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勃留索夫日记钞-第1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①在这首诗中,勃留索夫与别雷展开了论辩。该诗后收入《花环》中。 勃留索夫在注释中说明诗歌借用了斯堪的纳维亚神话。愉悦之神波 尔得尔由于魔鬼罗基的背叛而死去。罗基虽受到了惩罚,但他终究 是 胜 利 者 。 英译者 ):意大利歌剧和教堂圣曲作曲家。他作为莫 ②萨里埃尼( 扎特的对手而留存在人们的记忆中。普希金曾凭毫无根据的传闻把 中译者 他写成毒死莫扎特的凶手,从而使他更为闻名。 ③该隐:犹太教、基督教《圣经》中人类始祖亚当的儿子。《创世记》 中 称,他因嫉妒而将其弟亚伯杀死 。后常用以比喻骨肉相残。
译者
第 201 页
“我还能怎样呢?”勃留索夫说,“我现在是无家可归 了:杜勃罗留波夫一直待在我们家。”他直到杜勃罗留波夫 走了才会回家。 波瑞斯 萨多夫斯科依 ,一个聪明而英俊的小伙子, 在他冷漠的外表下却藏有一颗非常善良的心。他称勃留索 夫的情诗为淫诗,因为勃留索夫曾在诗里侮辱过他。但波 瑞斯错了。勃留索夫的性行为是带有强烈的悲剧性的,当 然不是像他所乐于想象的那样是本体论意义上的,而是心 理学意义上的。勃留索夫既不爱人类,也不尊重人类,他 从未真正爱过那些他偶然与她们“共寝”的女性。勃留索 夫诗中的女性就像两滴水一样互相相像。这是因为他没有 爱过他们的任何一个,或把“她”与另外一个“她”区分 开,或试图去了解她们。他真正尊重的很可能只是爱情本 身。他对他的情妇们很少留意,“我们像祭坛上的牧师一样 履行了我们的仪式……”多可怕的字眼。如果只是一次仪 式的话,那么无论与谁举行仪式都是无所谓的。“爱的女祭 司”是勃留索夫常用的一句短语,但女祭司的脸是被蒙盖 起来的,一位女祭司可以换成另一位 “仪式” 是同 仍 样的。〔……〕勃留索夫恐怖地尖声叫道:“颤抖着,我拥 抱了一具尸体!”此外,她们对他的爱常常会转变成痛苦。 在情感之床/抑或死亡之轮? ” “我们在哪儿/ 他热爱文学,并且只热爱文学。他仅仅以文学的名义 爱他自己。事实上,他是怀着神圣的热忱履行了他青年时 立下的誓言:“不要把爱,也不要把同情施于他人,只崇拜 你自己,而且要无条件地崇拜你自己;”同时,“又要不带 丝毫杂念地尊奉艺术。”艺术仅仅因为是艺术而成为他的偶
第 202 页
像,对艺术的崇拜使他不惜牺牲活生生的人性。必须承认, 他自己也成了崇拜艺术的牺牲品。文学对他来说,是冷酷 无情的上帝,需要永无休止地为它献身。勃留索夫之崇拜 文学这个“上帝”,实际上是渴望跻身于文学史册。在知识 的圣殿前,他像伊斯兰教徒在作为麦地那化身的圣石前一 样,顶礼膜拜。

月,他三十岁生日那天,他对我
说:“我希望世人能永远记得我,这样,世界文学史册就会 有关于我的记载。 会有这样的记载的。〔……〕 ” 他同尼娜 彼得罗芙斯卡娅的罗曼史使双方都很痛苦, 但痛苦尤甚的还是尼娜 。《热情的天使》完成,他把这本 书献给了尼娜。在献辞中,勃留索夫称她为“在狂热的爱 中憔悴,为无限的爱而毁灭”的女性。而他自己却从来不 愿意为爱而献身。勃留索夫与尼娜在现实生活中的爱情在 经历了爱情小说中所惯有的种种情节之后,勃留索夫就想 逃回自己舒适的家里,坐在壁炉边,品尝那烤得香喷喷的、 松软的胡萝卜馅饼了,而这馅饼是他亲爱的妻子用她那双 小巧的手为他准备的。