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北宋仕途-第12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是一个百花盛开的季节,在皇宫里头,各种奇花异卉都跑来了凑热闹。姹紫嫣红,红肥绿瘦。观之令人心旷神怡。

    赵顼本来就在御花院赏着春景,赏着赏着,突然心头一动,想要听书了,就让人把吕惠卿传了过来。这些时日的接触,吕惠卿仗着他那张舌灿莲花地嘴说得赵顼大是信服,对他也越来越重视了。

    这日说到《汉书》,吕惠卿解释了一番之后,赵顼坐在椅子上。突然心血来潮。心中大动,问道:“吕说书。汉常守萧何之法不变,可乎?”

    吕惠卿心头微微一动,笑着回答:“那得看是什么情况了,严格来说,法没有不变的。先王之法,有一年一变的,像每年的正月初政,就会发布一系列政令,都不会与往常一模一样;有五年一变地,像考试制度之类的;也有三十年一变的,刑法世轻世重,就是这个道理。陛下想问的是否朝廷中争议的我朝该不该变法?”

    赵顼笑了:“你果然是玲珑之人!那你说说,这个法变得可是应该?应该地话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反对呢?”

    吕惠卿答道:“自是应该。臣最佩服的是沈龙图所说的一句话:一切从实际出发!观我大宋天下,百年承平,弊端横生,再任由下去,他日必成祸患,为避免这种情况,也像沈龙图写地那样,法不可不变”

    赵顼又笑道:“你就这么推崇沈子贤地《唯物论》?”

    “凡是对地,臣都推崇!”

    “那照你的意思,法是必须要变地了!那你说说,是王介甫的开源对呢,还是司马君实的节流对?”赵顼问出了感兴趣的话题。

    吕惠卿心中大喜,强自镇定着说道:“陛下是想问《裁军议》是否该成为变法主旨?”

    赵顼一愣,接着才恍然:“朕倒忘了,你与王介甫交好,这个肯定会与你说了!不错,看司马君实所写的奏章,令朕又是兴奋又是疑惑,如果按他地意思,只要把厢军裁掉,那么其他新法就是多余的了!”

    吕惠卿沉吟一会组织语言,道:“陛下,裁军之议,严格来说,不过是节流罢了。司马君实……不,应该是说沈子贤,按他的意思,把厢军裁掉,就万事大吉了!其实,这是大谬!”

    “大谬?”赵顼愕然。政事堂会议,连一干众臣,甚至是王安石,都无法驳倒裁军之议。没想到在这里,倒听到吕惠卿一句“大谬”这样严重的评语,有点怒然。也更有兴趣了。

    “是大谬!”吕惠卿坚定地说道,“陛下请想,节流节流,就是打了让财政停滞不前的注意,若是这样的话,一昧节流,又有什么用呢?请陛下又想想,厢军是裁得完的吗?今年裁掉了,明年天灾**。按祖宗之制,又会有新的厢军。然而所谓的邮政驿站,达到一定程度之后。并不能再容得下厢军。那么,几年之后,厢军之难,又是一大难题矣!到时只节流不开源,财政一定,又该陛下为难地时候了!”

    “这个朕倒没有想到过!”赵顼脸色凝重起来。

    吕惠卿又道:“陛下,现在介甫先生行开源之举,为财政增收入,正是为陛下解忧之举。一旦功成,才是千古功绩!现在他们以裁军之议来周围主张,一旦朝臣大肆攻击新法,罢了新法,几年之后,朝廷不复生机,那才是大灾难呀!所以臣认为,如果他们是故意为之,那就是居心叵测了!”

    赵顼变了脸色。神情复杂,最后才道:“司马君实他们当不至于如此险恶!”

    吕惠卿幽幽地道:“陛下,人心难侧呀!现在是大有为之时,一旦给有心之人阻挠,坏了陛下的千秋大业,这个责任,谁负得起呢!”

    一听到自己地千秋大计要坏,赵顼顿时急了:“那你说,该怎么办?难道说不准《裁军议》的通过?”

    吕惠卿摇头说道:“那倒不至于。毕竟陛下已经与大臣议过。而且又交予了司马君实去办理。若是收回成名,朝令夕改。那也太损陛下的威信了!既然已经通过,那就实施吧,反正此策确实对大宋有利无害。只是怕让朝中那些大臣看到了此计的好处,看不到坏处,从此以为旗帜,以为有了理由反对新法,那才坏事而已!只要陛下时刻警惕,那也不成问题。不过……”

    吕惠卿停顿不语,令赵顼大感不耐烦,道:“不过什么?”

    吕惠卿看了看赵顼,装着犹豫地道:“臣有些话不知道该不该说。”

    “说!”

