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三国那些人那些事-第15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男人是用来战胜的,甄女坚定地告诉自己。
  已恨桃花容易落,落花比汝尚多情。
  男人和女人在一起,是在进行一场战争。这场战争是幸福的,因为攻占和被攻占的双方都在爱;这场战争是痛苦的,因为消灭的和被消灭的双方都有情。
  桃花是美好的,可是很快就凋落了;爱情是甜蜜的,可是很快就死了。
  最痛苦的不是人死了,爱情还活着,而是人活着,爱情死了。
  既然爱情比落花更难活下去,那就让人好好地活着吧。
  在曹丕后宫,要想好好活着,那就要成为独一无二的皇后。甄女有信心成为皇后:第一,她受宠最早,受宠时间最长;第二,她受宫中姐妹的普遍欢迎;第三,卞后对她很支持。当然,最重要的一点就不用说了,天下人都知道:她是玉女。
  沦落红尘的玉女,在与曹丕的性别大战中,并非为枕前发遍千般愿的爱情而战,而是为富贵终生福荫全家的皇后之位而战。
  她采用以退为进的策略,支持曹丕多多纳妾,得到了曹丕的欢心。同时,她辅以迂回进攻的侧翼战略,获得了曹丕母亲的欢心,从而启发曹丕的欢心。
  211年七月,曹操率军攻打关中马超、韩遂。这一次,曹操是偕夫人出征。走到孟津,卞后停了下来,再也不想往前走半步。她对外公布的原因是生病,真实原因是觉得行军打仗不如想象中好玩。当然,卞后也不是完全说谎,她真的生病了,虽然照样吃照样喝,可是懒得唱歌,懒得郊游。要是老百姓这样,睡一觉就好了,但她是第一夫人,所以就可以说是生病了。
  卞后都把握不准是否真的可以理直气壮地说自己生病,远在邺城的甄女,得到婆婆生病的消息后,却哭成了泪人儿。
  “我要去孟津探视母亲大人!”甄女向曹丕请示。按照礼仪,女子是不能随便独自外出的,即使是娘家也不是想回就能回的。曹丕的女人更要做守礼的典范。甄女要去孟津探望婆婆,必须由曹丕陪着。可是,曹丕留守邺城,责任重大,而且从孟津传来的消息说卞后只是身体略感不适。于是,曹丕不耐烦地对甄女说:“不必去孟津,你要真的觉得无聊,就再去研究灵蛇髻吧。”
  可是,甄女还是为卞后的病感到担心,白天哭完,夜里接着哭。不久,有新消息传来,卞后的病完全好了,现在也能唱歌,也能郊游了。大家本以为甄女知道了这一消息,肯定会转忧为喜,那样大家也不用在她抓魂般的哭泣声里煎熬度日了。
  可是,大家却更加煎熬了,因为甄女哭得更加悲痛了。她哭着说:“不要骗我了啊!夫人在家的时候,旧病复发,总是过一段时间才能康复,这次怎么会这么快就好呢!你们不要安慰我了!”从这个哭诉里,人们知道甄女在平时也很关心婆婆。
  曹丕给母亲写信:你没有生病,我却快要被折磨病了。
  卞后急忙回信,说她快要回邺城了,病的的确确是早就好了。
  看到这封信,甄女的脸上才露出了笑容。
  第二年正月,卞后终于回到了邺城。
  甄女迫不及待地前去朝见卞后。远远地,她望见卞后的帷幕,就流下了眼泪,一会儿喜,一会儿悲。
  人问:“何喜之有?”
  她答:“为夫人病体康复而喜。”
  人问:“何悲之有?”
  她答:“为夫人曾经患病而悲。”
  卞后把她叫到跟前,说:“你还是认为我的病会像以前那样重吗?我当时只是稍感不适,过了十几天就好了。不信,你看看我的脸色就知道了。”说着,说着,卞后真的把脸向儿媳凑去。
  大家都看到了,此刻卞后泪流满面。虽然甄女的表演有点儿夸张,但是卞后仍然很感动开心。曹丕有很多女人,但是他的母亲却只有这么一个孝顺儿媳。卞后看着甄女,对周围的人说:“这真是孝妇啊!”
