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明海风云-第34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说明,至少静浦这里的气候,还是适合橡胶树生长的,这也是李天养一直担心的问题,物种因为气候等关系无法自然生长点事情,时有发生。

    就连玉米土豆等农作物,刚刚引进到大明朝的时候,不论是收益还是生长闪婚,都有不同程度的不适应,随后数代之后才稳定下来。

    因此,哪怕此时橡胶树随后陆续依然会有死亡等情况,只要最后能够茁壮成长超过三成,都可以说橡胶树适宜在静浦镇生长。

    当然,栽种橡胶树是长远发展,现在洪门也向澳门葡萄牙人发出了大量采购橡胶成品的意向,并给出了一个合理的价格。

    对于西方人来说,大明朝从来都是贸易逆差的强大存在,这也就是说每每西方人从东方运输大量香料、瓷器、生丝、棉布等等商品前往世界各地赚取银钱的同时,他们返回远东大明朝的时候,因为大明朝本身地大物博的关系,除了少数奢侈品以外,很少会有其他的需求,那么西方人只能拿着真金白银回到大明朝采购物资。

    这也是有宋以来,华夏大陆虽然缺乏金银矿脉,但是民间白银储备却越来越多,华夏商业朝着银本位质方向发展,而不虞有白银不足的重要原因。

    现在洪门主动提出采购橡胶成品的意思,在葡萄牙人看老,却是打开了一个能够再一次赚钱的重要渠道,而不是傻巴巴地运送大批的白银回到东方来交易。

    至于洪门为什么需要采购这种,在葡萄牙人、西班牙人看来只是有趣,实际使用效果却不算太大的货物,就算引起了西方人的关注,但是在西方人没有想到使用硫化方法来改变天然橡胶的性质之前,他们恐怕不会对其有着太大的兴趣的。

    李天养本以为,把橡胶使用在轮胎这个方向上,应该是橡胶制品最大的用途,然而事实告诉他,反倒是他一直觉得用途普通的防水性,才是橡胶制品,在洪门当中最大的使用价值。

    洪门如今使用高炉(再提醒一次,此高炉非彼高炉,因为李天养自己混淆而模糊的记忆,将功效更趋近于平炉、转炉的炼钢方式叫成了高炉,日后不再提醒。)炼钢,使用的燃料,是从玉山部族开采出来的煤炭。

    而这煤炭,也并没有直接使用到炼钢当中,在研发院的研究成果当真好,直接使用煤炭炼制出来的钢材,与将煤炭再加工一次,炼制成焦煤以后炼制钢材,两种钢材之间,后者不论是从硬度,还是从韧性、延展性上,都远远高于前者。

    此时化学知识在洪门,还属于一个神秘的学科,虽然有着李天养那浅薄记忆关于化学方面,给予了洪门子弟们一个启蒙,但是他们现在还达不到明白含硫的煤炭炼钢对于钢材有着很大的影响。

    炼制焦煤,让洪门收集到了许多煤焦油,之前研发院对于煤焦油的研究中,得出的最简单的利用方式,就是将其当做日常燃料,或是用来作为油漆代替桐油等,使用在制船工艺上。

    同时,煤焦油当中还有一样衍生品,那就是沥青,是李天养现今能在大元岛上找到少有可以在某些方面代替水泥得东西。

    特别是在修筑道路和广场上,以及修建楼房用以防水上,这沥青的作用可比水泥要强大得多。

    水泥实在太硬了,之前的马车、牛车等运输工具,以及马匹跑在水泥路面上,马掌、木质滚轮与坚硬的水泥路面之间的摩擦力相对不足,让人不敢畅快地在马路闪婚奔驰,否则难免会出现翻车或是刹车不足的情况。

    而沥青铺设的路面,地面较软,且摩擦力更强,使得马掌、车轮与之摩擦,更容易掌握好速度,唯一的缺陷便是,这沥青从煤焦油中提炼出来的产量一直不足,不可能满足笨港周边如今繁杂的马路线。

    如今倒好,研发院又发现了一种对于煤焦油的使用方法,这种方式一经发现,不管是对于洪门普通百姓的生活,还是对于洪门日常,都有着极为强大的作用。

    没有想到,橡胶竟然可溶于煤焦油中,然后再通过转换等方式,让橡胶又从煤焦油中置换出来,附着在布匹等东西上面,就能形成一件完全防水的雨衣、帐篷等物件儿。

    别看这东西似乎很简单,但是对于这个时代而言,其作用不可小视。

    火药武器在这个时代,之所以一直难以超越冷兵器,其中一个最大的因素,不无因为火药这个东西容易受潮,不易保存,以及钢铁、铜铸造的大炮,容易跟水等发生氧化作用。

    洪门现在还好,因为他们不需要过多的陆地作战,在水师队伍当中,因为设计和原理关系,洪门舰队当中的火炮,大多都居于甲板靠近水平线一层,少有放置在甲板露天之上。

    但是洪门现在下大力发展的燧发枪队伍,那就没有火炮这么好的运气了,在这个时代仅有油纸、斗笠等挡雨工具的情况下,洪门之前一直使用整张的兽皮来包裹、保护火药和燧发枪等,已经是极为奢侈的东西了。

