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唐朝好地主-第29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水车虽成本高,但效率是没法比的。普通人承担不起,那就多家人一起,或者地主家的水车,付钱用水。

    庄稼人的力气是不值钱,但现在不也能去工坊做工嘛,李镇这么多工坊呢,一年到头的招工,长期的临时的,都是随时要的。做一天工,可也不少钱。

    “先铁木各造一套,好了后试用改进,到时再量产。我们要建个打禾机工坊,专门生产这个打禾机,搞标准件流水线生产,尽量把成本降下来,让更多人可以负担的起。”

    流水线、标准件,这些对三个老匠头来说不是什么稀罕的东西,早已经习惯了。

    “不过就算降低些成本,还是会不便宜啊!”

    “我们要灵活一些嘛,比如说我们可以把这机子弄按揭嘛,首付一部分钱,然后剩下的分期付,加上一点点利息就好,这样我们卖了机子,百姓买了机子,各取所需,不是很好吗?我们也可以出租,按天租,甚至可以组织一些有空的庄户汉子,带着机器去帮人打稻子,专门负责脱料。”

    关中本来也不少地方种水稻,如今李家的水稻种的这么好,更带动不少人也开始在有条件的地方种起了水稻。

    这个打禾机,李超认为还是有销路的。

    再说了,若是到时用的好,再往江淮流域,往河套推广,那可都是水稻种植区。

    打禾机,不过是因为李家今年有三千多亩水稻,为了解决收割人工难的问题而制造的。

    但李超当年发明了曲辕犁,如今发明打禾机,也不仅仅只为自家考虑。

    大唐缺人啊。

    到处都缺人力。

    如果能够多发明一些机器,那就能解放更多的人力,解放更多的生产力。

    尤其是对于地主来说,更好的生产工具,绝对是他们最欢迎的,要弄好多奴隶、佃户很难,越来越难,但只要有钱,却能无限制的拥有许多工具的。

    “太子啊,你站在这里听了半天了,有没有听明白点什么啊?”

    李超转而问李承乾。

    技术创新,离不开支持,尤其是金钱的支持,除了有创新研究的资金支持外,还得有来自上层的支持,

    要是皇帝也一直把技术,当成是些奇淫技巧,那谁还支持技术创新?

    “这打禾机能节省人力。”李承乾老实的道。

    “嗯,节省人力,那你说,人力是什么?”

    李承乾摇头,不知道。

    “人,是国家的基石啊,有人,才有赋税,才有兵源,才有了这国家的长治久安。记住了,以人为本!”

    没存稿状态,昨天又出去办事了,没能更新,抱歉!(。)

第543章 营建新都() 
为了抢救一下太子,李超决定让太子加入到制造打谷机的团队之中来。

    “什么?你让孤做这个?孤可是大唐太子!”

    李承乾一听李超要他也来做打谷机,就跟猫被踩到了尾巴一样,炸了。

    “太子难道就不穿衣不吃饭了?这是功课!”

    李承乾不服气,刚才虽听李超说了一通的什么打禾机能代替人力,能解放生产力什么的,可他没听懂。心里固有的印象,工匠就是低贱的。

    堂堂太子爷,居然要做木匠活,这。。。。。

    不可接受!

    李超站在李承乾面前,从高往下俯视他,白眼瞪他。

    两人大小瞪小眼。

    最终,不到一分钟,李承乾承受不住,率先败下阵来了。

    看到他把目光移到一边,李超得意的笑了。老子还对不过你个七岁的小兔崽子?

    “孤要跟父皇告状!”

    无奈之下,李承乾只有搬出李世民来了。

    “可以,等你回了长安,见了陛下可以告我的状,但是现在,你老实的听我的话。陛下可是把你交给我了,让你听我的话。”

    “我要回长安!”

    “晚了,三天之后,你才能回去!”

    太子绝望的认命了。

    “说吧,你要让孤做什么?”

    “去把图纸拿过来。”李超不客气的指使。

    一开始,李承乾还不情不愿的,结果半天之后,李承乾已经乐在其中了。

    什么墨斗、什么刨子,都成了他的玩具,李超还不时得看着他,生怕他把自己弄伤了。七岁的熊孩子,只知道玩啊。

    李超有点怀疑自己了,万一自己激发了李承乾的工匠细胞,万一他成了一个木匠皇帝怎么办?

    “承乾,叫你来不是来玩的,是要你体验一下工匠技术,体验一下团队合作。你看,我们造一个打谷机,首先需要的是什么?”

