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从此,男孩办事底气特别足,把班级管得井然有序,同学们都很佩服他,最后全票被评为优秀学生干部。
有一次,男孩上自习课迟到了。
同学就跟他开玩笑:“当班长就是好呀。我们来晚了,挨你批评;你来晚了,谁管你呀?”
他“刷”地一下站起来:“我刚才跟班主任谈事去了,不是迟到。以后凡是我来晚的时候,都是为了工作,我决不会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不可能迟到。”
一句话,大家顿时哑口无言。
这一次,我提醒他了。我说:“你是班长,要有一个大肚子,容天下难容之事。不要把过去那么一点伤害,老憋在心里。耿耿于怀、愤愤不平、小肚鸡肠、睚眦必报。一个不能自我解脱的人,是干不了一番大事业的。曾国藩讲过,‘咬碎门牙和血吞了’。你应该用一种博大的心胸,去包容同学们的某些误解和调侃,相信他们不是恶意的。只有这样,你才能赢得更高的威信。”
男孩的心态平稳下来,高考成绩也不错,参加工作后,更是单位独当一面的骨干。
我女儿小学期间,曾在城乡结合部的一所学校上学。那里有一帮男孩,天天以欺负女同学为乐。女儿是转学生,普通话讲得又不标准,成了他们的首选攻击目标。孩子受了欺负回到家,就给她妈妈诉苦。妈妈也没招,气急败坏:“你自己窝囊嘛。你不会骂,不会打吗?你不会找老师吗?”
从此以后,女儿不再求助妈妈,想找我倾诉。我当时在青岛二中当教导主任,一天到晚忙得晕头转向。我晚上回家,孩子已经睡了;我早上出门,孩子还没有起床。委屈一天天积压下来,女儿就变得谨小慎微、患得患失、疑神疑鬼了。直到离开青岛,来到人大附小,她才一天天阳光起来。
多年以后,女儿考上北大。我逗她:“在青岛上了三年小学,你不回去看看?”
“那是我的伤心地,我不想回去!”
“有那么严重吗?”
她说:“老爸,你不知道:那段日子对于我来说,简直是场噩梦。”
原来有一次,她实在被欺负得受不了了,回家跟妈妈哭诉。她妈妈找到校长,哭哭啼啼地告状。校长一听也挺气愤,再转到班主任去处理。
班主任回到班里,做的第一件事,是抓住我女儿的红领巾,把她拖到教室的后面,罚她站着听讲。
第二节课,班主任让那几个欺负她的小男孩掐着表,看着女儿跑圈。直到今天,女儿谈及此事,依然泪眼婆娑:“我当时不敢跟您说,爸爸。我做错了什么呢?本来是我被欺负了,为什么还要我接受这样的惩罚?”
过去,我们家兄弟姐妹七个,为了争一点东西,经常打得鼻青脸肿的。一觉睡醒,第二天还是好弟兄。物质生活虽然匮乏,人的心理还是挺坚强的。现在的孩子一家一个:负面情绪如果不能向父母发泄,又没有手足,家里的路就给堵死了;假设老师不能主持公道,同学间交流又各自为政,学校的灯也就灭掉了。所以,家长不要指望孩子是不败金刚,更不要在他们面前失控、失态。
在美国一个小镇上,发生了一起银行抢劫未遂案。劫匪被保安困住了,竟然抱起一位五岁小男孩,把他当人质来要挟警方。最后,狙击手将劫匪当场击毙,鲜血溅落在男孩的身上,孩子目瞪口呆。
就在此时,谈判专家迅速把孩子抱入怀中,面对蜂拥而来的人群高声喊道:“演习结束!”大家都愣住了,随即明白了他的用意,一齐大声夸奖小男孩的勇敢,心照不宣地保护着孩子未萌的童心。
我接到过一位1989届学生的求救电话。
他说:“孩子现在上小学五年级了。有一天,班主任把我叫到学校,指出了孩子目前存在的三大问题,要我全力解决。我也不敢耽搁,在家里‘整顿’了一个多月,就是不见起色。王老师,您帮帮我吧!”
我问:“班主任谈了你孩子的哪些问题?”
他张口就来:“其一:会做的题经常出错,这是孩子粗心马虎的表现;其二:学习效率不高,学习方法有问题;其三: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不遵守课堂纪律。”
我告诉他:“首先,老师说孩子会做的题经常出错,是粗心马虎的表现。我以为这是一种误判,会做的题经常出错,一般是基本技能不过关。而基本技能的提高不是一步能到位的,需要持之以恒的训练。”
“其次,孩子学习效率不高是学习方法不当。这话没错。但老师不能仅仅是孩子问题的发现者,还要是问题的解决者。恰当的学习方法是什么?老师告诉你了吗?”
