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易中天中华史卷十六:安史之乱-第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20'杨国忠曾经对杨氏姐妹说:太子素恶吾家专横久矣。若一旦得天下,吾与姊妹并命在旦暮矣。见《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七天宝十四载十二月条。
  '21'见两《唐书》之王思礼传,《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八至德元载五月条。
  '22'见两《唐书》之哥舒翰传。
  '23'见《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八至德元载五月条。
  '24'见两《唐书》之哥舒翰传,《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八至德元载五月条、六月条。
  '25'见《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八至德元载五月条。
  '26'见《新唐书·安禄山传》,《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八至德元载五月条。
  '27'见《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八至德元载六月条。
  '28'见两《唐书》之哥舒翰传,《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八至德元载六月条。
  '29'见《新唐书·哥舒翰传》,《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八至德元载六月条,同时请参看许道勋、赵克尧《唐玄宗传》。
  '30'以上见《新唐书·哥舒翰传》,《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八至德元载六月条。
  '31'见《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八至德元载六月条胡三省注。
  马嵬坡
  杨国忠恐怕是给自己留了后路的。
  后路就是今天的四川,当时的剑南。作为曾经的成都赌棍和剑南节度使,杨国忠把蜀中看作自己的老窝。安禄山叛乱以后,他更是加紧了对此地的控制和经营。所以,他能毫不顾忌哥舒翰兵败的后果,极力怂恿玄宗下令。同样,当潼关失守长安难保之时,他给出的建议便是“幸蜀”。'32'
  贵妃娘娘很是赞同,因为那也是她的老家。
  可惜兄妹二人都没想到,他们根本就回不了成都。这两个人跟着唐玄宗逃出长安才一天半,就被杀死在京城一百多里外的马嵬驿(嵬读如委),也叫马嵬坡。'33'
  事变看起来像是突发的,就连之前发生的一系列事件都有突然性。比方说,六月一日,哥舒翰还悍然杀了杨国忠的心腹,四日就被逼出了潼关。又比如,六月十二日,唐玄宗还当众宣布要御驾亲征,第二天人就不见了。
  想当时宫中肯定一片混乱。据正史记载,六月十三日那天早晨,依然有官员上朝。当他们走到宫门时,还清晰地听见报时的漏声,仪仗队也庄严肃穆地站在殿前。然而宫门打开之后,却不见皇帝,也不见宰相,只见宫女们没头苍蝇似的到处乱跑,宦官们则冲出来说不知道陛下在哪里。'34'
  还能在哪里?当然是跑了。
  事实上,唐玄宗是在黎明时分仓皇出逃的。当时,长安城里细雨蒙蒙,朱雀大街一片寂静。陛下带着嫔妃、太子和亲王、皇孙,在贴身宦官和禁卫军的簇拥之下,贼一样地悄悄溜了出去。他甚至来不及或者没打算通知住在宫外的王公大臣、皇亲国戚和凤子龙孙,干脆就将他们弃如敝屣。'35'
  怨气,可能在这时便已产生。
  之后的遭遇与普通难民无异。至尊天子过了中午也吃不上一口饭,皇孙们得到一点粗粮便狼吞虎咽,一众人等又累又饿,无不以泪洗面。如此千辛万苦地走到金城(今天陕西省兴平市)已是半夜,驿站空无一人,疲惫不堪的他们只能挤在一堆和衣而卧。这可是从来就没受过的罪,因此第二天中午走到马嵬坡,禁卫军便再也不肯前进一步。'36'
  首先发现情况不对的是他们的司令官陈玄礼。
  陈玄礼是在王毛仲被杀之后担任禁卫军统帅的,由于清廉严谨忠于职守而深得皇帝信任。作为司令官,他当然知道将士们都憋着一口气,也知道怨气从何而来,更知道如果这怨气不能宣泄,一旦部队哗变,后果不堪设想。
  办法只有一个:杀了杨国忠。
  这是陈玄礼早就想做的事,可惜在长安没能得手,此刻当然不会坐失良机。因此,他召集将士们说:天下弄成这个样子,罪责全在杨国忠。如果杀了这贼,大家说如何?