    “木头。”承乾答道。

    这回答,让李超差点给他一个爆栗。

    “错,要造一个打谷机,首先你得有一个设计。就好比说,我为什么要造一个打谷机?因为人力打谷脱粒太慢了,我们有了这样的需求,需要一个能够更快更轻松的机器来代替。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需求,于是我才开始思考如何做这样一个机器。”

    “按照需求,以需求为目的,然后去设计一个符合需要的机器,设计,就是按需设计,不是胡乱设计的。这就跟我们做事一样,我们有需要,然后按需要,制定一个目标,一个计划,来解决这个需求。”

    李承乾似懂非懂。

    “打个比方吧,我在火里面煨了几个栗子,煨熟了,可是很炭,不能用手拿,这个时候你怎么办?”

    “拿火钳夹出来!”

    “聪明,火中取栗,直接用手不行,那会烫到手,所以我们用火钳,或者说直接拿木棍拔出来,让他冷却。不管用什么方法,我们都要借助于工具。使用工具,这是极为关键的,也是我们人和动物的基本区别。”

    “人和兽的区别不应当是人会思考吗?”

    “错,野兽同样会思考,但人懂得使用和制造工具,使用和制造工具,可以说才是人和兽的真正区别。”

    “工具能替代我们的双手。。。。。。”

    长安。

    李世民忙碌了半天,吃着长孙皇后亲自烹饪的饭菜,挺满意的。

    “今天的饭菜好吃。”

    “陛下的意思是臣妾以往做的饭菜不好吃了?”

    “没,只是觉得今天更好吃了。”李世民笑道。

    长孙皇后道,“那是因为食材好吧,陛下从灞上李家带回的那些食材,都非常不错。”

    “这个李超,小日子过的非常让朕羡慕啊。”

    “陛下,你就把承乾那么扔灞上了,也真舍得。”

    李世民放下汤碗,抹了把嘴,“臣妾这孩子也不小了,得抓紧教导。他平时跟着李纲、裴矩、马周他们学习,功课倒还是不错,可朕总觉得差了些。整天呆在宫中,不见世面。就如李超说的一样,连韭菜和麦苗都分不清楚,不外民间的疾苦,不了解世间百态。所以朕这次把他留在灞上,一来这孩子天天上学也挺辛苦的,让他在外玩几天放松一下。二来嘛,让李超教教太子,在灞上学点跟李纲他们学不到的东西。”

    “靠谱吗?”

    “臣妾就怕承乾在灞上学野了,文远这人,有时挺正经的,可有的时候又很随便。”

    李世民呵呵的笑道,“放心吧,承乾怎么说也是文远的女婿呢,他还会对太子不好?肯定是会非常用心的,朕也不希望文远一本正经的教太子学问这些,教儒家经典圣人语录这些李纲他们就可以了,朕就是想文远教教太子一些其它的东西。身为太子,太唐的储君,将来的皇帝,眼光得远,眼界得宽。”

    夫妻俩聊着天,内侍送来一封奏报。

    李世民打开看了,忍不住摇头。

    “怎么了?”

    “没什么,是关于承乾的。承乾在灞上,你猜他现在干吗?”

    “干吗?”

    “在跟着李超一起做一个打谷机。”

    “太子跟着李超做打谷机?做个机器?”皇后听到这里,眉头皱起,面色不太好看了。说好的让太子去长见识开眼界呢,结果跟着做起了工匠,这算什么?

    “皇后勿急。”李世民笑着道。

    他把太子留在灞上,当然不可能真的就扔下不管了。灞上还留下了许多侍卫和内侍呢,这些人时刻盯着太子呢,基本上那边的一举一动,都在他们眼中,然后又都奏报到宫内。

    李超带着太子做木匠,这是出乎李世民意料的。

    做的那个打谷机,看样子是个不错的东西,这些李世民其实也不太在意。但是听了奏报上关于李超对于太子说的那些话,李世民觉得还是很满意的。

    虽然他不完全赞同李超的这些,但起码也是有道理的。

    儒家的东西,不完全是对的,可对于治理国家来说很重要。但做为皇帝,不能偏听,得有自己的判断,起码对于儒家以外的东西也得了解。

    不管工匠也好,技术也罢,甚至是商贸易也好,这些应当都是治理国家的一部份,如何拿捏,如何把握,这是皇帝应当考虑的问题。

    李超总是那么另类的。

    “技术是生产力!”“以人为本!”这些话倒是挺有道理的,如今大唐就是缺人啊,有好的工具,好的技术当然是好的。

    但士农工商,主导地位的还应当是士,士是思想,是头脑,对于李世民来说,土地、耕种、税收、商贸这些都很重要,但更重要的应当还是士。士就是吏治,是人事,是管理。

    不过让太子也开开眼界,也好。不能只盯着高处,也处看看远处,看看脚下。

    等长孙皇后回去了。

    李世民拿着奏报,看着上面附上的打谷机图纸,反复的看着。

    这个打谷机,有点意思,居然还有这样省时省力。若是朝廷拿到了占城稻,以曲辕犁深耕细作,加上肥料,再加上这个打谷机,那到时水稻可以在江淮大面积推广啊,朝廷的粮食产量大大增加。