    “是!”吕惠卿低下眉头,“自去年新政,介甫先生行新法以来,反对之声,从不断绝。至今更是愈演愈烈,连宰相韩大人也加入了反对的大朝,观其最近行事,隐隐有联合司马参政一道抵制新法的意思。臣恐怕……”

    “恐怕什么?快说!”赵顼怒了。

    吕惠卿叹道:“就怕介甫会忍受不了这口气,一怒而去!”

    “啊?”赵顼也慌了,这个时候,王安石万万不能去呀,特表示吕惠卿向他解释完新法罢免之后地惨状,心里更是把王安石当作了愿望地实现者,“吕说书,你说,今后朕该如何主张?”

    吕惠卿又叹道:“臣也知道陛下为难,本来不想说些不顺心之事。然而有些事,总要面对地……”

    “你有什么话就直说,说错了朕也不会怪罪你!”

    “若论反对新法之人,其实韩相公并不可虑,他毕竟年纪大了,他自己都清楚,留在朝中的时日不多。而新法又是一个旷日持久之事,他管不了多久,唯一可虑地就是司马参政,如果他把一生的精力都花在了抵制新法上,那就是天下的不幸了。他与介甫先生一样的年纪,有的是时间去耗着!”

    “司马君实……”赵顼一下子失声了,“司马君实此人,道德无双,朝野皆赞,又谨慎谦虚,连朕都忍不住要赞他用他,就算他非议新法,也多有根据,朕也不好弃之不用呀!”

    吕惠卿又温和地道:“陛下莫急。其实臣忧虑司马参政,并不是他一个人。陛下也知道,司马参政此人一向传统,恪守礼道,就是反对新法,也不会使出什么为难手段,至多也就是上上奏章言言事而已,并不能真地阻挠了新法。有道无术,正是他的写照,可一旦他有了术,朝臣以之为旗帜,那就是新法的大难了!”

    “他地术何在?”赵顼不由问道。

    “他的学生。沈子贤!”吕惠卿一字一顿地说道。

    “他?”赵顼失声不已,“怎么会是他?”

    吕惠卿说道:“就是他!此人才华如何,陛下难道会不清楚吗?其经济之手段,可谓一代鬼才。而他又是司马参政的学生,若他一旦加入了反对介甫先生之列,以其手段。凭借司马参政的威望,新法肯定要受阻,如果他手段够烈,弄不好新法还要夭折呢!”

    “怎么可能!”赵顼笑了,“有朕在,自会保介甫先生无虑!再说子贤又怎么会是这样的人呢!他所做之事,也行得正,非小人也!”

    吕惠卿一脸忧虑地道:“陛下,您这态度。才是臣所忧的呀。他才几岁,陛下就对他如此信任了?若他有什么心思,难道不会利用陛下地信任来行事吗?”

    “诛心之言!”赵顼怒了。“你这是诛心之言!总之朕对子贤是万分信任的!”

    吕惠卿又是惶恐,又是强硬地道:“陛下要责罚臣,有些话,臣也是要说的!沈子贤如何,不能臆测,但是为了新法,陛下总要防范呀!此人不过弱冠,已是龙图阁学士,他日前途。更是不知如何!其才就算陛下要用,那么也要考虑他所行是否正确!一个二十岁之人,就不会犯错了?陛下对他如此宠信,将来也许会害了他,而不是对他好!”

    “你这话什么意思?”

    “陛下,古往今来,要成实干名臣,有几个是闭门造车地,有几个不是从地方一路走来的?介甫先生能有今日之能。也是多年在地方锻炼所致;就是司马君实,也是从地方上来的;而今日沈子贤,自进士高中之后,一直留在朝中,多年不变,现在能靠着些聪明应付得过去,那么将来呢?没有经过地方锻炼地他,还能对朝政应付自如吗?陛下三思啊!”

    “你是说让朕把他放到地方去?”

    “是,陛下!说句诛心之言。以他之才。到了地方,自有手段。到时锻炼好本来,回到朝中,一样可以为陛下尽忠;然而此刻正是变法大计进入**之际,万万不能让他用其才成就司马君实来反对新法。当然,如果陛下愿意看到新法受阻或者夭折,臣也无话可说了!”

    “你……”赵顼怒指吕惠卿,吕惠卿却是一副忠臣不怕责骂的模样,稍稍抬头,与之对视,差点让人以为又一个“强项令”出现了。

    “他怎么说也是介甫先生的女婿!”赵顼为沈欢找了一个借

    吕惠卿不无所指地道:“这个臣知道,但是陛下想过没有,一个女婿,能这样对付岳父,还有什么做不出来的呢?陛下也许不知,这个沈子贤,多次与人责难介甫先生的人品,说得甚是不堪!”