学生回答:“没有。”
我说:“显然,这位老师还存在着指导不到位的问题。”
家长既应该尊重老师的意见,又不能盲从老师的结论。每一位老师一年有几十上百个学生,一辈子下来,教过的孩子成千上万,对于某些孩子有偏见或者误判,当属合情不合理。可我们每一位家长,只有一两个孩子。为什么不能自己去了解、去判断你的孩子呢?老师一批评,家长回去就拍桌子瞪眼睛,跟孩子势不两立。我不以为这是教子有方,倒更像一种推卸责任。它的潜台词是:我对孩子已经没辙了;老师怎么说,我就怎么干。孩子再出事,那也是老师教我的。
如果老师误判在先,家长不分青红皂白,再对孩子一顿修理,这无异于双重摧残。所以,无论老师还是家长,都应该是孩子心灵的保护神;不要让孩子在自己最亲近、最信赖的人身上,看到绝望。尽信师不如无师。家长必须主动观察,独立判断,寻求解决。
怎么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会说?
孩子不需要完美的父母。太把自己当回事的家长,正襟危坐,神圣不可侵犯,越是这样,孩子越不买你的账。
我们班有位家长是大学校长。他常常摆出一副校长的架势、一派校长的口吻,批评自己的孩子。尽管家长的话很有水平,极富哲理。孩子还是打心眼里和他对立,父子关系非常紧张。
有一次,爷俩又因为一点小事吵得天翻地覆。无奈之中,家长打电话向我诉苦:“我身为大学校长,对自己的孩子却无能为力,感觉很失败。”
我说:“忘掉你的校长身份吧。干吗事事和孩子较真呢?你的成就、经验是明摆着的,你越是在孩子面前示弱、谦虚,你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就会越高大,越容易赢得他的尊重。”
家长有点醒悟:“是呀。有时我和孩子一起讨论学习问题,他明明听懂了,还要‘鸡蛋里挑骨头’,想方设法地驳倒我,一言不合就吵起来。”
我笑了:“孩子敢跟你叫板,他内心一定潜藏着一种力量和渴望。作为一个大学校长,你有很强的管理能力,对孩子本来是一笔财富。但由于你们彼此对立,孩子不但没有从你这里得到启发和力量,还因此受到伤害。”
家长很受触动,他说:“我一直以为孩子缺乏调教,就不断地提醒他、指导他。现在看来,恰恰是我的强项让孩子感受到挫折,促成了他的逆反。”
我接触过不少问题家长,其中不乏政府高官、企业高管、业务骨干。他们的优秀,已经给孩子带来无形的压力;再把单位里唯我独尊、发号施令的劲头带回家,对孩子就是一种灾难。
此后,这位大学校长降低自己的姿态,让孩子多说,自己多听,有时在孩子面前装傻,以培养他的自信心和挑战精神,父子关系明显改善,孩子成绩大幅度提升。
5岁的大卫跟大人说话,总喜欢拽对方的袖子。爸爸妈妈对这种不绅士的动作,极为恼火,多次训斥大卫,却一直没有改观。
一天,他们带着大卫,去拜访老同学苏茜。不一会儿,大卫踮起脚尖,又拉起妈妈的袖子,指着桌子上的食物,大声叫道:“妈妈妈妈,我要吃那个!”妈妈一脸尴尬地看着苏茜。
苏茜弯下腰,把脸靠在大卫的脸上,顺着他手指的方向看了一下,然后微笑着说:“要豌豆泥,是吗?”大卫愉快地点点头。这一次,大卫没有拽苏茜的衣服。
“你们是不是从来没有蹲下来和大卫讲过话?”苏茜突然问道。
“嗯?”
苏茜接着说:“在我看来,大卫抓住别人的袖子,就是想让那个人低下头来看着他,或者蹲着和他说话。”
要求平等是人的天性,而居高临下似乎是某些家长和老师的本能。记住苏茜的话:孩子希望你低下头看着他,或者蹲着和他说话。
今年暑假,河北有个女孩和父母一起来找我。进了办公室,女孩坚持让父母走开,要单独跟我谈。我俩一坐下来,女孩递给我一个信封,我抽出一看,竟然有30多页!
信中谈到:女孩读高一那年,成绩很优秀,后来遇到一个男孩,两人就好上了。短暂的甜蜜之后,女孩发现男孩毛病很多,不想跟他继续交往。男孩就对她恶语中伤、到处造谣,同学们议论纷纷。女孩始终包围在是是非非里,有苦说不出,越来越孤独。此时,另一个男孩来到她身旁,女孩又抓到一根救命稻草。可先前的男孩竟然告诉这后来的男孩:女孩作风有问题。于是,第二个男孩也离开了。
高二以后,女孩的学习一落千丈。
女孩哭着说:“我也想学习,但一想到那些,就没办法安心。现在,我终于下定决心,必须离开原来的学校,到您这里学习。只要您在我身边,我就可以做得很好。王老师,您能保护我吗?我的这些经历,只敢对您一个人讲;说出来,我觉得舒服多了。”
我问她:“你没有对父母讲过吗?”