    嗯,这个李超,脑子里整天在想什么?

    上次发明了曲辕犁,好东西,大大提高了耕地的效率,一头牛也能比两头牛耕的深和快。现在又弄出了个打谷机,大大提高了脱粒的效率。

    放下了这份奏报,李世民拿起了另一份奏报。

    这是份李超上的奏报,李超回灞上前上的,已经摆在他桌案上好几天了,李世民几乎天天都要看上几遍。

    他一直犹豫未决。

    李超的这个奏章,丝毫不比上次他提议对佛寺管理事情小。

    李超提议迁都,地址都选好了,在襄邓之间营建新都。这些奏章很详细的列明了迁都的原因,以及选址襄邓的原因。

    一二三四五,一条条列举的很清楚。

    说的李世民很动心。

    关中立都,好处不少。西汉立都关中长安,二百余年天下。

    但自汉以来,关中也有许多缺陷。

    比如说经过这么多年,关中的人口一直很多,垦殖过度,水土流失严重,关中平原无法承载这么多人口,粮食供应严重不足。

    其实,大唐的疆域极大,唐已经不是汉时以关中以及中原一代为主了。东南,也不断的开发,如今甚至在帝国占有极大的比重。

    当年杨广营新都洛阳,也是为了让帝国的中心处于天下的中心,更好的管理天下。

    如今,大唐一统天下,东南在帝国的格局中越来越重,大唐立都长安,距离东南太遥远了。

    甚至离东北部,也一样的遥远。

    再加上,关中距离草原太近,战略上也不太安全。其次,还是粮食问题,依靠关东转运粮草税赋,太难,而且关中无法承载太多的人口。

    若迁都襄邓,一来可以提高大唐朝廷的安全,二来襄邓处于天下中心,新都东移,那么对于东北、东南等地的控制力无疑能大大增强。

    其次,襄邓间周边的山川地理形势也不错,防御上也一样还行,而且襄邓又是一个大平原,能够开发的土地也多,又有水运优势,转运方便。

    再则,迁都襄邓后,必然带走大量人口,那么关中人口压力减轻。而朝廷迁都襄邓,还能带动江汉荆襄等地的大开发。

    这些地方可是还有大量未经开发的好地。

    如此种种,似乎迁都好处许多。

    只是,再建一个新都,花费不少,而且迁都,也必然会很麻烦。当年杨广营建新都洛阳,可是大兴土木,弄的劳民伤财。

    这长安城,其实也才不过营建几十年而已,现在抛弃另建一个新都,总觉得有点太耗费。

    许多天了,李世民还是没能拿定主意。

    迁,还是不迁?(。)

第544章 吃李大户去() 
迁都那是大事,之前太上皇的时候都已经讨论过了,那时就是当今一力反对。

    可是现在,皇帝却把李超的奏章交给宰相们议论,却是有再次考虑迁都的意思了。

    政事堂。

    “李超又开始折腾了。”

    “上次说不能迁都的是他,这回说要迁都的又是他。”

    “反正李超那张嘴,怎么说都有理。”

    “迁都,不说其它的,有钱吗?”

    “谁知道呢,我倒是想看看,他奏章上到底怎么说的。”

    “嗯,对,先看看再说,说不定李超还真的说的有依据呢。”

    “呀,还写了挺长,这一二三四五,一条又一条的,迁都的好处,都写的清楚,长安不适合再做都城的原因倒也写的清楚啊。这奏章,很有李超风格啊。要是我尚书省的那些官员们写奏章报告能写的这么简洁明了,就省心了。”

    萧禹扫了一眼奏章,不由的真心赞叹。不管内容如何,首先这奏章的写法就非常的好。

    “是啊,张超说话,总能打动人心。”

    政事堂里,宰相们一人拿着一份张超奏章的抄本,都在那里一边看一边议论。

    一开始,大家还挺轻松。

    迁都?那是那么好迁的?