  禁卫军众口一词:念之久矣,虽死无憾!'37'
  据许道勋、赵克尧著《唐玄宗传》第511页图所绘。
  行事谨慎的陈玄礼立即将想法向太子李亨报告,太子的态度则至少是不反对。于是,陈玄礼面见唐玄宗,向皇帝慷慨陈词。他说:诛杀杨国忠,虽然是逆胡谋反的借口,但他民愤极大也是不争的事实。如今国步艰难,圣驾蒙尘,恳请陛下顺应民意,将杨国忠之流就地正法,以安社稷。'38'
  史书没有记载唐玄宗如何回答,只知道忍无可忍的将士们已经动起手来。当时,正好有一群吐蕃使者向杨国忠索要粮食,禁卫军便趁机大喊“杨国忠里通外国”,紧接着就乱箭齐飞。顷刻之间,猝不及防的杨国忠被团团围住。将士们甚至懒得理论和控诉,直接用刀把他砍得支离破碎,然后割下他的脑袋,用枪挑着举到了驿站的门外。
  杨国忠的儿子和杨玉环的姐姐,也一并被杀。'39'
  此时,驿站外面全是杀红了眼睛的禁卫军官兵。御史大夫魏方进被杀,另一位宰相韦见素则被打得头破血流。好在他平时为人厚道也为官清正,这才幸免于难。'40'
  玄宗皇帝听到门外喧哗,惊问出了什么事情,得到的回答是“杨国忠谋反”。陛下不禁错愕:杨国忠谋反?杨国忠怎么会谋反,又怎么可能谋反呢?'41'
  好在皇帝很快就明白了:杨国忠犯了众怒,为了杀他只好“诬以谋反”。这原本是宫廷斗争的惯用手段,此番则被兵变的禁卫军所用。不过,既然他们还需要合法性,便说明自己依然受到拥戴,那就出门说几句好话安抚安抚吧!
  于是,唐玄宗颤颤巍巍地站在了将士们面前。
  陈玄礼却抢先一步替兵变的禁卫军陈情。他说:杨国忠欺君乱政,祸国殃民;如不诛杀,动乱难平。臣等为安天下社稷先斩后奏,请陛下治臣矫诏之罪!
  唐玄宗也就坡下驴。他说:爱卿这是哪里话!此人之奸朕已知之,原本打算到了蜀中再公开处决。今日卿等受神明启示,成全朕之心愿,只有功,哪有过?'42'
  然后皇帝轻轻地说:诸位收队吧!
  将士们却纹丝不动。
  玄宗只好尴尬地回到房间,派高力士前去打探,得到的回答是:贼本尚在。高力士还进一步解释说:杨国忠被他们杀了,贵妃娘娘还在宫中,将士们害怕打击报复。陈玄礼也传话说,逆贼已诛,他的妹妹不合适再留下吧?'43'
  这可是唐玄宗万万没有想到的。挨了当头一棒的他只是说了一句“朕当自处之”,就拄着拐杖低头不语。
  此时,四周安静得可怕。
  韦见素的儿子韦谔忍不住了。他说:众怒难犯,安危在此一刻,请陛下速决!说完,叩首出血。
  玄宗说:玉环常居深宫,哪里知道谁谋反?