    然而随着洪门队伍都逐渐壮大,火枪制造局也在紧锣密鼓地赶制,武装到整个团队当中去,那么李天养他们再想像之前那样,奢侈地使用完整点兽皮之类防水工具,那简直是天方夜谭了。

    因此,此时橡胶制品出色的防水性,对于即将转化为一支热兵器队伍都洪门来说,那简直就是跟瞌睡来了有人送枕头一样,让洪门的转化进度有了长足进展。

    (本章完)

第1003章 新船下水() 
    百姓们同样也得了利,以前但凡下雨天出门,大家都舍不得穿上布鞋出门,因为只要出门,这布鞋必然会浸水,让人脚难受不说,还影响布鞋都使用寿命。

    现在洪门在物资有余的情况下,开始生产一些橡胶鞋,用橡胶制作出来的鞋子,不用担心鞋子会被雨打湿,脚掌依然保持干燥。

    同时还有,利用橡胶制作的雨衣,在日常生活中,比之以前使用的斗笠、蓑衣之类的东西,那更是有着天壤之别。

    倒是之前李天养一直倚为重点的轮胎制品,并非后世的空心胎,而是三寸直径的全实胎,在日常使用当中,其抗震性与摩擦度虽然有了强大提升,但是说实话用在火炮的滚轮上,其发挥空间并没有李天养想象的那么巨大。

    唯一可惜都是,虽然洪门向葡萄牙人追加了订单,可是葡萄牙人也是从他老大哥,远在吕宋的西班牙人手里采购橡胶制品,差不多一年半往来吕宋与美洲的西班牙商船,其携带的橡胶成品,肯定不足以满足洪门的需求。

    更别说,在洪门加大力度采购橡胶的情况下,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也不是傻子,自然少不了会私自截取一部分天然橡胶,研究它们为什么能够获得洪门的青睐,其是否有他们所不清楚得重要作用。

    因此,求人不如求己,一边洪门自然是加大力度从葡萄牙人手里采购天然橡胶,一边洪门则加紧速度研制属于自己的远洋深海商船。

    八月十一,李天养赶回了笨港,他这次前来,不是为了其他,而是为了出席洪门属于自己的第一艘仿西式两千料海船的下水仪式。

    随着笨港造船厂制造的海船越来越大,之前一直被严密隐藏在笨港溪深处的造船厂,现在也迁移到了笨港海岸线上。

    没办法,笨港当初之所以从入海口往内里延伸十数里,是因为当时弱小;现在洪门在南海一家独大,谁也不敢轻易与洪门作对了,那么为了发展,笨港展露大众眼光下,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华夏的计量单位一直都很混乱,比如征收赋税得时候,作为称量粮食的单位斗和石,因为称量粮食种类的不同,而有着重量上面的差异。

    因为斗和石是以容积来作为衡量单位的,因此像玉米、高粱这样都粮食,因为颗粒较大的关系,实际上会比小麦、小米这样的粮食实际重量要少太多。

    这也是一直以来,后世对于石这个计量单位有着各种各样的估算问题的原因。

    而在造船上锁使用的料这个计量单位,同样是以体积而论,因为制作工艺或是材料厚薄因素影响,使得制造出来的海船的承载量,有着很大的差异。

    因此,在向来重视数学这门学科的洪门当中,早已摒弃了料这个计量单位,而是效仿后世的计量单位,以两千斤为一吨,用吨来作为计量一艘海船的载重量。

    当然,因为现时代当中,一斤的重量要超过后世的,故而今日洪门下水都这一艘海船,载重量由研发院都成员仔细计算过,大致是在四百吨左右,而换算成后世的计量方式,则是差不多有五百吨的样子。

    这是一艘跟葡萄牙人的克拉克帆船有着一定差异的海船,但是其中又有着很多相似之处。这些年在杨志的领导之下,造船厂对于研习西方海船的制作工艺上面,从来就没有停止过。

    而前几年从海里捞上来的荷兰沉船、俘获的几艘荷兰战船,也同样给予了杨志他们许多灵感和借鉴,对于西方海船的建造原理,笨港造船厂也再不复当初的模棱两可和一知半解了。

    荷兰人能被称为“海上马车夫”自然是有其道理的,至少在他们的造船工艺上,有着与葡萄牙人截然不同都地方,甚至有些原理和技术,还更加合理和先进。

    加上李天养他们当年偷袭马公岛,俘获了不少荷兰人的工匠,其中就有还几名造船匠人,李天养李代桃僵,以假死为借口,没有将他们交回给荷兰爪哇总督科恩,而是将他们好吃好喝养在了笨港造船厂,同样给予了杨志他们不少的帮助。