    可看着看着,气氛就不太一样了。

    李超奏章里写的很详细明白,这长安城已经完全不能符合大唐帝国的都城地位了,太偏,太小,太落后了。

    “说的倒是很有道理的。”

    “嗯,之前李超反对迁都,说是因为大敌当前,朝廷迁都时机不对,而不是不应当迁都。现在吐谷浑、突厥都安抚住了,而朝廷也收复了朔方,如今局势正稳。朝廷无外忧,也无内患,此时迁都,倒没问题。”

    “迁都也应迁洛阳啊,为何却要选个襄邓?”高士廉道。

    “洛阳一来久经战乱,残破不堪。二来,论起地理防御形势,也不如襄邓。”

    洛阳的优势在于紧依黄河,而且杨广当年营建新都洛阳后,把运河挖通,使得洛阳正好处于南北运河的中点附近,加之有黄河水运之利,使得洛阳确实拥有不错的条件。

    但自隋末起,洛阳一直打仗,彻底打破了。

    十几年前才营造的新都洛阳,也早在被唐朝攻破之后,给拆掉了。现在想一想,其实有些可惜了。

    若是当初没拆掉洛阳宫城,就可以用现成的了。

    当然,洛阳的防御安全形势,不如长安。长安号称关中四塞,居于一隅,安全性能要比洛阳高,洛阳四战之地,虽说也有八关,但总体来说远不如长安。

    这也是当初太上皇时,选襄邓不选洛阳为新都的原因。

    襄邓的安全形势,仅次于长安,却是远高于洛阳的。而且襄邓一带其实是一个较大的盆地,又有汉水穿过,北面黄河南面长江,东面淮河,防御和转运都远超长安。且新都迁到襄邓那么京师东移,处于天下中心,有利于管理这个庞大帝国,尤其是对东部的管理加强。

    “在襄阳和邓州之间建一座新都,最大的问题还是营造的本钱啊。”

    长安已经不能适应大唐帝国,无法承担帝国政治经济中心的重担,而洛阳又残破,安全形势也不太好。

    襄邓之间位置倒不错工,也有水陆转运交通之便,安全形势也好,可问题也摆在那里,襄邓之间可没有一个能做为都城的大城,不可能选襄阳或者邓州,得选在盆地的中央位置,那么就要在平原之上,从零开始营建一座新的都城。

    宫城、皇城、外城,可是全都得新建的。

    如今的长安城,是隋朝时建的,前后也建了好些年,花费的钱不少。杨文的时候,营建东都,同样大兴土木,花了很多钱。

    现在大唐的底子,要营建一座崭新的都城,这个本钱可不小啊。

    “李超完全没有说营建新都的钱从哪来啊?”

    “明年就是改元贞观了,大唐还不富裕,这个时候大兴土地,役使百姓,这不是好事。”

    “不能瞎折腾,当年杨广就是瞎折腾给折没了的。”

    宰相们议论了一番,也算是达成了一个共识。

    长安再做为帝都确实有些不太适应了,可营建新都却没有这么急迫。眼下大唐底子薄,还是得再休养生息,积聚实力才对。也许再过些年,大唐解决了突厥这个大患之后,那时底子厚了,可以再考虑迁都。

    宰相们把这个结果奏报李世民。

    李世民考虑这个问题好些天了,这次把奏章给宰相们看,心里已经是有些意动了。可听到宰相们的反对,他又犹豫了。

    “现在问题是没钱?”

    陈叔达道,“回陛下,最主要的问题确实是没钱,那一千万贯,可是已经都做好了预算了,税收进了太仓后,可是就要拔给各部寺的。”

    李世民问:“对佛寺的改革呢,李超不是说完成对佛寺的整顿之后,朝廷至少能得到三千万贯钱财,和几千万亩田地吗?有这笔钱,足够营建新都了吧?”

    “陛下,佛寺整改一事,现在还只揭开了一个盖子,不能操之过急啊。等完成整顿,拿到那些钱、地,估计前后至少也得一两年啊。”

    李世民摸摸胡子。

    “好了,大家这些天也辛苦了,不如我们去灞上放松一下。”

    长孙无忌笑道,“嗯,吃李大户去,顺便也听听李超的说法。若是他拿不出钱来,那么这营建新都之事,还是再往后推推吧。”

    “我倒想看看,李超这个点金之手,这回又能怎么点石成金,从哪里弄出这么多钱来。反正太仓的正税、商税,他一文钱也别想动。”

    “李家的饭菜就是好吃啊,水果也不错,去那里放松下也不错的。”

    “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