于是,他便摆出冷漠无情的态度向 尼娜表明,他希望与她彻底断绝关系。 尼娜和我的关系非同寻常。我们不仅仅是一般朋友关 系,这在莫斯科已有传闻。对于这些猜忌我们一笑了之, 而且,说实说,有时还怂恿这种谣传 除非是那种恶意 中伤。我了解并亲眼目睹了尼娜的痛苦,为此,我与勃留 索夫谈过两次。在第二次谈话中,我说了些侮辱他的话, 显然,他没有把这次谈话告诉尼娜。自那以后,我与勃留 索夫互不理睬。尼娜花了六个月的时间才调解了我们的争
①参见《导言》。
英译者
第 203 页
执。于是,我们又假装什么事也没有发生过。
年秋,大病一场之后,尼娜决定离开莫斯科,永 远永远,不再回来。她动身的那一天终于来临了

日,我到亚历克山得罗夫斯基车站为她送行。尼娜已在 她的包厢里,勃留索夫坐在她身边。地板上放着一瓶启了 口的科涅克葡萄酒(这就是所谓的莫斯科象征派的“国 酒”)。他们举着瓶子直往嘴里灌酒,流着泪互相拥抱着。 我也含泪喝了一大口酒。这情景好像在为即将上战场的士 兵送行。尼娜和勃留索夫都明白他们将永远分手了。他们 喝完了那瓶酒。火车缓缓开动了。勃留索夫和我离开火车 站,默默地乘上一架雪橇,一路无语地直奔斯特拉斯特诺 依修道院。 这时,大约是傍晚五点。那天正是勃留索夫母亲的命 名日。〔……〕送走尼娜之后,我到勃留索夫家为他母亲庆 贺。我是晚上十点左右到的,客人都已到齐了。瓦列里的 母亲正与他、他的妻子和他的妹妹在打桥牌。一心追求家 庭乐趣的、悠闲自在、温文尔雅的瓦列里,送走尼娜,离 开车站后,在参加庆祝命名晚会之前,已去理了发,头上 散发着淡淡的头油味。他在柔和的烛光映照下,微笑着凝 视着我的眼睛:“喂,看看我们现在所处的环境吧,那可是 完全不同于几小时前的了。”我没有说话。他又灵巧地把手 中的牌摊成一个扇形,那意思好像是对我说“你不来玩一 把吗?”随后,他干脆直截了当地问我:“如果你处在我的 位置上,你又会怎样呢?弗拉狄斯拉夫 费列斯安 诺维 奇?”问题似乎是对牌而发,但它却有着另一层意义在内。 我瞟了一下勃留索夫手里的牌,说:“我想你最好打低 叫方块。”沉吟片刻,我补充道:“如果你侥幸成功可真得
第 204 页
感谢上帝。”“但我想我还是打七草花。”他真的这样打了。
勃留索夫鄙视民主。他所崇敬的文化史对他来说是 “创造者”的历史,这些半人半神的“创造者”高高地凌 驾于芸芸众生之上,民众们嫉恨他们,而他们也同样鄙视 民众。任何民主政府对他来说,似乎不是乌托邦就是由群 氓统治着的暴民政权。 在勃留索夫看来,任何专利主义都能成为保护和创造 文化的动力,所以,诗人应该常常站在现政权一边,而不 只要这个政权是统治人民的而 管它是什么性质的政权 不是群氓政权。就像古代战船上的划桨手,“不论是为恺撒 还是为海盗,都是一样地划。”诗人们也都是奥古斯都①、 梅瑟 拿斯 、 路 易 们 , 腓 得 烈 、 凯 瑟 琳 、 尼 古 拉 一
世 等帝王的朝臣。 这是勃留索夫的一种最引为自得的观
点,在这种观点的支配下,于是,尼古拉二世时代的勃留 索夫就成了一个君主主义者。而临时政府执政时,他又想 在几个委员会中获得一席之地;为了支持政府的国防政策,