  高力士说:贵妃确实无罪,但继续留在陛下身边,将士们就没有安全感。将士安则陛下安,请陛下深思。
  其实哪里用得着深思,结论几乎是明摆着的:玄宗根本就不敢再面对禁卫军脸上的戾气和血污。花容月貌的杨贵妃终于被绞死在佛堂,皇帝甚至让陈玄礼等人前往验尸。
  结果,将士们山呼万岁。'44'
  马嵬坡也被历史记住了。它既是唐玄宗的伤心地,也是唐帝国的转折点。是啊,一个皇帝,如果连自己的女人都保护不了,又岂能保护帝国和子民?因此,当禁卫军将士一言不发看着他时,玄宗就应该知道自己的时代已经结束。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实际上,杨国忠和杨玉环两条人命,也只是换来了短暂的安宁。三天后在扶风郡(今陕西省凤翔县),禁卫军再次人心浮动,就连陈玄礼也无法控制。玄宗却很清楚,他现在已经是落毛的凤凰。既然如此,那又何妨再拔几根?
  于是皇帝把将士们叫来,指着刚刚收到的蜀锦说:诸位都是国家的功臣,为了朕不得不抛妻别子。此去蜀中,山高路远,郡县狭小,要吃的苦还很多。不如就此别过,共分此锦作为盘缠。诸位回去以后,见了长安的父老乡亲,烦请替朕问个好,各人也好自为之吧!说完,泪如雨下。
  将士们也哭着说:臣等愿意追随陛下,生死不渝!'45'
  此后倒是再没有什么风险,唐玄宗甚至一边走一边组建自己的流亡政府,任命了三个宰相,颁布了若干制令。七月二十九日,在经历了四十六天的长途跋涉之后,玄宗及其追随者一千三百多人终于到达成都。
  只不过,他并不知道自己早就变成了太上皇。
  但,玄宗皇帝应该清楚,禁卫军在扶风郡为什么会动荡不安。原因很简单,杨国忠和杨玉环被杀的第二天,太子李亨也离他而去。追随这位落难的老皇帝还有没有前途,帝国今后的大局又会怎样,已经是不能不考虑的问题。
  '32'见两《唐书》之杨国忠传,《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八至德元载六月条。
  '33'马嵬驿在今陕西省兴平市境内,距离当时的金城县约二十八里,而金城距离长安八十五里。
  '34'见《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八至德元载六月条。
  '35'据《旧唐书·玄宗纪下》,唐玄宗仓皇出逃时“微雨沾湿”。
  '36'见《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八至德元载六月条。
  '37'见两《唐书》之杨国忠传、陈玄礼传。
  '38'关于陈玄礼向太子报告以及太子的态度,见《旧唐书·杨贵妃传》、《旧唐书·韦见素传》,《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八至德元载六月条。陈玄礼对唐玄宗说的话,见《旧唐书·玄宗纪下》。
  '39'以上见《旧唐书·玄宗纪下》,两《唐书》之杨国忠传,《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八至德元载六月条。
  '40'见《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八至德元载六月条。
  '41'见《新唐书·杨国忠传》。
  '42'见《旧唐书·杨国忠传》。唐玄宗与陈玄礼这段对话的具体时间,《旧唐书》并无明示。但如果理解为是在杨贵妃死后,则于情于理不通。
  '43'见两《唐书》之杨贵妃传,《旧唐书·玄宗纪下》,《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八至德元载六月条。
  '44'以上均见《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八至德元载六月条。
  '45'见《旧唐书·玄宗纪下》,《旧唐书·韦见素传》,《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八至德元载六月条。
  肃宗即位
  李亨离开父皇,看上去也是事出偶然。
  六月十五日,玄宗一行准备离开马嵬坡,但何去何从却又成了问题。经历了腥风血雨的皇帝变得谦和,甚至虚心地听取了禁卫军的意见。将士们却七嘴八舌莫衷一是,有的说去陇西,有的说去灵武,有的说去太原,还有人主张杀回长安。最后,还是韦见素的儿子韦谔一锤定音:先去扶风避避风头看看再说。这才有了前面所说分蜀锦的一幕。'46'
  然而动身之时,乡亲们却来了。
  这些纯朴的民众是来挽留玄宗的。他们拦在马前言辞诚恳地说:宫殿是陛下的家居,陵寝是陛下的坟墓。陛下抛弃家居和坟墓,要到哪里去,又能到哪里去?