    “你不用说了!”赵顼脸色甚是难看,对沈欢的信心,不再像之前那般坚定了;因为他想起了一开始与沈欢认识地场面,当时沈欢在王府面前对王安石出言不逊,他听不过去,呵斥了一声,这才结识的。又联想到他要大用王安石的时候,也是这个沈欢在一旁泼凉水,一下子心儿也凉了。吕惠卿地话,萦绕在耳边,挥之不去!

    “臣放肆了!”吕惠卿赶紧低下头说道,他知道多说无益。不过心里也甚是满意了,能让官家对沈欢生出不满之心,已是胜利,本来也不打算一棒把对方打倒。如果王安石在这里,肯定要吃惊于对方的语言艺术,吕惠卿对沈欢的指责,已经不是想要把对方下放锻炼那般简单了,从品行上攻击人身,简直是要置对方于死地呀!要毁了对方,这肯定是王安石无法容忍地吕惠卿这一番黑白颠倒,确实对沈欢的将来大有影响。而此时,这个主角又在做什么呢?

 第一百九十六章 继任

    忙!这是沈欢现在唯一的生活节奏。///用他的话说,就是“忙得像狗一样只能吐舌头喘气了”。

    由不得他不忙。以他现在的官职,现在是龙图阁学识,馆阁高职,应酬颇多,而且大多是一些无法拒绝的聚会,因此只能时不时去亮一下相,算作附和。最为难的是在三司做盐铁副使,王安石制置三司条例司没成立之前,变法事宜,一切都是三司之人去做,沈欢这个位置,上不上,下不下,不能像高层一样稳坐钓鱼台,也不能像底层一般无所事事,只能一切都是自己上马,亲历亲为。

    这种情况在王安石成立三司条例司之后,有所改观,对方对他的不信任,完全把他排除在外,有什么事也不交代他去坐了。他也不以为意,乐得清闲,以为有好日子过了。没想到司马光现在成为裁军的总负责人,一上马,第一件事就是把沈欢拉入他的行列司马光认为此事是沈欢提前,自有作为,不想让他浪费在外。

    沈欢没有办法,只能以三司副使的名义去协助司马光,去的时候,奉命带了三司拨过去的五十万贯钱。裁军是件大事情,特别是前期工作最多,需要一一制定方略,从哪里先实施,到哪个阶段又是另一个工程,都需要提前确定。沈欢只能参照后世的做法,把那些调配之发说予司马光知道后,两人商议,才形成条文。在这点上司马光颇为依仗他,沈欢越来越觉得自己在司马光一方的地位,有向王安石那边的吕惠卿的形象发展,参与制定条令,说好听是能力出众,说不好听是狗头军师!

    因为邮政是个很陌生的东西,除了沈欢,连司马光也不大了解,更不用说底下办事那些官员了。为此沈欢只得处处现身说法。直到舌干口燥才让让人满意而去。种种事情压于一人,说不忙是假的。而且这个忙大有呕心沥血的趋势,这个狗头军师,也越来越有向累死的诸葛哥哥的方向发展!

    忙活了大半个月,到了三月底,具体方案终于确定了。那就是一边由枢密院出面。向厢军讲解这个邮政驿站的好处,统计编排好自愿进去地厢兵。这个工程也需费点时日,因为厢军各地都有,这个邮政驿站,也不能让距离太远的厢兵进去,不然人家肯定不愿意。这样就要枢密院派人到各地去统计安排了。这种事情倒不用司马光与沈欢太过操心。

    唯一可虑的就是建设驿站的事情。在哪建设,由谁建设,都是一大问题。那里建设的问题,这就需要地方官员的配合了。以司马光参政地名义,加上韩琦的支持,底下人倒也不敢太过放肆。配合也会尽力。至于由谁建设的问题,首先肯定不能征用民力,不然大义上这个驿站就难入百姓之心了。

    在这个问题上,沈欢不能不佩服古人的智慧。在司马光的班子底下,在讨论此事的时候,竟然有个一官员提出了组建建设兵团的概念!他的建议是既然要厢兵到邮政驿站,那不如让那些准备过去的厢兵成为先期地建设兵团,到各地去建设驿站,不够的话还可以从其他厢军中抽出来。给予钱财作为工费。这样的目地是既有了抽人建设的名义,又能让这些人更了解邮政驿站的好处有了工钱好处,应该对这个新生的驿站有着更深的感情与更大的期望吧?另外通过其他厢兵,也宣传了这一制度,为以后他们自愿加入这个行列打下了基础!

