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明海风云-第42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别看这小小一个行动,真要实行下去,可是相当的困难:洪门体系下的生活实在可以冠绝整个大明朝,整个洪门体系下都百姓、工作人员,几乎没有大富大贵之家,但是总体而言,却是人人家中都是富足之家,岛内都各种物资又很丰富,使得大家也都渐渐习惯了在生活上的享受之风。

    平常人家,以前的时候有一顿饱饭,几身替换衣服久已经是难能可贵了,可是现在在洪门岛上走一圈,除了那些新招募来、还没有在岛上站稳脚跟的新人以外,只要在岛上生活超过三年的人家中,谁家桌上不是四五个小菜一顿饭食,其中鱼肉是必不可少的。

    至于福利待遇更好点洪门体系成员,出门在外都已经开始习惯乘坐别人拖拉都二轮车,也就是民国时期的黄包车,以体现他们都富足;而他们身上穿着的衣衫,更是五颜六色、花枝招展,绫罗绸缎无所不包。

    从中,就能看出洪门成员在思想上的变动,几乎少有人家还保持当年艰苦之时的朴素作风。

    为此,李天养先是在私底下跟吴杰、刘香、吕逑等高层通过了一次口风,将自己都顾虑等说与吴杰他们听,获得了他们的赞同以后,再一连在洪门体系当中召开几次大会,不仅仅是号召洪门的成员改变他们的生活作风,同时还出台了一系列的章程操守,将很多铺张浪费的行为用白纸黑字給传达了下去,杜绝大家继续奢靡的生活。

    于此同时,在民间当中,陈玉墨都话剧社一连出台了好几场新戏,以及老一代的《白毛女》等旧作,让百姓们在忆苦思甜的同时,也回去慢慢思考大家这些年来渐渐升起的变化,让他们去自我反省他们身上的毛病。

    相比洪门体系的成员,普通老百姓们身上的铺张浪费才是最难解决的事情,虽然大家的富足,来自于洪门体系的优越,工作劳动所换取到的利益,远比大明朝其他地方赚得更多。

    可是这些东西说到底,都是通过老百姓们自己一手一脚的辛劳所赚取到的,李天养他们体系自诩民主开放,就连普通百姓在坊间议论评价李天养这个洪门实际上的领导者,洪门体系都成员都从来不会对他们有过多的招呼,那么人家花自己的银钱,享受他们自己的生活,洪门更不可能其强制规定人家该如何生活了。

    而在这样都大形势下,洪门成员想要有所改变,实际真的是一件很难很难的事情。

    毕竟,人家普通百姓的生活都能过得有滋有味,那么洪门当中这些原本条件更加优越的工作人员难道就真的应该迎合李天养他们的意志,故意将自己的生活搞得惨兮兮的吗?

    很显然,这是不现实的事情,李天养他们在推行各种章程很久之后,依旧无法阻拦住大家偷偷摸摸地去享受、采买各种原本被禁止的财货,很快,李天养就知道,这件事情的解决方式,肯定是出了问题。

    “到底该怎么办呢?”

    李天养一直扪心自问。

    作为首领,其实李天养自家人地生活一直都不算太过铺张,家中的儿女如今都已经在笨港学堂就读,与普通人家的子弟没有什么两样,甚至于孩子们玩的最好的几个伙伴,都是基隆镇上普通人家的子弟。

    而在生活上,母亲三娘倒是有些挑食儿,她却是很少食肉,更喜欢食用普通的蔬菜瓜果,而几个孩子们正在长身体,伙食上每日三餐必有几个肉菜以外,与一般人家最大的区别可能就是多了几杯从大安镇运转过来的牛奶,补充他们的蛋白质等。

    至于在穿着上,李天养从来都认为没有什么穷养富养的概念,大家穿着打扮和普通子弟人家完全一样,更是少有穿着绫罗绸缎的,因为后世穿越过来的李天养反而觉得普通棉麻的布料穿在身上,反而更加自在和舒服!!

    若是走在路上,没有人认识李天养的话,恐怕没人会觉得眼前那个穿着一身便宜的棉麻衣物的人,会是整个洪门最大的首领。

    事多李天养的影响,而且身在军营当中,洪堂军营体系的将士们倒是钟爱一身棉麻衣物,这东西打理简单,通风透气,作为军队制式衣物的原材料,大家早都习惯了它的特性,船上其他丝绸之类的东西反而会觉得不大自在。