中译者 :罗马第一任皇帝。 ①奥古斯都(公元前 ):古罗马政治家及诗人。他是贺拉斯和 ②梅瑟拿斯(公元前 维吉尔的朋友和赞助人,并写了不少著作,他的名字已成为艺术赞 中译者 助人的同义语。 中译 ③路易们,泛指由路易一世到路易十 八世等各代法国国王。 者 ④泛指腓得烈一世到三世等德意志国王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 ? ):俄国女 )及二世( ⑤凯瑟琳一世( 中译者 皇。 中译者 )俄 国 沙 皇 。 : 尼古拉一世(
第 205 页
他于
年夏写作并出版了一本题为《战争该怎样告终》
的小册子。这本以玫瑰红色为封面的小册子其扉页上写有
。 ” 小册子的主题 是“战斗不息,直到胜利。”勃留索夫之所以这样做,是因

这么一句话: “
为当时他对临时政府能“统治下层阶级”并显示出政府自 身的“强大威力”尚寄于希望。因此,十月革命的胜利使 他陷入了绝望之中。 〔……〕 那年冬天我没有见到勃留索夫,但我听说他意志消沉, 年夏,立宪会 议被驱散,新的恐怖开始之后,他才鼓起勇气宣布他是一 个共产党人。这与他以往的一贯行动倒是完全相符的,因 为此时他面临的是又一个“强有力的政权”,这个政权是专 制主义的另一种变体 他屈服于它,而它也为他 提供了 有效的保护,使他免受群氓的攻击。宣称自己是个马克思 为文化之行将无可挽回地衰亡而哀悼。
因为只要有政权存在, 它的名称如何,在勃留索夫看来是无所谓的。按照他的观 点,他现在所归从的共产主义这个新独裁政权要比旧的更 好些,因为对他个人来说,新政权下的克里姆林宫要比沙 皇时代的更容易接近些,况且,以前的旧独裁政权对于艺 而新政权则打算对艺术 术从未有过任何鼓励性的政策 的发展采取些积极有效的措施。于是,他便梦想布尔什维 克能给他机会,使他能运用强有力的行政手段来指挥文学。 果真能如此的话,他就能独断专行地对作家们发号施令, 而不必担忧别人在他背后搞阴谋诡计,或另外拉帮结派了。 勃留索夫希望文学史上会写有这么一笔:“某某年,勃留索
主义者对他来说并不损失什么
拉丁谚语:想要得到太平, 定要有自己的准备。 “ 一 ” 中译者
第 206 页
夫使俄国文学发生了巨变。”多么美好的希望啊!他为此召 开了一个又一个会议,制订出一条又一条规章制度和决议。 由此可见,勃留索夫的理想与他的个人利益是完全一致的。 年底,我碰巧接替了勃留索夫的一个职位。拉开 他办公桌的空抽屉,我看见了一个注射用的针头和一张沾 有血迹的报纸碎片。他晚年常常精神恍惚 显然是沉溺 于毒品所致。 勃留索夫孤苦的晚年生活里,却有一桩意想不到的快 事。他在去世前不久,把他妻子的小外甥领养了过来,并 像从前照料那只从街上拣回的小猫那样体贴入微地照料他。 勃留索夫会满载糖果和玩具回到家里,和那小男孩一起趴 在地毯上做游戏。 得知勃留索夫去世的消息后,我便认为他是自杀的。 如果不是死神抢先一步降临的话,他是会这样干的。
于意大利,索伦托, 年
本篇选自霍达谢维奇的《追忆勃留索夫》一文,此文收在 《墓地:往事追忆》(霍达谢维奇著,巴黎, 谢维奇( 一书中。霍达 在开始其诗歌创作时,受象征主义影响 极 年革命时,他已是小有名气的诗人
年 )和 《深 沉 的诗 琴》 (
大,尤其受当时勃留索夫所倡导的颓废主义的熏陶。不久,他就写 出了成熟而新颖的诗歌。
和翻译家了。《萌芽之路》(
年)两本诗集的出版则更使他成为著名诗人。 家。《追忆勃留索夫》写于 《当代札记》第
期(