    这个建议,沈欢二话不说,就支持通过了!而且对这个提建议的官员奖赏了一番,又委以重任,让他负责建设之事他也终于可以稍稍摆脱繁忙的事务了!按他们估计。邮政驿站大概还有四到六个月就能付与使用了。而司马光对此也颇为期待,也许年底,他们的邮政系统就能初见成效了。

    不过就是他们既期待又忙碌地时候,发生了一件令朝堂震动的事先有御史几本奏章上去,弹劾宰相韩琦跋扈无理,让官家治他的罪。韩琦作为宰相,给御史们弹劾已经是司空见惯的事了,本来无甚,不过这次事态的发展。却有了不一样的结果。更令人们有了不少猜测。

    御史们一开始的弹劾,官家并不理会这个不理会也是罪呀。他不理会御史也就罢了,可他竟然连韩琦也不理会。按照惯例,韩琦给弹劾,已经托病在家了,而按照惯例,官家也会好言相劝,让他回来,宰相再作个姿态不肯回来,之后官家再派大员到他家去相劝,让他回来支持朝政,一般而言,宰相也就顺水推舟回来了。然而这一次,却出意外了!

    官家赵顼竟然放任政事堂地瘫痪。并不下旨让韩琦回来。也不让大臣过去相劝。这样一来。就让不少有心人猜测纷纭了。很明显。官家对韩琦也失去了耐心。弄不好就要罢相了。于是乎。更多人行动起来。特别是御史台。像吃了兴奋剂一样………如果这个时候地**能替代兴奋剂地话。纷纷行动起来。加入了弹劾大列。

    最郁闷地就数御史中丞王陶了。他真地很郁闷。一开始弹劾韩琦地那些御史。竟然一点也不通知他这个中丞。自行弹劾了。按照惯例。这是很反常地。王陶当然会不高兴。然而事情地发生到了他难以控制地地步。也出乎他地意料。为了统合御史台。就算他再不愿意。他也只能跟着弹劾韩琦了。而且弹劾得更加激烈。他以韩琦不到政事堂押班作为攻击之口。让官家治韩琦地渎职罪名!

    一连五天。官家都没有表示可。而韩琦也不能强硬地回到朝堂。这时候。明眼人都看得出来。韩琦真地老了。真地不会再呆在朝堂了!

    韩琦早知道会有这一天。把司马光叫去吩咐了一番之后。他也光棍。不待官家下旨。自己就上了一封请辞地奏章。要致仕回家!

    这道请辞奏章。像是在朝堂这潭水里扔了一大石头。引起地震动更大了。赞同者有之。反对者亦有之。一时间。朝堂像菜市场一般热闹。韩琦怎么说也是相三朝、立两帝地大人物。几十年经营。此番请辞。差点让宋朝地政坛都颤了一次。

    赵顼想必也不会想到这个结果。接了奏章之后。赶忙下旨说去相可以。但是不允许请辞。说韩相公老成稳重。他年轻学浅。还需这样地重臣辅佐。于是降旨让他镇安武胜军节度使、司徒兼侍中、判相州。那里是河北。是韩琦地老家。有让人家风光归故里地意思。

    韩琦也干脆,不再矫情,从容地接下旨意。

    四月初五这天,赵顼听从曹老太后的旨意,最后一次召韩琦入宫,问对一番。韩琦的面色很平淡,依然从容,也依然稳重,不过卸了一身重责的他,竟然隐隐有了喜悦之色。

    在福宁殿,天色很亮,一切清晰可见,一见到韩琦那满头白发,赵顼不由悲从中来,想起对方一手把他父皇拉上帝位的情谊,不由又羞又愧,语音呜咽地道:“今日降制,侍中要去,朕不由感伤,大是遗憾!”

    韩琦笑道:“宦至相位,荣耀归里,正是老臣一生心愿。今日得至,陛下应该为老臣高兴才对!”

    “朕……愧对老相公!”

    韩琦听到对方改口侍中为老相公,情知对方确实动了感情,不由也稍稍激动了,为相三朝,还有面前这个皇帝也是自己一力立下的,其中辛酸与复杂,又有谁能能了解呢?

    “陛下,老臣走后,惟愿陛下励精图治,中兴大宋!”

    赵顼抹了抹眼泪,问道:“可有良策?”

    “亲贤臣,远小人而已矣!”韩琦沉声答道。

    “谁是贤臣,谁是小人?”赵顼又问。

    “忠于陛下、为公天下者是贤臣;贼乱天下、为私利己者是小人!但愿陛下能够察之!”

    赵顼点点头,沉吟一番,还是问道:“相公去后,谁可为相!”

    “若陛下只愿守成,富弼、文彦博等可为之;欲中兴有道者,司马君实可为之!”韩琦说完嘘了一口气,早料到官家回向他问继任者,现在终于把司马光推销出去,至于成与不成,就不是他所能主导的了。

    赵顼疑道:“安石何如?”

    韩琦早料到对方会有此问,从容应对,不答反问:“陛下,我朝百年,至您已有六帝,何君之朝最为稳重长久?”

    赵顼先是一愣,最后不解地道:“若说朝政稳重长久,当数仁宗。老相公此问何意,与朕的问题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