    反观章羽彦、甘大彪、董浩然等一系的行政人员,倒是渐渐习惯穿着绫罗绸缎等精致美丽的衣物,这样更能彰显他们的地位。

    洪门体系下整体百姓的生活水平,都是一个较高的情况,李天养他们若是执意要对普通民众的生活享受进行压制的话,恐怕弄不好反而会引起大家都抵触心理。

    思来想去,李天养终归是找不到一个很好的办法,来解决这些事情的后遗症,只能通过自己对于洪门麾下切实可行的措施,来疏导这些问题在洪门当中的蔓延情况。

    首先措施自然是从规章制度上对铺张浪费事宜进行限制,在让大家公务上的财政进行公开的同时,切实规定了每个部门每年在财政上的预算。

    为了让大家对这些章程更加重视,李天养同将这些章程条例,与各成员未来的升职加薪相挂钩,使其明白此事与他们自身的利益关系。

    透明财政,自然就会让体系内的铺张浪费一目了然,每年大家在笔墨纸砚、交际应酬等等方面的开销如何,将会变成一串串清晰明了的数字,公示给大家。

    而洪门成员大多都是年轻气盛的年轻人,他们不安于自身如今的地位,当洪门的章程与他们未来的升职相挂钩的时候,只有事关己身的情况下,他们才会发自内心地去遵守、服从这些章程,而不是像之前那样阴奉阳违。

    其间,大批因为生活作风问题而被洪门内卫揪出来的腐败份子,被洪门坚决地按照章程执行了各种措施,或是直接被驱逐出洪门体系,回归普通百姓;或是被监禁关押,直接变成阶下囚。

    洪门行事作风铁血而迅捷,最终还是引起了底层百姓们的注意,或者说是担忧,随着大家对洪门系统当中频频动作所吸引、了解,自然而然地,他们也渐渐开始收敛起他们铺张浪费的动作来。

    当然,李天养他们很清楚,百姓们的铺张浪费被遏制的现象,只是短暂假象罢了,等到时过境迁之后,他们终归还是会走回到这条老路来。

    但是对于洪门体系来说,这事儿还是有所收获的,至少洪门体系成员当中的铺张浪费现象,以及因此而带来的享乐主意、斗志下滑等现象,也算是有所收敛,洪门这个新兴团队重新回到了他们应有的轨迹上来。

    所谓打江山容易坐江山难,培养一个团队同样也是如此,直到如今李天养才深深明白这句话内里的辛酸艰难,为此洪门在这一系列的整风运动当中,重新制定规章达到四十余条,处罚相关人员达到三百多人。

    而在随后,洪门开始在各地的成员进行轮换制,在非必要岗位上,所有正式成员在工作达到三到五年之后,都必须重新回到洪门大本营,进行思想教育、操守培训等等,这也算是一个长期而深远等工作。

    远行在外诸如谍战所这样等特殊职业,因为他们身份等关系无法回归大员岛重新整顿思想,但是洪门很显然也已经注意到了其中问题,每每派出去的联络人员却是可以进行轮换的,由这些联络人员对其进行思想洗礼、了解对方的内心动态和变化,加强他们与家里亲人之间的联系,都是洪门随后要进行的复杂而必要工作。

    一场整风运动,一直进行贯通到了整个崇祯十二年的漫长时光当中,虽然表面上对洪门似乎影响不大,反而还造成了不小的骚乱等迹象,可是内里看来,却是对洪门重新锤炼了一番,让整个团队在对这些年的扩张当中所吸收等各类参差不齐人员去芜存精,保存了整个团队的思想统一性,让其整个团队不管是在配合上,还是在实际工作当中,效率都大大提升一节。

    就在洪门进行大力整顿的同时,而此时此刻的大明朝北方,却是又一次陷入到了漫天战火当中。

    原本历史当中,去岁年末大清朝就该发起的入寇之行,因为前番在朝鲜战事下的不顺利,而拖延至今,到了崇祯十二年的年尾之时,终于将前岁从朝鲜劫掠而来的诸多人口、物资消化完全,己方损失的将士补充完备以后,大清朝皇帝皇太极一声令下,强大的女真铁骑终于再一次挥舞起他们手中刀兵,迎着寒风朝着辽东的大明朝边军杀了过来。

    大清军队如今这场晚了差不多一年的战事,此时发动起来,其所能对大明朝造成等损失,其实已经与原历史有了太多等差异。

    此时的明朝,前有因为洪门一箱账本带来的晋商覆灭之局,为大明朝财政带来了上千万两白银的进账,不但将之前拖欠的边军将士薪饷补齐,还有余力对边军将士的军备进行一番补足。

    后又有卢象升、洪承畴等巡抚督师不遗余力地对中原地带的农民军队进行镇压,各路农民大军皆遭受到了沉重打击,而伴随着官府上的一系列安抚流民、难民等举措,此时的农民军起义运动,恰好是处于最低谷等时期,让大明朝能够伸出余力来,对这一次的大清军队入寇进行强有力等拦截。

    