年,霍达谢维
奇移居西欧,很快他又成为移民中具有代表性的诗人和文学批评 月,勃留索夫去世后不久。 当时,霍达谢维奇正与高尔基一起待在索伦托。该文最初发表在 年)上。高尔基在比较了该文 与尼
第 207 页

彼 得萝 芙斯 卡娅 回忆 勃留 索夫 的文 章后 ,认 为后 者的 文章
“更有人情味,尽管不那么精彩”。
英译者
第 208 页
“劳动英雄”
关于勃留索夫
茨维塔耶娃
凝视着对手的脸 我暗自欢喜 巴尔蒙特


十六岁到十七岁时的我,曾热烈地、怀着一度对勃留 索夫萌起的爱情,迷恋过他的诗。我别出心裁地喜爱勃留 索夫身上最不具有勃留索夫特性的东西,我爱的是他骨子 深处最缺乏的本质性的东西 于爱他的诗。 〔……〕 勃留索夫的诗,除了其外部的整体音乐感外,可谓是 逆音乐性的,从中折射出其气质本性的逆音乐性:一片断 绝了水源的枯竭的土地。记得亚得莱达
吉尔茨克①那位

音韵。至今,我仍以这种
方式爱着他的作品。我爱他的《热情的天使》(小说)甚
深邃的、不平凡的诗人(前不久逝世了),曾对马克斯
① 亚 得 莱 达 吉尔茨克:俄国诗人,散文家。玛丽娜
密友。
茨维塔耶娃的
英译者。
第 209 页
伦辛和当时十七岁的我说过这样的话:“在你(指玛丽娜 茨维塔耶娃),流动的河水多于干硬的河岸,而在他,则是 干硬的河岸多于流动的河水。”勃留索夫也主要是由河岸构 成的
花岗岩般的河岸。 〔……〕 现在,该说说勃留索夫是不是个诗人了。他是诗人,
但他不是上帝恩赐给世上的诗人,这位诗人,诗的创造者, 他更是由自身把自己塑造成一个诗人的。他不是《福音书》 中所说的那种把自己的才华掩埋起来的人,而是那种凭自 己的意志硬是从地底下抠挖才华的人。他硬是使自己从一 个没有才华的人变成一个有才华的人。 “向前吧,梦幻,我忠实的牛”①,噢,这句诗不是偶 然写就的,也不是由于韵脚的需要而插入的,它似一声喘 息,勃留索夫诗歌创作的实质就包含在这声喘息之中,一
头身强力壮、肌肉结实的牛
这是什么?是诗人的劳动
吗?不,这是他的梦幻!灵感加牛一般的劳动等于诗人, 牛一般的劳动加牛一般的劳动等于勃留索夫:这头牛拖曳 着重负,且不乏威严。除了勃留索夫以外,还会有谁想起 来把梦幻比做一头牛呢?〔……〕如果他用“意志”来代 替“梦幻”的话,那么,那句诗就成了人们通常所说的: 一个有意志的诗人。 〔……〕
①这句著名的诗引自勃留索夫的《答复》,初刊于《新路》( 后收入《罗马与世界》。写于



年) , 日。该诗原献给康斯坦
巴尔蒙特;收入《罗马与世界》后,题献给《新路》出版者和
编辑彼得 帕尔茨奥夫。这首诗是新艺术的开拓之作,茨维塔耶娃 从中引出这 一句可能是不太公 允的。附录中收有这 首诗,可参 看。 英译者
第 210 页
一封信
我正在库贞茨基大街上的《沃尔福》书店买书。罗斯 丹①的《清脆的歌声》已售完。在十六岁这样的年龄,你 若没有找到你想要的书,就好比在邮件存局待领处未能找 到你期待着的信件一样。你等待着,期待着,但失望了; 你想得到吧,却扑了一个空。我站着,想另外找一本能替 代罗斯丹的书,然而,罗斯丹对一个十六岁的少女来说是 不能替代的。当时的我,即使是在那种特殊的境况下,也 依然觉得他是不可替代的。我不再想找一本替代物了。这 时我突然听到在我左肩的后面,也就是人们通常设想的保 护神的位置。