  甄家把她炒作成玉女,让她进入权贵之家;她把自己炒作成孝妇,跻身权贵之家的核心圈。
  216年十月,曹操东征孙权,却在第二年三月就率军北还,除去在路上花费的时间,并没有正儿八经地打几天仗,最终毫无收获。他这次远征,也许本来就不想打仗,只是想进行一次全家乐亲情游。这一次,他带去了卞后、曹丕以及曹叡、东乡公主,三代人全了。本来甄女也该在这个旅游团里,可是她恰到好处地生病了,独自留在邺城。
  留在邺城,她就有了表演的舞台。
  征途上,卞后左手揽着孙子,右手揽着孙女,对儿子说:“不知他们的母亲会哭成什么样子。”
  曹丕懵懂地问:“哭?为什么哭?这次你又没病!”
  卞后啐曹丕一下,说:“哪个做母亲的不想孩子啊!”
  可是,全家乐旅游团从南方回来后,大家并没有见到甄女想象中的那样憔悴,反而更加水灵饱满。
  “你与两个孩子分别这么久,不可能不想念他们,怎么气色更加丰盈了呢?”卞后问。
  甄女笑眯眯地回答:“孩儿们跟随夫人,我为什么还要挂念呢!”
  母爱是无可替代的,无论孩子在多么幸福的地方,母亲总会思念的。甄女的话,大概只有一个人相信——这人就是卞后。本来,只要是卞后信她,她的目的就达到了。
  宫计百般,甄女的宫计超人一筹。她的高明就在于不把目光只对准男人,而是把战线延伸到能影响男人的人那里。她的用意很明确,那就是让卞后启发曹丕,让她得到更多的爱。
  220年十月二十五日,做了32年皇帝,但是没有一天能说了算的汉献帝刘协,最后一次行使皇帝权力,派御史大夫张音持节奉玺,宣读诏书,诏书的内容是让位于曹丕。传承四百多年的大汉王朝宣告结束。
  三天后,曹丕在河南繁阳亭登坛称帝,曹魏王朝宣告成立。
  皇后是谁呢?
  


第四节 金缕梦碎
  玉女遇上女王
  一、甄洛与曹氏父子的情恋悬疑
  比时光更容易老去的,是爱。老着老着,有的爱成熟了,有的爱枯萎了。
  人生若只如初见。初见时,曹丕18岁,是个激情萌动的怀春少年,甄女23岁,是个成熟妩媚的风情少妇。郎情妾意,卿卿我我,青春因爱情的发酵而芬芳迷人。你发誓“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我情愿“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
  曹丕的确曾经把拥有甄女当作自己的荣耀。喜欢文学的曹丕,经常集合一帮文友,召开作品研讨会,举行笔会。又是一次文友聚会,大家都喝高了,忘乎所以,曹丕摇摇晃晃地站起来,大声宣布:下面有惊喜奉献给诸位!
  曹丕命甄女出来拜见大家,大家只惊不喜。现在曹丕奉献出来的,不是他的诗歌,而是他的女人,哪能想看就看啊——虽然是他求着大家看。
  甄女一出现,大家急忙跪倒在地行礼,把头深深埋下,连从手指缝里偷觑甄女一眼的勇气也没有。
  偏偏有个哥们自制力差,呆呆地平视着甄女,贪婪地看个没完。这哥们的名字叫刘桢,是当时闻名全国的一线作家。实际上,也不是他的自制力差,而是甄女的美貌太能摄人魂魄了。那一刻,刘桢灵魂出窍。
  大街上一个又一个美女,刘桢怎么看都没事儿,可是曹丕的女人,看一眼都是错误。按照礼法,刘桢这次犯了大不敬之罪,按律当斩!