她摇摇头:“没有。有一天,我刚说有一个男孩喜欢我,就被他们劈头盖脸揍了一顿。以后,我再也不敢开口了。王老师,您相信吗?我好几次都想自杀了。”
我看着女孩哭得差不多了,安慰她:“你来这里学习,我会收下。把你的爸妈叫进来,我跟他们聊一会吧!”
我问这对夫妇:“你们知道孩子高中三年过得愉快吗?你们了解她都在想些什么吗?”
妈妈说:“这孩子高中三年成天愁眉苦脸的,也不知道她都胡思乱想些什么?净那些事。”
我问:“什么事?”
“我们也不知道啊。有时看她哭哭啼啼,问她也不说。”
我生气地说:“你们怎么问的?是不是有一次她刚说了个头儿,你们就揍了她一顿?”
爸爸不好意思地说:“是呀。我一听,小小年纪男男女女的,不好好学习,什么乱七八糟的!皮带就上来了。”
我继续说:“你们太糊涂!孩子整整三年都不开心,你们就不问一句‘为什么’?就不找找自己身上有没有问题?孩子好几次想自杀,你们知道吗?你们这是要把孩子逼上绝路啊!”
两位家长这才一个激灵地坐直了:“她自杀干啥?”
我毫不客气:“那得问你们!”
一个十几岁的女孩子,在感情的漩涡中难以自拔,只有父母可以帮助她,可偏偏父母什么都不知道。他们不仅无知,而且冷漠:火上浇油,在伤口上撒盐,甚至拳脚相加。这个节骨眼上,最容易出现悲剧。
这就是严厉的暴力。
许多父母为自己的过失申辩:“我也是为了孩子好啊!我是爱之深,责之切!”
但是,我要说:“爱孩子是一只母鸡都会做的事情。家长们不必因为孩子不理解,就觉得自己多么委屈,关键在于你‘会不会爱’。”有的孩子在高中谈了三四个朋友,家长一无所知;有的孩子打架、洗钱,家长闻所未闻。有时候,我真的很震惊:这些家长成天干吗去了?一经调查,他们几乎无一例外地拥有莫名其妙的严厉。有些是冷暴力,一看到孩子就把脸拉得老长;有些是热暴力,一点不对就拳打脚踢。有些亲子关系破裂的程度,让我怀疑:那个十来岁的小人还是不是他们的孩子?
现在,有不少人批判溺爱。其实,溺爱和严厉只有一线之隔。家长不懂得爱的技巧,孩子得不到家庭的温暖,转向社会去寻找情感安慰,这样下去,什么问题都可能发生。
美国心理学家为幼猴设计了五种人造母猴,以此探讨母亲的拒绝会给孩子带来何种反应。第一种,让母猴偶尔吹出强劲的风;第二种,让母猴猛烈晃动身体;第三种,给母猴装上弹簧;第四种,给母猴身上布满铁钉。但是,这四种“母亲”都未能将幼猴从它们身边赶开。唯独见到体内灌满冰水的第五种母猴,幼猴躲在墙角,逃离了这位“母亲”。
可见,最可怕的拒绝是冷漠。
我在山东期间,有个学生的父母离异了四五年。女孩跟着妈妈过,天天听她妈妈念叨:“你爸爸太差劲了!简直就是恶魔,从来不干人事!”孩子就这样在心里种下了仇恨的种子。
到了高三,我给这个班上课。看看这个女孩,虽然人长得很漂亮,却总是愁眉不展。
有一次,她的数学考得特差,来到办公室,坐在我身边,一句话也不说。
我只好先开口:“你挺有意思的,到我办公室干坐着干啥?让我欣赏你一脸忧伤?”
这孩子“哇”的一声,就哭开了。
我笑着说:“别哭别哭,大老王就是救苦救难。你只管有苦诉苦,有冤诉冤。”
这孩子抽抽巴巴、断断续续地,跟我讲了她的身世,她的迷惘,她的痛苦。
我叹息:“你挺不容易呀!从小受了那么多伤害,心里有那么大的阴影,你还这么坚强,这说明你挺优秀嘛!”