一个我从前从未听见过的声音在断续地说: “波特莱尔的《写女人的作家》、 《恶之华》, 或者罗斯丹的 《清脆的歌声》,不过,我不是罗斯丹的崇拜者。”这声音 我立刻就辨认出来了。我抬起了我的眼睛,心剧烈地跳动 这是勃留索夫! 着 现在可找到替代物了 ,我站在那儿抓着 书,心提到 我愿意 即便是现在! 了嗓子眼。为了这样的时刻 献出我的生命。但勃留索夫却还在说:“不过,我不是罗斯 丹的崇拜者。 ” 我的心第二次提到了嗓子眼。勃留索夫他本人! 写过《黑色弥撒》的勃留索夫,创造了瑞纳特和安东
①爱德蒙
罗斯丹(
):法国诗人和剧作家。
中译者
②指用波特莱尔的书代替罗斯丹的。
中译者
第 211 页
却不是罗斯丹的崇拜者。当我 还在品味他最后那句话时(它简直无从品味,因为它表现 了灵魂的全局),他粗鲁地咔嗒一声开了门,走了出去。我
也走了出来,没有跟着他,而是在回家的路上遇到了他。 我回家后给他写了一封信:
亲爱的瓦列里 信〕 今天在《沃尔福》书店,你向店员要《清脆的歌 声》时,你说:“不过,我不是罗斯丹的崇拜者。”你 不止说了一遍,而是两遍。有三个问题: 第一,你,一个诗人,怎么能宣称你不喜欢另一 位诗人 而且是对着一位书店店员说? 第二,创造了瑞纳特的你,怎么能不喜爱创造了 《清脆的歌声》的罗斯丹? 第三,你怎么 能偏爱马塞尔 罗斯丹? 在书店里我没有同你接触,因为我担心你会把我 的行动看作是“同勃留索夫交谈一次”的妄想。你可 以不回复我的这封信。
普雷沃 雅 科 夫列 维 奇 :〔 我 凭 记 忆 重述 这 封
尼的勃留索夫①!而他
而不喜欢
玛丽娜
茨维塔耶娃
茨维塔耶娃此处指具异国情调的、作为颓废派勃留索夫形象的、瑞 年)一诗的作者,她很欣赏《安 英译 东尼》,这位罗马勇士抛弃世界,追随克莉奥佩屈拉而去。 者 中译者 )法 国 小 说 家 。 : 马塞尔 普雷沃(
纳特的创造者及《安东尼》(
第 212 页
我略去了我的地址,不给他回信提供便利(我那时是个预 科六年级学生,我的第一本书是一年以后才问世的。勃留 索夫不认识我,但我敢肯定,他知道我父亲的姓名,如果 他愿意的话,他能回信的)。 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两天以后,一份折叠起来的短 笺送来了,是由路密安茨耶夫博物馆转交给我的,该馆馆 长是我父亲。这不是一张明信片,那样会显得对我过于轻 视;它也不是一封信,那样又会显得过多的尊重。这是一 张折叠起来的短笺(典型的勃留索夫作风 “不要做得 过分 。我打开它,读道:“亲爱的女士”(注:尽管他比 我大二十岁,我在给他的信中还是称他为瓦列里 雅科夫 列 维 奇!。 ) 我不记得短笺的开场白了,它对有关诗人和店员的问 题几乎只字未提,也没有提到马塞尔 普雷沃。关于罗斯 丹他是这样说的: “罗斯丹在十九世纪至二十世纪的运动中是进步人物, 年 ) 的运动中则是落伍人 但在二十世纪到今天(即 物。我不爱罗斯丹,是因为我的心中并没有萌生起对他的 爱。 爱是偶然的。 ( ”他在最后这句话下面画了线) 他还写了几句话,暗示他希望见见我,也可能是希望
①事实上此时是 年或 年初, 如果她当时确实是
岁的话,
因为她出生于 年;况且,她的父亲,伊凡 茨维塔耶夫,当时 仍然是路密安茨耶夫博物馆的馆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