  可是,曹丕非但没有治刘桢的罪,反而感到无比自豪。拥有一个能出得厅堂的女人,是男人的骄傲。
  可是,一贯执法严峻的曹操,却要捍卫曹氏的威严,他一声令下,刘桢被关进了监狱。同样喜欢文学的曹操,最后还是爱才心切,免了刘桢死罪,只是罚他去做苦役。
  那时,甄女是曹丕生活中最重要的女人。而且,身为原配,她又为曹丕生了长子。一切都表明,皇后之位非她莫属。
  可是,她遇到了一个强大的对手:郭女王。
  说起郭女王,甄女总是仰天长叹:既生玉女,何生女王!
  甄女是玉女传奇中的主角,但是还没高调到以“玉女”为名的地步;但是郭女王却毫不客气地直接以“女王”为名。郭女王的父亲郭永,说她出生时有大富大贵气象,他向人炫耀:“此乃吾女中王也。”于是直接给她取名为“女王”。
  玉女出生在182年,女王出生在184年,二人年龄上不相上下。
  甄家世代为二千石郡守、相国之类的官员,但是到了甄逸,只做到了一个四百石的县令;郭家世代为千石长史官,但是郭永却做到了两千石的南郡太守。二人家世难分伯仲。
  就连兄弟姐妹的数量,二人也接近,甄家三男五女,郭家三男二女。
  玉女遭遇女王,谁能更高一筹?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就要看她们各自的努力了。
  甄女的必杀技是“不妒”,鼓励曹丕拥抱更多的美女;女王的必杀技是“谋”,她是曹丕在争嗣大战中的女军师。
  谁的必杀技更有效,取决于曹丕更喜欢的是美女还是江山。如果曹丕更喜欢的是美女,那么取胜的是甄女;如果曹丕更喜欢的是江山,那么取胜的是郭女王。
  你说,唾手可得的美女和生死角逐的江山,曹丕更喜欢的是前者还是后者?
  何况,即使得不到甄女的支持,曹丕也会狂热地追逐美女,但是有了郭女王的幕后策划,曹丕在争嗣大战中就会增加了胜算。
  甄女是曹丕的过去,用生命中最美的时光,装点了他的青春;郭女王是曹丕的未来,她用三国中最有效用的谋略,助力曹丕的嗣位之争。和甄女在一起,曹丕只有支离破碎的回忆,而和郭女王在一起,曹丕可以期待金光灿灿的未来。
  被立为太子时,曹丕26岁,一个男人的黄金岁月才刚刚开始,而甄女和郭女王,一个31岁,一个29岁,女人一生中最美的时光已经过去。她们如果要吸引曹丕,不能再靠美色,只能凭借心灵的契合。
  “郭女王懂我!”曹丕总是这样说。在和曹植的争嗣大战中,曹丕不缺帮手,但是郭女王以女性特有的细腻和温柔,出谋划策,为曹丕提供了司马懿等人无法提供的支持。
  “这个女人,毕竟是袁家的女人!”曹丕有时会暗暗想。甄女是个有经历的女人,曹丕一直强迫自己忽略她曾经是袁家女人这一事实,她也很聪明地回避这一经历。
  可是,不堪的过去,就像隐藏在心底的兽,一旦听到熟悉的声音,就会被唤醒,啃噬着主人的心。曹丕和曹植的嗣子之争,骨肉相残的惨烈,让甄女无声地呻吟。正是这种无声的呻吟,唤醒了甄女心底那只兽,她想起了袁谭和袁熙兄弟相煎的情景。
  难道,地位和江山的诱惑,真的可以战胜亲情的力量吗?她痛苦地闭上眼睛,似乎这样就能看不到惨烈而丑陋的人世。
  难道,就眼看着丈夫堕入埋葬亲情的无底深渊之中吗?