女孩一直都在和父亲的严重对立中度过。有一年,她爸爸开着奔驰,兴冲冲地来看她,想给她一些零花钱。这个女孩竟然当着很多同学的面,把钱摔到爸爸的脸上。
她气势汹汹地说:“你真让我恶心,你以为有钱就什么都能办得到吗?没门!”一顿呼天抢地,把爸爸赶走了。由于长久没有父爱,在女孩的内心里,又觉得爸爸很神秘,于是天天祈祷:“让我超过爸爸吧!让他自责吧,让他痛苦吧!”孩子时刻被仇恨折磨着,干什么都别别扭扭。
我开导她:“你才十五六岁,不能完全理解父母的感情。他们走到今天这一步,肯定有一些你这个年龄无法知道的原因。现在,你光听你妈妈的一面之词,就把你爸爸打入地狱。我的直觉告诉我,你这样做肯定有偏差。等你成家立业之后,你会重新看待这些事,到那时再来判断:你父亲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现在,你先收起这个仇恨,一定能考上一个好大学,超过你爸爸。哪天觉得心里郁闷,就来办公室跟我聊天。还是那句话,有苦诉苦,有冤诉冤。”
从那以后,这孩子觉得有盼头了,一定要快快长大,主宰自己的命运,脸上越来越灿烂。恰好,她的亲戚给她办了去美国的留学手续,需要60万储备金。这个傻孩子跑来找我:“王老师,您能不能借我60万保证金呀?”这个时候,我已经调到北京。
原来,女孩的父亲心疼孩子,又无计可施,经常以我的名义给孩子送钱。孩子当了真,以为我这个教书匠挺有钱的。可我上哪儿弄这60万呢?
我只好采取缓兵之计:“我帮你借,你不用担心。”
我转身给她爸爸打电话:“你表现的机会到了,你女儿要到美国留学,需要60万元留学储备金,你能不能做这个担保?”
“就是卖房子,我也要凑齐60万!”
我拿着她爸爸的钱,以自己的名义,给孩子提供留学担保。
女孩临走的时候,我到机场去送她。我告诉她:“储备金不是我的,是你爸爸一笔一笔地凑齐,交到我手上的。”
眼泪在孩子的眼眶里直打转,她喃喃地说:“为什么是他?”
女孩到美国留学期间,一直和我通信。我把她爸爸这么多年,通过我对她的资助,一点点透露给她。我说:“要懂得父亲的爱,你还需要时间,需要平静。”
女孩第一次回国,她最高的要求:只要爸爸和妈妈两个人,一块到机场去接她,一家人找个餐馆,吃顿团圆饭。眼看孩子就要开学了,从青岛到北京转机,我去送她。孩子又哭开了:“王老师,我不去美国了。”
我一愣:“为啥?”
“我出国留学,就是想离开这个伤心地,忘掉我的家庭。可是,我回来一看,爸爸妈妈对我这么好,为什么还要花那么多钱,去过背井离乡的生活呢?”
我笑着说:“踏踏实实把大学读完了,这些事以后再说。”
现在这孩子在加拿大工作,发展得很好。
很多人问我:“单亲家庭无论怎么做,都会给孩子造成伤害吗?”
答案是肯定的。
上一辈人的恩怨,会无可避免地投射到孩子幼小的心灵上。我劝慰过无数怨偶,不到万不得已,绝不能走到那一步。已经是单亲家庭的父母,唯一能做的就是克制、忍耐,不要把自己的怨恨种在孩子身上,而要让岁月的暖流融化孩子心中的冰雪。
我教过一个孩子,一直由爷爷奶奶带着。她爸爸是个外交官,今天上这个国家,明天去那个国家。孩子一生下来,父女就没见过几面。孩子心里也没有“爸爸”这个概念。
孩子上高一,有一次看到爸爸和妈妈住在一起,觉得不可思议。
她说她爸爸:“这么多年见不到你的人,我妈凭什么和你在一起?”
她爸爸也很苦恼:“我从来就没听到孩子叫我一声爸爸。”
我跟家长建议:“既然说话不能沟通,不如写封信试试?把十几年想说不敢说、想说不好说的话一古脑儿都写出来。让孩子认识认识你这个老爸!”
家长咬咬牙:“成,我也不要脸了,一定要让她了解我的苦衷。”
亲爱的女儿:
爸爸想念你,想了很久很久。十六年前,你还在妈妈的肚子里,爸爸在三万英尺的高空中,从那时起,我就开始想你。我有一种预感:你会是一个漂亮的女孩儿,长得像你的妈妈,聪明活泼。
现在,我更加想你。因为我们每天很近很近,心却很远很远。昨天,你兴致勃勃地告诉你妈妈:老师说你再加把劲,考上清华北大,顺理成章。爸爸真替你高兴,梦想正在一步步走向你。每个人年轻时,都有属于自己的梦。爸爸当年,一心想做一个行走江湖的外交家。为了这个梦,爸爸再苦再累都不怕,却没有想到竟然会赔上女儿对我的爱。
爸爸活了四十多年,从来没有流过眼泪。那天你恶狠狠地阻止我和你妈住在一起,我第一次哭了。原来我一直戏称自己“四海为家”,谁知道,天下之大,竟然没有我的容身之地……
这位老爸“一把辛酸泪,满纸荒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