    新设计出来的大海船,结合了葡萄牙人克拉克大帆船和荷兰式帆船的优点,又有着东方海船水密隔舱的技术,可以说是东西方技艺得结晶,在李天养他们紧张的目光中,顺着滚木缓缓划入大海当中,稳稳地漂浮在大海上那一刻,对于李天养和杨志他们来说,一股傲然之情,油然而生。

    “内舱无浸水!”

    “甲板无倾斜!”

    “吃水线在预估范围之内!”

    一连番的测量和计算,一个个肯定的声音传回到杨志和李天养的耳边,让他们脸上不期然地带上了灿烂地笑容。

    “升帆,起锚!”李天养将海船第一次航行的命令,让给了杨志,对于一手研制出来这艘属于洪门的四百吨巨船的杨志来说,这一刻也就只有他有资格下达这道命令,李天养自己都不配。

    三根高达六丈的桅杆上,十几张软帆硬帆,在娴熟的洪门水手的操作下,有序地伸展开来,在舰艏,侧翼,同样还有数张风帆伸展开来。

    在海风的吹荡下,巨船从一开始的静止,到缓缓提速,随后渐渐如同一支射出去的羽箭一样,划开海水,昂扬朝着远方海平面行驶而去,带起两条悠扬的白浪。

    “此时顺风,航速估算达到了每小时三十里左右,与‘杨帆式’海船相当,船速上基本达到了预期!”旁边测量计算的队员,再次上报一个振奋的消息。

    这个消息,也意味着这新式的巨船,不但能够作为今后洪门远洋贸易都重要海船,同样也能够作为日后洪门更大的杀手锏,几可与西方的一级战列舰相提并论。

    只要在随后的时间里,对于这种新式海船都一些工艺稍加改进,加强其护甲厚度,增强其风帆利用度,提升船速,再配合上上下三层的甲板舱,设计合理的炮位,那么跟西方的一级战列舰一较高下,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本章完)

第1004章 新航线() 
    新船的初次下水试验,取得了几乎完美的数据,当然其中也有许多的问题和毛病,但是在李天养和杨志他们看来,这些都是瑕不掩瑜,早晚都能加以改进的东西。

    新式海船,被李天养与杨志命名为了“蛟龙式”海船,前面已经有了截取杨志姓氏的“杨帆式”海船了,现在这艘威力和前景更大的海船,则被李天养和杨志赋予了更高的期望,希望能够像传说当中的一样,化蛟为龙,遨游在漫无边际的蔚蓝大海之上。

    虽然在航速上不尽如意,但是作为远洋贸易都货船,李天养相信,这“蛟龙式”海船应该能胜任东去美洲的任务了。

    当然,少不了的是,在这一艘“蛟龙式”海船上设置炮位,架设火炮和水手了。

    孙聚勇被调了回来,担任这一艘“蛟龙式”海船的船长,随船配备的水手也达到了一百八十余人,而按照研发院的计算,作为货船的“蛟龙式”海船完全可以装备三至四十门三十六磅以上的火炮,至于其他威力较小的二十四磅、十八磅火炮,同样能装备六十门左右。

    毕竟,这是远洋贸易,贸然前往美洲的话,李天养他们也无法知道西班牙人在阿卡普尔科等殖民地的总督,会对洪门有什么反应,因此必要的武装也是有必要的。

    故而,在李天养将这艘“蛟龙式”海船当做一艘战船来打造的话,那么此时各项数据都已经收集完成了的新船有必要在造船厂中继续打磨,对武装护甲、软硬帆的制式、规格等重新构造,继续提升其属性。

    孙聚勇其实蛮庆幸自己当初向洪门低头,最后还投靠了李天养他们,这些年来虽然没有了之前作为三当家时来得自由潇洒,但是现在他的威信和实力却又不是之前所能比拟的。

    洪门远洋船队一直由何勇和孙聚勇他们负责,之前还有郭长生作为副手分担了他们这些老人的权利,但是随后郭长生没过多久又被李天养给派去月港打理那边的齐心堂商号,权利又重新回到了何勇和孙聚勇他们手中。

    远洋船队现在规模一直保持在十余艘海船规模上,一直往来于倭国、朝鲜和南洋吕宋之间,为洪门赚取到了无数的银钱和物资。

    当然,何勇和孙聚勇他们这两位立下了赫赫功劳的功臣,李天养也没有亏待他们,这些年各种丰厚的奖励、利润提成,以及其他灰色收入,让何勇和孙聚勇都不用走在钢丝绳上,就能赚得盆满钵满。