  出于深深的爱,她向丈夫伸出了手:回来吧,不要再在错误的道路上走下去了,不要让袁氏兄弟的悲剧在曹家重演。
  居然不支持我,讨厌的女人!曹丕开始厌憎甄女,有时会为自己戴了绿帽子而感到委屈:“这个女人,本来是袁熙的女人!”他忘记了是自己主动捡起绿帽子戴上的。
  其实,当初喜滋滋娶甄女时,曹丕也知道她本来是袁熙的女人,但是对美色的贪恋,让他忽略了这一事实。可是,现在甄女拿袁家的教训来否定他对名位的追逐,为了捍卫自己,必须打倒甄女——只要甄女是错的,他必然是对的。这虽然不符合逻辑,但是人们往往是通过否定别人来肯定自己。这时,在内心发酵了这么多年的醋意,现在让曹丕感觉到了酸味:太不公平了,我身边的女人居然是被袁家人先睡过的!夺人之妻的曹丕,认为天下女人在不认识他的时候,就有义务为他保留清白之躯。似乎甄女不是清白的女人,曹丕就有理由与曹植争夺嗣子之位了。
  绝对不能让这样的女人登上后位!曹丕暗想。他在204年娶甄女为原配夫人,在217年被立为太子,在220年称帝,一直到221年赐死甄女,他一直没有确立王后和皇后。
  等啊,等啊,从如花芳华一直等到人老珠黄,甄女还是没有等到自己应该拥有的东西。降临人间的玉女,难道连一个后位都不能拥有吗?
  她即使真的是玉女,那也已经沉沦红尘之中。滚滚红尘中,岁月的风雨摧残着爱的繁花,只剩下一地幽怨的落红。煞费苦心讨好婆婆,委曲求全纵容曹丕猎艳,苦心经营这么多年,仍然没有换来曹丕对她的承认——立她为后。
  为什么这么对我?不解,委屈,怨恨……她成了一个怨妇,和很多对男人付出太多而没有得到回报的女人一样。
  怨妇是最容易嫉妒的。有一天,曹丕发现,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年轻时不懂得嫉妒的甄女,也开始了嫉妒。
  “有美一人,婉如清扬”,这是曹丕在一首《善哉行》中所写的前两句,也是《诗经》里的成句。曹丕其实是不该写这首诗的,因为他的人生里不是“有美一人”,而是“有美无数人”。称帝之后,曹丕宠爱的人是郭女王、李贵人、阴贵人。更离谱的是汉献帝的两个女儿也成了他的妃嫔,也很受宠爱。要知道,曹丕有三个妹妹嫁给了汉献帝,而现在他又娶了汉献帝的女儿,丝毫不考虑乱伦的事情。
  太不像话了!对曹丕的好色,甄女不再大度接受,难免有时发表几句酸溜溜的议论。
  曹丕也厌倦了甄女,甚至觉得看她一眼都是痛苦。这时曹魏帝国的首都在洛阳,而甄女作为原配夫人,却被安置在遥远的邺城,两口子形成了事实分居。
  郭女王找到了机会。在帮助曹丕夺取太子之位时,她的谋略连曹丕也赞叹不已。可是,她最大的谋略却运用在了与甄女争夺后位上。她在曹丕面前进谗言,说甄女的坏话。谗言,在宫斗当中是最常用最基本的招数,谋略含量并不大,但是郭女王的谗言,却让曹丕对甄女彻底愤怒,以至于动了杀机。
  遥远的邺城,孤独的深夜,伤感的女人。
  清冷的月光安抚着寂寞的蒲草,风过处,蒲叶拂动,死寂的池塘荡起微微涟漪。甄女伫立塘边良久,忘记了夜色越来越深,灵蛇髻也已被夜露打湿。她望着蒲草,觉得心已经成了这片毫无生机的池塘,被风儿遗忘太久,太久。
  那个君临天下的男人,真的比蒲草更让人信任吗?几滴清泪,落进池塘,滴在蒲草上,蒲叶的尖儿似乎颤动了一下。男人的心,真的比蒲草更容易打动吗?