  玄宗无奈,只好留下太子做工作。
  父老乡亲们又说:至尊一定要走,就请太子殿下率领我等收复长安。我等生于圣代,世为唐民,愿同心同德,讨伐逆贼。如果至尊和殿下都不留,谁为中原百姓做主?
  这时,围住太子的已有数千人。
  太子只好不走。
  不走也有三个原因。一是走不了,二是不想走,三是不敢走。长期以来,太子李亨先是受李林甫打压,后是被杨国忠排挤,但两任宰相都如此猖狂,不就因为他们的背后有父皇吗?如果再跟父皇去蜀中,谁知道会是什么下场?
  更何况,此刻是多好的机会呀!杨国忠死了,杨贵妃也死了,一向强势的父皇其实很受伤,也很清楚自己的鞭子现在有多长。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决不能错失良机。
  太子这么想,太子党就更是这么想。李亨的两个儿子和宦官李辅国抓住缰绳力陈利害,看出太子心中动摇的父老乡亲更是将他团团围定,太子只好答应他们。于是,一直在远处等待的唐玄宗得到消息:太子殿下走不了啦!
  皇帝一声长叹:天意!'47'
  天意即民意。正如李亨之子李倓(读如谈)所说,人心向背是最重要的,而当前的人心所向就是平叛。平叛就不能去蜀中,而应该去西北,去华北。只有高举义旗,联合西北和华北的力量,才能凝聚人心,重整河山。'48'
  ◎玄宗逃亡、李亨北上时间表
  天宝十五载或至德元载(756)
  时间 事件
  六月 十三日 晨 玄宗从长安仓皇出逃
  十三日 夜 玄宗到达金城(今陕西省兴平市)
  十四日 玄宗到达马嵬驿,发生事变
  十五日 玄宗与太子李亨分手
  十六日 李亨到达新平(今陕西省彬县)
  十七日 玄宗到达扶风(今陕西省凤翔县)
  李亨到达安定(今甘肃省泾川县)
  十八日 李亨到达彭原(今甘肃省宁县)
  十九日 玄宗到达陈仓(今陕西省宝鸡市)
  李亨到达平凉(今甘肃省平凉市)
  二十日 玄宗到达散关,重组禁卫军
  二十四日 玄宗到达河池(今陕西省凤县)
  七月 十日 李亨到达灵武(今宁夏吴忠市北)
  十三日 玄宗到达普安(今四川省剑阁县)
  李亨在灵武即位,改元至德
  十九日 玄宗到达巴西(今四川省绵阳市)
  二十九日 玄宗到达成都
  据许道勋、赵克尧著《唐玄宗传》第540页图所绘。
  因此,太子与皇帝,只能分道扬镳。
  实际上,看看前面的图和表就知道,尽管玄宗和李亨的前进速度几乎一样,走的却是两条不同的路线。皇帝走的是逃亡路线,太子走的是救亡路线。尽管李亨的才干和魄力都远不如父皇,但这一次的选择,却高下立判。
  当然,李亨的正确也许是逼出来的。一开始,他也是在逃亡,既要逃离叛军的兵锋,也要逃离父皇的控制,因此头几天几乎是一路狂奔。路途之狼狈,不亚于乃父。'49'
  但是到了灵武,就完全不同了。
  灵武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北,开元九年(721)帝国在这里设置了朔方节度区。看看地图就知道,由北向南的黄河以东,北边是安禄山的根据地河东、范阳、平卢,中间是双方交战区,南边是洛阳和长安两大沦陷区,河西则是朔方节度区。以灵武为指挥部,朔方为大本营,东进可以直捣安禄山的老窝,南下可以收复两京,可谓左右逢源。
