心的对话:对于爱的五次对谈 
 
  只有冥想能彻底转化人类的疯狂。人类深陷于主义及意识形态,因此无法解决彼此的冲突。国家主义、宗教意识形态与冥顽不化的虚荣正在摧毁人类,世界各地都遭到破坏。人类虽曾尝试容忍、怀柔、沟通和保留颜面的策略,但仍受到自己的局限。 

专注的爱(一) 
专注的爱(二) 
爱并不只是一个字 
爱与行动 
 “知道”和“看到”(一) 
“知道”和“看到”(二) 
爱的教育(一) 
爱的教育(二) 
 

心的对话:关于自由的八次对谈 
 
    最近我在印度某个寺庙听到一次钟声,它在我身上产生了奇特的效应。我突然感到一份前所未有的非凡之美与一体感。它发生得很快,我有些不知所措,然而那是一个很真实的经验,绝非幻觉。接着一名导游前来问我要不要游览一下寺庙,那一刻我又回到了嘈杂而低俗的世间。我当然很想重拾那份感觉,但如同你所说的,那毕竟是个死去的回忆,因此是毫无价值的。 

此岸即彼岸 
解脱 
寂静 
不要对抗习性 
 倚赖 
思想是什么 
冲突的真相 
毁灭 
 
心的对话:冥想 
 
    思想制造的空间里是没有爱的。这个空间阻隔了人与人,其中充满了变成的活动、生活的争战、痛苦和恐惧。冥想就是这个空间的了结,以及自我的止息。然后关系才有截然不同的意义,因为那个新的空间不是由思想制造的,你不存在,相对的东西也就不存在了。 

冥想就是爱的活动(一) 
冥想就是爱的活动(二) 
冥想就是爱的活动(三) 
内心的开花结果(一) 
内心的开花结果(二) 
 内心的开花结果(三) 
内心的开花结果(四) 
内心的开花结果(五) 
和自己对谈(一) 
和自己对谈(二) 
 
点亮自性之光:具足自身的能量 
 
    每个人都必须点亮自性之光,这份光明就是律法,此外别无律法了。其他所有的法则都是支离破碎和自相矛盾的。点亮自性之光意味着不去追随他人的见解,不论它有多么恰当、合乎逻辑、富有历史性或是具有说服力。 

不要以人类的思维方式思考 
心的寂静(二) 
心的寂静(二) 
活在善意里 
点亮自性之光(一) 
点亮自性之光(二) 
 探索实相 
美德之美 
汇集所有的能量 
时间的超越(一) 
时间的超越(二) 
何谓宇宙创生 
 

点亮自性之光:光明自性的照彻 
 
    我们必须在内心之家建立起完整的秩序。我们的内心之家即是我们的命脉。如果想建立起这份秩序,就不能依循某种固定的修炼模式,而是要彻底理解混乱是什么,困惑是什么,为什么我们的内心会有冲突,它为什么会一直不停地产生二元对立等等的问题。 

不透过意志力而行动(一) 
不透过意志力而行动(二) 
不透过意志力而行动(三) 
已知与未知的和谐(一) 
已知与未知的和谐(二) 
已知与未知的和谐(三) 
神圣的人生(一) 
神圣的人生(二) 
从空寂观察万物 
开悟并非不变的状态(一) 
开悟并非不变的状态(二) 
 追寻的终点(一) 
追寻的终点(二) 
纯然的观察(一) 
纯然的观察(二) 
他人无法带给你光明(一) 
他人无法带给你光明(二) 
他人无法带给你光明(三) 
思想的局限(一) 
思想的局限(二) 
思想的局限(三) 
 
心的对话:对于爱的五次对谈
专注的爱(一)

    只有冥想能彻底转化人类的疯狂。人类深陷于主义及意识形态,因此无法解决彼此的冲突。国家主义、宗教意识形态与冥顽不化的虚荣正在摧毁人类,世界各地都遭到破坏。人类虽曾尝试容忍、怀柔、沟通和保留颜面的策略,但仍受到自己的局限。 