  第二天,一匹快马驰出邺城,直奔洛阳而去。甄女连夜写了一首《塘上行》,向更加擅长诗歌写作的曹丕表明心志。
  蒲生我池中,其叶何离离。
  傍能行仁义,莫若妾自知。
  众口铄黄金,使君生别离。
  念君去我时,独愁常苦悲。
  想见君颜色,感结伤心脾。
  念君常苦悲,夜夜不能寐。
  蒲草长满了我面前的池塘,叶子是多么茂盛啊。
  你能行仁义之德,没有谁比我更知道。
  众口铄金,别人毁谤我,使你与我生别离。
  我想你离开我的时候,一定也是常常悲愁。
  我是那么想看到你的容颜,感情郁结,无比伤心。
  因为想你,我处在痛苦悲哀之中,每个夜晚都难以入眠。
  要挽回曹丕的心,必须唤醒他心底曾经的爱,所以不能指责他薄情,不能抱怨他好色,只能把他说成一个痴情男子,这样也许能启发他。为了爱,她把自己降到尘埃里,乞求用爱来换回爱。
  可是,她还是感到委屈。
  为什么痴情的脚步追不上变心的翅膀?
  为什么男人的肩膀靠不住女人的柔情?
  说什么男人的流年容不下女人的永远?
  男人,停下你的步伐吧,不要再向往远方的美景,你走过的地方,不也曾经是梦寐以求的远方吗?
  莫以豪贤故,弃捐素所爱。
  莫以鱼肉贱,弃捐葱与薤。
  莫以麻枲贱,弃损菅与蒯。
  出亦复苦愁,入亦复苦愁。
  不要以为有身份有地位,就可以抛弃以前的爱人。
  不要以为鱼肉多了,就可以抛弃大葱和薤菜。
  不要以为麻枲多了,就可以不要菅草和蒯草了?
  现在的我,无论到哪里,都是痛苦。
  这不是乞求,而是指控。甄女想讨回来的不是爱,因为爱已经死了。她想讨回来的是做人的尊严。最终她才明白,重要的是要做一个有尊严的人,而不是受宠的女人。
  这首《塘上行》的作者,历来有争议,有人说是曹操,有人说是曹丕,有人说是甄女。但是,更多的史料却指向甄女,而且内容来看,更像是甄女对曹丕的质疑。
  曹丕会理解接受她的质疑吗?一个失去爱的女人,会得到男人的理解吗?
  男人的世界是天下,女人不过是点缀,是着力处的一抹颜色,似有若无。曹丕心里装的是权力,是功名,爱情不过是前行路上的花儿,信手采摘,随手扔弃。
  《塘上行》让郭女王多了一个诋毁甄女的理由,而喜欢文学的曹丕,对这首文采飞扬的诗歌却深恶痛绝。
  也许,甄女真的冤枉了曹丕——他并非不再爱她,只是厌倦了她。
  厌倦比不爱更可怕,以至于曹丕认为杀了她,他的世界才会清净。
  公元221年六月初一,称帝十个月的曹丕,第一次祭祀泰山、华山、衡山、恒山、嵩山五岳以及长江、黄河、淮河、济水四渎,比照人间的官爵给予山川群神以相应礼仪规格的祭祀,极力表达对天地的敬畏。
  就在祭祀完毕山川不久,他派往邺城的快马使者出发了。使者怀里揣着一道诏书,诏书的内容是赐死甄女。
  敬畏山川的曹丕,为什么他的内心没有对爱情的敬畏?
  快马使者还在路上,曹丕一天夜里做了一个奇怪的梦,一道青气从地下往上冲出来,一直与天相接。第二天,他把相师周宣找来,要他解梦。周宣说:“天下当有贵女子冤死。”
  曹丕沉默片刻,派人传令:用更快的马,把派往邺城的使者追回来!
  如果有相师灵验预言,那不是运气的话,就是靠对人事的谙熟。甄女被赐死的消息,在洛阳悄悄地传开了,周宣断定多情的曹丕会为自己的无情而感到愧疚。下令追回赐死诏书,曹丕要追回的不是甄女,不是爱情,而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