  朔方节度区条件也好。境内有大量的营田和牧场,杂居着突厥、铁勒、党项、吐谷浑等游牧民族,以及善于经商的粟特人。因此,朔方军跟安禄山的叛军一样,也是多民族之混编部队。如果我们还知道,太子李亨曾经兼任朔方节度大使一职,便会觉得这种安排简直就是天意。
  李亨也没有错过机会。
  天宝十五载(756)七月十三日,也就是跟玄宗分手差不多一个月后,李亨在朔方留守官员的拥戴下即皇帝位,是为唐肃宗。当日,改元至德,因此本年也叫至德元载。'50'
  这时,李亨到达灵武只有三天。
  如此匆忙即位,是会引起怀疑的,这才有了煞费苦心想出的年号。至德来自《孝经》开宗明义


第一章,意为最高道德就是孝。显然,肃宗需要向天下人宣示,他的称帝是为了领导平叛,以便尽快将父皇迎回长安。作为皇太子,这才是大孝,也才是至德,是没有任何道德瑕疵的正当行为。
  问题在于,领导平叛与当起皇帝来,并没有必然的逻辑关系,玄宗对此也没有明确授权,李亨反倒不无参与甚至主导马嵬事变的嫌疑。一个毋庸置疑的事实是:陈玄礼向唐玄宗提出诛杀杨国忠之前,是请示过太子的,只不过太子的态度不够明朗。不明朗也可以有多种理解,比如默许,甚至是希望万无一失,或者干脆是后世史家的春秋笔法。'51'
  但,陈玄礼为什么要请示太子?
  没有证据显示,两人此前有过交集,唐玄宗也不会允许禁卫军司令官与皇太子眉来眼去。实际上,事变之后他们就大路朝天各走一边。陈玄礼对皇帝依然忠心耿耿,一路护驾去了蜀中。回到长安后,又被肃宗安排提前退休。'52'
  陈玄礼不是太子党。
  可疑的是王思礼。这个曾经主张将杨国忠劫持到潼关杀掉的高丽人,在马嵬坡事变前一天深夜来到金城,被玄宗任命为河西、陇右节度使以后又匆匆离去。问题是此人并没有遵旨履新,而是在肃宗即位后追随了新皇帝,官至司空,成为大唐开国以来唯一不曾担任宰相而位至三公的人。'53'
  这就难免让人怀疑,王思礼究竟有什么特殊贡献?莫非在那不寻常的深夜,他与皇太子、高力士或者陈玄礼有过什么密谈,直接导致了第二天事变的发生?可惜,史书上一点儿蛛丝马迹都没有,我们也只能疑罪从无。'54'
  可以肯定的是,陈玄礼清楚太子与杨家的关系。洛阳沦陷后,唐玄宗曾经打算御驾亲征,令太子监国。杨氏兄妹得到消息抱头痛哭,贵妃娘娘则嘴含土块,以请求皇帝赐死的方式,梨花带雨般地进行劝阻,太子监国终于泡汤。'55'
  显然,杨国忠固然是死敌,杨玉环也是障碍。这样就能解释,为什么杀了杨国忠之后还要杀杨贵妃——如果留下这个女人,谁知道她什么时候嘴里又会含块石头呢?
  杨玉环非死不可。
  这一点,皇太子、高力士和陈玄礼都心知肚明。至于他们是进行了密谋,还是心照不宣地听任禁卫军闹事,已经不再重要。就连唐玄宗,恐怕也看清楚了大势所趋,这才不但在马嵬坡放走了李亨,还对他的称帝表示追认。
  一切都那么机缘巧合,又那么顺理成章。
  当然,该上演的戏码还得照演不误。礼治的中国从来就是政治舞台,忸怩作态是必须要走的过场。因此,李亨即位之前,臣僚的劝进需要多达五到六次,太子才能装着不得已而顺从民意。总之,新历史总算拉开了帷幕,尽管拥戴肃宗的官员其实寥若晨星,正如他的政府不过草台班子。
  然而事实证明,这一步又走对了。肃宗即位的消息传出以后,当月就有安禄山手下五千同罗将士向朔方投诚,大唐的京兆尹(首都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