    不过孙聚勇这些年静极思动,虽然大海上同样有着各种风险,飓风海啸等等天灾稍不注意就是一个船毁人亡的局面,远洋船队这些年毁在这些天灾上都货船不下十艘,但是孙聚勇心里却越来越想要重新拾起过去在刀剑浪口上打拼的欲望,哪怕他此时已经是四十来岁的中年人了。

    激起孙聚勇斗志的,是来自这些年孙聚勇他们与身边合作伙伴们的态度,来自于洪门越来越强大的实力和宽广的前景。

    远洋船队的回报固然丰厚,若是心无大智的人,比如何勇这种人来坐在其上,自然是两相得宜,可是它的短板在于其天花板是看得见的,除非真的有真才实干,否则想要做得太出彩是有难度的。

    以现在洪门在南海周边的实力和影响力,没有人会有胆量去摸这只大老虎屁股的,以何勇、孙聚勇他们现在的岁数,若是再不奋斗一把的话,现在他们的位置,恐怕就是他们一直做到退休的地位了。

    何勇或许还舍不得这一年上千两银子的收入,但是像孙聚勇这种敢于做起海寇,还爬上当家位置坐过的人,又怎么会甘心这么平凡地厮混下去。

    曾经有许多比他晚加入到洪门的人,比如吕逑之流,如今所处位置,都比他压力来得高大,手中精壮干练儿郎上千人,麾下战船数十,所过之处没有人敢跟他们对视。

    越是对比身旁那些曾经趾高气昂、现在却恭顺有加的合作伙伴,孙聚勇越是觉得洪门是一个有着美好前景的团队,若是有朝一日自己能为儿孙辈攒下一个官身,光耀门楣的话,那他就算下到黄泉去了,也对得起列祖列宗了。

    因此,孙聚勇主动要求,这次出海远航的行动,由他来担当船长,打开局面。

    孙聚勇的毛遂自荐,在李天养看来是可取的,一来孙聚勇有着丰富的远洋贸易经验,又熟悉大海习性,能够将天灾风险降到极低,且他是海寇出身,海战上面也不陌生,李天养也不用再另行派人护送其远行了;二来这些年孙聚勇他们在吕宋的贸易当中,也结识了不少西班牙洋人的水手,也学习到不少的西班牙语,在交流上又有很大的便利程度。

    如此种种,孙聚勇最终如愿以偿地当上了洪门第一艘“蛟龙式”海船的船长,这回跟随李天养李天养一起来到大兴镇,正好可以趁着造船厂杨志他们改进战船的机会,自己也操练一下手下这般精锐,已经重新拾起自己被优渥生活所打磨掉的斗志和血勇之气。

    李天养同样没有闲着,他观看完第一艘“蛟龙式”海船的下水仪式之后,他也一封信鸽发回了笨港,让笨港那边加紧时间,将这些时日铸造的火炮运输过来,武装在这艘新式海船的身上。

    与此同时,李天养也在催促着何勇,让他将从吕宋马尼拉招募的向导赶紧派遣回来,否则没有向导的帮助的话,李天养他们想要穿过太平洋到达阿卡普尔科,那可是有如海底捞针。

    好在西班牙人自己都水手阶层也鱼龙混杂,其中既有他们从非洲俘虏或购买的黑奴,又有他们在欧洲招募的他国水手,给予了何勇他们可乘之机。

    在厚利的诱惑之下,何勇他们在南洋吕宋,挖到了一名西班牙人经常往来吕宋与阿卡普尔科航线都熟练水手。

    正是基于此,李天养才下狠心加快了打通美洲与亚洲航线之间的贸易。

    (本章完)

第1005章 来自大明朝的黑科技() 
    崇祯三年十月底,洪门人口再次暴涨两万有余,经历了之前的粮食紧缺之后,从去岁开始,洪门所属的土地已经全都改种粮食,暂时停止了大豆、棉花、甘蔗等经济作物的种植。

    于此同时,洪门还发动居委会,动员洪门各地的百姓种植粮食,通过提高粮食收购价格、限制经济作物收购价格等方式,让洪门的百姓们为自己所用。

    这样做法并没有引起百姓们的抵触心理,陈玉墨她们自己的编剧,写了一些有关天灾人祸下穷苦百姓们的悲惨生活,让洪门处于幸福环境的百姓们回忆起曾经流离失所的时光,都想伸出手来帮助洪门招募的这些悲惨百姓。

    本来,招募来的流民,因为身处不熟悉的环境,人心会变得敏感而不稳定,与洪门各地的百姓们必然会出现各种矛盾和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