    至善不在教条中,也不在空幻的规则和公式里。这些都否定了爱,而冥想却是爱的开花结果。 

    那个清晨山谷非常寂静,连猫头鹰都不再呼唤它的伴侣;它低沉的荷荷枭叫一个小时前才停止。太阳尚未升起,晨星还在闪烁。西方的山丘上方悬挂着一颗孤星,东方的曙光正逐渐扩展。太阳升起时,布满露珠的岩石闪闪发亮,仙人掌和绿叶变成了银灰色。大地之美觉醒了。 

    阳台上有两只猴子,红脸、棕毛、尾巴不太长。其中一只正在替另一只找虱子。它一发现虱子,便小心翼翼地捏出来,一口吞了下去。它们动个不停,跳下阳台,爬上巨大的热带乔木,又没入了溪谷。 

    虽然村子已醒,夜晚的寂静还在。那种静非常特殊,既不是噪音的休止,也不是头脑或妄念制造的安静。那寂静是不请自来的,没有任何原因。山丘、树木、人、猴子、乌鸦的叫声全在其中,一直持续到傍晚。深夜寂静又出现了,只有人类无法觉察到,岩石、新植的榕树、石缝中的蜥蜴却有知。 

    屋子里有四五个人。其中一些是学生,另一些则是就职的毕业生。其中一名学生说:“去年我听过你演讲,今年我又听了。我知道我们都是受限的,我也觉察到社会的残酷,以及我自己的羡妒与愤怒。我晓得教会的历史与争战,还有一些毫无原则的行动。教会牢不可破的信仰和意识形态,替这个世界制造了这么多的冲突。人类的疯狂——包括我自己在内——似乎注定是永无休止的,当然,除非我们能转变。只有一小部分已经转化自己的人,才能在这个凶残的世界里起一些作用。我们几个代表其他的人来和你探讨这个问题。我们之中确实有些人是认真的,但是我不知道能持续多久。所以,首先请接受我们的半认真、几分歇斯底里、无理性、被自己的假设与自负冲昏了头——像我们这样的人,真的能转变吗?如果不能,我们将互相毁灭,我们这个族类很可能消失。这世界的恐怖也许有解,但总有可能出现一群投原子弹的狂徒,那时我们就会全体陷入深渊。这些都是非常明显的事实,也是作家、教授、社会学者与政客们不断讨论的话题,那么,我们还有可能快速转变吗?” 

    我们之中有些人并不十分想转变,因为我们其实还蛮喜欢暴力的。对某些人而言,它甚至可以生财,还有一些人只想故步自封,另外一些人则想透过转变寻找高度的刺激,过度自信的情绪表达。大部分人都渴望某一种形式的权力——掌控自己的权力、支配他人的权力、杰出的新观念带来的权力、领导的权力、名望等等。政治的权力和宗教的权力是同等邪恶的。世间的权力和意识形态的权力无法改变人类,意志力刻意造成的变化也不是真正的转变。 

    “这些我都能了解。”那位学生说,“如果意志力、规则和意识形态不正确,那么正确的转变之道是什么?转变的动机是什么?最后要变成什么?” 

    屋子里年纪较长的人很认真地聆听着。他们十分专心,没有一个人往窗外看一看那只坐在枝头享受晨曦的黄绿色鸟儿。它正用喙梳理自己的羽毛,从高耸的树上往下鸟瞰这个世界。 

    其中一名年纪稍长的人说:“我一点都不确定自己是否想有所改变?也许改变之后会更糟。这种井然有序的混乱也许强过那种不可靠的、不安定的秩序。我的朋友,虽然你谈到如何转变,以及转变的必要,我还是不确定我是否同意你。我喜欢革命这个观念,但是要我放弃我的工作、我的房子、我的家,这样的革命我就不要了。你们还年轻,这些观念还可以把玩一下,我在旁边听一听你们的结论就行了。” 