第1233章 局势纷乱() 
延袭了原历史崇祯十一年时的军事计划,晚了一年的大清朝军队入寇,一如既往由大清朝贝勒多尔衮与大将岳托兵分两路,朝着大明朝的边关长驱直入,一副要杀进山东腹地的事态。

    多尔衮率领大军自青山关毁关而入,沿途边关将士猝不及防,损失惨重;而岳托则带着一支偏师,沿墙子陵入寇,两军兵锋皆直指山东济南城池。

    好在一点,经过初期的仓皇以后,祖大寿等大明边关良将纷纷奋起,之前朝中给予的粮饷军资得到了极好等重用,在迁安、丰润等城池间,各路将士用命之下,终归是为大明朝调兵遣将拖延到了足够的时间。

    当清军主力在打下沿途这些城池,在通州两部汇合之时,济南城以及周边城池有了防备之下,利用城池高深而坚固的地利优势,愣是将多尔衮清军将士给拖住了脚步。

    卢象升、洪承畴等大明督师,刚刚结束对大明朝农民起义军的镇压,临危授命,带着各自的兵马千里迢迢直奔山东,赶在多尔衮等军马尚未占据济南城之前,大军直逼清军主力,一副与之正面交战等态势。

    多尔衮作为主帅,为了闭大明军队之锋芒,最后还是放弃了与明军正面决战的想法,而是化整为零,数万大军一分为八,对济南城周边的城池展开了劫掠,利用骑兵的优势机动性,绕过卢象升、洪承畴等大军的包围网,有条不紊地往后回拉。

    十余座山东城池毁于一旦,近二十万大明百姓被清军劫掠,裹挟着往关内撤退。

    等到洪承畴等大军赶到济南时,清军大军带着裹挟的大明子弟都已经远去了数百里。

    此时若是洪承畴等人愿意追赶,怕也是能够咬住清军后撤之脚步,毕竟对方裹挟的人口物资拖慢了他们的脚步。

    可是洪承畴等人最终却是放弃了此等打算,清军野战之利于大明军队来说,犹如猛兽,人人谈之色变,且明朝大军就算追上了清军,可是其追赶位置怕也是接近了边境之地,若是对方在此设伏,恐怕大明这十数万大军未必能够顶得住对方的攻势。

    相较而言,就这样逼退了清朝入寇之军,于大明朝来说夜不算太差,即便对方劫掠了明朝山东百姓近二十万,可是对于整个大明大局来说,倒也不是伤不起的。

    一场大战就此告一段落,卢象升、孙承宗等明朝栋梁之材未在此次大战当中阵亡,大清军队此番对明朝所造成的损失未及原历史当中的一半,这些斗能算是不行当中的大幸。

    但是正因为卢象升、洪承畴等人因为这次清军入关等军事行动所影响,不得不北上支援山东,却是给了正被打压得差点灭绝的农民起义军带来了一线生机。

    首先反正的是原本被大明朝诏安的张献忠一支,在谷城重新举义,周边县城百姓纷纷响应,带动大明朝留守山西、陕西之军力前去绞杀扑灭;趁此时机,一直在商洛山中躲藏潜伏的李自成急忙出兵,南下湖北四川,四处逃窜躲避大明军队等围追堵截。

    此时,接任绞杀农民军的督师熊文灿又闹出了与内阁中枢杨嗣昌的不和,两人在农民军的绞抚问题上有着很大矛盾,因此而贻误了战机,给了农民起义军一个喘息的机会。

    是时,李自成汇合了前来投奔他的何三江等大将以后,一路招兵买马,加上连年的地质灾害对于北方百姓的生活摧残,让其招买将士轻而易举,天时地利人和之下,很快又恢复到他实力鼎盛之时。

    何三江一干将领,在李自成危难之际前来投奔,很快便成为了李自成麾下极受重用的心腹,随着闯王李自成大军的迅速扩张,何三江、白玉山等人手中等兵力夜都迅速膨胀了起来。

    而当年曾在李自成麾下任职,后来因为被官兵围剿而与大军失散的彭志海、朱大壮一伙人,在李自成大军进入河南,在河南站住脚跟以后,也在洪门老家的命令下,前往投奔李自成大军。

    不知不觉,在农民军中洪门所拥有的军事实力,已然不可小觑。

    李自成开始谋夺河南重地洛阳,积极准备着一应事宜,而此时李天养这边除了派人给予彭志海他们消极配合等态度以外,却是准备将洪门洪堂军队暴露出来,亲自带领军队出征了。

    李天养浅薄的历史记忆当中,最终大明朝走投无路,被清军入关最大的缘由,却是因为农民起义军攻下京师,逼得崇祯皇帝吊死在煤山上。

    而在失去了崇祯这一个大明朝的主心骨以后,边军将领吴三桂最终投诚清军,引清军大军入关,进而雀占鸠巢,以少数民族之身,统治了华夏数百年等时光,也铸造了华夏历史最黑暗的一段历史。

    故而,李天养无论如何也不能让农民起义军攻下京师,更要想尽办法保住崇祯皇帝等小命,而要做到这些,洪门却是再也不能置身事外,而是需要主动站出来,依靠己方的军事力量来实现这一目标。

    或许有人问,既然李天养不愿意让农民军队壮大起来,那为什么他还要让自己麾下的谍子们主动投靠李自成呢?