心的对话:对于爱的五次对谈
专注的爱(二)

    那些学生看他的眼神充满着优越的自在,好像他们不属于任何家庭、组织、任何政治或宗教团体。他们说过他们既非资本主义,也不是共产主义,他们根本不关心政治活动。他们的微笑带着宽容,还有几分尴尬。新旧两代之间显然有一条鸿沟,而他们并不想弥补这隔阂。 

    “我们是中立的,”那位学生继续说,“因此我们不是伪君子。虽然我们并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但是我们很清楚什么是不对的。我们不想要社会与种族的歧异,我们也不关心那些愚蠢的宗教信仰和迷信,我们更不想要任何的政治领袖——然而我们必须创造一种能防止战争而又截然不同的政治。因此我们是非常担心的,我们想要促成人类的彻底转化。现在我要再问一遍,第一,能让我们转变的到底是什么东西?第二,我们到底要变成什么?” 

    很显然,第二个问题是包括在第一个之中的,不是吗?如果你已经知道自己要变成什么,那还能算是转变吗?如果一个人已经知道他明天会怎么样,那个“会怎么样”不是已经在眼前了吗?未来就是当下;已知的未来就是已知的当下。未来只是一种投射,或是把目前已知的稍加修正罢了。 

    “是的,这一点我看得很清楚,所以真正的问题只在转变,而不在口头上说明我们将变成什么。现在让我们回到第一个问题,我们要如何转变?那个让我们排除万难的力量或动机是什么?” 

    只有彻底不动,只有彻底放下“真相”。我们并不知道放下之中藏着这么大的力量。你一旦拒绝了规则与公式的整个结构,还有从其中延伸出来的权威,这拒绝的本身就能带给你力量,使你有能力拒绝其他的思想结构——如此一来,你就有能量改变了!拒绝的本身就是那股能量。 

    “这是否就是你所谓的死于历史的积聚,而历史的积聚便是眼前的一切?” 

    没错,死亡的本身就是重生。死于已知就是整个转变的活动。 

    “拒绝是不是一种积极而明确的行动?” 

    学生的反抗是积极而明确的行动,但是这样的行动只是非常片面而不完整的,它并不是彻底的拒绝。你问道:“死亡或拒绝是不是积极的行动?”它是,也不是。如果你积极地离开某一幢房子,进入另一幢,那么你积极的行动就完全不积极了,因为你只是为了另一个权力机构而放弃了前者,不久你又会离开的。 

    这种再三重复的行为,看起来好像是积极的行动,其实是不行动。但是你如果不再渴望或追寻内心的安全感,这便是彻底的放下,也就是最积极的行动了。只有这样的行动才能转化人类。如果你拒绝任何形式的仇恨与羡妒,你就是在拒绝人类所有内在与外在的结构。其道理很简单,任何一个问题都是和其他的问题息息相关的。 

    “这不是你所谓的‘洞见问题?” 

    洞见的本身就能揭露问题的整个结构与本质。洞见并不是分析,也不是揭发因果,而是像看到一份地图一般,一切都展现在你眼前。要想见到全貌,你就不能有任何立场,此乃我们的困难之处。我们都有专注的对象,心有所属能带给我们很大的欲乐。而一旦有所属,我们就不可能再见到真相,我们会变得无理性和暴力,然后我们又想改变所属的对象来解决暴力,因此我们一直深陷在这种恶性循环中。人类数百万年来都在重复这件事,却还美其名为“演化”。爱并不在时间的尽头,如果它不在当下出现,便永远不会出现了。爱一不见,地狱就在眼前了。地狱里的改革,其实只是把地狱装潢一下罢了。 

 