    原因很简单,那就是大势所趋。

    农民起义军的糜烂不是一朝一夕等事情,夜不是李天养他们小小一个团队就能改变的现状,强如大明朝这个幅员辽阔的庞大帝国都对这件事情徒生无奈,那偏居一隅而身价并不丰厚的洪门,又拿什么来阻拦这个大势呢?

    土地兼并、小冰河时期、女真外患等等因素,造就了明朝北方星火般燎原的农民起义,明知道无法阻拦的情况下,李天养自然只能顺应时势,抢先一步布局农民起义军,为接下来的实力储备,打好坚实的基础。

    李天养想要出山,这却是福建巡抚萧奕辅求之不得的事情,其实自宁德事件之后萧奕辅一边在愤怒晋商的胆大妄为之外,同样不无对洪门的担忧。

    一个连大明朝军队都敢动手绞杀的团体,其内心深处到底有几分忠君爱国之心,那就只有天知道了。

    既然自己坐到了福建巡抚这个位置上,那么萧奕辅也多少还是有几分食君之禄忠君之事的自觉的。

    他一直在想办法,看能不能在不引起李天养反抗的情况下,将洪门实力削弱一二,或是将李天养调出大员岛中。

    如今真是瞌睡来了送枕头,萧奕辅还在想着怎么对付李天养的时候,李天养这边厢却是主动站了出来,一封请战书往萧奕辅桌前一送,表达了他对河南农民军队的担忧,希望萧奕辅能够准许自己带着澎湖水师一万将士北上,为大明朝尽忠职守。

    李天养等选择出乎了萧奕辅的意料,他没有想到李天养会在这个国家危难时刻挺身而出,彻底打破了萧奕辅对于李天养一代枭雄的看法。

    不过这并不妨碍萧奕辅想要趁机将李天养调出福建的想法,不管李天养是不是真的忠君爱国,但是只要他在福建一地,那也就意味着他对福建官场上的威胁。

    “准了!”

    为了让李天养尽早出兵,萧奕辅不但当场就同意了李天养的请书,同时还难得大方地提前预支了数月的军饷给李天养澎湖水师一步部,以及足够澎湖水师一万将士半年之用的粮草。

    于此同时,萧奕辅还给兵部尚书熊文灿修书一封,为李天养兵马调动提前做好安排,打消他们前往北方的阻碍。

    原本应该在今年因为政见不和,而被内阁杨嗣昌給拿下问罪的熊文灿,受益于去岁晋商覆灭,当时主管山西等地军务的熊文灿算是在这件事情上立了一大功,畏朝廷筹措了数千万两的军资,而他自己却是差不多两袖清风,几乎没有从中渔利。

    故而,在今岁虽然与杨嗣昌立场不和,但是在杨嗣昌的污蔑下,崇祯皇帝却还是因着去岁的功绩,而没有对熊文灿捉拿问罪。

    哪怕当初由他诏安的张献忠最终再次反叛,李自成大军重新死灰复燃,朝中除了一封封措辞严厉的诏书以外,熊文灿却还是在他总理山西、河南等地军务等兵部尚书位置上呆着,座位虽一直摇摇欲坠,可就是没有倒下来。

    也正是因为前线主帅熊文灿没有背阵前换帅,这也使得农民军队在河南、湖北等地重新崛起,可是大明军队和官府却没有出现慌乱之局,依旧在迁安缓慢而坚定地对农民军队进行着镇压。

    福建巡抚萧奕辅的奏折送到熊文灿等手中之时,其实也无异于一根救命稻草,之前卢象升、洪承畴北上救援山东,带走了山西、陕西等地等主力军队,此时农民军的糜烂,其实更多不是在于明军的无能,而是因为此时熊文灿手中无兵可用。

    地方卫所当中的那些老弱病残,守御地方治安都显不力,更别说镇压燎原之火一般等农民起义军了;而就地招募、诏安农民起义军将领,有了张献忠前车之鉴,熊文灿却也是如那惊弓之鸟,不敢轻易相信这些农民军将领了。

    现在却好,福建巡抚竟然派出麾下大将,大明水师提督、总兵李天养前来支援自己,着本就是熊文灿求之不得等事情,哪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