心的对话:对于爱的五次对谈
爱并不只是一个字

    欧洲从春悄悄溜进了夏。先是温暖的南方出现了含羞草,接着果树与丁香也开满了花,天空的蓝更深了;然后你注意到春天来得较迟的北方。果树长满了新叶,但是尚未开花。紫丁香正在含苞待放。没有多久,果树的叶子大了、厚了,树荫就会整个遮住道路和草地对面的景致。现在道路两旁的果树已盛开着花朵,南方的丁香已经凋谢,而北方的却正在绽放。一朵白色的丁香长在一个小小的园子里;叶子只有几片——而那白花却像是覆盖了整个地平线。如果向北走,你会发现春天才正开始。满地都是郁金香,运河里有一群黄色的小鸭跟在母亲后头快速地划着水。紫丁香仍然绽放,而树枝却是光秃的。日子一天天地过去,春意愈来愈浓,平整的大地有着广阔的地平线,云层低得伸手可及。 

    这里的春天充满着荣光,其中毫无界分之感。你和树木、母鸭及小鸭、郁金香、开阔的天空是浑然一体的。那股全神贯注的能量使得郁金香、百合及嫩叶的颜色格外鲜明。你的感官就是那花朵、那对骑脚踏车的男女,还有那只在空中飞翔的乌鸦。你和那嫩草、那个孩子是没有区分的。我们都不知道如何去看,其实看的本身就是冥想。 

    他是一名聪慧、有洞察力而又热切的年轻人,大概35岁,有一份不错的工作。他毫不在意国家主义、种族动乱或宗教信仰的分歧。他想探讨的是心中的一个困扰,但是又不想表达得太粗俗。他说他已经结婚,而且有一个小孩。那孩子很可爱,他希望她长大后,世界能变得截然不同。他说他的困扰其实是性,但不是夫妻之间需要调整,也不是有了别的女人。他说性所以会成为困扰,是因为他的内心只塞满了这一件事。他的工作本来做得挺好,但现在他只热衷于性幻想。他愈来愈渴望更多性爱中的欢愉、美与温柔。他并不想和一般人那样,要不是性冷淡,就是把性变成生活中唯一的主题。他很爱他的妻子,但是他觉得自己已经开始把她当做寻欢的工具。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性欲愈来愈盛,现在已经是沉重的负担了。 

    在没有讨论这个问题以前,我想我们应该了解爱或守贞是什么。宣誓守贞其实一点也不贞洁,因为在誓言底下,渴望依旧存在。如果以宗教或其他的方式压抑欲望,反而是不贞与丑陋的。僧侣以誓约和否定来守贞,在本质上是一种世俗行为,所以是不贞洁的。任何形式的抗拒都会形成界分的铜墙铁壁,进而使生活变成战场;如此一来生活便毫不贞洁了。因此我们必须了解抗拒的本质是什么。我们为什么要抗拒?是不是传统中的恐惧造成的——恐惧自己会犯错或越矩? 

    受人尊重这件事已经深印在我们心中,因此我们宁愿臣服。如果完全不抗拒,我们真的会失衡吗?我们的欲望会因此而增长吗?还是抗拒助长了矛盾和精神问题? 

    自由就是毫无抗拒地度过此生,有了自由,无论做什么都是贞洁的。“守贞”和“性”是残忍的字眼,它们无法代表真理。文字是虚妄的,而爱并不只是一个字。如果爱是欲乐,那么其中必有痛苦和恐惧,如此一来爱便从窗户飘走了,于是人生就变成了苦恼。我们为什么要把“性”弄得那么醒目——不只在我们私人的生活里,同时也在杂志、电影、照片和替它定罪的宗教中。人类为什么赋予这项生活中的事实如此巨大的重要性?为什么权力和暴力有时还不及性来得重要? 

    否认是另一种形式的暴力,而性是一项摆在眼前的事实。如果我们只是一名智识的奴隶,不断地重复别人的话语,如果我们总是跟随、顺从和模仿,那么人生的大道就封闭了。假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